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属植物研究进展
大黄的药理学研究现状
![大黄的药理学研究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716c0f4602d276a201292e23.png)
大黄的药理学研究现状摘要】大黄,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蓼科,大黄属。
《神农本草经》中记载:大黄,味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
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凉血解毒,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
可用于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泻痢不爽,湿热黄疸,血热吐衄,目赤,咽肿,肠痈腹痛,痈肿疔疮,瘀血经闭,跌打损伤,外治水火烫伤,上消化道出血。
酒大黄善清上焦血分热毒,用于目赤咽肿,齿龈肿痛。
熟大黄泻下力缓,泻火解毒,用于火毒疮疡。
大黄炭凉血化瘀止血,用于血热有瘀出血者。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对中药大黄,尤其是其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现将研究进展综述如下:【关键词】中药药理学大黄临床药理【中图分类号】R2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31-0099-021.化学成分现代医学研究大黄的根茎中,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其无机成分中至少存在25种元素。
即蒽类衍生物、茋类化合物、鞣质类、有机酸类、挥发油类等。
蒽类衍生物分为:游离蒽醌衍生物,如芦荟大黄素、土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异大黄素、虫漆酸D、大黄素甲醚、大黄酸;结合蒽醌化合物,有大黄酸、芦荟大黄素、大黄酚的单和双葡萄糖甙,大黄素、大黄素甲醚的单糖甙;蒽酚和蒽酮化合物,有大黄二蒽酮、掌叶二蒽酮以及与糖结合的甙如番泻甙A、B、C、D、E、F等。
茋类化合物,如土大黄甙、葡萄糖甙;萘衍生物。
鞣质类:没食子酰葡萄糖、d-儿茶素、没食子酸、大黄四聚素等。
大黄四聚苯经水解,得没食子酸、肉桂酸及大黄明。
此外含有树脂,尚含有有机酸:苹果酸、琥珀酸、草酸、乳酸、桂皮酸、异丁烯二酸、柠檬酸、延胡紊酸等。
大黄中还含有挥发油、脂肪酸及植物甾醇等.最近从大黄中分得新泻下成分大黄酸甙A,B 及 C,D,经鉴定,A和B为一对差向异构体,结构为8-0-β-D-葡萄糖基-10-羟基-10-C-β-D-葡萄糖基大黄酸-9-蒽酮;C和D为另一差向异构体,结构为 8-O-β-D-葡萄糖基-10-C-β-D-葡萄糖基大黄酸-9-蒽酮。
大黄研究与临床应用浅析
![大黄研究与临床应用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6becb5bd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81.png)
大黄研究与临床应用浅析大黄,这一在中医药领域有着重要地位的药材,自古以来就备受关注。
它不仅仅是一味普通的草药,更是蕴含着丰富药用价值的瑰宝。
大黄,为蓼科大黄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
其根茎粗壮,外表呈棕褐色。
从外观上看,大黄或许并不起眼,但它内在的药用成分却使其具有了非凡的医疗作用。
大黄的主要成分包括蒽醌衍生物,如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等。
这些成分赋予了大黄多种药理活性。
在药理作用方面,大黄首先表现出了显著的泻下作用。
它能够刺激肠道蠕动,增加肠内容物的推进速度,从而促进排便。
这一作用在治疗便秘等病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对于那些因饮食不当、生活习惯不佳或其他原因导致的便秘患者,合理使用大黄往往能带来明显的改善。
其次,大黄具有抗菌消炎的功效。
它对多种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在临床上,对于一些感染性疾病,如肠道感染、皮肤感染等,大黄可以辅助抗生素发挥更好的治疗效果。
此外,大黄还能够止血。
通过促进血小板的聚集和增加血管的收缩,大黄能够有效地减少出血。
在一些外伤出血或内脏出血的情况下,大黄可以作为辅助治疗的药物之一。
大黄的利胆作用也不容忽视。
它能够促进胆汁的分泌和排泄,有助于改善肝胆系统的功能,对于胆囊炎、胆结石等疾病的治疗有一定的帮助。
在临床应用中,大黄的用途广泛。
在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中,大黄常常被用于治疗便秘和肠梗阻。
对于习惯性便秘患者,大黄可以与其他润肠通便的药物配伍使用,以达到温和而持久的疗效。
而在肠梗阻的治疗中,大黄则常被用于通腑泻下,缓解肠道梗阻症状。
急性胰腺炎也是大黄发挥作用的领域之一。
通过其清热泻火、通腑泻下的作用,能够减轻胰腺的炎症反应,改善患者的症状。
在泌尿系统疾病方面,大黄可以用于治疗急性肾炎。
它能够帮助消除水肿,降低血压,改善肾功能。
大黄在治疗出血性疾病时也有出色表现。
例如,在胃出血、十二指肠出血等病症中,大黄可以与其他止血药物配合使用,增强止血效果。
然而,使用大黄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中药大黄的研究进展
![中药大黄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3656f788680203d8ce2f24b7.png)
中药大黄的研究进展鲍恩泉(安徽省巢湖市药品检验所,巢湖 238000)摘要 介绍近年来对大黄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大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 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为我国传统中药,分布于陕西、四川、湖北及云南等省。
大黄属植物约60多种,以泻下、健胃而著称于世。
随着大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研究的深入,发现大黄还具有抗肿瘤、保肝利胆、改善肾功能、活血止血、降血脂等多方面的作用。
笔者综述其近年来在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1 化学成分1.1 非蒽醌类成分 河套大黄系蓼科大黄属波叶组hotanoense C.Y.Cheng et CT K ao的干燥根与根茎。
其中含有8种非蒽醌类成分[1],分别为β2谷甾醇(β2sitosterol,Ⅰ)、土大黄苷元(rhapontigenin,Ⅱ)、没食子酸(gallic acid,Ⅲ)、32 (3′,5′2二羟基-反式-肉桂酰基)252羟基2Δ52α2吡喃酮[32 (3′,5′2dihydroxyl2trans2cinnamoyl)252hydroxyl2Δ52α2pyranone,Ⅳ]、胡萝卜苷(daucosterol,Ⅴ),piceatannol23′2O2β2D2glucopy2 ranoside,Ⅵ),土大黄苷(rhaponticin,Ⅶ),和蔗糖(sucrose,Ⅷ)。
采用硅胶柱色谱法对窄叶大黄Rheum sublanceolatum C.Y.Cheng et K ao非蒽醌类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分离得到6个非蒽醌类化合物[2],正二十八烷酸、β2谷甾醇、β2谷甾醇葡萄糖苷、22甲基252羧甲基272羟基色酮、piceatannol和1种萘苷62hydroxymusizin282O2β2D2glucopyranoside。
1.2 蒽醌类成分 对窄叶大黄根及根茎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采用硅胶柱层析法进行分离,得到6个蒽醌类化合物[3],分别为大黄酚(chrysophanol,Ⅰ)、大黄素甲醚(physcion,Ⅱ)、大黄素(emodin,Ⅲ)、大黄素282O2β2D2吡喃葡萄糖苷(emodin2 82O2β2D2glucopyranoside,Ⅳ)、芦荟大黄素282O2β2D2吡喃葡萄糖苷(aloe2emodin282O2β2D2glucopyranoside,Ⅴ)和ω2羟基大黄素(citreorosein,Ⅵ)。
大黄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大黄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c7684dcf2af90242a995e54c.png)
大黄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研究进展摘要:大黄,是中医药常用的药物之一,其性味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
在中医方面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利湿退黄、逐瘀通经等功效。
大黄含多种化学成份,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因此具有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
关键词:大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大黄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历代本草均有收载,因其色黄而得名。
别名大黄、文军、锦纹、生军、将军,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
大黄药用历史悠久,作用广泛,是内服外用皆宜的良药,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解毒,止血、活血去瘀的作用。
临床上常用于大便秘结、胃肠积滞、湿热泻痢、血热出血、目赤、咽喉肿痛、牙龈肿痛、痈肿疔疮、水火烫伤、瘀血诸证、湿热黄疸等[1]。
近年来对大黄的研究不断深入,其药理作用不断被认识。
大黄有多种有效生物活性成分,其主要有效成分为大黄素、大黄酸、大黄酚、大黄素甲醚、芦荟大黄素、没食子酸以及大黄多糖。
大黄不仅用于治疗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在急、危、重症及疑难病的治疗上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对大黄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进行回顾探讨,现综述如下。
1 药理作用1.1泻下作用:大黄属泻下药,通过增加肠道黏膜蠕动,抑制肠内水分吸收,从而促进排便。
武玉清等[2]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观察小鼠湿粪实验,发现二蒽醌类衍生物在肠道细菌酶的作用下分解产生大黄酸蒽酮,大黄酸蒽酮可刺激大肠粘膜,使肠蠕动增加而泻下。
另外,产地与炮制方法均会影响大黄的泻下作用。
产地不同,大黄化学成份含量会有不同;炮制方法不同,化学成份的析出量就会有差异,故影响其泻下作用。
1.2 抗病原微生物和抗炎作用:大黄具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功效,有效成分为大黄酸、大黄素和芦荟大黄素。
