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贯中为什么要用刘备对比曹操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_17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三国演义读书笔记1“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这句让人热血沸腾的话揭开了我读《三国演义》的序幕。
《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创作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魏、蜀、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
在乱世背景下,演绎了一幕幕波澜起伏,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成功刻画了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关羽、张飞等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形象。
在书中,我读到了一幕幕精彩的故事,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刘备三顾茅庐、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赵子龙单骑救主、诸葛亮七擒孟获……这些精彩的故事让我意犹未尽,反复品读。
每个精彩的故事都少不了精彩的主角,每个主角都有自己鲜明的性格。
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刘备的爱民如子、曹操的多疑自负、关羽的忠勇重义、赵云的英勇善战……在作者的笔下,每一个人物的性格都是如此的形象生动、栩栩如生,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人物当属关羽和诸葛亮。
最让我佩服的三国英雄是关羽,字云长,他是刘备的结拜兄弟,不但武艺超群,对刘备更是忠心不二。
他因为带着两位嫂嫂被迫投降,不管曹操赏了他多少好处,他一心只想找到刘备。
当他知道刘备在袁绍那儿时,并骑着曹操送的“赤兔马”,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
他手持青龙偃月刀,可谓血性男儿,他的忠勇也让后人敬佩!最充满神秘色彩的人物当是料事如神的诸葛亮,他足智多谋,神机妙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诸葛亮本是山中的一个隐士,后来被刘备三顾茅庐的行为打动,才出山担任刘备的军师。
出山后,他一直为刘备出谋划策,指挥了蜀国几次经典的战役并取得成功,比如火烧博望坡、赤壁之战、七擒孟获、空城计等等,他的智谋让人赞叹不已!读完《三国演义》,我仍沉浸在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和鲜明个性的人物中。
《三国演义》仿佛是一幅栩栩如生的历史画卷,带我穿越到了那个充满豪迈和激情的英雄时代,领略战火纷飞和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2读完《三国演义》,我对书中的人物感受颇深,现在和大家分享一下。
三国演义中的权与谋

三国演义中的权与谋三国演义是一部中国古代长篇小说,作者罗贯中。
小说以东汉末年为背景,讲述了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国家之间的战争与权力争夺。
在这个故事里,权力与谋略是主要的背景,各个角色都在为了权力而斗争,展现了种种智慧和战略的巧妙应用。
本文将探讨三国演义中的权与谋,分析各个角色的权力斗争和谋略手段。
一、曹操——权谋之王曹操是三国中最具权谋的人物之一。
他是汉末乱世的英雄,也是一个备受争议的形象。
曹操深谙权力的重要性,他利用智谋巧妙地把握和扩大自己的势力。
他与刘备、孙权等对手斗智斗勇,展现出了他卓越的智慧和谋略。
曹操的权谋主要体现在他统一北方,建立魏国的过程中。
他采取了多种策略,包括拉拢人才、联合各方势力、谋取民心等。
他善于利用各种机会,挑起敌对势力之间的矛盾,巧妙地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他也善于运用兵法,在战场上屡屡击败对手,展现出了他高超的战略眼光。
二、刘备——仁者无敌刘备是三国演义中的正面形象,他以仁义之心深受人民拥护。
在权谋斗争中,刘备也展现出了自己独特的魅力和智慧。
刘备的权谋主要表现在他的才干和仁德之道上。
他善于结交人才,重用荀彧、诸葛亮等智谋之士,使自己在政治、军事等各个领域都能得到良好的支持和发展。
他也重视民生,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提升民众的生活水平,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和拥护。
刘备在谋略上虽然没有曹操那般高超,但他以仁义之心感染他的部下和敌人,使得他在三国乱世中拥有强大的影响力。
他的权谋并非背离正道,而是在以仁义为中心的基础上,善于运用智慧。
三、孙权——智勇双全孙权是三国演义中另一位具有权谋和谋略的人物。
他继承了父亲孙坚的事业,在复杂的江东地区统一了各个势力,建立了吴国。
孙权的权谋表现在他善于把握机会和运用人才。
他仔细观察时局,抓住机会与曹魏和刘备展开合作和对抗,以保持自身的地位和利益。
孙权善于发掘并运用人才,提拔了周瑜、张昭等智谋之士,为自己的国家建设提供了智慧和帮助。
四、谋略的对决在权谋的斗争中,曹操、刘备和孙权等各个角色展开了精彩的对决。
《三国演义》“尊刘贬曹”思想倾向及成因-8页精选文档

《三国演义》“尊刘贬曹”思想倾向及成因一、历史和《三国演义》中的“尊刘贬曹”“尊刘贬曹”是罗贯中进行小说叙事时存在的主要思想倾向,也是作者着力表达的思想主旨。
具体而言,全书用鄙视、讽刺的口吻来写曹操,将曹操描写成厚黑、狡诈、残忍的奸臣。
如《三国演义》第四回操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第十七回曹操嫁祸于粮官,曰:“吾亦知汝无罪但不杀汝,军心变矣。
”遂杀之。
曹操还残忍地杀害如伏皇后、董承、弥衡、杨修等人。
罗贯中在这些人被杀后,反复用诗句来称颂他们的志节,以反衬曹操的残忍;并将司马氏篡曹魏政权归为天理循环、因果报应,《三国演义》第一百十九回有诗曰:“魏吞汉室晋吞曹,天运循环不可逃。
