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一(必修四)
新课标地理必修一讲义..
地理必修Ⅰ(新课标人教版)讲义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一天体和天系统统1天体:孤立的存在于宇宙空间的物质。
大概能够分为两类人造天体:宇宙飞船太空探测器航天飞机自然天体:恒星星云行星流星彗星卫星2自然天体的特色——恒星(星光闪耀);星云(轮廓模糊);行星 ( 恒星卫士 ) ;流星 ( 一闪即逝 ) ;彗星 ( 托着长尾 ) ;卫星 ( 行星卫士 )3天系统统:宇宙中的各样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的系统。
依照级别由低到高包含: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地月系银河太阳系其余行星总星系其余恒星河外星系参照考题其余行星系统2000多亿颗恒星河外星系(包含地球在内的)天系统统级别从高到低分别是: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
总星系是最高等其余天系统统,是我们能够观察到的宇宙部分。
并列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包含在银河系之中,是一个恒星系统。
主要由太阳(中心天体)和八大行星等构成。
地月系是最初级其余天系统统,是一个行星系统。
4 此中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又分别是什么呢?中心天体是:太阳依照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次序也要记着),我们能够把它们分为三类.类地行星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 :木星土星远日行星 :天王星海王星二地球是一颗既一般又特别的行星( 一) 一般性5 (1) 八大行星的运动特色 :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2)八大行星的结构特色分别为类地行星 :①质量和体积小,密度大;②表面温度高;③卫星极少,甚至没有巨行星 :①质量和体积大,密度小;②卫星数目多,且有光环远日行星 :①表面温度低;②有卫星,有光环综合 (1)(2),能够看出不论运动特色仍是结构特色, 地球都是一颗一般的行星. ( 二) 特别性 : 存在生命地球为何会出现生命 ?1 地球和太阳距离适中 , 使得地球表面具备了生命发生发展的温度和水分条件自己条件 2 地球拥有适中的体积和质量 , 就有了适中的引力 , 吸引四周的大气, 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3 大海的出现宇宙环境 1 地球处在一个相对照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间2 自从太阳系的出生到地球上生命的出现, 太阳光照都处在一个比较稳固的状态参照考题(图析考点)第10 页同步检测第二题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太阳辐射与地球1什么叫太阳辐射?太阳络绎不绝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称为太阳辐射。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一4
4.3海洋与人类随着社会的发展,海洋资源和海洋权益越来越受到重视。
近些年探明,南海海底可燃冰(天然气水合物)储量极为丰富,其开发技术已日趋成熟。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为领海B.c为专属经济区C.a为领海D.b为专属经济区2.开发利用可燃冰产生的环境效益有()①可取代一些核电站,减少核废料的污染①没有二氧化碳排放,减轻温室效应①可部分取代水电站,改善大气质量①部分替代煤和石油,减轻对大气的污染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废油排入海洋形成的油膜浮在海面,抑制海水的蒸发,使海上空气变得干燥。
同时又减少了海面潜热的转移,导致海水温度的日变化、年变化加大,使海洋调节气温的作用减弱,产生“海洋沙漠化效应”。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产生“海洋沙漠化效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是()A.人类生活污染B.陆上工业生产排污C.近海石油的开采、加工和运输D.港口建设4.对海洋沙漠化产生的危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海洋生物因为氧气不足而大量死亡B.使沿岸地区干旱面积扩大C.加剧海洋污染的程度D.使水温降低5.海洋污染物质主要来自A.生活污水排放B.海岸活动C.海轮泄漏D.陆地上的生产过程下图为世界某海区表层水温等温线图,图中等温线的弯曲是受洋流影响而形成,完成下面小题。
6.图中四地在该季节发生的地理现象,叙述正确的()A.① 地盛行偏南风B.① 地气温较高C.① 地日温差变小D.① 地降水较多7.珊瑚对其生存环境的要求极高,图中所示海区曾是珊瑚的重要分布区,但现在约有90%左右的珊瑚死亡,其原因最合理是()A.海洋运输污染海域B.风暴潮与海啸摧残C.洋流改向破坏生态D.风卷沙尘沉积掩埋南海也称南中国海,是东亚通往南亚、中东、非洲、欧洲的重要航道,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南海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是我国主要的珊瑚礁、红树林、海草床等热带生态系统的分布区。
我国人民在南海的活动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共10篇)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共10篇)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一):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光照图,怎样算昼长,以及光照图中的北京时间怎么求昼长就是用日落时间减去日出时间即光照图中昏线所在地方时减去晨线时间(记住两个都是以昏线地方时为标准)光照图中找到太阳直射经线并计算出他的经度,一般来说光照图中都是标出0°经线(不会计算的话追问我)算出直射经线与北京时间经度(120°)的差值除以15得出相差时间.然后东加西减,算出北京时间.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二): 地球的运动知识点规律总结高中地理必修一的第一章地球的运动部分一些规律的总结比如说,画太阳周日视运动图时顺序和方向、影子朝正北或正南时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几种情况等等希望有经验的哥哥姐姐们提供一下、就是平时做题积累起来的那种规律、再做题时就可以直接用的、、、你是走高考吧,那就把你们省份近五年的高考真题的地球运动部分题目研究下就行.平时考试的考点跟高考不一样,要掌握平时所有的知识点就比较繁琐而且也没有太大必要.一般来说高考考察时区计算比较多,太阳高度角计算几乎不考,时区计算往往是晨昏线四个点(与赤道交点6和18点,与纬线圈切点0和12点)和两条日界线(0点所在经线和180°经线);日出为夏季东北升西北落,冬季东南升西南落,日影与日出方向相反.多做你们省份近五年高考题.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三):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光照图,怎样算昼长昏线所在地方时,晨线时间怎么算呢,以及光照图中的北京时间但直射经线怎么算呢昏线所在地方时,晨线时间怎么算呢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是6点,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是18点,直射点的经线是12点也就是平分昼半球的经线是12点,平分夜半球的经线所在时间是0点.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四):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知识点汇总,表格地球运动知识点总结1、\x09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自转、公转.2、\x09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速度:①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0)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周期:①恒星日(23时56分4秒真正周期)②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期)意义:①昼夜更替②不同经度不同的地方时③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3、\x09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速度:近日点(一月初):最快;远日点(七月初):最慢周期:恒星年 365日6时9分10秒意义:①昼夜长短变化②正午太阳高度变化③四季更替和五带.4、\x09太阳直射点运动:①黄赤交角:23°26′②太阳直射点移动范围:23°26′S----0°----23°26′N(即南北回归线之间)③周期:回归年 365日5时48分46秒①若黄赤夹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若黄赤夹角变小,热带和寒带变小,温带变大.②若黄赤交角为零,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消失.5、\x09晨昏线: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度).特点:①平分地球,其所在平面经过地心.②晨昏线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并且平分赤道.