大黄抗菌谱较广,其敏感的细菌有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白喉杆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等,大黄素还具有一定的杀真菌作用。
大黄体外对流感病毒、孤儿病毒、乙肝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甚至具有一定程度的杀病毒效应[3]。
大黄泻下的实验报告
![大黄泻下的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3d894c88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5d8061f.png)
一、实验目的1. 探究大黄的泻下作用。
2. 了解大黄泻下作用的机制。
3. 评估大黄泻下作用的强度和安全性。
二、实验原理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为蓼科大黄属植物,其根茎富含蒽醌类化合物,如大黄酸、大黄素等,具有显著的泻下作用。
大黄泻下作用主要通过刺激肠道平滑肌,增加肠道蠕动,促进排便。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成年小鼠(体重20-25g)。
2. 实验药物:大黄粉末(市售,经鉴定为正品)。
3. 试剂与仪器:生理盐水、体重秤、排便计数器、显微镜、电子天平等。
四、实验方法1. 分组与给药- 将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每组10只。
- 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0.5g/kg、1.0g/kg、2.0g/kg的大黄粉末,灌胃给药。
- 给药后,观察并记录小鼠的排便情况。
2. 组织学观察- 实验结束后,取小鼠肠道组织,制作切片。
- 使用显微镜观察肠道平滑肌的形态变化。
3. 生化指标检测- 取小鼠血清,检测电解质、尿素氮等生化指标。
五、实验结果1. 排便情况- 对照组:未见明显排便。
- 低剂量组:出现少量排便,排便次数约为2-3次。
- 中剂量组:排便明显,排便次数约为5-8次。
- 高剂量组:排便效果显著,排便次数约为10-15次。
2. 组织学观察- 对照组:肠道平滑肌形态正常。
- 低、中、高剂量组:肠道平滑肌形态出现不同程度的松弛和扩张,且随着剂量增加,变化越明显。
3. 生化指标检测- 对照组:电解质、尿素氮等生化指标正常。
- 低、中、高剂量组:电解质、尿素氮等生化指标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且随着剂量增加,异常程度加重。
六、讨论与分析1. 大黄具有显著的泻下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刺激肠道平滑肌,增加肠道蠕动有关。
2. 大黄泻下作用的强度与剂量呈正相关,高剂量组泻下效果更明显。
3. 大黄泻下作用可能导致肠道平滑肌形态变化,进而影响肠道功能。
基于土大黄苷定性定量检测的大黄类中药掺伪鉴定方法研究进展
![基于土大黄苷定性定量检测的大黄类中药掺伪鉴定方法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0ee6d544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98.png)
基于土大黄苷定性定量检测的大黄类中药掺伪鉴定方法研究进展陈雪「,辛杰1,2,王振1,2,张波1,2(1.临沂大学药学院,山东临沂276005;2.山东省鲁南中药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临沂276005)摘要:大黄为临床常用中药,且处方众多,《中国药典》2015年版中共收载了153个含大黄的中药制剂。
近年来,由于多种因素影响,大黄及其制剂中出现较多掺伪现象,因此,加强大黄真伪鉴定对保障临床用药安全有效具有重要意义。
土大黄苷为大黄真伪鉴定指标化成分,在《中国药典》2015年版中用于大黄饮片、九味肝泰胶囊、三黄片和致康胶囊的定性鉴定,但相对于153个含大黄的制剂总量而言,其应用略显不足。
另一方面而言,更多大黄制剂的检测仍有待完善。
由于大黄在各制剂中的用量和制剂种类的差异,土大黄苷的检测方法也不尽相同。
因此,笔者结合近20年国内外文献,对土大黄苷的定性定量检测方法与条件进行总结,为进一步推广土大黄苷在含大黄制剂真伪鉴定中的鉴定作用提供方法参考。
关键词:土大黄苷;检测;大黄;鉴定中图分类号:R28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375(2021)05-0334-005doi:10.13506/ki.jpr.2021.05.011Research progress on identification of Rhubarb based on rhapontin detectionCHEN Xue7力e7'2,WANG Zhen7'2,Zft4NG Bo7'2(7.College of Pharmacy,Linyi[/ni^ersity,Linyi276005,China;2.Luna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Engineering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of Shandong Province,Linyi276005,China)Abstract:Rhubarb is one of the most widely us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As recorded in Pharmacopoeia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2015th edtion),there are about153kind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ompound medicine which contain rhubarb.However,the falsifies of rhubarb influence clinical application seriously.Rhapontin,an important identification marker,is used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crude drug of rhubarb,Jiuweigantai Capsules, Sanhuang Tablets and Chiho Capsules as recorded in Pharmacopoeia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However,it is still insufficient for so many agents. What's more,the detection methods vary from the different amount of rhubarb and different preparations.In this paper,several detection methods of rhapontin were summarized based on domestic and foreign literatures in the past20years, which provided valuable references for further researches on the identification of rhubarb.Key words:Rhapontin;Detection;Rhubarb; Identification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ex Balf.)或药用大黄(Rheum 眇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和根茎,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等多种功效,属于临床常用中药材之一[1]。
大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大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6a1fd04f3169a4517723a3a0.png)
第27卷㊀第1期2018年3月青㊀海㊀草㊀业QINGHAIPRATACULTURE㊀㊀㊀㊀㊀㊀Vol.27.No.1㊀㊀㊀㊀㊀㊀Mar.2018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31360068;),青海师范大学中青年科研基金项目(No.072020320),教育部春晖计划项目(No.Z2016090)㊂文章编号:1008-1445(2018)01-0047-05大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孙汉青,李锦萍,刘力宽,杨春芳,左文明,李成慧(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青海省药用动植物资源重点实验室,青海㊀西宁㊀810008)摘要:大黄是一种常用的中国传统中药,其味苦,性寒,归脾㊁胃㊁大肠㊁肝㊁心包经㊂大黄的主要化学成分为蒽醌类㊁蒽酮类㊁二苯乙烯类㊁鞣质㊁有机酸及多糖类等㊂经药理学研究证实,大黄的药理作用包括泻下㊁抗菌㊁抗炎㊁抗肿瘤㊁改善肾功能㊁利胆㊁保肝㊁利尿㊁抗凝血㊁促智㊁抗衰老㊁清除氧自由基㊁免疫调节㊁毒性等多种作用,本文旨在分析大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㊂关键词:大黄;有效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S567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palmatumL.)㊁唐古特大黄(Rh.tanguticumMaxim.exBalf.)或药用大黄(Rh.officinale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的统称㊂具有泻下攻积㊁清热泻火㊁凉血解毒㊁逐瘀通经㊁利湿退黄之功效㊂秋末茎叶枯萎或次春发芽前采挖,除去细根,刮去外皮,切瓣或段,绳穿成串干燥或直接干燥[1]㊂掌叶和唐古特以及药用三种大黄中,掌叶大黄的药用价值最高[2]㊂大黄具多类药效活性成分,其中以蒽醌类㊁蒽酮类㊁鞣质㊁茋类和多糖报道较多;其药理作用主要有泻下㊁抗菌㊁止血㊁利胆㊁抗肿瘤㊁抗凝血等㊂本文根据近年来有关大黄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进行系统综述,以期为今后的研究能有所启示和帮助㊂1㊀化学成分1.1㊀蒽醌类成分目前,在大黄化学成分的研究中,以蒽醌类研究最多㊂蒽醌在大黄药材中含量为1.5% 4.0%,是药典控制的指标成分[3]㊂蒽醌类成分分为游离型蒽醌类和结合型蒽醌类㊂游离型蒽醌类成分包含有大黄素㊁大黄酸㊁大黄酚㊁芦荟大黄素㊁大黄素甲醚㊁土大黄素㊁异大黄素㊁虫漆酸D等成分[4]㊂结合型蒽醌类成分主要有大黄酸苷A D㊁大黄酸葡萄糖苷㊁大黄素甲醚葡萄糖苷㊁芦荟大黄素葡萄糖苷㊁大黄素葡萄糖苷㊁大黄酚葡萄糖苷等成分[5]㊂其中,药用大黄研究末分析出含有大黄酸苷类成分[6],另外,Lin等[7]利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质谱法测定出种新的蒽醌类成分:aloe-emodin-ω-O-β-D-glucopyranoside及ω-hydroxy-emo-din㊂1.2㊀蒽酮类蒽酮类成分是大黄的特征性成分之一,目前已发现27种蒽酮类成分[8]㊂蒽酮(rheidon)AC,掌叶二蒽酮(palmidin)A C和番泻苷(senno⁃side)A