”与塑造曹操奸臣形象不同的是,罗贯中十分注重抬高、美化刘备的明君形象。
刘备有汉室血统,有仁德、谦让之心,如三让徐州、携民渡江、入益州不夺同族基业。
刘备的仁德、宽厚、礼贤下士令将士谋臣死心塌地为他尽忠。
在《三国演义》中,每当曹操失败时,罗贯中就用令人拍手称快的辞藻,而刘备失败时则用令人叹息的语句;其称曹操时,经常用“曹贼”“奸雄”等恶名,甚至还直呼为“阿瞒”,而称刘备则用“先主”“皇叔”等尊称。
可见,其“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非常明显。
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极力尊崇刘备,贬低曹操。
然在《三国志》中,陈寿却尊曹魏为正统,给予建立魏蜀吴三国的曹操、刘备、孙权都很高的评价,不愧是乱世中的枭雄。
曹操和刘备既有宽厚、礼贤下士、英勇善战的优点,也有狡诈、残忍的阴暗面,不存在孰尊孰卑的问题。
但在《三国演义》中对二人的评价却天差地别:一个被尊为万古流芳的仁君,一个被贬为遗臭万年的奸臣。
罗贯中“尊刘贬曹”思想倾向的形成,主要有三大原因:第一,与罗贯中的生平经历密不可分;第二,与我国民间的传统文化,价值观等有关;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则是我国千年形成的正统文化及其政治思想观念的影响。
二、生平经历对《三国演义》创作的影响是“尊刘贬曹”思想倾向形成的内在原因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并州太原府人。
三国演义的人物形象分析对曹操的评价

三国演义的⼈物形象分析对曹操的评价三国演义的⼈物形象分析对曹操的评价发送到⼿机 | 收藏全屏阅读模式字体:⼩ | ⼤⼀提起“三国”故事⾥的曹操,⼈们⼤都会想到戏曲舞台上那个⼀脸奸相的⽩脸。
可是⼆⼗世纪五⼗年代以来,在有些戏剧或影视剧当中,曹操的形象发⽣了很⼤变化,那么历史上的曹操究竟奸不奸?为什么有⼈说他是“奸雄”呢?观众对曹操的认知和印象很多来⾃于⽂学作品,如果将曹操还原到当时的历史背景,我们⼜该如何对他进⾏评价呢?曹操字孟德,⼩名阿瞒。
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学家,安徽亳州⼈。
曹操出⽣在官宦世家,⽗亲曹嵩原是夏侯⽒的后裔。
曹操⽂武双全,史书《魏略》中说,他“才⼒绝⼈,⼿射飞鸟,躬禽猛兽”。
《三国志》说他“才武绝⼈”。
曹操官⾄丞相,封魏王,谥武王,享年65岁。
曹操的⼉⼦曹丕称帝后,追尊曹操为武皇帝,史称魏武帝。
中国的史书如何评论曹操呢?《三国志》⾥说他是“治世之能⾂,乱世之奸雄”。
在《三国演义》这部⼩说⾥,对曹操这个⼈物的刻画是偏重于反⾯的奸诈?还是倾向于正⾯的英雄呢?(⽤当代视⾓,审视三国纷争;⽤史家眼光,论说是⾮成败。
北京语⾔⼤学周思源教授正说三国⼈物。
三国时期,像曹操这样的⼈物不少。
也就是说,有不少英雄,或者简单地说,有许多“雄”。
可是,曹操这个“雄”和别的英雄,别的雄,他的区别就在于:曹操奸。
可是话⼜说回来了,我们在第⼀讲⾥⾯讲了刘备。
刘备不也有⼈称他为奸雄吗?但是刘备这个奸雄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可,有⼈认为他是奸雄,甚⾄认为他是⼤奸雄,但是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可,第⼆点更重要,就是认为刘备是奸雄,刘备的奸其中⼀点就表现在他的虚伪。
我们上次讲过,他到底虚伪还是忠厚。
也就是说,有些“雄”,雄杰,豪杰,他的奸是出于政治⽃争和军事⽃争的需要。
他和曹操的奸雄有⼀个什么区别在什么地⽅?曹操的奸雄带有⼀点品质性问题,有品质性因素,⽽且这个品质性的因素,他⼩时候就这样,这⼩⼦⼩时侯就⽐较坏。
《三国志》⾥⾯有记载:曹操少年的时候,任侠放荡,不治⾏业。
三国演义的人物写作手法

三国演义的人物写作手法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它以描绘三国时期历史事件和人物为主要内容。
在描写人物方面,作者罗贯中采用了一系列手法来塑造各个人物形象,使他们栩栩如生,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人物写作手法:
1. 直接描写:作者通过直接描写人物的外貌、行为举止、性格特点等来展现人物形象。
例如,刘备被描写为仁厚宽宏、仪表堂堂、风度翩翩的形象,曹操则被描写为机智狡诈、威严凛然的形象。
2. 隐喻描写:作者通过隐喻的手法来揭示人物的内心思想和情感。
例如,曹操被比喻为太阳,表示其权力和统治的辐射力;刘备被比喻为明月,表示其温和善良的品质。
3. 对比描写:作者通过对比人物的不同特点和行为,突出人物的个性特色。
例如,刘备和曹操是书中的两个主要人物,刘备仁厚宽宏,重视民生,而曹操狡诈机智,善于权谋。
4. 对话描写:作者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来展现他们的性格特点和思想观点。
例如,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和智谋在与刘备、孔明等人的对话中得以展现。
5. 心理描写: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内心活动和思想情感来塑造人物形象。
例如,刘备在失去蜀地时的内心挣扎和痛苦,曹操对权力的渴望和对敌人的恶意等。
6. 动作描写: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来展现他们的性格特点和行为方式。
例如,赵云的勇猛善战,关羽的义薄云天等。
这些写作手法使得《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各具特点。
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清晰地感受到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心理活动,这也是《三国演义》成为中国文学经典的重要原因之一。
罗贯中三国演义读后感(二篇)

罗贯中三国演义读后感读完厚厚的一本三国演义,不禁感叹历史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三国演义真的为读者生动活现地演义了一个历史故事,也让我从中学到了一些为人处世之道。
先来说说曹操这个人物带给我的启示。
曹操一生都属于十分大胆型的人物,也是十分奸诈的。
