《三块钱国币》教案

合集下载

三块钱国币(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三块钱国币(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三块钱国币(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三块钱国币(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三块钱国币(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三块钱国币的历史背景、图案特征、珍贵性及鉴别方法等知识。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了解货币知识和珍貴性等。

3.情感目标:使学生了解和尊重传统文化,热爱祖国文化遗产。

二、教学内容1.三块钱国币的历史背景2.三块钱国币的图案特征3.三块钱国币的珍贵性4.三块钱国币的鉴别方法三、教学过程1.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口述一些自己所知道的国内外的名不见经传的艺术品,并分析他们的历史价值以及珍贵性。

2.学习重点三块钱国币的历史背景、图案特征及珍贵性。

3.学习方法以三块钱国币的历史背景和特征为主线,通过图文结合、讲解、解释、讨论等多种方式,使学生能够了解三块钱国币的发行情况、图案特征及其所代表的历史含义。

4.教学步骤(1)通过历史文献及实物图片来了解三块钱国币的历史背景,为学生的学习及理解提供基础;(2)通过实物图片展示三块钱国币的图案及特征,强化学生的观察能力,并让学生学会初步鉴别研究正与反;(3)通过丰富的案例展示,使学生认识到不同的三块钱国币之间的差异和珍贵性,并学会如何拥有和保护这些文化遗产。

5.实践活动(1)观察实物三块钱国币,让学生有机会看到实物,通过实物的观察更好地了解其特征,进一步认识其的艺术、历史和价值。

(2)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组成专业鉴定小组,负责对老师配发的三块钱国币进行观察和鉴别,让专业小组在民间知名的传统古玩市场上,加入学习后,找出真龙在此武林的精神,让学生受益终身。

6.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全面了解三块钱国币的历史背景、图案特征及珍贵性,并知道如何辨别它的真伪和它的保护意义,让学生懂得了珍惜文化遗产并保护它们,同时也增强了学生们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热爱和敬重。

四、教学评价该科目评价分为两种评价方式:一是分数评价,提高学习效率,用分数来体现学习成效;二是思维评价,即通过学生学习确定自己的责任,自信并积极参与三块钱国币鉴别的实践活动,使自己获得成长。

《三块钱国币》教案(话剧)

《三块钱国币》教案(话剧)

《三块钱国币》教案(话剧)《三块钱国币》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戏剧的文体特点。

2.理解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体会剧中情节跌宕起伏、环环相扣的特点。

4.理解作者通过话剧表现出的对现实社会黑暗的批判,对正义的呼唤。

5.品味剧中精彩语言,感悟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把握故事情节,理解剧中人物形象。

2.品味剧中精彩语言,感悟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理解作者通过话剧表现出的对现实社会黑暗的批判,对正义的呼唤。

教学方法:1.对比法:“横看成岭侧成峰”,只有对比才能看出高下、优劣、美丑的区别,以“杨长雄、成众”为代表的进步力量和以“吴太太”为代表的地主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封建意识、庸俗生活方式的对比,是本剧揭示主题的重要手法之一。

2.研讨法:针对戏剧冲突、人物形象、语言特色等组织研讨,调动学生思考问题、发表意见的积极性,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尊重学生多元化理解。

3.活动法:开展多种活动,如分角色朗读、即兴表演等,充分展示学生的特长和爱好,提高学生对戏剧的鉴赏能力。

4.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如播放话剧视频、展示图片等,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播放《雷雨》节选视频片段,引出《三块钱国币》的作者及作品背景。

同时介绍戏剧的特点和要素。

二、阅读剧本,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剧本,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分组讨论剧本中的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

3.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剧本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4.学生回答问题,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悟。

三、品读剧本,赏析语言:1.挑选精彩段落进行朗读,感受作者的语言风格和人物塑造。

2.分析人物语言中的潜台词和动作描写,理解人物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3.品味作者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妙处,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4.学生即兴表演,展示对剧本的理解和演绎能力。

5.教师点评,肯定学生的表现并指出不足之处。

《三块钱国币》教案3篇 三块钱国币课件

《三块钱国币》教案3篇 三块钱国币课件

《三块钱国币》教案3篇三块钱国币课件下面是整理的《三块钱国币》教案3篇三块钱国币课件,供大家参考。

《三块钱国币》教案1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多幕剧和单幕剧的区别2.学生分角色朗读剧本3.初步了解独幕剧结构严谨、矛盾集中的特点教学过程1.了解剧情、剧中人物身份,语文教案-三块钱国币。

2.分角色朗读剧本,了解该剧矛盾集中特点。

3.分析剧本的矛盾冲突,了解剧本的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很完整过程。

分析情节结构:开端:吴太太继续开幕破前的口角,成众来找杨长雄下棋。

(虚写女仆打碎花瓶、赔不起,以铺盖抵押,被辞退等情节)发展:围绕李嫂该不该赔花瓶和该不该典押李嫂的铺盖,杨与吴进行正面交锋。

高潮:第三次交锋,杨忍无可忍,打碎吴的另一只花瓶。

结局:杨长雄无可奈何,赔偿吴三块钱国币。

4.指导学生分析矛盾冲突的焦点,本应是女仆与女主人的冲突,如何转移到大学生与女主人的冲突并成为焦点。

剧本着重描写了这个焦点,即他们之间的三次交锋,这些交锋,层次清晰,由发展到高潮,结尾以打碎另一只花瓶解决冲突,收到了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