③晨昏线不断西移,西移速度与地球自转速度一致.④晨线与赤道的交点为6点,昏线与赤道的交点为18点.⑤晨昏线与经线夹角等于太阳直射点纬度.⑥晨昏线与经线重合,为春秋分日;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时,为夏至日、冬至日.6、\x09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出现的时间.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2时,晨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18时;经度相差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 ,地方时相差4分钟.地方时计算: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经度差*4分钟(最后转化成小时)=已知地方时±经度差/15°原则:东加西减7、\x09时区:全球划分24个时区,每时区跨15°经度,相邻两时区相差一小时.时区=经度/15° 余数>7.5 为商+1;余数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五): 高一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有关计算你是想要什么呢给你点公式吧关于时区和区时的东加西减应该知道吧已知和所求都在东时区区号大的在东东加西减已知和所求都在西时区区号小的在东东加西减已知和所求一东一西知东求西减知西求东加东七区比东8区晚一个小时举几个例子如果北京时间10点求东九区区时加一个小时 11点求东二区减6个小时 4点华盛顿时间西五区减13个小时昨天的21点已知经度数推算时区的时候已知经度除15 余数<7点5 相除所得整数为时区数>7点5 相除所得整数加一为时区数可以根据时区数算区时还有一种方法它已知经度东经35°地方时是8点求西经25°的地方时东经35°与西经25°差60个经度 60除15等于4 西经25°在东经35°西侧所以减4个小时 4点求东经62°的地方时两条经线相差27个经度 27除以15 等于1余8 余数×4分钟 1小时32分加1小时32分 9点32分已知一个地方经度求另一个地方的时间两个地方的经度都在东经则经度数相减所得数除15 整数为小时余数×4为分钟所求在已知东面则加西面为减都在西经和它一样一个东经一个西经经度数相加所得数除15 整数为小时余数×4为分钟所求在已知东面则加西面为减记住东加西减自己总结的看的懂不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六): 高一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关于计算时间的习题就是地方时、时区、半球之间时间计算的题目.要有解析的.拜托了……可是老师说高考地理卷子计算题是相对较难的,我不想学文科,会不会难度太大啊!推荐买一套高考模拟卷每卷前几道全是计算把那上面的几十张卷子的计算题都做了也就差不多了解析也很好的买一本必修一的练习计算更多一点但是太简单了高考应该不会考曾经也在网上找了一些题没什么大用很麻烦的经验之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七):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系统的归纳复习最好有例题有看图填空的讲解【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1、地球自转的周期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阳日,24小时.2、地球自转的速度角速度(每小时15°),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3、地球公转的轨道椭圆轨道.一月初(近日点),七月初(远日点).4、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5、地球公转的周期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回归年(365日5小时48分46秒)6、地球公转的速度在近日点时公转速度较快,在远日点时较慢.7、黄赤交角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为23°26′.8、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太阳直射点以一年为周期相应地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9、晨昏线的判断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10、地方时的计算每往东1°,时刻增大4分钟.11、已知经度求时区数经度除以15,再四舍五入.12、区时的计算每往东1个时区,时刻增大1个小时.13、北京时间以东八区(120°E地方时)为标准时间.14、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时间为标准时.15、国际日期变更线180°经线(理论上),不通过陆地(实际).16、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不同地方时、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17、太阳直射点的判断与该点的切线方向垂直,地方时为12点.18、春分日(3月21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19、夏至日(6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20、秋分日(9月23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21、冬至日(12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22 、夏半年的概念:3月21日至9月23日23、冬半年的概念:9月23日至3月21日24、地球侧视图的判读:上北下南,左西右东.25、地球俯视图的判读逆时针自转,中心为北极;顺时针自转,中心为南极.26、昼夜长短的计算:以昼弧长度为依据,每15度为1小时.27、日出日落时刻的计算;根据昼长以标准日出(6时)和标准日落(18时)前后推算.28、昼夜长短的判断:夏半年,越北白昼越长,冬半年,越南白昼越长.29、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30、天文四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是夏季.31、我国传统四季:以立春(2月4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来划分四季.32、欧美传统四季: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四季的起点.33、二十四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34、五带的名称和范围: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3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八): 高中地理最重要的是哪个内容,地球运动还是区域地理人教版地理必修一主讲地球运动,必修二人文地理,必修三区域地理.哪一本书最重要,要怎么学地球的运动是最难的,必修一主要是自然地理,后面俩本是人文地理,后面的多记一些就好,但是地球的运动不是光记就行,还要理解.多做练习时必要的.而且以后综合题一般都可以找到必修一的影子.所以必修一是最重要的!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九): 求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的详细讲解.地球的运动专题知识点一.相关计算1.经纬度计算:经度差与地方时差算经度——地方时每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5°;纬差法与正午太阳高度算纬度——正午太阳相差多小,纬度相差多少;北极星的仰角即地平高度等于当地地理纬度;经纬线上长度算经纬度——1°经线长111km,1°纬线长111cosфkm(ф为纬度).2.有关时间计算:①某地时区数=该地经度÷15,对商取整数部分,尾数部分四舍五入;②根据各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即为本时区区时,相邻的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即求某地区区时=已知地区时±两地时区,注意东加西减;③根据东早西晚,经度每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即求某地地方时=已知某地地方时±(两地经度差×4分钟/1°),注意东加西减;④日期界线有两条,自然界线即地方时0:00经线,以东早一天,为新的一天,以西晚一天,为旧的一天;人为界线即国际日期变更线,也就是180°经线(但两者并不完全重合),规定日界线以东晚一天,为旧的一天,以西早一天,为新的一天;新的一天的范围即从地方时0:00经线向东到180°经线的范围;新的一天的范围=180°经线的地方时×15.⑤日照图上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00,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00;晨昏线与某纬线的切点所在经线为0:00(切点为极昼)或12:00(切点为极夜).3.地球自转速度计算:①地球上除南北极点外,其它各地角速度都相等,大致每小时15°;②地球上赤道处线速度最大,南北极点为0,任意纬线上线速度Vф=V赤道cosф=1670cosф km/h③同步卫星的角速度与地球上极点外的任一点都相等,线速度比对应地面上的点大.4.太阳高度及正午太阳高度计算:①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h=90°)向四周以同心圆的形式递减,昼半球h>0°,夜半球h<0°,晨昏上h=0°.要把等太阳高度线图转化为日照图.