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中历史一轮复习: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含解析
2019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练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解析)
2019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练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解析)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精品练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单选题1.《左传》记载“(齐国大夫庆封)奔吴,吴句余(吴国君主)予之朱方(吴邑)。
聚其族焉而居之,富于其旧。
”这主要反映了A.受封土地是建立宗族的条件B.宗法关系是推行分封制的基础C.分封强化了宗族内部的等级D.国君直接掌握封国土地和人口【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吴国国君分封齐国大夫庆封于吴邑,庆封家族在吴邑繁衍起来,这说明受封土地是建立宗族的条件,故选A;材料不能反映吴国国君与齐国大夫庆封是否有血缘关系,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宗族内部的等级问题,排除C;受封者享有世袭统治权,具有很大的独立性,国君无法直接掌握封国土地和人口,排除D。
2.商朝灭亡后,“小邦”周还没有力量对商朝故地实行有效的控制。
为此,武王的做法是A.“封商纣子禄父殷之馀民”B.“武王征九牧之君”C.“乃褒封神农氏之后于焦”D.“于是封功臣谋士”【答案】A【解析】西周灭商后实行分封制度,将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作诸侯,建立诸侯国,并规定了诸侯享有的权力和对周王应尽的义务。
根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殷商故地应为商代后裔,故选A。
B、C、D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3.《荀子·君道》:“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
引文认为,君主的哪一举动符合荀子的观点A.建立上传下达的邮驿制度B.经常巡游天下C.加强对中央与地方官员的监察D.深入民间体察民情【答案】C【解析】材料“而人主之守司,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反映了荀子主张国君要知道各个地方发生的事情,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加强对中央与地方官员的监察,故C项正确;邮驿制度、巡游、深入民间与材料无关,故ABD项排除。
4.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认为:“汉代的选举,是由封建贵族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唐代的公开竞选,是由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
备考高考历史一轮专题练习: 魏晋到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版)
备考高考历史一轮专题练习:魏晋到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版)A.提升民族认同B.化解民族矛盾C.继承华夏传统D.促进民族融合【答案】D【解析】据题干可知,少数民族接受汉族文化的历史观念,将自己的祖先衔接于中国古史体系,自称黄帝、大禹等圣王之后裔,有助于促进民族融合,故选D项;材料能提升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但并不是主要目的,故A项错误;材料对于民族矛盾的化解有效,但是并不是主要目的,故B项错误;单纯一个称谓的变化对于华夏传统的继承有限,故C项错误。
3.(2019·山西太原期中)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由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和掌权的状况,隋唐确立了科举制之后,基本纠正了这一状况。
这一变化说明科举制( )A.是公正公开的人才选拔制度B.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C.完善了朝廷选拔官吏的机制D.导致了世家大族势力的衰落【答案】B【解析】据题干,抓住科举制纠正了“由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和掌权的状况”,把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只是用人权的转移,从变化中无法体现出公正公开,故A项错误;选拔官吏权不是一开始就掌握在朝廷手中,而是从世家大族收上来的,无法得出“完善了”,故C项错误;导致世家大族势力衰落的因素有很多,D项的说法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
4.(2019·江西九江“十校”联考)东晋时期,社会动荡,权力结构发生了变化,门阀士族的势力得以发展甚至超越皇权,皇权政治从此演化为门阀政治。
皇权与士族势力的均衡与共治确保了统治秩序的平稳。
材料主要说明( )A.门阀政治取代皇权政治B.门阀政治是特殊条件下的一种变异C.门阀政治确保政权稳固D.门阀政治是对皇权政治的有益补充【答案】B【解析】门阀政治是皇权势弱的情况下形成的,但在皇权稳定后,它又走向崩溃,故门阀政治只是皇权政治在东晋百年间的变态,是政治体制演变的回流,故选B 项。
5.(2019·广东肇庆调研)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门阀政治,出现“王与马,共天下”(贵族王氏同皇族司马氏共同掌握东晋大权)的民间谚语,而到了宋朝,“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各级政府都是由官僚而非贵族负责运转。
考点一:魏晋至隋唐政治制度
C
知识点1:三省六部制
当堂检测: 2、‚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 隶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魏晋以 来,浸以华重。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 任。‛这段话意在指出 A、汉代少府份属九卿,位尊权重 B、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 C、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 D、三省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
D
知识点2:科举制
当堂检测: 2、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 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 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 功名利禄一类的解释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 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 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该材料( ) 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 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 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 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
课标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 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知识梳理
知识点1:三省六部制 知识点2:科举制 知识点3:唐朝藩镇割据
知识点1:三省六部制
1、原因: (1)必要性:加强皇权,削弱相权; (2)可能性:前朝旧制为隋唐三省六部制奠定 了基础。 2、概况:
知识点1:三省六部制
知识点1:三省六部制