他误杀了吕伯奢一家人,最后明知错了,还要继续杀了吕伯奢,其无情无义至此,陈宫便离他而去,曹操后来说的那句话耐人寻味:“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但反过来想想,如果当时他不赶尽杀绝的话,吕伯奢若真带了些人过来追杀他,可能曹操会就此退出历史舞台了。
但是奸诈带来的只会是一时的小利,一直是奸诈的话,自然会遭到报应。
后来董承一伙人便刺杀曹操,可惜事败了。
后来陆续都有一些人刺杀曹操,但都因一些意外而失败了,否则这位曹阿瞒也不会叱咤风云了。
曹操给我的启示就是,做人不能太狡诈。
与曹操截然相反的一个人物就是刘备了,他以仁义当先,他热爱百姓。
刘备一生的行为都与曹操相反,曹操奸诈,刘备仁义。
刘备在落难时,还带着百姓逃命,他管理一个新野,或是徐州,都是布施仁政,得到百姓的爱戴。
但不论是曹操还是刘备,他们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非常注重人才,曹操失了一个吕韦,祭奠时他不哭自己曹家的人,独哭吕韦。
他的谋臣郭嘉死后,他也十分痛心。
刘备则更重视人才了,起初赵云并不是刘家的将军,但他十分器重赵云,几次留他,后来终于归到了刘门下,才使得那个扶不起的阿斗两次脱险。
徐庶被曹操“拐骗”到那边,在送别时,刘备哭着送别,还要砍掉挡在前面的竹林,后来徐庶才又回来推荐了诸葛亮。
刘备三顾茅庐更是成为聘用人才的典范。
所以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招兵买马,寻找志同道合的人,一同创建事业,这才是成功之道。
与之相反的例子便是袁绍了,照说袁绍与曹操一战的时候,拥有明显的军事优势,但袁绍为人不重视人才,有许多忠臣在身边也不知道。
他如果听忠臣的话,那曹操怎么可能胜得了他呢?而他却听信一些小人的话,致使败给了兵力较少的曹操。
《刘备》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分析

《刘备》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分析尽管与曹操这个不朽的艺术典型相比,刘备的形象在《三国演义》中要苍白得多,但他却是寄寓思想的人物,是倾心塑造的正面人物之一。
刘备,字玄德,汉末涿县楼桑人。
他早年丧父,家道贫寒,以“贩履织席为业”。
但他“平生不甚乐读书,喜犬马,爱音乐,美衣服。
少言语,礼下于人,喜怒不形于色”。
又“好交游天下豪杰,素有大志”。
据言“年幼时,与乡中小儿戏于树下,曰:‘我为天子,当乘此羽葆车盖’”。
他“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朱。
”是一个很有“福分” “贵相”的人,自从桃园结义得关、张二人后,便开始艰难地于汉末乱世创大业,举大事。
最终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不失为一个天下英雄。
“仁义”是小说中刘备性格的主导方面,正是因为刘备处处躬行仁义,使得他深得人心,成为蜀国之主。
他时时以一个“明君”的形象出现,“宽仁长厚”、“爱民如子”,百姓因而都拥戴他。
陶恭祖让徐州于他,他推辞,而徐州百姓“拥挤府前哭拜曰:‘刘使君若不领此郡,我等皆不能安生矣!’”他每到一地便广施“仁政”,与民“秋毫无犯”。
当他败于曹操,樊城撤退时,派人晓谕百姓:愿随者同去,不愿者留下。
两县之民,齐声大呼:“我等虽死,亦愿随使君!”即日号泣而行。
扶老携幼,将男带女,滚滚渡河,两岸哭声不绝。
刘备见之,难过得欲投江而死。
虽诸葛亮和众将劝其弃民而逃,他却不愿,并言:“举大事者以人为本。
今人归我,奈何弃之?”百姓闻而伤感。
他治新野时,老百姓歌颂他说:“新野牧,刘皇叔。
自到此,民丰足。
”可见其与民有着鱼水般关系。
刘备的“仁义”、“宽厚”使得他吸引了当世的杰出人才如“伏龙”诸葛亮、“凤雏”庞统;也使得众文臣武将均矢志于他。
他对关羽、张飞,“情同骨肉”、“生死与共”,因而即使在他最失意落魄之时,二人也不背叛他,曹操虽厚遇关羽,几乎是“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赠与美女、金银、宝马,封以高官重爵,关羽还是“过五关斩六将”,离之而走,最终回到刘备身边。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草船借箭》图文讲解+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5课《草船借箭》图文讲解+知识点梳理知识点教材分析: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
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称为魏、蜀、吴三国。
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
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
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
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
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课文结构严谨。
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
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得清清楚楚。
文中的许多内容还前后呼应,如,结尾与开头照应。
这样严谨的结构,大大增强了故事的完整性和严密性。
《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作者是明朝的罗贯中。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长篇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与《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齐名。
作者介绍: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罗贯中是我国章回小说的鼻祖。
其主要作品为《三国演义》。
其他作品:《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水浒全传》。
