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诗意
(完整word版)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诗意

5 古诗词三首牧童【唐】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诗意: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
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
注释:弄:逗弄。
蓑衣:棕或草编的外衣,用来遮风挡雨。
舟过安仁【宋】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稿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诗意: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篱,停下了船桨。
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注释:安仁:县名。
在湖东南部,宋时设县。
篙: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
棹:船桨怪生:怪不得。
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诗意: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一座小茅草屋,茅草屋就在长满青草的溪边。
听见茅草屋有人操着柔媚的南方口音带着醉意在互相说话取笑,是谁呢?原来是一对白发夫妻;再看看茅草屋外,老夫妻的大儿子在小溪的东面锄豆田里的杂草,二儿子正在编鸡笼子,调皮可爱的小儿子,趴在溪边剥着莲蓬,那憨稚之态格外让人喜欢。
注释:清平乐:词牌名,“乐”读yu e o茅檐:茅屋的屋檐。
吴音:吴地的言。
相媚好:这里指互相逗趣、取乐。
翁媪:老翁、老妇。
亡赖:同“无赖”,“亡”读w U,这里指顽皮、淘气。
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诗意

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诗意
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有:《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诗意如下:
《山居秋暝》诗意:
新雨过后山谷里空旷清新,初秋傍晚的天气特别凉爽。
明月映照着幽静的松林间,清澈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中少女喧笑洗衣归来,莲叶轻摇是上游荡下轻舟。
任凭春天的美景消歇,眼前的秋景足以令人流连。
《枫桥夜泊》诗意:
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江边枫树与船上渔火,难抵我独自傍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寒山古寺,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
《长相思》诗意:
将士们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
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帐篷外风声不断,雪花不住,嘈杂的声音打碎了思乡的梦,想到远隔千里的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啊。
扩展资料:诗意是一种超越语言表达力的情感、气概和境界。
绝非是任何人都可拥有这份诗人气质,这份丰富的感受力。
诗意内涵的分量也有区别,这取决于诗人的人格境界和诗情魅力。
诗词是诗人更真实内心的袒露,诗意容不下任何娇柔和造作。
我们对诗词(境界)的欣赏本质一定是对诗人的某种接受。
诗经的大象无形、楚辞的袒真壮烈与清俊幽婉、唐诗的优美自爱。
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必背古诗(带注释及译文)

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必背古诗(带注释及译文)1、夏日田园杂兴【宋】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译文白天在田里锄草,夜晚在家中搓麻线,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
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阴下学着种瓜。
注释耘田:除草。
绩麻:把麻搓成线。
各当家:每人担任一定的工作。
未解:不懂。
供:从事,参加。
傍:靠近。
2、稚子弄冰【宋】杨万里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译文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盘中的冰块脱下,提在手中。
轻轻敲打,冰块发出穿林而过的响声,当欣赏者正醉心于那穿林而过的响声时,忽然却听到了另一种声音--冰块落地,发出了如玻璃破碎的声音。
注释①稚子:指幼稚、天真的孩子。
②脱晓冰:在这里指儿童晨起,从结成坚冰的铜盆里剜冰。
③铮:指古代的一种像锣的乐器。
3、村晚【宋】雷震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译文在一个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山衔住落日淹没了水波。
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的乐曲。
注释①陂(bēi):池塘。
②衔:口里含着。
本文指落日西沉,半挂在山腰,像被山咬住了。
③浸:淹没。
④寒漪(yī):水上波纹。
⑤横牛背:横坐在牛背上。
⑥腔:曲调。
⑦信口:随口。
⑧归去:回去。
⑨池塘:堤岸。
4、游子吟【唐】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注释1、游子:古代称远游旅居的人。
2、吟:诗体名称。
3、游子:指诗人自己,以及各个离乡的游子。
4、临:将要。
5、意恐:担心。
6、归:回来,回家。
7、言:说。
8、寸草:小草。
这里比喻子女9、心:语义双关,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子女的心意。
10、报得:报答。
11、三春晖: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
三春: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
晖:阳光。
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子女。
五年级上册12课古诗三首诗意

