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民精神文化需求
关于提升边疆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调研报告
关于提升边疆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调研报告调研报告:提升边疆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一、调研目的边疆地区的农民生活条件相对较差,文化水平较低,精神文化生活存在一定程度的欠缺。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边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状况,并提出相应的措施和建议,以提高其精神文化生活水平。
二、调研方法1. 问卷调查:通过发放问卷调查边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及需求,包括参与文化活动的频率、参与程度、需求程度等。
2. 实地访谈:与边疆农民进行面对面交流,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对文化活动的态度和意见,以及他们目前的文化满足度等。
三、调研结果1. 边疆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边疆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有着强烈的需求。
约70%的受访者表示希望能参与各种文化活动,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
其中,阅读、音乐、戏曲和绘画艺术受到较大关注。
2. 现有精神文化活动的参与情况:实地访谈显示,边疆地区的农民文化活动参与度较低。
主要原因包括活动场所的缺乏、信息渠道的闭塞、经济能力的限制等。
此外,边疆地区文化活动的内容相对单一,无法满足农民多样化的需求。
3. 提升边疆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建议:(1)丰富文化活动内容: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引入更多多元化的艺术形式,如舞蹈、戏剧等,满足不同农民的需求。
同时,注重培养农民的艺术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
(2)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增加文化活动场所,建设农民文化中心,提供良好的参与环境。
同时,借助新技术手段,开设在线文化课程,让农民能够随时学习和参与文化活动。
(3)扩大信息渠道: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文化宣传,提高农民对精神文化活动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建立有效的信息发布机制,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渠道,向农民传递文化信息。
(4)加强政府支持:政府可以通过资金支持、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和支持农村文化建设。
同时,加强对农民文化团体和社会组织的培训和扶持,提升他们的组织能力和策划能力。
四、结论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边疆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有着强烈的需求,但目前的文化活动供给不足,参与程度较低。
文山边疆地区少数民族文化需求调查
文山边疆地区少数民族文化需求调查作者:龙蔚王全春王静李永前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年第07期[摘要]通过对文山州坝保壮族彝族村进行实地调研,了解和分析该村的村民文化需求和文化建设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地民族特点,提出适合该地文化需求与发展建设的一些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文山;少数民族;文化需求;调查[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1坝保村概况坝保村,土地面积18,18km2,海拔1350.00m,年平均气温18.00℃。
全村辖16个村民小组,有农户866户,有乡村人口3761人。
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养殖业为主。
全村有耕地总面积306.8hm2,人均耕地0.084hm2,主要种植水稻、包谷等作物;拥有林地620.67hm2,其中经济林果地6.67hm2,人均经济林果地53.36m2,主要种植李子、桃子、梨等经济林果;其它面积37.13hm2。
2009年以来,当地实施新农村建设,国家给予每户补助1.5万元,兑为彩瓦和红砖,村民的危房基本得到全面翻新。
村委会16个自然村的道路在2013年底实现全面硬化,现有一个村小组的道路尚在规划中,有望在2016年实现通村道路全面改造。
1.1水电实现全村通全村有857户通自来水,有9户饮用井水,有866户通电,拥有电视机农户800户,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460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380户。
1.2公共文化设施条件村委会在2010年翻新,新建了办公楼。
村委会建有篮球场,每到大年初二、初三会举行村小组之间的篮球比赛。
设有30m2的农村文化活动室,以及35m2的图书阅览室,有藏书1500余册,内容包括故事会、名人传、种植知识、养殖技术、半月谈等图书。
1.3教学教育环境条件该村设有一所小学,政府于2012年对其进行全面改造。
现在有一栋3层的教学楼,共9间大教室,每间教室配有电脑、投影等多媒体设备。
另外,建有新的实验楼、学生食堂,国家对每位学生有餐饮补助,食堂配有5名工作人员,学生可免费吃到可口的一日三餐,荤素搭配合理,保证了每位学生的营养水平。
边民意识:一种重要的边境治理资源
边民意识:一种重要的边境治理资源【摘要】边民意识是指边境居民的对自身地位、权益和责任的认知,是一种重要的边境治理资源。
边民意识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历史、文化等。
边民意识对边境治理起着积极作用,可以促进边境地区的稳定和发展。
目前边民意识存在着较低的认同感和参与度,需要加强提升和引导。
建议政府加强对边民意识的宣传教育,增强边境居民的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以推动边境地区的协调发展。
在边境治理中,边民意识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只有更加深入地研究和引导边民意识,才能更好地实现边境地区的和谐稳定和繁荣发展。
