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基层政府治理模式创新与构建和谐社会
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与创新
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与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与创新随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也日益成为各级政府重视的领域。
基层社会治理是指通过各种手段和措施,维护和提高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社会和谐稳定的一项重要工作。
目前,我国基层社会治理面临诸多困境和挑战,亟需探索创新的实践模式和方法,以提高治理效能和效果,确保社会发展的稳定和良好。
2023年,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与创新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在政策层面,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和促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法规和政策,落实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理念。
在实践层面,各地政府积极探索创新的社会治理模式,打造属于本地区的“品牌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智能科技与基层社会治理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智能科技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新手段。
在2023年,智能科技得以全面应用到社会治理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例如,在公共安全方面,利用高清晰度监控等技术,有效防止突发事件的发生。
在环保方面,智能检测设备能够及时掌握污染情况,实现对环境的全面管控。
在医疗方面,智能医疗系统则能够提高医疗效率,实现从诊疗到康复的全程管理。
这些智能科技手段的应用,既能提高治理效能,又能降低治理成本,是基层社会治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多元化的治理主体在基层社会治理中,政府、社区组织、居民等都是不可或缺的治理主体。
在2023年,多元化的治理主体成为一种趋势,各种主体之间相互配合、共同协作,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社会治理网络。
例如,在社区治理中,社区党委、社区居委会、业委会等组织,与居民自身也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组织,负责协调各方资源,推进社区治理的各项工作。
政府也发挥着执法、监管、调控的作用,发挥着引导和支持的作用。
在“多元化主体治理”原则的指导下,各治理主体能够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责任共担,共同推进区域社会治理工作。
三、社会自治的重要性社会自治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2023年,“自治”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点之一,社会自治作为一种有效的社会治理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支持。
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当前,社会治理成为了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
要实现和谐有序的社会治理共同体,需要积极探索创新社会治理模式,深化基层治理,激励社会主体参与,加强法治建设,以及开展精准施策等多方面的举措。
首先,创新社会治理模式是实现和谐有序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的重要途径。
传统的治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需要借鉴国外成功的治理模式,同时也要在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下探索创新。
例如,某些地区可以采用“社会授权+政府监管”模式,通过有效的社会授权和政府监管机制,实现治理的良好质量。
其次,深化基层治理是实现和谐有序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核心任务。
逐渐实现基层治理的现代化,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基层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实现基层治理的协同和高效,提高基层治理的主动性和自我调节能力,从而实现更加有序和稳定的社会治理。
第三,激励社会主体参与,也是实现和谐有序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关键要素。
鼓励各类社会主体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并为他们提供相应的支持和激励措施,形成更加广泛的社会治理参与机制,让社会治理更加及时,有效,能够更好地满足广大群众的需求和利益。
第四,加强法治建设是实现和谐有序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的重要保障。
要深化法治体系的建设,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以有力的制度保障推动社会治理向良性、有序方向发展,高效地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塑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最后,开展精准施策也是实现和谐有序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的重点工作。
应该通过大数据等现代技术手段,深入分析和研究社会治理的各个方面,获取全局和局部的信息,对不同区域,不同群体,不同问题、采取相应的施策,推动社会治理工作更加全面、立体、高效推进。
总之,实现和谐有序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是一个长期而坚实的过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各方面深入推进。
只有在不断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和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才能够构建更加和谐、有序、稳定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关于基层治理的论文
关于基层治理的论文基层治理是指通过完善社区组织和管理制度,使基层组织和居民自治有序开展,实现基层建设和服务的集中统一协调。
基层治理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第一,基层治理是防范和解决社会矛盾的有效途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矛盾日益增多,如收入分配不公、城乡差距大、教育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这些问题需要通过有效的基层治理才能得以解决。
基层治理能够让民众的诉求得到正当反馈和解决,有效的化解冲突,维护社会和谐。
第二,基层治理是推动各项政策落实和实现之间联系的纽带。
基层居民接收政策落实所需信息的渠道即来自社区居民委员会、村委会等基层组织。
同时,基层治理在政府决策层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将民众需求反馈给政府,使政府的政策服务能够更贴近民众的实际需求,提高政策实施质量。
第三,基层治理是提高人民群众参与意识和能力的推动力。
基层治理的目的是增强居民自治意识,加强公共服务和道德建设,通过发扬民主、团结、和谐、进步的基本公德,促进整个社会素质的提高。
促进和发展基层组织形成公民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的良好平台,认真组织和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公益活动,是提高人民群众参与意识和能力的重要推动力。
第四,基层治理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有效手段。
基层治理最终目的是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繁荣,而社会的和谐与繁荣需要依靠一种良好的道德秩序。
基层治理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道德教育、加强教育环境建设、推行志愿服务等,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平台,有助于加强全民道德素质、构筑全民道德体系。
总之,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担着社会和谐与稳定的使命,而且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和推动力。
未来发展中我国应该加强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动社区发展,以切实提高居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和获得感。
同时也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高自我管理和服务能力,使其成为宣传、实施和监督民主法治的重要力量。
