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改大事记
中国股份制改革的历程与成功经验
![中国股份制改革的历程与成功经验](https://img.taocdn.com/s3/m/367e7b9b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4293a11.png)
中国股份制改革的历程与成功经验股份制改革作为中国经济改革的重要一环,对于中国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和经济发展的推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历程和成功经验两个方面对中国股份制改革进行探讨。
一、股份制改革的历程股份制改革的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末期,当时中国在改革开放浪潮中积极引进外资,外资企业的进入与国有企业形成鲜明对比。
中国政府开始思考如何改革国有企业以适应市场经济需求。
随后,中国在1992年全面启动了股份制改革。
在改革过程中,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来推动股份制改革的推进。
首先,中国政府通过发行流通股、引进战略投资者和实行员工持股计划等方式,引导国有企业向股份制转型。
同时,政府还积极建立了股份制企业法律法规和市场监管机制,为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
此外,政府还通过股权分置改革等措施,促使国有企业完成股份制改革的任务。
二、股份制改革的成功经验中国股份制改革在经济发展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成功经验值得总结和借鉴。
首先,政府引导和推动发展的角色至关重要。
中国政府在股份制改革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引入外资、实施产权保护和市场监管等举措,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其次,市场化改革是股份制改革的核心。
中国通过推行市场化改革,逐步打破了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再次,培育和引入专业化的股东和管理团队是成功的关键。
股份制改革后,中国国有企业引进了大量的战略投资者和专业化管理团队,这些股东和管理人员带来了新的经营理念和管理经验,为企业提供了更好的发展机遇。
最后,国有资本市场的健全与完善是股份制改革的重要环节。
中国通过发展国内资本市场,如证券市场和期货市场,为企业提供了多样化的融资渠道,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三、结语中国股份制改革的历程和成功经验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和借鉴。
股份制改革的推进能够有效调动企业潜力,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1981-2007中国股市大事记
![1981-2007中国股市大事记](https://img.taocdn.com/s3/m/255d2c0ef12d2af90242e6a1.png)
1981----1990中国证券业记事1981年,中国国库券开始发行,新中国最早的证券市场是国债市场,国库券的发行标志着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1984年8月14日,上海市政府批准了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呈批的《关于发行股票的暂行管理办法》。
1984年,全国第一家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天桥百货股份有限公司成立。
与此同时,企业债券也开始出现。
1986年9月26日,上海建立了第一个证券柜台交易点,开始接受委托,办理由其代理发行延中实业和飞乐音响两家股票的代购、代销业务。
这是新中国证券正规化交易市场的开端。
1986年,沈阳市信托投资公司开设第一个从事证券转让业务的柜台。
1987年深圳市一些企业开始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并进行转让交易。
1990年,国债转让在全国全面放开。
随着统一交易网络的形成,国债交易趋于活跃后,金融机构开始发行金融债务。
1990年12月19日,新中国第一家经批准成立的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
1990年12月19日,上交所成立,股市开放,上证综指从99.98点一直上涨到1992年5月25日的1429.01点,涨幅达1329.30%。
1992年11月17日,上海联农股份有限公司人民币股票上市,当日上证综指跌至386.8 5点,收盘393.52点。
此后一路上行,至1993年2月16日,收在1558.95,涨幅29 6.16%。
1993年2月16日,上海老八股宣布扩容,上证综指从1558.95点一直下泄到1994年7月29日的最低325.89点,跌幅达79.10%。
1994年7月29日,《人民日报》发表证监会与国务院有关部门共商稳定和发展股票市场的措施,昭示1993年上半年熊市后管理层的坚定信心,引起八月狂潮,俗称“三大政策”。
上证综指从当日收盘的333.92点,涨至1994年9月13日的1052.94点,涨幅达215. 33%。
1995年5月18日,停止国债期货交易,出现三天井喷行情。
激荡三十年中国股市年变迁史
![激荡三十年中国股市年变迁史](https://img.taocdn.com/s3/m/6c01d148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8f3735e.png)
激荡三十年中国股市年变迁史1980年代,中国股市处于探索期。
当时的股票市场还比较小,只有上海和深圳两个交易所。
股票价格并不真实反映企业的价值,交易也存在不规范的情况。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1990年代是中国股市的崛起之时。
1990年,国务院批准了第一批14家公司在上海和深圳两个交易所上市。
此后,越来越多的公司进入到股票市场,股市的总市值在20世纪90年代增长了数十倍。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也促进了中国股市的发展。
国外的资本开始进入中国股市,投资者在国内外之间交替进行交易。
2007年底,中国股市的市值已经达到了4.70万亿元(人民币)。
但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中国股市也受到了波及。
在2009年初,中国股市的市值下降了大约60%。
尽管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刺激市场,但股市仍然没有完全恢复。
2010年代是中国股市的波动之时。