五年级语文上册12课《古诗三首》注释及诗意01《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注释:①示儿:给儿子看。
②元:同“原”,本来。
③但:只是。
④九州:古代中国分为九个州这里代指中国。
⑤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⑥乃翁:你们的父亲。
诗意:本来就知道,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
唯独放不下,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
宋朝的军队平定中原那一天,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告诉你的父亲。
02《题临安邸》【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注释:①临安:南宋都城,即今浙江杭州。
②邸:旅店。
③熏:吹,用于温暖馥郁的风。
④直:简直。
⑤汴州:北宋都城汴粱,即今河南开封。
诗意: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西子湖畔这些消磨人们抗金斗志的淫靡歌舞,什么时候才能罢休?暖风把人们的头脑吹得如醉如迷,像喝醉了酒似的,南宋当局忘了国恨家仇,把临时苟安的杭州简直当作了故都汴州!03《己亥杂诗》【清】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注释:①己亥杂诗:《己亥杂诗》是龚自珍在己年(1839年)写的一组诗,共315首。
这里选的是其中一首。
②生气:指朝气蓬勃的局面。
③恃:依靠。
④万马齐喑:所有的马都沉寂无声。
比喻人们沉默不语,不敢发表意见。
喑,沉默。
诗意:要是这么大的中国重新朝气蓬勃,靠的是像疾风迅雷般的改革。
像万马齐喑一样的局面,毕竟让人心痛。
我奉劝皇帝能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降下更多的人才。
【精选】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21课《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基础知识+课文讲解

【精选】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词三首》基础知识+课文讲解一、我会写sūn:孙(孙子、孙女、外孙)bó:泊(停泊、泊船、飘泊无定)chóu:愁(忧愁、发愁、愁眉不展)sì:寺(寺庙、寺院、少林寺)yú:榆(榆关、榆树、榆荚)pàn:畔(河畔、池畔、耳畔)二、我会认更:gēng(打更、五更、三更半夜)聒:guō(聒耳、聒噪、聒碎)三、多音字泊:bó(停泊)pō(湖泊)更:gēng(更改)gèng(更加)四、作者简介1.王维(约701—761),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唐朝著名诗人、画家。
因笃信佛教,又被称为“诗佛”。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他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主要作品:《竹里馆》《山居秋暝》等。
2.张继,字懿孙,汉族,襄州(今湖北襄阳)人。
唐代诗人。
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
主要作品:《枫桥夜泊》。
3.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号楞伽山人。
清代词人,其词在中国词坛上享有很高声誉。
主要作品:《通志堂集》《纳兰词》。
五、理解诗意《山居秋暝》:山上刚刚下过一场雨,晚上天气凉爽带来了秋意。
松林沐浴着皎洁的月光,清清的泉水从河床的石头上流过。
洗衣物的女子归来,竹林里笑语喧哗,渔船顺流而下,搅动了一片片莲叶。
任凭春天的花凋谢,我自己却要居住在这风光秀丽的山中。
《枫桥夜泊》:月亮落下去了,乌鸦不时地啼叫,茫茫夜色中似乎弥漫着满天的霜,面对着江边的枫树与江中闪烁的渔火,愁绪使我难以入眠。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的寒山古寺,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里。
《长相思》:走过一条条山路,走过一条条水路,正向山海关那边走去,夜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晚上又刮风又下雪,风雪声搅碎了思乡的梦,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
六、问题归纳1.《山居秋暝》: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为什么下笔说是“空山”?大概诗人来到山林,远离了嘈杂烦扰的市朝,山居给他的突出印象就是非常寂静;当然,山中林木茂盛,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2.《枫桥夜泊》: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觉到什么?诗人看到了渔船上忽隐忽现的灯火,西天的上弦月渐渐落下去了,天色变得漆黑;听到了远远近近有几只乌鸦惊叫起来,寒山寺的钟声;感觉到气温更低了,霜飞满天,寒气袭人……3.《长相思》:你从“身向榆关那畔行”读懂了什么?点明了行旅的方向。
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诗意