F等[9]㊂Babu等[10]新发现具有明显的抗细菌和抗真菌活性的蒽酮酯类成分revandchi⁃74none-1,revandchinone-2及蒽酮醚类成分re⁃vandchinone-4㊂1.3㊀二苯乙烯类Matsuda等[5]报道了大黄属中的土大黄苷,piceatannol3'-O-Glc,rhapontigenin等24种二苯乙烯类成分㊂已经发现大黄中有3,4,3',5'-四羟基茋-3-葡萄糖苷㊁4,3',5'-三羟基茋-4-葡萄糖苷㊁4,3',5'-三羟基茋-4(6ᵡ没食子酰基)-葡萄糖苷等,而药用大黄仅含4,3',5'-三羟基茋-4-葡萄糖苷[11]㊂Nonaka和Lin等[12]发现了大黄中res⁃veratrol-4'-O-β-D-glucopyr-anoside,resveratrol4'-O-β-D-(6ᵡ-O-galloyl)-glucopyr-anoside及resveratrol-4'-O-β-D-(2ᵡ-O-galloyl)-gluco-pyranoside等茋类化合物㊂此外还有反-3,5,4'-三羟基苯乙烯基-4'-O-β-D-葡萄糖苷含量测定的研究报道㊂1.4㊀有机酸有机酸是指一些具有酸性的化合物㊂广泛存在于植物的叶㊁根中㊂有研究用GC-MS法分析鉴定了大黄中存在多种挥发性成分,以棕榈酸㊁亚油酸㊁十二酸等低相对分子质量有机酸为主㊂此外,还有gallicacid3-O-β-D-glucopyranoside,gal⁃licacid4-O-β-D-glucopyrano-side,gallicacid[7]等有机酸类成分㊂1.5㊀鞣质类鞣质是存在植物体内的结构比较复杂的多酚类化合物㊂20世纪80年代以来,研究者从唐古特大黄和掌叶大黄分离得到40余个化合物[7,13]㊂大黄生药中鞣质含量很高,主要是水解型和缩合型两类鞣质[14]㊂鞣酸等是良好的自由基活性氧的清除剂,但大黄清除活性氧的作用与这些组分中哪些成分相关尚须进一步研究;国外对大黄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表明,经各种层析从大黄水提物中得到一淡褐色粉末,相对分子质量约2800的缩合型鞣质,其结构为部分酰化的pro-cyanidin8聚体命名为RG-鞣质㊂根据报道RG-鞣质是大黄趋精神作用的主要成分[15]㊂1.6㊀多糖类多糖类是大黄的另外一类重要组分[16],据张思巨等研究发现[17],大黄根和根茎中含有DHP-I酸性多糖和DHP-2酸性多糖,TLC和GC分析表明2种多糖的糖组成完全相同,多糖主要是由葡萄糖㊁葡萄糖醛酸㊁半乳糖㊁半乳糖醛酸㊁鼠李糖㊁木糖㊁阿拉伯糖㊁来苏糖等成分组成㊂1.7㊀苯丁酮类到目前为止,日本学者从唐古特大黄和掌叶大黄中已分离得到6种苯丁酮类[7]:lindleyin,isolindleyin,4-(4'-hydroxyphenyl)-2-butanone-4'-O-β-D-glucopyranoside,4-(4'-hydroxy-phenyl)-2-butanone-4'-O-β-D-(2ᵡ,6ᵡ-di-O-galloyl)-glucopyranoside,4-(4'-hydroxy-phenyl)-2-buta⁃none-4'-O-β-D-(2ᵡ-O-galloyl-6ᵡ-O-cin⁃namoyl)-glucopyranoside,4-(4'-hydroxy-phen-yl),4-(4'-hydroxy-phenyl)-2-butanone-4'-O-β-D-(2ᵡ-O-galloyl-6ᵡ-O-p-cinnamoyl)-glucopyr-anoside㊂1.8㊀萘衍生物类根据相关报道,在药用大黄分离到萘类3个:6-甲氧基酸模素8-O-β-D-吡喃葡萄糖苷㊁6-甲氧基-2-乙酰基-3-甲基-1,4-萘醌-8-O-β-D-葡萄糖苷㊁2-甲氧基-6-乙酰基-7-甲基-胡桃醌;在唐古特大黄分离到萘类3个:6-甲氧基酸模素-8-O-β-D-吡喃葡萄糖苷㊁6-甲氧基-2-乙酰基-3-甲基-1,4-萘醌-8-O-β-D-葡糖苷㊁6-羟基酸模素-8-O-β-D-吡喃葡萄糖苷㊂此外,还有萘苷类成分:torachrysone8-O-β-D-glucopyranoside;以及6'-O-gal-loylsuc-rose㊁1-O-galloyl-β-D-glucose等酰基糖苷类化学成分[6]㊂1.9㊀正品大黄化学成分药典中规定正品大黄为掌叶大黄㊁唐古特大黄㊁药用大黄[1]㊂目前从掌叶大黄根及根茎的70%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出没食子酸㊁大黄酸㊁大黄素㊁大黄酚㊁芦荟大黄素㊁芦荟大黄素-8-葡萄糖苷㊁大黄素甲醚㊁番泻苷A㊁番泻苷B㊂尚含有多糖,含量为6.45%㊂唐古特大黄含有大黄素㊁大黄酚㊁芦荟大黄素㊁大黄酸㊁大黄素甲醚㊁大黄降脂素等㊂多年栽培唐古特大黄中芦荟大黄素㊁大黄酸㊁大黄素3种蒽醌总量分别为1.21%㊁2.01%㊁1.62%;野生大黄总蒽醌量远高于栽培大黄为3.64%㊂尚含有黄酮类化合物,收率为1.06%㊂药用大黄主要含有大黄素㊁大黄酚㊁芦荟大黄素㊁大黄酸㊁大黄素甲醚㊁土大黄苷[18]㊂2㊀药理作用研究进展大黄药理作用包括泻下㊁抗菌㊁抗炎㊁抗肿瘤㊁84青海草业㊀㊀2018年㊀㊀第27卷㊀㊀第1期改善肾功能㊁利胆㊁保肝㊁利尿㊁抗凝血㊁促智㊁抗衰老㊁清除氧自由基㊁免疫调节㊁毒性等多种作用㊂2.1㊀泻下作用泻下攻积是大黄的主要功效之一,研究表明,大黄作用于大肠的有效成分是蒽醌类化合物,并以番泻苷A作用效果最强㊂肖荣原认为泻下的有效成分具有胆碱样作用,可兴奋肠平滑肌上的M受体,使肠蠕动增加;同时抑制肠细胞膜上Na+㊁K+㊁ATP酶活性,阻碍运转,使肠内渗透压增高,促进肠蠕动致泻[19]㊂李锋等[20]研究认为,大黄对结肠水通道蛋白(Aquaporin,AQP)的调节效应可能是其 泻下 功效的药理学新解释㊂大黄总蒽醌能够有效抑制大鼠结肠AQP4的表达,使其结肠内水含量增加,从而起到泻下作用,大黄素㊁大黄酸可以有效抑制LoVo细胞AQP2和AQP4的基因转录与翻译,大黄素㊁大黄酸通过抑制AQP2和AQP4的表达,使结肠内水含量增加从而发挥泻下效应㊂2.2㊀抗菌作用大黄对多种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㊁铜绿假单胞菌㊁痢疾杆菌㊁伤寒杆菌及大肠杆菌等,其中对葡萄球菌㊁淋病双球菌最敏感[21,22]㊂大黄主要的抗菌成分为:3-羧基大黄酸㊁羟基大黄素㊁羟基芦荟大黄素㊂目前已知的抗菌机制为:抑制菌体糖及糖代谢中间产物的氧化㊁脱氨㊁脱氢,并能抑制蛋白质和核酸的合成[23]㊂2.3㊀抗炎作用大黄能清除组织和血浆内的炎性介质,显著降低危重症患者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㊁白细胞介素和内毒素水平[24]㊂大黄对慢性胆囊炎具有抗菌消炎,促进胆汁分泌㊁排泄的功效[25]㊂2.4㊀抗肿瘤作用目前,大黄在抗癌研发领域的研究成为热点㊂大黄抗肿瘤的有效成分有大黄儿茶素㊁大黄酸㊁大黄素[24]㊂贺学强等[26]利用人肝癌细胞系,通过噻唑蓝法研究大黄对肝癌细胞的作用,发现大黄素可明显下调突变的P53基因和C-myc基因,且其作用明显优于5-氟尿嘧啶(p<0.05),从而抑制人肝癌细胞系的生长和增值,最终使人肝癌细胞系死亡㊂大黄素能抑制酪氨酸磷自身酸化和转磷酸化,阻断HER-2受体 酪氨酸激酶信号传递途径,导致HER-2高表达的肿瘤细胞凋亡,且有助于提高其他抗肿瘤药物的疗效㊂2.5㊀改善肾功能作用大黄可减少肠道中的氨基氮的重吸收,改善氮质血症,抑制慢性肾功能患者的肾脏代偿性肥大并降低高代谢状态㊂大黄具有改善氮质代谢作用,其有效成分是大黄鞣质等㊂大黄蒽醌和大黄酸蒽醌葡萄糖苷通过抑制肾小球细胞系膜细胞DNA和蛋白质的合成,引起系膜细胞生长抑制作用㊂临床使用药物尿毒清㊁金水宝㊁肾康等注射液均以大黄为主要成分㊂2.6㊀利胆、保肝作用大黄具有利胆作用,大黄能够促进胆汁分泌,同时也能够促进胰消化液分泌,具有促进消化㊁利尿㊁降低血清主胆固醇㊁排石的作用㊂大黄能解除胆管括约肌痉挛,增强十二指肠和胆管舒张,疏通胆管和微细胆小管内淤积的胆汁;研究发现大黄有改善肝功,降低血清中TNF-α㊁一氧化氮含量㊁内毒素,并且减少了TGF-β1诱导的平滑肌肌动蛋白和胶原蛋白的表达,大黄对四氯化碳性肝损害具有保护作用,能降低四氯化碳所致肝损害小鼠的死亡㊂2.7㊀利尿作用余南才等制备的大黄水提取物能显著降低大鼠血清尿素氮水平,利尿的主要作用成分为大黄素㊁大黄酸㊂实验大鼠在给药后尿管蠕动波增强,尿中Na㊁K含量明显升高;大黄酚在体内可相继氧化为大黄素和大黄酸,大黄素和大黄酸均有明显的排Na+作用,利尿作用和Na+排出呈明显的线性关系㊂说明大黄对大白鼠的尿量有明显持续的增加作用㊂3㊀结语综上所述,作为我国传统中药的大黄,其化学成分研究已经从蒽醌类㊁蒽酮类扩大到二苯乙烯类㊁鞣质㊁有机酸及多糖类㊂大黄所具有的独特生物活性及调剂胃肠功能,止血及保肝等方面的理化作用已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和肯定㊂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大黄所具有的抗菌抗病毒㊁增强免疫力及抗肿瘤等新的药理作用,也为临床应用提供了新思路㊂有研究报道,正品大黄大黄酸含量高为其品质优良的重要原因之一,青海唐古特大黄地上部分生物量大,大黄素含量高,可以进行综合开94㊀㊀大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孙汉青等发利用㊂目前,大黄及其有效成分部分药理作用机制尚未明确,毒副作用研究较少,仍需进行深入研究,以确保临床安全㊂通过对大黄属植物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期望为大黄属资源的高效合理利用及深入研究提供科学理论依据㊂参考文献:[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23 24.[2]曾芳,李媛.大黄有效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J].当代医学,2013,(12):149 150.[3]覃鲁珊,赵海平,赵艳玲,等.大黄蒽醌与鞣质对大鼠肝脏的保护和损伤双向作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06):698 703.[4]黄泰康.常用中药成分与药理手册[J].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4,228.[5]Matsuda,H,Morikawa,T,Toguchida,I,etal.Antioxidantconstituentsfromrhubarb:structuralrequire⁃mentsofstilbenesfortheactivityandstructuresoftwonewanthraquinoneglucosides[J].BioorgMedChem,2001,9(1):41 50.[6]南海江,许旭东,陈士林,等,大黄属植物研究进展[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9,(04):690 701.[7]Lin,CC,Wu,CI,Lin,TC,etal.Determinationof19rhubarbconstituentsbyhigh-performanceliquidchromatography-ultraviolet-massspectrometry[J].JSepSci,2006,29(17):2584 93.[8]高亮亮.唐古特大黄㊁药用大黄和掌叶大黄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D].北京:北京协和医学院,2012.[9]傅兴圣,陈菲,刘训红,等.大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新进展[J].中国新药杂志,2011,(16):1534 1538.[10]Babu,KS,Srinivas,PV,Praveen,B,etal.AntimicrobialconstituentsfromtherhizomesofRheumemo⁃di[J].Phytochemistry,2003,62(2):203 7.[11]肖培根主编.新编中药志㊃第一卷[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2002,68 69.[12]ChungJG,LiYCLeeYM,etal.Aloe-emodininhibitedN-acetylationandDNAadductof2-aminoflu⁃oreneandarylamineN-acetyltransferasegeneexpressioninmouseleukemiaL1210cells[J].LeukRes,2003,27(9):831 40.