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物体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物体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

《运动物体的位置和快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某个时刻的位置。

2.知道用速度的大小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科学探究目标:1.能提出探索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2.在教师引导下,能从运动会上同学们赛跑场景的观察中,提出怎样比较运动快慢的问题。

3.能依据各种交通工具速度的比较中,选择正确的外出旅游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1.喜欢大胆想象,乐于探求未知,对未知的事物能保持旺盛的求知欲;2.尊重证据,注重运用合作的方式展开探究活动。

3.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思路、多样方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通过了解运动物体的位置,了解科学学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的影响。

2.结合高速列车的速度提升,意识到人类的需求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

【重难点】判断运动物体位置的方法,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

【器材准备】学生准备:卷尺等教师准备:课件、评价表、电子停表等【教学过程】一、活动准备1.活动准备的图片。

2.提出问题:外出途中,你是怎样向他人描述你所处的位置的?3.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交流如何描述自己所处的位置的。

提示学生准备上课时用到的材料。

二、导入新课1.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正驾驶飞机在2000米高空飞行,突然发现脸旁有一个小玩意儿在游动,他认为这是一只小昆虫,就敏捷地把它一把抓了过来。

令这位飞行员惊诧的是,他抓到的竟然是一颗德国子弹。

同学们,这个故事是真的吗?可能发生吗?本节课我们来揭秘。

三、探究过程(一)怎样判断物体是运动的?1.教师故意走动,问:老师现在在干什么?(走动)为什么说老师动了?(位置发生了变化)那么同学们呢?(没动)同学们的位置没有变化,这就是静止。

同学们是怎样判断我是动了,而又怎样判断你们没有动呢?(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2.汽车行驶在公路上。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为什么这样说?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的判断,并说明自己是如何判断的。

青岛版(六三制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12课《玩小车》教学设计

青岛版(六三制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12课《玩小车》教学设计

青岛版(六三制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12课《玩小车》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教材地位和作用《玩小车》是青岛版(六三制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的第十二课。

本课以学生喜爱的玩具小车为载体,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方法,认识力可以使物体运动起来,了解不同的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为后续学习力的相关知识奠定基础。

本课在教材中处于重要的位置,它不仅是对前面所学的物体的特征、观察方法等知识的综合运用,也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的重要内容。

教材内容结构本课主要由“玩一玩”“怎样让小车跑得更远”“它们是怎样让小车动起来的”三个活动组成。

“玩一玩”活动让学生通过玩小车,观察小车的运动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怎样让小车跑得更远”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让小车跑得更远,通过实验探究不同的方法对小车运动的影响。

“它们是怎样让小车动起来的”活动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各种力使小车运动的现象,进一步加深对力的认识。

教材特点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以玩具小车为切入点,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比较等方法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材中设置了多个问题和提示,引导学生思考和交流,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认识力可以使物体运动起来。

了解不同的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知道生活中常见的力有推力、拉力、风力等。

科学探究目标能对小车的运动进行观察和描述。

能提出关于让小车跑得更远的问题,并进行猜想和假设。

能通过实验探究不同的方法对小车运动的影响。

能与同学合作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

科学态度目标对玩小车活动充满兴趣,积极参与探究。

能认真观察、如实记录实验现象,尊重事实。

愿意与同学合作,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经验。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力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科学技术对生活的影响。

意识到要合理利用力,保护环境。

三、教学重点认识力可以使物体运动起来。

探究不同的力对小车运动的影响。

青岛版小学科学教学计划(共5篇)

青岛版小学科学教学计划(共5篇)

第 1 篇:小学科学青岛版四级上册教学方案小学科学青岛版四年级上册教学方案一、教材分析:本册教科书主要以科学现象和科学事实为依据,遵循“问题引领下的科学探究〞及“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过程〞的理念,环绕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索的根本技能、方法、步骤〞的目标,注重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融合,以学生生活经验引领下的内容综合化,建构了五个单元的学习内容。

二、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思维方法,努力开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愿意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3.了解科学探索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索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味科学探索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4.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殊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5.保持和开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斗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思维方法。

2.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根抵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索能力。

3.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质〔二〕教学难点:1、主动参预探索过程,能反思自己的探索过程。

2、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

3、能有目的的对物体进行细致的观察,并能用图和文字表达观察结果。

四、学生情况分析: 1、整体情况:本学期四年级学生共 138 人,共 3 个班。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年接触科学课的时间,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对自然科学知识已经具备初步的观察、实验的能力;以年龄结构的心理特征来看,学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本能主动的开展探索活动。