2015年上半年,股市进入了疯狂的牛市,但到了6月份就暴跌了30%。
政府采取了一些应对措施来稳定市场,但这也引起了对干预市场的争议。
同年12月,中国股市重挫,导致全球经济担忧加剧。
中国股市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刺激。
一些政策旨在鼓励创业公司进入市场,另一些旨在限制股市波动。
例如,国务院提出了“创业板”的概念,以支持初创公司。
2018年底,上海证券交易所推出了科创板,以支持高科技企业。
政府还限制了一些市场机构的活动,以降低市场波动。
到2021年,中国股市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股市之一。
股票市场长期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同的问题和挑战。
但从整体来看,中国股市已经成为了一支对中国经济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的力量。
股权分置改革年份数据
![股权分置改革年份数据](https://img.taocdn.com/s3/m/37c6af5a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12ddc4a.png)
股权分置改革是中国资本市场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旨在解决上市公司大股东控制公司的问题,促进股权多样化和市场化。
以下是股权分置改革的年份数据:
2005年:中国证监会发布《公开发行股票公司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办法》,规定非流通股不得转让,提出了股权分置改革的框架。
2006年:股权分置改革启动,并开展试点,第一个试点企业是中国联通。
2007年:全国范围内加快推进股权分置改革,多家大型国企股权分拆上市。
2008年: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不少公司完成重组和上市,股票市场相对稳定。
2013年: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增强公司的股权多元化和市场化。
2019年:资本市场改革全面推进,股权分置改革的经验得到总结和应用,为国内市场投资者的参与提供更多机会。
中国股市大事记2001-2010
![中国股市大事记2001-2010](https://img.taocdn.com/s3/m/54d1bfedf8c75fbfc77db2d4.png)
中国股市大事记(2001-2010年)2001年2001年中国股市再次经历由牛到熊的转换,上半年受到B股对外开放的利好刺激,上证指数震荡上行,创下2245.44点的历史最高点,此点位保持了5年半。
之后股市见顶暴跌,上证指数从2245点一路跌至当年最低1514点,庄股连续大幅跳水,私募基金爆仓,券商全行业亏损,投资者损失惨重。
国有股减持,大批上市公司增发新股,管理层清查违规资金,上市公司业绩作假等重重因素困扰着市场。
市场出现“推倒重来”论。
2001年1月9日:中国证监会主席周小川透露:开放式基金面世在即。
2001年2月9日:新华社发表文章:新世纪中国股市要有更大发展.2001年2月20日:中国证监会决定B股市场向境内居民开放。
2月20日—23日B股停止交易。
2月26日—27日继续停市。
2001年2月26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亏损上市公司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实施办法》2001年2月28日:B股市场复牌。
上证B股指数连续4日涨停,两地B股两天开户32万户。
上证B指从80点直上241.61点的历史最高峰。
深证B指与沪市涨幅基本相当。
但随后B股开闸放水的暴跌又让无数投资者深深体会了暴涨必有暴跌这个道理。
2001年3月7日:周小川纵论证券市场—法人股流通:老的老办法,新的新措施;A,B股5-10年内不会合并2001年3月29日: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新股发行管理办法》2001年4月27日:项怀诚:国有股减持方案不久将公布,减持数量将不会很大。
上证指数高位宽幅震荡。
2001年6月14日:沪指创下此前11年来新高2245点。
直到7月13日,股市仍在高位盘整。
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保资金,该办法主要采取存量发行方式,原则上采取市场定价。
当日大盘跌1.78%。
7月26日,国有股减持在新股发行中正式开始,股市暴跌,沪指跌32.55点。
2001年6月26日:国有股减持公司浮出水面。
江苏索普,韶钢松山率先展开。
2001年7月24日:新股发售首开“减持”先河。
我国股份制改革历程
![我国股份制改革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43be85ff770bf78a6529549a.png)
(2)1983年-1986年,实行 “利改税”和增强企业活力阶段
为确保国家的财政收入,划清政府财政收入和企业可 支配收入的界限,形成国家财政收入与税收挂钩,企 业收入与利润挂钩的机制,明确政企关系和企业的地 位,政府于1983年和1984年实行了两步“利改税”。 1985年,为加强企业的经济责任,促使企业在投资以 及资金使用上树立经济核算意识,国家对国有企业实 行“拨改贷”,将企业所需的投资国家财政计划内的 无偿预算拨款,改为企业向银行贷款。“利改税”的 基本思路是建立公平和稳定的税收制度,使企业能够 在平等的地位上竞争,从而准确地评价企业的经营业 绩,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但是问题在于,价格 改革滞后,企业的初始条件不同,而且经济核算和审 计制度不健全。
国有企业改组的条件
国有企业改组为上市公司的条件 1、生产经营符合国家政策 2、发行的普 通股限于一种,同股同权 3、发起人认 购的股本数额不少于公司拟发行的股本 总额的35%。4、在公司拟发行的股本总 额中,发起人认购的部分不少于人民币 3000万元 5、向社会公开发行的部分不 少于公司拟发行股本总额的25%
股改存在问题
违反三公原则。发起人股与流通股股价 不同。 非经营性资产成为改革的一大障碍。 一股独大,体制弊端仍未改变。(桓台 酒厂的改革) 股权分置导致大股东剥夺小股东利益的 恶果。(01年获诺奖的阿克洛夫)
(5)98-02年的债转股政策
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引起了人们对中国金融 体系风险的关注。国有企业的高负债率制约着企业的 生存和发展;而国有企业的高负债率和低偿债能力又 大大加剧了中国银行体系的金融风险。出于这些考虑 实行了“债转股”改革。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分别组建 了各自的资产管理公司,中央财政为资产管理公司注 资,承接各银行的不良债权。与此相应,有选择地把 一些国有企业的银行贷款转化为资产管理公司对企业 的股权。通过技术性操作固然能迅速改善国有企业和 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状况,但改革的成功还有赖于提高 国有企业的竞争能力,消除不良债务的形成机制。而 这又要求消除国有企业的各种政策性负担。