当堂检测: 1、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 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 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 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这表明 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 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 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 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
知识点2:科举制
3、影响: (1)积极作用: ①破除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 ②保证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 ③提高官员的素质和政府的行政效率; ④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⑤追求公平公正。 (2)消极作用: ①中国‚重道轻器‛的思想,一定程度上阻碍 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②明清‚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2019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
这时期中枢权 力机构的阶段 性特征:
b.权力分配不平衡 c.效率不高
原因:加强皇权即巩固统治的需要
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演进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隋唐) 思考:为什么说三省 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官 制的成熟? a.分工明确
皇帝
中 起 书 草 省 诏 令 吏 部 民 部 尚 书 省
负 责 执 行
兵 部 刑 部
2019届高三历史复习
板块二 中国古代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
魏晋至隋唐时期
3.2 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
厦门三中 薛明石羡
阶段特征
三国、两晋、南北朝(或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由统一走 向分裂,又由分裂逐渐走向大一统的时期。 政治上:国家分裂割据、政权频繁更迭是这一时期的基本格 局;许多国家制度承秦汉启隋唐,呈现过渡性特点;民族融 合进人高潮,推行“汉化”成为各少数民族不约而同的选择; 士族制度是这一时期突出的社会政治现象。 经济上: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不断撞击、融合;北方农耕经 济遭到一定破坏;北民南迁促进了南方开发,江南的经济地 位逐渐上升;在士族制基础上,汉代以来的田庄经济迅速发 展。 思想文化上:呈现出包容异质和张场个性的时代特征。北方 民族大融合及三教鼎立,给中华文化增添了新的因素;科技 成就继续领先世界,文学承上启下,艺术大放光彩,为隋唐 文化的高度繁荣奠定基础。
阶段特征
隋唐时期是我国古代空前繁盛的时期。 政治上:国家统一,疆域辽阔,国力强盛,享誉海 外;典章制度完善、先进,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 度的成熟。 经济上:政策不断调整,内外交通发达,经济空前 繁荣;安史之乱后,出现第二次北民南迁高潮,南 方经济开始超过北方。 思想文化上:中华文化兼容并蓄、多元发展、全面 繁荣,科技成就世界领先,影响了亚洲文明的发展, 形成了中国文化圈。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魏晋至隋唐 1 第1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课件 新人教版
素养立意
试题难度
以“安史之乱·全国 唐朝藩镇
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特 卷Ⅰ·T25 割据
征,考查历史解释的学科
(1)中国历史上的考试和选官制度具有开明性 选官任官的权力并不完全掌握在皇帝手中,都是依据一定的客 观标准,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完成。例如,汉代察举制 以孝廉为标准,通过乡举里选、中央政府策问考核等程序选拔 官员;无论是汉代的察举制,还是后来的九品中正制,其都要 依据地方舆论和公共意见,而不是皇帝个人的意志,这就体现 出一种开明性。
(4)评价: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促进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统一奠定了基础。 2.唐太宗 (1)地位:大唐盛世的奠基人。 (2)措施:制度调整,完善科举制,善于用人;重视农业生产,减 轻徭役赋税;开明的民族团结政策。 (3)影响:统治期间出现封建社会的盛世局面——“_贞__观__之___治__”, 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
【漫画解史】 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和实质
核心观点:三省六部制下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皇权得以 加强。
【易错提醒】 “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三权分立”的区 别
二者形式上相似,都体现了分权的特点,但本质却不同。 前者的目的在于强化皇权,是君主专制的产物;后者的目的是 防止专制,是近现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产物。
【归纳】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发展的影响 (1)选官标准从家世门第到才学的变化,有利于选拔有才能的人 为官,维护了封建国家的大一统局面,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 家的发展。 (2)选官制度的变化,特别是科举制的实行,使国家掌握了人事 任免权,既树立起中央权威,又保证了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封 建国家政令的推行,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 (3)制度化的选官标准,提供了高素质的地方官队伍,有利于封 建统治的长治久安。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板块三 第1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
③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④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的公平公正。
K12课件
10
四、民族大融合 蜀国与西南少数民族联系加强,吴国境内的山越和汉族共同开发了江南,西
晋黄内河迁流的域匈后,奴出、现鲜了卑民、族E羯大v、a融l氐合u、的a羌趋t等i势o族。n与北汉魏o族n孝l联文y系帝.日改益革密促切进。了北北魏方统的一民 ith族大As融p合o。se.Slides for .NET 3.5 Client Profile
(2)完善:唐宋元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3)作用
Evaluation only.
ith①把As读p书o、s考e.试S与l做i官de紧s密联f系or起来.,有NE利T于打3破.5特权C垄l断ie、n扩t大官Pr吏o人file 才②来把C源选o、拔p提人y高才ri官和g员任h文命t化官2素吏0质 的0。 权4力-2收0归1中1央A,加s强p了os中e央集P权ty。 Ltd.
Copyright 2004-2011 Aspose Pty Ltd.
Hale Waihona Puke K12课件11重理解 1.门阀士族的衰落 南北朝后期,门阀士族已经显出衰落的迹象,至隋唐时期,终于完全退出了 历史舞台。
(1)门阀士族衰落最重要E的v原al因u在a经t济io方n面。only. ith①依南附As,北松p朝弛o后了s期e宗.至族S隋的l唐血i时d缘e期纽s,商带,品f聚o货族r币而关居.系N走E的向T发分展户3削.析5弱产了,C士农l族民i经e对济n地t不主再的P像r人以o身file
Copyright 2004-2011 Aspose Pty Ltd.