在矛盾冲突中,大学生杨长雄是替女仆说话,义正词严,据理力争,而女主人吴太太胡搅蛮缠,尖酸刻薄,显示了鲜明的性格特征。

5.总结扩展本剧把看似平谈无奇的事件,安排点染得波澜起伏,表现了富有现实意义的主题。

6.布置作业1.阅读剧中反映杨长雄与吴太太冲突的部分,归纳他们之间三次交锋的焦点。

2.找出丁西林的独幕剧《一只马蜂》或《压迫》,阅读欣赏其讽刺幽默的喜剧特点。

附:板书设计结构人物剧情开端吴太太→自言自语埋怨女仆杨长雄→坐着看书与友下棋发展吴太太逼仆赔钱典押铺盖(两次交锋)杨长雄不应赔钱不应典押高潮杨长雄忍无可忍打碎花瓶吴太太争吵谩骂不依不饶结局杨长雄握紧拳头掏出纸币吴太太一时语塞抢过纸币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分析剧中主要人物性格。

2.欣赏本剧讽刺和幽默的语言,高中二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三块钱国币》。

河大版九下《三块钱国币》教学设计6篇

河大版九下《三块钱国币》教学设计6篇

[教学目标]1、了解独幕剧的特点及本剧创作的独特风格。

2、通过课堂讨论弄清矛盾冲突的展开。

3、借助同学们的表演来了解两个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

[课文类型]自渎课[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贺拉斯曾经说过:“世界对爱思考的人来说是出喜剧。

”正如牛顿由“苹果落地”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一样,物理学家丁西林往往从人们司空见惯的生活小事捕捉喜剧的因子,写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喜剧作品《三块钱国币》。

二、作家作品丁西林,现代戏剧家、物理学家。

作品有《一只马蜂》《压迫》《等太太回来的时候》《妙峰山》《三块钱国币》等,表现了强烈的爱国心和正义感。

其剧作数量不多,但独具风格,尤以独幕喜剧见长。

三、写作背景《三块钱国币》写于1939年,当时正是抗日战争艰苦的时期。

我华北、华东、华南、华东等地大片国土被日寇侵占,国民政府被迫迁都重庆。

跟随机关、工厂、学校搬迁的成千上万的职员、工人、教师、学生、百姓、难民们颠沛流离,辗转拥向西南各大城市。

一方面是爱国群众同仇敌忾、极力支前,前方将士浴血奋战;另一方面是军阀、奸商、没良心者在大后方盘剥、欺凌下层人民,他们发国难财、榨血汗钱。

本剧就是通过一件小事反映当时的社会大背景,揭示各种人不同的心态。

四、关于独幕剧独幕剧是19世纪后期才开始流行起来的一种戏剧形式。

它的主要特点是短小精悍,全剧在一幕之内完成,故要求所写事件的矛盾冲突的全过程,必须集中于同一时间、地点并得到最完整、最集中、最充分的体现。

由于独幕剧的演出受到较为严格的时间、剧场等条件的限制,所以它的剧情不能太繁杂,要求情节结构更加精练集中,矛盾冲突的展开也要较为迅速,人物也不宜太多。

五、结合独幕剧的特点检查预习情况。

1、《三块钱国币》中出现几个人物?2、矛盾冲突发生在哪些人身上呢?3、他们为什么发生争执呢?六、分角色朗读课文。

七、分析主要人物形象吴太太:自私吝啬,泼辣狡辩,尖酸苛薄,得理不让人,胡搅蛮缠的典型的小市民。

三块钱国币(教案)

三块钱国币(教案)

教学目的:感受分析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体会本文构思精巧的妙处品味作者幽默的语言风格教学重点:人物和构思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内容:导语: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丁西林的喜剧《三块钱国币》。

这是一出独幕剧。

它取材于生活小事,但以小见大,围绕花瓶事件反映出当时社会恃强凌弱的不合理的现象,表明对美与丑,善与恶的鲜明态度。

先来看一下作者介绍:1.丁西林(1893—1974)现代剧作家、物理学家、社会活动家。

原名丁燮林,字巽甫,江苏泰兴人。

作品以喜剧为主,著有《一只马蜂》《北京的空气》《三块钱国币》等。

他的剧作,构思巧妙,含蓄幽默,妙趣横生,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丁西林善于从人情世态中发现喜剧因素,他认为喜剧应从那最平淡的事件里反映真实。