中国股市发展历程与分析
![中国股市发展历程与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19a3c11c5da50e2524d7fde.png)
中国股市发展历程一、中国股市诞生1986年9月26日,对于中国资本市场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日子,中国第一个证券交易柜台——静安证券业务部开张,标志着新中国从此有了股票交易。
从静安证券交易柜台到上海证券交易所,中国的股市就此已经走了20年。
诞生背景◎中国第一股1984年11月18日,中国第一个公开发行的股票——飞乐音响向社会发行1万股(每股票面50元),在海外引起比国内更大的反响,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信号。
◎ 9月26日正式开业1986年9月26日清晨,南京西路1806号门口被围得水泄不通,投资者蜂拥而至。
当时在柜台交易的股票只有2家,飞乐音响公司总股本50万元,延中实业公司总股本500万元,总共只有550万元。
开市第一天交易到16时30分收盘,共成交股票1540股(当时为50元1股,现在的77000股),成交金额85280元。
◎从小柜台到大市场股市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从品种来说,20年前只有2家公司股票进行交易,如今上市公司已近1400家,规模也越来越大,特别是将要发行的工商银行股票将创全球IPO新高。
除了股票,已有权证、基金、可转债等多样化的品种,股指期货也将要推出。
如今光沪市每天的成交金额就上百亿元,与20年前8万余元不可同日而语。
二、○恋曲1990:纯洁构想的曲折实现1、1984年- 提出建立资本市场构想1984年,当时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20多名研究生(其中包括蔡重直、吴晓玲、魏本华、胡晓炼等),发表了轰动一时的《中国金融改革战略探讨》,其中第一次谈到了在中国建立证券市场的构想。
2、1984年11月-中国第一股发行1万股1984年11月18日,新中国第一个公开发行的股票——飞乐音响向社会发行1万股(每股票面50元),在海外引起比国内更大的反响,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信号。
3、1986年-中国第一个证券交易柜台诞生1986年9月26日,新中国第一股上海飞乐音响股份有限公司(600651)在南京西路1806号静安证券业务部正式挂牌买卖,当天上市的100股股票不到一个半小时即被购买一空。
二十年中国股市大事记
![二十年中国股市大事记](https://img.taocdn.com/s3/m/64e8be1fa76e58fafab00314.png)
★1990年11月26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成立,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大陆成立的第一家证券交易所。
★1990年12月1日,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上海市证券交易管理办法》施行。
★1991年8月1日,第一只可转换企业债券——琼能源发行。
★1992年2月21日,第一家B股上市公司——上海真空电子器件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向境外投资者发行股票。
★1992年5月21日,上交所取消股票交易价格限制,上证指数跳空高开在1260.32点,较前一天涨104.27%,首度跨越千点。
★1992年10月12日,国务院决定成立中国证监会。
★1993年8月20日,第一只上市投资基金——淄博基金发行。
★1995年1月3日,开始实行T+1交易制度(投资者当天买入的股票或基金不能在当天卖出)。
★1995年3月,证券市场在发展四年多以后正式走进政府工作报告。
★1996年12月16日,沪、深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股票交易,实行涨跌幅不超过前日收市价10%的限制。
★1998年4月28日,辽物资A成为中国证券市场第一家ST(指境内上市公司连续二年亏损,被进行特别处理的股票)公司。
★1999年7月1日,《证券法》开始实施。
★2001年7月26日,国有股减持在新股发行中正式开始,股市暴跌。
★2001年10月22日,国有股减持办法暂停。
★2005年4月29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股权分置改革正式启动。
★2008年4月20日,在大小非减持成为众矢之的之际,《上市公司解除限售存量股份转让指导意见》出台。
★2008年6月20日,最后一只股改权证——南航认沽权证存续期满,股改权证自此彻底退出资本市场。
★2009年10月30日,创业板正式揭开了帷幕,28只股票齐发的壮观场面,也刷新了中国股市多股齐发的历史纪录。
★2010年3月31日,深圳、上海证券交易所接受券商的融资融券交易申报,融资融券交易正式进入市场操作阶段。
★2010年4月16日,筹备多年的股指期货合约正式上市交易。
股权分置改革案例
![股权分置改革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6e36efee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08.png)
股权分置改革案例股权分置改革是指将国有企业的股权分离出来,以便于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和上市。
股权分置改革是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对于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和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列举一些股权分置改革的案例。
1. 中国石化股权分置改革:2001年,中国石化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公司股份由国有股份和流通股份组成,国有股份占比为75%,流通股份占比为25%。
2. 中国石油股权分置改革:2001年,中国石油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公司股份由国有股份和流通股份组成,国有股份占比为85%,流通股份占比为15%。
3. 中国联通股权分置改革:2002年,中国联通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公司股份由国有股份和流通股份组成,国有股份占比为75%,流通股份占比为25%。