青岛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12玩小车》教学设计

青岛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12玩小车》教学设计

青岛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12玩小车》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2玩小车》是青岛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的内容。

本课以学生喜爱的小车为研究对象,通过玩小车的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小车的运动方式,探索影响小车运动的因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

教材首先展示了不同类型的小车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

接着,教材提出了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小车的运动方式和影响因素。

然后,教材安排了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探索小车的运动。

最后,教材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继续观察和探索小车的运动,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探究能力。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不同类型的小车,了解小车的基本结构。

(2)观察小车的运动方式,掌握描述小车运动的方法。

(3)探索影响小车运动的因素,如力的大小、方向等。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比较、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让学生在实验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观察小车的运动方式,掌握描述小车运动的方法。

(2)探索影响小车运动的因素。

教学难点(1)理解力对小车运动的影响。

(2)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3分钟)(一)教师展示一些不同类型的小车图片,如玩具车、自行车、汽车等,让学生观察并说一说这些小车的特点。

教师提问:你们喜欢玩小车吗?你们玩过哪些小车?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一一玩小车。

认识小车(7分钟)(二)教师将一些玩具小车分发给学生,让学生观察小车的结构,如车身、车轮、车轴等。

教师提问:小车由哪些部分组成?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小车一般由车身、车轮、车轴等部分组成。

青岛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12《玩磁铁》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12《玩磁铁》教学设计
师:磁铁宝宝对我们刚才的表现非常满意,它还给我们点赞呢,祝贺我们第一关闯关成功。
2.我给磁铁找朋友
师:磁铁宝宝说“第二关可不简单哦,需要你
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大家准备好了吗?
师:第二关的名字叫“我给磁铁找朋友”。磁铁不仅有各种形状,还有许多好朋友呢。当它遇到自己的好朋友时,就会和它紧紧吸在一起。这里,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很多实验材料,大家先来猜测一下哪些物品可能是磁铁的朋友呢?
8.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结合教学特色和实际撰写)
9.教学反思与改进(教与学的经验性总结,基于学情分析和目标达成度进行对比反思,教学自我评估与改进设想)
10.学习评价设计(从知识获得、能力提升、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价值观念培育等方面设计过程性评价的内容、方式与工具等;过程性评价要适量、适度,通过学生的行为表现判断学习目标的达成度)
师:磁铁宝宝问大家“你们见过我们吗?”“我们长什么样子呢?”
师:看来大家见过的磁铁还真不少。下面,让我们走进磁铁王国,了解一下磁铁家族的成员吧。
师:磁铁种类这么多,我们怎么来区分它们呢?
师:同学们都非常善于思考。我们可以根据它们的形状给它们命名。谁来给这些磁铁起一个形象、好听的名字呢?
师:你们取的名字很形象。可是,一种磁铁有多个名字,是不是很不方便呢?为了方便认识,我们把这种长条形的磁铁叫做“条形磁铁”;这种弯弯的磁铁,很像马的蹄子,我们叫它“蹄形磁铁”;这种中间有孔的圆环形的磁铁,我们叫它“环形磁铁”;这种像纺锤一样的磁铁,我们叫它“纺锤形磁铁”。除此以外,还有很多种类的磁铁。
(板书:猜想→搜集证据→得出结论。)
师: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都有一双火眼金睛,你能找一找我们这间教室里有哪些物品是铁做的吗?
师:这些仅仅是我们的猜测,到底是不是这样呢?需要我们亲自搜集证据。下面请每个小组派出一个代表,拿着磁铁来试一试,看看我们的猜想对不对呢。

青岛版(六三制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13课《做纸蜻蜓》教学设计

青岛版(六三制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13课《做纸蜻蜓》教学设计

青岛版(六三制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13课《做纸蜻蜓》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和作用《做纸蜻蜓》是青岛版(六三制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的第十三课。

本课以制作纸蜻蜓为活动主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制作、探究等方式,了解物体的形状、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

本课在教材中处于重要地位,它是学生在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后,进行的一次综合性实践活动。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巩固对物体形状、结构与功能的认识,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的科学学习奠定基础。

2.教材内容和特点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观察纸蜻蜓:引导学生观察纸蜻蜓的形状、结构和特点,了解纸蜻蜓的飞行原理。

