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发型演变
历代女子发型

以下是一些中国历代女子的发型:
秦汉时期:垂髻。
这个时期的女子发型相对简约,大多是在头顶留一个发髻,然后脑后留一绺头发,让它自然地垂在身后。
魏晋时期:这个时期的发型带有一点仙风道骨的感觉,如飞仙式的高髻。
唐朝:这个时期因为生活水平高,人们的审美水平也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女性喜欢梳比较大气的发型,如半翻髻。
宋朝:这个时期的发型和宋制汉服风格比较相似,大多是将一套长发随意的挽一个发髻,看起来十分简约。
元朝:元朝时期男性的发型比较有特色,头顶没有头发,只在脑袋四周带有几绺垂下来的头发。
明朝:明朝女子流行“桃心髻”,女子们把发髻梳理成扁圆形,再在髻顶饰以花朵。
后又演变为用金银丝挽结,且将发髻梳高。
髻的顶部也装饰以珠玉宝翠等物。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获取更全面的信息。
中国古代发髻发展演变

中国古代发髻发展演变1.原始社会时期原始社会早期:人们的审美意识尚未萌芽,因此这个时期的人们都是以披发为主。
原始社会后期:头发由自然披散演变到束发盘起,并用小树枝固定,这树枝便成为簪子的起源。
2.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时期:出现了以假发梳起高髻以求美的风气。
这种假发称作“髢”。
大约在西汉末年,高髻逐渐在上层贵族妇女中流行开来,当时京城长安流传的童谣说:“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
”战国时期,妇女的发髻往往向后倾,近似后世的“银锭式”或“马鞍翅”式样。
例如《龙凤仕女图》,画中妇女的发髻向后倾,是战国时期妇女发髻的典型式样。
《龙凤仕女图》3.秦汉时期秦汉时代妇女最流行的发式仍是垂髻,由于这种发式低低地下垂至肩部,看上去如云彩一般娴雅飘逸,故而是人又有“垂云髻”的美称。
大约在西汉末年,高髻逐渐在上层贵族妇女中流行开来,当时京城长安流传的童谣说:“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
”这从另一个角度表明,这一时期假发也相当流行了。
东汉时代妇女发式的另一个变化是垂髻的翻新。
汉顺帝时,外戚梁冀的妻子孙寿创造了一种名叫“坠马髻”的新式样,发髻略偏一侧,造成一种不平衡的观感,令人耳目一新。
一时间,都市中的贵族妇女纷纷仿效,“妆鸣蝉薄鬓,照坠马之垂髻。
”这种发髻的梳结方式是总发于顶,在头顶正中挽一发髻,并使之一侧偏斜,再用发簪将其固定。
4.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妇女追崇飞仙式的高髻,喜欢高而危斜的形式。
此时,假发技术亦有很大进步,出现了各种式样的假髻。
假髻:魏晋南北朝时期,假髻为规定为命妇的首饰。
灵蛇髻:灵蛇髻是曹魏文帝妻甄后所创飞天髻:受佛教的影响,妇女多在发顶正中分成髻鬟,做成上竖的环式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充满动荡曲折的时代,另一方面,由于佛、道出世思想的流行,女子的高髻受宗教绘画中仙女、飞天形象的影响,演化出“灵蛇髻”、“飞天髻”等多种样式。
它们的共同特点都是把头发梳在头顶,分梳成几股,谈后再盘秤各种式样。
5.隋唐五代时期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在历代妇女的发型中,唐代妇女的发髻式样最为新奇,既有对前代的传承,又有在传承基础上的刻意创新。
古代的头型

古代的头型古代的头型是指古代人们在发型设计和头饰选择方面的风格。
随着不同时代的更迭,各个朝代和文化背景下的头型也逐渐发生变化。