2.丁西林的喜剧风格他的喜剧不以滑稽为目的,而以智慧为基础,幽默与机智密切相连。

但轻松俏皮的幽默远胜于辛辣尖锐的讽刺,它使人产生会心的微笑三块钱国币就是这样一部作品,他把看起来平淡无奇的事件,安排点染得波澜起伏,妙趣横生。

深受读者的好评。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要完成以下教学目的。

3.交代教学目的:感受分析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体会本文构思精巧的妙处品味作者幽默的语言风格戏剧是一门表演艺术,平时总是我们看别人的演出,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我们同学自己排演的课本剧《三块钱国币》。

感谢几位同学的精彩表演,看来表演并不是一件高不可攀的事情,只要你感受兴趣,乐意做,就会有无穷的创造成力。

看了这几位同学的演出你一定会有深有感受,评价一下好吗,无论是赞赏还是批评,都是对别人劳动的一种肯定,哪位同学试着说一说?结合剧本和同学的表演,谈一谈对主要人物的认识:分析吴太太和杨长雄这两个人物,成众这个人物始终都没有参与冲突,也不能左右冲突的发展趋势,可以把这个人物去掉吗?人物形象分析吴太太:自私吝啬,泼辣狡辩,尖酸苛薄,得理不让人,胡搅蛮缠的典型的小市民杨长雄:有正义感和同情心,能言善辩,仗义执言,见义勇为,容易冲动,缺乏斗争的策略,是一个正直认真可爱的青年形象。

9.三块钱国币-北师大版必修5语文教案

9.三块钱国币-北师大版必修5语文教案

9. 三块钱国币-北师大版必修5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三块钱国币》中的基本知识和思想内容。

2.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学作品的能力。

3.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熟悉《三块钱国币》的内容;–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和主题。

2.教学难点:–理解隐喻和象征意义,如三块钱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和讲解,使学生了解文章中的情节和人物。

2.朗读法:通过朗读文章,引发学生的思考,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3.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和整体讨论,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把握。

四、教学步骤1. 自主阅读学生先自主阅读《三块钱国币》。

阅读后,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三块钱在这篇文章中有什么象征意义?•通过这篇文章,你看到了什么样的人性?•你对文章中的陈寅恪有什么看法?2. 教师讲授在学生自主阅读完成后,教师可讲授以下几方面的内容:•文章的产生背景和时代背景;•作者的生平及思想特点;•文章中的主题和象征意义;•文章的风格和表现手法。

3. 学生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有哪些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三块钱在这篇文章中的象征意义是什么?•通过这篇文章,你能对历史事件有何思考?4. 教师点评通过学生的讨论,教师可结合文章相关知识点和涉及到的历史事件,进行点评和讲解。

五、教学效果评估采用个人作业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效果的评估。

个人作业内容主要包括对文章中的人物形象、情节、主题和象征意义的分析和归纳;小组讨论主要就相关问题展开展开具体讨论。

通过教师的点评和评估,反馈给学生,促进他们对文章的深入理解和把握。

六、教学反思这节《三块钱国币》的教学设计,结合了自主阅读、讲授和讨论三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阅读中,尤其是在讨论中,增强了对文章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不过,教学设计的时候,也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尽量多的引导学生思考,多角度的展开讨论和解读。

三块钱国币(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三块钱国币(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三块钱国币(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故事的基本情节,了解故事背景。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能够概括故事主题和人物形象。

培养学生通过细节描写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故事的主题和人物形象。

运用朗读、默读、分享等形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利用问题引导,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珍惜友谊的品质。

引导学生思考诚信、公平等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二、教学重点1. 故事情节的把握,能够概述故事背景和主题。

2. 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够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3. 战争背景下,人物之间的关爱、诚信和公平等价值观的体现。

三、教学难点1. 通过细节描写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2. 战争背景下,人物内心的挣扎和抉择。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故事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故事,了解基本情节,回答相关问题。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概括故事主题。

4. 分享交流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全班同学共同探讨。

5. 深入分析引导学生通过细节描写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理解战争背景下的人物内心。

6. 总结提升总结故事主题,强调战争对人们的痛苦,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7. 作业布置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体验,确保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提高课堂参与度。

2.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战争背景。

3. 采用分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人物和事件,深入理解故事主题。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9.三块钱国币-北师大版必修5语文教案

9.三块钱国币-北师大版必修5语文教案

9. 三块钱国币-北师大版必修5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三块钱国币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2.学习《三块钱国币》这篇散文的写作技巧;3.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学习三块钱国币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2.掌握如何理解文本中的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3.学习如何运用事实和感情来为文章增色。

三、教学难点1.学生对历史背景的理解;2.如何处理感性和理性的关系;3.如何运用修辞手法来提高文章的文采。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引入课文《三块钱国币》,介绍该文的主题和背景。

通过提问和讨论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到文中所提到的三块钱国币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并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2. 遍读全文让学生先自己阅读一遍全文,了解故事背景和主要内容。

3. 概括主题让学生对文中的主题和内容进行概括,并讨论概括的是否准确。

4. 理解比喻手法阅读文章第二、三段,解释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并提醒学生要注意这些手法所带来的效果。