K12课件
2
【阶段特征】
魏晋至隋唐(220~907年)是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时期。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第3单元 1 第1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阶段三 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魏晋至隋唐时期
13
3.开放的对外政策 (1)政策 ①积极友好的中外交往态度。 ②宽容的宗教政策。 ③重视传播唐文化。 (2)作用 ①唐太宗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为中国文化增添了多元的色彩。 ②推动日本“大化革新”,促进了日本的封建化进程。
上一页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阶段三 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魏晋至隋唐时期
8
三、选官制度 1.九品中正制 (1)含义: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 (2)盛行朝代:魏晋南北朝。 (3)选官依据:__门__第__出__身____。 (4)弊端:不注重才能,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为官。
上一页
返回导航
阶段三 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 ——魏晋至隋唐时期
第1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
历史
阶段三 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魏晋至隋唐时期
1
01
自主学习 必备知识
02
互动探究 热考重点
03
命题研析 高考动向
04
精练习题 高效作业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阶段三 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魏晋至隋唐时期
2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阶段三 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魏晋至隋唐时期
7
(4)评价 ①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了完整严密的体系,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②削弱了相权,加强了_君__权___。 ③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二、地方割据与中央集权加强 1.唐太宗时,依山河形势,分全国为十道,作为监察区。唐肃宗时,道成为州、县之上 的行政实体,地方体制变为道、州、县三级。 2.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立节度使,导致割据势力发展。安史之乱平息后,形成 ___藩__镇__割__据___的局面,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局面的继续和扩大。
新人教版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第1讲 魏晋、
第1讲魏晋、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晋室南迁,衣冠南渡,为了仰仗随司马氏东迁的中原士族,司马皇族极力拉拢世家大族如王姓大族,“王与马共天下”,上层士族通过九品官人法不断掌控朝政,占据高位,寒门庶族只能居于下位,成为门阀政治的代表时期。
这反映出当时( )A.豪强大族对政治的影响B.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进步C.考试选官制度已经确立D.选官重视家族经济基础解析:选A。
“王与马共天下”“上层士族通过九品官人法不断掌控朝政”反映了司马家族与地方世家大族控制朝政,体现了豪强大族对国家政治的影响,故A项正确。
B、C、D 三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
2.(2020·中原名校质评)著名历史学家钱穆认为中国魏晋以下门第社会之起因,最主要的自然要追溯到汉代之察举制度。
但就汉代察举制度之原始用意言,实在不好算是一种坏制度。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强调察举制是门第社会的主要起因B.认为察举制比九品中正制好C.肯定以品行取代血缘世袭的进步性D.认为科举制要优于察举制解析:选C。
根据材料“著名历史学家钱穆认为中国魏晋以下门第社会之起因,最主要的自然要追溯到汉代之察举制度。
但就汉代察举制度之原始用意言,实在不好算是一种坏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钱穆先生在这里对察举制的实行初衷持一种肯定的态度,肯定了察举制以品行取代血缘世袭的进步性,故C项正确。
3.(2020·某某某某三模)521年,梁武帝曾下诏:“凡民有单老孤稚不能自存,主者郡县咸加收养,赡给衣食,每令周足,以终其身。
”并多次责令郡县置孤独园,收养孤儿和单身老人,使“孤幼有归,华发不匮”。
这反映当时政府( )A.采取无为而治保护弱势群体B.践行民本思想防止贫富分化C.重视基层治理维护社会稳定D.形成了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解析:选C。
由材料内容可知梁政府要求郡县“置孤独园”,重视基层治理,“收养孤儿和单身老人”以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故C项正确;材料中“多次责令郡县置孤独园”说明不是无为而治,故A项错误;材料未提及调节社会贫富差距,故B项错误;材料中仅涉及收养孤儿与单身老人,社会保障体系并不完备,故D项错误。
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通史)练习:板块三 第1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 Word版含解析
板块三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魏晋至隋唐第1讲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编者选题表一、选择题1.在南朝皇权伸张时,策试成为君主选官用人常用之制;北朝进行了比南朝更为隆重的策试,北朝后期,还出现了被举荐者因策试未过而落选的情形,士人自由投考的情形也较南朝更多。
