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铭传与翁同龢兄弟的恩怨
紫蓬山下寻访刘铭传_故人已逝,一切归于山水中
紫蓬山下寻访刘铭传故人已逝,一切归于山水中(下转c09版)责任编辑张敏蕾执行编辑郭艾琳美编戚佳敏c|082024年4月16日探访文/图_徐俊亮风格独特的神秘“城堡”合肥西郊有一座紫蓬山,刘铭传的故居就在紫蓬山下。
从合肥市区一路驱车向西,曾经尘土飞扬的小路,如今已草木葱茏,道路宽阔。
近年来,肥西县发展势头显著,道路两边或稻田郁郁、或玉米亭亭。
经过的乡村整洁有序,满眼都是绿意,一片盎然生机。
因为地处丘陵地带,县道弯曲而起伏,放眼远望,前方是绿意盎然的小山,层峦叠嶂,山虽不高,但一看就是风水宝地。
距离刘铭传故居越来越近,景色也更加秀丽。
在一处山坳下的村路口,有一座神秘的“城堡”,那便是我的目的地。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平整的广场,它与刘铭传故居隔着一条道路。
广场上矗立着一座高大的石碑,上刻行书“铭传园”。
不远处就是一泓碧水,连着附近的湖泊。
当时正值盛夏,荷叶田田,莲花香远溢清。
湖面近狭远阔,对岸绿树成荫,再远处则是白茫茫的湖水,尽头是连绵不断的青山卧于蓝天之下,忽隐忽现,宛如仙山。
再往里走,能看见一座石桥,犹如城门的吊桥,下面就是护城河。
过了护城河,有一座石门,那才是刘铭传故居的正门,上书“大潜山房”四个大字。
刘铭传,安徽合肥人,字省三,自号“大潜山人”,因在家中排行第六且脸上有麻点,人称“刘六麻子”。
他是清朝末期淮军的重要将领,也是洋务派代表人物、中国台湾省首任巡抚。
故居门口有一幅对联——“解甲归田乐,清时旧垒闲。
”刘铭传曾多次辞官归隐,又多次重赴官职,这幅对联是对其一生的真实写照。
刘铭传故居是在他功成名就之时所建,现存的古建筑,面积达两千多平方米。
整个故居被一圈护城河紧紧包围,俨然一座随时处于备战状态的堡垒。
中轴线两边,依次有南门楼、北更楼、盘亭、西洋楼、钢叉楼、大岛读书房等,这些建筑有中式有西式,也有中西合璧式。
让我印象深刻的,有两幢楼。
西洋楼外围一圈围墙,独立成院,院门口有一棵高大挺拔的广玉兰树。
历史趣谈:刘铭传主要事迹 从草寇到一品大员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刘铭传主要事迹从草寇到一品大员导语:刘铭传,字省三,号大潜山人,安徽合肥西乡人,是中国清朝末期的一位将军和大臣,是淮军重要将领,台湾省首任巡抚。
刘家世代务农,在刘铭传刘铭传,字省三,号大潜山人,安徽合肥西乡人,是中国清朝末期的一位将军和大臣,是淮军重要将领,台湾省首任巡抚。
刘家世代务农,在刘铭传十一岁的时候,父亲病故,母亲带着少年刘铭传艰难生存。
母子二人干起了贩卖私盐的营生。
后遭当地土豪凌辱,手起刀落,恶人授首!当时肥西“豪杰蜂起”,有不少武装堡垒,各寨之间为争夺地盘、筹粮筹款,经常相互攻伐。
当时除了刘铭传之外,还有张树声、张树珊兄弟、周盛波、周盛传兄弟两大武装。
其中,张树声是个文化人,廪生身份,与李鸿章父亲李文安有交情。
张树声主动联络周氏兄弟和刘铭传,邀请他们归附李鸿章门下,因为那才是一条明路。
刘铭传在平灭长毛,剿灭捻军,中法战争的战场上都立下殊勋,三十岁就成为一品大员。
成为台湾首任巡抚之后,他更是苦心经营,成为台湾近代化事业的奠基人。
刘铭传生平主要事迹刘铭传11岁丧父,生活极为艰苦。
18岁时放弃读书,落入江湖,曾一度上山做强盗。
1856年他的母亲因为受牵连自杀。
刘铭传悲哀不已,还乡做团练。
他曾一度想加入太平天国,但没有这样做,同时他一开始也反对清政府积极对抗太平天国。
1857年刘铭传拒绝当时合肥知县的求救而被捕,此后不久又被释放。
从此他投靠李鸿章的淮军开始加入对太平天国的战争,1862年7月份,接受太平军的投降,收复上海浦东。
1864年刘铭传所率部队攻克常州,俘虏陈坤书,被因此晋升为直隶生活常识分享。
翁同龢与李鸿章的恩怨:杀父之仇,不共戴天
翁同龢与李鸿章的恩怨:杀父之仇,不共戴天同在官场,同为重臣,相亲相爱的少,互怼互杀的多,晚清时期的两大名臣翁同龢与李鸿章就是把家仇升级为国恨的一对冤家。
翁同龢与李鸿章的恩怨是从家仇很开始的。
翁同龢的长兄翁同书曾任安徽巡抚,但在平定农民起义军时却未能恪尽职守,再加上包庇叛将苗沛霖,结果被李鸿章弹劾(李鸿章《参翁同书片》)。
翁同书因此被流放新疆,老爹翁心存也气死了。
所以说,李鸿章算是翁家兄弟的“杀父仇人”,翁同龢与李鸿章的梁子就这样彻底结了下来。
本着“有仇不报非君子”的理念,翁同龢立志要一生一世与李鸿章对着干,费尽心思给李鸿章穿小鞋,找不自在。
翁同龢是有报仇资本的,人家是晚清时期最牛的学霸,27岁高中状元,学识渊博,是同治与光绪两代皇帝的老师,深得信任,官自然也做得很大。
翁同龢为难李鸿章的事很多,最著名、后果也最严重的有两件。
第一:拒付军费北洋水军是晚清最重要的军事力量,在李鸿章掌管北洋军时期,翁同龢一度是户部尚书(财政部长)。
众所周知,搞军事是最烧钱的,李鸿章免不了屡次向翁同龢申请军费,但是翁同龢说:“这十几年来,买的枪炮军舰够多了,暂停给北洋军拨款,把钱用来疏通河道。
”(翁同龢《筹备河工赈需用款办法六条》)翁同龢总是以“没钱”为由拒付军费,致使北洋水军从光绪十四年后就在没有再买过一艘军舰,装备落后。
第二:甲午主战甲午海战前夕,李鸿章自知不是日本对手,所以坚决主和,而翁同龢一方面拖欠军费,一方面又坚决主战。
有人认为翁同龢主战是爱国的表现,也有人认为他这是因私废公,水军之败就是李鸿章之败,他要借此绊倒仇人李鸿章。
果然,李鸿章因战败被削官去职(暂时的)。
翁同龢清廉,李鸿章贪腐,但翁同龢的名声却远比不上李鸿章,这与他公报私仇这一点很有关系。
其实,翁同龢也曾为自己的行为惭愧后悔过,他在日记中写道:“覆水难收,聚铁铸错,穷天地不塞此恨也。
”只是,国将不国,悔之晚矣。
肥西县清代人物刘铭传专题