在中国,古代头型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与人们的身份、地位和时尚潮流有关。
下面我将就古代的头型,从周代开始讲述。
周代是中国古代头型的起点。
在周代,男子经常梳理的发型是八束发式,即将头发分成八束,分别向前、向后梳理束发。
这种发型代表了周朝的典型审美标准,认为头发束得整齐、有序是一种美丽和有品位的象征。
而女子方面,则以飞钺髻为主流发型。
飞钺髻是将头发束成高髻,再用钺形或鱼头状的髻钗别在上面,整个发髻悬垂自然,给人一种高贵典雅的感觉。
秦汉时期,头发发型开始有了较大的变化。
男子开始流行光头,即将头发全部剃光,只留一个发角髻,用于盛装时戴帽子。
而女子则比较注重发髻和发饰的装饰。
盘发成为主流,包括髻髻、珠光髻、交叉髻等不同的发髻造型。
同时,头上的发饰也变得更加丰富多样,如发簪、发钗、发箍等,装饰着头部。
隋唐时期,头型的发展更加多样。
在这一时期,男子普遍留长发,流行盘发。
高盘发和低盘发成为两种主要的发髻风格。
高盘发以高为特点,将头发盘成像山峰一样的形状,赋予人一种威严和尊贵感。
而低盘发则更为优雅,将头发盘成较低的位置,造型平实,给人一种亲和感。
女子方面,唐代是中国古代女子发型的高峰时期。
唐代女子发型以散发为主流,她们通常将头发梳理得松散自然,点缀以发钗、发饰等。
这种发型代表了唐朝女子的自由奔放和开放的风貌。
宋代是中国古代头型中的一个转折点,发型逐渐趋于简约朴素。
宋代的发型更加注重发饰的设计和搭配。
男子流行将头发理顺后束在脑后,再用帽子遮盖。
而女子则喜欢将头发整齐地梳理在脑后,再佩戴各种花环、发钗和发簪等。
这种发型注重的是简洁和雅致的审美。
明清时期,男子的发型开始逐渐回归自然,流行盘髻发型。
盘髻发型以简洁、明朗为特征,所用发饰也变得更加细致精美。
而女子则以盘发为主流,常采用髻簪束发、甑错发、罗钗束发等方式来梳理头发。
历代女子发型演变

双 丫 鬟 发 式
单环发式
高髻发式
高髻簪花发式
发式演变之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以往随军慰劳军中将士的军妓,逐步 流向民间。这些人对自己的仪容专事修饰,发式妆饰极尽奢 侈,由质朴而趋于豪华,由自然而趋于雕琢,发式造型崇尚 高与大,发式及妆饰多种多样,无奇不有。杂记中曾记录: 魏有灵蛇髻、反绾髻、百花髻、芙蓉归云髻、涵烟髻;晋有 缬子髻、坠马髻、流苏髻、蛾眉惊鹄髻、芙蓉髻;宋有飞天 髻;梁有回心髻、归真髻;陈有凌云髻、随云髻;北族室韦 有叉手髻;北齐有偏 髻等。
Thanks 公司名公司名公司名公司名
SUCCESS
THANK YOU
2019/7/2
发型演变之明
明初基本承袭了宋元的发式,待嘉靖以后妇女的发式起了明 显的变化,“桃心髻”是当时较时兴的发式,妇女的发髻梳 理成扁圆形,再在髻顶饰以花朵。以后又演变为金银丝挽结, 且将发髻梳高。髻顶亦装饰珠玉宝翠等。“桃花髻”的变形 发式,花样繁多,诸如“桃尖顶髻”、“鹅胆心髻”及仿汉 代的“堕马髻”等。
三髻丫:将髻发分成三髻至头顶,或梳理三鬟亦可。
发型演变之辽、夏、金、元
妇女发式则较前代相接近,一般都梳高髻、双髻、螺髻 等,但有少数披发者,额头处以巾带结扎,谓之帕巾。
婆焦:其样式如同汉族儿童梳理的三搭头发式。梳理方法,先将头顶正中处用剃 刀修成二道交叉线,并将后脑一部分头发全部剃去,前额保留一小撮短发自然下 垂,左右二侧头发分别结成对称的辫子,环绕于耳后,下垂至肩即成。
朝天髻:是富有时代性的一种高髻。还须在髻下垫以簪钗等物,方使发髻 前部高高翘起,然后再在髻上镶饰各式花饰、珠宝,整个发式造型浑然一 体,别具一格。
包髻:此种发式的特征在于绢帛布巾的包裹技巧上,将其包成各式花形, 或做成一朵浮云等物状,装饰于发髻造型之上,并饰以鲜花、珠宝等装 饰物。
历代女子发型演变

发扬意义:发型演变的研究和传承有助于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 信