书中人物介绍: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国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作品介绍:(点下方链接)☛《三国演义》知识清单、阅读测试!我会写:妒:嫉妒妒忌妒意妒火嫉贤妒能忌:妒忌猜忌顾忌肆无忌惮曹:姓曹南曹天曹曹官督:都督督促监督督战委:委派委托委婉委曲求全惩:惩罚严惩惩办惩前毖后鲁:鲁莽齐鲁鲁菜粗鲁遮:遮掩遮盖遮蔽遮人耳目私:私自私心无私公私分明寨:水寨山寨村寨安营扎寨擂:擂鼓自吹自擂大吹大擂呐:呐喊吐纳唢呐呐喊助威插:插秧插花插队插嘴形近字:妒(妒忌)护(保护)委(委托)季(季节)惩(惩罚)征(出征)私(自私)和(和平)寨(水寨)赛(比赛)呐(呐喊)纳(接纳)多音字:调:diào音调tiáo调节擂:léi擂鼓lèi擂台近义词:妒忌——忌妒商议——商量推却——拒绝委托——托付预计——估计紧急——紧迫惩罚——处罚吩咐——嘱咐迟延——拖延疑惑——困惑反义词:推却——接受惩罚——奖励齐全——短缺秘密——公开理解词语:【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胜过自己的人心怀怨恨。
《青梅煮酒论英雄》罗贯中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青梅煮酒论英雄》罗贯中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作品简介:《青梅煮酒论英雄》出自《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
三国时,董承约会刘备等立盟除曹。
刘恐曹生疑,每天浇水种莱;曹闻知后,以青梅绽开,煮酒邀刘宴饮,议论天下英雄。
三国时,董承约刘备等立盟除曹。
刘备恐曹操生疑,每天浇水种豆;曹操闻知后,设樽俎:盘置青梅,一樽煮酒。
二人对坐,开怀畅饮。
议论天下英雄。
当曹操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刘备闻之大惊失箸。
风和日丽的天气突然雷雨大作,刘备以胆小、怕雷掩饰而使曹操释疑,并请征剿袁术、此时关羽张飞赶到,乃借以脱身。
曹操当时是以试探的心理来设宴的,而刘备则诚惶诚恐,希望不要引起曹操的怀疑。
小说原文: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关公赚城斩车胄(片段)一日,关、张不在,玄德正在后园浇菜,许褚、张辽引数十人入园中曰:“丞相有命,请使君便行。
”玄德惊问曰:“有甚紧事?”许褚曰:“不知。
只教我来相请。
”玄德只得随二人入府见操。
操笑曰:“在家做得好大事!”諕得玄德面如土色。
操执玄德手,直至后园,曰:“玄德学圃不易!”玄德方才放心,答曰:“无事消遣耳。
”操曰:“适见枝头梅子青青,忽感去年征张绣时,道上缺水,将士皆渴;吾心生一计,以鞭虚指曰:‘前面有梅林。
’军士闻之,口皆生唾,由是不渴。
今见此梅,不可不赏。
又值煮酒正熟,故邀使君小亭一会。
”玄德心神方定。
随至小亭,已设樽俎:盘置青梅,一樽煮酒。
二人对坐,开怀畅饮。
酒至半酣,忽阴云漠漠,骤雨将至。
从人遥指天外龙挂,操与玄德凭栏观之。
操曰:“使君知龙之变化否?”玄德曰:“未知其详。
”操曰:“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
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
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
玄德久历四方,必知当世英雄。
请试指言之。
”玄德曰:“备肉眼安识英雄?”操曰:“休得过谦。
”玄德曰:“备叨恩庇,得仕于朝。
天下英雄,实有未知。
”操曰:“既不识其面,亦闻其名。
部编语文五年级下册第5课《草船借箭》课文朗读+知识要点+图文讲解+同步练习

知识点教材分析: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
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称为魏、蜀、吴三国。
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
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
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
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
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课文结构严谨。
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
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得清清楚楚。
文中的许多内容还前后呼应,如,结尾与开头照应。
这样严谨的结构,大大增强了故事的完整性和严密性。
《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作者是明朝的罗贯中。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长篇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与《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齐名。
作者介绍: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罗贯中是我国章回小说的鼻祖。
其主要作品为《三国演义》。
其他作品:《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水浒全传》。
书中人物介绍: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国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作品介绍:(点下方链接)我会写:妒:嫉妒妒忌妒意妒火嫉贤妒能忌:妒忌猜忌顾忌肆无忌惮曹:姓曹南曹天曹曹官督:都督督促监督督战委:委派委托委婉委曲求全惩:惩罚严惩惩办惩前毖后鲁:鲁莽齐鲁鲁菜粗鲁遮:遮掩遮盖遮蔽遮人耳目私:私自私心无私公私分明寨:水寨山寨村寨安营扎寨擂:擂鼓自吹自擂大吹大擂呐:呐喊吐纳唢呐呐喊助威插:插秧插花插队插嘴形近字:妒(妒忌)护(保护)委(委托)季(季节)惩(惩罚)征(出征)私(自私)和(和平)寨(水寨)赛(比赛)呐(呐喊)纳(接纳)多音字:调:diào音调tiáo调节擂:léi擂鼓lèi擂台近义词:妒忌——忌妒商议——商量推却——拒绝委托——托付预计——估计紧急——紧迫惩罚——处罚吩咐——嘱咐迟延——拖延疑惑——困惑反义词:推却——接受惩罚——奖励齐全——短缺秘密——公开理解词语:【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胜过自己的人心怀怨恨。