【关键词】边民意识、边境治理、资源、定义、特点、形成、影响因素、作用、现状、问题、提升、引导1. 引言1.1 引言边民意识是指边境居民对自身身份、归属和责任的认知和意识。
在边境地区,由于地域、历史等原因,边民意识往往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边民意识不仅关乎个体的情感认同和社会互动,更是一种重要的边境治理资源。
通过对边民意识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边界地区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边民意识的形成和特点多种多样,受到历史、文化、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边民意识不仅影响着边境居民的行为和决策,还对边境地区的稳定和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
在边境治理中,边民意识的作用不可忽视。
通过引导和激发边民的意识,可以增强边境居民的凝聚力和合作意愿,促进跨境合作和共同发展。
当前边民意识存在着诸多问题和挑战,需要进一步提升和引导。
引导和促进边民意识的提升,对于实现边境地区的和谐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边民意识,可以更好地运用其作为边境治理资源,实现边界地区的长期繁荣与发展。
2. 正文2.1 边民意识的定义和特点边民意识是指边缘地区居民的一种独特的认知和情感状态,是他们对边境及其相关事务的态度、信念和价值观的集合体。
边民意识具有以下几个特点:边民意识具有相对性和综合性。
边缘地区的居民往往处于多重文化、多元价值体系的影响下,其认知和态度不同于内陆地区的居民。
边民意识:一种重要的边境治理资源
边民意识:一种重要的边境治理资源【摘要】边民意识是指边境地区居民对边境问题的认知和态度,是一种重要的边境治理资源。
边民意识的形成受历史、文化、政治等多种因素影响,对边境治理起着重要作用。
边民意识使边境居民更加关注边境安全、边境环境等问题,促进边境治理规范化和有效性。
边民意识的实践意义在于为边境治理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参与力量,推动边境地区的稳定和发展。
随着社会发展和边境问题的复杂化,加强边民意识的宣传和教育,对于推动边境治理工作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边民意识、边境治理、资源、形成因素、影响范围、实践意义1. 引言1.1 引言边民意识是指边境地区居民对自身身份、地位和归属感的认知、信仰和价值观念。
在边境地区,边民意识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既受到地域环境的影响,又反映了不同历史和文化背景下的边民心理。
边民意识在边境治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可以促进边民群体的凝聚力和认同感,帮助维护边境地区的稳定和安全。
边民意识的形成不仅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还受到历史和地域环境的共同塑造。
边民意识的强弱与否决定了边境地区的社会秩序和文化传承,了解边民意识的内涵和形成机制对于有效开展边境地区的治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边民意识的内涵和形成因素,可以更好地引导和规范边民群体的行为,提高边境地区的整体治理效率和质量。
只有充分认识和重视边民意识的重要性,才能更好地实现边境地区的和谐发展和长久稳定。
2. 正文2.1 边民意识的概念边民意识是指边境居民对自身身份认同、历史文化传承、边境地区发展等方面的意识和情感态度。
它是边境居民特有的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心理现象。
边民意识是边民群体在长期生活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情感纽带。
边民意识不仅是对自身文化、历史的认同和传承,更是对边境地区特殊地位和价值的认识和珍视。
它是边境地区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动力。
边民意识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地域环境、历史文化传承、社会互动等。
2019年关于提升边疆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调研报告-优秀word范文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关于提升边疆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调研报告自3月9日驻村以来,我通过熟悉乡情村情,走访、深入马街乡村寨走访调研,发现当前大多数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极度贫乏,一部分经济水平较差的农村,依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农耕生活。
农村贫困既是经济的贫困,又是文化的贫困,二者互为因果。
解决贫困问题不能只追寻经济与物质的目标,而应同时重视文化与精神的提升。
从某种程度上看,后者比前者更困难、更重要,因为它直接关系着贫困主体(农民)的自我觉醒和自我发展。
我认为当前农村文化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村民自治”的文化基础尚未形成。
今日的农村对传统自然经济条件下的“乡治尚德”已基本抛弃,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村民自治”似乎还未形成。
时至今日,在农村实际生活中,既缺乏自治的风气,村民也没有太强烈的要求,个人和集体、村民和干部似乎变成了基本不相干的两极,大多数村民只关心个体和家庭,对集体利益漠不关心。
经济利益至上对农村传统的道德观念带来了巨大冲击,一些基本的伦理和行业规范都面临被解构的危险。
而家庭式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又加剧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这种道德上的冷漠严重妨碍了农村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使世俗和势利成了通行的处世方式,甚至连最基本的廉耻都置之脑后。
社会沉渣泛起,如封建迷信思想抬头、打牌赌博成风、社会治安混乱、干群关系紧张、生态环境恶化等日甚一日。
(二)村民文化消费产品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匮乏。