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是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两地纬度相差多少,正午太阳高度也相差多少.5.昼夜长短计算:某地昼长等于该地所在纬线圈昼弧度数除以15°;日出时刻=12-昼长/2=夜长/2;日落时刻=12+昼长/2=24-夜长/2;极昼区昼长为24小时,极夜区昼长为0小时,赤道上各地昼长永远是12小时,两分日全球各地昼长均为12小时;纬度相同,昼夜长短相等,日出日落时刻相同; 6.太阳直射点的确定:①直射点经度即太阳高度最大(太阳上中天)的经线,地方时12:00的经线;②直射点纬度即正午太阳高度为90°的纬线,直射点的纬度大小与极昼或极夜出现的最低纬度大小互余,直射点纬度大小等于极昼的极点的太阳高度(或正午太阳高度)大小.二.昼夜长短及其变化1、识记二分二至日北纬20°、40°、60°的昼长时间2、太阳直射点位于哪一半球,该半球昼长大于夜长;直射点想北移动,北半球昼长递增,南半球昼长递减;直射点向南移动,南半球昼长递增,北半球递减.3、不同半球相同纬度的两地昼夜长短相反,即某地昼长=对应另一半球相同纬度大小地的夜长.4、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的幅度越大.三.日影的朝向和长短变化1、正午日影的朝向取决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由于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周年往返移动,正午日影朝向不仅随空间,而且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日影始终朝北.北半球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正午日影最短.北半球冬至日,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最小,日影最长.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的日影始终朝南.北半球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正午日影最短.北半球夏至日,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最小,日影最长.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回归线上只有一次),日影最短(日影与物体本身重合).2、在北半球春秋分日,全球各地太阳从正东面升起,正西面落下.日出时日影朝西,日落时日影朝东.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全球各地(极昼区域除外)太阳从东北方升起,西北方落下.日出时日影朝向西南,日落时日影朝向东南.从春分日至夏至日,随着太阳直射点北移,太阳升起和落下方向也逐渐北移;从夏至日至秋分日,太阳直射点南移,太阳的升落方向也逐渐向南移.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在南半球,全球各地(极昼区域除外)太阳从东南方升起,西南方落下,因而日出时日影朝向西北,日落时日影朝向东北.从秋分日至冬至日,随着太阳直射点南移、太阳的升落方向也逐渐南移;从冬至日至第二年的春分日,太阳直射点北移,太阳的升落方向也逐渐北移. 北半球始昼纬度太阳正北升,正北落,南半球反之.太阳的升落方向(日影的朝向与升落方向相反)不仅随空间,而且随时问的变化而变化.从赤道开始,随着纬度的升高,太阳的升落在南北方向上的变化幅度也逐渐增大.(要学会画太阳的视运动轨迹图)四.等太阳高度线图的判读等太阳高度线图可以看做是以太阳直射点为中心的俯视图,判读时需掌握以下方法:1.图的中心为太阳直射点,太阳高度以该点为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通过该点的经线即太阳直射的经线,地方时是12点;通过该点的纬线即为太阳直射的纬线,其正午太阳高度为90度.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从太阳直射的纬线向南北逐渐降低.注意区别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的不同.2.在太阳直射的经线上,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纬度就相差多少度,据此可计算该经线上某一点的纬度数值;如果太阳直射赤道,则赤道上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经度就相差多少度;如果太阳直射点不在赤道,则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经度的差值一定大于太阳高度的差值,以此推算该纬线上某一点的经度和地方时.(考虑两个要素:昼长和改变的太阳高度数)3.如果图中标注了太阳高度的数值,则视具体数值而判断;在没有标注数值的情况下,最大圆默认为晨昏圈.4.太阳直射经线上太阳高度南北跨度为180度,当太阳直射赤道时,此经线最北点为北极,最南点为南极;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北极点在最北点以南,图上没有南极点;太阳直射南半球时,相反.五.其它知识点:1、极点:在极点上看太阳,太阳在地平圈以上作圆周运动,表现为不升不落.这是因为一天中极点离太阳的距离都相等的缘故.极点上,一年中在极昼期太阳高度在0o到23.5o间变化.极点上所见的太阳高度与太阳直射点纬度数相等.如:若太阳直射21°N,则北极点上看到的太阳高度为21°.2、赤道:赤道上总是6点日出18点日落,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在90°和66.5°间变化.3、始昼纬度与该日太阳直射点纬度互余.太阳高度日变化特点是0点日出,24点日落,正午太阳高度为直射点纬度数的两倍.4、处于极昼期的地点(除该日极昼的地点).处于极昼期的地点太阳高度日变化特点是一天中太阳都在地平线以上,非极点地区表现为斜升斜落,一天中最小的太阳高度大于0°,其大小等于当地纬度与极昼最低纬度大小之差;这些地点中最大的正午太阳高度小于47°(非极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十):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答案对地球自转描述正确的是A绕假想的地轴运动,时快时慢 B除极点外地球包面个点自转角速度匀为1小时15度 C自转方向为逆时针 D地轴的延伸方向,正好指向北极星B除极点外地球包面个点自转角速度匀为1小时15度高一地理地球的运动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第 11 页共 11 页。
新课标地理必修一第四章 第一节 常见地貌类型
第一节 常见的地貌类型
一、地貌的概念
1.定义: 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的总称 2.常见地貌类型: 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风沙地貌、海岸地貌等
一、喀斯特地貌
1.概念: 可溶性 岩石,如 石灰岩,这类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
被带走,或重新沉淀,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 2.化学方程式:
3.典型分布:我国的 广西、、 贵州、、云南 等地。
4.喀斯特地貌的景观特点及形成原因:
(1)地表喀斯特地貌景观
溶沟
峰丛
石林
孤峰
(2)地下喀斯特地貌
石钟乳
溶洞
地下河 石笋
石柱
特点:地表高低起伏,崎岖不平,地下 多溶洞、地下暗河等奇特景观 成因:石灰岩受到流水的侵蚀、溶蚀作用
二、河流地貌
上游、中游、下游、河口段
1.分段:从源头到终点分为四段,即: 、
(1)位置:河流 入海或入湖 处。
(2)地貌特点:泥沙淤积,多发育 三角洲。
5.特殊地貌 (1)河曲: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2)牛轭湖:
三、风沙地貌
风力
1.定义:在干旱地区,以
2.分布:我国 西北 地区。
作用为主形成的各种地貌。
3.类型
(1)风蚀地貌
①成因: 风 及其携带的沙粒冲击和摩擦岩石形成。
②类型:风蚀柱、 风蚀蘑菇、、雅丹、戈壁 等。
、、。
2.上游
(1)位置:一般流经 山区或。高原
(2)地貌特点:河流侵蚀形成深而陡的
,常见巨大石块和 卵石 。
3.中下游
V形 河谷,河床底部起伏不平
(1)位置:中游大多位于 山区与平原 交界的山前丘陵和平原地区;下
游多位于 平原 地区。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气12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积累和固结成岩(1)风化作用:在水、温度与生物等的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常常发生崩解或裂开,形成很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砂粒。
为其他外力作用创建条件。
(2)侵蚀作用流水侵蚀:使谷底、河床加宽加深,使坡面趋于裂开。
风力侵蚀:形成风蚀凹地、风蚀柱、风蚀蘑菇等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海浪侵蚀:形成海蚀悬崖等(3)搬运作用:为积累地貌的发育输送大量物质(4)积累作用在流水和风力搬运的途中,由于流速或风速的降低,导致物质渐渐沉积,在沉积过程中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物质后沉积,所以沿着水流方向我们先看到颗粒比较大的沙子,越往后沙粒越小。
流水积累:形成冲击扇、三角洲、河漫滩平原风力积累:形成新月形沙丘冰川积累:形成冰碛地貌、冰蚀湖等 海浪积累:形成沙滩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
(1)岩浆岩:是岩浆活动的产物。
是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
分为喷出岩和侵入岩,如花岗岩、玄武岩等(2)沉积岩:是袒露地表的岩浆岩在风吹、雨打、日晒以与生物作用下,渐渐成为砾石、沙子和泥土。
这些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