创新与发展:发型演变的研究和传承可以为现代发型设计提供灵感和借鉴推动现代发型 设计的创新与发展
推动时尚产业的发展
发型演变: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审美观念和社会风尚 时尚产业:发型演变推动了时尚产业的发展如服装、配饰等 创新与传承:发型演变体现了创新与传承的融合为时尚产业提供了灵感来源 社会影响:发型演变对社会文化、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促进了时尚产业的繁荣
国际交流与文化交融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国际时尚潮流对女子发型的影响日益增强 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融使得女子发型更加多元化 科技进步如3D打印、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应用为女子发型设计带来更多可能性
感 谢 您 的
汇
观报 人 :
看
20世纪80年代:长发、波浪卷、 马尾等发型流行体现了女性追求 时尚、优雅的精神
20世纪90年代:短发、马尾、爆 炸头等发型流行体现了女性追求 个性、张扬的精神
现代的时尚与创意
现代女子发型的特点:多样化、个性化、时尚化 现代女子发型的风格:复古、简约、甜美、性感、帅气等 现代女子发型的创意:结合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如汉服、旗袍等 现代女子发型的流行趋势:跟随时尚潮流不断创新和变化
的历 特代 点女 与子 风发 格型
古代的简约与自然
古代女子发型 的特点:简洁、
自然、优雅
古代女子发型 的风格:注重 线条、色彩、
质感
古代女子发型 的演变:从简 单到复杂从自
然到华丽
古代女子发型 的寓意:象征 身份、地位、 性格、情感等
中世纪的华丽与繁琐
发型发展简史

Exceltek Electronics (HK) Ltd Confidential
第二节、发型设计 三要素 & 分类
Exceltek Electronics (HK) Ltd Confidential
1.发型设计三要素
款式:第一要素、外在形状 纹理:层次和质感、表面特征 颜色:创造整体视觉效果
国外美发发展简史
• 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束发、
• 埃及--假发及头饰/留短发
• 古希伯来人—化妆品及香料带到巴勒斯坦
•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至19世纪--迅猛发展时期
•
男子短发
• 1905年德国人内斯拉发明了先用碱溶液用小棍上烘 干的卷烫
• 1914年一次大战后改用金属小西欧更改应用于蒸汽 烫发)
• 1933年法国人改用通电的卡子
纹理
发型的层次、质感、表面特征 光滑 柔顺 凌乱 粗糙
Exceltek Electronics (HK) Ltd Confidential
颜色
黑色
彩色
Exceltek Electronics (HK) Ltd Confidential
二、发型的分类
长直发 卷发
束发
短发
Exceltek Electronics (HK) Ltd Confidential
Exceltek Electronics (HK) Ltd Confidential
2.北朝大十字髻发式 汉代堕马髻发式 汉代堕马髻发式
Exceltek Electronics (ຫໍສະໝຸດ K) Ltd Confidential
3. 汉代髻发簪花 汉代髻发式 唐代双垂髻发式
Exceltek Electronics (HK) Ltd Confidential
中国男女发型演变史

Thanks!