三国人物介绍

《三国志通俗演义》(原题《明弘治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是罗贯中所写的一部历史小说,也是我国小说史上的著名作品之一。
它在今天不仅可供一般读者的阅读,而且是研究我国小说史的一种重要资料。
自清初以来,由于毛纶、毛宗岗父子修改过的《三国演义》广泛流传,罗氏原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反而较少受到注意,有少数研究工作者甚至把毛本《三国演义》作为研究罗贯中及其创作的依据,或把《三国演义》中表现毛氏父子观点的部分作为元末明初的社会现象来加以研究。
所以,重印《三国志通俗演义》,使更多的读者能够得到这部书,显然是一项有益的工作。
一自东汉末年至魏、蜀、吴三国鼎立,最后统一于晋,这一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十分动荡的年代,阶级矛盾尖锐复杂,各统治集团之间的斗争非常激烈。
为了总结这一历史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作为后人的借鉴,当时就出现了不少有关的历史著作。
晋人陈寿所编的《三国志》则是一部系统地记述三国史事的专著。
南朝宋裴松之为它作注,又征引了汉末和三国以来的许多史籍,保存了大量史料。
这些史书,为后来民间文艺中的三国故事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三国故事很早就在民间流传。
从唐代李商隐《骄儿诗》“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的诗句来看,可能当时已有演述三国故事者,但因文献不足,详情无从考知。
到了宋代,随着“说话”艺术的盛行,三国故事流传更广,并出现了专说“三分”(即三国)的著名艺人。
元代至治年间新安虞氏所刊《全相三国志平话》可能就是“说话”人的底本。
金、元时代,三国故事还被大量搬上舞台,据《录鬼簿》和《太和正音谱》等书记载,剧目多达四十余种。
总之,由于在民间的长期流传过程中得到不断加工和再创造,三国故事就更趋丰富,某些人物形象己塑造得相当丰满(例如,关汉卿杂剧《关大王单刀会》中的关羽,就是塑造得很出色的艺术形象)。
罗贯中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高儒:《百川书志》),创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
这部小说在思想内容与艺术性上都有者自己的特点和成就。
罗贯中为什么黑曹操

罗贯中为什么黑曹操《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被广泛认为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
其中形象深入人心的角色曹操也是众所周知的。
然而,在小说中,曹操多次被黑化,成为了千古奸雄的代表。
那么,为什么罗贯中要黑曹操呢?我们来一探究竟。
历史也曾经评价过曹操,他曾是三国时期的一个伟大人物,作为一个政治家、军事家、文化人,曹操的成就在历史记载中毋庸置疑。
曹操提出的“兵贵神速”、“文治武功”等著名名言不仅给中国历史留下了不朽的印记,也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曹操独特的人才。
那么,为什么罗贯中在小说中黑化曹操呢?首先,罗贯中在小说中刻画的曹操并不完全是曹操本人。
作者将曹操的种种罪行怪事都归结于一个人格极端扭曲的“曹丕”身上,而让曹操暴虐一方也被便证。
这种方式虽然破坏了历史事实,但却突显出了曹操嗜杀荒淫的一面,揭露了曹操统治时期的黑暗面,引起了读者的共鸣。
其次,罗贯中在小说中黑化曹操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塑造曹操与刘备两位主角的人物形象。
在小说中,曹操与刘备均被刻画成为极为复杂和矛盾的人物,两位主角正是因为对立的双方而愈发地鲜明。
曹操的“奸雄”形象、惜才爱才、凌驾权利之上的理性等等都是小说中非常重要的元素。
最后,罗贯中为什么黑曹操还因为他的价值观。
《三国演义》中,作者对于人性的价值观是非常狭窄的,强调制胜的唯物主义思想,拼搏和险恶之间的残酷竞争,这也完美地契合了曹操这种人雄的形象,让政治、生活、人性之间的网络变得更加复杂。
可以说,《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无愧于“奸雄”之名。
罗贯中在小说中对他黑化,也是为了刻画人物形象以及塑造自己的伦理价值观。
在小说中,曹操虽不是“英雄”,但他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与无法替代的历史聚光灯下的形象同样值得我们深思。
尔雅通识课四大名著课后答案

《水浒传》与小说群书的关系(三)已完成1《中兴名将传》中没有歌颂哪一位的英雄事迹?()A、岳飞B、刘光世C、宋江D、韩世忠我的答案:C2岳飞形象在《水浒传》中的投影是()。
A、燕青B、柴进C、晁盖D、宋江我的答案:D3《宋史》中的张顺是()。
A、抗击金人的民族英雄B、抗击蒙古人的民族英雄C、抗击女真族的民族英雄D、抗击突厥的民族英雄我的答案:B4《水浒传》中张顺是怎么死的?()A、被方腊士兵射打B、被皇帝赐死C、病死D、无疾而终我的答案:A5历史上宋江起义晚于岳飞抗金故事。
()我的答案:×6《说岳全传》是在清朝完成的。
()我的答案:√《水浒传》与小说群书的关系(四)已完成1鲁智深和《杨家将》中的谁比较相似?()A、杨二郎B、杨三郎C、杨四郎D、杨五郎我的答案:D2《平妖传》来源于历史上的()。
A、宋江起义B、王则起义C、方腊起义D、黄巢起义我的答案:B3下列哪一个不是《杨家将》中杨延昭父亲的名字?()A、杨业B、杨继业C、杨渊平D、杨令公我的答案:C4英雄僧侣的源头是()。
A、杨五郎B、鲁智深C、惠明D、法聪我的答案:A5《水浒传》中杨志自称是杨家将的后代。
()我的答案:√6《北宋志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岳飞形象对于《水浒传》人物形象影响这一方面。
()我的答案:×《水浒传》中的晚起情节(一)已完成1今版的一百零八将中一共有几位没有出场诗?()A、十位B、十二位C、十五位D、十八位我的答案:D2《水浒传》中出场诗的位置不可能在()。
