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传播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国际传播:特定的国家或社会集团通过大众传播媒介面向其他国家或地区受众所进行的跨国传播或全球范围传播,它是世界各国、各地区政治、经济与文化发展综合实力的一个局部的具体体现。

2.国际传播类型:印刷媒介形式、国际广播、卫星电视、互联网、通讯社
3.印刷媒介的优势:1)目前为止,印刷媒介还是文字材料(文件、公告、声明等)最理想最方便的载体,人们还乐于从印刷媒体获取文字信息2)印刷媒介对国际事务所做的报道与研究的深度仍是其他媒体所无法比拟的3)印刷媒介长期以来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引导力量,使其很容易成为公众甚至决策曾的“舆论领袖”4)印刷媒介还是文学、绘画等艺术形式的最佳载体。

4.国际广播的特点:不受国界限制、传播速度快、范围广、渗透力强、接收方便、可以使用多种语言传播
5.国际广播的分类:1)各国政府开办和直接控制的国际广播电台(如美国之音)【规模最大,影响最为广泛】2)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性国际广播电台(如欧洲的卢森堡广播电台)3)旨在传教的宗教国际广播电台(如远东广播公司)4)有意越过国境对邻国人民广播的“对内广播电台”5)一些反政府组织从其国境外向该国进行针对性广播的秘密电台
6.卫星电视特点:1)传播范围难以界定2)传播速度快捷3)媒介运作独到:A、商业性较强;B、竞争意识较强;C、更多地与其他媒介结合
7.通讯社:是一种以采集、加工、提供新闻信息,为其他媒介和各类用户服务的新闻机构。

通讯社不是一种终端传播媒介,而是各种媒介所需新闻信息产品的提供者;它不直接为广大的个体受众服务,而是为各种新闻媒介服务
8. 通讯社分类:1)就服务范围而言,通讯社可以分为世界性通讯社、国际性通讯社、地区性通讯社和国内通讯社2)就所有制性质而言,世界上的通讯社又可以分为私营通讯社、官方通讯社、半官方通讯社和合作性质的通讯社。

9.世界上第一个通讯社:1835年,法国,哈瓦斯社,世界上最早的四大通讯社:法国的哈瓦斯社、美国的美联社、德国的沃尔夫社、英国的路透社
10.当今四大通讯社:美国的美联社,美国的国际合众社,英国的路透社,法国的法新社
(不要记忆)11.国际传播的功能与作用:1)服务于本国意识形态,促进各国之间信息沟通2)主权国家实施国际战略、外交政策的重要手段3)国际传播的独立自主是国家独立的重要特征。

12.如何理解国际传播?1)是大众传播的国际化过程2)对传播技术高度依赖的传播形式3)国内传播的延伸部分4)多重控制下的传播5)复杂的传播过程。

13.国际传播秩序问题:1)富足的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拥有较强的媒介产品生产能力,造成国际传播中不平衡的信息流动2)媒介产品的输出,对接受国造成双重文化侵略:输出本国文化,冲击本地传统文化3)传播媒介分布不平等4)传播资源利用上不平等5)传播信息量和内容上不平等。

14.网络出现以后,对国际传播的影响: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信息占有量方面的差距被进一步拉大2)技术上的主导地位让他们夺取在网络传播秩序的构建中的主导权,确保他们21世纪全面称霸3)打着新闻信息自由流动的幌子,肆意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渗透和侵略,企图输出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网络新闻成为绝佳利器4)网络新闻传播中英语信息占据了将近90%的份额,英语文化尤其是美国文化借助网络传播科技已经在网络上形成了文化霸权
15.你如何看待国内的肯德基、麦当劳“热”?
16.文化帝国主义:是在20世纪60年代产生的,帝国主义国家控制他国的过程,是文
化先行,由帝国主义国家向他国输出支持帝国主义关系的文化形式,然后完成帝国的支配状态。