制作纸蜻蜓:指导学生利用纸、剪刀、胶水等材料制作纸蜻蜓,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探究纸蜻蜓的飞行: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纸蜻蜓的飞行距离、高度和稳定性等因素,了解物体的形状、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拓展活动:鼓励学生设计和制作不同形状、结构的纸蜻蜓,进一步探究物体的形状、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教材特点:以活动为载体:教材以制作纸蜻蜓为活动主题,通过观察、制作、探究等活动,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注重实践操作:教材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制作纸蜻蜓的过程中,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强调探究学习:教材强调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纸蜻蜓的飞行原理和影响因素,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具有开放性:教材具有开放性,鼓励学生设计和制作不同形状、结构的纸蜻蜓,进一步探究物体的形状、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目标认识纸蜻蜓的形状、结构和特点。

了解纸蜻蜓的飞行原理。

知道物体的形状、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2.科学探究目标能够观察纸蜻蜓的形状、结构和特点,并进行描述。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第1课《土壤的成分》教案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第1课《土壤的成分》教案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第1课《土壤的成分》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够了解土壤的组成成分,包括有机物、无机物、水和空气等。

2.能够理解土壤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并能够举一些例子说明其作用。

3.能够掌握检验土壤成分的方法,并且能够描述发生在土壤中的化学反应。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土壤的组成成分以及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2.教学难点:掌握检验土壤成分的方法,并且理解发生在土壤中的化学反应。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1. 导入(5分钟)通过让学生观察插花中的泥土,引导学生对土壤的基本认识。

2. 了解土壤的成分(10分钟)通过图片和视频等多种方式,展示土壤由有机物、无机物、水和空气四种成分组成的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土壤成分与生命息息相关。

3. 探究土壤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15分钟)1.放一些植物种子在没有土壤的沙土中,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引导学生了解土壤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2.通过展示不同种植过程中的种植盆,让学生认识到不同种类的植物需要不同种类、不同比例的土壤,引导学生了解土壤对不同植物的生长影响。

4. 检验土壤成分(20分钟)1.学习以红石蕊试剂检验土壤有无有机物的方法,让学生制作试剂,通过实验让学生检验自带的土壤中有无有机物。

2.通过展示不同土壤中的调查表,引导学生了解如何提取土壤样本并且分析自己收集的数据。

5. 探究土壤化学反应(25分钟)1.学习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通过进行小实验让学生了解原理。

2.按照教材P16,进行钙华土壤的酸碱中和反应实验,引导学生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具体表现,同时也强化了对土壤的理解。

6. 总结(5分钟)就本节课所学内容,与学生一起对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所学内容。

四、教学方法本课采取理论结合实践的方式,具体表现为:1.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视觉化学习,加深他们对所学内容的印象。

2.通过实验、调查等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实践,以更深刻的方式理解土壤成分及其重要性。

青岛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4 看一看》教学设计

青岛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4 看一看》教学设计

青岛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4 看一看》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看一看》是青岛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的内容。

本课以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为主要目标,通过观察身边的事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

教材以生动的图片和简单的文字,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去观察事物,让学生初步了解观察的重要性和方法。

教材首先展示了一些学生熟悉的场景和物品,如教室、校园、文具等,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接着,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观察这些事物,以及观察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在教学过程中,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鼓励学生在小组中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观察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2)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比较、交流等活动,让学生体验观察的过程。

(2)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提高观察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观察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注生活的情感。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细心发现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掌握观察的方法和技巧,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提高观察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细心发现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通过展示实物、图片等直观教具,让学生更直观地观察事物。

体验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参与观察活动,体验观察的过程和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观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3 分钟)教师展示一个神秘的盒子,让学生猜一猜里面装的是什么。

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进行猜测。

教师打开盒子,展示里面的物品(一个小玩具),并提问:同学们是怎么猜到的呢?引出观察的重要性,导入新课。

青岛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13 做纸蜻蜓》教学设计

青岛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13 做纸蜻蜓》教学设计

青岛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13 做纸蜻蜓》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3 做纸蜻蜓》是青岛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的内容。

本课以制作纸蜻蜓为活动主题,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制作,了解简单的科学原理和制作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力和科学思维。

教材首先展示了纸蜻蜓的成品,激发学生的兴趣。

接着,通过简单的步骤说明,引导学生逐步制作纸蜻蜓。

在制作过程中,学生可以观察到纸蜻蜓的旋转现象,从而引发对科学原理的思考。

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操作简单,适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纸蜻蜓的结构和制作方法。

(2)学会使用剪刀、彩笔等工具进行简单的手工制作。

(3)观察纸蜻蜓的旋转现象,了解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模仿、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

(2)引导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制作纸蜻蜓,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科学制作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2)让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鼓励学生利用废旧物品进行手工制作。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掌握纸蜻蜓的制作方法。