4. 中国移动股权分置改革:2002年,中国移动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公司股份由国有股份和流通股份组成,国有股份占比为75%,流通股份占比为25%。
5. 中国银行股权分置改革:2005年,中国银行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公司股份由国有股份和流通股份组成,国有股份占比为72.5%,流通股份占比为27.5%。
6. 中国建设银行股权分置改革:2005年,中国建设银行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公司股份由国有股份和流通股份组成,国有股份占比为72.5%,流通股份占比为27.5%。
7. 中国工商银行股权分置改革:2006年,中国工商银行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公司股份由国有股份和流通股份组成,国有股份占比为75%,流通股份占比为25%。
8. 中国人寿股权分置改革:2007年,中国人寿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公司股份由国有股份和流通股份组成,国有股份占比为75%,流通股份占比为25%。
9. 中国平安股权分置改革:2007年,中国平安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公司股份由国有股份和流通股份组成,国有股份占比为75%,流通股份占比为25%。
10. 中国铁建股权分置改革:2008年,中国铁建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公司股份由国有股份和流通股份组成,国有股份占比为75%,流通股份占比为25%。
股份制改革成功的案例
![股份制改革成功的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5536d177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1c.png)
股份制改革成功的案例股份制改革是指将国有企业或集体所有制企业转变为股份制企业的改革措施。
下面是一些成功的股份制改革案例:1.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Sinopec),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是中国最大的石油和化工企业之一。
在1999年的股份制改革中,中国石化引入了外部投资者,发行了股票,并将国有资产转变为股份制企业。
这一改革促使公司实现了规模扩张、技术创新和国际化发展,成为全球领先的石油化工企业之一。
2.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China Mobile),中国移动是中国最大的移动通信运营商之一。
在2000年的股份制改革中,中国移动引入了外部投资者,成功上市,并将国有资产转化为股份制企业。
这一改革推动了公司的市场化运作和竞争能力的提升,使其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通信运营商之一。
3.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China Southern Power Grid),中国南方电网是中国重要的电力供应商之一。
在2002年的股份制改革中,中国南方电网进行了股份制改革,引入了外部投资者,并成功上市。
这一改革促使公司实现了资本运作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引入,提高了公司的经营效率和服务水平。
4. 中国华能集团公司(China Huaneng Group),中国华能集团是中国最大的电力企业之一。
在2002年的股份制改革中,中国华能集团引入了外部投资者,成功上市,并将国有资产转变为股份制企业。
这一改革推动了公司的市场化运作和资源整合,提高了公司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这些案例表明,股份制改革可以促进企业的市场化运作、提高竞争力、吸引外部投资、改善企业治理结构,并推动企业的发展和创新。
股份制改革的成功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市场的开放和企业的积极参与。
中国股份制改革三十年回眸
![中国股份制改革三十年回眸](https://img.taocdn.com/s3/m/12da03ef5fbfc77da269b158.png)
中国股份制改革三十年回眸作者:黄泽华来源:《中国报道》2008年第07期近年来,郎咸平等经济学家对中国国企改革的尖锐批评引起了大众和媒体的广泛关注。
其所批判的国企改制问题确实存在,而批评也代表了一种健康的良好市场经济社会中所必需的法律意识和信托责任意识。
但是,如果我们回顾历史,就会发现,股份制改革其实是中国社会自我选择的结果,基本经济规律让中国政府和人民别无选择地“选择”了股份制。
如果把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划分为两个阶段,那么1992年就是分水岭。
1992年之前,中国经济在摸索中前行,正如小平同志所说,摸着石头过河。
整个20世纪80年代,人们一直在争论,如何既能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能生活于一个富裕的社会主义国家。
1992年之后,社会各界基本达成一致的共识,人们不再争论,明确了一个目标,并义无反顾地奔向这个目标——市场经济。
从那个时候起,人们开始明确地提出一个概念——市场化改革。
所谓市场化改革的核心要素之一就是国有企业改革。
1992年之前,各种形式的制度创新频频推出,中国政府和人民在为寻找适合中国的改革之路进行各种改革试点,希望在坚持全民所有制或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改革国有企业,发展国民经济。
直到1992年,政府和社会各界认识到,要想搞活国有企业,必须从产权制度入手,从所有制入手,只有让企业认识到,如果亏损了,国家不会拿纳税人的钱替他们还债。
而股份制是其中最有效的、最能被社会各界接受、实践中也最可行的一种制度。
从此刻开始,股份制改革开始从理论探讨真正进入大规模实施阶段。
近年来,郎咸平等经济学家对中国国企改革的尖锐批评引起了大众和媒体的广泛共鸣。
可以说,股份制改革曾经受到的支持和褒扬,比它目前遭受的批评多得多。
虽然郎咸平所批评的国企改制问题确实存在,而他的尖锐批评也代表了一种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公平和正义的力量,以及一种健康良好的市场经济社会中所必需的法律意识和信托责任意识,但郎教授重在“破”,却没有“立”,他重在批判,却没有为我们提供一种更好的改革之路。
中国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历史
![中国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28aee199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95.png)