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诗意
古诗一:《春晓》(孟浩然)
诗意解释:
春天的早晨,鸟儿在窗外欢快地鸣叫着,它们似乎正在唤醒沉睡的大地。
昨夜睡前听到的阵阵风雨声,让我想起了春天的到来。
庭院里,一朵朵花儿在晨露的滋润下显得更加娇艳,而昨夜被风雨摇落的花瓣则静静地躺在那里,仿佛在诉说着春天的故事。
春天的美好不仅仅在于它的绚烂多彩,更在于它带来的希望和生机。
古诗二:《咏柳》(贺知章)
诗意解释:
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春天的到来,万物复苏的景象。
春风轻轻地吹拂着,使柳树更加婀娜多姿。
而那些不知细叶谁裁出的精巧柳叶,更是让人惊叹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
这首诗以柳树为媒介,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
古诗三:《静夜思》(李白)
诗意解释:
在寂静的夜晚,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白霜。
我抬头看向那空中的月亮,不由得低头沉思,想念远方的家乡。
月光如水,洒满了整个房间,让人感受到一种静谧和安详。
而诗人的思乡
之情则在这静夜中愈发浓烈,让人感受到他对家乡的无尽思念和眷恋。
这首诗以静夜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意思

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意思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意思篇1三首古诗都是写的作者童年时候的事情,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时田园杂兴》是南宋诗人范成大所作的一首田园诗,是其所创组诗《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中的一首,诗人抓住村庄男女的劳动的场面进行描写,男的外出劳作,女的在家忙碌,就连那小孩也深受家长勤劳品质的影响,学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真实地再现了夏日乡村农忙时的质朴生活,那生活充溢辛劳,也充溢恬适,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劳动人民的赞扬。
全诗语言平白、朴实、自然,具有浓浓的乡村生活气息。
《稚子弄冰》是南宋诗人杨万里所作的七言绝句。
全诗四句,从小孩幼稚嗜玩的心理特征切入,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脱冰作戏”的场景。
《村晚》是南宋诗人雷震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形象地描绘了一幅有着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似被山咬住的红红落日以及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用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
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一、教学效果(一)在读准读通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根据七言绝句押韵和断句的特点指导学生读出诗歌的节奏,读出诗歌的韵味。
(二)在借助注释、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描述的画面,感受诗歌的美好意境,诵出诗人的美好情怀。
(三)迁移拓展阅读,引导学生主动积累。
二、教学收获教学《四时田园杂兴》诗句时,其一,我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一边读,一边充实画面的物象,丰满图画的内容,感受田园劳动的繁忙与快乐,感受桑阴下学种瓜孩子的俏皮可爱,从而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
其二,反复地“想象——朗读——感受——朗读”,融合起来,在读中想象,在想象中感受,在感受中诵读。
并且我适时予以点拨,如抓住“昼”和“夜”感受农民的勤快,抓住“各当家”联想农民是多么繁忙啊!这样,田园生活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宁静安详的生活画面就呈现出来了。
五年级下语文古诗三首诗意和主题