如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等。
沉积岩的特点:具有层理构造,含有化石。
(3)变质岩:各种已经生成的岩石,在肯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
如大理岩、板岩等2、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其次节1、做快的状况下,岩层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岩层向下弯曲的是向斜。
(不完整的要补完整)2、最科学的依据是依据岩层的新老关系:中心部分岩层老,两翼岩层新的是背斜;中心部分岩层新,两翼岩层老的是向斜。
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
褶皱的基本形态是背斜和向斜。
人教版(2019)地理必修一第四章思维导图和知识梳理
第四章地貌【拓展延伸】地质作用1.概念: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表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
3.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1)风化——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发生崩解和破碎,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砂粒,这种作用叫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产生的岩石碎块或砂粒堆积在原地。
例如:花岗岩的球状风化。
(2)侵蚀——水、空气、冰川等在运动状态下也可以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称为侵蚀(3)搬运——风化或侵蚀作用的产物在风、流水、冰川等的搬运作用下,可以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搬运作用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了大量物质。
(4)堆积——在搬运作用过程中,如果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被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形成堆积地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4.1.1喀斯特地貌(1)概念:可溶性岩石在适当条件下,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的形态各异的地貌。
(溶蚀作用、淀积作用)(2)喀斯特作用的基本条件①岩石:可溶性岩石;岩石有孔隙裂隙(透水性好)②水:溶蚀力大(二氧化碳、有机物、无机酸含量多);流动性强(降水多、地面坡度大、岩石裂隙大)③高温多雨溶蚀作用沉积作用(3)我国喀斯特地貌的地理分布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喀斯特地貌最为典型,分布最为广泛。
(4)喀斯特地貌的代表形态及成因喀斯特地貌在地表和地下的形态各不相同,其成因也不同,具体分析如下表所示:类型形态成因地面喀斯特地貌石芽→石林→峰丛峰林→孤峰→残丘溶蚀溶沟→溶蚀洼地→溶蚀谷地溶水洞地下喀斯特地貌溶洞、地下河石钟乳(悬挂洞顶,上粗下细)、石笋(由洞底向上,基部粗、顶端细)、石柱(上下两头粗、中间细)、钙华(由于Ca(HCO3)2中CO2逸出,导致CaCO3沉积而成)淀积(5)喀斯特地貌对自然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1)有利影响:①成为著名的风景旅游区;②防空、储藏的最佳选择地(喀斯特洞穴内冬暖夏凉)③特色农业:坝子④地下水储量丰富,水质优良。
2020年版高中地理新教材高清插图--必修一(第四~六章)
新教材插图
xiaycn
新教材插图
xiaycn
新教材插图
xiaycn
新教材插图
xiaycn
新教材插图
xiaycn
新教材插图
xiaycn
新教材插图
xiaycn
新教材插图
xiaycn
新教材插图
xiaycn
新教材插图
xiaycn
新教材插图
xiaycn
新教材插图
xiaycn
新教材插图
xiaycn
新教材插图
xiaycn
新教材插图
xiaycn
新教材插图
xiaycn
新教材插图
xiaycn
新教材插图
xiaycn
新教材插图
xiaycn
新教材插图
xiaycn
新教材插图
xiaycn
新教材插图
xiaycn
新教材插图
xiaycn
新教材插图
xiaycn
新教材插图
xiaycn
新教材插图
—— 必修(一) xiaycn
新教材插图
xiaycn
新教材插图
xiaycn
新教材插图
xiaycn
新教材插图
xiaycn
新教材插图
xiaycn
新教材插图
xiaycn
新教材插图
xiaycn
新教材插图
xiaycn
新教材插图
xiaycn
新教材插图
xiaycn
新教材插图
xiaycn
新教材插图
xiaycn
新教材插图
xiaycn
新教材插图
xiaycn
新教材插图
xiaycn
部编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地貌知识点归纳总结(精华版)
(名师选题)部编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地貌知识点归纳总结(精华版)综合题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大钦岛位于黄、渤海交汇处,与大陆相隔50多公里。
每年大钦岛风力≥6级的大风日数有 200 多天。
该岛50%以上的海岸为基岩海岸,多峭壁、海蚀崖。
岛上海湾沿岸,分布着我国最大的天然鹅卵石滩。
鹅卵石滩具有砾石光滑、颗粒大、滩面孔隙度大、坡度陡等特点。
每年的 6-8 月,岛上渔民将从海里收获的海带平铺到鹅卵石滩上晾晒,晒干的海带品相好,卖价高,大钦岛被誉为中国“海带之乡”。
(1)解释大钦岛每年大风日数多的自然原因。
(2)从外力作用角度,说明大钦岛鹅卵石滩的形成过程。
(3)与平坦沙滩相比,分析该岛鹅卵石滩晾晒海带的优势。
(4)有人建议开采岛上鹅卵石资源作为建筑材料销往烟台,但多数人反对。
请说明反对的理由。
答案:(1)大钦岛位于季风气候区,冬季盛行西北风,夏季盛行东南风;大钦岛位于渤海海峡中部(的风口),东西两侧为开阔的海面,无陆地或岛屿阻挡季风。
(补充:渤海海峡被南、北侧半岛扼住,形成喇叭口状海峡,加剧风速。
)(2)大钦岛多基岩海岸,海岸出露的岩石经风化作用而崩解破碎;碎石(砾石)在海浪侵蚀或搬运中不断磨蚀成为鹅卵石;在海湾地区随着波浪、潮流搬运作用减弱,鹅卵石在海边堆积,形成鹅卵石滩(3)与平坦沙滩相比,鹅卵石滩孔隙度更大,空气流动性好,便于水分蒸发;坡度较陡,利于海带携带的水分迅速排走;白天,鹅卵石升温更快,更利于快速晾干海带;鹅卵石颗粒更大且表面光洁,使晒干的海带更干净(少沙子、泥土等杂质),品质好(4)理由:大钦岛离烟台较远,且鹅卵石重量大,运输成本较高,经济效益不佳;鹅卵石滩具有良好的海岸防护功能,开采鹅卵石会导致海岸生态环境破坏;鹅卵石滩有晾晒海带的作用,开采鹅卵石不利于生产优质干海带解析:(1)大钦岛每年大风日数多的自然原因可从季风、海面阻力和峡管效应角度说明。
根据图文信息可知,大钦岛位于季风气候区,冬季盛行西北风,夏季盛行东南风;大钦岛位于渤海海峡中部(的风口),东西两侧为开阔的海面,无陆地或岛屿阻挡季风。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册知识点总结
一、地球的位置及特殊性1.天体:恒星、星云、行星、流星、彗星等,连同通过天文望远镜或其他空间探测手段才能探测到的星际空间的物质。
2.恒星:由赤热气体组成,能自己发光的球状或类球状天体星云:比如气体和尘埃组成的成云雾状外表的天体,主要成分是氢行星:在椭圆轨道上绕恒星运行的近似球状的天体,本身不发光,靠反射恒星的光而发亮卫星:环绕行星运转的天体3.运动中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4.地球处在的位置从小到大: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可观测宇宙5.月地距离约38.4万km,日地距离约1.5亿km6.地球自转自西向东,太阳系天体的旋转具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7.类地行星(更靠近太阳,有固体表面,体积较小):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体积巨大,主要由气态物质组成):木星,土星远日行星(远离太阳,主要由气态物质组成):天王星,海王星8.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具有适宜高级智慧生命,生存和繁衍的温度,水,大气等条件,这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自身的体积和质量有关。
也与地球有一个安全的宇宙环境有关二、地球的历史1.地层及化石的概念:地层是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
沉积岩的地层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一般先沉积的层在下,后沉积的层在上。
在沉积岩的形成过程中,有些生物的遗体或遗迹会在沉积物中保存下来,形成化石,所以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化石。
生物总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进化的,因此,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
2.地质年代表的概念:根据地层顺序、生物演化阶段、岩石年龄等,科学家把漫长的地球历史按照宙、代、纪等时间单位,进行系统性地编年3.演化历程:(1)前寒武纪:A.时间:距今5.41亿年前,约占地球历史的90%。
B.特点:地球大气层、海洋和陆地慢慢形成,地球形成之初,大气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缺少氧气,到太古宙时期出现了蓝细菌,元古宙时期,蓝细菌大爆发,大气成分开始发生改变。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之黄土高原
Ⅱ后果:
土层变薄,土壤肥力下降;
河流含沙量加大,河湖淤积严重,旱涝灾害频繁