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研究
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研究【摘要】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是当前社会治理领域的重要议题。
本文从基层社会治理概念、现状分析、我国实践探索、问题挑战以及路径探索等多个角度进行研究。
通过对基层社会治理创新进行深入探讨,揭示了其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性和前景展望。
文中还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提供参考和指导。
通过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发展,提高基层治理效能,为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研究、概念、现状分析、实践探索、问题、挑战、路径探索、重要性、前景展望、结论、建议。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基层社会治理是指政府与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协同推动社会治理工作的一种模式。
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建设,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已成为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关注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面临着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结构复杂、利益分配不公等诸多挑战和问题,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已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途径之一。
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信息不对称、资源分配不均等,传统的管理方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前社会的需要。
为了提高基层社会治理的效能和效果,必须进行创新。
研究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既是对目前治理模式的改进,也是对未来社会治理的展望。
通过梳理研究背景,可以更好地把握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现状、问题和前景,为我国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路径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目的基层社会治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重要环节,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挑战。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深入探讨,揭示其内涵和特点,分析我国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现状,探讨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相关的路径探索和建议,为加强基层社会治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具体研究目的包括:1. 探讨基层社会治理的概念界定及内涵,明确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含义和范畴;2. 分析我国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现状,总结经验和教训,为未来发展提供借鉴;3. 探索我国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路径,探讨有效的模式和方法;4. 分析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提出应对策略和对策;5. 展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前景,强调其重要性和必要性。
基层治理的辩论辩题
基层治理的辩论辩题正方,基层治理是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的有效途径。
基层治理是指政府在基层组织和社区中进行管理和服务的活动。
基层治理是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的有效途径,因为它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增强社会稳定和凝聚力。
首先,基层治理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在基层组织和社区中,政府可以更加接近和了解人民群众的需求,能够更及时地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
比如,中国古代的“三纲五常”就是基于基层治理的理念,强调了家庭和社区的治理,从而达到了社会稳定和和谐。
其次,基层治理能够增强社会稳定和凝聚力。
在基层组织和社区中,政府能够更好地协调各方利益,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比如,新加坡在基层治理方面做得很好,通过社区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等组织,有效地维护社会稳定和凝聚力。
综上所述,基层治理是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的有效途径,因为它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增强社会稳定和凝聚力。
反方,基层治理并非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的有效途径。
基层治理虽然重要,但并非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的唯一有效途径。
作为社会治理的一部分,基层治理存在着一些局限性和问题。
首先,基层治理容易受到地方利益和腐败的影响。
在一些地方,基层治理可能会被地方官员利用来谋取私利,导致资源分配不公,甚至腐败现象的出现。
比如,中国一些基层政府存在“一把手”包养村干部的现象,导致基层治理失去了公正性和公信力。
其次,基层治理可能会导致权力滥用和民主赤字。
在一些地方,基层政府可能会滥用职权,侵犯人民群众的权益,导致社会不稳定。
比如,印度的一些地方政府在基层治理中存在着严重的权力滥用和民主赤字问题。
综上所述,基层治理并非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的唯一有效途径,它存在着一些局限性和问题,需要更加全面地考虑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
名人名句:“治理国家,若烹小鲜。
”——《庄子》。
“治理国家,若烹小鲜。
”这句话说明了基层治理的重要性,小事情处理好了,大事情也就容易解决了。
经典案例:新加坡的基层治理模式,新加坡政府通过建立社区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等基层组织,有效地维护社会稳定和凝聚力。
基层治理模式创新研究
基层治理模式创新研究基层治理是现代社会管理和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模式创新对于推动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义。
基层治理模式创新研究一直是学术界和实践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介绍基层治理模式创新的现状和趋势,以及相关研究的重要成果和启示。
基层治理模式创新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乡结构的变化,基层治理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传统的基层治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需求,因此需要进行创新。
其次,政府在推进基层治理模式创新方面给予了更多的支持和倡导,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措施。
第三,社会组织和公民参与基层治理的意愿和能力不断增强,这为基层治理模式创新提供了有利条件。
最后,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使得基层治理的方式和手段发生了根本性变革,也促进了基层治理模式的更新。
在基层治理模式创新研究方面,学者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首先,基于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理论框架,分析了基层治理模式创新的内在逻辑和机制。
其次,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基层组织的案例研究,总结了各种创新做法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再次,围绕政府、市场、社会多元主体参与基层治理的角色与功能,深入研究了其相互关系和协调机制,为基层治理模式创新提供了理论支撑。
最后,结合信息化技术和互联网思维,探讨了如何利用新技术手段推动基层治理模式创新。