根据我的调查,以元阳县马街乡为例,一个有着3.1万人口的乡,只有乡文化站内设有150平方米多功能活动室,室内配有音响、话筒、电视等;外加一间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电脑室35平方米,室内有10台电脑,每周28小时对外免费开放;一间图书阅览室面积35平方米,室内有藏书201X册,书架4个,阅览桌3套,每周28小时免费对外开放。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传承振兴策划方案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传承振兴策划方案一、背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拥有丰富多样、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这些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然而,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现代文化的冲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人才的缺乏等,部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面临着传承困难、逐渐衰落的问题。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振兴,特制定本策划方案。
二、目标1、增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居民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提高文化传承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2、保护和传承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包括语言、文字、习俗、艺术等方面。
3、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推动文化产业的繁荣,提高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
4、加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的文化交流,增进民族之间的了解和团结。
三、具体措施(一)文化教育与培训1、在当地学校开设民族文化课程,编写具有地方特色的教材,让学生从小了解和学习本民族的文化。
2、举办各类文化培训班,如传统手工艺制作、民族舞蹈、音乐演奏等,培养文化传承人才。
3、邀请专家学者和民间艺人进行讲座和示范,传授文化知识和技艺。
(二)文化保护与修复1、对濒危的文化遗产进行抢救性保护,如古老的建筑、文物等。
2、建立文化遗产数据库,对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保存。
3、加强对文化遗址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和修复,保持其原有的风貌和特色。
(三)文化产业发展1、扶持当地的传统手工艺产业,通过创新设计、品牌推广等方式,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2、开发民族文化旅游项目,打造具有特色的旅游线路和景区,吸引游客前来体验和消费。
3、鼓励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将民族文化元素融入到现代设计中,创造出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
(四)文化交流与宣传1、组织文化交流活动,邀请其他地区的文化团体和个人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交流和演出。
2、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宣传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提高其知名度和影响力。
3、参加各类文化展览和比赛,展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成果。
抢占边防文化制高点铸造边关军魂
抢占边防文化制高点铸造边关军魂作者:黄超会来源:《速读·下旬》2017年第12期大力加强先进军事文化建设并将其向强军目标聚焦,无疑是实现强军梦的重要途径之一。
我国边防大多地处雪域高原、大漠戈壁和深山峡谷,自然环境恶劣,生存条件艰苦;边防官兵成分结构不断发生变化,精神文化需求多层次多样化特征更加明显,求知求美、成长成才愿望更加强烈;戍边守防任务日益繁重对官兵综合素质和意志作风的考验更为严峻。
习近平同志要求部队“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
精神积淀文化,文化传承精神。
有什么样的精神追求,就锻造什么样的边防军人;有什么样的文化关切,就成就什么样的军队。
实践证明,充分发挥先进军事文化的育人功能,是确保官兵坚决听党指挥的铸魂工程。
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是无刃的对决,决定其胜负靠的是文化软实力。
边防部队所处的自然环境艰苦、面临的斗争形势复杂、守边固防任务繁重,而且边境地区历来是外来文化渗透的重点,多种价值观念交织并存,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尖锐激烈,官兵心灵容易“饥渴”,精神更需“补钙”。
面对复杂的形势,如何深入挖掘边防文化的潜力,抢占边防官兵思想阵地,坚定边防官兵理想信念,始终是我们在抓边防军营文化建设中需要思考的首要问题。
一是充分利用厚重的戍边文化铸牢边防军魂。
边防是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历史景观的“富矿”,处处折射出历史积淀和时代精神。
边防文化新景观作为先进军事文化的有效载体,让当代边防官兵在潜移默化中铸牢了军魂,坚定了信仰。
应充分利用地域特色,精心打造先进边防文化,把铸魂醒脑的文化活动渗透到日常教育训练和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在融入渗透中提高官兵明辨是非的能力。
在崖壁上、巡逻道边刻画设置标语口号和格言警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官兵忠诚于党、戍边爱国的文化情怀;利用近代以来的历史资源,通过回顾战争,教育官兵从不同时代背景下迥异的战争进程和结果中,清醒地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通过在巡逻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对边境两侧边民的生活水平进行横向和纵向对比,从以前基本相似的贫穷落后到现在的反差,教育引导官兵坚定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从而不断夯实官兵高举旗帜、听党指挥的思想根基。
发挥边防文化的教育功能 培育戍边守防的边防精神
边境地 区少数 民族文化 的学 习和吸收 。 边疆少数 民族 文化 中许多优 秀成 分是滋润边 防文化 发展 的重要 资源 ,也是军 民联合守边 不可或缺 的重要软 实力 。少 数民族性格熔铸在 民族 文化 中对边防军人正直豁达 、粗犷豪
