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发型发展史

合集下载

中国女性发型发饰演变

中国女性发型发饰演变

80年代
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发 式也产生了巨大的改变。时 尚发形由此时产生了。 影响最大的是吹发,男士吹 发三七、四六、中分、老板 头(沈阳勒子头)、女人吹 晚装、高刘海、菊花头、烫 爆炸式、剪长碎发,一时间, 发廊群起,人们的情绪高涨。 中国的美发迚入了演变、改 革、繁荣的时期。之后随着 西方的影响,染发也再度兴 起,开始流行黄色(漂染头 发)
• 那时还没有电烫工具,就 用火烫,也就是用五个铁 夹子烧热卷发,这种烫发 多为官太太们和女教师使 用。年轻妇女又在额前覆 一绺短发,时称“前浏 海”。
60,70年代
60年代,由于我国的经济 还很 落后,发式一直没有什么突破 性 的转变。 70年代后,上海和全国各 大 城市开始兴起烫发。使中国的 发式又迚入一个新的历叱时期。
明代
• 明初妇女的发髻变化不大, 基本上为宋元时期的样式。 • 嘉靖以后,开始有了较多 的变化。 • 明代妇女的发式主要有桃 心髻、桃尖顶髻、鹅胆心 髻、堕马髻、牡丹髻、盘 龙髻、杜韦娘髻、风髻、 花髻等。
清代
• 满清,汉族妇女流行的发型 主要有松鬓扁髻、元宝头、 平髻、燕尾、螺旋髻、抛家 髻、牡丹头、芙蓉头、扬州 桂花头、长髻、架子头等。 满清满族妇女发式多以钿子 为装饰。钿子以铁丝戒藤丝 为骨架,外面裱以黑纱,上 面镶嵌以各种装饰品。 普通的满族妇女,多梳“叉 子头”,也称“两把头”戒 “把 儿头”。受汉族妇女发 式的影响,满族妇女将发髻 梳成扁平状,俗称“一字 头”。


鸦片戓争至辛亥革命
• 自1840年鸦片戓争起,中国 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西风渐迚,延续二千 余年的封建习俗受到了很大 的挑戓。 辛亥革命后,各种束缚人们 的禁锢被逐步解开,民风民 俗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人 们的发式妆饰也随之变化和 开放。

发髻发展历史

发髻发展历史

发髻发展历史发髻是中国传统的一种发型,起源于古代的髻发。

发髻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千年左右的商代,当时的发髻是一种象征地位和美丽的发型。

随着时间的推移,发髻逐渐演变成了不同的形式和风格,成为了中国古代女性发型的代表之一。

在古代中国,发髻是女性的主要发型,几乎所有的女性都会梳发髻。

发髻的形状和大小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和社会地位而有所不同。

贵族和皇室女性通常会梳着复杂而精美的发髻,而普通百姓则会选择简单而实用的发髻。

在古代,发髻的梳理和打理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女性要先将头发梳成一束,然后再用发夹或发簪固定在头顶。

有些发髻还会使用发髻脚,将头发扎成髻形。

发髻的造型可以使用不同的发饰来装饰,例如珠子、花朵、金属片等。

这些发饰不仅可以增加发髻的美观,还可以显示出女性的社会地位和财富。

发髻的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经历了多个时期的演变。

在唐代,发髻的形状更加简单而大胆,时尚感十足。

而到了宋代,发髻的形状逐渐变得复杂而精致,特别是在宫廷中,女性们梳着高高的发髻,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明清时期,发髻的形状又发生了变化,变得更加庄重和端庄。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西方文化的影响,发髻逐渐退出了现代人们的视野。

现代女性更倾向于简单自然的发型,发髻逐渐被抛弃。

但在一些特殊的场合,如传统婚礼、古装剧等,发髻仍然被一些女性选择,作为一种独特的展示个人魅力的方式。

总的来说,发髻是中国传统发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史。

发髻的形状和风格多样,反映了不同时期和社会阶层的审美观念和文化特征。

虽然现代社会中发髻的地位已经不再重要,但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仍然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这一独特的发型,让发髻的美丽继续延续下去。