[13]KomatsuKNagayamaY,TanakaK,etal.Developmentofahighperformanceliquidchromatographicmethodforsystematicquantitativeanalysisofchemicalconstituentsinrhubarb[J].ChemPharmBull(Tokyo),2006,54(7):941 7.[14]黄浩.大黄鞣质及相关物的研究概况[J].中草药,1998,(03):199 202.[15]李秀才.大黄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学杂志,1998,(10):5 8.[16]谢燕,李国文,马越鸣.大黄多糖研究进展[J].中国新药杂志,2010,(09):755 758.[17]张思巨,王岚.大黄多糖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1993,(11):679 681.[18]梁淋渊,甘麦邻,罗燕.大黄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中兽医医药杂志,2017,36(01):80 83.[19]肖荣原.中药化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7,218.[20]李锋,王胜春,王新,等.大黄泻下效应的药理学新解释[J].中国中药杂志,2008,(04):481 484.[21]张向红,程黎晖.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药业,2009,(21):76 78.[22]王志玉,许斌,宋艳艳,等.大黄乙醇提取物体内抗单纯疱疹病毒作用的研究[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03,17(2):169 173.05青海草业㊀㊀2018年㊀㊀第27卷㊀㊀第1期㊀㊀大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孙汉青等[23]温枫.大黄的药理作用及其临床应用[J].山西中医,2000,(03):53 54.[24]李敏,李丽霞,刘渝,等.大黄研究进展[J].世界科学技术,2006,(04):34 39.[25]陈革.大黄胶囊治疗慢性胆囊炎45例[J].中成药,1998,20(10):25 25.[26]贺学强,林鸿,郑宝轩,等.大黄素对肝癌细胞SMMC-7721抑制作用及P53㊁C myc蛋白的表达[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5,12(1):21,22.PROGRESSINRESEARCHOFCHEMICALCONSTITUENTSANDPHARMACOLOGICALACTIONSOFRHUBARBSUNHan-qingetal(TheCollegeofBiologicalandGeographicalScience,KeyLaboratoryofmedicinalplantandanimalresourcesofQinghai,QinghaiNormalUniversity,XiningQinghai810008,China)Abstract:Rhubarbisacommonlyused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Chinese,itstasteisbitter,cold,spleen,stomach,intestine,liver,pericardium.ThemainchemicalconstituentsfromRhubarbareanthraquinones,an⁃thronesstilbenes,tannins,organicacid,saccharidesandsoon.TheresearcheshaveshownthatRhubarbhastheregulatingeffectsondrainageeffect,antibacterialactivity,antiinflammatory,antitumoreffect,improvingrenalfunction,cholagoguefunction,protectingliverfunction,diuretic,anticoagulantaction,promotingintelligenceandantiagingaction,removalofoxygenfreeradicals,andtherolesofimmuneregulation,toxicaction,aswellasotherpharmacologicalactions.Thepurposeofthispaperistoanalyzerhubarbresearchprogressofchemicalconstituentsandpharmacologicalactions.Keywords:Rhubarb;Chemicalconstituent;Pharmacologicalaction;Researchprogress(上接第55页)THEFORAGEGRASSINDUSTRIALDEVELOPMENTSTATUSANDCOUNTERMEASURESINDATONGCOUNTYZHANGBao-wen(DatongcountyGrasslandStation,QiaotouzhenQinghai810100,china)Abstract:Thispaperintroducesthedevelopmentstatusandcharacteristicsofforagegrassindustryindtongcounty,andpointsoutthatinactualproduction,therearesomeproblemssuchassmallscale,lowutilizationrateandimperfectindustrialchain.Itisbelievedthatthedevelopmentoftheforagegrassindustryindatongcountyhascertainadvantagesandpotential.Thefuturedevelopmentofforageindustryshouldactivelyadjustthestructureofagriculturalproduction,increasinggovernmentsupport,buildbreedinglinkagemechanism,perfectindustrialchain,Improvetheforageinsurancemechanism,optimizationandreorganizationofresources,Ensurethedistributionchannelsofforagegrass,vigorouslydevelopthemoderngrasseconomy,Toreallyrevitalizeani⁃malhusbandryandincreasetheincomeofthefarmers.Keywords:Datongcounty;ForagegrassIndustrial;Developmentstatus;Countermeasures15。
药用植物大黄的研究现状
![药用植物大黄的研究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a57ef76d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3a.png)
掌叶大黄根茎粗壮,光滑无毛,基生叶大,长柄粗 壮,叶片呈宽心形或近圆形,除了3~7掌状深裂外,还 能够进行羽状分裂,上面有乳头状小凸起,下面带有柔 毛,花呈紫红色。掌叶大黄和唐古特大黄的性状非常相 似,只在叶片分裂出的形状略有不同,作为植物的特征 可以进行区分鉴别,唐古特大黄的花序分枝紧密,紧贴 干茎[4]。药用大黄与掌叶大黄和唐古特大黄相比,药用大 黄较矮,基生叶中有5个浅裂,成大齿状或宽三角形,花 朵较大,呈淡黄绿色。
1 药用植物大黄的品种及区别
大黄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大黄属的植物在世界范围 内有60种,我国作为大黄的分布中心,有41种及4种变 种,有关大黄的使用记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0年,长 期以来各地的药学工作者都对大黄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大部分的本草文献中都有与大黄相关的内容[2]。我国在 近代编著的药典中也有关于大黄的相关叙述,按照药典 记载,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药用大黄可以进行人工 栽培,为正品大黄。大黄一般拥有粗壮的根茎,高达2 米,叶片宽大,中有掌状深裂,分裂的叶片还可以进行 再分裂,成羽状分裂。人工栽培的大黄有稳定的产量, 现代药用大黄多为人工栽培,由于品质上乘,也曾向国 外出口,除了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药用大黄外,其 余的品种都为野生大黄。现代对正品大黄的应用范围较 为广泛,但是对野生植物大黄的研究并未停止,《本草 图经》中曾记载“其次秦陇来者,谓之吐蕃大黄,正月
国内菜用大黄研究简介
![国内菜用大黄研究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dee7a216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a4.png)
疫苗是用来预防动物传染病的一种特殊生物药品,是预防畜禽传染病的有效措施,了解并正确使用疫苗是做好疾病预防的保障手段。
疫苗是由免疫原性较好的病原微生物经繁殖和处理后制成的制品,接种于动物机体后,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
当体内的抗体滴度达到一定数值后,就可以抵抗这种病原微生物侵袭、感染,预防疾病发生。
1疫苗的选择选择疫苗前一定要仔细查看疫苗厂家和批号,瓶签所标明的生产日期和失效期。
使用的疫苗要是国家指定的有生产批号的兽药生物制品生产单位生产的,经实践证明免疫性能较理想的疫苗。
重大动物疫病疫苗一定要使用政府免费发放的疫苗品种。
2疫苗的保存领取疫苗后应尽快使用或发放,活疫苗一般在-15℃条件下保存,灭活苗在2-8℃条件下保存。
疫苗在运输过程中,应保持冷链运输系统的正常工作,疫苗要由冷库或温库进入冷藏车,或将疫苗装入备有冰块的保温箱内运输。
3疫苗的使用疫苗在使用前要仔细检查疫苗瓶口和胶盖封闭是否完好,疫苗是否过期。
仔细阅读疫苗的说明书,使用方法、用量严格按瓶签规定要求,用规定的稀释液稀释或溶解,稀释后要尽量在4小时内用完,并按规定的使用途径及用量使用。
接种疫苗期间,最好不使用抗生素,因为抗生素对细菌性活疫苗具有抑杀作用,对病毒性疫苗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疫苗使用前要对畜禽群体的健康状况进行认真检查,并要清点畜禽个体数目,确保每头畜禽都进行免疫。
饮水免疫时,忌用金属容器。
鸡群在饮水前要停水4-6h,时间长短可根据温度高低适当调整,要保证每只鸡都能充分饮水。
注射接种时,要一畜(禽)一针头,避免交叉感染。
注射器等所要使用的器具要进行严格消毒,以免污染疫苗或造成继发感染。
使用后的注射器、疫苗瓶或剩余的疫苗,不要随意乱扔,需经高温处理后深埋。
4疫苗的免疫免疫操作是指免疫过程中的具体步骤、动作要领以及注意事项,不同的免疫途径,其操作方法不同。
免疫过程中,只有正确和规范的操作方法才能保证动物群体接种等量的疫苗和最大限度的减少应激,从而保证整个动物群体产生免疫应答的同时性。
大黄鉴定实验报告(共7篇)
![大黄鉴定实验报告(共7篇)](https://img.taocdn.com/s3/m/297d9bc6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6c.png)
大黄鉴定实验报告(共7篇)1. 实验目的了解大黄的形态特征和化学成分,掌握大黄的鉴定方法。
2. 实验原理大黄为蓼科植物大戟属大黄种树同属植物的干燥根。