这反映出( ) A.南朝的制度已落后于北朝 B.科举制度的正式确立C.北朝的制度进化更显生机D.门阀士族势力的强化解析:C 仅凭材料君主选官用人制度,不能说明南朝的制度已落后于北朝,故A项错误;科举制度正式确立于隋唐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B 项错误;据材料“北朝进行了比南朝更为隆重的策试”“出现了被举荐者因策试未过而落选的情形”“士人自由投考的情形也较南朝更多”可知北朝的人才选拔机制具有择优录取、公平公正的特点,相比九品中正制更符合国家需要,故C项正确;材料表明选官标准为策试成绩,而非靠门第,故D项错误。
2.(2018·湖北孝感月考)隋文帝杨坚确立了三省六部制以后,又对地方机构进行了改革,将州、郡、县三级改为州、县二级制,克服了南北朝时期“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的弊端。
其主要目的在于( )A.节省中央的财政支出B.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D.打击地方豪强势力解析:C 隋朝对地方机构进行改革主要是出于政治目的,故A项错误;地方机构的改革与中央行政效率的提高无关,故B项错误;地方机构的改并,加强了对县的控制,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反映出打击地方豪强势力,故D项错误。
3.唐代前期,各地刺史的日常工作是与尚书省联系;唐代中后期则不同,刺史主要是向当道节度观察使请示汇报。
这一变化反映了( )A.皇权强化导致尚书省的地位下降B.刺史权力膨胀引起中央政府警惕C.藩镇势力的发展削弱了中央集权D.中央利用分权策略加强控制地方解析:C 唐代地方行政制度,前期为州、县两级制,后期则为道、州、县三级制。
刺史由前期与中央(尚书省)联系到中后期向当道节度观察使请示汇报的现象,与唐代中后期地方节度使权力膨胀、藩镇势力发展以及中央集权的削弱有关,故C项正确。
备考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专题:第6讲 魏晋到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
备考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专题:第6讲魏晋到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一、单1. “士”从贵族阶层逐渐走向庶民阶层,“成为庶民之首”。
这一改变出现在()A、秦汉时期B、隋唐时期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2.隋至唐前期的中书门下是决策首脑机关,从不负担琐碎事务。
唐代中后期至宋代的中书门下承担了大量的日常政务性工作,出现了中枢机构政务化的趋向。
宋代的设官分职方式,在“纷繁芜杂”的表象背后,突出了国家政务的核心内容。
上述变化主要表明()A、吏治渐趋清廉化B、部门间关系更融洽C、官员日趋专业化D、中央集权显著加强+3.据《哈佛中国史》记载:“晚唐时期,69%的高官要么出身于世家大族,要么出身于官宦世家,而到北宋时期,这个数字只有19%。
”这种变化主要得益于()A、文官政治的形成B、平民地位的提高C、科举制度的完善D、社会结构的变迁+4.魏文帝曹丕即位后,中书省正式成立;西晋以后,历代都沿袭曹魏立中书省,只有北周实行六官制;隋朝时期,废六官制,置内史省,即中书省,隋炀帝末期,他又曾改内史省为内书省;唐朝初期,命中书省为内史省,后复命中书省。
这表明()A、曹魏制度奠定了历代政治格局B、魏晋时期三省六部制已经存在C、君主集权专制制度不断加强D、唐代官制根植于历代传统+5.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表现。
它确立于隋朝,唐朝为了方便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还设立了政事堂。
当时政事堂设在()A、中书省B、门下省C、尚书省D、枢密院+6.下表是魏晋时期的一些法律规定。
这些规定反映出下表(???)曹魏律殴兄姐加至五岁刑南朝律子贼杀、殴伤父母枭首,骂詈父母弃市子孙杀父祖处以车裂,父祖子孙用刀刃者五岁刑,殴杀者四岁刑,卖北朝律子一岁刑。
卖五服内尊长者处死,卖周亲、妻、子妇者流刑A、以儒入法的历程完成B、司法体现出强烈的等级色彩C、统治者崇尚严刑峻法D、法律中渗透了儒家伦理纲常+7.隋唐时期在选官制度上实行的科举制与汉朝、魏晋以来的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相比较,其进步作用除了更有利于“惟才是用”之外,对于当时社会的意义还在于()A、有利于农民通过考试而入仕B、有利于豪强地主巩固统治地位C、有利于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D、有利于限制军事集团操纵政权+8.政治制度文明之魂为“有衡”。
《创新设计》2019届高考历史人教通史版一轮总复习课件:3.1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
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 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 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 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 ★知识定位 史学理论——历史叙述和历史解释 ★素养解读 运用“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角度考查历史史料记载真伪的辨析。 考查素养 点拨说明 史料实证 新、旧《唐书》有关唐武德元年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的史料记载 历史解释 解读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记载和阐述。
考点 魏晋至隋唐的政治制度
唐朝中央的三省六部制
决 策
执 行
皇帝
审 议
中书省 吏 部 户 部
尚书省 礼 部 兵 部
门下省
刑 部 工 部
答案 ①集体宰相制,相权一分为三,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②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 ③分割了相权,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目录
目录
自主复习•
考点 魏晋至隋唐的政治制度
(二)选官制度的变革
1.图示反映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呈现出什么趋势?