(2)观察纸蜻蜓的旋转现象,理解其科学原理。

教学难点(1)在制作过程中,准确地折叠和粘贴纸蜻蜓的各个部分。

(2)引导学生思考纸蜻蜓旋转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3 分钟)教师展示一个纸蜻蜓,轻轻一扔,纸蜻蜓在空中旋转落下。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看这个纸蜻蜓好玩吗?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做一个呢?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做纸蜻蜓。

(二)认识纸蜻蜓(5 分钟)教师将纸蜻蜓分发给学生,让学生观察纸蜻蜓的结构。

教师提问:纸蜻蜓由哪些部分组成?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纸蜻蜓主要由身体、翅膀和尾巴组成。

青岛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8 比一比》教学设计

青岛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8 比一比》教学设计

青岛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8 比一比》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8 比一比》是青岛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身边常见的事物,认识到事物之间存在着不同的特征,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比较。

教材以生动的图片和简单的文字,引导学生比较物体的大小、长短、高矮等,让学生初步建立比较的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通过比较活动,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周围的世界,为后续学习科学知识打下基础。

同时,教材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学会分享和倾听。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物体的大小、长短、高矮等特征,能够用比较的方法区分不同的物体。

(2)学会使用简单的测量工具进行比较,如尺子、绳子等。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能够准确地描述物体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比较、测量等活动,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2)引导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3)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学会使用简单的测量工具,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

(2)让学生在比较活动中感受科学的严谨性和准确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认识物体的大小、长短、高矮等特征,能够用比较的方法区分不同的物体。

(2)学会使用简单的测量工具进行比较。

教学难点(1)准确地描述物体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引导学生在比较活动中体会科学的严谨性和准确性。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3 分钟)教师展示一些不同大小、长短、高矮的物品,如铅笔、橡皮、书本、杯子等,让学生观察并说一说这些物品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比一比。

青岛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青岛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青岛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好动、好奇心强,对科学这门课程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

他们在幼儿园阶段可能已经接触过一些简单的科学现象和知识,但缺乏系统的学习和深入的理解。

这个阶段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认知能力有限,需要通过直观、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二、教材分析青岛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教材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选取了贴近学生生活、易于观察和理解的科学内容。

教材包括“走进科学”“动物与植物”“我们的感官”“工具与科学”四个单元,涵盖了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等多个领域。

教材注重通过观察、比较、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目标1. 科学知识目标认识常见的动物和植物,了解它们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

知道我们的感官包括眼、耳、鼻、舌、手,能够运用感官观察和描述周围的事物。

认识常见的工具,如放大镜、尺子等,了解工具的用途和使用方法。

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观察、提问、猜想等能力。

2. 科学探究目标能够运用多种感官观察物体的特征和变化。

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简单的对比实验和观察活动。

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和自己的想法。

3. 科学态度目标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愿意观察和探索。

能够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与他人合作交流。

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敢于提出问题和质疑。

4.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科学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科学给生活带来的便利。

培养爱护动植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和描述。

认识常见的动物、植物和工具。

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

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

培养学生用科学的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

五、教学措施1. 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片、故事、活动等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青岛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开学第一课教学设计

青岛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开学第一课教学设计

青岛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开学第一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让学生初步了解科学课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

帮助学生熟悉科学教室的环境和规则,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安全意识。

通过互动活动,让学生认识新同学,增强班级凝聚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2)让学生了解科学教室的规则和安全注意事项。

难点如何让一年级的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理解科学课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游戏法。

四、教学准备收集一些有趣的科学小实验视频和图片。

准备一些简单的科学实验器材,如放大镜、磁铁等。

制作教学课件。

设计一些互动游戏的道具,如姓名卡片等。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自我介绍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你们的科学老师[老师姓名]。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一起走进神奇的科学世界,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很高兴能认识大家,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能成为好朋友。

引出主题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科学吗?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世界、解决问题。

比如,我们可以通过科学了解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为什么苹果会从树上掉下来。

在这一学期里,我们将一起学习很多有趣的科学知识,做很多好玩的科学实验。

大家期待吗?(二)认识科学课播放科学小实验视频师:现在,老师给大家播放一些有趣的科学小实验视频,让我们一起感受科学的魅力吧!播放视频后,提问学生:你们看到了什么?觉得这些实验神奇吗?为什么会发生这些现象呢?介绍科学课的学习内容师:在我们的科学课上,我们将学习很多有趣的知识。