大黄的主要成分是含有大黄酸的大黄素和大黄素苷等。
对于大黄的鉴定,需要对大黄的外观特征和内部构造进行观察,并进行化学实验,检测其中是否含有大黄素等成分。
3. 实验步骤1)观察样品外观:取一定量的大黄样品,观察其外观特征,包括大小、形状、颜色,以及是否有裂纹等。
2)观察样品内部构造:将样品切开或用金刚石切刀切下草药表面1-2mm,再用显微镜观察样品表面细胞状况、导管分布情况等。
3)检测化学成分:将样品切成小块,在乙醇中加热煮沸,取出过滤后留下颜色较深的物质,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加热反应,观察是否出现红色沉淀,检测是否含有大黄酸。
4. 实验结果1)外观特征:大黄为一株药用多年生草本,根块长而厚,形状不规则。
表面黄褐色,具有一定的光泽。
切面呈灰黄色,质坚实、致密,可见驳杂细纹。
2)内部构造:大黄的根部组织结构呈均匀的纤维状,其中有少量纤维组织。
3)化学成分检测结果: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没有红色沉淀产生,说明大黄中不含有大黄酸。
5. 结论6. 实验误差分析在进行化学成分检测的过程中,可能会因操作不当或试剂质量不纯等因素引起误差。
此外,大黄的外观特征和内部构造也会因生长环境的不同而产生一定的变化,因此需要多次进行观察和检测,得到更加准确的结果。
7. 实验改进方向在进行大黄化学成分的检测时,可以使用更加精密的仪器和试剂,减小误差的发生,并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度。
同时,在进行样品外观和内部构造观察时,可以引入更多的先进技术和设备,以便更好地观察和分析药材的特征。
设计大黄实验报告
![设计大黄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0787a07f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ac.png)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大黄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
2. 掌握大黄提取、分离和鉴定方法。
3. 学习利用现代分析技术对大黄进行鉴定。
二、实验原理大黄(Rheum palmatum L.)是蓼科大黄属植物,具有泻下、清热、解毒、活血等功效。
大黄的主要活性成分是蒽醌类化合物,包括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等。
本实验采用溶剂提取法、薄层色谱法、紫外光谱法等方法对大黄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大黄药材、硅胶、石油醚、甲醇、氯仿、正己烷、氨水、氢氧化钠、碳酸钠等。
2. 实验仪器:电子天平、回流提取器、旋转蒸发仪、薄层色谱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层析缸、显微镜等。
四、实验步骤1. 大黄药材的预处理(1)将大黄药材洗净,晾干,粉碎成粉末。
(2)称取一定量大黄粉末,置于回流提取器中。
(3)加入适量石油醚,加热回流提取1小时。
(4)过滤,取滤液,减压浓缩至干,得到大黄石油醚提取物。
2. 大黄提取物的分离(1)将大黄石油醚提取物用甲醇溶解,制成甲醇溶液。
(2)取适量甲醇溶液,加入氯仿,搅拌,静置分层。
(3)取氯仿层,用正己烷稀释,制成正己烷溶液。
(4)取正己烷溶液,进行薄层色谱(TLC)分析,观察大黄酸、大黄素等成分的斑点。
3. 大黄成分的鉴定(1)取TLC分离得到的斑点,刮下,置于试管中。
(2)加入氨水,观察颜色变化,确认大黄酸、大黄素等成分。
(3)取TLC分离得到的斑点,用甲醇溶解,制成甲醇溶液。
(4)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甲醇溶液的吸光度,确定大黄成分的浓度。
4. 结果与分析(1)通过TLC分析,观察到大黄酸、大黄素等成分的斑点,说明大黄中存在这些成分。
(2)通过氨水反应,确认大黄酸、大黄素等成分的存在。
(3)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得到大黄酸、大黄素等成分的浓度。
五、实验结论本实验成功提取、分离和鉴定了大黄中的大黄酸、大黄素等成分。
结果表明,大黄具有泻下、清热、解毒、活血等功效,为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大黄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大黄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6657a8caeefdc8d377ee3277.png)
大黄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研究进展作者:张洁媛来源:《现代养生·下半月版》 2018年第11期张洁媛上海市金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市 201501【摘要】为明确中药大黄的应用价值,本文结合各学者的研究成果,对其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进行了研究。
首先对大黄化学成分中的蒽醌类、鞣质类、植物甾醇以及苯丁酮类成分进行了分析。
其次从抗病毒、抑菌抗炎、降胆固醇以及改善胃肠功能方面,总结了大黄的药理活性。
以期能够为大黄的应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大黄;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大黄为蓼科大黄属的多年生植物的合称,为中药的一种。
中药大黄颈部呈红色,气味清香,食之微涩,有砂砾感。
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以及药用大黄,为《药典》中记载的三种大黄类型。
祖国医学认为,大黄的根茎,可入大肠、胃、肝及心包经。
在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方面,具有较好的疗效。
可见,对大黄的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进行研究较为必要。
1 大黄的化学成分1.1 蒽醌类成分陆国弟[1]等学者在研究中,对不同产地、不同等级掌叶大黄的簇晶数,及其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大黄中各成分的含量。
结果显示,产地相同时,大黄簇晶数与各成分的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而以芦荟大黄素、大黄酚以及大黄素甲醚为代表的蒽醌类成分,则为大黄中的主要成分。
石银龙[2]等学者,以动物实验为基础,对大黄中的主要成分进行了分析。
指出,蒽醌衍生物在大黄成分中所占的比例,处于 2% 至 5% 之间。
该成分为大黄的主要有效成分,在大黄的根茎中广泛存在。
大黄中的蒽醌类化合物,对 Hela 细胞具有一定的毒性。
在相应疾病的治疗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1.2 多糖类成分刘杰[3]等学者,对掌叶大黄不同组织器官中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对比分析。
结果显示,主根、根皮以及支根中,大黄素、大黄酚等蒽醌类成分的含量最高。
多糖类成分,同样在主根中显著存在。
经检验发现,大黄主根中,中性多糖的质量分数为7.34%、酸性多糖质量分数为3.08%、总多糖质量分数为 10.42%。
菜用大黄的研究进展
![菜用大黄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0f1d7e47e518964bce847c0c.png)
菜。 菜用 大 黄 是 四倍 体(n 4 = 4植 物[具 有株 型大 、 2 = x4 ) 2 1 , 适应性 强 、 量高 、 产 丰产 性好 、 收获 期 长 、 管理 方 便等 优
Ab t a t C l ay s r c : u i r Rh b r s a k n f v g t b e r p w t h g u r i n l au a d h at c r f n t n .I" n u a b i i d o e e a l c o i h i h n t t a v le n e l i o h— a e u c i s t o S
菜 用 大 黄
( h u ra o t u L) 是 蓼 科 R e m hp ni m . c
兴 特 色蔬菜 ” 也 被列 入 “ . 奥运蔬 菜 ” 可见 . 用大 黄 的 。 菜
(oyo aee 大黄 属 h u 以叶 柄 为食 用 器 官 的栽 P l n ca ) g e m)
p r c lr f v r a d hg u r n s ma e i a n w h r ce si e ea l h w n r a oe t l o x l i t n T i rv e a t ua a o n ih n t e t i l i k t e c a a t r t v g t be s o i g g e tp tn i f e po t i . h s e i w i c a ao p s n s a c mp e e s e i f r t n o d a c n i r i ,tx n my ut a in u r in lv l e a d e o o c b n f , e r e t o r h n i no mai n a v n e i t o g n a o o ,c l v t ,n t t a a u n c n mi e e t v o s i i o io i p o o e h rs e t o e e r h a d d v lp n f u i a h b r . rp s st e p o p cs n r s a c n e e o me to l r r u a b c ny Ke r s C l a u a b o gn tx n my c l v to ; urt n lv l e e o o c b n f y wo d : u i r Rh b r ; r i ; a o o ; u t ai n n t i a a u ; c n mi e e t ny i i io i
大黄促进肠蠕动实验报告
![大黄促进肠蠕动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86d05867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fe.png)
大黄(学名:Rheum officinale Baill.),为蓼科大黄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根状茎入药,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通便泻火等功效。
在中医理论中,大黄常用于治疗便秘、湿热泻痢等病症。
近年来,大黄的药理作用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其中大黄对胃肠蠕动的影响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
本实验旨在探讨大黄对小鼠肠蠕动的影响,为大黄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目的1. 观察大黄对小鼠肠蠕动的影响;2. 探讨大黄促进肠蠕动的机制;3. 为大黄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动物:清洁级雄性小鼠40只,体重18-22g,由XX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2. 药物:大黄粉末,由XX药材公司提供。
3. 仪器与试剂:电子天平、显微镜、乙醚、生理盐水、盐酸、氢氧化钠等。