助学助记 用“图示法” 掌握选官制 度的演变及 标准
答案 选官标准渐 趋公平、客观;选 拨方式渐趋严密科 学,人才选举渐趋 制度化。
2.“天下之士群趋而奔向之。上意所向,风俗随之,人才之高下、士风之醇漓,率由 是出。”材料描述的制度是 ( )D A.察举制 B.九品中正制 C.三省六部制 D.科举制
自主复习•
考点 魏晋至隋唐的政治制度
(一)君主专制的演进
1.唐中期在地方设 节度使 ,安史之乱后形成
2.研读下面图示,简述君主专制的内 涵及与中央集权的主要区别。 藩镇割据 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内涵要点 易错易混 借题发挥
君主专制是指一种决策方式,指君 中国古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主 君主专制是与民主制度相对立 主独自掌握政权,主要特征是皇帝 要有:秦朝的郡县制,汉武帝推 的概念,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 的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 行的推恩令和元朝的行省制。 位世袭制上,主要特征是皇帝个 于一身。 而秦朝的三公九卿制、汉代的中 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 中央集权是一种政权组织形式。强 外朝制、唐代的三省六部制、明 于一身。君主专制的加强主要表 调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权力 朝的内阁制和清代军机处设立都 现在皇权和相权之争上。 集中于中央,地方受命于中央。 是强化君主专制的具体措施。
青海省高考历史一轮专题:第6讲 魏晋到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
青海省高考历史一轮专题:第6讲魏晋到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 (共30题;共60分)1. (2分) (2019高一上·淮安期末) 有学者在评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将录取的重心落到了才而不是德上,从而将全国精英吸到了国家管理网络中,最大限度地消弭了士大夫离心离德的可能。
”这一制度应是()A . 郡国并行制B . 察举制C . 九品中正制D . 科举制2. (2分) (2018高三上·安平月考) 三省六部制的沿革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从魏晋南北朝以尚书省为宰相机构,到隋唐之际三省共同构成宰相权力系统,再到北宋时期以中书门下为宰相机构。
这一演变反映了()A . 相权集团逐渐从内朝走向外朝B . 分割相权加强皇权成为发展趋势C . 通过调整相权结构以对抗皇权D . 帝相共享决策权的机制逐渐完善3. (2分) (2018高二上·番禺期中) 唐代皇帝将老子李耳追认为其始祖。
741年,唐玄宗正式下令在科举考试中设置道举。
道举考试测试《老子》、《庄子》、《文子》、《列子》,考试形式和经科相同,合格及第者称道学举士。
道举的设立旨在()A . 动摇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B . 推动文化的多元发展C . 冲击世家大族的政权垄断D . 配合政治统治的需要4. (2分) (2018高一上·福州期中) 唐宋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其共同策略之一是()A . 召开政事堂会议B . 众设宰相,分化事权C . 以六部分割相权D . 设枢密院,与宰相抗衡5. (2分) (2020高一上·唐山期中) 以下唐代中央中枢机构示意图,空缺的是()A . 中朝B . 政事堂C . 尚书D . 六府堂6. (2分) (2020高一上·珠海期中) 有人认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经济长期破坏,政局动荡不安,长期分裂割据,人心涣散,实是我国历史上的黑暗时代,应当完全否定。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三课时1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学案含解析岳麓版
阶段三 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魏晋至隋唐课时1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考点一 魏晋至隋唐政治制度的演变1.中央机构的演变(1)魏晋南北朝:初步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但职掌和权力分配还未定型。
(2)隋唐:三省六部制①职责⎩⎪⎨⎪⎧a.中书省:起草诏令。
b.尚书省:负责执行。
c.门下省:封驳审议。
②特点: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
2.监察制度与选官制度(1)监察制度①概况:门下省负责谏议和封驳。
②评价⎩⎪⎨⎪⎧a.积极性: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b.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
(2)选官制度①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a.含义: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
b.盛行:魏晋南北朝。
c.弊端:不注重才能,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出任高官。
②隋唐时期:科举制a.背景:隋朝统一后,士族没落,依据门第选官的制度已不适应政治和社会的需要。
b.创立:隋文帝时开始分科取士,隋炀帝时设进士科。
c.完善:科举制度在唐代成为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行的考试选官制度。
d.影响: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机会,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官僚体制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大批的高素质人才,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士族门阀制度士族门阀制度,萌芽于东汉后期,形成、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朝后期开始衰落,随着隋唐科举制的推行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门阀政治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特征。