9.《古诗三首》
《从军行》诗意:青海湖上连绵不断的大片阴山遮暗了雪山,一座孤城孤单地矗立在荒漠中,和它遥遥相对的是军事要塞——玉门关。
将士们在塞外身经百战,铠甲被飞扬的黄沙磨破、被刀剑刺破也浑然不顾,依然英勇杀敌,只要边患仍在,就绝不返乡。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诗意: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
遗民百姓在湖人压迫下,眼泪已经流尽,他们年复一年地盼望宋朝朝廷来收复失地。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意:诗人身在蜀地剑门时,忽然听到蓟北被收复的消息,不禁泪洒衣衫,回头看到妻儿也一扫愁容,随手卷起书本,内心欣喜若狂,在白天便高歌痛饮,想着正好趁春天启程返乡,可以从巴峡穿过巫峡,再顺流而下到襄阳,去往洛阳方向。
《从军行》主题:表达了将士们保家卫国的豪迈气概,抒发了诗人对边关将士不怕牺牲精神的歌颂和赞美。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主题:诗人盼望朝廷收复失地,却一次次落空,表达了诗人满腔悲愤与热切期盼。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主题:表达了诗人急于返乡的喜悦、兴奋的心情。
P66仿写段落
1.焦急地等人
火车就要开了,可是去买东西的妈妈还没有赶到,爸爸不时踮起脚向妈妈回来的方向张望着,然后一圈圈走来走去,眉头紧锁,嘴里喃喃着:“怎么回事啊,连个人影还没有呢?”
2.期待落空
我满心欢喜地来到书店,当得知我最爱的那本课外书已经卖完的时候,顿时愣住了,嘴里嘟囔着:“怎样这么快就卖完了”我急得眼泪都出来了,然后,垂头丧气地走出了店门。
3.久别重逢
终于开学了,见到久别的同学,大家眉飞色舞地交谈着寒假里的见闻,你拉着我的手,我搂着你的肩。
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兴奋的笑容。
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诗意

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诗意1、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原文】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范成大〔宋代〕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注释】耘田:泛指治田除草,从事田间劳动。
绩麻:把麻搓成线。
各当家:每人担任一定的工作。
未解:不懂。
供:从事,参加。
傍:靠近。
阴:树荫。
【译文】白天去田里从事田间劳动,夜晚在家中搓麻线,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
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荫下学着种瓜。
2、稚子弄冰【原文】稚子弄冰杨万里〔宋代〕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银钲一作:银铮)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注释】稚子:幼儿,小孩子。
脱晓冰:在这里指儿童晨起,从结成坚冰的铜盆里剜冰。
钲:中国古代打击乐器。
铜制,其形状与小型的钟相似,可执柄敲击,几个大小不同的钲组合在一起,成为“编钲”。
磬(qìng):四声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石制成,可以悬挂在墙上。
玻璃:指古时候的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
【译文】儿童早晨起来,将冻结在铜盆里的冰块脱下,用彩线穿起来当钲。
敲出的声音像玉磬一般穿越树林,忽然冰锣敲碎落地,发出玉石摔碎般的声音。
3、村晚【原文】村晚雷震〔宋代〕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注释】陂(bēi):池塘。
衔:口里含着。
本文指落日西沉,半挂在山腰,像被山咬住了。
浸:淹没。
寒漪(yī):水上波纹。
横牛背:横坐在牛背上。
腔:曲调。
信口:随口。
归去:回去。
【译文】池塘四周长满了青草,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塘岸,山像是衔着落日似地倒映在波光荡漾的水面上。
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慢慢的朝家而去,拿着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
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词三首意思

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词三首意思
三首古诗词意思解析:
古诗词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通过古诗词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
解我国传统文化。
以下是三首古诗词的意思:
1.《登鹳雀楼》
此诗为唐朝诗人王之涣所作。
诗人登上了一座高楼,俯瞰群山,感慨
万千。
首先,诗人用“百战”来描绘当时的战争氛围,而后以自己“三百
余竿”的高度和太行山脉遥遥相对,来反衬士兵的战争经历和战争给人
带来的疲惫和无力感。
诗人在繁华的城市中虽感到无处放心,但在登
上鹳雀楼后,身临山水之间,却不再有政务之忧,感叹世界之大,一
统江山归于平静,咏叹英雄都早已草木萧疏。
2.《赋得古原草送别》
此诗为唐朝诗人白居易所作。
诗人在此诗中写道,在马嵬坡的古原草
色中,白居易与友人离别,留下悲哀之情。
在古原草箱中,草色青翠,如此美好的景色,竟让人无法言语,因为这里面还隐含着别离的伤感,让白居易意乱情迷。
白居易写下我们的离别,既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情,也是为了在这个流浪的时代里,留下珍贵的思念。
3.《静夜思》
此诗为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
诗人在独自一人的夜晚,借着对月亮的依依相思之情,思考自己与身边的事物。
诗人借着夜色,写下今宵的思念,但也淡定地看到自己的生命渐渐地消逝。
李白将自己此时的思想、感情、感慨,整合为一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凝练而不流转的,让后人感叹三言两语,传神绘意。
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带注释及译文)