4. 实验方法:(1)分组:将40只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分别为对照组、大黄低剂量组、大黄中剂量组和大黄高剂量组。
(2)给药: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大黄低剂量组给予大黄粉末0.5g/kg,大黄中剂量组给予大黄粉末1.0g/kg,大黄高剂量组给予大黄粉末2.0g/kg,均采用灌胃方式给药。
(3)实验指标检测:①观察小鼠肠道蠕动情况:通过观察小鼠排便情况,记录排便次数、粪便形状、粪便颜色等指标。
②检测小鼠肠道组织形态:采用HE染色法对小鼠肠道组织进行染色,观察肠道黏膜、肌层、浆膜层等结构的变化。
③检测小鼠肠道平滑肌细胞活性:采用MTT法检测小鼠肠道平滑肌细胞活性。
1. 小鼠肠道蠕动情况:对照组小鼠排便次数为(5.2±1.1)次/天,大黄低剂量组小鼠排便次数为(8.3±1.5)次/天,大黄中剂量组小鼠排便次数为(10.5±1.2)次/天,大黄高剂量组小鼠排便次数为(12.7±1.3)次/天。
大黄各组小鼠排便次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2. 小鼠肠道组织形态:对照组小鼠肠道黏膜、肌层、浆膜层结构完整,大黄各组小鼠肠道黏膜、肌层、浆膜层结构未见明显异常。
大黄的理化试验方法及结果
![大黄的理化试验方法及结果](https://img.taocdn.com/s3/m/f615668d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3c.png)
大黄的理化试验方法及结果嘿,咱今儿个就来讲讲大黄的理化试验方法及结果。
你可别小瞧这大黄,它在咱中医药里那可是有着重要地位哩!先来说说这大黄的来源。
大黄这玩意儿,主要是蓼科大黄属植物的根茎,就像咱家里的宝贝疙瘩一样,得好好研究研究。
那理化试验方法是啥呢?比如说显色反应。
咱把大黄粉末加上点试剂,嘿,它就能变出不一样的颜色来,就好像魔术师一样神奇。
还有薄层色谱法,这就像是给大黄做个特别的“身份证”,能把它的特征给清晰地显现出来。
再说说这结果能告诉咱啥。
通过这些理化试验,咱能知道大黄的质量好不好呀,纯不纯呀。
这就好比咱去买水果,得挑个新鲜又甜的不是?要是大黄的理化试验结果不理想,那可就像买到了一个不甜的水果,让人有点小失望呢。
你想想看,要是医生给咱开的药里大黄质量不行,那效果能好吗?咱治病不就指望这些药能发挥大作用嘛。
所以说呀,这理化试验可重要着呢,可不能马虎。
大黄的理化试验就像是给它做了一次全面的“体检”。
咱得认真对待,就像对待咱自己的身体一样。
要是“体检”结果棒棒的,咱用起来也放心呀。
而且呀,这理化试验方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科技的发展,说不定以后还会有更厉害的方法出现呢。
就像咱的手机,以前的和现在的能一样吗?肯定越来越先进呀!咱可不能小瞧了这些看似简单的理化试验,它们背后可是有着大学问哩。
就好像一颗小小的螺丝钉,看着不起眼,但在整个机器里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之呢,大黄的理化试验方法及结果那是相当重要的。
咱得重视起来,这样才能更好地利用大黄,让它为咱的健康服务呀!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西宁市栽培大黄生长发育规律研究
![西宁市栽培大黄生长发育规律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850db10c5da50e2524d7f10.png)
西宁市栽培大黄生长发育规律研究摘要:在西宁市大黑沟的试验地上直接播种野生唐古特大黄种子,研究栽培唐古特大黄的生长发育规律。结果表明,栽培唐古特大黄在生长季节之内,地上部分、地下部分的生长高峰不是同步出现,在初期地上部分生长速率高于地下部分,而在后期地下部分的生长速率赶上并超过了地上部分;而植株叶片数、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的含水量在整个生长期内的变化不是很大;但是叶片面积、根长、生物量的月际间积累及年际间积累均呈现出先慢后快的生长趋势。关键词:大黄;栽培;生长发育;西宁市Study on Growth and Development Law of Cultivated Rhubarb in Xining City Abstract: Wild rhubarb (Rheum tanguticum Maxim.ex.Balf.) was directly seeding in the soil of Daheigou area in Xining city to study its growth and development law.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growth peak of above ground part and underground part of cultivated rhubarb was unsynchronized. At the beginning of growing season, the growth rate of aboveground part was faster than that of underground part; but by the end of growing season, underground part grew faster than the aboveground part. The leaf number, water contents of aboveground part and underground part were stable during the growth period; however, the leaf area, root length, biomass accumulation showed the trend of exponential growth.Key words: rhubarb; cultivation; growth and development; Xining city大黄是世界著名的植物药材品种,其疗效确切、作用广泛、入药历史已达二千余年。中国药典收载的正品大黄为蓼科(Polygonaceae)大黄属(Rheum L.)多年生草本植物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ex.Balf)、掌叶大黄(R. palmatum L.)和药用大黄(R.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1]。由于大黄具有喜凉爽的特性,因而在青海省的适生范围极广,是青海省产量大、质量优、最具开发前景的药材品种之一[2,3]。有关大黄的研究文献数量已有很多,涉及的内容包括临床应用[4,5]、药理作用与生物活性、化学成分[6-9]、品种鉴定与品质评价[10,11]、原植物资源调查[12]、生态学特性[13,14]、引种栽培[15-21]、病害研究[22,23]等方面,随着大黄药用性能的进一步研究,其多种药用和调节免疫功能被开发出来,药用价值不断提高,应用范围逐渐扩大,大黄已成为中成药、新特药、保健品、绿色食品生产的重要原料。近年来,由于医药工业特别是中药、藏药产业的快速发展,大黄等天然药用植物资源的需求量迅速增加;而在大黄主产区,野生资源无计划、掠夺性地采挖现实造成了资源的严重破坏和浪费,资源量锐减已是不争的事实。同时草地植被也受到严重破坏,使退化草场面积不断扩大,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加剧,结果是江河源区的生态环境日趋恶化[24]。因此,建设优良的大黄生产基地,逐步满足市场需求,有效控制野生大黄资源的利用强度,使野生大黄资源得到保护与恢复、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已刻不容缓。试验对栽培的唐古特大黄生理生长发育进程进行了系统跟踪研究,旨在理论与实践结合,验证和改进栽培技术,以期为提高种植大黄的品质和产量提供科学依据。1 材料与方法唐古特大黄种子采自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的山地林中,于2002年4月底播种于西宁市的大黑沟,等到种子发出幼苗以后,从5月开始,每月的月底挖取完整的栽培唐古特大黄幼苗20株,冲洗干净后测量植株的株高、根长、叶片数、地上部分鲜重、地下部分鲜重,然后放入烘箱于80 ℃下烘干,测量其地上部分、地下部分的烘干重量,计算叶面积和地上部分、地下部分的含水量与生长速率;测量工作持续到当年9月唐古特大黄植株地上部分枯黄为止。在第二年(2003年)和第三年(2004年)的9月底,分别随机采挖唐古特大黄植株10株,并测量其鲜重和烘干重量。2 结果与分析2.1 唐古特大黄植株的株高、根长、叶片数、叶面积的月际间变化动态试验测定的栽培唐古特大黄植株的株高、根长在月际间的变化情况见图1,从图1可见,栽培唐古特大黄在整个生长季节中,植株的高度从子叶出土开始,其变化动态呈现出十分均匀的增高趋势,变化曲线是标准的一次拟合曲线方程,y=7.618 x-2.884(R2=0.997 5),拟合效果好;而根长的生长趋势是先慢后快,符合指数式的增长,拟合曲线方程y=4.908 9 e0.306 3 x(R2=0.969 2)。但是株高和根长增长的实际值跟变化趋势线在6月份都有一些微弱的偏离,主要原因可能是6月份当地的降雨较多、株高与根长增长较快所致。试验测定的栽培唐古特大黄植株的叶片数、叶面积在月际间的变化情况见图2,从图2可见,叶片数在整个生长季节之内的变化不是很大,不是随着植株的增高而增多,如在5月份大多数植株是3片左右,而从6~9月都是4片左右,当然这样的增长符合根茎类植物的一般规律。尽管叶片数变化不大,但是叶面积却在不断增大,而且其增长水平是极其明显的,如在5月初叶面积只有2.16 cm2,可到了生长季后期时,却达到了100 cm2以上;叶面积的增长符合幂函数方程,y=1.548 8 e0.886 8 x(R2=0.909 1),并且叶面积的增加跟地上部分生物量的增加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从生理学方面考虑,叶面积的加大增强了大黄地上部分营养器官合成有机物的能力。2.2 唐古特大黄植株生物量的月积累动态试验测定的栽培唐古特大黄植株的地上部分鲜重和干重在月际间的变化情况见图3,从图3可见,栽培唐古特大黄植株的地上部分鲜重和干重在生长季节的5~7月增长缓慢,而到了8~9月,鲜重和干重的增长极其迅速,干物质积累的趋势线方程为y=0.059 8 e0.889 1 x(R2=0.973 9),反映出地上部分生物量的积累在整个生长季节内是先慢后快的变化趋势。试验测定的栽培唐古特大黄植株的地下部分鲜重和干重在月际间的变化情况见图4,从图4可见,栽培唐古特大黄植株的地下部分生物量的积累跟地上部分生物量的积累非常相似,其鲜重和干重也都是呈先慢后快的变化趋势,趋势线方程为y=0.009 6 e1.216 0 x(R2=0.981 4)。2.3 唐古特大黄植株地上部分、地下部分生长速率的变化虽然栽培唐古特大黄的地上部分、地下部分生物量的积累都是呈现出先慢后快的变化趋势,但是生长速率的增长却是不同的。栽培唐古特大黄植株地上部分、地下部分生长速率的比较情况见图5,通过图5可以看出,在生长初期的5~7月,地上部分的生长速率超过了地下部分,这段时间唐古特大黄地上部分的茎叶生长发育迅速,植物体内的物质能量主要分配到了地上部分,以满足同化器官发育的需求,从而增加光合面积,储备更多的能量与营养物质,为后续的生长做准备。但从8月开始,地上部分的生长优势开始减弱,到了9月就被地下部分的生长速率超过,这表明唐古特大黄体内的物质能量分配逐渐转入到了地下部分,地上部分同化的有机营养物质逐渐地转入到地下部分去储存,以备越冬之用。2.4 唐古特大黄植株含水量的月变化栽培唐古特大黄植株在生长季节内地上部分、地下部分的含水量变化比较情况见图6,由图6可见,从总体上看,地上部分的含水量无论在哪一个月份都要大于地下部分的含水量;而且除6月外,唐古特大黄地上部分、地下部分的含水量在月际间的变化基本不大,地上部分稳定在88%左右,地下部分稳定在77%左右,只是在6月份地上部分、地下部分的含水量分别高于其他月份4~8个百分点,这是由于6月份当地的降水较多所造成的。