隋代女子盘桓积发式
唐代侍女双鬟髻发式
唐宫坠马髻发式
• 宋、辽金元 宋代发式丰富多彩,最具代表性的: 高髻(假髻、类似现在的假发)、朝天 髻、包髻、双蟠髻、三髻丫。辽金元时 期分别是以契丹、女真、蒙古三个少数 民族执政。受民族文化的影响,辽代的 发式多为髡发。 金代男子好以辫发为尚,元代的 “婆焦”的发式常在现在的影视作品中 见到。
中国男女发型演变史
一、中国发型之古代篇
• 先秦时期
远古时代人们都是披头散发的,后来发现披散的头 发影响劳动,就将头发向后梳掠,用带束之,这就 形成了束发。也有将头发挽在头顶扎束成“髻”。 夏、商时期青铜器的流行使当时出现铜梳等固发工 具。战国时期,出现了整发的工具,梳与箆,多为 竹子制成,梳理头发用梳,清除发垢用箆。
•
五六十年代发型非常单调,时尚不但没有流行 起来,反而渐渐放慢了脚步.人们到了发廊里边,都 改革开发至今(约1980年到2012年) 是长发剪短发,以整洁为主,长了剪剪短,凌乱的 80年代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形式的展开,经 头发搞搞整齐,发型师操作也是比较简单的,他没 济发展起来,发式也产生了巨大的改变.人们对发式 有什么其他工具,那时候都是一个手推剪,大部分 开始了新的追求,时尚发型由此时产生了。影响最 是用手推剪。而到了六十年代中期,受文化大革命的 大的是吹发,男士吹发三七、四六、中分、老板头 影响,发型更趋简单化,连烫发都取消了.七十年代 (沈阳勒子头),女人吹晚装、高刘海、菊花头、烫 的现代京戏《杜鹃山》中女主角梳理的"柯湘式"发 爆炸式、剪长碎发.一时间,发廊群起,人们的情绪 型,在女青年中流行一时。她的发型,有点类似这 高涨。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中国的美发进入了 几年风行、由沙宣在上世纪60年代创立的层次修剪 演变、改革、繁荣、进步的时期。 的直发式,长度在耳朵以下、肩膀以上;头顶二八 分路,不作其他任何修饰,用电吹风吹出自然的蓬 松感,头发垂直地挂下来。
发型发展简史

的“髻”式发型。( ∨ )
10.清朝以前的男子,多是剃发留须,绾成发髻
有用布包头的习惯,( ×)
11.清王朝建立后,为维护自己的统治,强迫汉人 剃发留辫,辫梢系上红色或黑色丝穗作为装饰, 美其名曰“弃四周,留中央”,表示中国人团结
• 头发浓黑又光亮的人,通常感情丰富; 头发灰黄的人,感情略淡薄
头发透露你的健康端倪
• 天然卷发的人性格多不稳定,勇气不足,容 易胡思乱想,如果是“又卷又硬”的发质, 想得多也说得多,身体的肾脏也比较不好。
• “直发”的人性格直接,正面思考也比较 强。
• “长发”的人女性化的成分较浓,短发的 人具有男命,比较像男人婆;
第一章 发型发展简史
第一节 中外美发史
一、启蒙阶段(披发阶段)--
男女都蓄长发,到了新石器时代将头发挽在头顶上, 用草棍一插,固定住,最原始的发型,束发。
二、髻发阶段
1.周秦时期-
固发工具:草木棍变成玉簪和青铜金属器具从而发 髻的式样开始多样化,
2.战国时期- 发髻更为普及式样更加繁多并出现笄扎,出现环髻
纹理
发型的层次、质感、表面特征 光滑 柔顺 凌乱 粗糙
黑色
颜色
彩色
二、发型的分类
长直发 卷发
束发
短发
头发常识及护理知识
目录
• 1、头发的组成结构 • 2、头发的成份 • 3、头发的相关数据 • 4、健康头发的标准 • 5、头发透露你的健康端倪 • 6、头发的发性分类 • 7、头发保养9原则 • 8、头发保健
头发的组成结构
• 纵向切面从下至上: 毛乳头、毛囊、发根发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代发型演变先秦这一时期经历了中国历史上奴隶制的形成、发展,直至逐步走向衰退、瓦解的全部过程。
人类发式在这一时期,已经从原始时期的披头散发,逐步演变到梳辫、挽髻的阶段。
发式的妆饰品也随即出现。
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众多出土文物中所显示的资料,足以说明这一切。