对于基层治理模式创新研究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学者们通过深入调研和实证分析,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操作性和指导性的结论和建议,为政府和社会组织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其次,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地方政府和社会组织积极探索和实践了新型的基层治理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
再次,学术界在此领域涌现出了一大批专业化的研究机构和学者,为相关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学术支持。
最后,媒体对于基层治理模式创新的报道和宣传也得到了较大关注,推动了社会对于此项工作的认识与重视。
创新基层治理模式
创新基层治理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基层治理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需要不断创新和改进。
创新基层治理模式,旨在更好地解决基层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社会治理的效能和水平。
一、创新基层治理的背景和意义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然而,传统的基层治理模式存在着效率低下、决策不民主、信息不畅通等问题,难以适应新时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因此,创新基层治理模式迫在眉睫。
创新基层治理模式的意义在于提高社会治理的效能和水平,加强社会组织和政府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推动社会治理的现代化进程,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期待。
二、创新基层治理的原则和路径创新基层治理模式的原则是以人民为中心、法治为基础、多元参与为途径、信息化为支撑。
通过依法治理,实现社会治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民主化,提高社会治理的效能和水平。
创新基层治理的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政府要转变职能,从传统的“管理者”角色转变为“服务者”角色,积极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共服务,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2. 建立健全社会组织。
社会组织是基层治理的重要力量,要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和平台,发挥其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3. 加强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是创新基层治理的重要手段,要加强信息化建设,推动信息技术在基层治理中的应用,提高社会治理的效能和水平。
4. 增强社会组织和政府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社会组织和政府是基层治理的重要主体,要加强双方的沟通和合作,形成合力,共同推动社会治理的现代化进程。
三、创新基层治理的案例和效果创新基层治理模式的实践已经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效。
例如,在某个城市,政府积极转变职能,从传统的“管理者”转变为“服务者”,建立了多个社区服务中心,为居民提供便利的公共服务。
同时,政府还与社会组织密切合作,共同推动社区建设和治理,增强了社区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在另一个案例中,某地政府加强了信息化建设,建立了社区网站和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提供便捷的在线服务和信息发布渠道,方便居民获取相关信息和解决问题。
基层社会治理机制
基层社会治理机制基层社会治理机制是指在社会生活中,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发挥社会力量的重要作用,实现社会治理的机制和方法。
基层社会治理机制的构建对于建设和谐社会、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基层社会治理的内涵、机制构建的基本原则和具体途径等方面进行阐述。
基层社会治理旨在通过组织和调动社会各方主体参与,共同解决社会问题,实现社会治理的目标。
基层社会治理机制的主要内涵包括群众自治、政府管理、社会协同和法治保障。
其中,群众自治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基础,强调居民的自主管理和自治精神,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的参与主体性和能动性;政府管理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在基层实施九指标,依法行政,为公众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社会协同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发挥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的作用,形成多方联动的合力;法治保障则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基础条件,依法治理、依法行政,保障社会治理的公正性和合法性。
基层社会治理机制构建的基本原则包括权责清晰、分类治理、协同运行、公开透明、法治保障等。
权责清晰要求明确各方的权限和责任,避免权责不清导致责任推诿和工作不到位;分类治理要根据不同的社会问题和治理对象,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实现有针对性的社会治理;协同运行要求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等各方互相配合、协同作战,形成合力;公开透明要求社会治理过程公开透明,接受社会监督和纠正;法治保障要求社会治理符合法治原则,守法行政,依法解决社会问题。
基层社会治理机制的具体途径主要包括社区建设、依法治理、协商议事、舆论引导等。
社区建设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途径,通过建立健全社区治理组织和机制,发挥居民的自主管理和自治能力,推动社会治理的更好发展;依法治理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基石,大力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依法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推动社会秩序的良性发展;协商议事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方式,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协商和议事活动,实现社会各方的广泛参与,促进社会问题的解决;舆论引导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通过充分发挥舆论的监督和引导作用,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推动社会治理的改善。
浅论构建和谐社会与乡村社会治理
农民没有能力对政府的政策发生影 响 ,只得 尽量躲避 与政 府的 “ 接触 , 而不是去改变政府 的政策 和行 为” 二是传 统国家确实没 ; 有能力 和意 向去直接管理农村 中的行政事务 。所 以我 国古代也 是“ 王权 至于县政” 即以命令——服从关 系为特征 的体制性政 , 17 9 8年之后 , 村逐步 实现 了家庭 联产 承包责 任制 , 农 这种 府 权力 只到县一级 , 以下实行乡村 自治 , 县 县令被称 之为 “ 民 生产责任制 的建立带来 了生产关系 的部分调整 ,使之更加适合 亲 之官 ” 。国家对于乡村社会的治理主要表现为规则一 遵守 关系。 我 国农村的经济状况 。 然而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从一开始就不 国家 主 要 通 过法 律 及 以强 制 力 为 支 撑 的意 识 形 态 ,而 不 是 以直 仅仅是农村经济领域的重要变革 ,它对农村政治和社会领域的 接 的行政命 令的方式治理乡村社会 ,只要乡村社会遵守 国家意 冲击也是巨大的。其 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借助于指令性计划经营 志, 政府一般不直接 干预 乡村生活 。 农业生产的经济功能丧失 ,政社合 一的人民公社也就失去 了权 2人 民公 社 的 政 社 合 一 体制 。 . 威 的基础 ,变得无 法容纳新兴的社会力量 ,无法协调和统帅社 15 年 2月 , 98 中共 中央八 届六 中全 会通过 的《 关于人 民公 会 , 原来那种准军事化管理体制也 自行解体 , 农村社会 出现 了管 社 的若干问题 的决议》 出 :人 民公社 实行 统一领导 、 指 “ 分级管理 理上 的真空 。农 村一 部分社队基层 组织涣散 , 甚至 陷于瘫痪 、 半 的制度。 公社的管理机构一般可分为管理委员会 、 ” 管理区( 或生 瘫痪状态 , 致使许多事情无人负责 , 良现象滋长蔓延 。面对农 不 产大队 )一般是分片管理工农 商学兵 , , 进行经济核算 的单位 , 盈 村社会 这种 经济上发展 和政治上失 控的状 况 ,国家需要确立适 亏 由公社统一负责。 生产队是生产劳动 的基本单位。 在实际运作 应新 经济状况 的乡村社会治理制度 ,乡政村 治体 制也就 随之产 中 , 民公社管理 了本辖 区的一切事宜 。 人 它既是农村基层政权机 生 。 关, 又是农村经济单位 。 乡政村治的制度安排是一个渐进 的过程 。 1 8 从 9 2年宪法规 事实证明 ,人 民公社体制虽然 曾努力使 国家行政权力深入 定设 立村 民委员会 , 18 到 9 7年通过《 中华 人民共和 国村 民委员 到农村的基 层社会 ,但最终并没有实现 乡镇 以下 的行政化 。因 会 组织 法( 试行 )再到 19 年颁布《 》 98 中华 人 民共和 国村 民委员 为, 国家行政权力的一个显著 特点是科层制 , 也就是“ 官职” 的存 会组织法》 到现在 比较规范和普遍的村 民委员会选举历经二十 , 在 。在人民公社 的人事制度 中, 这种科层 制的“ 官职” 就是 “ 国家 年 时 间 。在 这期 间 , 村 社会 治理 可谓 硕 果 累累 。以 山西 省 第 八 乡 干部” 。但从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 , 无论生产大队如何必须执行 届村 民委员会换届 选举工作为例 : 2 0 从 0 8年 1 至 20 0月 0 9年 1 公社的各项命令 , 但其身份并没有改变 , 生产大队还不是国家的 月 , 山西省共有 2 16个村完成换届选举 。其 中, 12 6 87 有 7 4 个村
