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国人与世界卫生组织的创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个中国人与世界卫生组织的创建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 陈 琦
转载自《中国医学人文评论》
摘要:施思明博士是世界卫生组织的创建者之一。在起草世界卫生组织章程序言,包括“健康”定义中,他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施思明博士应该被我们所纪念。
关键词:施思明;世界卫生组织;健康
----------------------------------------------------------------
1998 年10 月27 日,一位中国老人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市郊的长老会医院 (Presbyterian Medical Center)与世长辞,享年90 岁。美国多家主要媒体刊登了讣告,如《洛杉矶时报》“施思明,世界卫生组织创建者之一”[1],《纽约时报》“施思明博士,90 岁,联合国卫生官员”[2]。当年是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成立50 周年,在“WHO西太平洋地区成立50 周年”大会上,WHO 西太平洋地区主任的报告中称“施思明博士在世界卫生组织的创建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3]。
在SARS 和甲型H1N1 流感后,普通老百姓对公共卫生也开始关注,从而对在全球防疫中起着重要作用的这个国际组织也耳熟能详了。2006 年,来自我国香港地区的陈冯富珍女士当选为WHO 总干事,国内各界对WHO 就更为关注了。我国与WHO 颇有渊源,是其发起国之一。但是在国内,讲到WHO 的创立时,对于其中的关键人物——施思明却很少提及。
施思明是谁?哪些机缘促使他成了世界卫生组织的创建者之一?
一、家庭与教育背景
(一)家世
施思明,谱名施耿元,是施肇基博士的长子。1908 年4 月5 日出生于中国天津,因为当日正好是清明节,故名“思明”。[4]
施思明的母亲是上海买办唐杰臣的长女、唐绍仪(1860‐1938)的侄女唐钰华女士。唐绍仪为清政府第三批留美儿童,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文科。回国后历任天津海关道、外务部侍郎、奉天巡抚、邮传部尚书。1912 年3 月,袁世凯任临时大总统,唐为第一任内阁总理。[5]这层关系对施思明父亲施肇基的仕途不无影响[6],从而也间接影响到了施思明的人生轨迹。
施肇基(1877‐1958)早年就读于上海圣约翰书院,1893年赴美,任驻美使馆翻译生。
后入美国康奈尔大学学习,获文学硕士、哲学博士学位,期间曾任驻俄使馆随员,并派驻海牙出席“弭兵会议”。1902年回国,任湖北洋务文案兼留美学生总督,率领第一批湖北省公费学生赴美。1906年应政府考试,得最优等法政科进士。后历任中国驻英国、美国全权公使(1934年使馆升格,任大使),曾出席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日内瓦国际禁烟会议、国际联盟会议、旧金山会议等国际会议,是中国20世纪知名外交官。[7, 8]施思明也跟随父亲游历多国,出入国际场合,结识了各界名流。[6]
施肇基对卫生公益事业也有贡献。1910‐1911年冬春,中国东北地区爆发鼠疫,时日俄正觊觎东北,两国以中国政府无力领导防疫、要保护侨民为由,要求独揽防疫工作,甚至以派兵相要挟。事关主权,时任外务部右丞的施肇基“奉派办理治疫之事”,在他的力荐下,“自南洋返国,在京无事”[8]的伍连德(1879‐1960)博士被任命为中国防疫全权总医官。伍连德初到疫地,多数外国专家对他的看法不屑一顾,法国医生梅斯耐甚至对他暴跳如雷。伍连德愤而请辞,所幸施肇基力排众议,顶住多方压力支持伍氏,并免去梅斯耐职务。为取得摄政王对于疫区焚尸的授权,施肇基寒冬除夕哭谏王府,终于感动府台[9]。在政府、百姓、上司的支持下,伍连德短短四个月时间内扑灭了瘟疫。清政府遂决定在奉天举办一次国际科学会议。这次会议并非一次简单的纯学术会议,庆亲王奏称“臣等窃维此次开会研究疫症,事关卫生,实为中外观听之所系”[10]。施肇基身为主管大臣,提前多日到会,与伍连德共同筹备。