中国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历史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一直是经济领域的重要议题之一。
这一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推动国有企业的市场化改革,增强其竞争力和效益,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
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
那个时期,中国正面临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巨大压力和挑战。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中国政府开始探索国有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改革模式,即通过股份制改革引入社会资本,实现国有企业的股份化。
1984年,中国首次实施了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试点。
这一试点项目选取了一些具备条件的国有企业进行改革,探索市场化改革路径。
在试点企业中,国有资产被划分为股份,一部分股份由国家持有,另一部分股份由职工持有,还有一部分股份通过发行股票的方式引入社会资本。
随着试点的成功,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逐渐扩大推广。
1986年,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成立,负责统筹国有企业改革工作。
在此基础上,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和推进。
1997年,中国国务院发布了《国有工矿企业股份制改革的若干规定》,明确规定了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基本原则和具体措施。
根据这一规定,国有企业可以通过发行股票、发行债券、资产重组等方式引入社会资本,实现国有资产的股份化。
2003年,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提出了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新思路,即“多元化股权结构”。
这一思路强调了引入各类投资者的重要性,不仅仅局限于国家和职工的股份,还可以吸引国内外各类投资者参与。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也在不断深化。
政府加大了对国有企业改革的支持力度,鼓励国有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革实现转型升级。
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历史经验表明,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和多元化股权结构,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益得到了显著提升。
国有企业也逐渐摆脱了原有的行政化管理模式,更加注重市场竞争和效益导向。
然而,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还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方面,由于国家对国有企业的控制力度较大,企业自主经营的空间受到一定限制。
中国证券20年 股市重大事件
![中国证券20年 股市重大事件](https://img.taocdn.com/s3/m/64e4b78de53a580217fcfe03.png)
中国证券20年来股市重大事件1.首家股份公司1984年7月20日,第一家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天桥百货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揭开了企业股份制改造的序幕.1993年5月,“天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
2.证券交易所开业上海证券交易所,1990年11月26日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批准成立,同年12月19日正式开业。
1990年11月26日在上海华南宾馆举行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大会暨第一次会员大会。
这是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大陆建立的第一家证券交易所。
深圳证券交易所,1990年12月1日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批准成立,1991年7月3日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上海证券交易所,深交所的开业,实现了股票的集中交易,标志着中国证券市场正式形成.3.股票价格变动指数1991年7月15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开始向社会公布上海股市8种股票的价格变动指数,以准确反映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以后上海股市价格的总体走势.4.首只可转换债券发行1991年8月1日,海南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发行首只可转换企业债券,可转换债券开始在中国出现.琼能源在上市后按计划实现了转股.5.深圳8.10风波1992年8月10日,深圳发售1992年新股认购抽签表,出现百万人争购抽签表的场面,发生了震惊全国的"8.10风波"."8.10"之后3天,上海股市受影响第一次狂泻,上证指数三天内暴跌400余点.6.集合竞价开始1993年8月6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所有上市A股均采用集合竞价的方式,以使买卖双方按供求关系矫正股价.集合竞价是大盘一天走势的预演.7.上海八.一七事件1993年8月17日,部份地区沪市行情传输中断一个小时,而未中断地区照常营业.这就是引起股市轩然大波的"八.一七"事件.8.第一只上市基金1993年8月20日,淄博基金成立,成为第一只上市投资基金,淄博基金的设立揭开了中国投资基金业发展的序幕,并在当年引发了短暂的中国投资基金发展热潮.9."救市"行动1994年7月29日,中国证监会宣布三项"救市"措施.上证指数从当日收盘的333.92点,涨至1994年9月13日的1052.94点.."救市"政策结束了当时的股灾,启动了新一轮牛市.10.金融风暴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实行浮动汇率制,引发了一场长达两年,遍及东南亚的金融风暴.在1997年7月1日至12月31日的半年时间里,香港,韩国,印尼,泰国股市市值的损失高达2010亿美元.而亚洲金融风暴对中国股市的影响并不大.11.证监会监管1997年8月15日,国务院作出决定,沪深证交所划归中国证监会直接管理,促进了证券市场的规范化发展.12.5.19行情1999年5月19日,在网络股的带领下,沪深股市一扫多年来的低迷,走出大幅攀升行情,30个交易日内股指上涨65%,行情由1047点起步到200年5月2245点结束。