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1、夏日田园杂兴【宋】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译文白天在田里锄草,夜晚在家中搓麻线,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
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阴下学着种瓜。
注释耘田:除草。
绩麻:把麻搓成线。
各当家:每人担任一定的工作。
未解:不懂。
供:从事,参加。
傍:靠近。
2、稚子弄冰【宋】杨万里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译文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盘中的冰块脱下,提在手中。
轻轻敲打,冰块发出穿林而过的响声,当欣赏者正醉心于那穿林而过的响声时,忽然却听到了另一种声音--冰块落地,发出了如玻璃破碎的声音。
注释①稚子:指幼稚、天真的孩子。
②脱晓冰:在这里指儿童晨起,从结成坚冰的铜盆里剜冰。
③铮:指古代的一种像锣的乐器。
3、村晚【宋】雷震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译文在一个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山衔住落日淹没了水波。
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的乐曲。
注释①陂(bēi):池塘。
②衔:口里含着。
本文指落日西沉,半挂在山腰,像被山咬住了。
③浸:淹没。
④寒漪(yī):水上波纹。
⑤横牛背:横坐在牛背上。
⑥腔:曲调。
⑦信口:随口。
⑧归去:回去。
⑨池塘:堤岸。
4、游子吟【唐】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注释1、游子:古代称远游旅居的人。
2、吟:诗体名称。
3、游子:指诗人自己,以及各个离乡的游子。
4、临:将要。
5、意恐:担心。
6、归:回来,回家。
7、言:说。
8、寸草:小草。
这里比喻子女9、心:语义双关,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子女的心意。
10、报得:报答。
11、三春晖: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
三春: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
晖:阳光。
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子女。
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必背课文梳理(古诗文附译文)

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必背课文梳理(古诗文附译文)1、夏日田园杂兴【宋】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译文白天在田里锄草,夜晚在家中搓麻线,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
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阴下学着种瓜。
注释耘田:除草。
绩麻:把麻搓成线。
各当家:每人担任一定的工作。
未解:不懂。
供:从事,参加。
傍:靠近。
2、稚子弄冰【宋】杨万里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译文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盘中的冰块脱下,提在手中。
轻轻敲打,冰块发出穿林而过的响声,当欣赏者正醉心于那穿林而过的响声时,忽然却听到了另一种声音--冰块落地,发出了如玻璃破碎的声音。
注释①稚子:指幼稚、天真的孩子。
②脱晓冰:在这里指儿童晨起,从结成坚冰的铜盆里剜冰。
③铮:指古代的一种像锣的乐器。
3、村晚【宋】雷震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翻译在一个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山衔住落日淹没了水波。
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的乐曲。
注释①陂(bēi):池塘。
②衔:口里含着。
本文指落日西沉,半挂在山腰,像被山咬住了。
③浸:淹没。
④寒漪(yī):水上波纹。
⑤横牛背:横坐在牛背上。
⑥腔:曲调。
⑦信口:随口。
⑧归去:回去。
⑨池塘:堤岸。
4、游子吟【唐】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注释:1、游子:古代称远游旅居的人。
2、吟:诗体名称。
3、游子:指诗人自己,以及各个离乡的游子。
4、临:将要。
5、意恐:担心。
6、归:回来,回家。
7、言:说。
8、寸草:小草。
这里比喻子女9、心:语义双关,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子女的心意。
10、报得:报答。
11、三春晖: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
三春: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
晖:阳光。
五年级语文古诗词三首