比如,我们会认识身边的动植物,了解它们的特点和生活习性;我们会学习天气的变化,知道如何预测天气;我们还会做很多科学实验,探索科学的奥秘。

同学们,你们对哪些内容最感兴趣呢?(三)认识科学教室带领学生参观科学教室师:现在,老师带大家参观一下我们的科学教室。

大家要注意观察,看看科学教室里都有哪些有趣的东西。

青岛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让它们立起来》教学设计及反思

青岛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让它们立起来》教学设计及反思

青岛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让它们立起来》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材分析《让它们立起来》是青岛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进科学课》中的一课。

本单元作为小学科学课程的起始单元,旨在引领学生走进科学世界,初步感知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本课以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能否立起来为主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实践操作,探究物体立起来的方法和条件。

教材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后续科学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核心素养目标(一)科学观念认识到物体有不同的形状和结构,有些物体可以立起来,有些物体不容易立起来。

了解物体立起来与物体的重心、支撑面等因素有关。

(二)科学思维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不同物体立起来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鼓励学生尝试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出多种让物体立起来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探究实践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尝试让各种物体立起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学会制定简单的探究计划,并按照计划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四)态度责任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勇于尝试的科学态度。

让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之情。

三、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探究让不同物体立起来的方法。

理解物体立起来与重心、支撑面的关系。

(二)教学难点帮助学生认识物体的重心,并理解重心与物体立起来的关系。

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总结出让物体立起来的一般规律。

四、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物体的站立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于物体为什么能立起来以及如何让物体立起来的方法缺乏深入的思考和探究。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好动、好玩,喜欢通过亲身体验来获取知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

青岛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闻和尝》教学设计及反思

青岛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闻和尝》教学设计及反思

青岛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闻和尝》教学设计及反思课题:《闻和尝》科目:小学科学年级:一年级上册版本:青岛版(2024)课时安排:1课时一、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青岛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观察有方法》中的《闻和尝》这节课,主要引导学生学习用闻和尝的方法观察物体,了解不同的观察方法可以获得不同的信息。

通过观察水果、食物等常见物品,让学生认识到闻和尝是重要的观察手段,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安全意识。

课文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提出问题:怎样用闻和尝的方法观察物体?2. 观察活动:观察水果的气味和味道。

3. 安全提示:强调在闻和尝的过程中要注意卫生和安全。

4. 拓展活动:鼓励学生用闻和尝的方法观察更多的物品。

(二)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他们喜欢通过各种感官去探索和认识事物。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已经有了一些闻和尝的经验,但对于如何正确地用闻和尝的方法进行观察还不太清楚。

此外,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和直观的教学方法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具有以下特点:1. 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愿意尝试新的活动。

2. 以形象思维为主:需要借助具体的事物和形象来理解抽象的概念。

3. 好动:喜欢参与各种活动,难以长时间保持安静。

4. 缺乏安全意识:在进行闻和尝的活动时,可能会不注意卫生和安全。

二、教学设计理念1. 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2. 强调实践:通过实际的观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闻和尝的方法,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3. 注重安全: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让学生了解在闻和尝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安全事项。

4. 融合多学科:将科学、健康、语文等学科知识融合在一起,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目标(一)科学知识目标1. 认识到闻和尝是观察物体的方法之一。

青岛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14 认识放大镜》教学设计

青岛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14 认识放大镜》教学设计

青岛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14 认识放大镜》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4 认识放大镜》是青岛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的内容。

本课以认识放大镜为主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等活动,了解放大镜的结构、功能和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材首先展示了一些用放大镜观察到的物体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

接着,教材介绍了放大镜的结构和特点,包括镜片、镜框和手柄等部分。

然后,教材安排了一系列的观察活动,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不同的物体,感受放大镜的放大作用。

最后,教材引导学生思考放大镜在生活中的应用,拓展学生的思维。

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操作简单,适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动手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初步了解科学观察工具的作用,为今后的科学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放大镜的结构和特点。

(2)了解放大镜的放大作用,学会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3)知道放大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

(2)引导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3)通过小组合作观察物体,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科学观察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让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体验科学的神奇和乐趣,增强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3)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正确使用放大镜。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认识放大镜的结构和特点。

(2)了解放大镜的放大作用,学会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2)让学生正确使用放大镜,注意安全。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3 分钟)教师展示一些用放大镜观察到的物体图片,如蚂蚁、花瓣、指纹等。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图片是怎么观察到的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认识放大镜。