中国古代发饰发展史

中国古代发饰发展史

段成式《髻鬟品》就记载了不下百余种,其髻名虽多,但基本上是按髻的形态与装饰而命名,如髻似螺,曰螺髻,如髻饰以凤,曰凤髻等。

古代女子发型变化,基本上是按梳、绾、鬟、结、盘、叠、鬓等变化而成,再饰以各种簪、钗、步摇、珠花等首饰,因此研究女子发型主要是探讨其梳编形式与规律。

据古代作品及记载,概括分为结鬟式、拧旋式、盘叠式、结椎式、反绾式、双挂式等主要六类。

1.结鬟式结鬟式梳编法,先把发拢结于顶,然后分股用丝绳系结,弯曲成鬟,托以支柱,高耸在头顶或两侧,有巍峨瞻望之状,再饰各种金钗珠宝,高贵华丽,多用于神女、后妃、贵妇与处女。

如李公麟《维摩诘像》中之天女,元周郎《杜秋娘像》皆属此类发型。

八十七神仙图卷,永乐宫壁画中,这种发式很多,一般有高鬟、双鬟、平鬟、垂鬟等几型式,变化甚多。

这类发型,皆是结鬟而成,有的耸立头顶,有的倾向两侧,有的平展,有的垂挂,妇女自身头发有限,往往加上…假发”,首饰,巍峨华丽。

据记载:相传汉武帝时,瑶池王母来会,诸仙女之发髻皆异人间,高环巍峨,帝令官妃仿效,因此号为“高鬟望仙髻”①,再饰有各种珠宝,金簪风钗或步摇,就更华丽高贵。

这种高环发型有一至九鬟,是最尊贵的发式,多用来表示神话中之仙女,皇后贵妃与贵女流的发型(从八十七神仙图卷与永乐宫壁画的玉女等发式亦可见证)。

未出室的少女也可采用,但装饰不宜过分华丽,这种发式秦汉两代及秦以前各代颇为盛行,汉以后各代多崇为仙女发型,名流仕女也有采用。

其形式有高鬟,有乎鬟,有垂鬟,有在头顶,有在两侧,鬟数也可随意结扎而定,变化很多,可灵活运用。

(见图)2.拧旋式这是汉代末期始创的一种发式,据记载为甄后所刨,后相互崇向而流行。

这种发式的编法是将头发分成几股,象拧麻花似地把发蟠曲扭转而缠盘在头上。

据记载甄后入魏宫时,宫中有一绿蛇,甄后每日梳妆时,此蛇则盘缠成形,甄后仿效而梳成为髻,每天皆因蛇形变化而梳髻不同,因而号为“灵蛇髻”①。

这种发型灵活生动又饶有风韵,为神女与未出室的名贵女流所好用。

中国古代发型发展史

中国古代发型发展史

中国古代发型发展史
中国古代发型发展史
中国古代发型史记载了几千年来中国人对美发的文化历史。

中国
古代,人们以长发自豪,其形成的发型有时令人叹为观止。

古代中国
的发型有多种风格,这些风格往往见证了当时的时尚潮流以及它们当
时的文化意义。

追溯到先秦时期,中国古代发型具有象征性,体现出个人身份。

例如,士兵们头顶一顶平顶式军帽,而皇帝则以如“云鬓”、“晴鬓”等披发作为表示自己尊贵身份和权利的标志。

明清时期,伴随着宋元时期民间艺术的兴起,传统发型风格也得
到老百姓的接受。

这一时期的传统发型以细型的头发装饰为主,以把
辫子绑成花环,顶髻,斗笠,双马尾,龙须等样式在当时大行其道,
持续了许多年。

20世纪初,随着西方式发型技术的融入,中国古代发型开始大受西方影响。

如“刘海”式发型,就是在20世纪中期风靡一时的发型,
它的诞生也得益于西方的美发技术的融入和实践。

现今,日本的发型也在中国古代发型中留下了历史印记。

如圆头
发型、半丸子发型、兔耳发型等都融合了中国元素,使中国古代发型
在时代的飞溅中始终流传了下来,更加充实多彩。

中国古代发型让人们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本身的厚实、发展以及
它们可能提供的浮夸美妙。

通过对中国古代发型的历史悠久的探索,
可以了解中华文化的深厚知识蕴藏。

元代女子发型

元代女子发型

元代女子发型的发展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介绍:背景: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由蒙古族建立的王朝,其统治范围覆盖了现今中国、俄罗斯、中亚和东欧等地。