申论范文: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
申论范文: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申论范文: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一、引言基层社会治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基石。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我国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是实现全面依法治国、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必然选择。
二、确立中国特色基层社会治理的理念1.坚持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层社会治理的核心要求是党的领导,只有牢固树立党委领导一切的意识,才能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的科学化、法治化和民主化。
2.依法治理坚持以宪法为核心,依法治理基层社会,是构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
要坚持法治思维,制定健全和完善社会治理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基层行政效能和公正司法保障。
3.解决社会问题基层社会治理的核心是解决社会问题,要实行问题导向的基层治理,根据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需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和谐。
三、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路径选择1.优化基层社会治理机制建立科学完善的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推动党委领导下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向班子负责、人人有责的方向发展。
同时,加强公共安全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提高社会治理的综合效能。
2.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实践,推动信息技术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建设智慧社会,提高社会治理的科学性、精细化、便利化和透明度。
同时,倡导和培育社会共治、社区自治等新型治理模式,鼓励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共建共享。
3.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支信念坚定、敢于担当、善于创新的基层社会治理干部队伍。
加强干部培训和轮岗交流,提高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和能力。
四、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挑战与对策1.挑战:(1)城乡发展不平衡,仍存在差距;(2)资源分配不均衡,发展潜力有限;(3)社会矛盾和问题依然突出。
2.对策:(1)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化解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促进城乡融合发展;(2)加强资源配置和环境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提升发展潜力;(3)以问题为导向,坚持源头治理,加强社会矛盾的预防和化解。
社会治理创新政策解读构建和谐社会
社会治理创新政策解读构建和谐社会社会治理创新是指通过引入新理念、新机制、新技术、新模式等,不断提升社会治理水平,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过程。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社会治理创新,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旨在构建和谐社会。
本文将对社会治理创新政策进行解读,探讨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一、强化基层治理,推进社区治理体系建设当前,我国社会治理面临着城乡、区域、层级等多重矛盾和问题,尤其是基层治理面临着薄弱环节和不足之处。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出台了推进社区治理体系建设的政策。
该政策要求加强社区治理组织建设,培养社区居民自治意识,建立健全社区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形成群众自治、社会协商、政府服务、法律保障相结合的社区治理模式。
通过强化基层治理,推进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旨在提升社区的自治能力和综合治理能力,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社会组织管理,促进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组织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对于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了加强社会组织管理,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包括优化社会组织的注册、备案和报告制度,推动社会组织参与公共事务决策,促进社会组织的规范发展等。
这些政策的出台旨在为社会组织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激发社会组织的活力,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进一步推动社会治理创新。
三、推进信息化建设,构建智慧社会治理体系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为社会治理创新提供了重要支撑。
为了推进信息化建设,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包括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强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将促进社会治理的信息化、智能化发展,提升社会治理效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技术保障。
四、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是现代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包括建立健全信用信息归集共享机制,加强信用信息使用和保护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将促进社会信用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建立诚信守信的社会文化氛围,推动社会治理创新。
2024年度基层社会治理创新试点建设工作总结
2024年度基层社会治理创新试点建设工作总结一、前言2024年是基层社会治理创新试点建设的关键一年。
各级政府和社会力量积极探索基层治理的新模式、新方法,推动社会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和规范化。
本文将对2024年度基层社会治理创新试点建设工作进行总结,分析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为未来工作提供参考。
二、工作成效1. 制定并实施治理创新试点方案根据中央文件要求,各地均制定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试点方案,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通过实施方案,推动了基层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完善,促进了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提升。
2. 推进社区治理模式创新在社区治理方面,探索了以社区为单位,强化居民自治、社会化服务和法治化管理的新模式。
通过建立社区议事会、居民自治组织等机制,有效增强了社区治理的公众参与性和社会信任度。
3. 强化基层治理能力建设通过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加大培训投入等方式,提升了基层干部的专业能力和服务水平。
