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枢有关中国人 个人现代性研究述评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宜音杨国枢等人关于个人现代性研究述评

从到远流图书公

司,19-39

社会变迁与人的变迁

个人现代性

北京

本文对台湾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家杨国枢先生等人从事的有关中国人个人现代性研究从理论立场与研究策略研究结论

关键词个人传统性

在全球现代化的背景下

作为的发展中国家1991Ãæ¶ÔÏÖ´ú»¯½ø³ÌÔÚÉç»áÐÄÀíºÍÈ˸ñÐÄÀí·½Ã洫ͳÖйúÈËÏÖ´úÖйúÈ˶ø½«»á²»»áµÈͬÓÚ

ÌåÏÖÁËÈËÎÄÉç»á¿Æѧ¼Ò¶ÔÈËÀàÃüÔ˵Ĺػ³

´Ó1962ÄêÆð¹þ·ð¹ú¼ÊÊÂÎñÑо¿ÖÐÐÄÃÀ¹ú¹þ·ð´óѧÉç»áÐÄÀíѧ¼Ò A. Inkeles¾-¼Ã·¢Õ¹µÄÎÄ»¯ÒòËØÑо¿¶ÔÓÚ¸ö

ÈËÏÖ´úÐÔ

1966年

1本文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的子课题

的文献综述之一并受到杨国枢先生的大力支持

与瞿海源研究员沈杰博士社会学家孙立平李培林折小叶史学家秦晖教授也对本研究提出过建设性的意见

并在八年之后出版了一书

英克尔斯的研究目的是探讨现代化历程对个人所造成的影响

尽管生活在不同的国家中价值观念和社会行为方式等方面都具有十分相似的特征(1)乐于接受新的生活经验(2)准备迎接社会的变革头脑开放

(4)注重现在与未来(5)有强烈的个人效能感

办事讲效率(7)尊重事实和知识(9)重视专门技术

(10)对教育的内容和传统智慧敢于挑战

(11)相互了解主张非权势和平等相处(12)了解生产及过程常常被用来评定人是否现代化的标准1998 

英克尔斯等人的研究发表之后

到了八十年代初期瞿海源杨中芳面对台湾社会的急剧变迁

成为开拓这一研究领域的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家他就开始关注国民性研究1965b继而对中国人的国民性与现代生活适应

1971c1995Ñî¹úÊà

1972e杨国枢19841986a杨国枢1989a

Ñî¹úÊà1972f»Æ¹â¹ú杨国枢1974dÓà°²°î1989b个人现代性对社会态度与行为

的影响杨瑞珠杨国枢1981b文化心

理学和本土心理学角度对个人现代性的比较研究1989b1996b ËûÒ²ÒÔ±¾ÍÁÐÄÀíѧµÄÈ¡ÏòÀýÈçÖйúÈ˵ÄÉç»áÈ¡Ïò1992中国人的成就动机杨国枢杨国枢黄丽莉叶光辉19881988bÒ¶¹â»Ô

Ñî¹úÊàÑî¹úÊà1987并在多年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关于个人现代性问题的理论立场杨国枢1995可

以说这些凝聚着杨国枢及其合作者35年学术兴趣对于处于快速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大陆学术界国民性价值观变迁等领域研究的学者来说本文将分五部分对杨国枢等人关于个人现代性的研究进行初步的梳理和述评

理论立场与研究策略

在及相关研究领域杨国枢的思考路径是

与外国人有什么不同是否可将它们分为传统的和现代的哪些可适应通过回答这些问题

并研究中国人个人传统性和现代性对于社会变迁的适应在这一思路背后

1 理论立场的转变

从1969年到1984年大约完成了20项实证研究

台湾民众的心理与行为变迁的情况1989

这些研究采用了古典现代化理论的立场但现代社会只有一个

根据这一1988aÐÄÀí¾ÛÁ²¼Ù˵psychological convergence hypothesis他认为

世界性即具有一套共同的现代心理与行为特征的人

认为这些特征将取代传统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1993参见下图

杨国枢对自己的理论立场和研究策略进行了反省

从到传统性和现代性可能不是一个连续体的两极

从到传统性和现代性可能不是单维

变量从到现代性和传统性可能在不

同生活范围中是不同的从到

现代性和传统性研究的重心可能应是本土性的跨文化性的

这一改变重新确定了杨国枢从事个人现代性研究的方向也反映了他对跨文化心理学立场的放弃他看到传统人现代人可能不是到的变化

可能不等于会是从自己的传统人演变而来的

而这一社会变迁或许与发达国家的社会文化变迁的趋向相一致他认为为此

试图建立中国的人格与社会心理学1993a1997b他主张采用的立场

探讨个人现代性发展的心理机制Yang, K. S.2000

2 文化生态互动分析框架的建立

基于1985年以后的研究发现

首先将个人现代性操作化为现代化的社会文化变迁过程中某一社会大多数人共同的

普同性心理与行为

同类社会独有性心理与行为工具性心理与行为例如集体取向或个体取向或功能性

格调性或终极性心理与行为根据这一分类标准见表1

表1 心理与行为的类别分析

普同性特殊性独有性

工具性 A B C

非工具性 D E F

杨国枢以为理论依据

其基本的内容是

第一传统社会现代社会民众不同类别的心理与行为受到该社会之生态环境特征

工具性的心理与行为是适应社会生态环境所必需的

普同性心理与行为因与人类基本身心结构与功能有密切关系经济特殊性心理与行为是适应某类社会畜牧社会渔猎社会或工商社会

经济因此其形成受到此等因素的决定或影响比较大

其中工具性心理与行为比其非工具性心理与行为受到此等因素的决定与影响更大人与文化生态处于互动的关系之中

第二经济及社会变迁主要是从某种传统社会转变为工商社会原有适应传统社会的心理与行为在内涵上将有所转变

并继续在某种程度上保持下来如下图所示

为了适应工商社会即现代性心理与行为如下图所示

在社会变迁中

其变迁趋势可能有两种1即某些传统的心理与行为是适应传统社会的主要心理与行为非

交叉型变迁趋势某些现代的心理与行为是适应现代社会的次要心理与行为 

此处插入图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