5. 分析故事情节让学生阅读文章正文,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感情和态度。

6. 提高写作能力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分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针对此文的写作风格、补充细节内容等方面进行讨论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尝试写一篇自己的作文。

五、课堂讨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讨论和分享的方式,交流彼此的观点和心得,并吸取彼此的优点,从而在提高自己的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同时,也丰富了课堂的氛围。

六、课堂作业1.请学生认真阅读教材中有关《三块钱国币》的相关内容;2.请学生针对此文进行反复阅读,并尝试写一篇自己的作文。

七、教学评估1.指导学生阅读和理解有关“三块钱国币”的知识和背景;2.指导学生分析文章内容、人物形象和修辞手法;3.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达到教学目标。

三块钱国币(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三块钱国币(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三块钱国币(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故事的基本情节,了解故事中人物的内心情感。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通过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同理心。

4. 引导学生思考故事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故事情节: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故事的基本情节,包括主要人物、事件发展、结局等。

2. 人物形象:分析故事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

3. 社会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故事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人性贪婪等。

4. 文学鉴赏: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故事情节,引导学生理解故事内容。

2. 讨论法:分组讨论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社会问题,促进学生思考。

3.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故事,完成相关阅读理解题目。

4. 小组合作:分组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故事内容和人物形象。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阅读:学生自主阅读故事,理解故事内容。

3. 讨论:分组讨论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社会问题。

4. 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社会问题。

五、教学评价1. 阅读理解题目:检查学生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价: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思考深度和团队合作能力。

3. 课堂表现评价: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回答问题的情况。

4.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文学作品阅读,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资源1. 教材:《三块钱国币》原文及相关评论文章。

2. 影像资料:如有相关故事改编的电影或电视剧片段,可以用于课堂辅助教学。

3. 网络资源:相关社会问题的新闻报道或评论文章,用于拓展学生视野。

4. 教学工具:投影仪、白板、教学PPT等。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故事情节的理解,人物形象的分析,社会问题的思考。

三块钱国币(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三块钱国币(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三块钱国币》教学设计学科领域:语文年级:五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运用讨论、小组分享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人民币的价值观。

(2)教育学生诚实守信,懂得感恩。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会生字词。

难点: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三块钱国币,引导学生观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分享自己对人民币的了解,教师总结并板书课文。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字典、课文注释等工具,学会生字词。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

(2)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2)教师通过实例,教育学生诚实守信,懂得感恩。

5. 课堂练习(1)学生运用所学生字词,编写小故事。

(2)学生互相分享故事,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6. 总结课堂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四、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根据课文内容,编写小作文。

2. 拓展作业:学生通过调查、访问等方式,了解人民币的发行历史,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点,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以及课堂纪律等方面,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

三块钱国币教案

三块钱国币教案

《三块钱国币》教案教学目的一、了解独幕剧的特点及戏剧的一般常识。

二、了解大学生与吴太太之间的三次交锋,通过对矛盾冲突的分析,了解两个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

三、体会作者以小见大的写法,把握剧本的主题。

四、初略体味戏剧语言的特点教学难点与重点通过对矛盾冲突的分析揭示两个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一、导入新课李健吾先生曾说:“我们写戏、演戏是‘巴结’群众,而丁先生写的戏是征服观众。

”他所说的丁先生就是丁西林,被人称为“独幕剧的圣手”。

要想知道这一点,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独幕剧”。

问:大家知道什么是独幕剧吗?(请一名学生简单讲讲)二、关于独幕剧1、关于独幕剧是19世纪后期才开始流行起来的一种戏剧形式。

它的主要特点是短小精悍,全剧在一幕之内完成,故要求所写事件的矛盾冲突的全过程,必须集中于同一时间、地点并得到最完整、最集中、最充分的体现。

由于独幕剧的演出受到较为严格的肘间、剧场等条件的限制,所以它的剧情不能太繁杂,要求情节结构更加精练集中,矛盾冲突的展开也要较为迅速,人物也不宜太多。

(主要可归纳为四点)2、结合本剧本体会独幕剧的四个特点◆短小精悍:特别与本单元前几个剧本比较,篇幅短,这一点比较直观。

◆同一时间:集中在同一个下午◆同一地点:一个旧式住宅的四合院内◆人物不多:杨长雄吴太太成众李嫂警察3、过渡问:在这不多的人物中间,谁是主要人物,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明确:吴太太和杨长雄,因为剧本的内容主要是发生在这两个人物之间的争吵,即剧本主要是描述这二者之间的矛盾冲突。

三、分析矛盾冲突,把握人物形象。

1、关于矛盾冲突戏剧这一艺术形式刻画人物形象主要是通过矛盾的发展而展开的。

没有矛盾冲突便无从刻画人物形象,没有矛盾冲突便没有情节的发展,也就不可能吸引观众,也就没戏了。

戏剧要有戏,就必须注重揭示矛盾和斗争。

2、矛盾冲突分析问:那么在剧本中这两个主要人物中间究竟发生了怎样的矛盾冲突?他们冲突的焦点是什么?明确:(先请学生复述剧本情节)全剧围绕花瓶事件展示主仆之间(虚写女仆打碎花瓶、赔不起、以铺盖抵押、被辞退等情节)、大学生与吴太太之间的矛盾冲突(焦点)。