A、第一次出场时B、第二、三次出场时C、最后一次出场时D、第四、五次出场时我的答案:C3“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是容与堂本《水浒传》的第几回?()A、第一回B、第十回C、第五十回D、第一百回我的答案:A4中国藏版的容与堂本《水浒传》第一回第一首七绝《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的作者是()。
A、施耐庵B、王维C、李白D、白居易我的答案:B5聂绀弩认为王庆的故事是早期水浒故事,林冲和王进的故事都从中得到过启发。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摘抄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摘抄当赏读完一本三国演义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了。
怎样写读书笔记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作者给大家带来的《三国演义》读书笔记摘抄5篇,以供大家参考!《三国演义》读书笔记摘抄篇1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
《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
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在三国中,我最佩服的人是关羽,他不但武功好,而且人也好。
在跟曹操打仗时,他因带着二位嫂嫂,所以才假装投降。
其实他还是一心想找到刘备,保护好二位嫂嫂的。
等到他得到一匹“赤兔马”时,便立即骑着这匹“赤兔马”又去找刘备了。
在山下遇见二位嫂嫂,他也不忘把二位嫂嫂带回去,真是一名当之无愧的好汉。
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
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
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他不但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
再说智谋,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
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
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
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伏龙”诸葛亮。
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
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认为都不如孔明。
吴,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
闲暇之余,我经常和爸爸妈妈讨论三国人物和故事。
谁最厉害,谁最忠义,谁最阴险狡诈,谁最聪明机智,谁最……有时我们还争得面红耳赤,但爸爸妈妈都会其乐融融的看待争执结果。
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关系着成功。
(完整版)《三国演义》人物曹操之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人物曹操之形象分析[内容摘要]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意图将曹操树立为反面人物的典型——“奸雄”,集奸诈多疑、凶暴残忍、假仁假义于一身的封建统治者。
作者之所以要如此塑造,一是因为受封建正统思想的约束,二是因为三国故事在民间经过隋、唐、宋的流传后,已经具有了明显的“尊刘抑曹”的倾向。
看完新版《三国》,再通读《三国演义》,却别有一番体会——曹操并非“奸雄”,乃真英雄也。
[关键词]奸雄假仁假义尊刘抑曹军事天才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三国时代风起云涌、英雄辈出,三国故事也一直流传至今。
元末明初,罗贯中结合西晋陈寿所著《三国志》与民间传说,完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体历史小说《三国演义》,该书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
像爱民如子,仁义无双的刘备、忠义双全,威震华夏的关羽、神机妙算、鞠躬尽瘁的孔明以及接下来我要重点分析的曹操。
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意图将曹操树立为反面人物的典型——“奸雄”,集奸诈多疑、凶暴残忍、假仁假义于一身的封建统治者。
作者之所以要如此塑造,一是因为受封建正统思想的约束,二是因为三国故事在民间经过隋、唐、宋的流传后,已经具有了明显的“尊刘抑曹”的倾向。
如苏轼《东坡志林》载王彭语云:涂巷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
说明拥刘反曹的倾向在宋朝已非常明显,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只是这种思想倾向的总结和发挥。
看完新版《三国》,再通读《三国演义》,却别有一番体会——曹操并非“奸雄”,乃真英雄也。
一、天资聪慧、谋略过人《三国演义》第一回讲到“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
”曹操的叔父看不惯他放任无度,便屡次向他父亲告状,曹操也因此受到责备。
于是有一次,曹操在路上碰见叔父,便假装中风之状。
罗贯中的名言 (2)

罗贯中的名言罗贯中,原名罗贯,《三国演义》的作者,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小说家。
他的作品《三国演义》被公认为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巅峰之作,也成为世界上影响最广泛的文学作品之一。
在这部作品中,罗贯中塑造了许多深入人心的角色和描绘了许多耳熟能详的故事情节。