肥西县清代人物刘铭传专题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刘铭传字省三,汉族,安徽合肥人。
淮军将领,洋务派骨干,台湾第一任巡抚,不但打退了法国舰队的进犯,而且练洋操,议铁路、建台省,为台湾的现代化作出了突出贡献。
道光十六年丙申生于安徽合肥西乡大潜山下之蟠龙墩,祖上世代以农为业,在兄弟中最小,排行老六。
刘铭传幼年曾染天花,脸上留有“陷斑”,同乡人叫他“六麻子”或“幺麻子”。
他的父母是老实巴交的庄稼人,父亲刘惠人称“刘老好”。
有一次,有个偷伐刘家树木的贼被捉住,刘惠为了息事宁人,一边设宴款待捉贼者,一边偷偷放走了伐木贼。
刘铭传的性格里却似乎没有多少父母的基因。
据说他二目如电,说话嗓门很大,同年龄的伙伴都怕他。
后来上了私塾,他也没有像父母期望的那样好好读书,而是喜欢自己身为一方“主帅”,带领一群小伙伴玩开仗的游戏。
他不屑以农耕为业,更不想通过科举荣身,对“四书”、“五经”没有兴趣,而喜欢研读兵书、战阵、五行杂书,传说他曾经登大潜山仰天叹曰:“大丈夫当生有爵,死有谥,安能龌龊科举间?”刘铭传11岁那年,父亲去世,不久两个哥哥也相继去世。
这样,0亲更难以约束刘铭传,他偷偷参加了贩卖私盐的团伙,后来索性干起打家劫舍的勾当。
有一次,当地一个地霸大声呵斥刘家人供给不及时,然后扬长而去。
刘铭传听说后非常生气,对他的几位兄长说:“大丈夫当自立,安能耐此辱哉?”说罢就徒手追赶地霸,追上后拦在马前,要求与他决战。
地霸听后狂笑道:“你这小孩子敢跟我过不去?我给你一把刀,你有本事把我杀死,你就是好汉!”刘铭传听后大喜,从地霸手里接过刀,猝不及防地将他杀死,然后骑上地霸的马,按住马头,大声叫道:“这个地霸侮辱乡亲,我杀了他,愿意听从我的,我们一起保卫乡里。
”围观的几百名穷苦青年当即表示愿意听他的号令。
而刘母周氏据说“吓破了胆”,惊吓而亡。
后来刘铭传显贵时,每逢母亲生日和忌日都“涕泣悲怨不已”。
人物生平后来太平军的势力越来越大,清0所依赖的八旗兵和绿营兵战斗力很差,于是寄希望于各地组织的“团练”。
历史趣谈:台湾史上首任巡抚刘铭传 曾与法国佬激战基隆港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台湾史上首任巡抚刘铭传曾与法国佬激战基隆港导语:刘铭传,著名的淮军将领。
11岁丧父,生活极为艰苦。
18岁时放弃读书,落入江湖,曾一度上山,从事绿林劫盗。
1856年他的母亲因为受牵连自杀。
刘铭传,著名的淮军将领。
11岁丧父,生活极为艰苦。
18岁时放弃读书,落入江湖,曾一度上山,从事绿林劫盗。
1856年他的母亲因为受牵连自杀。
刘铭传悲哀不已,还乡做团练。
他曾一度想加入太平天国,但没有这样做,同时他一开始也反对清政府积极对抗太平天国。
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
已解甲归田,在乡间隐居多年的刘铭传愤然而起,准备重赴沙场,杀敌报国。
清政府任命他为督办台湾事务大臣,筹备抗法,不久又授福建巡抚,加兵部尚书衔。
1884年六月,法国侵略者把战火烧到台湾海面,清廷诏令刘铭传入京,他当即上了一道《遵筹整顿海防讲求武备折》,慷慨主战。
6月26日,清廷下诏,命刘铭传督办台湾军务,就在同一天,法国政府下令将驻越南的东京湾舰队和南中国海舰队混合编组,成立一支特遣舰队。
刘铭传于1884年7月16日抵达基隆,第二天即巡视要塞炮台,检查军事设施,并增筑炮台、护营,加强台北防务。
在他到达基隆的第15天,战争就爆发了。
1884-1885年的中法战争,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越南北部及中越边境进行;第二阶段战火扩大到福建台湾沿海,有陆战和海战两个战场,尤以台湾陆战最为激烈。
1884年8月4日,法舰直逼基隆,法军远东舰队司令孤拔和副司令利士比派一副官上岸,要求守军“于明日上午八时以前将炮台交出”,守军置之不理。
5日,法舰在利比士的指挥下齐向基隆炮台猛烈开火,摧毁了清军数处炮垒及营房,守军于死伤十余人后向内地撤退。
法军登陆,占领基隆港,将港内各种设施和炮台进行破坏。
6日下午,法军陆生活常识分享。
对杨宗濂家族的考察 -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光绪三年 ,杨宗瀚为轮船招商局局员 。[7 该年 ]1324 , 杨宗濂生子杨寿楣 ,字翰西 ,别号静斋 。[8 ]3093
十年 ,清廷命刘铭传以巡抚衔督办台湾事务 ,抵 抗法军侵略 。刘铭传以杨宗瀚总办台湾商务 、洋务 。 杨宗瀚在台北创立兴台公司 ,兴办商市 ,建筑码头 ,开 办短途航运 ,开辟马路 ,以利交通 。后又命他督办全 省水陆营务 ,兼办台南 、台北铁路 。他还设立宏济药 局 ,施诊给药 。又设立学堂 ,教授农业 、蚕桑生产 。他 因功授三品衔 ,为河南候补道 。[8 该年 ]3023 ,杨寿 考中 秀才 。
十七年 ,天津自来火厂失火 ,毁于一旦 。该年八 月 ,杨寿 考中顺天乡试举人 。十八年十月 ,杨宗濂 以母病死 ,丁忧去官 。十九年 ,关于杨家的情况 ,翁同 龢在日记中又屡有记载 ,三月初十日 ,杨宗濂长子杨 寿枢拜访翁宅 ,由翁斌孙晤之 。二十四日 ,杨宗濂自 南方来 ,拜访翁宅 ,翁晤之 。二十五日 ,杨宗濂再至翁 宅 ,翁留杨共饭 , 看翁新收之画 。杨云 : 上海一织布 局 ,杨宗瀚办理 ,每月出资十二三万 。洋纱局获利亦 厚 。四月初七日 ,翁出城拜访杨宗濂 ,即在杨处便饭 。 初十日 ,杨宗濂便衣至翁宅辞行 ,长谈而别 。十二日 , 翁出城给杨送行 ,不觉久坐 ,吃点心 。五月二十日 ,内 阁考选军机 ,杨寿枢参加考试 。六月初五日 ,翁知杨 寿枢考了第一名 。[7 该月 ]2596 ,杨宗瀚在给李鸿章的禀 帖中 ,认为织布机层累曲折 ,工繁费重 ,不如纺纱 ,工 简利近 ,竭力主张招纳三十万两的商本 ,附建一座日 生产能力三十馀包的纺纱厂 ,并且提出了与织布局外 合内分的设想 。七月 ,得到了李鸿章的批准 ,在上海 挂起了“同孚吉机器纺织厂 ”的招牌 ,公开招集股份 , 把股金扩大到六十万两 。杨氏家族从此时起 ,实际已 经向民族资本的企业家转化 。[3 ] 后 345 来 , 翁同龢在日 记中又屡有记载 ,九月十六日 ,翁闻上海机布局被焚 无余 ,即杨宗瀚所总者也 。十月初二日 ,翁因杨宗濂 所管之织布局被焚 ,特别寄信给他 。中午 ,又访杨之 长子杨寿枢 ,未见 。二十九日 ,翁收到杨宗濂的信 ,杨 氏欲另开纱局 。至于布局 ,则李鸿章已派盛宣怀回沪 集股 ,杨氏兄弟无分 。[7 ]2635