三块钱国币..教案

三块钱国币..教案

三块钱国币..张连生《三块钱国币》【一】一、学习目的了解独幕剧结构严谨、矛盾集中的特点。

欣赏作品幽默、诙谐、富有讽刺意味的语言。

二、学习重点1.了解独幕剧结构严谨、矛盾集中的特点。

2.欣赏作品幽默、诙谐、富有讽刺意味的语言。

三、学习难点分析杨长雄这一人物形象。

四、学习方法自读、鉴赏五、学习过程【一】、教师点拨―――作家作品丁西林(1893—1974),字巽甫,原名丁燮林,江苏泰兴人。

青年时期留学英国,在伯明翰大学攻读物理学和数学。

1920年,留学归国。

之后曾历任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国立中央研究所所长。

自幼喜爱文艺,从事业余戏剧创作,逐渐成为“五四”以来致力于喜剧创作的有影响的戏剧作家之一。

可以说,他既是一个出色的剧作家,又是一个杰出的物理学家,“科学(物理)与艺术(戏剧)思维”相反相成在他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五四”时期以《一只马蜂》、《压迫》等世态喜剧而蜚声剧坛。

之后曾一度沉默,在抗战热潮中,又重新提起了笔,先后发表了《三块钱国币》、《等太太回来的时候》、《妙峰山)(多幕剧)等喜剧作品。

他是中国现代话剧史上一位有独特风格的喜剧作家,特别是在独幕剧方面,成就突出,被誉为“独幕剧圣手”。

他的创作深受英国近代喜剧(尤其是幽默喜剧)的影响,打破了中国传统的喜剧模式,善于从人情世态中寻找喜剧因素,把英国式的基于语言技巧和行为矛盾的幽默喜剧风格,都带给了国人。

其创作的出发点,往往不是社会、历史、现实中的“问题”,也不是“惩恶扬善”的伦理道德家的眼光,而是以一个喜剧家的直觉,去发掘生活中的喜剧因素,结构具有喜剧意味的戏剧。

选材大多局限于知识分子阶层;戏剧冲突无非是恋爱、婚姻关系和特定情境下的微妙心理;而艺术上最大的特点是机智和幽默,他的剧本里充满了机智、幽默的警句,是以语言自身的戏剧性来直接获取效果的。

其中,《三块钱国币》写于1939年,显示出了剧作家善于从人物性格差异与碰撞中挖掘日常生活中的喜剧性的特殊才能。

三块钱国币(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三块钱国币(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三块钱国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把握故事的基本情节;(2)能够领会作者通过故事表达的思想感情;(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句式和词汇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通过分析、综合、评价等思维活动,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3)通过模仿、创新等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3)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友情,懂得感恩的心态。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1)课文的生字词及其用法;(2)课文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3)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2)运用课文中的句式和词汇进行表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和作品背景;(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故事情节;(2)学生通过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生字词。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4. 分析评价:(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2)学生进行评价,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5. 实践运用:(1)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句式和词汇进行口语表达;(2)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运用课文中的句式和词汇。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学习态度和合作意识;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3. 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评估学生在实践运用中的语言表达和写作水平。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2. 生字词表;3. 相关背景资料;4. 工具书;5. 多媒体设备。

六、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习体验;2. 互动教学法: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课堂活力;3. 案例教学法:分析典型人物和事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4. 任务驱动法:布置学习任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精神。

人教版高二下册语文《三块钱国币》教案

人教版高二下册语文《三块钱国币》教案

《三块钱国币》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了解丁西林及其作品《三块钱国币》的文学地位与背景。

o深入分析剧本中的人物性格、情节结构与冲突发展。

o鉴赏剧本中的语言特色与幽默讽刺手法。

2.过程与方法o通过朗读、讨论等互动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o引导学生分析剧本中的情节发展、人物关系与主题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激发学生对社会现象的关注与思考。

o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维护正义的道德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分析剧本中的人物性格与情节结构,理解剧本所反映的社会现象。

•难点:鉴赏剧本中的幽默讽刺手法,理解丁西林的创作意图与深层含义。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三块钱国币》剧本、丁西林生平及作品介绍资料。