14
Ⅲ整治措施: ①退耕还林还草: 压缩农业用地,建成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农田; 扩大林草种植面积,因地制宜营造防护林、薪炭林、用材林; 大力开展土地复垦工作; ②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③加强小流域的综合治理:
工程措施—打坝淤地,平整土地,修筑梯田 生物措施—植树种草 农业技术措施—科学施肥,选育良种,地膜覆盖 ④开矿时要有计划的存放表土,大力开发复垦工作
9
三大地理单元农业比较
10
(4)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①控制人口 ②退耕还林还草,保护生态环境 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④加大科技投入,倡导绿色、生态农业 ⑤调整农业结构,建立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
11
(5)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问题
(1)位置和范围 秦岭和长城之间,乌鞘岭和太行山脉之间
过渡地带特征:
从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从湿润向干旱过渡; 从森林向草原过渡;从农业向牧业过渡
15
小流域综合治理
小流域: 是指相当于坳沟或河沟的沟道流域,是黄土高原泥沙产生 和输水输沙的源头。
16
黄
土
黄土塬
塬 边
缘
打 坝 建 库
陡
坡
缓
坡 田 梯
17
再见
18
④不占耕地,建设费用低。
⑤亲近自然,有利于人类与环境协调统一。
4
2、气候特征气候:Fra bibliotek带季风气候 夏季温暖,冬季寒冷
降水集中于夏季(雨热同期) 内部差异:
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湿润、半湿润)
年降水量400 ~800mm之间(长白山例外), 降水自东南向西北递减,降水集中在7~8月。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必修5地形复习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必修5地形复习本文档旨在为高中地理学生提供对新课标人教版必修1至必修5的地形内容进行复的指导。
以下是各个必修单元的地形知识点的总结和复重点。
希望本文档对你的地理研究有所帮助。
必修1:地理的研究方法在这一单元中,学生将研究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地形作为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涉及。
主要的地形知识点包括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的运动和地理研究方法等。
复重点:- 地球的形状及其证据- 地球的内部结构及其特点- 地球的运动及其对地理现象的影响- 地理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工具必修2:宇宙中的地球这一单元主要介绍地球在宇宙中的地位,以及与其他天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地形方面涉及太阳系、地月系和人类对宇宙的认识等内容。
复重点:- 太阳系的组成及行星运动规律- 地月系及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和探索必修3:地球的水这一单元重点介绍了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以及水循环和水体的特性。
在地形方面,主要涉及江河流域和水文循环等内容。
复重点:- 水资源的分布及利用- 江河流域的形成和特点- 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必修4:地球的气候与环境在这一单元中,学生将研究地球的气候和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地形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气候带的划分和地球的自然区划等。
复重点:- 气候带的划分及其特点- 地球的自然区划及其影响因素必修5:人口与城市这一单元介绍了人口问题和城市化现象。
地形知识点主要包括人口分布和城市规模的划分等内容。
复重点:- 人口分布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城市规模的划分及其影响因素希望以上对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至必修5的地形复习内容的总结和复习重点对你的地理学习有所帮助。
加油!。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必修四+选修五】
高一地理会考总复习资料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绕转中心太阳地轴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恒星日(23时56分4秒)角速度平均1º/日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各地相等,每小时15º(两极除外)线速度平均30千米/小时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
目前是23º26'(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2)地方时(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公转示意图)(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①昼夜长短的变化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昼夜平分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随纬度的变化夏至日:由23º26'N向南北降低方向降低冬至日:由23º26'S向南北降低23º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离直射点越近高度随季节的变化23º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越大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四:光照图的判读(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º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º26'(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º,时间相差1小时,每1º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4)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º-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七:区时,地方时的计算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第二单元大气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2):大气的垂直分层(课本29页图2.1)二:大气热力作用(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①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差,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②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二:大气的热力状况 大气的热力作用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汇总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知识点1内力作用1 •能量来源: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 .表现形式:主要表现为________ 、岩浆活动和 _______ ■乍用。
3•影响: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________ 。
4.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知识点2外力作用1. 概念: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也可以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
2 •能量来源:地球外部,主要是 _______ 。
3. 表现形式⑴ 风化作用⑵ 侵蚀作用⑶ 搬运作用⑷ 堆积作用举例说明:以下地貌和对应的外力作用分别是:海蚀柱、海蚀崖:_______ ; 冰斗和角峰:________ ; 沙滩:____________ :新月形沙丘:_______ ; 黄土高原地貌:________ ;风蚀柱、风蚀蘑菇:_______ ;冲积扇(洪积扇):__________ 等等。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知识点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大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
2. 物质循环过程(1) 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基础物质:A、B 、C 岩浆。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循环环节:①外力作用、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重熔再生、④__________ < 技巧点拨:(1) ____________ 关键是判断岩浆和岩浆岩。