2.5 唐古特大黄植株生物量年际变化栽培唐古特大黄在生长三年内的植株生物量积累比较情况见图7,从图7可见,唐古特大黄在生长三年内的生物量积累过程呈现出先慢后快的变化,并且生物量增长主要集中在第二年和第三年,而第一年属于幼苗期,生长比较缓慢,还处在适应新环境时期,生物量的积累因而较低;在经过了一年时间的练苗后,唐古特大黄逐渐适应了当地的气候条件,体内积聚了一定的能量与营养物质,所以到了第二年就表现出生长迅速的状况。而到了第三年秋季,单株鲜重达到了1 481.00 g,单株干物质积累达到了480.57 g;并且第三年的鲜重比非野生掌叶大黄种子育苗移栽的唐古特大黄植株第三年鲜重1 020.00 g[14]还要高。试验中的栽培掌叶大黄单株生物量干物质的年际间积累曲线可以用方程y=6.205 8 e 2.256 5 x(R2=0.904 4)来拟合。栽培唐古特大黄表现出的如此生长速率,说明其在第三年末就可以收挖。3 讨论1)采用野生唐古特大黄种子育苗移栽唐古特大黄植株在生长季节的前段时间,地上部分是生长的中心,地上部分的单叶生长迅速,叶片数虽然变化不大,但是叶面积的增长极为明显,这样为以后在气温、降水最适宜的8、9月份进行干物质积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自8月份开始,生长的中心由地上部分转到地下部分的根茎上,整个生长季节内合成的营养物质迅速向地下部分转运,这期间根茎的重量迅速增加。根据唐古特大黄这种生长发育规律,我们就可以选择相应的施肥技术管理措施,在生长初期增施氮肥和磷肥,充分满足唐古特大黄地上部分的生长发育需求;而在生长季节的后期,增施钾肥,满足其地下部分的生长发育需求。2)对西宁市与唐古特大黄原产地果洛藏族自治州的气候条件进行比较,西宁市的年均降水量是367.5 mm,蒸发量是1 729.2 mm;果洛藏族自治州以达日藏族自治县为例,其年均降水量是548.2 mm,蒸发量是1 204.3 mm;对比显示,西宁市要比果洛藏族自治州的气候干燥得多,说明水分的亏缺是西宁市种植唐古特大黄重要的限制因子;从在西宁市6月份的观测数据也可以看出,6月份的唐古特大黄株高、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鲜重与干重、含水量都偏大于曲线拟合的理论值,造成如此结果的重要原因是当地6月份的降水比其他月份要多,所以适时灌溉是栽培唐古特大黄增产的另一个重要管理措施。参考文献:[1]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编纂委员会.201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2] 郭鹏举,叶宝林,孙尚运,等.青海地道地产药材[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3] 邹寒雁,高承仁,周翰信,等.青海中药资源及开发利用研究[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2.[4] 胡迎庆,严贵吾,杨美华,等.近两年来大黄的临床应用概况[J].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8,30(增刊):93-96.[5] 王智华,洪筱坤.中药大黄的临床应用[J]. 上海中医药杂志,1990(12):40.[6] 胡迎庆,韩宏星,严贵吾,等.大黄的化学和药理学研究近况[J]. 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8,30(6):90-92.[7] 殷卫,郑俊华.大黄的药理研究近况[J].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3,25(增刊):141-143.[8] 谢宗强.青藏高原掌叶大黄和丽江大黄及其土壤的主要元素含量[J]. 应用生态学报,2000,11(6):903-906.[9] 陈寿芳,郑俊华,安根录,等.中国大黄属29种生药样品中微量元素的分析——等离子发射光谱法[J].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3,25(增刊):21-25.[10] 肖培根.大黄属药用植物的资源利用[J].中药通报,1981,6(2):11-13.[11] 胡军,刑士瑞,郑俊华,等.中国大黄属唐古特组四种非法定大黄的鉴定[J].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8,30(增刊):73-74.[12] 白振强,薛峰,尚安明,等.中国大黄属植物资源调查[J].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3,25(增刊):132-134.[13] 谢宗强,白振强,郑俊华,等.青藏高原丽江大黄的种群分布格局[J]. 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8,30(增刊):43-45.[14] 李斌常,何凯,张三元.掌叶大黄生物学特性的研究[J].中药材,1992,15(8):8-10.[15] 郑俊华,张治国. Cultivation of rhubarb(大黄的种植)[J].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3,25(增刊):148-151.[16] 王艳艳,闫玲玲.掌叶大黄的栽培技术[J].特种经济动植物,2004(5):31-32.[17] 吴文祥,李映梅.大黄栽培技术[J].青海农技推广,2003(2):35-36.[19] 黎永红,杨淑霞,邵晓林,等.大黄的人工栽培技术[J].甘肃农业科技,2003(2):61.[20] 王用平.大黄的栽培方法[J].特产研究, 1990(4):51-52.[21] 潘水站,张杰,张鹏,等.陇南地区大黄无公害栽培技术[J].甘肃农业科技,2004(6):54-55.[22] 王生荣,白宏彩.大黄叶黑粉病研究初报[J].中草药,1995(3):151-152.[23] 何凯.掌叶大黄根腐病的发生与防治[J].甘肃农业科技,1994(5):38.[24] 万育彬,王龙明.青海省草地退化现状及其恢复途径[J].中国草地,1990(6):58-60.。
我国药用植物化感作用研究进展
![我国药用植物化感作用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8d408439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12.png)
我国药用植物化感作用研究进展药用植物在我国的医药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进步,科学家们对药用植物的化感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为植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文将综述我国药用植物化感作用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和不足,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药用植物化感作用研究逐渐受到。
通过对中药材、调料、绿化植物等各类药用植物的化感作用进行调查研究,科学家们发现许多药用植物具有显著的化感作用,能够抑制或促进其他植物的生长。
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生物学、化学、药理学等多种学科的交叉运用,通过分离、鉴定和提纯化合物的结构,研究其作用机理和实际应用。
在化感作用研究成果方面,我国科学家发现许多药用植物中的生物活性物质具有抗菌、抗炎、抗肿瘤等药理作用。
例如,甘草中的甘草酸具有明显的抗炎和抗肿瘤作用,可有效抑制癌细胞的生长;金银花中的绿原酸具有广谱抗菌和抗病毒作用,对多种疾病均有疗效。
化感作用在药用植物的病虫害防治和连作障碍等方面也有广泛应用。
然而,我国药用植物化感作用研究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研究主要集中于少数药用植物,而对其他未知领域的药用植物化感作用研究尚待深入;在研究方法上仍有待创新和完善,例如加强高通量筛选技术的应用,提高研究效率;对于药用植物化感作用机理的研究仍需进一步加强,以便为新药开发和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近年来,我国药用植物化感作用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
在对中药材产地生态及药用植物化感作用方面,科学家们研究了中药材生长过程中的环境因素对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发现化感作用在中药材的生长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黄芪在不同的生长环境中,其黄酮和多糖的含量存在显著的差异。
通过研究化感物质对中药材生长的影响,为优化中药材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调料及绿化植物化感作用及其应用方面,研究者们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例如,花椒中的生物碱具有显著的抗菌和抗炎作用,其提取物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和感染性疾病。
大黄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研究进展
![大黄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4a26e92d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eb.png)
大黄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研究进展张燕平【摘要】大黄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研究进展张燕平目前,有关大黄及其复方,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CRF)的报道日渐增多,经诸多临床及实验研究证实,大黄治疗CRF有显著疗效。
本文就近5年来大黄的临床研究与作用机理研究作一综述。
1大黄治疗CRF的临床研究1.1单味大黄...【期刊名称】《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年(卷),期】1996(16)10【总页数】3页(P638-640)【关键词】肾功能衰竭;慢性;大黄;中医药疗法【作者】张燕平【作者单位】解放军总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77.525大黄是多种蓼科大黄属的多年生植物的合称,其性味苦寒,入胃、肝、大肠经。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大黄含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可分为有机成分和无机成分两大类,其中大黄素、大黄鞣质、乐丹宁、大黄酸蒽醌葡萄糖甙及大黄蒽醌是目前被认为对慢性肾衰起治疗作用的主要成分[1]。
慢性肾功能衰竭属中医关格、肾劳、肾风、溺毒等范畴,病机为脾肾衰败、浊毒温瘀蕴结,故直用大黄下瘀血血闭、推陈致新、安和五脏,这种既祛邪又补益的作用,正符合慢性肾衰竭虚中夹实的病情。
1.1 对氮质代谢的影响大黄降低尿素氮的作用是通过减少肠道氨基酸的重吸收,抑制肝肾组织中尿素的合成,提高血中游离必需氨基酸浓度以及增加尿素和肌酐的排泄来完成的。
以大黄为主的复方制剂能有效清除体内氮质而使尿素氮、血肌酐明显降低,这将对及时阻止早中期慢性肾衰竭向终末期发展,最大限度维护改善肾脏功能,延缓肾衰竭病程进展起到重要作用[2]。
1.2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研究发现大黄素对兔肠粘膜单个核细胞既可促Ca2+释放,又可促进Ca2+内流,而经大黄煎剂处理的细胞在加人CaCl2后,内Ca2+较对照组明显降低,表明大黄对肠粘膜细胞有多种免疫调节作用[3]。