晚清重臣的新旧之争
晚清重臣的新旧之争作者:暂无来源:《读报参考》 2018年第32期京师同文馆之争第一个事件便是京师同文馆之争,这是最早有代表性的洋务派和保守派之争,且是两派早期领袖的直接交锋。
京师同文馆是应洋务派领袖恭亲王奕讠斤与大臣桂良、文祥等人奏请而创建,旨在培育外语、外交人才来应对日益繁多、重要的外交事务。
其直接诱因,传说是巴夏礼事件。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通州谈判中,英法谈判代表巴夏礼等39人被清政府扣押。
恭亲王奕讠斤让巴夏礼写信联系英法联军议和,中国通巴夏礼便用中文写了一封信,但信的末尾有几行英文。
当时,奕讠斤身边没有人懂英文,怕这英文有啥阴谋诡计便不敢发出。
等请到人来看了英文,才知道只是巴夏礼的签名和日期而已。
因为这一耽搁,差点耽误了议和大事,奕讠斤认识到外语人才的重要性,从而于1861年初上奏请求创办外国语言学堂。
奕讠斤等人的奏折很快获得咸丰帝批准,经过一年多筹备,京师同文馆于1862年7月11日正式开学。
京师同文馆附属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聘请英国传教士为总教习,初设英文、俄文、法文馆等外文馆,以旗人子弟为招生对象。
刚开始,因为京师同文馆只是教教外语,并未引起太多反对。
直到1866年底,当时意气风发、雄心勃勃的奕讠斤不满足于京师同文馆只培育外语人才,计划将京师同文馆调整为教学外语和洋务并重,以培养适应时代的新型人才。
于是,他上奏拟在京师同文馆讲授天文算学,并招取举人贡生及正途出身五品以下京外各官入馆学习。
奕讠斤的奏折立即遭到保守派强烈反对,尤其是被保守派领袖、大学士、同治皇帝老师倭仁猛烈攻击。
倭仁是当时有名的“理学大师”,一向看不惯外国人、西学及洋务派,从来不参与外交应酬。
在奏折《请罢同文馆用正途人员习天算折》中,倭仁反对教授天文算学,称“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倭仁说得冠冕堂皇,似乎无可辩驳,但有一句话却出现漏洞,即他奏折中所言:“如以天文算学必须讲习,博采旁求,必有精其术者,何必夷人,何必师事夷人。
安徽近代人物——刘铭传
安徽近代人物——伟大将军刘铭传新闻传播学院朱笑妍 T01314055 刘铭传(1836—1896),合肥西乡人(现安徽肥西县),字省三,号大潜山人,出生于内忧外患的晚清时代。
农民起义撼动封建王朝,外国列强觊觎中国疆土。
风雨乱世中,农民出身的刘铭传,办团练,入淮军,金戈铁马驰骋沙场,勋高节钺登壇封疆,殊途入仕,一路飙升,从直隶提督,到首任台湾巡抚,轰轰烈烈的办了三年大事:平吴剿捻、抗法保台、建省治台,为中国历史留下了精彩的一页。
平吴剿捻公元1864年(同治四年),曾国藩督师剿捻军,刘铭传奉令率军由广德北上。
时清将僧格林沁正率精锐骑兵尾随捻军左奔右突,疲于奔命。
铭军秉承曾国藩、李鸿章旨意,保存实力,驻六安、霍山一带按兵不动。
僧格林沁部 1.1 万多人马被捻军全歼,僧格林沁毙命。
清廷闻讯震怒,严旨申饬曾国藩,给刘铭传以革职留任的处分。
十一月,刘铭传尾追捻军,铭军凭借洋炮队火力,杀伤捻军甚众,于次年三月攻下黄陂县城,刘铭传因此官复原职。
李鸿章趁机扩充淮军,由4 万人扩展到7 万人,铭军马营增加尤为迅速,在淮军28个马营7000多匹战马中,约有13营3500多匹隶属铭军。
铭军负责追剿东捻军,历时三载,最后在杨州瓦窑铺将东捻军战败。
刘铭传以封赏太少,告积劳成疾不能坐骑为由,请假回乡养病。
在东捻军垂危之际,西捻军闻讯驰援,直逼天津。
清廷惊恐,严旨不停催促刘铭传率军护卫。
刘铭传向李鸿章献计,将西捻军引到黄河、运河、徒骇河之间的狭长地带,铭军在西捻军被围后与之决战,致西捻军全军覆没。
刘铭传以收平西捻军的全功而晋爵一等男。
抗法保台光绪十年,法国在侵占越南后不久,将台湾锁定为进攻重点,妄想以此为进攻大陆的据点。
在这关键时刻,清廷起用刘铭传,授他福建巡抚衔,督办台湾防务。
刘铭传审时度势、当机立断,保存实力、挥军后撤,下令在法舰炮力的射程外设伏。
刘铭传处变不惊、应对冷静,一面派人在田寮高地西侧阻击前进的法军,法军因失去了舰炮的火力支援而被迫后撤;一面令部下紧追不舍,从而形成多面合围之势,最终法军不得不返回炮舰。
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
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杨丽燕摘要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10月,刘铭传领导的抗清保台战争取得最后胜利,台湾建省,清廷命刘铭传担任台湾首任巡抚。
至1891年(清光绪十七年)5月被迫离开台湾,刘铭传任台湾巡抚6年,共在台湾呆了六年,对台湾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关键词刘铭传台湾巡抚台湾建设刘铭传(1836—1896),字省三,自号大潜山人,安徽省肥西人。
他的父母都是农民,兄弟6人,他最小,排行老六,脸又微麻,人称刘六麻子。
他少年时读过几年私塾,后来父亲和两个哥哥先后离世,在世的几位哥哥都已成家,只剩刘铭传与母亲相依为命,家里生活变得拮据起来。
他参加了当地贩卖私盐,曾受到官府的追捕。