岩浆岩只能由岩浆直接冷却凝固而成,即只有一个箭头的就是___ 。
(2) ______ 是岩石转化的“起点”,也是三类岩石的“归宿”,即有三个箭头指向。
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中图版)
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1(中图版)复知识点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一、行星地球1.宇宙是时间上无始无终、空间上无边无际的概念。
2.天体:概念:物质存在的形式,包括星云、行星、流星体、彗星以及一些星际物质(如气体、尘埃)。
天体系统:各天体相互吸引、绕转才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层次:3.太阳系及其成员:九大行星的排列: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冥王星。
它们的公转运动共同特点: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又可以分为三类:1)类地行星:水、金、地、火星2)巨行星:木、土星3)远日行星:天王、海王、冥王星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
(记法:火和木在一起易燃烧,用小行星带隔开)4.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提供能量: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太阳辐射是以电磁波的形式辐射。
来源:内部的核聚变。
纬度差异→热量差异:纬度低,太阳辐射强,生物量多;反之。
2.太阳活动:太阳大气层从外到内分为:日冕(最外层)、色球、光球(太阳表面、最亮)。
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太阳黑子(周期11年)。
耀斑也是重要标志,它是太阳活动最强烈的显示。
太阳风在日冕层;太阳风暴发生于太阳表面。
太阳活动的三大影响:1)太阳电磁波扰动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2)带电粒子流扰动地球电磁场→产生磁暴3)带电粒子流进入大气层→产生极光。
降水量与太阳黑子有一定相关系:(P11)1、3图是正相关,2图是负相关。
三、地球运动:1.地球的运动:自转和公转。
方向都是自西向东。
2.地球自转:绕转中心:地轴(它的北端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地球真正的自转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360°另一周期是:太阳日(24小时),360°59’自转方向:从北极上看地球自转是逆时针,南极上看是顺时针。
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为外,其他各地角速度都为15°/h。
线速度:赤道最大(1670m/s),向两极逐渐减小,两极线速度为0.3.地球公转:绕转中心:太阳周期: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真正周期)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太阳周期)公转轨道:椭圆形近日点(1月初,角速度和线速度最大),远日点(7月初,角速度和线速度最小)。
经典版高中地理课本(必修一)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地理(必修一)人民教育出版社目录第一章地球在宇宙中第一节天体和天体系统3第二节太阳和太阳系8第三节月球和地月系15第四节地球的运动18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25第二节大气的热状况28第三节大气的运动35第四节大气的降水44第五节天气和气候47第三章地球的的水第一节水循环和水平衡木59第二节海洋水61第三节陆地水66第四节水资源的利用71第四章地壳和地壳的变动第一节地球的内部圈层73第二节地壳的结构和物质组成75第三节地壳运动82第四节全球构造理论 ---- 板块构造学说85第五节地球内能的释放88第六节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93第七节地壳的演化97第五章地球上的生物、土壤和自然带第一节生物和地理环境100第二节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105第三节土壤110第四节自然带115第一章地球在宇宙中第一节天体和天体系统天体在地球上,我们仰望苍穹,可以看到太阳、月球以及各式各样的星星,包括闪烁的恒星、明亮的行星和轮廓模糊的星云。
有时候,我们还可以看到划破夜空的流星和拖着长尾的彗星。
通过天文望远镜和其他空间探测手段,还可以观测到更多的恒星和星云,环绕行星公转的卫星,以及存在于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星际物质。
所有这些,通称天体。
它们都是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
地球也是一个天体。
在太空中运行的人造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天空实验室等属于人造天体。
天球地球以外的天体,距离我们的远近,极其悬殊。
但是,人们都有这样的直觉印象:日月星辰看上去似乎是一样遥远的。
这就是说,一切天体似乎都位于一个以观测者为球心的球面上。
根据这样的印象,人们为了研究天体在天空中的位置和运动,引进了一个假想的圆球:它的球心就是观测者;它的半径是无穷大。
这个圆球,叫做天球。
地球以外的天体在天球上都有各自的投影。
人们在说明天体位置和运动的时候,可以把天体的投影看成是它们本身。
地球的自转轴无限延长,同天球球面相交于两点,这叫做天极,即南天极和北天极。
高中地理必修一—4.气候类型
(2)此图反映的是下列哪个地区
的气候特点( A )
A、黄淮海平原
B、南方丘陵山区
C、阿根廷潘帕斯草原 D、西欧平原
(3)该区主要农作物 小__麦_、__棉_花_或__玉_米___(至少写两 种)
(8)玫瑰图: 下列两种气候图分别表示的气候类型是: D
A.地中海气候和温带海洋气候 B.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气候 C.热带季风和亚热带季风气候 D.地中海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
气候要素
气
气温、降水(基本要素)
候
要 素
气压、风、日照、蒸发量
一 气候的影响因素:
影响气候的因素: 太阳辐射(纬度位置) 大气环流 地形因素 海陆分布
洋流分布 人类活动
1、太阳辐射 ——决定气温特点(气候形成的最基本因子)
2、大气环流—决 定降水特点
大气环流形势决定降水情况
赤道低压带
气 副极地低压带
90°
80°
夏
(少)
70°
全) 60° 全年湿润
50°
(多) 700-1000 40°mm
大陆气团 全年少雨
副高
冬雨,300--1000 (少) 30°
全年少雨,<250 mm
亚寒带 温带
亚热带
寒带
70°
亚寒带
55°
温带
35°
亚热带
25°
冬
赤低
(少) 20° 5-10月多,700-1000 (多) 10°全m年m多雨,降水量大,约在热200带0 mm以
(1)气候判读----典型图的阅读
例 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
根据上图中两地气温、降水量情况判断它们分别属于什
么气候类型?地中海气候
高中地理地理必修一 第四章知识点
高中地理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标题: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高中地理必修一的第四章主要聚焦于地球的大气圈,这是人类生存的重要环境。
这一章的主题是“地球的大气圈”,它涵盖了大气圈的基本概念、组成、运动和气候形成等多个方面。
一、大气圈的基本概念大气圈是地球上空覆盖的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巨大圈层。
它分为五层,自下而上分别是: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中间层和外层。
其中,对流层是地球表面上方的大气层,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大气层。
二、大气圈的组成大气圈主要由氮、氧、氩、二氧化碳等气体组成,其中氮约占78%,氧约占21%,氩约占1%,二氧化碳及其他气体和微粒只占少量。
三、大气圈的运动大气圈的运动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最基本的是风。
风是大气在水平方向上的运动,根据成因可以分为:季风、海风、山风等。
另外,大气圈还有垂直方向上的运动,如对流运动、上升运动和下沉运动等。
这些运动都与地球的气候变化密切相关。
四、气候形成气候形成是第四章的另一个重要知识点。
气候的形成主要受到太阳辐射、地球自转、大气环流和海陆分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太阳辐射是气候形成的主要驱动力,它造成了地球各地的温度差异,进而形成了不同的气候类型。
总结,高中地理必修一的第四章“地球的大气圈”是理解地理环境的核心内容之一。
掌握这一章的知识点,对于我们理解气候变化、天气预报和环境保护等实际问题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二人文地理第一章人口的变化1、人口的自然增长主要是由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所带来的。
2、人口数量的自然变化受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
3、人口空间分布的疏密程度可用人口密度来表示,其计算公式为:人口密度=人口总数(P)÷土地面积(A),单位:人/平方千米或人/公顷。