•学生准备:预习《三块钱国币》剧本,了解丁西林及其作品背景。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走进丁西林的戏剧世界1.导入新课o提问:你们对戏剧了解多少?有没有看过或听说过哪些经典的戏剧作品?o播放一段戏剧片段,引导学生感受戏剧的魅力。

o引入新课: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丁西林先生的经典作品《三块钱国币》。

2.作者及作品介绍o简要介绍丁西林的生平、创作风格及《三块钱国币》的创作背景。

o引导学生思考:丁西林为何能创作出如此优秀的戏剧作品?3.初读剧本o学生分组朗读《三块钱国币》剧本,注意语音语调、情感表达。

o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对话、情节发展与舞台说明。

4.人物关系与情节梳理o教师出示人物关系图,学生根据剧本内容填充和完善。

o小组讨论:这些人物关系如何推动剧情发展?o学生分组梳理剧本的情节结构,概括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深入解读《三块钱国币》1.人物性格分析o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人物,分析其性格特点、行为动机及与其他人物的关系。

o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这些人物性格如何反映当时社会的某些现象?2.情节冲突分析o学生分析剧本中的情节冲突,如杨长雄与吴太太之间的冲突、李嫂的困境等。

o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冲突如何推动剧情发展,反映社会现实?3.语言特色与幽默讽刺手法鉴赏o学生分析剧本中的语言特色,如口语化、方言、幽默等。

《三块钱国币》教案教案(精选4篇)

《三块钱国币》教案教案(精选4篇)

《三块钱国币》教案教案(精选4篇)《三块钱国币》教案教案(精选4篇)《三块钱国币》教案教案篇1教学目的一、了解大学生与吴太太之间的三次交锋,弄清矛盾冲突的开端、发展和结局。

二、通过台词和舞台说明了解两个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

三、体会作者出人意料的安排剧本结构的佳妙处。

四、品味剧本幽默的语言风格,继续培养学生比较评价的能力。

教学设想根据本单元的特点,教学法中,可采用突破法,即举一反三法,是指以选取单元中最典范,最能完整地体现本单元教学重点的一二篇课文为范例,教师重点进行研讨,然后指导学生在突破的基础上,模仿教师的方法自学其他课文,使学生从中学到知识;又掌握到方法,从而达到叶圣陶先生所提倡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因此,学习本课,在前两篇教读课文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同学们的潜能,利用这个剧本给他们一次大胆尝试和实践的机会。

在教师有机的指导下,放手让他们自己去鉴赏戏剧冲突、戏剧人物和戏剧语言,并能写出有条理的鉴赏文教学时数二课时第一方案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表演剧本,整体感知,了解剧情及冲突。

教学过程一、表演剧本、整体感知在课下编排和表演剧本的基础上,把精彩片断引入课堂,让学生具体感知戏剧人物形象,领略戏剧艺术的魅力,进入自学情境。

二、电脑提供如下背景材料1.丁西林(1893—1974)现代剧作家、物理学家、社会活动家。

原名丁燮林,字巽甫,江苏泰兴人。

1914年赴英国伯明翰大学读理科,其间阅读了大量外国文学作品。

1920年回国,任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业余从事剧本创作。

作品以喜剧为主,著有《一只马蜂》《北京的空气》《三块钱国币》等。

他的剧作,构思巧妙,含蓄幽默,妙趣横生,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国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文化郡副部长等职。

2.丁西林的喜剧风格丁西林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喜剧作家,尤以独幕喜剧见长。

留学英国期间曾受英国近代喜剧影响,善于从人情世态中发现喜剧因素,通过揭示生活的情趣,制造悬念,组织戏剧冲突,把看来平淡无奇的事件,安排点染得波澜起伏,妙趣横生。

三块钱国币(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三块钱国币(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三块钱国币(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阅读《三块钱国币》这篇文章,了解文章的背景,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掌握一些关键的词汇和短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解读文章,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这篇文章,让学生理解到诚信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诚信意识和品质。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掌握一些关键的词汇和短语。

2. 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文章中的一些深层次的含义和象征意义。

2. 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和品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向学生介绍《三块钱国币》这篇文章的背景,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文章,要求他们在阅读过程中注意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掌握一些关键的词汇和短语。

在阅读结束后,对学生进行阅读理解的测试,检查他们的阅读效果。

3. 讨论与分析:让学生分组讨论,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解读文章,进行全班的交流和分享。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 深入探讨: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文章中的一些深层次的含义和象征意义,如文章中的“三块钱国币”象征着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等。

5. 诚信教育:结合文章的主题,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让他们理解到诚信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诚信意识和品质。

五、教学评价:通过阅读理解测试、讨论与分析的表现、深入探讨的反馈和诚信教育的效果等多个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价。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提问和解答问题的方式,主动探索文章的意义。

2. 使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文章中的具体情节和人物,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象征意义。

3.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块钱国币(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三块钱国币(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三块钱国币(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故事的基本情节,体会故事中人物的情感变化。

2. 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故事主题,认识诚信的重要性。

4. 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培养他们关爱他人的品质。

二、教学内容1. 故事梗概:《三块钱国币》讲述了一个关于诚信的故事。

主人公小学生在回家的路上不小心摔倒,的钱包掉落在地。

小学生捡起钱包,里面有三块钱国币。

他决定将钱包交给警察叔叔。

在等待警察的过程中,小学生忍受着饥饿和寒冷,最终将钱包归还给失主。

失主感激不已,以三块钱国币作为回报。

2. 教学重点:通过故事情节,引导学生认识诚信的重要性。

3.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并体会小学生在等待失主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耐心和坚持。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故事中的情感变化。