;
/ 深圳seo
nry62ksq
镇上又是这样„„唉,真正让人心力交瘁啊!”耿直说:“我昨儿个晚上倒是睡得还不错,但即使睡在了老屋子里,可咱爹还 是没有给我托个梦来。”耿英问他:“那你梦见啥啦?”耿直笑着说:“在老家的小树林里追野兔呢!真正好笑,我好像还很 小呢!”耿正说:“小时候的记忆总是让人难以忘怀的,这并不奇怪,我也经常做这样的梦呢。行了英子,不再说话了,说多 了又要睡不好的。你这就进去睡吧,我和小直子也要睡了。今儿个晚上必须得睡个好觉!”为着住了方便,也为了安全起见, 耿正学着爹爹当年的做法,这一路上,兄妹三人尽量包住套房,耿英睡里间,耿正和弟弟睡外间。次日一早起来简单洗漱完毕, 老师傅已经如约熬好了一锅不稠不稀的玉米面糊糊,兄妹三人喝着热腾腾的玉米面糊糊,各自吃了一些提前取出来带在身边的 烧饼、酱菜和娘娘已经切好了的酱牛肉,感觉这样的早饭还挺不错。客房已经没有遗留下什么东西了。吃完了饭,兄妹三人直 接去柜台结算了食宿费用,就套上骡车出发了。客栈的门前就是北上大道。俗话说“明风夜住,夜风三天”,意思是说,冬日 里凡是白天起的风,通常到当天的夜里就不再刮了;但倘若是夜里起的风,就肯定得连着刮三天才能完全停息下来。因此,今 儿一早起来,西北风仍然还在起劲地刮着。尽管此时骡车北上几乎是在迎风前行,但矫健的大白骡很快就将“远江村”远远地 甩在后面了。耿英从车里探头望去,前面道路遥遥人烟稀少,一丝淡淡的惆怅隐现心头。她摸摸随身带着的那把木制匕首刀, 对坐在车前的哥哥和弟弟说:“临近年关了,路上难免不太平。我不如换上男装吧,省得万一有个什么情况,你俩首先就得考 虑照顾我!”耿正回头望望妹妹略显不安的表情,亲切地说:“英子你大可放心,北上的路应该不会有事的了!”大白骡继续 向前疾走。耿正沉吟片刻,又说:“不过我想啊,这样做倒也没有什么不好的。那我停了车吧,你现在就套上男装,把辫子盘 起来戴上帽子,让我俩看看可像个男人!”耿英说:“不用停车,我在车里改装就行了!”耿直扭头看看姐姐,撇撇嘴苦着脸 说:“这下我可惨了,好不容易就一个姐姐,也要变成男人嘞!”耿英笑了,说:“你啊,什么时候也忘不了花麻调嘴的调皮, 姐现在倒是想真得变成男人哩!”一阵收拾之后,耿英在车里故意用粗嗓门说:“二位兄弟,请问你家姐妹安在?”耿正和耿 直回头看了,同时哈哈大笑起来。耿正说:“不错,不错,七、八分像呢!”耿英继续用粗嗓门说:“哪里不像,请仁兄贤弟 细细道来,兄弟好再做改进,争取十二分像才行啊!”耿直说:“你的脸太细嫩了,眉眼也有些不像个男人!”耿英无奈地说: “这可没有办法了,这脸面和眉眼我可怎么整啊?”耿正笑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诗意