1856年夏天大旱,庄稼无收,民不聊生。
刘铭传率附近农民到富豪家抢粮,官府派人追到刘家.没有捉到刘铭传,便放火烧了刘家的房屋,他母亲一次惊吓而死。
从此刘铭传便举旗建寨。
当时,太平军已经攻下了南京,并建立起了与清政府相对的政权,达到了全盛时期。
刘铭传曾想投奔太平军,后听说太平天国内乱,于是放弃。
1858年,合肥知县英涵诬刘铭传谋反,知州邹笥审讯后放其归乡并好言抚慰。
刘铭传感念其不杀之恩,从此投靠朝廷。
并于1859年8月率部下团练,在六安击败陈玉成下属部队,并在1862年成为李鸿章所组的淮军中“铭字营“头领。
刘铭传与太平军、捻军作战,因作战勇猛、屡立战功,多次受到清廷的奖励加封。
之后,他回到家乡立义庄、办义学,与他人合办了肥西书院,修建了紫蓬山寺庙、巢湖姥山塔以及合肥的包公祠等。
一、抗法保台的英雄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由于其战略地位的重要历来为外国列强所觊觎。
在此之前,美国就两次入侵台湾,认为台湾可以作为侵略中国大陆的据点。
失败后有支持日本侵占琉球和台湾;日本因琉球船民被杀侵犯台湾。
这次法国入侵是蓄谋已久且一定要得到,因此后果不同以往。
所以当1884 年6月法军进犯台湾时,清政府任命刘铭传授他福建巡抚衔,督办台湾防务。
言路与后勤:甲午平壤战役再研究
言路与后勤:甲午平壤战役再研究张晓川【摘要】The battle of Pyongyang is a crucial battle in the Sino⁃Japanese War in 1894—1895. Be⁃fore the battle, LI Hong⁃zhang, the Chief military officer, together with his subordinate generals and sol⁃diers, suffered from accusation and impeachment for his avocation for peace talks. After Chinese troops entered and stationed in Pyongyang successively, there were various disturbances resulting mainly from military disciplines and logistics. WEI Ru⁃gui, the general of the Huai troop, whose troop has most sol⁃diers of all, became the target of political criticism. During the Battle of Pyongyang, the Huai troop won the battle in the south of the city while other Chinese troops of the Qing Empire lost the battle because of the defeat in the north gate. Despite his persistence in fighting, WEI Ru⁃gui became the target of public criticism. He was described as a defeated command who had escaped before the fight and the main culprit for the lose of Pyongyang War.%平壤战役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关键一役。
刘铭传
随后赴陕甘,配合左宗棠镇压回民叛乱。至陕甘后,刘铭传头伤后遗症复发,加之李鸿章保荐出任陕西巡抚未成,以“脑痛欲裂”为由,奏准获假3个月回籍休养。此时铭军已有2万人马,刘铭传推荐甘肃提督曹克忠统领。刘回家不久,铭军武毅右营士兵因不服曹克忠管理而发生哗变。因此,刘铭传以荐举非人而受革职处分。刘铭传心灰意冷,退志更坚,即在家乡大兴土木,修建庄园,修成合肥西乡的刘老圩和六安麻埠的刘新圩。[2]
1884年8月4日,法舰直逼基隆,法军远东舰队司令孤拔和副司令利士比派一副官上岸,要求守军“于明日上午八时以前将炮台交出”,守军置之不理。5日,法舰在利比士的指挥下齐向基隆炮台猛烈开火,摧毁了清军数处炮垒及营房,守军于死伤十余人后向内地撤退。法军登陆,占领基隆港,将港内各种设施和炮台进行破坏。6日下午,法军陆战队向基隆市街搜索前进,并攻击附近高地。守军在刘铭传亲自统率下奋勇从各个方向进行反击,逐渐缩小包围圈。经过几小时的激战,法军伤亡100余人,狼狈逃回军舰,侵占基隆的计划破产了。
五月三十一日,刘又率部击退从川沙方向来攻的太平军,于第二天乘胜攻占川沙。刘铭传因此升游击并获赏戴花翎。[2]
连战连捷
淮军在上海站稳脚跟后,随即奉命进兵苏南。刘铭传与潘鼎新、张
刘铭传
刘铭传[4]
树珊等率3000淮军,由水路直扑福山。登岸后,骄兵轻进,在同观山与太平军遭遇激战,被打溃。后来,在由外国雇佣军组成的洋枪队援助下夺下福山。刘铭传升“以总兵补用”,不久担任江苏狼山镇守使。随后,刘率部同其他淮军一起,连占太仓、昆山,攻下江阴县城。刘铭传又被升为记名提督。十二月,刘铭传乘机向无锡太平军发起进攻,经过一天巷战,俘守将黄子隆、黄德懋父子以下2万多人,被清廷“加恩赏头品顶戴”。
法军侵犯基隆首战即告失败,于是又向清政府提出新的和议条件,清政府再次拒绝。此时,法舰已有预谋地集中于福州马江,乘清军将吏相信“和谈大有进步”、丝毫不作准备之际,于23日下午发动突然袭击,把福建水师所有战舰全部击沉,然后炮轰马尾造船厂和马江沿岸各炮台。从此,法军就牢牢地掌握了台湾海峡的制海权,得以随心所欲地全力侵台。
刘铭传简介_刘铭传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