士族门阀制度是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选官用人制度的主要依据。
其最大的特征是按门第高低、血缘选拔任用官吏,世袭传承。
考点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选修1)1.历史背景(1)有利条件⎩⎪⎨⎪⎧①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初步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割据局面。
②北魏统治者接受汉文化,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③各民族生活在一起,相互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2019版高考历史(北京专用)一轮课件第6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
专题三
古代中华文明曲折发展
与繁荣——魏晋至隋唐
第6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
专题概览
栏目索引
专题概览
专题概览
栏目索引
魏晋至隋唐时期(公元220年曹丕代汉至公元907年唐朝灭亡)是中国古 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时期,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魏晋 政治 (1)国家分裂,政局动荡 隋唐 (1)国家实现了统一
术语必背
(1)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在民族融合的条件下进行的。
(2)孝文帝改革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措施,如实行均田制、迁都洛阳、移 风易俗等,推动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有利于汉族、鲜卑族及其他民
族之间的融合。 (3)孝文帝改革实质上是一场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改革。
考点1
栏目索引
主题
◆史料呈现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特点及影响
考点1
栏目索引
3.性质:少数民族学习中原先进文化,促进自身封建化的改革。 4.作用
(1)北方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
农业生产工具得到改进,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粮食产量增加,畜牧业得 到发展。手工业生产日益活跃,商业活动也日趋活跃。 (2)政权封建化加速 迁都洛阳以后,鲜卑族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大大加速了 北魏政权的④ 封建化 进程,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融合
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 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考点1
栏目索引
拓展延伸 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
(1)改革顺应了时代潮流。
(2)符合北方各民族人民的愿望和民族融合的趋势。 (3)符合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 (4)孝文帝冲破阻力,毅然改革。 思维启迪 496年,孝文帝针对北魏各部族没有姓氏的情况,发布“制定 姓族”诏文,“详定北人姓”,共一百二十姓(见下表)。规定正员郎以上 的高官须由鲜卑八姓、汉族四姓者担任,其余各姓只能充任一般官员。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3-1 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讲义
3.[2018·云南曲靖模拟]唐代科举考试并不严格,多数 的录取并不完全倚重考卷,还要看平时的文字高下,考生的 声名、影响、家世、地位等;有时甚至完全不看考卷,未曾 开考,名次已定。据此可知,唐代的选官制度( )
A.考生名望决定结果 B.主要受制于门阀 C.未得到平民的认可 D.继承了前代的遗风
解析 白居易是中唐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并未 开创新的诗歌风格,A、D 两项排除;顾况并非唐诗集大成 者,C 项错误;因为诗歌不仅是唐朝的文化代表符号,更 是科举考试的必考内容,因此擅长诗歌就容易成名,故选 B 项。
板块三 高考研析·把握考向
1.[2016·全国卷Ⅱ]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 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 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
部分 中国古代史
单元 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 与繁荣——魏晋至隋唐
单元宏观概览
魏晋至隋唐时期(220~907 年)
近五年全国卷考情统计
第1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 变与成熟
板块一 主干梳理·巧点妙拨
[主干知识 理一理] 一、魏晋南北朝 1.中央官制:逐渐形成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三省 体制。 2.选官制度
二 唐三省六部制工作流程图
思考 2 史料二反映了三省六部制有何特点? 试答
史料解读:①相权一分为三,集权于皇帝。②职责分 工明确。③程序、体系严谨。
三 汉代宰相是首长制,①唐代宰相是委员制。 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需用皇帝诏 书名义颁布者,事先②由政事堂开会决议,送进皇宫画一 “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
史料解读:由①②可知科举制的选拔方式为考试。
三 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①平民社会,穷苦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3.1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与改革
关
——《隋唐五代史论集》
材料 材料一
反映的选官制 度
材料二
材料三 材料四