大黄还能增强补体活性,增强细胞免疫,减少免疫变态反应,提高血清总补体水平,抑制体液免疫。
1.3 对脂质代谢及自由基的影响黎磊石等已证实大黄口服可使慢性肾衰模型的脂质代谢素乱得已明显纠正,甘油三脂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下降,血清高密度脂蛋白明显升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肫tPr甜尺目腑2009。
2l:690-701文章编号:100l-6880(2009)04m690.12大黄属植物研究进展南海江1”,许旭东h,陈士林1,白志川21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北京l00193;2西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重庆400715摘要:本文对大黄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进行综述,为该属植物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大黄属;化学成分;生物活性中图分类号:Q284;R282文献标识码:AResearchProgressinR屁P比mPl粕tsNANHai-jian91”,XUXu.don91.,CHENShi.1inl,BAIZhi—chuan21凰疵腑妒胁d记£删Pk眦D鲫e却撇m,吼汛∞eAc砒吖旷胁d泌oZscfe耽∞&Pe航昭‰幻,I胁di∞fcDff咿,&沉昭j0Dj刃,mi∞;2co如鲈旷渤rt记u2t叭口蒯如n出c印e,舶u£胁黜t‰觇瑙妨,‰,嘲i昭4DD刀5,miMAbst瑚ct:Thisreviewsumm捌zedthechemicalconstituents锄dbiolo舀cal8ctivities五Drplantsof胁口啪,inor;dertop胁、,idesciencee、ridenceforfunherdevelopmentandutiljzationofthisgenus.Xeyw凹ds:肋e啪;chemicalconstituent;biol晒calactivit),大黄属(R^eHm)植物系蓼科(Polygonaceae)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
全世界约有60种,主要分布在亚洲温带及亚热带的高寒山区。
该属植物以我国为分布中心,共有41种和4个变种,主要分布于青海、甘肃等西北地区和四川、云南等西南地区…,资源十分丰富。
我国大黄属植物分为7个组旧J。
大黄是我国传统常用的大宗中药材,药用历史悠久。
《神农本草经》载“其主下淤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合五脏”【3]。
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中大黄的应用占全书方剂用药的1/4左右Hj。
2005版药典收载的正品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kump口Z,mmmL.)、唐古特大黄(R危eumt口ng“£ic“mMaxim.exBalf.)或药用大黄(Rk“mQ历cin口fe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KJ,除正品大黄外,河北、山西、内蒙、新疆、西藏等地所产的同属多种植物,也作为地区习用药材。
因此,对大黄属植物进行系统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就该属植物中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做系统概述,为开发和利收稿日期:2008硝_25接受日期:2008旬8_01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行业科研专项基金(200707007)}通讯作者Tel:86・10.62890291;E-mail:xdⅫ@iⅡlplad.眦cn用该属植物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1化学成分19世纪初,大黄的化学成分研究主要集中于正品大黄,近年来,对资源丰富的秦岭大黄、天山大黄、光茎大黄、矮大黄、河套大黄、藏边大黄和窄叶大黄等非正品大黄也进行了研究,分离得到了多种类型化合物,主要包括蒽醌类衍生物、蒽酮类衍生物、二苯乙烯类、鞣质类、酰基糖苷类、色酮类、苯丁酮苷类等各类型化合物200多个。
1.1蒽醌类化学成分大黄属植物是生物活性蒽醌类化合物的丰富来源之一,到目前为止已从该属植物中发现了20余个蒽醌类化合物。
具体结构见图1和表1。
R榉R:曷啉H图1大黄属植物醌类化合物结构类型“昏1Skeletontypes0f蚰thraquinonederivativesinplantsof尺^B啪1.2葸酮类化学成分蒽酮类成分是大黄的主要泻下成分,目前已发现20余个蒽酮类成分,具体结构见图2和表2。
VoL2l南海江等:大黄属植物研究进展691表1大黄属植物中的蒽醌类化合物7rable1Anthraquilloned甜vativesinpl觚tsof融e啪鼍?化合物c。
p。
dNo.7。
o“…‘T~“类型Type取代基Sub甜‰ntR1R2R3R4植物Pl∞t!;oul℃e文献Ref.1chry80ph8nolIHCH3HHa-j6-13,15,172emodinIH0HCH3Ha-j6.13,15,173physcionIH0CH3CH3Hb—e,g-j7—10,12,13,15,174aloe—emodinIHCH20HI{Hb,d,g'h,i7,9,12,13,165rheinIHCOOHHHb,d,j7,9,176citreor08einIH0HCH20HHe,ilO,16,237emodin1一O哥D—ducopFanosideIGlcOHCH3Hf,k11,188emodin8-0哥D—glucopyran08ideIH0HCH3Glca,b,e,g,h,k6,7,lO,12,189emodin—gentiobiosideIHoHcH3Glc—!翌÷Glci1510aloe—emodinl—O币・D・glucopy瑚mosideIGkCH20HHHl19llaloe—emodin8-0哥D—ducopy舢0sideIHcH20HHGlcb,d,e,k7,9,10,1812aloe吒modinm・0哥D—ducopymnosideIHCH20GlcHHh,k14,1813chrysophanol1—0币一D・ducopymn08ideIGlccH3HHd,f,k9,11,1814chIysophanol8一O哥D-ducopyIanosideIHCH3HGlca—d,g,i6-9,12,14,1515physcion8—0爹一D—glucopyl.anosideIHOcH3CH3G1cc,d,j8,9,1716physcion8-o毋一D—gentiobiosideIHocH3cH3Glc—!:三Glci,1517rhein8—0母一D-glucopyranosideIHCOOHHGlck1818fhein1一O毋一D—蕾ucop肿n08ideIGlcCOOHHHa2019chry80phanol8一。
币・D一(6’-o—galloyl)一ducopyr8n08ideIHcmHG1c』LGd,19,1920chry8叩h8nol8—0毋・D・(6’一0一malonyl)-duc叩yr丑mogideIHcH3HGk—竺斗Mb721chr)r的ph¨ol8-0币-D一(6’一。
一acetyl)-ducopyran08ideIHcH,llG1c』■A82122emodin6一O毋一D一西ucopy舯∞ideIHCH30一GlcHm2223laccaicacidDⅡHCOOHCH3Hn23注:a.冗kume,加击;b.兄叮吨菌nge瑚e;c.月.t£,缸‘r.D西掘;d.尼Jlot∞e凇e;e.兄sH6缸,|c∞kf埘仉;f.兄吨玉∞£础”肌;g.尺.w西娜w;h.月.咖6r记口u如;i.尺.加Ⅱ啪;j.兄加黼乩巩以.k.兄t口,删如啪;1.尼u础如t啪;m.兄胆fm耐um;n.瓤沁机m如0G:-CMOjL,cooH图2大黄属植物葸酮类化合物结构类型F嘻2skeletont)r]pe8肌thronederivative8inplamsofRk啪XOH甜。
八692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V01.2l注:a.R.e,∞di;b.R.p以m口£um;c.R.co陀Ⅱnum;d.shinshuDaio1.3=苯乙烯类化学成分者从大黄属植物中已发现了30余种二苯乙烯类化文献报道日本学者从日本大黄(Im0一Daio)中分合物,具体结构见图3和表3。
离得到多种二苯乙烯类化合物,到目前为止,各国学敬心∞姆。
电崦图3大黄属植物二苯乙烯类化合物结构类型Skeletontypesstilbene8inplaIItsofR^e“mFi昏3V01.21南海江等:大黄属植物研究进展5l52535455rh印ontigenin(tran8-3,5,3’捌hyd删14’一methoxystilbene)rhapontigenin3’一0毋一D一尊ucopyran08idei80h印ontigeninrhaponticin(rhapontigenin3—0田-D—ducopyranoside)ⅪⅪⅪⅪrhaponticin2”一0-gaIlateⅪOH0一Glc0CH,OHOH0CH,OCH。
OHOCH,0CH356rhaponticin6”一O・gallateⅪOH0CH357585960616869707172737475767879rhaponticin2”一O巾-coumarateisorhapontindeoxyrh8pontigenin(t哪s-3,5一dihydroxy4’-metho】【ystilbene)deo巧rhaponticin(deoxyrh印on石genin3一O币-D—gIuc叩yranoside)deoxydI印onticin6”一0一gallatepiceatannol(妇n8_3,5,3’,4’一teh曲ydr0珂8tilbene)piceat姐nol3一O母・D一殍ucopyran08idepiceatannol3’-0田一D—gluc叩yr叭08idepiceatannol4’-0母一D-gluc叩yr蛐08idepiceatannol3’・0币一D・xylopyr粕08idepiceatannol3’一0-口・D一(6”一0一gauoyl)一ducopymnosidepiceat∞noI4’-O调一D一(6”一0一gaUoyI)一duc叩yranosideⅪresv哪州(3,5,4’-trihydoxys出ene)re8veratIDl3—0毋一D—glucopyr肌osideresvemtr014’一0胡-D—ducopyranosideⅪⅪⅪresvembr014’-O]8-D・(6”-O—gaUoyl)一duc叩y砌osideⅪresverahol4’一0∞一D一(2”一0一galloyl)-gluc叩yran08ideⅪci8-3,5,3’-trihydroxyl_4’一methoxystiben。
ci8-3,5,3’・岫hydrd巧14’-methoxysmbene-3—0币・D・glucopyr∞08ideci8.3,5-dihydroxyl.4’-methoxyetilbene-3-O毋・D-glucopym08ideci8-3,5,3’一trihydroxyl4’一methoxy8tilbene-3—0毋一D・(2”一O—98lloyl)・duc叩yranosidecis-3,5,3’一试hydroxyl4’・metho】【ysmbene_3-0-口一D一(6”一O—gauoyl)一ducopyr肌oside3,3’,5’一trihydmxy4一methoxystibene-3’]B—D—duc叩yran08ideⅫⅫⅫⅫⅫXⅢHOH0HH0H0HOCH3GlcOHOH0H0.GkO.Glcl2O—G0.GlcJ6O—GO.Glcl20_p—coumO.Glc0H0.Glc0.GlcJ6O—GOH0.ClcOHOH0H0HOHOH0GIc0HOH0HOHO—Gl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