17.文化帝国主义的表现:文化输出国一直是在有意和无意地对文化产品输入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以美国为例,该国的文化艺术团体和文化制品虽然大多是通过商业渠道进入对外文化交流领域的,然而也可以看到,正是美国政府在政治、财政、金融和税收等方面采取了宏观调控的保护与鼓励手段,才使美国文化和意识形态向国外大量输出,从而达到为美国总体对外战略服务的目的,这正是文化帝国主义所表现出来的新动向。

文化帝国主义表现及其突出的几种行业如下:1)图书、杂志、报纸2)电影3)电视节目4)音乐
18.发展中个国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去抵御并消解文化帝国主义:1)坚持国家文化主权原则2)制定合理的国内政策3)发展中国家间的携手合作,建立双边的、多边的和地区性信息交换组织
19.国内政策:法律手段、语言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文化评论手段、技术手段、舆论手段
20.国际传播主体分类:政府、企业(专指赢利性组织)、社会组织(专指非盈利性组织)和个人
21.政府在国际传播中的双重身份:传播者和控制者
22.政府作为信息传播者,具有绝对权威:1)国家权力、国家意志的集中体现2)政府对核心信息的独占性3)媒体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格局:“取”与“予”。

23.国际传播力:是一个主权国家所具有的一种特殊力量,包括政府和民间拥有的传播力量的总和,是一国为争取和实现国家利益在国际范围内进行信息交流的能力和效力。

24.国家形象是“在历史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化的要素,经萃取、提炼而成”,它汇集了“国家或民族精神气质中的闪亮点”
25.非媒体企业的传播形式:主要借助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进行国际传播;借助传统媒体的形式主要有两种:商业广告和公共关系;选择媒体的几大考虑因素:广告目标、消费者的特征、媒体特征;借助新媒体主要进行数据资料流通:生产计划、物资调配、人事安排、营销动态等。

主要有四种形式的数据资料流通:集中型、发散型、跨国双向型和多国网络型。

26.轮替执政型的政治体制中政党传播的特点:1)拥有独立于政府的政党信息传播系统2)借助具有明显倾向性的主流媒体或以付费的方式通过主流媒体进行宣传3)利用公关手段进行宣传:政府公关
27.个人作为传播主体的传播方式:1)网络新闻组2)电子公告系统(BBS)3)电子邮件服务4)网络日志(博客,Blog)
28.入境信息对国家安全的影响:1)“文化殖民”导致文化排挤2)“数字鸿沟”拉大贫富距离3)信息攻击威胁国家安全4)网络犯罪干扰正常秩序
29.各国对入境信息的把关控制1)完全封闭型2)相对封闭型3)相对开放型4)完全开放型
30.国际组织的控制方式:1)制定规则2)分配资源3)调解争端
31.国际组织对国际传播的影响:
一)对发达国家的影响:1)开辟全球信息市场2)占有信息资源优势3)调解因不均衡发展产生的摩擦
二)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1)提供分享全球信息资源的条件2)造成对发达国家的信息依赖3)借此崛起。