刘铭传刘铭传刘铭传(1836.9.7—1895年.1.12),字省三,安徽合肥人,清朝名将。
1836年(道光十六年)9月7日,刘铭传生于安徽合肥大潜山麓(今隶肥西县)一个世代务农的的家庭。
他上私塾时,无心诵读先贤圣语。
十二三岁的时候,读了一些占候、堪舆一类的杂书,尤其喜好治兵家言。
19世纪50年代,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太平军,捻军起义席卷大江南北,清朝地方政权土崩瓦解。
刘铭传身处乱世,先是加入当地贩卖私盐的团伙,接著干起打家劫舍的勾当。
1856年(咸丰六年)8月,纠集起几百名贫苦青壮,当上了结寨自保的武装头目。
两年后,以“捍卫井里”为旗帜,在大潜山西面建起寨堡,成为这一带对付太平军和捻军的一股团练武装。
1859年9月1日,太平军一部攻打合肥的长城镇、官亭,刘铭传奉命率部“协剿”,将太平军击退。
后被安徽巡抚福济褒奖为千总,赏五品顶戴。
1861年11月,李鸿章奉之命在合肥招募勇丁,编练淮军。
刘铭传受荐组织一支500人的队伍,号称“铭字营”,随同出发。
1862年(同治元年)4月,李鸿章奉命援上海,刘铭传带著「铭字营”,乘英国轮船由安庆到达上海。
李鸿章到达上海后,便著手更换军械。
至9月,“铭字营”中小枪队已改为洋枪队。
以后,全营都换成清一色的洋枪。
11月,刘铭传聘请法国炮兵军官毕乃尔教演洋枪,后来又四处购觅新式炸炮,委任他充任亲兵炮营营官。
随著武器装备的改变,作战形式也就改为在开花炮队掩护下由洋枪实施突击的新式战法。
刘铭传先后参与了进攻上海外围和苏南的太平军,攻占了南汇、川沙、江阴、无锡、常州等城镇,由于他打仗不怕死,深得淮军统帅李鸿章的赏识,由游击、副将擢升至记名提督,所部“铭字营”发展成左、中、右三军,每军6营,共18营,加上炮队、亲兵队和募僚人员,总兵力达七八千人,成为淮军的主力之”。
1864年12月,“铭军”奉命移师安徽六安、霍山一带,参加镇压捻军的。
刘铭传接受僧格林沁马队全军覆没的教训,向“剿捻”主帅曾国藩提出“定长墙圈制与扼要设防、分道兜剿”的建议,被曾国藩采纳,遂以运河、黄河、贾鲁河、沙河,淮河为界,沿河筑起长堤碉堡,分兵防守。
从晚清四大公案看“翻案”
从晚清四大公案看“翻案”【摘要】晚清四大公案是中国晚清时期备受关注的四起重大案件,包括沈葆桢案、刘铭传案、郑秋冲案和黄世仲案。
这些案件在当时引起了巨大轰动,涉及到权力、财富和名誉等重大利益。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学者开始对这些案件进行重新审视,提出了不同于当时的新观点,即“翻案”。
翻案现象在晚清时期初现,并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翻案的原因主要包括司法不公、政治干预和社会变革等因素。
翻案对法律体系和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引起了人们对正义和公平的思考。
当前,翻案现象的必要性正在逐渐被认可,未来翻案有望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对完善法治建设和社会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晚清四大公案、翻案、法律体系、社会影响、必要性、发展前景1. 引言1.1 背景介绍晚清时期是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时代,社会制度、法律规范、伦理道德等方面都面临严重挑战和变革。
在这种背景下,晚清四大公案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风貌和价值观念。
这些公案不仅直接涉及到权贵家族间的矛盾纠纷,更是涉及到社会道德、法律体系的失序和腐败,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四大公案中的每一宗案件都揭示了当时法律体系的弊端和不足,引发了社会对司法公正的质疑和反思。
对这些公案的重新审视和翻案成为当代学者们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也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晚清社会的风貌和法律制度的不完善之处。
通过对这些公案的研究和翻案,可以帮助我们探讨晚清时期的法律文化、社会伦理以及历史进程的深层次内涵,为今日中国法律体系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启示。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晚清四大公案中的翻案现象,探讨翻案在中国法律体系中的作用和影响。
具体而言,通过对这些案例的详细研究,我们旨在揭示翻案现象初现的原因,分析翻案对法律体系和社会的影响,并探讨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更好地利用翻案这一制度来促进司法公正和维护法制。
通过这些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翻案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建议,推动中国法律体系的进步和发展,为建设法治社会贡献我们的力量。
刘铭传与翁同龢兄弟的恩怨
刘铭传与翁同龢兄弟的恩怨刘铭传(1836——1896),字省三,安徽合肥人。
翁同龢(1830——1904),字声甫,号叔平,江苏常熟人。
翁同书(1810——1865),字祖庚,号药房。
为翁同龢之长兄。
刘铭传比翁同书小26岁,比翁同龢小6岁。