2. 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诚信的认识和体会。

3. 朗读教学法:引导学生朗读故事,提高朗读能力,感受故事的魅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故事梗概,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故事,理解情节,体会人物情感。

3. 情境体验: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等待失主过程中的心情。

4. 分析讨论: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故事主题,认识诚信的重要性。

5. 朗读展示:挑选学生进行朗读,提高朗读能力,感受故事魅力。

五、课后作业1. 根据故事情节,编写一个关于诚信的小故事。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诚信的认识和体会。

3. 家长签字:鼓励家长关注孩子的学习,共同培养孩子的诚信意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中的参与情况,评估他们的兴趣和积极性。

2. 朗读表现:评价学生在朗读时的情感投入、语音语调和表达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他们对故事主题的理解和诚信观念的运用。

4.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态度、分享观点的清晰度和逻辑性。

三块钱国币(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三块钱国币(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三块钱国币(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三块钱国币》的主要内容,了解故事背景,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提高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培养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

二、教学重点2.1 课文内容的理解: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三块钱国币》的主要内容,了解故事背景,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

2.2 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提高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培养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3.1 课文深层次含义的理解: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层次含义,如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

3.2 阅读策略的运用:学生能够运用适当的阅读策略,如预测、归纳、分析等,提高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四、教学准备4.1 教师准备:教师需要提前阅读课文《三块钱国币》,了解课文内容,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材料。

4.2 学生准备:学生需要提前预习课文《三块钱国币》,了解课文内容,准备参与到课堂讨论和活动中。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与课文相关的问题或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5.2 课文阅读与理解: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三块钱国币》,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预测、归纳和分析,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5.3 讨论与分析: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和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5.4 内容拓展: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拓展出相关的文化背景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5.5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反思,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块钱国币》教学设计

《三块钱国币》教学设计

《三块钱国币》教学设计《《三块钱国币》教学设计》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一、说教材《三块钱国币》是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部独幕话剧,这一单元共两篇课文,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戏剧,掌握一些戏剧常识。

本文是一部独幕话剧,剧情人物较简单,很适合中学生阅读。

二、说教学目标1、了解舞台艺术表现形式,认识矛盾冲突在刻画人物性格上的作用;2、注意把握和品味戏剧语言;3、注意剧本怎样在矛盾冲突中展现人物性格,怎样以个人性化的语言塑造人物形象;4、进一步认识善良和恶毒、正义与邪恶等社会现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心。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阅读剧本了解剧情和剧中人物。

教学难点:感受戏剧语言的丰富、精练。

四、说教法学法本节课我主要让学生结合自身的感悟,运用合作、探究的方是进行学习。

五、说教学过程【包括四个环节】【一】导语设计同学们,你们看过话剧吗?话剧是一种什么样艺术形式呢?可能我们比较陌生,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欣赏一部独幕话剧《三块钱国币》。

【设计意图:因为多数学生对话剧不熟悉,所以本课采用直接导入式。

】【二】介绍话剧常识【投影展示】话剧是一种以对白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戏剧。

它具有舞台性、直观性、综合性、对话性等特点,从内容上说分为悲剧、喜剧、悲喜剧;从结构上说分为多幕剧和独幕剧。

【三】初读感知1、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了解剧情。

2、思考:课文是多幕剧还是独幕剧?是悲剧还是喜剧?【生读完文章后马上就能判断出:本文属于独幕讽刺喜剧。

】3、思考:课文剧情结构简单,矛盾集中。

剧中写了哪些人?人物的矛盾冲突围绕什么事?【学生思考后能很快答出:剧本围绕李嫂打碎了主人吴太太的一只花瓶,吴太太强迫她按原价赔偿三块钱国币的事,大学生与吴太太三次交锋。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老师介绍的话剧知识,初读课文后判断话剧类型,以巩固话剧常识,培养学生快速阅读剧本并提炼概括故事情节能力。

《三块钱国币》教案1

《三块钱国币》教案1

《三块钱国币》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大学生与吴太太之间的三次交锋, 弄清矛盾冲突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2、品味台词和舞台说明, 了解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

3.体会作者出人意料地安排剧本结构的佳妙之处。

教学难点: 3教学重点: 1.2教学方法: 导读课时安排: 1教学过程:一、导入大家知道爱因斯坦是伟大的物理学家, 同时也是优秀的小提琴手, 类似的例子, 在科学史上还有很多, 譬如: 伽利略是天文学家, 也是诗人、文艺批评家;开普勒是天文学家, 也是音乐家和诗人;莫尔斯电报码的发明者莫尔斯本来就是职业风景画家。

今天我们来读的这篇《三块钱国币》, 它的作者就是一位物理学家兼剧作家——丁西林(幻灯出示:简介丁西林)二、明确教学目标三、解题1.简介“独幕剧”独幕剧是19世纪后期才开始流行起来的一种戏剧形式。