32.二次编码:将一般受众可接受的信息转变为可被他国受众或全球受众所接受的信息的过程,主体:政府和媒介
33.国际传播中的语言转换:1)语言符号的转换2)要翻译的还是要原汁原味?
34.媒介语言的发展
一)世界语推广难度较大:1)既得利益者的拒绝2)各民族的排斥
二)各国的语言战略
三)汉语在国际传播中的弱势局面:1)语言不统一2)标准化、规范化程度低
35.国际传播中的文化对接:1)遵守《联合国宪章》有关规定:和平解决争端、不干涉任何国家国内管辖的事项等2)遵守国际法则3)守国际社会的共同道义准则:反恐怖主义4)遵守国际贸易活动中的有关准则:非歧视原则、贸易稳定原则
36.英语新闻编译:通过翻译人员的加工,将英语新闻加工成所需要的中文文章的过程
37.中西新闻的差异:
1)传媒性质:西方,“既是社会通讯交往和传播信息的工具,又是能给股东带来利润的企业”;我国,“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
2)新闻价值:西方,强调时间性、接近性、显著性、重要性、人情味等,并“突出其中的趣味性和人情味要素”;我国,“新闻除新闻价值外,还具有四种价值,即政治价值、信息价值、文化价值和商品价值”
3)新闻文体:大体上分为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
4)写作风格的差异:表述上,我国新闻写作主要采用陈述的方法,而西方则采用表现的手法;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运用;背景材料的添加
38.如何进行英语新闻编译:1)词义的确定2)句式与篇章的修正3)新闻编译中的背景文化注释:译出背景内容;补充文化联想含义;4)新闻编译中的政治言辞处理:通过另设标题;通过题外议论;通过修改、删减
39.英语新闻编译的原则:1)知己知彼,为我所用:根据需要转换文体;适当调整写作风格;选取适当内容2)尽量忠实于原文3)
40.英语新闻编译的方法:1)取舍:对内容的加工过程,对不符合具体需要的信息进行删减,对符合具体需要的信息进行合理摘取2)重组:对选取后的内容以适当的方式进行重新组合3)概括:对原文的意思有了准确理解后,对原文的具体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和提炼4)合并:就是把一篇以上的英语新闻编译为一篇中文新闻
41.适应理论:是跨文化交流学的重要理论,是在对侨居者文化适应过程中的种种因素进行考察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的;代表人物:金·扬;主要涉及五大常见模式:恢复模式、学习模式、复原模式、动态减压模式、辩证模式
42.文化休克:
43.文化适应的U形、W形模式
44.金·扬提出“压力——适应——增长动力”适应动态过程,“实现跨文化适应”是“陌生人与接受陌生陌生人的环境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

45.哈密德·莫拉纳四种模式:理想主义---人文主义模式、政治信仰改变模式、国际信息经济化模式、信息政治化模式.
46.宣传模式论:不是一种理论,而是一个体系,主要可以分为战争时期和非战争时期两类。

战时研究:哈罗特·拉斯韦尔,1927年《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定性
非战争时期:爱德华·赫尔曼和诺姆·乔姆斯基,1988年,《制造共识》——影响媒体从事宣传活动的五方面要素:大众传媒的规模、所有权和赢利趋向;现代传媒以广告为主要经济来源;大众传媒的信息来源主要是政府、商界和他们资助、认可的“专家”;外界抨击媒体作为控制媒体的手段;把反共产主义作为一种全国性的宗教和监控机制。

47.现代化理论:
主要观点:国际信息传播在使西方国家获益的同时,也有利于第三世界国家现代化的发展。

认为西方的发展道路是发展中国家摆脱落后的最有效的途径;大众传播媒介是“连接大世界的桥梁”,是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从发展中国家市区向郊区传递新思想和新模式的工具。

评价:对理解传媒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对国际营销)很有帮助,但也有缺陷:1)过分强调大众传媒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忽视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有技术决定论和传播影响社会发展方向的倾向2)将传统生活与现代化生活对立起来,看成是彼此格格不入3)影响力虽然大,但因产生于冷战时期,因此与其说是为了帮助第三世界国家实现现代化,还不如说是要为西方国家扩大政治势力范围和跨国公司产品的扩张提供理论依据
48.传媒依附理论:
一)指依赖理论在传媒领域的应用和延伸,也就是说从传媒的视角来考察依赖理论在国际传播中的功能和作用,主要代表人物:美经济学家弗兰克、巴西社会学家卡多索、埃及经济学家萨米尔·阿明,本质上是一种经济理论,主要用来解释第三世界国家不发展以及沦为西方国家附庸的原因。

4二)主要观点: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是“中心”国家,经济欠发达的国家是“边陲”国家,世界经济体系是一个“中心——边陲”体系。

欠发达国家不发达和未实现现代化,是“中心”国家利用不平等的经济秩序对“边陲”国家进行经济控制和剥削的结果。

这种控制和剥削主要通过跨国公司垄断全球贸易实现。

三)缺陷:1)把发展中国家的不发达归因为发达国家的控制与剥削,忽视发展中国家自身通过努力改变现状的可能性,没有检讨这些国家自身的原因2)这种理论只适用于拉美一些国家,不一定适用亚洲国家的发展模式(如“四小龙”的崛起),该理论仅用经济角度来解释世界体系,显得较为狭隘3)忽视了第三世界国家内在的凝聚力量,以及抵抗“依附”的可能性,如政府可以通过法律限制对外国的依附,如限制传媒内容。