以下是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 课古诗三首的诗意:
《示儿》: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陆游的绝笔,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和对侵略者的仇恨。
诗人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够看到南宋朝廷收复中原,但他知道这已经不可能实现,因此留下遗嘱,希望儿子在将来能够将这个消息告诉他。
《题临安邸》: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林升的作品,通过对临安城歌舞升平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南宋朝廷的不满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诗中的“暖风”和“游人”象征着南宋朝廷的苟且偷安和醉生梦死,而“西湖歌舞几时休”则表达了诗人对这种局面的无奈和悲愤。
《己亥杂诗》:这首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的作品,通过对离京时情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未来的期望。
诗中的“离愁”和“浩荡离愁白日斜”表达了诗人离京时的不舍和感慨,而“吟鞭东指即天涯”则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憧憬和对国家的希望。
这三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译文及赏析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译文及赏析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1课是《古诗词三首》,收入了两首唐诗(《山居秋暝》《枫桥夜泊》)和一首宋词(《长相思》),现整理分享这三首诗词的诗文、译文和赏析。
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译文】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
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
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赏析】这首诗为山水名篇,写初秋时节山居所见雨后黄昏的景色,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却下笔说是“空山”。
这是因为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
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
“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
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生动表现了幽清明净的自然美。
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赞叹两位贤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
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他曾说:“宁息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
”(《献始兴公》)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洒脱,毫不着力。
像这样又动人又自然的写景,达到了艺术上炉火纯青的地步,的确非一般人所能学到。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诗意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诗意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是《古诗三首》。
以下是这三首古诗的诗意:
1. 《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登上鹳雀楼,俯瞰远方的壮丽景色。
通过抒发对美景的赞叹,诗意表达了人们对壮丽自然景观的向往和追求。
2. 《静夜思》(作者:李白):
这首诗描绘了李白在寂静的夜晚,思念远方的家乡和亲朋好友。
诗中表达了对亲情、怀旧之情和对远方的思念之情。
3. 《望庐山瀑布》(作者:李白):
这首诗描绘了李白眺望庐山瀑布的壮观景象,通过描写瀑布的奔腾、声势恢宏以及自然景观的美丽,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英雄壮丽情景的向往之情。
这三首古诗都通过鲜明而生动的语言,表达了对自然景色、家乡和亲情的深深思念和赞美之情。
它们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情感和对自然万物的感悟。
五年级语文古诗词三首

有放弃眼前的利益,才能获得长远的利益。 请以"追求与放弃"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标题自拟,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经典命题】90。"心灵的温度与人生"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位教授在实验室为即将毕业离开他的学生演示了
水的三种状态:冰、液态和水蒸气。然后对学生说:"水有三种状态,人生也有三种状态,水的状态是温度决定的,人生的状态也是由自己心灵的温度决定的。假若一个人对生活和人生的温度是0度以下,那么这个人的生活状态就会是冰,他的整个人生世界也就不过他双脚站的地方那么大;假
此,清白的良心是一个温柔的枕头,枕着这个温柔的枕头,我们得以安然入眠。因为,有些事情,也许不为人所知,但躲不过良心的审视,尤其当午夜梦醒时,也是良心靠灵魂最近的时刻,此时怎样才能安然入眠?你是否认为这时拥有一个"温柔的枕头"很重要? 请以"良心"为话题,写一篇不
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标题自拟,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经典命题】87。"保持一颗谦卑的心"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位出身富有的学生趾高气扬地夸耀他家在雅典拥有一望无边的肥沃土地,老师拿出一张世界地图请他指出"亚细亚在哪里?""这一
拿拐杖的浑身是伤,而什么也没有拿的却安然无恙。于是前两个旅行者问第三个旅行者为什么会这样,第三个旅行者回答说:"当大雨来临时,我躲着走,当路不好走时,我细心地走,所以我既没淋湿也没跌伤。你们失误是由于你们凭借了优势。" 许多时候,我们不是跌倒在自己的缺陷上,而
是跌倒在自己的优势上。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以"优势"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标题自拟,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经典命题】86。"良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清白的良心是一个温柔的枕头。"细细体味这句话,确实如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示儿的诗意