同时,注重激发基层干部的创新活力,推动了治理方式的创新和升级。
4. 加强基层社会组织建设支持和引导基层社会组织发挥积极作用,在社会服务、调解纠纷、公共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各地积极探索基层社会组织与政府部门、企业和居民之间的合作模式,促进了社会资源的有机整合。
三、存在问题1. 体制机制尚需进一步完善虽然各地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试点方案中提出了改革措施,但在实际落实中存在一些困难和阻力。
体制机制建设还需进一步深化,推动各项改革举措的顺利实施。
2. 社区自治意识有待提升社区自治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环节,但在实践中发现部分社区居民自治意识薄弱,对社区事务参与度不高。
需要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居民自治意识,推动社区自治机制的健康发展。
3. 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亟需加强基层干部是基层社会治理的中坚力量,但在一些地方存在干部素质不高、待遇不公等问题。
需要加大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力度,提高干部的业务水平和服务意识。
4. 社会组织合作机制有待完善各地在支持和引导基层社会组织发挥作用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政府部门、企业和居民之间的合作机制还不够顺畅。
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与思考基层社会治理是指在社会管理中,对社区及其相关组织和个体进行有效管理的过程。
它是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基础部分,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基层社会治理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
本文将从实践和思考两个方面,探讨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路径和方向。
一、实践现在让我们来看一下一些国内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创新案例:1.社区网格化管理社区网格化管理是一种在社区内建立起多层次、多领域的管理体系,通过对社区进行细致管理和服务,提高社区治理水平的一种新型治理模式。
通过网格化管理,可以让政府、社会组织和居民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有效地解决社区内的各种问题。
在具体的实践中,社区网格化管理可以将社区划分成若干个网格,每个网格配备专门的网格员,负责网格内的管理和服务工作。
网格员深入到社区中,了解居民的需求和问题,及时协调解决,建立了一张网格精细化的社区治理网络。
2.志愿者服务随着社会的发展,志愿者服务已经成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一种重要方式。
志愿者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和资源,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种服务和帮助。
他们可以参与到社区的环境整治、文化活动、老人帮扶等各个方面,为社区的和谐稳定尽一份绵薄之力。
通过志愿者服务,可以有效地凝聚社区的力量,提高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推动社区的良性发展。
志愿者也可以借此机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3.社区治理信息化在信息化时代,社区治理也不例外地迎来了信息化的改革。
社区治理信息化是指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对社区内的各种资源和事务进行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提高社区治理的科学化和精细化水平。
具体来说,社区治理信息化可以将社区内的各项管理工作全部电子化,通过互联网技术进行社区内的信息流动和交流。
居民可以通过手机App或者互联网实现对社区事务的实时反馈和咨询,政府可以通过信息化系统实现社区的综合管理和资源调配。
以上这些案例充分说明了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实践正在不断发展和完善,并且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
论政府公共管理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论政府公共管理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社会多元主体协调进行社会优化治理的互动过程,又是实现社会公共利益最大化的价值结果,它与善治的治理理念存在着价值上的互通性。
所以,我们要充分发挥公共管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就需要转变行政机关的职能与转变行政治理工具、培育公民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构建畅通的反映公民诉求的途径和解决社会问题的有效机制等,努力使公共管理朝着善治的方向的理想模式发展。
关键词: 政府公共管理和谐社会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现今以及将来很长时期我国建设的主要方向和要求。
公共管理在中国的兴起和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宽广的基础平台与动力机制,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发展。
但是,作为我国公共管理主体的各级政府,如何以科学、先进的治理理念为指导,使广泛的公共管理活动更为有效,无疑是我国目前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也是最重要的现实着眼点。
本文试图通过研究公共管理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寻求行政机关的治理坐标.以利于更好地为构建与发展和谐社会服务。
1、建立政府的和谐管理目标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1.1创建能体现全面和谐发展的政府公共管理目标体系纵观公共管理思潮尤其是新公共管理运动,其实质就在于谋求各种社会力量的整合,调动各层面的积极性,共同参与创造美好的生活。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
各地政府也应当汲取公共管理的合理思想,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机制的力量,减少行政干预。
在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划上,应坚决抛弃在计划经济时代所形成的以“经济增长为目的”的惯性思维.运用公共管理的新思维对已成为惯例的旧目标体系进行彻底的审视。
目前,当务之急是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尽快形成一整套以追求“和谐发展”为特征的指标体系。
我们应当把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先进执政理念转化为一些合乎公共管理用语习惯和思维逻辑的“价值理念”,并由此构建出“改革愿景”。
符合中国国情的、好的现代政府,除了应当坚守一些基本的政治原则以外,在行政管理上应该信守三个基本价值或理念:合法性、责任性和回应性。
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本文阐述了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的背景及必要性,提出了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的路径。
要处理好“维权”与“维稳”的关系;大力推进城乡社区治理,加强社会治理创新基础性工程建设;积极培养社会治理的专业人才,不断提高社会治理的专业化水平;加强道德和诚信体系建设,提升社会治理的软实力。
标签:社会治理;创新;和谐稳定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已经建设成“世界第二”的经济体(中国正式超过日本),随着三十多年来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经济水平提高的同时,社会结构也带来了深刻的转型,与之相伴的是,社会矛盾也日益凸显出来。
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新问题是,我们是不是能在社会治理形势如此复杂的情况下,建立起一个稳定有序、公平正义、平安幸福的和谐社会?党的十八大报告用完整的篇幅阐述了社会治理创新,一方面充分肯定了改革开放以来党和人民取得的伟大成就,另一方面明确了今后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方向。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的新要求。
这是我们党深入分析发展阶段性特征得出的新结论、引领社会进步的新标志,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新升华。
一、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的背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黄金时期和社会矛盾的多发期,经济成就越来越大,社会问题也就越来越多,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在不断得到提高,但是不满意的地方却也不见减少。