有 的忠诚 、奉献 、战斗 、进取等精神特质 ,是 催生和培育合 格边 防军 人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 泉。因此 ,弘扬边 防先进 文
培育边防精神 , 必须 以尊重的态度学习少数 民族 的游 牧文化 、 狩猎文化 ,自觉从少数民族文化中吸取 营养 ,滋润边 防文 化。
( 二 )广泛借鉴 外来文化 的优 秀部分
政 治文化是一支军 队性 质宗 旨的集 中体现 ,也 是军 队和
军人精神支柱 的思想基 石。我军 的军 营政治文 化 ,始终坚持
纪律和创新 为标 志 ,成为广大官兵扎根边 疆、奉献 边疆、卫 国戍边的精神 支柱和动 力源泉。弘扬 边防精神 ,要 注重 发挥 文化的培育 功能 ,塑造边防官兵的 忠诚品质 、战斗精神和革命 军人的高 尚人格。
关键词 : 边 防文化 边 防精神 培育研 究
边 防先进文化是 边防部 队建设 的灵魂 。边 防先进文化特
精神 。
意志 , 锤炼能打仗 、打胜仗 的过硬本领。
( 三 )发挥 军营纪律 文化的规 范功 能,培育遵 纪 守法的
良好 品 质
坚持 不断拓展网络文化 的培育功能 。积极跟进社 会信息
化发展和边防官兵求新求 变的现实需求 ,不断加 大信 息网络 数字文化 、手机文化 等边 防军营文化 园地 ,使文 化建设始终 焕发活力 ,在潜移默化 中培育忠诚戍边 的边 防精神 。
1 2
蒙士盏 有・ 职教版 1 0 / 2 0 1 4
发展边境少数民族群众文化
发展边境少数民族群众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和繁荣少数民族文化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升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福祉,增强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促进各族人民的爱国意识,以及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加速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新的历史维度下,我们需要以更加宏阔的战略视野推动少数民族文化政策体系创新和转型,建构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国家战略,促进少数民族文化更好、更快地发展。
标签:少数民族群众文化开发利用组织管理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全社会对科学发展观的自觉践行必将推动少数民族文化政策更加科学、合理化,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战略更加清晰、更加完善,促使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理论视野更加开阔。
我们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和中华民族文化的灿烂前景充满信心。
一、发展合理开发与利用民族文化民族地区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得到良好的保护与传承。
这也是开展地区群众文化所必须重视的问题。
在当前的文化多元化发展环境中,民族地区群众文化工作者应该认识到自身的使命,同时也要保持高度的清醒。
对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充分发挥自身的创新潜能,将民族文化合理的融入到群众文化活动中,在体现群众文化民族性的同时,也能不断丰富群众文化形式,提高群众参与的兴趣,进而推动民族地区群众文化健康、繁荣的发展。
另外,民族地区群众文化还应该体现出民族地区的鲜明特性,注重与地方特色相结合,使群众文化既贴近实际,又体现民族特色,从而不断增强民族地区群众文化的吸引力与生命力。
二、强化措施,加强组织与管理新时期在民族地区开展群众文化,就应该把健全机制作为文化工作的重要保障。
首先要构建起群众文化的良好工作格局,以地方党组织为主要工作主体,以群众文化机构为工作载体,将群众文化工作纳入到地方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去。
党员干部应该起到带着的作用,积极参与到群众文化活动中,创建出群众文化的繁荣新格局;还应该抓好群众文化机构的组织与建设工作。
充分利用民族地区文化形式丰富的优势,加强组织与管理,提高指导力度,充分发挥民间文化组织的特殊作用,以达到理想的工作效果;另外,还要加强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为群众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提供便利条件。
边境文化发展论文
边境文化发展论文一、引领边境文化精神塑造边境文化精神是指边境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思维模式、伦理观念、审美情趣、行为准则等文化传统和文化共识。
边境文化包含边疆民族文化、域外文化、迁徙文化、农牧文化、抗争文化、宗教文化、神秘文化以及内地主流文化等多重文化因素,具有民族性、杂糅性、开放性、兼容性等特点。
正是如此,边境文化对自身文化价值、文化思想、文化精神的认识和理解,往往随着边疆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变化,处于不断的流变与发展之中,表现出多元的文化格局,多样的文化思潮,多变的价值观念,既有优雅的基因也有劣俗的土壤,既有先进的因素也有落后的影子,既有主导的内容也有干扰的杂音。
然而,文化精神是民族精神、科学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要提升一种文化精神,必须坚持先进的文化方向,强化文化主流意识。
当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觉、自信、自强发展的进程中,边境文化必须理性凝缩边境地区人民的社会历史文化和现实生活意义,广泛凝聚边境地区社会思想文化共识,剥离一切庸俗化、媚俗化、鄙俗化的文化思想,努力成为推动边境地区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智力手段。
因此,边境文化必须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旗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高雅的审美情趣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努力成为边境地区兴边富的动力源泉。
二、引领边境文化理论创新要激发边境地区文化创造活力,自觉地推动边境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就要调动边境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对边境文化本质、文化内容、文化功能、文化生产等文化理论问题的研究,在边境地区社会文化各层面中,深入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并在实践中引领边境文化理论创新发展。