4、世界人口增长表现为三股巨大的洪流,即人口增长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的转变;人口迁移从高死亡率向低死亡率的地区迁入;人口分布从死亡率高、人口增长率为0的地区向死亡率为0、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的地区,最终趋于相对稳定和平等的全球性分布。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5篇)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5篇)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应用角度分析(1)分析地理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的关系。
常分析某一区域自然景观的成因,如结合地理位置分析气温、降水等对生物景观的影响。
2)分析地理环境某一要素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
一般结合区域图、景观图、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运用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原理,分析某一地理要素变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3)根据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分析一个区域的变化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常结合某一地区环境的变化,分析环境问题成因;结合题目提供的自然现象或过程,提取出所要描述的自然地理要素,分析与之相关地区内在的关联性和演变过程的因果关系。
(4)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时,必须考虑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遵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路,首先明确人类活动所牵的“一发”是哪一要素,进而逐步分析这“一发”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呈现出怎样的变化。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2一、地球内部1、地壳(1)分层A硅铝层:以氧、硅、铝为主,钠、钾较多B硅镁层:以氧、硅、铝为主,镁铁钙增多(2)结构特征地壳厚度不均和硅铝层不连续分布2、地幔3、地核二、岩石圈1、范围2、组成岩浆岩:花岗岩、玄武岩沉积岩:石灰岩、页岩、砂岩变质岩:大理岩、板岩、石英岩三、地质作用1、内力作用(1)类型:变质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2)地质构造:褶皱:背斜和向斜;断层:2、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重力、化学作用地理必修一学习方法综合法:认识地理特点的过程,绝大多数情况下,要在分析要素特征和各部分联系的基础上加以综合。
下面结合北美简易图像,说明如何分析它的气候特征。
并介绍综合法的一般步骤。
图中哪种气候分布的面积最广(1)指出北美的位置及范围,即搞清楚在哪里的问题。
(2)根据事物的组成分解成部分。
通用版带答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地貌(四十一)
通用版带答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地貌(四十一)综合题1、桌山是南非的平顶山,可俯瞰开普敦市,耸立于开普半岛北端,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山脉之一,拥有2.6亿年的历史。
山上地貌千姿百态,怪石林立,山顶平展似一个巨大的桌面,平面长1500多米,宽200多米。
据学者实地考察发现,桌山上层为水平砂岩,下层多为花岗岩,山脚下发现海底生物的化石。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山顶终年云雾缭绕,虽水源不足但植被茂密,郁郁葱葱,植被大多低矮,叶质坚硬。
(1)根据材料,推断桌山的形成过程。
(2)从大气环流和地形的角度,分析桌山山顶终年云雾缭绕的原因。
(3)分析山顶植被大多低矮、叶质坚硬的原因。
答案:(1)受海洋沉积作用形成砂岩;然后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再经外力侵蚀形成桌山。
(2)夏季盛行东南风(东南信风,偏南风,偏东风),冬季盛行西北风(盛行西风,偏西风,偏北风),受地形阻挡抬升,水汽遇冷凝结形成云雾(3)纬度较低,热量充足;夏季降水较少,蒸发量大(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山顶(受流水侵蚀影响)土壤层较薄,较贫瘠;山顶多大风,不适宜乔木生长解析:(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它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
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对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它将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其结果往往使地表趋于平坦。
桌山的砂岩属于沉积岩,山脚有海洋生物化石,说明是受海洋沉积作用形成砂岩。
然后岩浆侵入,形成花岗岩。
后经地壳抬升,地势变高。
经外力侵蚀形成桌山。
过程依次为沉积作用、岩浆侵入、地壳运动、外力侵蚀。
(2)桌山山顶终年云雾缭绕的原因主要从大气环流和地形的角度进行分析。
开普敦位于非洲南端,受海洋影响大。
夏季盛行东南风,或偏南风,偏东风影响,风来自海洋。
冬季受盛行西风影响,盛行西北风或偏西风,偏北风等,风来自海洋。
风从海洋带来较多水汽,受地形阻挡抬升,水汽遇冷凝结形成云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1.说出天体系统的层次2.地球在天体系统中的位置3.太阳系概况4.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5.说出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
6.说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7.说明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8.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9.说出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10.说出地球外部圈层的结构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天体:探测到的星际空间物质统称为天体(一般分为自然天体与人造天体)1)星云:由气体和尘埃组成呈云雾状外表的天体,主要物质为氢2)恒星:由炙热气体组成、能自己发光的天体3)行星:在椭圆轨道上绕恒星运行、近似球状的天体,本身不发光靠反射发光4)卫星:绕行星运行的天体。
2、天体系统:宇宙中的天体都在运行着,运动中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萦绕,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有不同的级别:按从低到高的级别,依次为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和总星系。
一般来说,级别越高的天体系统往往质量越大,包含的天体越多,运动越复杂。
地球所处天体系统图示3、地月系:地球为地月系中心天体;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月地距离:38.4万千米太阳系:太阳为太阳系中心天体,占整个太阳系质量99.86%;日地距离:1.5亿千米银河系:银河系直径10万光年;太阳与银河系中心距离为2.6万光年二、行星地球1、太阳系概况1)共有八颗大行星。
2)依照距离太阳由远及近的顺序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3)它们的运动特征有三: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4)八大行星的分类为: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5)小行星带的位置:火星和木星之间6)地内行星有凌日现象——白天可见;地外行星有冲日现象——夜里可见2、地球的普通性与特殊性普通性距日远近、自身体积、公转方式地球与其它行星相比,体积适中、质量适中;地球与其它大行星公转方向相同、且几乎在同一个平面上特殊性它拥有数量众多、种类丰富的生命形态,尤其是我们人类这样的智慧生命3、地球上有生命的原因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是一颗巨大的、炙热的气体星球⏹太阳大气的主要组分是氢和氦⏹太阳能量的来源是核聚变。
⏹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光和热,从而维持地表温度。
⏹太阳辐射为水循环、大气运动和生物及人类活动提供动力⏹是塑造地表形态的重要力量。
⏹为我们的生活和生成提供能量——太阳能(直接的)、煤、石油(间接的)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大气●太阳是一个气体球,其结构按照由里往外的顺序,是由核心、辐射区、对流层、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构成。
●光球层之下称为太阳内部;光球层之上称为太阳大气。
●太阳大气不断释放高速带电粒子流,这种带电粒子被称为太阳风。