在这个时期,蒙古族的文化和习俗对其他民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发型和服饰方面。

早期发型:在元朝早期,蒙古族女性的发型相对简单,主要是将头发分为两部分,分别编成两条长辫子,然后缠绕在一起,盘在头顶。

这种发型被称为“椎髻”。

此外,蒙古族女性还会在发髻上插上各种装饰物,如花朵、珠宝等。

后期发型:随着时间的推移,元朝逐渐接受了汉文化的影响,女子的发型也发生了变化。

一些贵族女性开始模仿汉人的发式,将头发做成更加复杂和华丽的造型。

例如,她们会用假发来增加发量,使发型更加饱满。

同时,她们还会使用各种发饰来装饰自己的发型,如金簪、玉钗等。

文化交流的影响:元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频繁,许多外国文化和艺术形式传入中国,对女子的发型也产生了影响。

一些贵族女性开始模仿西方的发式,将头发做成卷发或波浪状的造型。

此外,她们还会使用香料和化妆品来使自己的发型更加芬芳和美丽。

社会地位的影响:在元朝社会中,发型也反映了女性的社会地位。

贵族女性的发型通常更加华丽和复杂,而平民女性的发型则相对简单。

同时,不同阶层的女性在发型上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反映了当时严格的等级制度。

艺术表现:在元朝的绘画和雕塑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精美的发型表现。

例如,《元世祖后像》中的皇后就展现了一种华丽的元朝女性发型,而《洛神赋图》中的女性形象则展现了元朝女性柔美、飘逸的发型特点。

总的来说,元代女子发型的发展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的。

从早期的简单椎髻到后期的华丽复杂造型,从模仿汉人发式到吸收西方元素,再到反映社会地位和艺术表现等方面,都展现了元朝女性发型的多重特点。

元代女子发型主要有以下几种:●椎髻:元代蒙古族妇女多椎髻,少女多梳辫。

●辫发:已婚妇女发分二辫下垂,并用发袋装饰成圭状。

少女婚前,要梳七辫盘于头顶,结婚时方分二辫并也要装入发袋装饰。

发型发展简史

发型发展简史

Exceltek Electronics (HK) Ltd Confidential
第二节、发型设计 三要素 & 分类
Exceltek Electronics (HK) Ltd Confidential
1.发型设计三要素
款式:第一要素、外在形状 纹理:层次和质感、表面特征 颜色:创造整体视觉效果
国外美发发展简史
• 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束发、
• 埃及--假发及头饰/留短发
• 古希伯来人—化妆品及香料带到巴勒斯坦
•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至19世纪--迅猛发展时期

男子短发
• 1905年德国人内斯拉发明了先用碱溶液用小棍上烘 干的卷烫
• 1914年一次大战后改用金属小西欧更改应用于蒸汽 烫发)
• 1933年法国人改用通电的卡子
纹理
发型的层次、质感、表面特征 光滑 柔顺 凌乱 粗糙
Exceltek Electronics (HK) Ltd Confidential
颜色
黑色
彩色
Exceltek Electronics (HK) Ltd Confidential
二、发型的分类
长直发 卷发
束发
短发
Exceltek Electronics (HK) Ltd Confidential
Exceltek Electronics (HK) Ltd Confidential
2.北朝大十字髻发式 汉代堕马髻发式 汉代堕马髻发式
Exceltek Electronics (ຫໍສະໝຸດ K) Ltd Confidential
3. 汉代髻发簪花 汉代髻发式 唐代双垂髻发式
Exceltek Electronics (HK) Ltd Confidential

汉代发型的历史

汉代发型的历史

汉代发型的历史一、汉代发型概述汉代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发型也具有其独特的特点。

汉代发型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俗和文化背景,也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审美观念和精神风貌。