春秋战国时期所流传至今的有玉雕人形所展示的垂髻。
湖南长沙陈山大队楚墓中出土的帛画中描绘了梳椎髻的楚国妇人。
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玉人,塑造了结发至顶、脑后垂辫的商代人物。
洛阳金村出土的弄雀青铜女孩则梳理着分垂两边的双辫。
还有安阳殷墟出土的石人,蓄长发,并将发梢拧在一起后而盘至头顶,再戴上帽箍。
这是当时具有代表性的、较为流行的一种发石妆饰,且商代以后的部分史料亦反映出当时所流行的帽箍已经出现了装饰品和装饰纹样。
这就足以说明其不仅具有实用性而且带有强烈的装饰性,并进一步侧重于装饰性,成为一种发式妆饰品。
据考证:远在西周时期,人们就已经使用“发器”来梳理头发,其功能与当今所用的木梳相等同。
氏族社会的披发氏(据甘肃、青海出土彩陶绘)殷商戴帽箍男子发氏(河南安阳殷墟出土)殷商剪发梳辫男子发式“总发至顶,脑后垂辫”(河南安阳殷墟出土)殷商双丫角童发(传河南安阳出土玉雕)殷商辫发盘顶男子发式(河南安阳小屯出土)西周双笄发式(河南洛阳东郊出土玉人)西周披发式(玉雕)战国梳双辫女孩头形(传河南洛阳金村韩墓出土铜人)战国梳垂髻发式(玉雕)战国舞女发式(玉雕)战国梳垂髻舞女发式(传河南洛阳金村韩墓出土玉人)战国士兵头形(故宫博物院雕像)战国爵弁头形战国时期楚国男子(左二人)女子长辫双鬟(右二人)发式(据战国楚墓彩俑绘制)战国爵弁头形(塑像)秦、汉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历经战乱,终于达到了“六王毕而四海一”的目的,完成了统一中国的伟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强大的封建王朝。
秦王朝综合各国文化,化异为同,为今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有利的基础。
汉承秦后,基本沿袭了秦代的体制,废除了秦末的苛政,以农业、手工业为主的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中国社会出现了繁荣昌盛得景象,封建社会的经济和文化都有了初步的发展和提高。
汉王朝的政治进步、经济繁荣又促进了与外国和少数民族政权的交流,社会风尚也发生较大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文化修养也日趋提高,发式妆饰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宫廷贵族的发式妆饰则更是奢侈,华丽。
据迄今为止的文物史料所表明,秦汉时期大多流行平髻,日常生活中,髻上不梳裹加饰,以顶发向左右平分式较为普遍。
高髻只是见诸于少数贵族女子的一种发式。
秦有望仙九鬟髻、凌云髻、垂云髻等。
汉有坠马髻、盘桓髻、分髾髻、百合髻等。
与此同时,这一时期的发式妆饰也已日趋流行。
九鬟仙髻:自秦代开始在贵族女子中盛行。
鬟意为环形发髻、九鬟之意是指环环相扣、以多为贵。
仙髻之名则来自于神话传说,汉武帝时王母下凡,头饰仙髻,其美艳超群。
故这种美与仙所结合的产物,自然为当时的贵妇所青睐,奉之为高贵华丽的发式之一。
坠马髻:“坠马髻者,侧在一边”。
“髻式美,而善为妖态,作愁眉啼状,坠马髻,折腰步,龋齿笑,以为媚惑。
”古人描绘此种发髻既有妩媚之色,又具娇柔之态。
其式样如同骑马坠落之态,故名之坠马髻。
这是当时最具特色,且历史上最富生命力的一种发式。
自汉始,直至清代亦有之,只是历代的形式略有不同而已。
如今我们在西安任家坡西汉墓出土陶俑中,湖北江陵凤凰山出土彩绘木俑上就能见到汉坠马髻的形象。
分髾髻:此种发式形近垂云髻,始于汉代。
在髻尾留髾或结辫式,并加装饰带。
梳分髾髻行走时,左右晃动,上下跳跃加之于装饰带似锦上添花,确实活泼可爱。
现时一般认为此发式可能是受少数民族辫发的影响,并佩上装饰带来进一步强调该发式的个性美。
在同一时期,与发式相配套的各种妆饰也开始流行开来。
“步摇”乃是一种附在簪钗上的装饰物。