一般来说,文化活动中包含着价值活动,文化活动是价值观念的表现形式,价值观念是文化活动的核心内容,但是,价值都有其客观的等级秩序,这种等级秩序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核心价值观念就是价值等级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起主导作用的价值观,因此,一方面要结合边境文化特点,切实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研究,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崇高性,进而通过平等、协商、对话的方式,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在边境文化理论创新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要针对边境文化的地位、作用、性质、内容等问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为精神导向,努力创造一系列原创性的文化理论成果,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感召力与整合性。
边境文化建设亟待加强
边境文化建设亟待加强——广西中越边境地区文化发展现状调查《中国文化报》第4版,2013年8月编者按:今年6、7月,本报“美丽中国·海疆行”记者组在广西北部湾采访时了解到,钦州、防城港等沿边沿海城市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作为一个现代港口城市,钦州甚至没有独立的图书馆、文化馆和剧院;一些地方政府官员还存在“重经济轻文化”的思想。
我国拥有绵长的海疆和陆地边境线,涉及地区和人口众多,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的今天,边境地区文化建设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广西与越南直接接壤,广西段中越边境线涉及境内凭祥、东兴、大新、宁明等8个县(市、区),240多万人口,其中相当一部分为壮、苗、瑶等少数民族。
7月3日,记者从南宁出发,沿南友高速驱车200余公里,到达历史上中国九大名关之一——友谊关。
开车的黄师傅介绍,除了这条高速公路,人们还可以沿中越铁路乘坐火车前往,约需3个小时。
修建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中越铁路可以直通至越南首都河内,曾被誉为推动中越两国经贸发展的脊梁。
记者了解到,正是因为交通的改善,中越边贸快速发展,友谊关所在的凭祥市随之成为中越商贾的投资热土。
在凭祥的东南面,地处北仑河入海口的东兴市也在2010年获批为国家重点开发开放实验区,城市发展日新月异。
在这两座新兴城市的带动下,广西中越边境地区迎来了新一轮发展的春天。
然而,在经济苏醒的同时,由于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广西中越边境地区的文化设施从总体来说仍然比较薄弱,文化建设整体处于落后状态。
记者调查发现,广西中越边境地区文化建设至少面临6种困境。
困境一:文化场馆老旧失修。
7月4日,记者在凭祥市北大路兜了两圈,询问了五六个路人才找到凭祥文化馆。
这是一栋两层临街建筑,一楼全部出租做各种商店,二楼阴暗杂乱、墙体斑驳,当天没有任何培训或排练,楼顶则加盖了几间简易房做办公室。
文化馆的招牌很不显眼,如果没有楼梯口的工作人员专栏,人们很难把这里与文化馆联系起来。
边民意识:一种重要的边境治理资源
边民意识:一种重要的边境治理资源边民意识是指生活在边境地区的居民对边境地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以及对边境地区发展、安全和稳定的关注和参与意识。
作为边境治理的重要资源之一,边民意识在推动边境地区发展、促进边境地区稳定和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边民意识的内涵和特点边民意识包括对边境地区的热爱和关注、对边境地区的认同和归属、对边境地区发展的期待和参与等方面。
边民意识体现了边境居民对所在地区的独特情感和文化认同。
他们热爱自己的家乡,关心家乡的发展和安全,愿意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边民意识体现了边境居民对边境地区的责任感与自觉参与意识。
他们愿意为维护边境地区的安全稳定、促进边境地区的发展繁荣做出积极的努力和贡献。
边民意识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和文化性。
边民意识是受到地域文化环境和地缘政治环境的影响而形成的,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文化性。
二是具有强烈的自主性和主体性。
边民意识是边境居民自觉而主动地表现出来的对家乡和边境地区的热爱、关注和参与。
三是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边民意识使边境居民具有强烈的使命感,愿意为家乡和边境地区的发展、安全和稳定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边民意识对边境治理的意义和作用边民意识作为边境治理的重要资源,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和作用。
一是凝聚边境居民的共识和合力。
边民意识能够凝聚边境地区的居民,形成一个共同的价值认同和行动合力,推动边境地区的发展和建设。
二是促进边境地区的和谐稳定。
边民意识能够调动边境居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边境地区的和谐稳定,维护边境地区的安全和稳定。
三是推动边境地区的发展繁荣。
边民意识能够激发边境居民的创新意识和发展潜力,推动边境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三、促进边民意识的培育和发展为促进边民意识的培育和发展,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和政策。
一是加强对边境地区的文化宣传和教育。
通过加强对边境地区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的宣传和教育,引导边境居民自觉树立对边境地区的热爱和归属。
爱国主义视野下云南边境民族地区文化建设探讨
侯 兴 华
( 保 山学 院 政 治学 院 , 云南 保 山 6 7 8 0 0 0 )
【 摘 要】爱 国主义是我国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 的有机组成部分 。文化建设 中融入爱国主义情怀 是时代的特征和需要 。爱 国主义在西南民族地 区源远流长 , 因此在节 日文化 、 影视文化和特色村寨 文化
1 1 X Z J 0 2 2 ) 。
作者 简介 : 侯兴华( 1 9 7 5 一) , 男, 傈僳族 , 云南保 山人 , 保山学院政治学院 , 副教授 , 法学博士 , 研究方 向为民族宗教文化。
侯兴华 : 爱 国主 义视 野 下云 南边 境 民族 地 区文 化 建 设探 讨