本论文将通过对汉代发型的研究,探讨其历史背景、类型、特点以及历史意义。

二、汉代发型类型1.编发编发是汉代发型中最常见的形式之一。

这种发型通常是将头发分成若干股,然后分别编织成各种形状的发髻,如螺旋发髻、双股发髻等。

编发的优点在于其简单易行,且能给人以干净利落的感觉。

2.披发披发是汉代男子常见的发型之一。

这种发型通常是将头发均匀地分为两部分,然后在头的两侧分别扎成两个发髻,最后用发簪固定。

披发的优点在于其自然大方,适合于各种场合。

3.盘发盘发是一种将头发盘成高髻的发型。

这种发型通常是将头发分成两部分,将其中一部分绾成发髻后,将另一部分围绕发髻四周盘成圆形或扁形。

盘发的优点在于其高雅大方,适合于正式场合。

三、汉代发型特点1.简单易行汉代发型通常都比较简单易行,不需要过多的技巧和工具。

例如编发和披发,只需要用梳子将头发分成若干股,然后分别编织或扎成发髻即可。

这种简单易行的特点使得汉代发型在当时广为流行。

2.自然大方汉代发型注重自然大方,强调头发的自然之美。

例如披发和盘发,都是在头发的自然状态下进行加工,强调头发的自然光泽和柔顺度。

这种自然大方的特点使得汉代发型具有一种朴素的美感。

3.高雅大方汉代发型中盘发等高髻的发型具有高雅大方的特点。

这种发型通常需要一定的技巧和工具,如用笄簪将头发固定成圆形或扁形。

这种高雅大方的特点使得汉代发型在正式场合中倍受青睐。

四、汉代发型的历史意义1.文化传承汉代发型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俗和文化背景,也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审美观念和精神风貌。

通过对汉代发型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国古代的文化遗产。

2.社会风貌的反映汉代发型是当时社会风貌的反映之一。

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的人所采用的发型和发饰都有所不同。

唐朝发髻样式

唐朝发髻样式

唐朝发髻样式一、背景介绍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时代,也是中国古代发髻样式达到巅峰的时期之一。

唐朝发髻样式以其华丽、精致和独特而闻名于世。

它不仅是一种发型,更是一个文化符号,反映了当时社会风貌和审美观念。

二、发髻的起源与演变唐朝发髻样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

汉代的女性发型以盘发为主,但比较简单朴素。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唐朝女性开始注重外貌装扮,发髻样式也逐渐变得复杂多样。

初期的唐朝发髻主要以高挑、蓬松为特点,通常呈现出圆锥形状。

这种发型需要梳理头发并将其从后方往上挽起,再用细带子或珠链固定住。

这种高耸而蓬松的发髻给人一种威严庄重的感觉。

随着时间推移,唐朝发髻样式逐渐演变成更加复杂的形式。

一些女性开始在发髻上添加各种装饰物,如花朵、珠子、发簪等。

这些装饰物不仅增加了发髻的华丽度,还展示了女性主人独特的品味和身份地位。

三、不同的发髻样式1.莲花髻:莲花髻是唐朝最具代表性的发髻样式之一。

它以其精致而独特的造型而闻名。

莲花髻通常由多层次的圆环组成,每一层都有自己的装饰物,如珠子、花朵等。

整个发髻看起来像一个盛开的莲花,给人一种高雅、清新的感觉。

2.凤冠髻:凤冠是古代中国传统婚礼中新娘所戴的头冠,唐朝女性也常将其与发髻结合在一起形成凤冠髻。

凤冠通常由金属丝和珠子制成,并配以彩色丝线和细节雕刻。

凤冠上还会悬挂着凤尾和珠子,增加了整体的华丽感。

3.云髻:云髻是一种以柔软、飘逸为特点的发髻样式。

它通常由多个盘发组成,形状像一团飘动的云彩。

云髻常常搭配蝴蝶结、丝带等装饰,给人一种柔美、浪漫的感觉。

4.松鼠髻:松鼠髻是唐朝时期一种受欢迎的发髻样式。

它采用了类似松树球果形状的设计,通过将头发编织成球状并固定在头顶上来实现。

这种发型给人一种俏皮可爱的感觉。

四、发髻与社会地位在唐朝社会中,女性的发型不仅仅是一种装饰,还代表了她们的社会地位和身份。

高贵妇女通常会选择更加复杂、华丽的发髻样式,而普通妇女则倾向于简单朴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发型发展史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历代妇女的发型与发饰都异常丰富而精美,成为中国文化中特殊而绚烂之一笔。