《拜名》:“步摇,上有垂珠,步则动摇也。
”由此而得名。
今天我们可以从一些汉代石刻及帛画中一睹其风采。
“步摇”一经出现就风行开来,直至唐代贵妇仍偏爱将步摇作美发的装饰物,而且其华丽程度大有发展。
“巾帼”是当时的另一类型装饰物,是用假发编制成为形似发髻的头套。
使用时只需直接将其套在头上即可。
现今从广州市郊东汉墓出土陶俑上就能见到“巾帼”。
战国梳双丫童发形(河南辉县出土陶俑)秦代武士发式(陕西秦兵马俑馆)秦代武士发式(陕西秦兵马俑馆)秦代武士发式(陕西秦兵马俑馆)秦代少妇发式汉代宫女发式汉代宫女高髻发式汉代女子分髾髻发式汉代女子垂髻发式汉代女子高髻插步摇发式汉代妇人双环灵蛇髻发式汉代士人双丫髻发式汉代文人发式汉代女子环髻发式汉代女子辫发式秦末汉初女子椎髻发式(陕西临潼)秦男子椎髻发式汉代戴帽男子发式汉代武士发式汉代女爱双鬟步摇发式(据《女史箴图》)汉代盛妆舞女高髻戴花钗发式汉代女婢高髻戴花钗发式汉代女子双环髻发式汉代宫女单环发式汉代女子双丫髻发式汉代舞女垂云髻发式(彩俑)魏晋、南北朝这是中国历史上前后达369年之久的动荡时期,连年战乱,经济、文化及人民生活都遭到很大的破坏。
自东汉末年起,各路豪强频繁征战,最终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进而由司马氏建立了统一的晋朝。
然而,只经历了一个短暂的“太康之治”又陷入了诸王混战及北方少数民族割据的局势。
晋灭之后,就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形势。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是南方社会经济发展和北方各族人民大融合的时期。
由于连年的天灾人祸,老百姓贫病交加。
大批的北方人背井离乡向南方迁徙。
与此同时,成千上万的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与当地广大的汉族相互杂居,增加了各民族之间相互交融的机会。
北南文化的交流,不同民族风俗的融合,促使这一时期的民风与民俗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与此同时,人们的发式妆饰,自然也较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发展。
到魏晋南北朝时,以往随军慰劳军中将士的军妓,逐步流向民间。
这些人对自己的仪容专事修饰,发式妆饰极尽奢侈,传统的审美观念受到挑战。
由质朴而趋于豪华,由自然而趋于雕琢,对当时的社会风气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发式造型崇尚高与大,“太之中公主妇女,必缓鬓倾髻以为盛饰,用发既多,不可恒戴,乃先于木及笼上装之,名曰假髻,或曰假头。
至于贫家不能自办,自号无头,就人借头。
”《晋书·五行志》详细记载了为达到发式造型高与大的目的,而不惜借用假髻,假头,甚至于借头,其形式同我们今天在戏剧化妆中使用的假头套相类似,只是外观上要求假头套高大得多。
其中的“蔽髻”是最富于代表性的一种假髻,髻上镶有诸多饰件,在宫中还以饰件的数目多寡,来区分宫女的尊卑,且规定非命妇不得使用佩饰。
与此同时,受各种不同文化及习俗相互交融的影响,发式及妆饰多种多样,无奇不有。
杂记中曾记录:魏有灵蛇髻、反绾髻、百花髻、芙蓉归云髻、涵烟髻;晋有缬子髻、坠马髻、流苏髻、蛾眉惊鹄髻、芙蓉髻;宋有飞天髻;梁有回心髻、归真髻;陈有凌云髻、随云髻;北族室韦有叉手髻;北齐有偏髻等。
灵蛇髻:《采兰杂志》载:“甄后既入魏宫,宫庭有一绿蛇,……每日后梳妆,则盘结一髻形于后前,后异之,因效而为髻,巧夺天工,故后髻每日不同,号为灵蛇髻,宫人拟之,十不得一二也。
”因蛇的形与神给创作者以启迪和遐想,将其仿之为给。
且不论传说十否臆造,然而此髻可拧可盘,旋扭于头顶,头侧或头前则始终生动优美,变化无穷,决不雷同,故谓之“十不得一二也。
”侧也许就是不仅为当时的妇女所偏爱,而且为后世所流传的主要原因吧。