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天气与气候》11一天的气温 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天气与气候》11一天的气温 教学设计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一天的气温
1.教学内容分析
《一天的气温》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四年级上册《天气与气候》单元的第一课时。以“一天的气温变化”这一现象为线索,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气温、怎样测量气温,通过整理分析气温数据,发现一天中气温变化的大致规律。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教材给出谚语“早穿棉袄午穿纱”以及思考指向“为什么会这样呢?”,引导学生意识到一天的气温是不断变化着的,让学生明确本课的探究主题,为课堂探究做好准备。第二部分活动过程,由三部分组成,①在同一时段内测量室内和室外的空气温度,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对比观察同一时段内不同地点的气温,了解气温不同的原因,进一步了解气温的概念以及天气预报中的气温是在怎样的环境下测量出来的。②利用百叶箱测量气温。指导学生认识百叶箱,并且学会利用百叶箱测量一天的气温,并进行科学记录。③整理气温数据,描述一天的气温变化规律。引导学生利用折线图等自己喜欢的形式整理观察到的数据并归纳出一天中气温变化的大致规律。第三部分拓展活动,每天在固定时间观测并记录气温,坚持一个月。 指导学生课后观测并记录气温,既巩固了观测气温的方法,通过观察记录也能纵向了解一个月内气温的变化规律。
6.天气预报中的气温,是指在室外空旷、空气流通、不受太阳直射的环境下测得的空气温度(一般在百叶箱内测定)。
(二)利用百叶箱测量气温。
1.为什么测量气温的时候要把气温计放在百叶箱内?百叶箱有什么奥秘呢?
2.百叶箱是用来放置测量空气温度和湿度仪器的木箱。百叶箱一般安装在高度为1.25米的架子上,箱底保持水平。
一天中气温变化的大致规律是:早晚气温低,中午气温高。
环节三:拓展活动
我们课上汇总数据发现了一天的气温变化的大致规律,那大家想不想知道一个月或者更长时间的气温变化规律?我们可以怎样观测?

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15天气和气候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15天气和气候教学设计
3.教师引导:要想了解天气情况,我们既可以用仪器来测量,也可以用眼看方法来测量,还可以通过收听、收看气象预报得知。大家还记得我们以前学习过的《风级歌》吗?学生回答。我们可以用目测的方法知道天气情况中的风向或风量。今天我就借助科学仪器测量的使用方法。谁来说一下,我们观测天气主要观测哪几个方面呢?
4.师:你认为外出观测天气时,除了科学观测之外,还应注意哪些事项?
学生交流。
学生交流。
环节三:拓展活动
1.教师引导:同学们,假期快到了,老师一个外地的朋友要来本地旅游,你能帮我为他做些提前的准备工作吗?比如说提供携带服装、用具、活动的建议,为他介绍一下我们当地的气候特点。
教师布置课后调查的任务:了解家乡的气候特点。
2.教师进行调查活动的方法、注意事项的指导。
学生讨论给出建议
引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课外调查等活动,进一步了解家乡的气候特点,同时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2.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了解天气的各种因素,并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对天气知识有了初步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接受不是很困难。但如何描述一天的天气、区分天气与气候的不同,尚需要老师进一步引导。四年级学生积累了一些简单的科学探究方法,具备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本课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学生能够与小组成员合作完成探究任务。
学生活动
学生小组讨论,然后汇报交流。 (根据各组的汇报,将学生的方法进行总结,也可由学生进行总结。)
学生交流:如温度、风向、降水、运量、空气湿度等。(教师板书)
学生讨论并互相交流记录方法。
学生带上科学记录本和笔排队到操场上分组进行观察,教师巡视。(时间控制在10分钟内)
学生汇报观测结果,教师展示学生的记录。
出示]注意事项:

青岛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16 修理玩具》教学设计

青岛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16 修理玩具》教学设计

青岛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16 修理玩具》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6 修理玩具》是青岛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的内容。

本课以学生熟悉的玩具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观察玩具出现的问题,尝试运用简单的工具和方法进行修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爱护物品的意识。

教材首先通过展示一些损坏的玩具图片,引发学生对玩具修理的兴趣。

接着,教材介绍了一些常见的玩具损坏情况及可能的原因,如零件松动、电池没电等。

然后,教材引导学生思考修理玩具的方法,并提供了一些简单的工具,如螺丝刀、胶水等。

最后,教材鼓励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修理玩具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常见的玩具损坏情况及可能的原因。

(2)学会使用简单的工具进行玩具修理。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玩具损坏情况,培养学生的问题发现能力。

(2)引导学生思考修理玩具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通过实际操作修理玩具,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爱护玩具、珍惜物品的意识。

(2)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3)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认识常见的玩具损坏情况及原因。