中国的发文化与中国人对美的追求是密切相关的。

中国人对发的审美情趣是中国发文化之重要内涵,也是推动中国发文化发展的特殊动力。

发置于人首,是为人体美的关键之处,从所使用的发饰来看,朝廷所禁用的材质几乎全部存在。

这充分说明,朝廷的禁令也不能泯灭人们对美的追求,而正是人们对美的不懈的追求使得中国发文化不断向前发展,成为人类发文化中的瑰宝。

1.原始社会时期原始社会早期,人类尚不存在审美观念,同时也缺乏美化自我的能力。

故而,男女老幼都披散着头发,任凭其自然生长,还未萌发修饰头发的念头,发型与发饰就更无从谈起了。

直至原始社会后期,我们的祖先才渐渐萌发了追求美的意识,修饰头发的实践使得各种发型与发饰被创造出来。

头发由自然披散演变到束发盘起,并用小树枝固定,这树枝便成为簪子的起源。

传说炎帝时,男女分工已经很明确,男主外,女主内,这为妇女追求美观的发型创造了物质条件。

当时,妇女的发型主要有三种,即披发、椎髻和编发。

披发。

披发亦称“散发”,是我国最古老的发型之一。

我国青海柳湾出土了一个彩绘人像陶壶,壶上描绘了一个赤裸的妇女,其头发呈披散状,是典型的披发发型。

披发这种古老的发型在时间和空间上皆得到了广泛的传承。

就时间上而言,直至建国以前,我国独龙族妇女仍然披发,前额齐于眉毛,左右齐于耳朵,后面披散在肩上,长则以刀截之。

就空间上而言,披发在我国许多地方皆存在。

如云南出土了一件西汉的青铜器,上面就有滇族妇女披发的图象。

椎髻。

椎髻又称“椎结”,意为将头发结成椎形的髻,也是我国古老的发式之一。

《汉书?陆贾传》后颜师古注曰:“椎髻者,一撮之髻,其形如椎。

”魏学洢《核舟记》亦有关于“椎髻”的记载,曰:“居右者椎髻仰面。

”髻是中国古代真正意义上的最早的发型,它的出现是中国发文化史上的重要事件。

髻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为挽发成髻,头发自行缠绕,没有束发的头饰。

《事物纪原》引《二仪实录》载:“燧人氏时为髻,但以发相缠,而无物束缚。

”二为以绳束发成髻。

《事物纪原》载:“至女娲之女,以羊毛为绳,向后系之,后世易之,以丝及采绢、名头巾,绳之遗状也。

”三为以笄贯发成髻。

上个世纪70年代,在我国山西襄汾出土了一座新石器时代的墓葬。

中有一具35岁左右的女性骨架,头顶即插有一根骨笄,是为以笄贯发成髻之明证。

伴随着发髻的发展,原始的发饰出现了,束发的羊毛绳、丝、采绢、名头巾以及贯发的骨笄即为此类。

传说舜帝为妇女创造了钗,有两只脚,可将多余的发尾叉住。

《事物纪原》引《二仪实录》载:“燧人始为髻,女娲之女以荆杖及竹为笈以贯发,至尧以铜为之,且横贯焉。

舜杂以象牙、玳瑁,此钗之始也。

”这段记载描述了我国原始发饰的发展过程,虽为后世之人的追述,亦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关于中国原始发饰的模糊的图画。

编发。

所谓编发,即为将头发编成发辫。

新石器时代晚期,我们的祖先就学会了编发。

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大通舞蹈纹陶盆上即绘有梳着发辫的舞蹈者。

2.三代时期三代的手工业较之原始社会时期已经有了显著的进步,人们的审美意识亦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日益浓厚,这就为发型与发饰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笄是商代最常用的发饰。

笄早在新时器时代就有,按材质不同可分为骨笄、蚌笄、玉笄、铜笄等,用来固定发髻。

妇女双用发笄,将之斜插于发髻两旁。

笄的形式多样,有的雕成双鸟,状如鸳鸯。

商代的妇女有梳双鸡双髻的习俗,是为吉祥的象征。

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了一对玉人,即为商代笄饰之男女,他们所梳的发型就是双鸡双髻。

周代的妇女大都蓄发,将头发挽成髻鬟,用笄以贯之。

河南光山出土了一座春秋墓葬,中有墓主人孟姬的发髻,髻上斜插有两根木笄。

周代的妇女还有梳高髻的习俗。

传说周文王被纣王软禁时,还念念不忘再三嘱咐妇女要梳高髻戴翠翘,名为凤髻。

武王建立周朝,推行礼制,规定妇女的髻式和装饰品。

《周礼?天官》载:“追师掌王后之首服,为副、编、次、追、衡、笄。

”这里的副、编、次是妇女头上的发饰,而追、衡、笄则是妇女发饰上的饰物。

周代的皇太后梳大首髻,插戴多种珠宝、花朵、龙凤等。

用真发梳成的髻承受不了如此丰富的头饰,于是以金属材料做成的假髻便出现了。

春秋时,出现了以假发梳起高髻以求美的风气。

这种假发称作“髢”。

《左传?哀公十七年》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卫庄公见吕氏之妻的长发很美,就令其剪下长发,给他的夫人吕姜制成假发,称为“吕姜髢”。