1911年4月3日,万国鼠疫大会(International Plague Conference)开幕。东三省总督锡良将军与施肇基等一干清廷官员身着朝服出席,手捧圣旨宣读祝辞。施肇基代表东道国首先发表讲演,指出会议宗旨是如何防治鼠疫,造福于人类。提出与此次鼠疫扑灭过程有关的问题,要求大会予以讨论。中国近代首次举办的国际科学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会后,中国在哈尔滨成立了第一个自主的防疫事务部门“东三省防疫事务总管理处”,隶属于外交部。[11‐14] 伍连德后来对我国医学贡献颇多,是中华医学会创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现代防疫体制的奠基人[14],当初施肇基慧眼识英才、鼎力支持也算有功。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施肇基任国际救济会宣传组主任,并创办上海防痨协会及附设医院。[7, 15]
(二)学业
在父亲任驻英国期间,施思明移居英国,就读于温切斯特公学。父亲一直希望施思明从医,在自己赴美任职期间,特地安排英国外科医生康德黎爵士(Sir James Cantlie,1851‐1926)作为儿子的监护人。[6] 康德黎1887 年到中国,是Patrick Manson 爵士
(1844‐1922,英国医生、寄生虫学家,因研究丝虫病和疟疾而闻名[16])在香港的执业伙伴。康曾任香港西医书院(College of medicine for Chinese)第二任教务长,孙中山是该院的第一批学生,康对孙颇为赏识,著有《孙逸仙与中国之觉悟》。1896 年,孙在伦敦被清驻英公使馆绑架,就是在康德黎多方奔走营救下才获释。[17]1898 年,康在伦敦创办《热带医学卫生杂志》(Journal of Tropical Medicine & Hygiene)。1921‐1923 年间,康担任了英国皇家热带医学卫生学会会长,还成立了圣约翰急救协会。施思明很感激康德黎激励了自己在医学和科学方面的兴趣,并教导他观察和推断胜于阅读和记忆。[6] 此时,施思明还认识了另外一位学医人士——柯南∙道尔爵士(Sir Arthur Conan Doyle,1859‐1930),因塑造了大侦探福尔摩斯而出名的英国作家。施思明将柯南∙道尔视为心目中的英雄人物之一,深深崇敬他的爱国情怀、正义感、正直和运动员风格。[6] 中学期间,施思明的成绩总是名列前茅,他自己倾向于以后从事历史、法律或政治方面的职业。后来,他成了学校一个联合国社团的少数创始人之一,显示了对国际组织的浓厚兴趣。
但是施肇基根据自己的亲身体会,还是希望儿子从医。弱国无外交,祖国内忧外患,施肇基深有苦衷,面对数月甚至常年没有薪水的困境,他不得不举债来维持公使馆的运行。他尤其受朋友梁如浩(1863‐1941,曾任北京政府外交总长[18])的影响,梁也同样说服了自己的四个儿子从医。[6] “不为良相,则为良医”,良医“上可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民之厄,中以保身长全”,同样“能及大小生民”。在时局动荡的年代里,从医也许是父母能为子女想到的理想归宿。
1925 年,施思明顺利通过了医学学士第一部分的两门考试:物理和机械学,具备了进入剑桥大学基督学院学医的资格。本来施思明还得在中学读一年,但是想到祖国是那么需要帮助,他恨不得早点从剑桥学医毕业。施思明在剑桥接受了良好的医学训练,授课教师都是各学科的带头人。如因研究有氧运输、高海拔生理学、胎儿循环而闻名的Joseph Barcroft 爵士(班氏丝虫的主要发现者[16]);因研究神经元而获1932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Edgar Charles Adrian;因营养化学、维生素方面的研究而获1929 年生化诺贝尔奖的F. Gowland Hopkins。施思明还聆听了到访的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关于条件反射的讲座。学生们从这些大师身上收获的不仅是他们教授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对人生的启迪。值得一提的是,施思明还看到了解剖老师保存多年的伍连德当年的解剖卷子:满分一百分。[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