咸丰四年,太平军克庐州,刘铭传在籍筑寨团练自保。
六年,太平军为解天京之围,在安徽发动了强大攻势,陈玉成率部包围了庐州,安徽巡抚福济督战不力,奉旨革职回京,以翁同书为安徽巡抚。
五月,太平军进攻六安,刘铭传率团练参加战斗。
六月,随署安徽按察使、庐州知府马新贻出城作战,由马新贻介绍,翁同书认识了刘铭传。
九年八月,太平军攻打肥西,刘铭传配合清军作战,以战功被翁同书保奖千总,授予五品顶带。
十一年正月,皖北练总苗沛霖与寿州练首寻仇,围攻寿州,翁同书被困于寿州城内。
刘铭传率团练救援。
翁同书心怀感激,在给翁同龢的书信中屡屡提及刘铭传其人。
同治元年,刘铭传随李鸿章至上海,连年镇压太平军、捻军,被封一等男爵[1]。
同治九年,发生天津教案,法国以兵力要挟,六月,清廷命刘铭传兼程赴直隶,统带淮军,以备缓急。
九月,刘铭传奏请陛见,获准。
此时,翁同龢已是同治皇帝的师傅,官衔已是太仆寺正卿。
二十八日,刘铭传陛见[2]。
他到京的第三天,就去东直门外南横街头条胡同看望翁同龢,不巧,这天翁同龢因与李鸿藻有约,外出不在家,未能见到。
第二天,刘铭传第二次往拜,这一次因去得太早,翁同龢尚未退朝回家,还是未能见到。
刘氏的两次登门拜访,使翁同龢大为感动。
十月初四日,清廷命前任直隶提督刘铭传督办陕西军务[3]。
翁同龢前往刘铭传下榻的法源寺回拜,由于事前没有约好,这一天,刘氏到贤良祠看望也来陛见的两江总督曾国藩了,以致两人又未能晤面。
初六日,翁氏又一次往法源寺“再访刘军门,不值。
”原来李伯雨要随刘铭传赴陕西,刘铭传到兵部与李伯雨磋商有关事情去了。
此外,刘铭传还朝拜慈禧太后,向她谢恩,请训。
初九日,翁氏再次“访刘省三,仍未晤。
大清三杰第九十七回公谊私情彭公护命妇雪肤花貌钱氏受官刑
大清三杰第九十七回公谊私情彭公护命妇雪肤花貌钱氏受官刑徐汪二人,出了制台衙门,汪鉴自行回去,督率成华两县,办理草堂祠交涉之事。
徐春荣回到公馆,即将陈石卿请至,告知制台业已答应行计报复松藩台之事。
陈石卿听说,自然十分欢喜,他的假病,顿时好了。
一边回去上兑报捐道员,一边销假视事。
后来他那特旨道台到手,就照徐春荣之计,狠狠的报复了松藩台一下。
松藩吃了那个暗亏,起先当然怪着陈石卿的,以后探出此计乃是徐春荣代为出的,于是又恨徐春荣起来。
那时四川将军,可巧又是旗人岐元,他们两个,暗暗商量,打算害死徐汪二人,方才甘休。
谁知事有凑巧,居然被松岐两个,查出徐汪二人两桩把柄出来,一桩是汪鉴命成华两县去和草堂祠的王爷交涉,王爷得了十万款子之后,立即飘然而去。
后来打听出来,京中并没什么王爷到川查办案子,明是一班骗子。
江鉴身为现任首府,当然要负不会办事之嫌。
松岐两个,正待暗托北京御史奏参徐汪二人之际,还要火上加油,复又得到徐汪二人两桩错事。
徐春荣的是,背后谤毁太后,说她有那汉朝吕后之奸,以及清朝不久灭亡之语。
汪鉴的是,那个鲍超族人鲍藩,却在岐将军处,控告汪鉴任夔府的时候,本批准了他的五万借款,何以至今一字未提,汪鉴似有受着鲍超家属贿赂之嫌。
这些事情,徐春荣的功名心淡,只要能够安全回籍得以奉事乃母的天年终身,已是喜出望外,至于奏与不奏,参与不参,毫不在他心上。
只有汪鉴,他是寒士出身,十年灯火,十年郎署,才得熬到一个知府地位;只要从此循资按格的好好做了下去,将来陈是开藩,升到督抚,甚至入阁大拜,都是意中之事。
况且他那两桩事情,本是奉了制台之命而行的,如何肯受这个冤枉。
所以一经得着松岐两个预备奏参他和他们徐亲家之信,立即气烘烘的前去告知徐春荣说是他要捐升道员,离任赴京,去与松岐二人,大告京状。
当下徐春荣笑着相劝道:“亲家,你也上了年纪的人,何必如此盛气,凡事总有一个公论,断无不水落石出之理的。
”汪鉴道:“这些事情,论情方面,我们自然不错。
谈甲午战争中的刘铭传——和姚永森同志商榷
作者: 廖宗麟
出版物刊名: 安徽史学
页码: 65-66页
主题词: 刘铭传;李鸿章;甲午战争;清政府;翁同和;朝鲜;甲午中日战争;中法战争;军务;练兵
摘要: <正> 淮军宿将刘铭传,因在中法战争中坚守台湾,力挫法寇而名垂青史。
但在十年后的甲午中日战争中,这个一代名将却没有什么表现,这是什么原因呢?姚永森在所著《刘铭传传》一书中,试图为我们解开这个谜。
据书中所载:中日战争开始后,早已休致在家的刘铭传亟盼朝廷能宣召他,让他重新驰骋战场。
随着朝鲜战事的爆发和日益危急,京中一班有识之士,上书清廷,请颁诏任命刘铭传为钦差大臣督办朝鲜军务,但翁同和拒不同意,只由朝廷寄一道圣旨给李鸿章,由李鸿章写信给刘铭传,问刘氏是否愿意出山?刘立即回复:如果朝廷任命他为钦差大臣督办朝鲜军务,他将练兵四十万,以二十。
心平气和的刘铭传_500字
心平气和的刘铭传_500字
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
小学作文作文网
清廷派驻台湾的总督刘铭传,是建设台湾的大功臣,台湾的第一条铁路便是他督促修的。
刘铭传的被任用,有一则发人深省的小故事:当李鸿章将刘铭传推荐给曾国藩时,还一起推荐了另外两个书生。
曾国藩为了测验他们三人中谁的品格最好,便故意约他们在某个时间到曾府去面谈。
可是到了约定的时刻,曾国藩却故意不出面,让他们在客厅中等候,暗中却仔细观察他们的态度。
只见其他两位都显得很不耐烦似的,不停地抱怨;只有刘铭传一个人安安静静、心平气和地欣赏墙上的字画。
后来曾国藩考问他们客厅中的字画,只有刘铭传一人答得出来。
结果刘铭传被推荐为台湾总督。
[点拨]一个遵守文明礼仪、有耐心的人,必定会被别人
所认可,甚至委以重任,从而为自己赢得成功的机会。
[适用话题]素材适用于“礼仪”“耐心”“机遇”等话题。
刘铭传其人其事
刘铭传其人其事
乔还田
【期刊名称】《人民论坛》
【年(卷),期】2004(000)008
【摘要】《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热播已结束。
这段时间以来.这部电视连续剧被街谈巷议.关于刘铭传的各种评说也不断见诸各类媒体。
在此.我们特意邀请乔还田先生撰文.从历史学的角度解读刘铭传.