(2)学会使用简单工具进行玩具修理。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思考修理玩具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3 分钟)教师展示一些损坏的玩具,如断了一条腿的娃娃、不响的小喇叭等。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看这些玩具怎么了?你们有没有办法让它们变好呢?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修理玩具。

(二)认识玩具损坏情况(7 分钟)教师将损坏的玩具分发给各小组,让学生观察玩具的损坏情况。

教师提问:你们小组的玩具哪里坏了?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常见的玩具损坏情况及可能的原因,如零件松动可能是因为玩耍时碰撞或摔落;电池没电可能是因为长时间使用等。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灭绝的生物》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灭绝的生物》教学设计
一、情境提示,发现问题
同学们,大约两亿年前,恐龙在我们的地球上生活着,它们自由自在,盛极一时,称霸地球长达1亿5千万年之久。
1、展示恐龙图片资料谈话:课前,同学们搜集了许多关于恐龙的图片,哪位同学想展示一下你所搜集的成果呢?(学生以各种方式展示课前搜集到的图片)
二、教学过程
(一)播放微课程《恐龙》。
1、引导学生选择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
谈话:同学们提的问题都比较有研究价值,受课堂时间限制,我们只选择“恐龙是怎样被发现的”和“恐龙是怎么样灭绝”的这两个问题重点研究。今天就让我们借助现代最快捷、内容最丰富的网络开始研究吧!〖同时将问题板书出来〗
2、以网络为途径,展开自主探究活动。
谈话:请大家看电脑屏幕上的网页。恐龙的发现一栏中收藏不少有关恐龙发现的小故事和恐龙化石的图片;恐龙的灭绝栏目介绍了恐龙灭绝的几种假说,如果你觉着老师网页上的资料不够多,你可以在“我们的发现”栏目中利用因特网进行搜索。在探究的过程中,注意将资料的关键字、来源、关键词进行记录,有助于同学们进行汇报与交流。
谈话:我们知道恐龙有过辉煌的过去,但在大约6500万年前,也就是人类出现以前,恐龙就灭绝了,没有人见过活恐龙,那么我们要去研究已经灭绝的生物,是通过什么研究的呢?〖板书:化石〗
科学家们根据恐龙化石的研究,推测出恐龙生活的年代以及恐龙的生活习性,科学的再现了恐龙生活的场景,老师这里有一些片段,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3.灭绝的生物与当今某些生物有哪些相似之处?
三、总结拓展
1. [PPT 出示]拓展活动
教师指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恐龙等生物灭绝的原因。
教学反思: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灭绝的生物》教学设计
课 题
灭绝的生物
学 习 目 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气与生活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42页
教学目标:
经历搜集整理信息资料的过程;能够对大量信息进行搜集、处理;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通过天气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实例,使学生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主动交流自己的资料和想法,体验合作的快乐。

教学难点:认识到天气对人类工作及生活的影响;知道在哪些情况下人们最关心天气。

教学准备:相关图片、资料及有关天气的谚语。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感觉今天的天气怎么样啊?(指名谈谈自己的感受),天气一天比一天凉了,你身上穿的衣服呢?〔天气在变,你也在变〕,看来天气和我们的生活还真是有着不少的关系呢?那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15、天气与生活》一起来研究一下天气与我们的生活的关系好不好?
二、深入探究
(一)认识天气1、说天气。

除了像今天这个有太阳的晴天,(随当时上课的天气而变)那你还知道什么样的天气? 让学生介绍自己知道的天气,并说一说都是是什么样的。

2、欣赏天气。

大气的变化给我们带来了许多不同的天气现象,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些不同的天气。

教师用课件展示:阳光明媚、沥沥小雨、大雾天气、冰雪天地等天气。

3、畅谈感受天气。

我们欣赏了生活中这些常见的不同的天气,谁能告诉老师你喜欢什么样的天气?为什么?
4.小组合作探究:同学们有喜欢晴天的也有喜欢雨天的,因为天气时刻都在发生着变化,天气的变化为我们呈现出一个美丽的大自然。

你认为这些天气现象与人们的生活有没有关系呢?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下面我们分小组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观察讨论研究一下。

(小组根据本课的内容分成晴天组、雨天组、阴天组、雪天组、刮风组、雾天组等等,让学生自己选择小组,参与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给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让学生尽情交流。