它的主要特点是短小精悍。

全剧在一幕内完成。

由于独幕剧的演出受到较为严格的时间、剧场等条件的限制;因此, 它的剧情不能太繁杂, 要求情节结构更加精练集中, 矛盾冲突的展开也要迅速、人物不宜太多。

2.结合“独幕剧”的特点检查预习情况⑴问: 《三块钱国币》中有几个人物?提示: 吴太太、杨长雄、成众、巡警、李嫂追问: 矛盾冲突发生在那些人身上?提示: 吴太太、杨长雄⑵问: 他们之间的冲突因何而起?提示:女仆李嫂不慎打碎了主人吴太太的一只花瓶, 吴太太强迫她按照原价赔偿三块钱国币, 杨长雄极为愤慨, 与吴太太发生了口角。

追问: 最终以什么收场?提示: 杨长雄气急之下摔碎了另一只花瓶, 无奈地送上三块钱国币。

小结:这幕戏人物少, 情节简单, 但这并没有影响到它的精彩。

我们平时写作文, 对于身边的小事总觉得没有必要写, 也很少能够写好。

丁西林为什么能将生活中的这幕小“戏”写得如此精彩呢?四、精读课文1.学生阅读全文, 理清情节结构。

教师:请大家快速阅读全文, 概括出全剧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的内容。

提示: 开端: 吴太太继续开幕前的口角, 成众找杨长雄下棋;发展: 围绕李嫂该不该赔花瓶和铺盖该不该典押, 杨与吴太太正面交锋;高潮: 第三次交锋, 杨忍无可忍, 打碎吴太太的另一只花瓶;结局: 杨长雄无奈, 赔偿吴太太三块钱国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块钱国币》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大学生与吴太太之间的三次交锋,弄清矛盾冲突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2、品味台词和舞台说明,了解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

3、体会作者出人意料地安排剧本结构的佳妙之处。

教学难点:3
教学重点:1、2
教学方法:导读
课时安排:1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知道爱因斯坦是伟大的物理学家,同时也是优秀的小提琴手,类似的例子,在科学史上还有很多,譬如:伽利略是天文学家,也是诗人、文艺批评家;开普勒是天文学家,也是音乐家和诗人;莫尔斯电报码的发明者莫尔斯本来就是职业风景画家。

今天我们来读的这篇《三块钱国币》,它的作者就是一位物理学家兼剧作家——丁西林(幻灯出示:简介丁西林)
二、明确教学目标
三、解题
1、简介“独幕剧”
独幕剧是19世纪后期才开始流行起来的一种戏剧形式。

它的主要特点是短小精悍。

全剧在一幕内完成。

由于独幕剧的演出受到较为严格的时间、剧场等条件的限制;因此,它的剧情不能太繁杂,要求情节结构更加精练集中,矛盾冲突的展开也要迅速、人物不宜太多。

2、结合“独幕剧”的特点检查预习情况
⑴问:《三块钱国币》中有几个人物?
提示:吴太太、杨长雄、成众、巡警、李嫂
追问:矛盾冲突发生在那些人身上?
提示:吴太太、杨长雄
⑵问:他们之间的冲突因何而起?
提示:女仆李嫂不慎打碎了主人吴太太的一只花瓶,吴太太强迫她按照原价赔偿三块钱国币,杨长雄极为愤慨,与吴太太发生了口角。

追问:最终以什么收场?
提示:杨长雄气急之下摔碎了另一只花瓶,无奈地送上三块钱国币。

小结:这幕戏人物少,情节简单,但这并没有影响到它的精彩。

我们平时写作文,对于身边的小事总觉得没有必要写,也很少能够写好。

丁西林为什么能将生活中的这幕小“戏”写得如此精彩呢?
四、精读课文
1、学生阅读全文,理清情节结构。

教师:请大家快速阅读全文,概括出全剧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的内容。

提示:开端:吴太太继续开幕前的口角,成众找杨长雄下棋;发展:围绕李嫂该不该赔花瓶和铺盖该不该典押,杨与吴太太正面交锋;高潮:第三次交锋,杨忍无可忍,打碎吴太太的另一只花瓶;结局:杨长雄无奈,赔偿吴太太三块钱国币。

2、矛盾冲突的焦点集中在吴、杨二人身上,作者通过三次交锋具体描绘了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

大家看看这三次交锋的焦点分别是什么?
提示:第一次:该不该赔花瓶;第二次:该不该典押李嫂的铺盖;第三次:由杨骂吴太太是“一个无耻的泼妇”引起
追问:在三次交锋中,矛盾双方各自采取什么态势?
提示:吴主动进攻;杨被迫应战。

追问:这三次交锋分别凸显了吴杨二人怎样的性格特征?
提示:吴太太,尖酸刻薄、胡搅蛮缠、地理不饶人、无理闹三分;杨,见义勇为、好打抱不平。

小结:一件寻常小事在丁西林笔下变得如此精彩,他的成功决飞偶然,关键在于他巧妙地设计了情节结构、设置了集中而激烈的矛盾冲突,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刻画了性格突出、形象鲜明的戏剧人物。

五、分角色朗读第三次交锋的内容,体会不同的人物性格。

六、总结、布置作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