享文化改革发展成果 ; 要求各有关部门加大对云南边疆文化长廊建设 的扶持力度 , 以便更好地满 足各族群众 日 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 为民族团结 、 边疆稳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更大贡 献。[ 2 ] e 4 更为重要 的是 , 云南边境 民族地区文化建设还有利于抵御文化渗透 , 确保 国家文化安全。 西南边疆 民族地 区历来是各种文化和民族主义思潮交流、 碰撞的敏感地带 , 是西方文化渗透 的前 沿 阵地 。 在 经济 全球 化 与美 国重 返亚 太地 区的浪潮 下 , 境外 敌对 势力 加 紧利用 各种 形式 进行 文化
于云南 边境 民族 地 区文化 而言 , 除 了一般 功能 和价值 外 , 尚有 更重 大 的特殊 战 略意 义 。具 体 表现 在, 有 利 于有 效抵 御宗 教 渗透 , 有利 于巩 固祖 国边 防和维 护 国家 统 一 , 有利 于 边境 地 区 的经 济发 展 和 社会 稳定 , 有 利 于增 强边境 地 区 民族 的文 化 向心 力 和凝 聚 力 , 有利 于 加强 国家认 同建设 , 有 利 于维 护与 周边 国家 的睦 邻友 好 关 系 , 【 有 利 于我 国对外 开放 战 略特别 是 中 国面 向西 南 开放 的桥 头堡 战略 和“ 一路 一带 一廊 ” 战略 的顺 利实 施 。2 0 1 0年底 , 时任 中共 中央政治 局委 员 、 中宣部
边境牧区各族民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性要素
边境牧区各族民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性要素作者:高永久冯辉来源:《民族学刊》2021年第01期[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西部边境牧区现代化治理的关键目标和价值引领,从顶层设计、文本分析和实践总结等三个层面出发,明确贯穿于牧区安全、稳定、团结、发展的边境建设与民族团结是其中的关键性要素。
在顶层设计中,物质层面推进更高质量的发展,持续改善民生;在精神层面,持续增强文化认同,巩固各民族大团结。
上述两个层面都是宏观的关键性要素。
在对《“兴边富民”行动“十三五”规划》等政策文本的分析中,发掘出6个中观要素、23个微观要素在内的关键性要素体系。
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明确聚焦发展、普惠民生、促进互嵌、增进认同的实践逻辑。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要着眼于边境民众个体的思想认识,真正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
[关键词]边境牧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键性要素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族工作主线被党中央明确以来,学术界围绕这一主题产出丰富成果,深刻认识并全面领会其根植中国土壤、促进民族团结的时代性与前沿性。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核心的是认同问题。
有研究者指出,“认同整合是边疆治理的重大课题”[1],近几年来,一些研究者就边境各族民众的认同意识与国家认同进行了分析讨论,更为强调全球化视野中边境多民族民众对国家和更高阶的民族共同体的心理认同倾向和主观意志构建的重要意义,②也有学者尝试解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边疆民族地区[2]和边境地区推进过程中的关键问题[3]。
而学术界在对统合在边疆治理大框架内的边境牧区治理路径进行关注时,也明确要“增强边境牧区各族人民的国家认同”[4]。
然而,正如研究者强调的,“从区域视角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刚刚开始”[5]。
聚焦于边境牧区区域,我们认为边境各族民众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中需要多样态的构建要素,也面临着因环境要素改变带来的治理变化与衍生状况。
“文化兴边”:兴边富民行动的另类选择
“文化兴边”:兴边富民行动的另类选择“文化兴边”是一种将文化产业发展与边疆地区振兴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通过加强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实现对于边疆地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全面发展,为边疆地区带来新的机遇和活力。
兴边富民行动是中国政府一直以来的重要工作之一。
为了推动边疆地区的发展,减少贫困和落后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差距,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实施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鼓励和支持边疆地区的发展。
要想实现真正的边疆地区振兴,仅依靠传统的产业发展可能并不足够。
采取“文化兴边”的方式,将文化产业发展视为推动边疆地区经济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文化产业具有边疆地区发展所需的优势。
边疆地区通常具有独特的地理、自然和人文资源,这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边疆地区的民族文化、民间艺术、文化景观等都是宝贵的文化资源,可以通过挖掘和开发这些资源,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并将其与旅游等相关产业结合起来,发展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产业。
这不仅可以提高边疆地区的文化软实力,增加地方经济收入,还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到边疆地区发展。
由于边疆地区的人口相对较少,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这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另一种有利条件。
文化产业具有边疆地区特有的社会和文化功能。
边疆地区通常具有多民族、多文化的特点,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是边疆地区发展的重要基础。
而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促进各个民族文化的交流与传承,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和文化认同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文化产业还可以提供更多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并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进一步加强文化产业发展,还能够培养和吸引优秀人才,提高边疆地区的人才梯队和创新能力。