核心内容
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材料四
反映的选官制 度
核心内容
世官制
但并不能选拔出真正为国所用的 人才。
察举制
汉代以才学、道德品 行为选才标准
这在一定程度上选拔出一批有才 能的官员,但由于教育的不公平, 真正的寒门子弟并没有被选中的
世乃上书……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 。……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货志》 • 思考: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 改革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行这项改革 的原因。
考点一北魏孝文帝改革
• 1、均田制 • (1)与井田制、废井田开阡陌在性质上比较; • (2)内容: • (3)材料:时民饥困,豪右多有占夺,(李)安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
第七课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的 政治制度与改革
魏晋南北 朝的政治 制度
知识体系
选官:九品中正制 背景
孝文帝改革 内容
影响
隋唐的政 三省六部制 治制度
科举制度
考点一北魏孝文帝改革
• 1、均田制 • (1)与井田制、废井田开阡陌在性质上比较; • (2)内容: • (3)材料:时民饥困,豪右多有占夺,(李)安
练出高分
深化训练——练会深度思考
1
2
3
4
5
6
(1)两则材料体现的共同主题是什么?结合材料说一说科举制的进 步性影响。
答案 主题:科举制体现了公平、民主的原则,影响深远。
影响:限制了特权,建立了制度公平;提高了平民知识分子参政积极
性,扩大了统治基础;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对人类文明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河南八市重点高中高三质检)学者阎步克认为:以九品论人,盖源于汉末士林的月旦品题之风。
由于名士在汉末的重大影响,在士林舆论中得到好评者,朝廷州郡便争相辟举、唯恐不及。
此材料反映() A.民间文化性评价影响政府对官员的行政性评价B.品评官在官员选举中起了决定性作用C.士林舆论在官员选拔中起决定性作用D.民间评价在官员选举中的作用大于政府评价解析据题干中“由于名士在汉末的重大影响,在士林舆论中得到好评者,朝廷州郡便争相辟举、唯恐不及”,士林舆论属于民间文化性评价,故选A项;题目中并未提到品评官的作用,故B项错误;士林舆论是官员选拔的影响因素,但并非决定性影响因素,故C项错误;题目强调的是民间舆论性评价的作用,但并未与政府评价做对比,故D项错误。
答案 A2.(2018·湖南十校协作体、长郡中学联考)南朝梁武帝曾经下诏强调:“九流常选(其中自然包括高门子弟),不通一经者不得出仕”;以及规定学校学生策试得第,出仕可不受年龄限制。
这样的做法()A.表明了对文化教育的重视B.彻底废除了九品中正制C.严重打击了门阀士族势力D.标志着科举选官的开始解析据所学可知南朝选官方面实行以门第为依据的九品中正制,根据题干“九流常选(其中自然包括高门子弟),不通一经者不得出仕”,表明梁武帝对通过九品中正制选举出的人才进行了一定的文化水平的限制,同时规定学校学生可凭借策试得第出仕且不受年龄限制,说明此时选官注重才学,同时也体现了对文化教育的重视,故选A项。
答案 A3.(2018·四川绵阳模拟)两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政权仿效内地官方史学活动,接受汉族文化的历史观念,进而将自己的祖先衔接于中国古史体系,自称黄帝、大禹等圣王之后裔。
这有助于()A.提升民族认同B.化解民族矛盾C.继承华夏传统D.促进民族融合解析据题干可知,少数民族接受汉族文化的历史观念,将自己的祖先衔接于中国古史体系,自称黄帝、大禹等圣王之后裔,有助于促进民族融合,故选D项;材料能提升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但并不是主要目的,故A 项错误;材料对于民族矛盾的化解有效,但是并不是主要目的,故B项错误;单纯一个称谓的变化对于华夏传统的继承有限,故C项错误。
答案 D4.(2017·山西太原期中)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由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和掌权的状况,隋唐确立了科举制之后,基本纠正了这一状况。
这一变化说明科举制()A.是公正公开的人才选拔制度B.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C.完善了朝廷选拔官吏的机制D.导致了世家大族势力的衰落解析据题干,抓住科举制纠正了“由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和掌权的状况”,把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只是用人权的转移,从变化中无法体现出公正公开,故A项错误;选拔官吏权不是一开始就掌握在朝廷手中,而是从世家大族收上来的,无法得出“完善了”,故C项错误;导致世家大族势力衰落的因素有很多,D项的说法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
答案 B5.(2017·江西九江“十校”联考)东晋时期,社会动荡,权力结构发生了变化,门阀士族的势力得以发展甚至超越皇权,皇权政治从此演化为门阀政治。
皇权与士族势力的均衡与共治确保了统治秩序的平稳。
材料主要说明()A.门阀政治取代皇权政治B.门阀政治是特殊条件下的一种变异C.门阀政治确保政权稳固D.门阀政治是对皇权政治的有益补充解析门阀政治是皇权势弱的情况下形成的,但在皇权稳定后,它又走向崩溃,故门阀政治只是皇权政治在东晋百年间的变态,是政治体制演变的回流,故选B项。
答案 B6.(2018·广东肇庆调研)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门阀政治,出现“王与马,共天下”(贵族王氏同皇族司马氏共同掌握东晋大权)的民间谚语,而到了宋朝,“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各级政府都是由官僚而非贵族负责运转。
这一变化从根本上有助于()A.加强官僚政治B.削弱贵族集团C.提高行政效率D.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不论削弱贵族集团,还是加强官僚政治,根本上都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强化皇权,维护统治者的统治,故选D项。
答案 D7.(2017·山东临沂期中)唐贞观年间编修的《氏族志》,最初曾将只任六品官的旧士族崔民干列为第一等姓氏,唐太宗大怒,下令“以今朝品秩为高下”,将崔氏列为第三等姓氏。
但是房玄龄、魏征、李勣等名臣,仍然要求和崔、卢、郑等旧贵族通婚。