【总页数】3页(P59-61)
【作者】乔还田
【作者单位】人民出版社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27
【相关文献】
1.晚清海内外华媒对刘铭传治台政策的认知分歧——基于《申报》与《叻报》涉台报道的比较分析(1888-1891年)
2.刘铭传《御制碑文》考证
3.刘铭传研究的里程碑──海峡两岸纪念刘铭传逝世100周年学术研讨
4.甲午年刘铭传“屡召不出”原因辨析──谨以此文纪念刘铭传逝世100周年
5.抗法保台和开启台湾近代化建设的跨时代诗写——台湾有关"刘铭传"的古典诗作评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铭传与翁同龢兄弟的恩怨刘铭传(1836——1896),字省三,安徽合肥人。
翁同龢(1830——1904),字声甫,号叔平,江苏常熟人。
翁同书(1810——1865),字祖庚,号药房。
为翁同龢之长兄。
刘铭传比翁同书小26岁,比翁同龢小6岁。
咸丰四年,太平军克庐州,刘铭传在籍筑寨团练自保。
六年,太平军为解天京之围,在安徽发动了强大攻势,陈玉成率部包围了庐州,安徽巡抚福济督战不力,奉旨革职回京,以翁同书为安徽巡抚。
五月,太平军进攻六安,刘铭传率团练参加战斗。
六月,随署安徽按察使、庐州知府马新贻出城作战,由马新贻介绍,翁同书认识了刘铭传。
九年八月,太平军攻打肥西,刘铭传配合清军作战,以战功被翁同书保奖千总,授予五品顶带。
十一年正月,皖北练总苗沛霖与寿州练首寻仇,围攻寿州,翁同书被困于寿州城内。
刘铭传率团练救援。
翁同书心怀感激,在给翁同龢的书信中屡屡提及刘铭传其人。
同治元年,刘铭传随李鸿章至上海,连年镇压太平军、捻军,被封一等男爵[1]。
同治九年,发生天津教案,法国以兵力要挟,六月,清廷命刘铭传兼程赴直隶,统带淮军,以备缓急。
九月,刘铭传奏请陛见,获准。
此时,翁同龢已是同治皇帝的师傅,官衔已是太仆寺正卿。
二十八日,刘铭传陛见[2]。
他到京的第三天,就去东直门外南横街头条胡同看望翁同龢,不巧,这天翁同龢因与李鸿藻有约,外出不在家,未能见到。
第二天,刘铭传第二次往拜,这一次因去得太早,翁同龢尚未退朝回家,还是未能见到。
刘氏的两次登门拜访,使翁同龢大为感动。
十月初四日,清廷命前任直隶提督刘铭传督办陕西军务[3]。
翁同龢前往刘铭传下榻的法源寺回拜,由于事前没有约好,这一天,刘氏到贤良祠看望也来陛见的两江总督曾国藩了,以致两人又未能晤面。
初六日,翁氏又一次往法源寺“再访刘军门,不值。
”原来李伯雨要随刘铭传赴陕西,刘铭传到兵部与李伯雨磋商有关事情去了。
此外,刘铭传还朝拜慈禧太后,向她谢恩,请训。
初九日,翁氏再次“访刘省三,仍未晤。
”京官清苦,地方官至京,例须向京官送礼,名目繁多,如节敬、炭敬、别敬等等,十三日,刘铭传到翁宅,与翁同龢告别,这次两人总算见了面,晤谈中,各言仰慕之情,“刘铭传留别”,翁“受之”。
次日,翁至法源氏送行,刘铭传已经出京了。
光绪六年,中俄伊犁交涉,关系紧张,俄国出动陆、海军进行威胁,清政府备战。
命刘铭传迅即来京,备谘询。
当时,翁同龢已任工部尚书,奉旨与惇亲王奕倧,恭亲王奕沂,醇亲王奕譞等处理伊犁交涉问题。
十一月初一日,刘铭传受到慈禧太后召见。
第二天,他递上《筹造铁路以图自强折》,奏称他“每念中国大局,往往中夜起立,眦裂泣下,恨不能竭犬马以图报于万一也。
”“中国自与外国通商以来,门户洞开,藩篱尽撤,自古敌国外患,未有如此之多且强也。
……而俄地横亘东西,……尤为腹心之患。
……此时之持满不发者,非畏我兵力,以铁路未成故也。
不出十年,祸且不测。
日本一弹丸国耳,……恃有铁路,动欲逞螳螂之臂,藐视中国,亦遇事与我为难。
臣每私忧窃叹,以为失今不图自强,后虽欲图,恐无及矣!自强之道,练兵、造器,固宜次第举行,然其机括,则在于急造铁路。
铁路之利,于漕务、赈务、商务、矿务,以及行旅、厘捐者,不可殚述,而于用兵一道,尤为不可缓之图。
”“中国幅员辽阔,……画疆而守,则防不胜防,驰逐往来,则鞭长莫及,惟铁路一开,则东西南北呼吸相通,视敌所驱,相机策应,虽万里之遥,数日而至,虽百万之众,一呼而集,无征调仓皇之虑,无转输艰阻之虞。
且兵合则强,兵分则弱,以中国十八省计之,兵非不多,饷非不足。
然各省兵饷,主于各省督抚,此疆彼界,各具一心,遇有兵端,自顾不暇,征饷调兵,无力承应,虽诏书切责,无济缓急。
若铁路造成,则声势联络,血脉贯通,节饷裁兵,并成劲旅,防边防海,转运枪炮,朝发夕至。
驻防之兵,即可为游击之旅。
十八省合为一气,一兵可抵十数兵之用。
将来兵权,饷权,俱在朝廷,内重外轻,不为疆臣所牵制矣。
”“若一旦下造铁路之诏,显露自强之机,则声势立振,彼族闻之,必先震讋,不独俄约易成,日本窥伺之心亦可从此潜消矣。
”“本年李鸿章奏请沿海安设电线,此亦军务之急需。
但电线须与铁路相辅而行,省费既多,看守亦易。
或者以铁路经费难筹,无力举办为疑,……今欲乘时办力,莫如议借洋债,……息可从轻,期可从缓。
”“查中国要道,南路宜修二条:一由清江经山东,一由汉口经河南,俱达京师;北路宜由京师东通盛京,西通甘肃。
虽二费浩繁,急切未能并举,拟请先修清江至京一路,与本年议修之电线相表里。
”[4] 在这一天,翁同龢在日记中写道:“刘省三铭传来,初见也。
伊封奏言开铁路事。
”初三日,又写道:“刘省三赠虢季子槃打本并其诗一册,比(此)武人中名士也。
”初十日,又写道:“刘省三有赠,力却之。
”[5]翁同龢热爱古文物,虢季子槃是稀世国宝,刘铭传赠其打本,一定给翁留下深刻印象。
刘铭传请修铁路的奏折,得到李鸿章的强烈共鸣和大力支持,十二月初一日,李鸿章上《妥议铁路事宜折》,认为“刘铭传年力尚强,英气迈往,……近见各国环侮,亟思转弱为强,……若蒙圣主授以督办铁路公司之任,……即待其效于十年之后,尤属责无旁贷。
”他写信给张佩纶说:“省三回津,日趣复奏铁路事,此乃鄙意所欲言而久未敢言,幸于吾党发其端。