正常情况下地球磁场可阻挡,免受危害2、太阳活动(太阳的大气变化)第三节地球的历史一、化石和地质年代表1、地球的历史大约有46亿年,地层是最主要的研究途径地层是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沉积岩的地层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的化石生物二、地球演化历程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1、地震波2、地壳、地幔、地核⏹地壳:由固体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位于莫霍界面以外,地壳厚薄不一,海洋地壳薄一般为5到10千米,大陆地壳厚一般为39到41千米⏹地幔:从莫霍界面直至2900米,直至古登堡界面占地球总体积的80%⏹地核主要由铁,镍等金属组成,厚度约为3400多千米上地幔顶部与地壳都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二、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1、大气圈:使得地球上温度变化和缓同时提供生物生存所必须的氧气复杂的天气现象与人类息息相关2、水圈:水圈是地表和近地表各种形态水体的总称主体为海洋,在地球表面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3、生物圈: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总称,生物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同时也在促进太阳能转化、改变大气圈、水圈组成,改造地表形态等方面起重要作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语言十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大气的分层一、大气的组成1、如今的大气是长期演化的结果,在短时期内不会有明显的变化。
低层大气中除去水汽和杂质以外的混合气体,成为干结空气2、大气的组成及作用二、大气的垂直分层1、地球大气从地面向上,可延伸到数千米高空。
根据温度、运动状况、密度,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第二节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一、大气的受热过程方式执行者是否具有选择性例证散射空气分子、微小尘埃有晴朗的天空为蓝色反射云层无白天多云气温低吸收臭氧有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1、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地面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最主要最直接的热源,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也是来源于此大气逆辐射把热量传给地面,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大气逆辐射的应用✓冬夜晴无风,早起必有霜✓农田烟熏防霜冻✓塑料大棚/玻璃温室育苗✓高处不胜寒✓月球昼夜温差大三、大气热力环流大气的运动有水平运动或者是垂直运动水平运动既是风垂直运动表现为气流上升或气流下降四、气的水平运动——风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水循环1、水循环的过程及类型水循环指的是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通过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等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根据发生的空间范围,水循环可分为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
海陆间循环(1)海陆间循环:是指发生在海洋与陆地之间的水循环陆地上的水就得到不断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2)陆地内循环:运动对水资源的更新也有一定的作用(3)海上内循环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1、水循环把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有机的联系起来,使地球上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从而维持全球的水量动态平衡,在一定时期内,全球的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不会增多,也不会减少2、在一定的空间与时间范围内,水资源是有限的3、水循环是地球上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的主要过程●降水和地表径流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水循环成为海陆间联系的重要纽带●水循环对大家地表的太阳辐射能量起到了吸收转化传输的作用,缓解了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水循环还影响着全球的气候和生态第二节海水的性质海水的温度、盐度和密度是海水重要的理化性质一、海水的温度1、海水温度反应海水冷热情况,它主要反映海水热量收支情况收:太阳辐射支:海水蒸发2、海水温度分布●垂直分布,海水温度随深度增加而变化。
(深度单位:千米)通常情况下表层水温最高1000米以内海水温度随深度变化幅度较大1000米以下深层海水温度变化幅度较小●水平分布,全球海洋表层的水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相同纬度海洋表层水温大致相同3、海水温度的影响✓影响海洋生物的分布(深度越深,海洋生物的数量和种类越少)✓海水温度季节性变化——海洋生物发生季节性游动✓人类的渔业活动要考虑各海域水温状况和海洋生物对水温的要求✓海水温度影响海洋运输4、海水温度的作用从全球尺度来说,海水对大气温度起调节作用从区域角度来说,沿海地区季节变化和日变化均比内陆小二、海水的盐度1、海水主要成分为氯化钠、氯化镁2、人们用盐度表示海水中盐类物质的质量分数,世界大洋中盐度通常为千分之三十五。
3、影响海水盐度因素纬度,副热带海区最高,分别向南北两侧递减。
比如红海就在副热带,是世界上盐度最高的海。
河流,有河流注入的地方,在河水的稀释下,盐度变低。
洋流,暖流盐度高,寒流盐度低。
(本质为温度)4、分析影响海水盐度因素的方法:①同一纬度海区,主要考虑各海区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②不同纬度海区,主要考虑寒、暖流的影响;其次近岸海区河流径流注入量的大小;高纬度海区还要考虑结、融冰的情况。
5、晒盐的条件⏹海滩宽广平坦⏹雨日较少⏹日照充足⏹风频高6、海水盐度的作用●利用海水制碱,从海水中提取镁、溴等物质●海水养殖(海水盐度极为重要)●海水淡化缓解缺水●用海水直接如厕●将海水作为工业冷却水三、海水的密度海水的密度是指单位体积海水的质量大洋表层海水温度、盐度、密度随纬度变化第三节海水的运动表层海水最基本的运动形式有海浪、潮汐、洋流一、海浪(就是海里的波浪)1.海浪的形成(1)海浪:最常见的波浪是由风力形成的。
浪高越高,能量越大。
(2)海啸: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滑坡、毋塌可能引起海水的波动,甚至形成巨浪,称为海啸。
(3)风暴潮:在强风等作用下,近岸地区海面水位急剧升降,称为风暴潮。
2.海浪的作用(1)人们在海滨和海上活动,需要选择适宜活动的海浪条件。
(2)海啸和风暴潮能量巨大,往往给沿岸地区带来灾难性后果。
(3)塑造海岸地貌的主要动力。
(人们通过工程和生物措施来减缓海浪对海岸的侵蚀:修建海堤、种植沿海防护林)(4)对海上作战、船只航行、海洋工程、渔业作业等都有影响。
二、潮汐1、潮汐概念潮汐是指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对地球的引力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涨落现象。
古人将白天的海水涨落称为潮,夜晚的海水涨落称为边,合称潮汐。
2、发生规律(1)日变化:一天中,通常可以看到两次海水涨落。
(2)月变化:农历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前后,潮汐现象最为明显,潮水涨得最高,落得最低。
3.潮汐影响沿海各地,潮涨潮落的时间准确、可查。
人们在海边的许多活动,如潮间带采集和养殖、沿海建设港口和航运、潮汐发电等,都需要充分认识并利用潮汐规律。
注:根据涨落程度的不同可将潮汐分成小潮、大潮(1)在天体运动过程中,当月球、地球和太阳形成直角时,月球和太阳的引潮力相互抵消一部分,海面的涨落差距就小,形成小潮。
(2)当太阳、月球和地球大致处在一条直线上时,月球引潮力和太阳的引潮力叠加在一起,形成大潮。
三、洋流1.概念: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叫作洋流。
2.分类按海水温度,可以将洋流分为暖流和寒流。
分类判断暖流从水温高的海域流向水温低的海域的洋流寒流从水温低的海域流向水温高的海域的洋流3、洋流的影响洋流对海洋生物资源和渔场分布的影响寒暖流交汇的海域,海水受到扰动,可以将下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易于形成大的渔场。
洋流对海洋航行的影响①海轮顺洋流航行可以节约燃料,加快速度。
②洋流从极地地区侠带冰山向较低纬度漂移,给海上航运造成较大威胁。
洋流对海洋污染物的影响洋流可以把近海的污染物质侠带到其他海域,有利于加快净化速度,但也扩大了污染范围。
第四章地貌地貌:出露地表的岩石圈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综合作用下呈现的形态。
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一、喀斯特地貌1、定义:可溶性岩石在适当条件下,这类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在地表或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2、分类:地表喀斯特主要地貌:溶沟、洼地、峰林溶沟:呈长条状或网络状,地面高低不平,崎岖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