中国股市17年(1999-2006)15、股改
![中国股市17年(1999-2006)15、股改](https://img.taocdn.com/s3/m/bf738a4d2b160b4e767fcf29.png)
了投资者大批套现的靶子,宝钢集团用完了20亿元,股价还是跌破了4.53元/
股。
股改是一场运动,既然是运动,就是一个大萝筐,什么东西都往里装,
例如管理层股权激励方案也随之出台,从目前的个案看,管理层设计的奖励
目标让我们这些外行都跃跃欲试,说得偏激些,哪怕是个傻子,也能拿到激
以,梁稳根的“猪论”并不影响三一重工以93.41%的高票通过。其次,也有比
清华同方流通股股东更为分散的上市公司,但清华同方是历史上被炒作得离
谱的高科技股,历史最高价一度接近72元/股,最高复权价位高达200元/股,
而目前的价位只有10元/股左右,近几年的经营业绩又不见起色,投资者对清
司的项目负责人,他心疼自己刚投入深发展的钱贴给了流通股东。事实上,
股改的补偿对象是A股股东,而不是B股和H股股东,这就很说明问题,非流通
股不在B股和H股两个市场流通,不会因为供应量的增大影响它们的股价。
股改在某种程度上有些类似当年的土地改革,中小投资者在中国股市历
史上第一次有了主人翁的感觉,当然,这也极有可能是最后一次。因为在过
华同方的对价要求就比较高。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当股民要求清华同方修
改方案时,后者自恃对价已送得够高了,拒不同意,结果失败。以后的上市
公司学聪明了,股改时宣布第一次对价方案时早已为修改预留了空间,然后
一定会修改一次,态度很好,实质上并没有什么改变。
为了股改成功,上市公司使出浑身解数,通过各种手段向流通股股东拜
票。拜票这个术语是描述民选候选人如何向选民拉票,但用在这里也是很贴
切的。不过,股改的上市公司在向股民拜票时,有时会按每股多少钱向证券
营业部购买赞成票,这就是“贿选”了。上市公司的对价方案也是五花八门,
中国大型商业银行股改史
![中国大型商业银行股改史](https://img.taocdn.com/s3/m/54bed265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08.png)
中国大型商业银行股改史
中国大型商业银行的股改史经历了多个阶段,主要目的是引入外部资本、改善公司治理、提高效率和国际竞争力。
以下是中国大型商业银行股改的主要阶段和一些关键事件:
1.第一阶段(1990年代初):试点改革
•1994年,中国开始试点改革国有商业银行。
中信银行成为第一家试点改革的银行,引入了国际投资者,如瑞银和
汇丰银行。
2.第二阶段(2000年代初):全面改革
•2003年,中国宣布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引入外部投资,引入战略投资者。
•2005年,中国建设银行(CCB)成功引入外部战略投资者,包括摩根士丹利和德意志银行。
3.第三阶段(2010年代初):上市和国际化
•2012年,中国农业银行(ABC)在上海和香港上市,成为中国第一个在两个国际交易所上市的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ICBC)和中国银行(BOC)也在全球范围内扩大了其国际业务,成为全球最大的银行之一。
4.第四阶段(2010年代后期至今):混合所有制改革
•自201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大型商业银行进行了混合所有制改革,吸引社会和私人资本。
例如,中国银行(BOC)
成立了新兴企业金融公司,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这些股改措施的目标包括改善银行的经营效率、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以提高国有银行的竞争力,适应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
在改革的过程中,中国的大型商业银行逐渐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崭露头角,成为全球最大的金融机构之一之一。
中国股份制改革三十年回眸
![中国股份制改革三十年回眸](https://img.taocdn.com/s3/m/4089f650be23482fb4da4c5e.png)
企分开和企业 间的平等竞争。
识 :一是 社会 主 义经 济并 不 等 于计 划经
从 17 年到 19 年 的1年 中 ,中国的 98 92 4 19 年之前的三次改革尝试都失败了c 92 济 ,社会 主 义可 以 和市 场经 济结 合 在一 当时人们还没有充分地解放思 起 ;二是 西方的 自由市场经济理论是有条 国有企业改革大致经历 了三个 阶段 ,进行 原 因之一是, 了三次尝试 。
场经济社会中所 !年召开的一次劳动就业座谈会上第一次提 必 需 的法 律 意 出了股份制改革的设想。为了应对成千上 识和信托责任意 万 “ 上山下乡运动”结束后的知识青年回
实 施阶段。
近 年来 , 郎
成 平 等 经 济 学 家对 中国国企 改
带上私有他的鬲帽■0 拭 舞鸯人
7 中国报道 I h a e r 0 i Rp t Cn o
维普资讯
改革开放3 年专题 0
改革思路 ,却没有催生 中国国有企业 的股 者之 间的利 益冲突加剧 ,双方侵权 的行为 于俄 罗斯 和某 些东欧 国家而言 ,我们得到 份制 。直f 19 年真正确立建设 社会 主义 更容 易发生 。承包制没有也不 可能使企业 了稳定 高速的经济增长 。却付 出了较少的  ̄92 市场经济 的基本 目标之前 ,中国的国有企 获得充 分的 自主经营权 ,也不 可能实现政 社会成本 。另外 ,我们至少收获 了两点认
想, 没有能冲破旧思维的桎梏。 社会主义等 件 的成立 。第 一点认识被越南等社会主义
全 第一个阶段是从 17 年至18年。 98 9 3 这个 同于完全公 有制 ( 民所有制 和集体所 有 国家 的实践所 证实 ,而第二点认识则可 以
中国股市股权分置改革进程
![中国股市股权分置改革进程](https://img.taocdn.com/s3/m/4c366abded630b1c58eeb56b.png)
三一重工案例
公告显示,三一重工于2005年5月25日召 开二届十四次董事会,会议审议通过公司 股权分置改革方案的修改提案,修改后的 对价方案为:以2005年4月29日公司总股本 24000万股为基数,由非流通股股东向方案 实施基准日的流通股股东按持股比例共支 付总额为2100万股公司股票和4800万元现 金对价;即:流通股股东每持有10股流通 股将获得3.5股股票和8元现金对价。