反绾髻:属高髻中的一种发式,《国宪家猷》载:“魏武帝令宫人梳反绾髻。
”因此可以认为这种发式是当时宫中贵妇的主要髻发,其梳理法是将头发向后聚拢,并用丝带结扎,再分成若干股不等份,然后再翻绾成各种式样不同的反绾髻。
如编梳成惊鸟展翅欲飞的“警鹄髻”,编梳成单刀式及双刀式的“翻刀及”,将多股头发翻绾而成的“百花及”等,其样式之多,全凭各种编梳,反绾的手法不同则样式各异,手法百变则样式万千。
另在反绾的及下留一条发尾,使其垂于背后,一称“燕尾”亦称“分髾髻”,与汉代所流行的相似。
十字髻:因其发型呈“十”字型而得名。
其梳理顺序是先于头顶正中将发盘成一个十字型的髻,再将余发在头的两侧各盘成环形,下垂至肩,上用簪梳固定。
此发式独特而庄重,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贵族妇女之中。
西安草厂坡出土的北魏彩绘陶俑中,就有极为形象生动的记载。
汉代舞女垂云分髾髻发式(彩俑)晋代侍从鬟给发式晋代侍从双鬟发式南朝宫女双鬟发式(《烈帝图》)北魏女子大十字髻发式(西安草场坡出土伎乐俑)隋、唐、五代此一时期自公元581年至公元960年,共计379年。
隋文帝杨坚于公元581年灭北周后,始建隋朝。
公元589年灭陈后统一了中国。
农业、手工业由此而恢复并发展。
然而,由于隋炀帝的奢侈淫逸,发动战争,以至民穷财尽,终于爆发了隋末农民大起义,李渊父子乘机于公元618年重新统一中国,建立唐王朝。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唐代是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无论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位。
据《唐六典》载,当时与唐交往的国家达三百余个,中外文化交融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大发展。
唐文化艺术融中西文化艺术风格于一体。
这一时期的发式和妆饰,尤其是唐代不乏承前启后的精美发式,极为丰富多彩。
据现有资料记载:隋有迎唐八鬟髻、翻荷髻,唐有倭坠髻、望仙髻等,发式之变化不胜枚举。
待到唐晚期时,社会动荡,统治解体,出现了五代十国,中国重又陷入分裂,国力呈下降趋势。
综上所述,此一时期隋的统治时间短暂,五代又逐步没落,因此最具代表性的唯举唐代。
当时一些发式取名为云髻、云鬟、云鬓等,是一种极为形象化又恰如其分的形容,鸦、云、绿云青云、青丝等常被古人喻为妇女头发又密又黑之貌。
“宝髻”是将金银、宝玉、珠翠饰于髻上,“乐游”则是将当时的一座宫殿名用于髻名,“愁髻”等则与当时的画眉及面妆相联系。
面妆则有额熏、眉黛、红粉、口脂、花钿、装靥等。
有施于额间、亦有施于两鬓,还有点缀于嘴角二侧。
鬓式又与发式相配,各式鬓角厚薄不一,疏密有致,大小不等。
其名诸如蝉鬓、云鬓、雷鬓、丛鬓、轻鬓、圆鬓等。
倭坠鬓:喻其似蔷薇花低垂欲拂之态。
《古今注》载:“倭坠髻—云坠马髻之余形也。
”其形似倒垂侧向一边。
发髻挽得很低,这是此髻得特色。
类似于汉代之坠马髻,约在唐天宝年间初现,到贞元年间重又流行,只是髻式稍有变化而已。
高髻:比喻髻式高耸而得此名,是当时极为流行的一种发式,且样式变化无穷。
如万楚诗句“托花向高髻”。
李贺诗句“峨髻愁暮云。
”其中更有卢微君的“城中皆一尺,非妾髻鬟高”等,都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高髻,高鬟的风采。
凤髻:高髻中的一支,取其髻式似凤而得名,装饰金翠凤凰。
欧阳洵的《凤楼春》载“凤髻绿云丛”,即指此种发式妆饰。
螺髻:白居易《绣阿弥陀佛赞》:“金身螺髻,玉毫甘目。
”是取其形似而得名,本为儿童发髻,在头顶上梳螺状髻,初唐时曾盛行于宫廷。
我们在太原金胜村唐墓出土的壁画,陕西永泰公主墓出土的石刻等处,均能见到螺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