除了创作出动人心魄的故事情节外,他还留下了一些脍炙人口的名言,这些名言也成为了人们铭记的经典。
在以下部分,我们将介绍一些罗贯中的名言,一起来品味和思考其中的哲理意义吧。
名言一:胸怀天下,平分天下这是罗贯中描写刘备时在草庐之中对刘备的评价。
这个名言之所以深入人心,是因为它传达了一个重要的价值观:当人们拥有大的胸怀和高的目标时,他们不仅仅追求自身的利益,也会思考更为广泛的利益和责任。
胸怀天下也意味着对于整个社会、国家以及人类的福祉具有高度的关注与承担。
这句名言启示我们,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应该培养担当的品质和远大的目标。
只有拥有胸怀天下的人,才能在逆境中坚持、在困难中奋进。
名言二:壮士可待!这是关羽离开曹操后,刘备对他表达的敬佩之情的名言。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被描述成勇敢、忠诚、正直的典范。
面对曹操欲加害于他,关羽毅然离开并前往投奔刘备。
刘备对关羽的决定表示赞赏,他对身材魁梧的关羽说:“壮士可待!”这句名言传达了一个重要的价值观:正直、忠诚和勇敢是伟大品质的体现。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持守这些品质,勇敢地追求正义和真理,忠诚于我们所信仰的事业或价值观。
同时,这句名言也提醒我们,对于那些有正直品质的人,我们应该给予应有的肯定和尊重。
名言三:宁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是诸葛亮为自己辩解而对刘备说的一句名言。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最具智慧和才能的人物之一,他被形容为“卧龙”,也因他的智慧和英明而备受尊敬。
这句名言之所以引人深思,是因为它传达了一个重要的观念:一个人应该有自己的坚持和原则。
诸葛亮表示他宁愿担负责任,也不愿让别人受委屈。
这种坚守原则的态度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只有坚守原则,才能真正地获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刘备和曹操谁更适合做中国足球队的主教练

刘备和曹操谁更适合做中国足球队的主教练正方刘备,反方曹操第一轮:自我介绍正方:一辩:观众朋友大家好,这里是世界杯实况报道。
目前场上是中国队对阵韩国队。
担任中方教练的是跨时空而来的三国时代的曹操。
二辩:上任以来,本想一展宏图,可是啊,是腰酸背痛腿抽筋,力不从心哎!来人,快宣御医,华佗。
三辩:我早就劝主公不要着急,少工作,多休息,常喝脑白金,多做俯卧撑。
可是他就是把名利看得太重。
脑子一点都不干净,心里一点都不纯洁。
像这样,身体怎么能好啊。
二辩:岂有此理,来人哪,快把队医华佗驱逐出队。
一辩:回到赛场,场上形势一片大好。
突然,我们的曹教练双手抱头,双膝跪地,痛苦万状。
二辩,哎,老毛病又犯了,偏头痛。
一辩:哎,曹操,你说你晕车晕船晕镜头也就罢了,可是关键时刻怎能晕球呢!你还是回家休息吧!反方:三辩:大家好,我现在是中国足协副主席,第二轮:开篇立论(三分钟)正方一辩:自从当年刘备与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之后,两人又一起经历了水煮三国,麻辣三国,清蒸三国,宫爆三国,可还是觉得不过瘾。
终于又盯上了中国足球这块肥肉。
名为肥肉,实乃鸡肋。
食之无味,弃之有肉,让人想爱又爱不起来,想恨又狠不起来。
真是不痛快啊! L刘皇叔说了,要是让他当时中国足球队的主教练,一定会比曹操干得好,理由如下。
首先,从身份来看,刘备怎么说也是皇室之后,根红苗正。
当年匡复汉室名正言顺,如今振兴足球师出有名。
而曹操呢,名为汉相,实为汉贼。
满大街招摇撞骗,还喜欢协足协以令球迷。
试问,足协怎么敢给这样的人办票为证呢!其次,从性格看,刘备礼贤下士,尊重知识分子。
当年三顾茅庐请来诸葛亮,又经常与关羽张飞同塌而眠,是睡在一张床上的好兄弟。
可见,他足以与众球员打成一片,实现快乐足球的宗旨。
而曹操呢,小肚鸡肠,生性多疑。
当年杨修惨死,至今都在喊冤那!让他当教练,众球员岂不是人心惶惶,没才的怕被驱赶,有才的怕给小鞋穿那!最后,从能力来看,其一,刘备知人善任,能建好一支教练班子。
三国演义人物对比解读[修改版]
![三国演义人物对比解读[修改版]](https://img.taocdn.com/s3/m/46dd389d48d7c1c709a145b1.png)
第一篇:三国演义人物对比解读谈《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对比内容提要:对比是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在艺术创作中的具体运用,它是一种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艺术技巧。
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把对比手法运用得非常得当。
这种手法的运用,大大增加了小说的可读性。
小说中许许多多的人物正是通过对比,更好地表现出本身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纵观全书,人物之间的对比首先表现在不同人物之间的对比上。
比如聚兵起事之前曹操与何进、王允等人的对比,作为军事统帅的曹操与袁绍、周瑜等人在作战之中的对比,关羽和吕布的对比等,作者就是这样有意地写不同人物对待同样的一件事,不同的态度与做法,从而展现出人物之间迥异的个性特征。
其次对比还表现在人物自身的对比上。
总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在写人物方面,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手法,这种手法的成功运用,为《三国演义》这部作品增添了摄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三国演义》对比不同人物人物自身对比是作者有意地把相互对立的事物合乎逻辑地联系在一起,加以对照,以突出对立双方最本质的特征,使作品的形象更鲜明、更突出,使作品的主题思想更深刻,给人以强烈感受的一种创作手法。
对比是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在艺术创作中的具体运用,它是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艺术技巧。
在小说的创作中,对比手法常常被广泛使用。