三一重工案例
事实上,此前的5月14日,根据三一 集团的提议,三一重工董事会修改了20 04年度利润分配和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 的预案:将原计划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 发税前现金红利1元并转增5股的预案翻 了一番,变成每10股派2元转增10股。 客观来看,在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方案实施 后进行年度分配及转增,且加大转增力度 对流通股股东是有利的,该次修改也获得 了市场的认同。
清华同方案例
2、流通股股东众多,股权极为分散 清华同方的流通股股东构成极为分散,总 计约16.8万户,机构投资者少,客观上在短 时间内难以进行有效的广泛沟通。公布股 改方案后,清华同方先后在北京、重庆、 上海、成都、深圳五个城市进行路演,但 沟通效果不很理想。主要是查营业部的股 东名单很不容易,出于股东资料管理的不 同要求,上交所开户的股东资料较难查到。
三一重工案例
成功原因: 1、对价思维注重要体现对流通股股东的尊重 2、方案简洁,易于理解 3、阐明问题关键:梁稳根:“大猪拱食,小
猪别闹。” 4、公关及宣传,沟通,用“大选”的方式来
规划股权分置改革
三一重工案例
成功原因: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三一在各方面都做了充分 准备和考虑,事无巨细,对股东大会做了周密 安排,包括对安检、议程安排、会议组织等等 细节。可以说,现代企业如何做大众沟通,如 何与媒体处理好关系,从而充分利用大众舆论 的积极效应,对一个企业的成功特别是进行改 革创新都是不能忽视的一环。三一之所以在首 批试点企业中取得如此高的通过率,在这一点 上的出色表现是它成功的要素之一。
中国股市大事记
![中国股市大事记](https://img.taocdn.com/s3/m/e4931be181c758f5f61f6754.png)
1997年6月6日 禁止银行资金违规流入股票市场。
1997年11月 经国务院批准,国务院证券委员会颁布实施《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
1998年3月23日 金泰、开元、兴华、裕阳、安信等五大证券投资基金和南化转债、丝绸转债两个可转换债券相继登场。专家理财证券市场金融衍生工具扩大的一种标志。
1993年8月20日 淄博基金成立,是第一只上市投资基金。
1993年9月30日 第一家股权收购:中国宝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宣布持有上海延中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发行在外的普通股超过5%,由此揭开中国收购上市公司第一页。
1993年10月25日 上海证券交易所向社会公众开放国债期货交易。
1995年1月1日 即日起实行T+1交易政府。
1995年2月23日 上海国债市场出现史称“327风波”(中金事件)
1995年3月 当证券市场已经发展四年多以后,才进政府工作报告,拿到了准生证。
1995年5月17日 中国政府发出《关于暂停国债期货交易试点的紧急通知》
1995年5月18日 暂停国债期货交易试点,沪市A股跳空130点开盘,沪指当天涨幅40%多
1992年2月21日 第一家B股上市公司电真空首次向境外投资者发行股票
1992年3月2日 进行1992股票认购证首次摇号仪式
1992年5月21日 沪市突然全面放开股价,大盘直接跳空高开在1260.32点,较前一天涨幅高达104.27%。沪指当天从616点蹿至1265点,仅仅3天,又登顶1420点股票价格就一飞冲天,暴涨570%!其中,5只新股市价面值竟狂升2500%至3000%!上证指数首度跨越千点。
1990年12月1日 深交所“试”开业
1990年12月19日 上海举行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典礼。上市交易的仅有30种国库券、债券和被称为“老八股”(延中、电真空,大、小飞乐,爱使,申华,豫园,兴业)的股票。同日,申银证券公司开设了上海第一个大户室,出现了中国第一代个人证券投资大户/股票大户
中、建、工行股改纪实
![中、建、工行股改纪实](https://img.taocdn.com/s3/m/c62fa0126bd97f192279e935.png)
人都表示 两家银行 已分别获得 2 5 2 亿 美 元的注资 。 1 8 时任财政部常务副部长 的 月 日, 楼继伟透露 ,注资之后 .财政部在中行 和建行原有的资本金将转为两家银行的 不 良贷款专项拨备 , 用于核销两家银行
柳暗花 明又一村” 到 2 0 年末 , 。 03 中国 的外汇储备达到 了4 3 .亿美元 , 025 当各
理结构。
资, 这样有利于 国有银行股改的快速启 动 ;同时,由于要求接受注资的银行在
一
资产损失 , 并采取公开招标等市 场化 方
式处置不 良资产 以提 高处置效率 。 对股 份 制改造所 涉及 的财政 税收 、劳动工
定 时间内不 得将美元兑换成人 民币 , 因此并不会对基础货币的发行造成大的
在于 改革 , 于建 立现代的公司治理结构和现 代金 融企 业制 在
可;
2 、国务院 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 份
制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 :决定股份 制 改革 的改革 目标 、方向和操 作方案 ;
3
、
度 ,并且创造条 件实现股份 制。
央 行的领导小组办公室: 负责股
份制改革的具体政策制定协商和相 关协 家宝指出 金融改革是新一届政府工作
离 14万亿元不 良资产 ,成立 了四家金 .
次 为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指 明了方向—— 协 调等事宜 : 5 中央汇金公司: 为领 导, 组办 ' 作 J 、
融资产管理公 司加 以处理 .但不良率 依 股份制改造 。
公室实施股改的平 台和金融稳定局的操
作窗 1 对 国有银行进行注资。 : 3
界讨 论 如 何 更有 效 利 用 中 国 日渐 增 加 的 外 汇储 备 时 , 行 设 计 出 了国 有银 行股 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股改两周年:后股改时代熊市一去不复返
2002年12月27日,尚福林从周小川手中接过证监会主席“帅印”,成为了第五任证监会主席。
如果尚福林还记得的话,北京气象历史之最—最长连续降雪日就出现在他上任那年的几天前,12月19日至24日北京连续6天降雪—一如当时寒冷的股市。
当时的市场表现也没有给走马上任的尚福林一点面子。
就在他宣布就职的时候,上证指数几近“拦腰斩断”。
之后,股市拾阶而下,上证综指更是创下十年来998.23点的新低。
尽管中国证券市场仍然存在制度缺陷、监管漏洞等问题,但二级市场情形却今非昔比。
2007年5月29日,站在上证综指4335.96点的高岗上回头望,此轮激情燃烧的“牛市”的主动力正是源于尚福林两年前那场惊心动魄的变革—股权分置改革。
破冰:“开弓没有回头箭”
在描述股权分置形成的背景时,官方和专家通常用“历史原因”4个字一言以蔽之。
那是一段怎样艰难的历史呢?