“文化兴边”是一种兴边富民的另类选择,通过发展文化产业,可以有效促进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边疆地区带来新的机遇和活力。
要实现“文化兴边”,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配合。
政府应制定更加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提供更多的资金和资源支持;企业应加强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提供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社会各界应加强文化传承和传播,提高文化素质和创造力。
边民意识:一种重要的边境治理资源
边民意识:一种重要的边境治理资源1. 引言1.1 什么是边民意识边民意识是指居住在边境地区的居民对自身边界地位、边境文化和民族身份的认知和情感状态。
它是边境地区居民群体的共同认知和情感体验的集合,是在特定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下形成的一种意识形态。
边民意识反映了边民群体对边境地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体现了他们对边界地区的独特认知和情感体验。
边民意识的形成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包括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社会风俗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边民意识不仅是边境地区居民对自身身份和地位的认知,更是他们与边界地区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紧密联系,是一种情感体验和情感认同的表达。
边民意识的重要性在于它对边界地区的治理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边民意识能够促进边境地区的社会和谐稳定,增强居民对边界地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推动边境地区的经济繁荣和文化交流。
边民意识不仅是边民群体的精神支柱,更是边境地区治理的重要资源。
1.2 边民意识对边境治理的重要性边民意识对边境治理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边民意识可以增强边民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促进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边界管理和边境合作。
边民意识有助于增强边民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更加重视边境安全和稳定,对于防止边境地区的非法活动具有积极的作用。
边民意识还有助于促进边民间的相互理解和合作,减少因为文化差异和民族分歧而产生的矛盾和冲突,有利于维护边境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边民意识对边境治理的重要性在于其可以促进边民与政府机构之间的互信和合作,增强边界安全和稳定,促进地区发展和合作,进而实现边境地区的长期繁荣与稳定。
在边境治理中充分发挥边民意识的作用,对于构建和谐、安全、稳定的边境地区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边民意识的形成因素边民意识的形成因素包括多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历史因素、地理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和政治因素。
历史因素是边民意识形成的重要基础。
历史上的边疆地区往往是经历过多次战争和文化交流的地方,这些历史事件和经验会影响当地居民的意识形态和身份认同,形成一种特殊的边民意识。
浅谈如何做好新时期边境地区群众文化工作
浅谈如何做好新时期边境地区群众文化工作作者:谢韬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3年第07期摘要: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广大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越发迫切,作为基层文化工作人员有责任把群众文化工作做好。
本文旨在通过对边境地区群文工作的实践,摸索出新形势下基层文化工作的模式和方法。
关键词:新时期群众文化;边境特色文化;涉外交流中图分类号:G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0-0219-01建国以来党和政府非常重视群众文化建设,作为一名基层群文工作者,怎样才能做好新时期群众文化工作呢?下面是我的几点体会。
一、宣传发动,提高认识,营造开放、平等、热烈的文化氛围凭祥市地处祖国南疆,西南两面与越南接壤,总面积65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11万。
千百年来壮、汉、苗、京等多民族在这里杂居,形成了多样的民族文化,其中以壮文化最为突出。
由于历史原因,凭祥的文化质量和教育水平明显滞后于其他地区。
改革开放后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群众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贫乏的文化生活越发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
全面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
市委、政府非常重视群文工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从落实机构编制,充实专业人才,筹措工作经费等方面入手,着力打造边关特色文化走廊。
工作在第一线的群文工作者们更是就殚精竭虑,全身心投入到新一轮的群众文化建设当中。
我们通过电视、报纸等宣传媒体大力宣传群众文化政策。
拨付经费给社区、村委自行组织文艺队,提供免费的专业辅导;发展文化和艺术基础好的退休干部成为首批文艺带头人,等等。
由于宣传到位,引导得当,自然风乐队、交谊舞协会等十几个业余文艺团体纷纷成立,从此各种展演精彩纷呈,极大丰富了边境地区群众文化生活。
二、坚持科学导向,正确引导和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在群众文化生活不断丰富的同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演员之间互相贬损,团体经费管理出现漏洞,利用免费开放私自收取费用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满足边民精神文化需求