战国时期,妇女的发髻往往向后倾,近似后世的“银锭式”或“马鞍翅”式样。

下图为1949年2月在湖南省长沙市陈家大山楚墓出土的《龙凤仕女图》,画的主题是祈求飞腾的龙凤引导墓主人的灵魂早日登天升仙。

画中妇女的发髻向后倾,是战国时期妇女发髻的典型式样。

有人认为,自战国到西汉末年,这种发髻的式样和位置相差无几。

3.秦汉时期秦始皇统一天下、建立秦帝国以后,要求宫中的妇女着桃花妆,梳神仙髻。

神仙髻即是当时流行的回心髻,是椎髻之外的一种新髻式。

于是,双鬟望仙髻出现了,后来演变成十二环髻。

然而,此时的民间仍以椎髻和后髻为主流。

后来双环髻成了未婚少女的主要髻式。

此外,秦代的发髻还有凌云髻、望仙九鬟髻、参鸾髻等。

我们虽无法看到这些髻型的形态,但从名称上亦可想象出其曼妙的美态了。

汉代以后,妇女的发型获得了空前的发展。

其一是官服方面,汉代依据周礼制定了发型与发饰。

比如皇太后仍以假髻来承载多种沉重而复杂的头饰,后来演变成沉重的凤冠。

其二,富贵人家妇女的发髻形式逐渐由后倾向上推移成为高髻,并搭配上奢华的装饰品。

如东汉明帝马皇后头发长而秀美,梳上四个大髻之后尚有余发,还可以绕髻三匝,成为一种新的高髻。

又如外戚梁冀的妻子创制了偏在一边的垂髻叫堕马髻,成为当时的新时尚。

其三,普通人家的妇女仍然喜欢朴素的裸髻。

汉代妇女发髻的式样丰富多彩,有推至顶端的,有分至两边的,亦有垂至脑后的。

发髻的编梳方法不同,使得衍生出各式各样的发髻。

下面便分别介绍几种汉代的发髻式样。

步摇。

步摇早在战国时期即有,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宋玉的《风赋》,其辞曰:“主人之女,垂珠步摇。

”汉代的妇女开始比较多地使用步摇作为发饰。

《释名》解释步摇曰:“其上有垂珠,步则摇,故称步摇。

”《后汉书?舆服志下》:“步摇以黄金为山题,贯白珠为桂枝相缪,一爵九华。

”王先谦《后汉书集解》引陈祥道曰:“汉之步摇,以金为凤,下有邸,前有笄,缀五采玉以垂下,行则动摇。

”步摇的制作多以黄金屈曲成龙凤等形,其上缀以珠玉。

六朝而下,花式愈繁,或伏成鸟兽花枝等,晶莹辉耀,与钗细相混杂,簪于发上。

下图即为辽宁北票县出土的汉代的步摇。

堕马髻。

堕马髻为梁冀之妻孙寿发明的一种发式,是汉代最流行的发式之一。

《梁冀传》李贤注引《风俗通》曰:“堕马髻者,侧在一边,始自冀家所为,京师翕然,皆效之。

”据说梳这种发髻,再加之愁眉、啼妆等装饰,能增加妇女的妩媚之态。

为配合此种发髻形式,梳堕马髻的妇女走路也有特殊的姿势,名为“折腰步”。

汉乐府《陌上桑》叙述了一个官员调戏采桑女子而严遭拒绝的故事。

诗形容采桑女子罗敷的形象为“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倭堕髻即为当时妇女的流行发式。