《示儿》诗意原本知道死去之后就什么也没了,只是感到悲伤,没能见到国家统一。
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时,你们举行家祭时不要忘了告诉我!作品赏析这首《示儿》是陆游的一篇爱国诗,陆游一生致力于抗金斗争,从未改变初衷,从诗中可以感受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热烈,诗人始终如一地抱着当时汉民族必然要光复旧物的信念,对抗战事业具有必胜的信心。
“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是一个通假字;“万事空”,是说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了。
但从诗人的情感流向来看,有着更加重要的一面,“元知万事空”这话看来平常,但就全诗来说非常重要。
它不但表现了诗人生死所恋,死无所畏的生死观,更重要的是为下文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衬作用。
“元”、“空”二字更加强劲有力,反衬出诗人那种“不见九州同”则死不瞑目的心情。
“但悲不见九州同”描写诗人的悲怆心境。
此句诗意是诗人向儿子们交代他至死也无法排除的极大悲痛的心境,那就是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深深感到遗憾。
这一句中的“悲”字是句眼,诗人临终前悲怆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没有看见祖国的统一。
表明自己心有不甘,因为“不见九州同”。
“悲”引擢文盟字深刻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悲哀、遗感之情。
“王师北定中原日”,诗人以热切期望的语气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的信念。
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
诗人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复失地。
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
“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已经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
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你的父亲。
表达的诗人坚定的信念和悲壮的心愿,充分体现了年迈衰老的陆游爱国、报国之情,从中受到感染,加深热爱祖国的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塞》是乐府诗歌的旧题,唐代诗人常用这个题目描写边塞生活。
这首诗即借此题写了唐代戍边将士的生活情景,表达了对长期戍边战士的同情,希望能有像汉朝李广那样的大将戍守,使边境得以安宁。
诗的大意说:从秦汉时,明月就照临着边境上的古老关塞,至今,这里仍然还有无数离家万里的战士,在这关塞上戍守,不能返还家乡。
只要能有像李广那样的将领在这边界上把守,外来的敌人就不敢来侵犯了。
别董大
注释】(1)董大:指董庭兰,是当时有名的音乐家。
在其兄弟中排名第一,故称“董大”。
(2)黄云:天上的乌云,在阳光下,乌云是暗黄色,所以叫黄云。
(3)曛:昏暗。
白日曛,即太阳黯淡无光。
(4)莫愁:请不要忧愁。
(5)知己:知心的朋友。
(6)谁人:哪个人。
(7)识:认识. (8)君:你,这里指董大。
【译文】
天空万里无云,遮天蔽日,昏昏暗暗,北风吹来大雪纷飞,不要担心往后不会遇到知己,天下还有谁不认识你呢?
枫桥夜泊诗文解释
月已落下,乌鸦仍然在啼叫着,幕色朦胧漫天霜色。
江边枫树与船上渔火,难抵我独自一人傍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的寒山古寺,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里。
诗人运思细密,短短四句诗中包蕴了六景一事,用最具诗意的语言构造出一个清幽寂远的意境:江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卧闻静夜钟声。
所有景物的挑选都独具慧眼: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
墨梅
文:
我家画中洗砚池边的梅树,花开朵朵,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
它不需要别人夸奖颜色美好,只要留下充满乾坤的清香之气。
受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方塘:方形的水塘〕一鉴开〔一鉴开:像一面镜子被打开。
鉴,镜子。
古时候,镜子用镜袱盖上,用时打开。
〕,
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被打开。
将书比作半亩方塘。
书是长方形的,所以说“半亩方塘”。
“一鉴开”,以镜子作比,形容方塘极其清澈。
天光云影共徘徊〔天光云影共徘徊:天光和云影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
〕。
天光和云影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
写清澈方塘中倒映的美好景致。
“天光”“云影”,比喻书中的内容。
问渠〔渠:它,指水塘。
〕那〔那:同“哪”,怎么。
〕得清如许〔如许:如此,这样。
〕,
为〔为:因为。
〕有源头活水来。
问那方塘的水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有活水从源头不断流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