那么,就需要通过改善民生和社会治理创新,既让改革最大限度的发展,也能维持稳定和谐的社会局面,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1、流动人口的增多给社会治理工作带来新的挑战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带来了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从而流动人口规模也越来越大。
但是,大多数来自农村的流动人口仍无法成为真正的“城市人”,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仍需要艰难的过程。
他们生存方式的改变,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的转变都相对滞后。
这些进城流动人口在就医、就业、住房、子女就业等很多方面存在困难。
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论述
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论述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性在当下社会已经被广泛认可。
基层社会治理是指国家政权机关通过制定政策、管理事务、维护秩序以及提供公共服务等方式,对社会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服务。
它不仅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也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基石。
基层社会治理旨在构建和谐社会,保障公民权益,促进社会协调发展,实现长治久安。
基层社会治理具有广泛性和直接性。
基层社会治理是政府权力的延伸和社会自治的具体落实,涵盖了政府、群众和社会组织等多方面的参与。
在基层社会治理中,政府是主体,群众是参与者,社会组织是补充者。
政府通过制定政策、管理事务、维护社会秩序等方式,保障公共利益和社会稳定;而群众通过参与民主决策、监督政府行为、维护自身权益等方式,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社会组织通过服务社区、协调冲突、促进发展等方式,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这种多方面参与的方式,使得基层社会治理更具广泛性和直接性,更加符合社会实际需求。
基层社会治理具有灵活性和有效性。
基层社会治理是在地方自治基础上的一种管理模式,因地制宜、因时而变,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发展需求。
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地方政府、社区居民、社会组织等各方主体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制度设计和实践创新,形成了有效的参与机制、协商机制、矛盾调解机制等治理机制,使得基层社会治理更加灵活和有效。
在处理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提升社会服务等方面,基层社会治理能够迅速响应和有效处理,实现社会治理的目标。
基层社会治理具有需求性和综合性。
基层社会治理是为了满足社会的基本需求和综合利益,保障人民的安居乐业和公共利益。
在基层社会治理中,政府依法行政,提供公共服务,维护社会秩序,满足人民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社会组织开展社会服务,参与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满足人民的多样化需求;群众积极参与,监督政府行为,维护自身权益,促进社会的公正与公平。
浅谈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
17作者简介:郑晶(1969— ),女,汉族,福建平潭人。
主要研究方向:科社。
党的十九大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
社会治理的关键在于基层的治理,只有将基层的主要矛盾和问题进行解决,那么全社会才会实现现代化的建设与发展。
因此,我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要坚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并从基层出发,号召基层人民群众努力前进,进而实现基层的顺利运转,努力做好脱贫攻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奠基。
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解决社会的主要矛盾,还可以提高社会发展的质量,二来,为实现基层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而提供便利,最终增强基层人民的幸福感和安全感,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先进性。
一、创新社会治理的时代性(一)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社会管理”一词最早起源于1998年的《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说明》,《说明》中强调政府职能在于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之后,中共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五中全会以及六中全会中对社会管理的必要性以及实施路径和措施都进行了详细的部署,并在十七大和十七大六中全会中阐述了社会管理与依法治国之间的结合路径,从而为建成小康社会而打好基础。
而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中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治理”这一概念,进而实现了“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转变。
通过对比二者的内涵可以看出二者的区别。
第一,社会管理虽然强调政府和公民社会组织进行管理,但是重点突出政府的主导性作用,其中包括各级政府部门,主体相对单一。
而社会治理的主体也是强调政府和公民社会组织形式,但是其主体主要呈现多元化,包括政府部门、人民群众、社会组织以及企事业单位等等。
第二,社会管理过程中,是由政府自上而下地发自主观愿望来控制社会,使得公民和其他社会组织必须顺从和适应,体现不出社会发展的民主性。
而社会治理则是给公民、社会组织、企业等提供自主治理的机会,进而将维护公共政策,并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论述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工作的重点内容
论述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工作的重点内容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工作是适应新时代社会变革,解决社会矛盾,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任务。
那么,该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工作呢?一、强化基层治理。
基层是社会治理的基础,要建立健全基层治理体系,强化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基层干部能力素质,落实基层民主管理,加强对重点人群和问题的关注和帮扶,推动基层治理向精细化、智慧化、集成化方向发展。
二、深化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要优化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加强公共服务品质和效率,提高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促进公共服务和社会实际需求的对接。
三、构建全国一体化社会治理体系。
要加强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合作,推动全国一体化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健全信息共享机制,推进社会治理领域创新,提高应急救援能力,构建人民群众参与、政府发挥作用、社会各界共同治理的社会治理体系。
四、强化法治建设。
法治建设是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的关键,要全面深化依法治国,加强司法公正、司法服务、司法保障,完善法律法规,推进全面依法治理。
五、加强网络安全。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安全成为社会治理的新领域,要加强网络安全法制建设,推进网络空间治理,完善网络安全保障机制。
六、推动文化建设。
文化建设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要优化文化资源配置,扩大文化消费市场规模,加强对文化事业的经济支持,保护文化遗产和地域文化特色,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工作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完善和创新理念,加强制度建设,提高执行力和实践能力,确保社会治理工作向更高水平、更全面发展。
申论热点: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机制
申论热点: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机制,1200字
当今,社会治理正面临着许多问题,急需创新机制来促进其发展。