49.霸权理论:提出者:意大利马克思主义者安东尼奥·葛兰西
主要观点:社会统治阶级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决定社会的治理和道德方向,并能够构造一个社会联盟去支持它的目标。

军队并不一定是维护统治阶级权力最好的工具,更有效的方法是通过对文化产品的生产和分配进行意识形态的控制
50.软实力:指通过精神和道德诉求,影响、诱惑和说服别人相信和同意某些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制度安排,以产生所期望的过程和结果。

主要由文化影响力、意识形态影响力、制度安排上的影响力和外交影响力等基本因素构成,也可以从以上四个方面对其进行测量
51.国际信息流的作用:1)作为国际交往:促进国际交往、增强世界和平和理解2)作为国际宣传3)作为国际舆论:是国际宣传非政治化的结果4)作为软权力5)作为综合实力
52.信息流的分类:按传播主体,主要有政府传播的信息(内容)、企业传播的信息(内容)、社会组织传播的信息(内容)、个人传播的信息(内容)。

53.国际电视:重大事件直播过程中异军突起:1)CNN和电视新闻2)国际电视的国际竞争3)关于24小时国际电视新闻的思考
54.国际信息流中的西方强势问题:1)信息流流向的强势2)信息产品贸易中的强势3)西方国家的文化和语言强势4)西方煤体的强大国际影响力
55.非西方信息流(媒体)产生的背景:1)全球化——本土化背景2)高新传播技术背景3)贸易和移民背景
56.非西方信息流的特点:1)报道风格相对客观公正,报道内容以本土化为主2)娱乐化倾向明显3)基本实行商业化管理和运作,但同时能获得政府充分支持4)影响力有待提

57.国际信息流的发展特点:1)西方强势将继续以一种全方位的形式得到体现2)非西方国际信息流将逐步壮大,但还无法与西方抗衡3)国际信息流的影响力日趋多元化4)国际信息传播的基本运作模式趋向市场化和娱乐化5)国际信息传播在战争时期仍会表现出政治化倾向
58.国际信息流的矛盾发展态势:1)全球化和本土化并存2)政府对国际媒体控制与媒体市场化的同步提高3)政治化和娱乐化并行4)大众化和分众化并行5)媒体的扩容和信息的匮乏并存
59.影响不一理论:1)个人差异说2)社会类型说3)社会关系说
60.目标受众的确定原则:1)国际关系优先原则2)主体利益相关原则3)传播手段量裁原则4)紧急事件中的准确定位原则
61.“培养”理论:20世纪60年代起源,格伯纳等发展提出。

主要观点:社会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和发展下去,就需要社会成员对该社会有一种“共识”,也就是对客观存在的事物、重要的事物以及社会各种事物、各个部分的相互关系要有大体一致或接近的认识。

只有在这个基础上,人们的认识、判断和行为才会有共同的基准,社会生活才能实现协调。

62.“知识沟”理论:1970年,美国传播学者蒂奇诺等人在《大众传播流动和知识差别的增长》一文中提出。

指出: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多,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人将比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这类信息。

于是,这两类人之间的知识沟将呈扩大而非缩小趋势。

63.长期传播效果获知的途径:1)对象国的态度2)对象国的媒体言论3)对象国的受众反应
64.中国国际传播管理机构:1)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40页)2)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直接领导中央文化干部管理学院分部
65.我国国际传播的现状:1)发展很快2)效果不佳3)差距拉大4)形势严峻
66.效果不佳表现:1)读者群很小2)电视信号差3)听众结构不平衡
67.形势严峻表现:1)西方国家的广播对中国形成了包围圈2)传统阵地受到了削弱(亚非拉地区)3)世界话语权仍由西方掌握
68.中国国际传播的影响力1)海外华人增强了对中国的向心力2)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不断提高3)中国在国际规则制定中的影响日益扩大4)中国的语言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得以推广5)中国的经济发展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