倭堕髻是由堕马髻演变而成的,髻歪在头部的一侧,似堕非堕。

湖南长沙、陕西西安、山东菏泽等地出土的泥、陶、木俑中,就常见堕马髻或倭堕髻。

缕鹿髻。

王先谦《后汉书集解》载:“汉妇人发髻有缕鹿之式。

”薛琮解释缕鹿髻为“有上下轮,谓逐层如轮,下轮大,上轮小,其梳饰此髻时必有柱。

”从薛琮的描述上看,缕鹿髻不可谓不复杂而华丽。

汉代妇女的发型丰富而精美。

除了上面介绍的几种之外,汉代妇女流行的发式还有瑶台髻、迎春髻、垂云髻、盘桓髻、同心髻、三角髻、三鬟髻、双鬟髻等。

4.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妇女追崇飞仙式的高髻,喜欢高而危斜的形式。

此时,假发技术亦有了很大进步,出现了各种式样的假髻。

假髻。

魏晋南北朝时期,假髻为规定为命妇的首饰。

《文献通考》卷一一四载:“魏制,贵人、夫人以下,助蚕,皆大手髻。

”大手髻即为假髻。

此时期,民间也流行假髻。

《晋书?五行志》载:“太元中,公主妇女,必缓鬓倾髻以为盛饰,用发既多,不可恒戴,乃先于木及笼上装之,名曰假髻,或曰假发。

”北齐时,假髻之形式又向奇异化的方向发展下去,出现了飞、危、邪、偏等发式。

《北齐书?幼主记》载:“妇人剪剔以着假髻,而危邪之状如飞鸟,至于南面则髻心正西,始自宫内,被之四远。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假髻有多种式样。

魏晋时期流行的“蔽髻”,即是一种假髻。

晋成公的《蔽髻铭》对蔽髻作了专门的描述,言“或造兹髻,南金翠翼,明珠星列,繁华致饰”。

蔽髻上镶有金饰,有严格的制度,非命妇不得使用,且不同等级的命妇之间亦不可僭越。

而普通妇女除了将自身的头发挽成各种发髻样式外,也有戴假髻的。

只不过这种假髻比较简单,髻上的首饰也没有蔽髻那样复杂和华丽,时称“缓鬓倾髻”。

下图是江苏南京中央门外幕府山出土的陶俑,即为戴假髻的妇女。

灵蛇髻。

灵蛇髻是曹魏文帝妻甄后所创。

《采兰杂志》载:“甄后既入宫,宫廷有一绿蛇,口中恒吐赤珠,若梧子大,不伤人,人欲害之,则不见矣。

每日后梳妆,(蛇)则盘结一髻形于后前,后异之,因效而为髻,巧夺天工。

故后髻每日不同,号为灵蛇髻。

宫人拟之,十不得一二也。

”灵蛇髻是一种富于变化的发髻式样,随着梳挽方式的不同而衍生出各种式样。

魏晋南北朝时期,还有不少妇女模仿西域少数民族的习俗,将发髻挽成单环或双环的髻式,高耸于发顶。

如下图为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的局部,图中妇女即梳双环髻。

还有梳丫髻或螺髻者。

如下图为河南邓县出土的南北朝彩色画像砖,图中为梳环髻或丫髻的妇女。

南朝时,由于受佛教的影响,妇女多在发顶正中分成髻鬟,做成上竖的环式,谓之“飞天髻”,先在宫中流行,后在民间普及。

还可以在发髻上再加饰步摇簪、花钿、钗镊子、或插以鲜花等。

5.隋唐五代时期在历代妇女的发型中,唐代妇女的发髻式样最为新奇,既有对前代的传承,又有在传承基础上的刻意创新。

唐代妇女发型式样之丰富和变化之迅速亦是前所未有的。

大致而言,隋代的发型式样比较简单,变化亦不多,一般为平顶式,将头发层层堆上,如帽子状。

唐代初期仍有梳这种发型的,只是顶部不如隋代那样平整,已有高耸的趋势,大多成云朵型。

到太宗时,发髻渐高,形式也日益丰富。

唐高祖时,宫中流行半翻髻、反绾髻、乐游髻。

唐玄宗时,宫中则有双环望仙髻、回鹘髻、愁来髻等发髻式样。

贞元年间,又创造出归顺髻、闹扫妆髻等式样。

至五代时期,妇女的发型又开始回归简约,高髻为主要的发式。

唐代妇女的发型主要分为三大类,即髻、鬟、鬓。

发髻在唐代已经发展至顶峰,出现了极为丰富而精美的发髻式样。

在这里,只简单介绍一下花髻这种新奇而美艳的发髻。

花髻,顾名思义即是一种将各种鲜花插于发髻之上作为头饰的发髻式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