因此,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机制的推行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加强基层政府建设是实施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机制的基础。
基层政府有责任推进社会和谐、促进经济发展、维护民生、保护环境等,对此,应该更加注重政治建设,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加强政府绩效管理,提高政府监督能力,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等,以建立一个真正有效的、科学的政府。
其次,大力发展社会力量参与治理工作,是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机制的重要方面。
社会力量对社会和谐、调节社会矛盾有着重要作用,可以从各个方面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治理。
一方面,要倡导社会组织加强社会管理和帮助为家庭服务;另一方面,要加强和改进社会和平调解服务,发挥社会调解的独特优势;再者,要改进和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加强社会企业的参与,促使社会企业参与更多的公益行动。
此外,完善基层社会治理法律制度是实施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机制的重要环节。
应加强依法行政,注重法治精神,完善政府财政和行政机构,建立和完善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所需的法律建设,确保法律的执行,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不断改善基层社会治理环境,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机制的发展。
最后,支持科技技术应用是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加强智能化技术的引入和推广,支持科技和社会治理
的有机结合,以便实现社会治理的高效率、小成本、低风险等,更好地满足基层社会治理需求。
综上所述,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机制推行,必须深入推进基层政府建设,大力发展社会力量参与治理,完善基层社会治理法律制度,支持科技技术应用等,以提高社会治理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营造良好的治理环境。
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社会创新与基层治理
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社会创新与基层治理社会创新与基层治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社会变得越来越复杂和多变。
政府单靠自身的力量难以解决社会问题,而社会创新的力量却可以为社会带来新的思考和方案,激发人民的创造力和动力,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
社会创新是指在解决社会问题或满足社会需求过程中,创造出新的社会价值,推动社会进步的行为和方法。
社会创新的发生需要有创新的资源和创新的主体,需要有创新的环境和创新的制度。
而基层治理作为社会创新的土壤,为社会创新的发生提供了相应的资源和制度环境。
基层治理是指在政府机构之外,通过自组织、自管理和自服务等形式,发挥基层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和巩固社会共治,在解决群众问题、推动社会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基层治理的有效性关系到社会创新的能否得到有效的传播和实现。
社会创新为基层治理注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基层治理需要在社区、乡村、城市街道等具体的实践环境中展开,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社区、不同的群体面临的问题也各不相同。
在不同的环境中寻找适合的解决方法和模式,就需要不同的社会创新来指导。
比如,城市中的“拼车”和“共享单车”等新型交通方式,为城市交通问题的解决开辟了新的思路,有利于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农村中的“土地流转”和“农村电商”,为农村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新的模式和动力。
这些社会创新为基层治理的问题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也为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
基层治理则为社会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基层治理是建立在社区和乡村等基层单位之上的,它能够充分发挥群众智慧,推动社会创新的发生和传播。
基层治理的重点是推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形成“共治”的局面。
在社会创新中,倡导广泛参与和平等参与的理念,是实现共治的重要前提。
基层治理能够提供组织和协调的平台,使得社会创新在基层普及和复制。
基层治理和社会创新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载体的发展。
在实践中,基层治理可以通过建设社区自治组织、推进市民参与、建设社会化服务体系等形式,为社会创新提供友好的政策环境;而社会创新可以通过引进新的技术、经验、产品等手段来推动基层治理的现代化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基层政府治理模式创新与构建和谐社会摘要:基层政府治理模式创新就是政治管理过程中基层政府为了提高行政效率和增进公共利益进行创造性改革所采取的带有规律性的方式方法。
政府治理模式创新是构建和谐陕西的基本途径。
和谐陕西是政府治理模式创新的基本目标。
只有通过政府治理创新,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基层政府治理模式,才能提高各级政府管理社会的能力和水平,实现和谐奋进新陕西的奋斗目标。
关键词:基层政府;治理模式创新;服务型政府;和谐陕西基层是指各级政权组织中最低的一层。
这里讲的基层政府是指乡、县两级和城市区一级、不设区的市一级政府。
基层政府治理模式创新就是政治管理过程中基层公共权力机关为提高行政效率和增进公共利益进行创造性改革所采取的方式方法。
由于直接面对人民群众是基层政府最突出的特点,因此基层政府治理模式创新对和谐社会建设极为重要。
近年来,陕西各地基层政府加快改革,转变职能,对推动陕西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作出了积极努力。
但总体来讲,陕西各地基层政府服务意识不强,创新意识淡薄,体制僵化,制约了经济发展。
影响了社会和谐。
陕西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明确提出要实现跨越式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陕西、建设西部强省的奋斗目标,这是3720万三秦儿女的期待,更是省委省政府对人民的庄严承诺。
完成这样宏伟而艰巨的任务,构建和谐奋进新陕西,基层政府居于基础性地位,起着关键作用,积极推动政府治理模式创新,对于提高各级政府管理社会的能力和水平意义重大。
一、制约陕西社会和谐的基层政府因素分析近年来,陕西各地基层政府加快改革,提升服务水平,对为推动陕西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做了大量工作,但也还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
(一)重视经济指标轻视发展质量,在发展问题上的认识误区影响和谐改革开放尤其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陕西各地基层政府为发展本地经济,保持经济增长速度使出了浑身解数,但在发展问题上却产生了很大的认识误区,许多基层干部把“发展是硬道理”片面地理解为“经济增长率是硬道理”,把经济发展简单化为GDP决定一切。
由于以经济数据、经济指标论英雄的片面政绩观的引导驱使,为追求一时的增长速度,盲目上项目、办、引投资,大搞“形象工程”、“亮丽工程”、“夜景工程”,看起来经济增长了,但老百姓却没有得到实惠。
20XX年陕西榆林市GDP达到635亿元,财政收入突破50亿。
但该市仍有贫困人口万人,其中仍有万人未能解决温饱问题。
榆林很富,但老百姓却没钱。
而陕西一线职工收入也并未能随着经济发展有较大增长。
据陕西省总工会的调查资料显示,20XX年陕西省一线职工人均年收入为13135元,比社会平均工资16918元低3783元。
在调查的50户企事业单位中,职工人均年收入低于当地在岗职工年平均收入的有41户,占调查职工总数的%。
大部分一线职工的月收入在800~1000元,有的不足800元。
一线职工收入不仅偏低,而且增长缓慢,与效益增长不同步。
据问卷调查统计,西安市、渭南市的财贸、建筑行业的10家,20XX—20XX 年利润年均增长20%,而职工收入增长%。
5年来未增加过工资的职工占22,2%。
工人工资中扣除交纳社会保险金等外,实际没有增加多少,再扣除物价、房价、子女学费上涨等因素,相当一部分职工感受不到收入的增加。
基层政府如何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让绝大多数人民群众从经济发展中普遍受益,得到更多的实惠,急需创新治理模式,调整发展思路,走出发展的误区。
(二)重视经济发展,忽视环境保护。
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困扰和谐一些地方基层政府对经济发展极为重视,但却对环境污染问题视而不见,一些地方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不注重环境保护,有的甚至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一些干部甚至抱着先把经济搞上去,再去解决环境问题的想法。