学生汇报交流讨论的结果。

5、待学生汇报完毕,教师再引导:嗯,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呀。

老师这里呀,还有一组
图片,真实地反映了天气与生活的关系,请大家一起来看一看吧。

小结:看来呀,天气既能给我们带来好处,也能带来害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的影响真是太大了,(天气与生活的关系真是密切呀)!那么我们怎样充分利用天气的好处,尽量避免它带给我们的坏处,有什么样的办法能让我们提前预知天气呢?
(二)关心天气1、预知天气那么到底有哪些好的办法能让我们早早的知道天气情况,好有所准备呢?如果明天学校要开运动会,老师最关心的是明天的天气情况,那如何能早知道明天的天气怎么样呢?那就请同学们说一说吧。

贴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用开运动会的形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说出自己知道的预知天气的手段,通过(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用报纸、手机、电视)等手段提前预知天气,及时的知道天气的变化,充分的做好各种准备。

引出对各种天气的应对。

2、应对天气老师这儿也有一段天气预报,请一名小小播音员来播报一下。

(课件出示一段天气预报:)临沂:今夜到明天,多云转中雨,最高气温26度,最低气温12度。

听完小小播音员播报的我们这儿今夜到明天有雨的消息呀,问题就出来了——花农伯伯的花还在外面呢!农民伯伯不知道下雨,正为庄稼干旱而着急,小学生们还打算出去游玩呢!你准备怎么跟他们说这个消息呢?大家自由谈一谈你的想法。

小组参与到讨论当中来。

【激发学生思考交流:天气的变化会给自己身边的哪些人带来什么影响,进一步体会天气变化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

】课件展示:花农伯伯:花农伯伯把花放在花棚外面,明天要下雨、降温,花儿会淋坏的,你会怎么跟他说?(………)农民伯伯:连日的晴天,农民伯伯的庄家快要干死了,农民伯伯也不知道明天要下雨,他非常着急,你会怎么跟他说?(………)丽丽:丽丽正打算明天去登山旅游呢,我们该如何提醒他?(………)我们一起提醒了他们,那你觉得还要提醒哪些人做好准备?(………)师小结:同样是下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准备和做法,充分利用好有利的天气,避免不利的天气,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3、体会天气与生活同学们,此时此刻,对于天气与我们的生活你有哪些自己的认识呢?就请大家说一说吧。

(可以指名说)
4、谈古论今再深入现在,我们有先进的科技手段,可以让人们知道未来几天,甚至十几天的天气情况,那我们来猜一猜古代的人,又是用什么办法提前预测天气的呢?让学生猜想,并引导说一说。

古代人没有先进的科技,但他们也意识到天气的重要性,想法设法用先进的经验积累来预测天气。

那就是利用谚语。

课前老师已经让你们收集了有关天气的谚语。

谁能说一说你都收集了哪些有关天气变化的谚语呢?拿出来我们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好不好?老师这儿也有一句谚语,这句谚语预示着明天的天气情况,谁能通过这句谚语说一说今
天的天气怎么样呢?课件出示谚语:“早晨漫天雾,尽管洗衣服”,学生说一说明天的天气情况。

归纳:看来啊,不论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都有很多办法来预知天气,从而让天气更好的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三.天气与生活密切相关
同学们,课题进行到这儿,老师相信大家对于天气与生活,已经有了一个相当深入的了解,那就请你说一说你现在对天气与生活的关系有什么体会呢?学生自由发言。

(让生自己总结)(天气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它对我们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

但如果我们通过天气预报提前知道近期天气情况,就可以及时及早的做好各种准备,充分利用有利的天气,避免和预防不利的天气。

三、评价与总结1、你对自己在这一堂课中的表现满意吗?你认为哪位同学的表现值得你学习?为什么呀?2、在这节课中你都学到了哪些知识?学生说。

四、拓展活动
如果预知天气的一切方法和手段都不存在了,你认为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怎样?那就请你写一写说一说吧!
五、布置作业调查研究:了解你身边充分利用天气有利的一面, 避免和预防不利的一面的方法,写出一份书面报告
六、板书设计:
15 天气与生活
密切相关预知天气利用天
使用说明:
1.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1)、知道“天气”的内涵,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天气”这一术语。

( 2)、能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能力培养:
(3)、养成收听、收看广播、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习惯,并根据天气预报合理安排自己活动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天气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使用建议. 课的内容,属于“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方面的基础知识。

在“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2、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3、改变地理学习方式”“4、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等理念指导下,结合新课程教
学目标的三个维度,即知识与技能、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
3.需破解的问题。

因为天气跟日常生活、生产密切相关,而且对终身发展有用,所以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天气”这一术语、能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相关链接:青岛版小学科学资源网
韩学花滕州市界河镇东曹小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