这反映了()A.选官制度影响社会价值取向B.功臣名将联合豪门望族干政C.新旧秩序在胶着中渐进更替D.旧的士族门阀势力根深蒂固解析根据材料,一方面是李唐政府对昔日旧贵族的打压,一方面是旧贵族依然拥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呈现出一种新旧秩序在胶着中渐进更替的现象,故C项正确;非选官制度影响社会价值取向,故A项错误;魏征等李唐名臣虽然依然选择与旧贵族通婚,但却并没有干预朝政的初衷和效果,故B项错误;唐太宗敢于对旧的士族门阀进行正面的打压,就说明这些旧贵族已经失去了昔日的那种世卿世禄的地位,故D项错误。
答案 C8.(2017·湖南长沙期末)汉唐明三代都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宦官专权现象,而魏晋南北朝时期基本没有出现这种现象。
这是因为魏晋南北朝时()A.皇权不断加强B.长期处于分裂C.外戚势力衰落D.皇权相对削弱解析宦官是君主专制特有的现象,他的权力来源于君权的强化,皇权越是强化,宦官为害的可能性越大,由于君主专制一直无法达到很好的状态,其依附势力宦官也就无法强大,故选D项;魏晋时期国家没有统一,故A项错误;魏晋时期曾经出现了短暂的统一,故B项错误;魏晋时个别王朝外戚势力很大,不能因此说明宦官专权的消失,故C项错误。
答案 D9.(2017·吉林调研)秦及汉初的“尚书”仅是内侍小臣,掌管收发文书,汉武帝时始让其省阅奏章参与政务;东汉光武帝将尚书扩充为“尚书台”,“天下枢要,在于尚书”,但仍为内侍机构;隋唐时设置“尚书省”掌管六部,成为执行全国政务的机构。
这在本质上反映了()A.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B.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趋势C.内朝转为外朝的官制变革趋势D.相的行政级别逐渐降低的趋势解析据题干“尚书”的发展是秦汉至隋唐中央机构的演变,体现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本质上反映了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故选B项;A、C、D三项与题干材料不符。
答案 B10.(2018·黑龙江哈三中模拟)李世民的儿子李恪亲王,打猎时伤害农民,被检察院(御史)柳范弹劾。
李世民责备亲王府秘书长(长史) 权万纪,责怪他未能规劝阻止,罪应处死。
柳范说“房玄龄也不能阻止陛下打猎,怎么能单单责备权万纪。
”李世民大怒回宫,后发现自己理屈,马上再出来召见嘉勉。
这反映出()A.唐代监察机制完备B.三省六部制下君主权力被有限制约C.唐代谏议制度形成D.君主个人素养影响集权体制的效果解析根据材料中李世民的表现,可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下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大权,但贤明皇帝通过自省自察,接纳劝谏会提高决策的正确性,因而君主个人素养影响集权体制的效果,故选D项。
答案 D11.(2018·湖南十校协作体、长郡中学联考)唐代公私学校通常开设的课程有《孝经》、《论语》、《礼记》、《诗》、《周礼》、《仪礼》、《易》、《尚书》、《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
这些课程的开设()A.适应了科举考试需要B.以研读儒学为唯一内容C.表明统治者独尊儒术D.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强化解析唐朝科举制发展较完善的以明经、进士为主体的分科考试制度,根据题干中公私学校开设的课程既有适合明经科考试的儒家经典,也有进士科考试的诗赋、史学教材等,因而这些课程的开设适应了科举考试需要,故选A项。
答案 A12.(2018·湖南长沙一中月考)唐太宗屡次要求查看史官记录的当朝历史,房玄龄等最终删略部分内容后上呈,翻阅玄武门之变的记录后,太宗说:“昔周公诛管蔡而周室安,季友鸠叔牙而鲁国宁。
朕之所为,义同此类,盖所以安社稷、利万民耳。
史官执笔,何烦有隐?宜即改削浮词,直书其事。
”这一做法反映出唐太宗() A.干涉和篡改史书著述B.不满唐朝史官的阿谀奉承C.鼓励史官秉笔直书D.重视修史以安定江山社稷解析根据题目中“朕之所为,义同此类,盖所以安社稷、利万民耳。
史官执笔,何烦有隐?宜即改削浮词,直书其事”,得出唐太宗干涉史书编著,故选A项;题目中房玄龄并未阿谀奉承,故B项错误;根据题意,C 项错误;唐太宗的做法体现了君主专制下皇权至上对历史事实叙述的干预,故D项错误。
答案 A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8·山西五校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自汉文帝改革刑制以来,宫刑时用时废。
……秦汉以来缘(连)坐的范围甚广,特别是出嫁女既随夫家受诛,又随父家受戮。
曹魏时期所定新律缩小了缘坐的范围,并开缘坐不及出嫁女的先例。
南朝《梁律》进一步缩小缘坐的范围,创缘坐妇女免处死刑的先例。
……曹魏《新律》将法定刑确定为死、髡、完、做、赎、罚金、杂抵罪七种。
《北魏律》规定了死、流、宫、徒、鞭、杖六种法定刑,《北齐律》承其后,最终确立了死、流、徒、鞭、杖五刑。
这一时期的刑罚制度改革,为隋唐以后封建五刑的定型奠定了基础。
从北魏、北齐开始,流刑已成为一种法定刑作为死刑与徒刑的中间刑,填补了自汉文帝以来死刑与徒刑之间的差等。
北周又将流刑按里程分为五等,使流刑更为规范化。
——摘编自李超《中国法制史习题集》(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刑法制度改革的原因。
(12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刑法制度改革的特点及影响。
(13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自汉文帝改革刑制以来,宫刑时用时废。
……秦汉以来缘(连)坐的范围甚广,特别是出嫁女既随夫家受诛,又随父家受戮”可知,原来的刑罚不够规范、过于严酷,且随意性大;结合魏晋南北朝的时代背景可知,这一时期社会动荡,需稳定政局;结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刑罚相对秦汉有所减轻,表现出了儒家“仁”的思想核心,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第(2)问,根据材料中不同时期对刑罚的改革归纳特点所在;根据材料“这一时期的刑法制度改革,为隋唐以后封建五刑的定型奠定了基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答案(1)原因:社会动荡,需稳定政局;原来的刑罚不够规范、过于严酷,且随意性大;儒家“以礼入法”思想的影响。
(每点4分,共12分)(2)特点:法定刑规范化;行刑方式越来越简洁化;刑罚趋于宽缓。
(每点3分,共9分)影响: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为隋唐以后封建刑法制度的定型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