政府环保部门每年都说关停了多少污染,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但许多地方环境污染依然呈加剧趋势。
据媒体报道,位于陕西子长县城内的子长供热公司,高大的烟囱每天排放出大量浓浓黑烟,让整个县城笼罩在“黑云”之下。
附近村民种的蔬菜,在市场上无人问津。
供热公司附近居民不能在外晒衣物,白色小尾寒羊在黑烟的熏染下变成褐色。
类似这些问题许多地方也存在,严重威胁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如不能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将引发群众对政府的不满,同时也影响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看重发展速度,宏观调控乏力。
地区行业收入差距拉大妨碍和谐西部大开发以来,陕西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
“十五”期间,陕西生产总值以年均%的速度增长,高于全国%的速度;“十一五”开局之年更以%的速度递增,高于全国%的速度。
但陕西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
一是与其他省份相比,差距较大。
陕西人口占全国近3%,但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仅占2%左右,人均GDP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6%左右,人均财政收入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2%左右。
20XX年陕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0763元,居全国26位。
二是收入差距拉大,从最低和最高收入户的资料看,20XX年陕西省城镇居民最低收入户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140元,最高收入户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479元,相差143元。
三是区域间、行业间差异较大。
20XX年陕西省十市一区中,最高的杨凌示范区13200元与最低的安康市8051元差距达5149元。
陕西省19个行业门类从业人员收入最高的行业报酬为最低行业的倍。
在一些地方,西部大开发以来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在扩大。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折射出政府宏观调控的乏力,也反映出政府管理能力有待提高,缩小地区行业收入差距,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需要各级政府提高管理能力,加大经济调控力度。
(四)一些干部作风官僚甚至腐败。
干群关系受损干扰和谐一些基层组织软弱涣散,衙门习气严重,对群众反映的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困难漠不关心,对属于自己份内的工作不作为,行政效率低下。
一些政府言而无信,对社会和群众公开承诺的事项,大打折扣,甚至不去兑现。
一些政府工作人员违法违规,滥用权力,贪污腐败,失信于民,极大地破坏了干群关系,损害了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也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
陕西泾阳县卖1200亩地竟然没有合法手续,明显是基层政府的失职。
宝鸡市陈仓区政府的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岐星水泥厂县功水泥建设项目”,在征用当地农民土地时,给村民土地补偿太低引发农民抵制。
20XX年12月21 日、22日,县功镇政府和水泥厂人员两次到地里勘界划线,均遭到村民的阻拦。
如何转变干部作风,强化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及时妥善处理这些矛盾和问题,营造和谐社会环境,亟须创新政府治理模式。
(五)政府职能转换滞后。
为民服务意识淡薄制约和谐首先是政府定位没有摆正,政府职能转变滞后,服务意识淡薄。
一些掌握审批权的部门管得太多,卡得太死,特别是非行政审批许可事项过多过滥。
一些部门对有利益的行政行为大家积极有为,导致政出多门,相互矛盾,效率低下,而对无利益的行政行为大家能推就推,想方设法不为,导致许多与群众密切相关的事情长期难办。
其次政府部门职责不清,管理混乱。
在政府与、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自主治理关系上,在日常经济活动中,往往既掌舵又划桨,扮演着裁判员和运动员的双重角色,该管的没有管好,不该管的管了许多;一些政府职能部门,对的检查多、摊派多、收费罚款多,但对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过问少、解决少或久拖不办,影响了经济快速发展。
一些乡镇政府对新农村建设不能科学规划引导,对农村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不能及时有效处理,导致一些村镇社会矛盾增多甚至激化,影响社会的稳定。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对陕西各级基层政府既迫切也极为必要。
二、推动政府治理模式和机制创新构建和谐陕西的思路与对策和谐社会,就是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融洽的状态。
和谐陕西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应该是以人为本,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得到充分激发、社会财富的创造源泉得到充分涌流、人们能够各尽其能的社会;是民众凝聚力不断增强,团结互助、平等友爱、扶贫济困,人际关系和谐的社会;是生态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是法制健全、管理有序、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
治理是人类社会进入民主时代适应社会发展首先在发达国家推行的治国理念和方式。
它既重视发挥政府的功能,又重视社会组织群体势力的合作,共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和政治活动。
以增进公共利益、积聚社会财富、提升社会和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构建和谐社会与基层政府治理具有目标的同一性。
基层政府处在直接面对人民群众的最基础地位,因此在构建和谐陕西中其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
基层政府治理创新是实现和谐陕西的基本途径。
和谐陕西是基层政府治理的基本目标。
如何通过基层政府治理创新,建立与陕西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相适应的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政府治理模式,提高各级政府管理社会的能力和水平,实现和谐奋进新陕西的奋斗目标?笔者认为有以下对策:(一)政府职能上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构建和谐社会,首要的是要加快经济发展,让人民享受发展的成果。
陕西省省长袁纯清在谈及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之间的关系时说:“只有加快发展,才能消除贫困和差距,才能为陕西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物质保证,但加快发展,不是单一地追求GDP的增长,而是要把发展建立在结构优化、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
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加快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使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这为各级基层政府解决发展问题指明了方向。
要求我们必须建立促进经济良性运行、科学发展的政府机制。
首先,政府要制定适合本地实际的经济发展规划,明确经济产业发展方向目标。
其次要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包括政策环境、硬件环境、社会环境,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
第三,要加强信息服务,密切本地与外地的经济往来和市场衔接,促进本地与外地的交往。
第四,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
完善支持自主创业,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
要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为他们充分就业创造条件。
要提高一线劳动者的收入,缩小行业地区收入差距。
第五,要改革现行的政府绩效考核机制。
对干部的考核不以GDP论英雄,不以经济数据、经济指标看结果,关键看人民群众是否得到实惠,经济是否又好又快地发展。
(二)政府决策上由独断型向民主科学型转变加快发展,建设西部强省,是民众的心愿和要求,如何发展,又需要科学的决策。
一些决策失误的发生,根源在于长官个人意志的决定性作用,在于权力的过分集中。
因此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形成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
在陕西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省长袁纯清宣布未来5年将投入1118亿元,用于教育、就业、公共卫生、社会保障、住房保障等8大民生工程的40个项目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