(一)、具体措施:
一是进一步加强对图书馆事业的管理,提高图书馆的工作水平和服务能力,更好地发挥图书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不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动边境地区公共图书馆改造升级计划。
二是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扩大文化馆馆舍面积,完善文化馆功能建设,为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提供强大的物质载体。
将文化馆的改造升级和边境贫困乡村综合文化中心建设纳入年度计划。
三是全面提升全市城乡广播电视节目品味,完善农村基层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现城乡广播电视一体化,提高农村广播电视入户率,提高收听收视质量和水平,实现广播电视信号全覆盖。
四是加大边境地区基层文化信息资源整合力度,丰富边民文化生活,以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为塔城人民服务,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
五是积极打造边境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工程,搜集、整理、研究民间艺人艺术档案和保护与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下乡工作和少数民族特色文艺精品展演方面,鼓励创新,以繁荣群众文化艺术创作。
(二)、落实情况:
(1)、合理利用图书资源,推动全民读书:一是以提高图书馆服务水平为目标,以电子资源为建设方向,优化馆藏
结构,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合作,努力提高图书馆服务水平;二是以“全民读书月”为主题,以“4〃23”世界读书日为主线,组织“你选书我买单”及多项读书演讲等内容健康向上的读书宣传活动,以月促年,引导各族群众“利用图书馆、接受新信息、增长新知识”;三是深入农村、校园、社区、军队、单位,结合党和国家重大的纪念日开展多种形式的图片、图书宣传工作,并以农家书屋,社区、单位图书馆室为站点,开展流动图书活动,满足偏远农村地区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不断提高全民阅读活动的丰富性、广泛性,将图书送到每一个社会成员身边。
四是扩大宣传让市民进一步了解图书馆、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对图书馆产生兴趣,提高他们利用图书馆获取信息的能力,引导他们多读书、读好书,进一步激发全民读书的热情,推动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家庭的建设。
(二)发挥自身优势,开展文化惠民:一是利用传统节庆日、纪念日举办文艺演出、宣传讲座、图片展览、陈列展览、书画摄影比赛等群众性文化活动,推动基层文化活动的开展。
文化馆每年免费开馆365天,截止目前接待人数累计达38200余人,接受培训单位65个,培训人数累计达10500余人。
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培养基层群众文化工作骨干。
为塔城市各类文化团体提供专业人员免费辅导,公益性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吸引了更多群众走入文化殿堂,满足人民群众的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二是利用“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全国助残日”等节日,精心安排组织开展面向农民工、未成年人、残疾人、老年人的专场文化活动。
文化馆在城市社区、农牧乡场、基层单位、学校等单位,开展免费辅导500人次;社区辅导350人次,其他机关单位等辅导55人次。
常年开设舞蹈培训班2个,培训少儿舞蹈人才100余人;冬不拉培训班1个,培训少儿冬不拉人才60余人;短期非遗培训班1个,培训塔城市各个中小学的学生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内容,促进了塔城文化与外界文化的交流,为塔城的艺术创作提供了新鲜的营养元素。
三是以城市广场文化活动为主体,充分利用社区、企业、校园搭建公益性文化活动平台,使广场文化与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四是积极开展送“文化下乡”和“乡村文化进广场”展演活动,形成城乡文化活动共同发展繁荣的格局。
(三)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努力提高宣传质量:一是加大实施广播电视“村村响”、“户户通”工程,全面提高农村广播电视入户率,提高收听收视质量和水平,提高边境地区广播电视覆盖范围和接受能力,实现广播电视信号全覆盖,丰富边民文化生活;二是通过加快推进各类广播影视项的建设和借助沈阳实力强化合作,为全市广播影视事业发展提供支撑;三是不断加强对优质广播电视节目、技术设备和人才的引进、培训,强化合作措施的执行力度;四是通过先进发
展思路的引导,壮大广播影视发展基础,并通过引入市场机制,丰富广播影视事业发展形式,盘活存量,优化增量,合理配置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五是充分利用好建设资金,提升发射频率,增强电视信号覆盖率。
六是强对电视台的资金投入和人员配备,壮大电视人才队伍,丰富电视栏目内容,通过开办群众喜闻乐见的栏目,不断丰富基层农牧民文化生活。
(四)、加强业务工作,全面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积极打造边境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工程:一是按照文化工作服务于大众的工作思路,精心组织,扎实开展文化“六进”工作,不断推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节目。
二是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三是培养基层群众文化工作骨干;四是为塔城市各类文化团体提供专业人员免费辅导,用公益性文化吸引更多群众走入文化殿堂,满足人民群众的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五)、重视文艺理论,挖掘文化遗产、弘扬民族文化,扶持少数民族特色文艺精品创作展演和公益性文化团体发展:一是为城市社区、农牧乡场、基层单位、学校等单位提供免费辅导;二是在文化馆常年开设舞蹈培训班、冬不拉培训班、短期非遗培训班等,以实际行动促进塔城文化与外界文化的交往交流,为塔城的艺术创作提供新鲜营养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