明末清初著名的小说家罗贯中所写的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中,作者在写人物方面,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手法,这种手法的成功运用,为《三国演义》这部作品增添了摄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小说中的人物如白脸的曹操,红脸的关公,羽扇纶巾的诸葛亮,年轻气盛的周瑜,乐不思蜀的阿斗,优柔寡断的袁绍,老谋深算的司马懿等无不形象丰满、栩栩如生。
可以说,作者在塑造这些人物时,对对比手法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
这主要表现在:一不同人物之间的对比运用对比手法将两种人放在一起做一个深入的比较,优与劣、好与坏、美与丑自然会更加鲜明突出。
在《三国演义》中,不同人物之间的对比俯拾可得。
我眼中的曹操的作文

我眼中的曹操的作文我眼中的曹操的作文(通用31篇)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人们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我眼中的曹操的作文,欢迎大家分享。
我眼中的曹操的作文篇1大江之上,波涛滚滚,白浪滔天,一人横槊立马于碣石之上,槊指东南,目观沧海,眼见哪奔腾的水流涌入汪洋,放声长啸。
这就是我心目中的曹操。
我心目中的曹操,是智勇双全的真英雄。
他伐董卓。
讨袁术诛吕布,官渡之战一役克袁绍,以少胜多。
以弱胜强,名垂青史,在中国古代的历史长卷中隽刻了不朽的篇章。
他平定北方,大势在握,挟天子以令诸侯。
他招贤纳士,察纳雅言,识人善用,才有了“力抵樊哙”的许褚,才有了“单骑救主,跣足马的曹洪,才有了甘愿赴死的典韦,才有了善尽强奇谋的程昱、郭嘉、荀彧、贾祤……才有了三国鼎立的盛况。
武能执长槊,文能挥毫墨。
我心目中的曹操是个文采飞扬的大文豪。
那“星海灿烂,若出其里。
”的胸怀;那“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的抱负;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的感慨,无一不是四言诗中的瑰宝,无一不是《诗经》的完美传承,更无一不是文学史上的神采之笔。
在他笔下,我们看见了他那双利剑一般闪着寒光的眼眸,熊熊烈火般燃烧着的心,那如沧海一般的包容天地的胸怀。
我心目中的曹操要用利剑开辟开辟一条康庄大路;我心目中的曹操要用烈火冶炼出一个新的世界;我心目中的曹操,要用他那沧海包纳住整个天地。
文如其人,他的诗,是恢弘的史诗,他的人是乱世奸雄。
我心目中的曹操,是能屈能伸的大丈夫。
献宝刀行刺董卓失败,他并没有胡乱的放手一搏,而是装作若无其事,留下了有用之身;败走华容,他并没有哀叹生不逢时,像项王一样自刎乌江,而是求得了关羽的饶恕,重整旗鼓,东山再起。
怨天尤人,因为他知道我命由我不由天!仅为解燃眉之急而“曲”的或许只是个庸夫,但能在两军对垒之际,跣足迎宾之人一定是真丈夫,若非曹操一时之“曲”怎能得许攸之妙计,怎能力克袁绍乃至雄踞一方?这才是我心目中的真丈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把刘备和曹操对比最终是为了表现作者自身的个人诉求
罗贯中贬低曹操,是与他自生有密切关系的。
罗贯中为“有志图王者”,为张士城幕僚,想通过辅佐张士诚成就图王之业,但最后张士诚失败,朱元璋取而代之。
他觉得他的遭遇同诸葛亮极为相似,而曹操就成为了他想象中的朱元璋,他当然要抒发不满了。
其次,封建主流思想影响有关。
三国的故事并非罗贯中原创,而拥刘贬曹的倾向早在宋元朝的时候已经萌发,中国儒家文化的千年积淀已经形成这个民族的文化内涵是讲究“忠”、“仁”的,崇尚正统的,这种思想特别是在宋元时期民族矛盾激烈的时代表现得尤为特出。
所以三国演义中,肯定刘备“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政治理想,颂扬了他宽人爱民从而深得人心的政治品质,赞美了他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政治风度;而批判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极端利己主义,揭露了他狡诈、忌刻和专横,这
种拥刘贬曹的思想实际上是寄托着作者对历史上汉族政权的依恋、对明君的期盼和对暴君的憎恶。
贬低曹操是从宋朝开始的。
唐太宗还曾自比曹操表现自己的理想抱负,连皇帝老子都这样当时肯定没贬低曹操的事。
但到了宋元二朝,尤其是南宋元朝,在中原(三国时魏的主要领土)的是少数民族,汉族代表的朝廷偏安一隅,就好似三国时的蜀国,贬低曹操就这样开始了。
用为小说它总要树一个反面人物的吧,很不幸曹操被罗贯中选中。
其实这个问题不难解释,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以说明了问题。
正统论是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不管当朝的皇位是怎么来的,一旦坐稳了江山,肯定以自己为正统大肆宣扬了。
而曹操当初“挟天子以令诸侯”,威逼东汉汉朝皇帝肯定为历代的皇权所不耻。
所以在明代以前,无论是官方的还是民间的对曹操这种行为都加以贬低,并添加了“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极端自私的话及很多表现狡诈的事件,什么梦中杀人、官渡之战杀粮
官等。
反过来,刘备则以汉室宗胄自据,由他来继承汉业是正当的,所以在官方或民间都认为刘备是正统。
最后,与改编者有关。
罗的原本《三国演义》已经失传,现在的通行本是明末清初毛纶、毛宗岗父子的改编本,据说是从二百四十回版本改成的。
毛家父子和著名的怪物金圣叹同时,彼此还有不少联系,受金圣叹批《水浒传》的启发和诱惑,毛氏父子开始改编、注释和评论《三国演义》,过程十分艰苦。
由于有金圣叹糊里糊涂死于秀才造反的教训,所以毛批三国很有特色,就是在丝毫不触犯清朝国家利益的前提下,拼了老命去实现自己的正统梦。
经过颇具匠心的改造,终于把三国中最弱小的国家蜀汉树立成最强大的国家,把刘备和诸葛亮作为唯一的典型的正面人物来强化。
在大家嘴里最喜欢也是最脍炙人口的故事,都是空穴来风没有确凿的根据的,例如:“三顾茅庐”、“群英会”、“借东风”、“空城计”、“千里走单骑”、“长坂坡”、“华容道”,等等,
这些后来为民间百说不厌、百演不衰的段子绝大部分是创作的,其流传至今的广度和深度可见作者的良苦用心和笔下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