”[6]李鸿章还写信给醇王奕譞,请他支持修筑铁路。
翁同龢为奕譞拟定复信,认为运销煤、铁,实有厚利,其他百货,不能保其销路之加多。
田庐可徙,坟墓不可徙。
铁路可试行于煤、铁之矿,开垦之地,以及屯军设防之一二口岸。
言外之意,就是不同意刘铭传优先修筑清江至京师的铁路。
七年正月十六日,通政使司参议刘锡鸿又上《罢议铁路折》。
刘锡鸿曾任清政府驻英、德等国使节,亲身接触过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却反对引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科学技术。
他承认“火车实西洋利器,”又认为“断非中国所能仿行”。
综其理由:一是无处筹此巨款;二是山川之神不安,旱涝之灾易召;三是委员吏役,自肥囊橐;四是关卡不一,时刻无定,无利可图;五是不利于禁民惰游,节制侈糜;六是借洋债为之,不仅不能裕饷,反而会受累生患,七是铁路即造,必又争言兵不可裁;八是因开矿而造火车,耗资大而利小,八不敷出;九是村愚尤易为惑,民情不可尽恃。
最后,他指出:明知不可,犹有建议者,盖由洋匠觅生理者立说相煽,华人之好奇喜新,不读诗书而读新闻纸者附和之;洋楼之走卒,沿海之黠商,捐官谋利者鼓其簧舌怂恿上司,投其所好,以致上闻。
刘锡鸿还有《密陈不可借款造路片》,他说出使外国前后,都曾与英国公使威妥玛相见,威妥玛多次对他大谈修造铁路之利,他以无资为辞,威妥玛称英国可以借给,他哂其包藏祸心,告以中国不可愚弄;国之存亡,在德不在强弱。
以是知铁路固彼人挟以祸中国,万万不可听从者也。
后来,翁同龢看了刘锡鸿的这份奏折,非常赞赏,认为言言中肯。
就在刘锡鸿递上此折这一无,清廷发出上谕,称李鸿章,刘坤一等奏,均系为慎重起见;创办铁路,无论利少害多,且需费至数千万,安得有此巨款?若借用洋债,流弊尤多;叠据廷臣陈奏,佥以铁路断不宜开,不为无见;刘铭传听奏,著无庸议。
这一轮关于兴筑铁路的辨论即告一段落。
[7]光绪九年,中法关系紧张,战争即将爆发,十年三月二十六日,清廷命刘铭传入京,备谘询。
五月二十日,刘铭传至天津见李鸿章。
闰五月初一日,刘铭传受到慈禧太后的召见。
次日,刘铭传上《遵筹整顿海防讲求武备折》,奏称:“自泰西各国争开商埠以来,或占海疆,或吞藩属,无端欺藐,遇事生风,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今中国战不如人,器不如矣,不思改图,后将奚立?朝廷虚怀下问,询及刍荛,仰见圣主廑念时艰,力图振作,无任钦佩。
惟自古办极大极难之事,……或狃于成见曲示沮挠,……反谓忠诤之士,好为激烈之鸣。
”“若谋富强,图久安,尤非铁路不可,此中利害,臣已于光绪六年具奏,并由李鸿章详细复陈,无庸再渎。
”“海防以船为命,无师船即无海防,各国皆然,中国岂能独缓?综计沿海七省,须备兵船百只,方可敷战守。
……自海防议起,环顾海内,惟李鸿章一人,留心讲求,选将造器,稍为可观。
……朝廷廑念海防,似宜另设海部衙门,于南,北洋,闽、广要区,各设海军学堂,……习业专精,再令出洋游历。
……一俟妥筹船费,按岁递加,岁必造船数只。
”此外,他还建议:沿海设防,宜分缓争重轻,以期扼要;各海口炮台,亟宜改建,以严防守;长江、太湖水师,急宜改制,以收实用;福建船政局、上海机器局宜加紧整顿,以求实济;筹购大批枪炮,以节经费而免欺蒙;稽查军机,整顿矿务,宜特设军器局,切实经营,以专责成;酌裁募勇,参用练军,以节饷需;严定赏罚,以求将才;设局译刻西书,引导合进,以广人才[8]。
五月二十九日,刘铭传已与翁同龢见了一次面。
闰五月初二日,翁氏回拜刘铭传。
初四日,清廷赏刘铭传巡抚衔,命督办台湾事务,镇、道以下均归节制。
[9]十二日,刘铭传请训,即日出都。
六月十五日,法国军舰炮击基隆,炮台被毁。
十六日,刘铭传督队击退登陆之法军。
二十日,翁在日记中写道:“讲铭传电:十五日,小挫。
次日,大捷,扑营,我分两路包抄,杀百馀人,生擒一人。
”此后,翁在日记中还常常记载有关刘铭传的信息,八月二十二日:“北洋据刘铭传电:十三日,鸡笼失守,伤亡甚多,十六攻淡水,危甚,彼已登岸占一地矣。
电旨饬福建往援,催杨岳斌赴漳、泉一带,令刘铭传就地招勇而已。
”二十三日,“厦门电:孤拔驻基隆,省三退淡水,十四至二十,炮未绝,台均毁,我军入垒坚守。
省三电:危万分,法携机器,自取煤用,无术制之。
台南两口亦可虑。
”二十四日,“闻淡水已失,刘省三往台南,孤拔追之。
”二十五日,“南洋电:十七日,刘五路优兵,攻复基隆,杀法人五百人,夺炮九尊(一云八尊),夺洋枪三千杆(一云二千)。
”九月初一日,“基隆虽捷,尚未收复(早间得之于劻公)。
”初六日,“省三甚迫,饬南、北洋由蚶江渡援。
”初七日,”刘璈寄四十金,却之。
其子浤又送物,受台布三匹,线香廿指,茯苓一个,馀均还。
夜,复刘兰洲书,并其子数行,将往台省亲也。
”刘璈字兰洲,为湘军左宗棠最得意之人,时任台湾道道员,是湘系势力在台湾的代表,颇有才能,建树不少,惜湘淮畛域甚重,居功自傲,对刘铭传不放在眼下,遇事动辄与刘抗争。
十三日,翁又在日记写道:刘璈之子(浤,竹溪,行一)来见,据云:去岁赴越南探情形,历云、粤边疆而归。
复回湘募勇七八营赴台,往还三次,今将往台省视云。
语未可信。
此人一面烟气,狂妄人也。
言台事能详,刘道专意陆战,其馀各营,勇皆空额。
刘省三专重淮军二营。
台绅林维元,巨宦,肯出资募四营,为台北督办孙开华所扰,林竟逃去。
又力言澎湖副将周善初冒领饷银寄家云云。
(近递说帖于邸),此人真光怪陆离哉!”二十四日,又写道:“闻赫德等得外国信,云刘铭传不守淡水,被本地人窘辱不敢打仗。
”十月二十三日,又写道:“刘省三参刘兰洲掣肘。
”后来,刘璈因此被革职,查抄家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