改革开放之前,国企形成的利润几乎全额上缴,国企的投资和再生产发展资金都是采用财政拨款方式。
从政府财政拨款、利改税、拨改贷一路走来,许多国企背上了沉重的债务,直至威胁到了企业的生存、发展和社会稳定。
在1984年上海飞乐音响第一只股票发行前,甚至是1990年上交所成立后的一个时期,人们围绕姓“资”姓“社”、国有控股地位、国有资产交易等问题展开了激烈讨论。
当时,担忧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后控制权丧失的想法占了上风。
“为规避上述矛盾,在‘可以试一试’的宏观环境下,人们便创造性地设计出了‘股权分置’制度。
”三一重工执行总裁向文波向《中国经济周刊》回忆说。
但股权分置毕竟存在制度上的局限性。
十多年过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当人们在观念上达到高度统一时,两种股东同股不同价、不同权、不同利等制度性缺陷严重影响到了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变革。
2003年10月,当时的中国证监会规划发展委员会主任李青原更是表示,“这个问题不解决,做任何事情都走不动。
”
经过两年多的倾听、调研和准备后,尚福林终于举起了“手术刀”。
2005年4月29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启动。
这年的“五一”节刚过,三一重工、清华同方等4家企业即被确定为首批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公司。
“作为历史遗留的制度性缺陷,它扭曲了证券市场定价机制,导致公司治理缺乏共同利益基础,不利于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不利于上市公司的购并重组,不利于形成稳定的市场预期,制约着资本市场国际化进程和产品创新。
”2005年5月15日,尚福林在痛陈股权分置的弊端后指出,“股权分置改革不仅是中国资本市场的一件大事,也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开弓没有回头箭,必须搞好。
”
股改同时迎来“大牛市”
在证监会“统一组织、分散决策”的总原则指导下,2005年6月10日,抱着“不惜代价,只许成功”的思路,三一重工股改方案最终以高票通过—这是中国证券市场首家通过股权分置改革的企业。
公司董事长梁稳根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股改试点企业的成败,是股改的关键一役。
中国可以没有
三一,但不能没有一个健康的证券市场。
”
继三一重工之后,试点企业在协调、创新与双方“讨价还价”中破冰前行。
2005年6月开始,中国证监会及相关部门又相继颁发规范上市公司股改的系列文件,以保证股权分置改革的顺利进行。
2005年9月,股改战役全面打响。
短短一年多时间,上证综指一路高歌从1000点附近冲至4000点。
截至2007年5月,沪深完成或进入股改程序的公司接近1300家,占应股改上市公司的97%,总市值超过98%,仅余下50多家公司未股改。
市场对于此轮牛市的发动机归结于人民币升值、中国上市公司质量提高、国际资本的介入特别是中国经济的持续走强等原因的同时,人们也把更多的赞美之辞送给尚福林,“是股权分置改革的成功带来中国股市的春天。
”
激情牛市不等于完美市场
早在2005年股改启动不久,尚福林就指出,“解决了股权分置问题,并不意味着资本市场的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
之后的2006年,尚福林再次提到,“中国资本市场结构问题仍未有根本性变化。
”但在牛市里,大部分投资者似乎不再关注中国证券市场这场并未完全结束的艰难蜕变。
据《中国经济周刊》调查,经济学家和研究机构认为,“后股改时代”亟需解决国有股减持、产品创新和证券市场监管等三大主要问题。
国有股减持或国有资产部分变现。
股改之前,尚福林给出的数据是,“截至2004年底,上市公司总股本7149亿股,其中非流通股份4543亿股,占上市公司总股本的64%,国有股份在非流通股份中占74%。
”全流通后,国有企业的股权结构将出现调整。
经济学家们建议,国家应根据国有控股参股上市公司所处的产业及其规模,在维护证券市场稳定、国家经济安全和获取国有股变现的“高收益”等前提下,有计划有步骤推进这一进程。
市场产品创新。
产品创新问题旨在解决我国证券市场产品单一,产品结构雷同,缺乏对冲或避险机制的问题。
“要在权益类产品、固定收益类产品、金融衍生产品、基金类产品等方面进行创新。
”
证券市场监管。
近期,“杭萧钢构巨额合同及股票异动案”、“广发证券涉嫌内幕交易案”、“上投摩根老鼠仓案”等案件相继曝出,从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了证券市场监管的脆弱。
全流通后,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特别是民企控股股东为了最大限度地兑现自身持有的股票或股票期权的价值,更有可能采用虚增收入、虚减成本、提供虚假财务信息的手段推高股价获取不正当利益,利用信息优势为内幕交易提供土壤,损害国家和投资者利益。
专家还提醒,“不要用孤立地眼光来看股改完成了多少家,许多遗留下来的问题只是被牛市的光辉所掩盖了。
”
即将开始的“后股改时代”,也将一如当初的股改一样要在争鸣、改革和创新中启航——有所不同的是,这次,投资者面对的不再是熊市。
中国股市大事记
☆1990年12月和1991年6月,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相继成立,我国证券市场正式形成,采取“部分股票上市流通,部分股票暂不上市流通”的发行方式。
☆1993年5月15日,国务院下发《股份有限公司规范意见》的通知,以保证股份制试点工作顺利进行。
☆1994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正式生效,第130条规定:股份的发行,实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必须同股同权,同股同利。
☆2004年1月31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积极稳妥解决股权分置问题”。
☆2005年4月29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启动。
☆2005年6月9日,股权分置改革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三一重工股改方案首家获通过。
☆2005年6月至今,中国证监会发布及相关部门相继颁发“上市公司回购股票”、“外国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战略投资管理办法”等文件,以保证股权分置改革的顺利进行。
☆2006年3月23日,《国务院2006年工作要点》要求年内基本完成股权分置改革。
☆截至2007年5月,沪深两市约50家上市公司没有完成股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