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凉大地,河西走廊——甘肃省博物馆馆藏40件珍宝(上)

合集下载

甘肃近年重大考古新发现

甘肃近年重大考古新发现

甘肃近年重大考古新发现作者:严存义赵剑飞来源:《丝绸之路》2010年第11期甘肃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这片神奇的热土上,沉淀了无数璀璨瑰丽的文化珍宝,堪称中国文物的宝库。

据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显示,甘肃省共发现野外不可移动文物13284处,其中古遗址8594处、古墓葬1919处、古建筑1187处、石窟寺337处、石刻750处、近现代代表性建筑43处,其他文物122处。

甘肃全省馆藏文物42.93万余件(组)件,一级文物3240件(组)。

其中以新石器至青铜时代的遗址墓地、长城遗址、简牍、石窟遗址和汉代到宋金时代的城址数量最多,保存也较为完好。

近年来,甘肃省文物部门加大文物考古、发掘和保护工作力度,开展了一大批专题科研性和区域性文物考古发掘项目,在中华文明探源、早期秦文化和史前文化考古研究等领域取得丰硕成果。

特别是张家川马家塬战国墓地、礼县大堡子山遗址、临潭磨沟齐家文化墓地三个考古发掘项目荣获“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极大地丰富了甘肃省考古学内涵,巩固了甘肃文物大省的地位。

礼县大堡子山遗址礼县大堡子山遗址位于礼县县城以东13公里处的西汉水北岸。

20世纪90年代初,大堡子山秦公大墓被盗掘,大批珍贵文物流失海外。

2006年,甘肃省文物部门进行抢救性发掘,当年调查、钻探面积达150万平方米,发掘面积3000多平方米。

通过调查与钻探,发现城址一座、夯土建筑基址26处、中小型墓葬400余座以及较丰富的文化层堆积。

后期主要发掘了21号建筑基址、祭祀遗迹和少量小型墓葬。

其中,祭祀遗迹包括乐器坑和人祭坑两部分,乐器坑内的木质钟架(仅存朽痕)旁依次排列3件青铜镈、3件铜虎(附于镈)、8件甬钟,镈和甬钟各附带有一件青铜挂钩。

青铜镈中最大的一件通高65厘米,舞部及镈体部以蟠龙纹为主要装饰;四出扉棱为透空的纠结龙纹,造型华美;鼓部素面,有铭文20余字,内容甚为重要。

大堡子以乐器坑为代表的祭祀遗迹是在该遗址遭大规模群体性盗掘后幸存下来的,对于被盗秦公大墓墓主身份的确认以及早期秦人的礼乐制度、祭祀制度、铜器铸造工艺等提供了极为珍贵的材料。

甘肃省博物馆

甘肃省博物馆

甘肃省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Gansu Museum)甘肃地处黄河中上游,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

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地理环境,使甘肃遗存了大量珍贵的文物。

甘肃省博物馆始建于1956年,前身为1939年成立的甘肃科学教育馆。

该馆展览楼主体为仿欧式古典风格建筑,造型挺拔,气势宏伟。

新馆建成后,展厅面积达2. 8万平方米。

馆内现藏历史文物、近现代文物、古生物化石及标本近十万件,其中一、二级珍贵文物3000余件,汇集了甘肃从远古时期到丝绸之路的大量文化遗存和文物精华。

多年来,该馆先后主办和参加国内外各类展览200多次,每年接待观众3万人次,成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展现甘肃古代文明的重要窗口。

甘肃省博物馆,馆藏文物众多。

甘肃彩陶、汉代简牍、佛教艺术珍品和青铜器、瓷器、木雕、丝织品、绘画作品等为稀世珍宝。

馆藏彩陶,类型繁多、图案精美、花纹绚丽,为新石器时代彩陶艺术之冠。

从距今7800年的大地湾红色宽带纹彩陶到以鱼类水族纹贯穿始终的仰韶文化,经过彩陶艺术顶峰时期的马家窑文化,直至2500多年前春秋时期的沙井文化,延续5000年,使甘肃彩陶成为发源最早,历史最久,类型最多的地区之一,在世界远古彩陶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馆藏青铜器,最早出现于马家窑文化中,大批出土于商和汉代。

1969年发掘清理的雷台东汉张姓将军夫妇墓,保存了230多件珍贵文物,其中大部分为青铜器皿。

仅铜车马仪仗就由45件铜俑、39匹铜马(包括铜奔马)、一匹铜牛和14辆铜车等100余件文物组成,是汉墓中迄今发现最完整的铜车马仪仗队列。

而罕见的艺术珍品“铜奔马”,三足腾空、右后足踏一展翅回首的飞鸟造型,符合力学原理,成为举世闻名的国之瑰宝。

1983年,铜奔马被国家旅游局定为中国旅游标志。

馆藏汉代(前206——公元220)简牍总数达2万余枚,其中武威的仪礼简、五枚简、医药简,居延、敦煌木简等,是研究汉代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及丝绸之路的重要文献。

瑰宝之韵——甘肃省博物馆馆藏精粹

瑰宝之韵——甘肃省博物馆馆藏精粹
旋 纹 尖 底 彩 陶瓶
马家窑 文化马家窑类型 院 西县吕家坪 出土 高 2 68 米。 施黑彩 , 颈部绘平行条纹 续旋 涡纹 。
条 纹 鸟形 罐
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 { 距今 40 0年前 )甘 0 肃境 内出土 罐高 1 . 69厘米, 口径 6厘米 , 底径 l 1 厘米 。 罐通体 施黑彩,绘平行线条纹。 造型 别致、敦
厚, 纹筛简单大方 , 是一件难得的原始工艺品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双钩纹彩 陶 鬲
辛店文化 f 今 3 4 0~ 2 8 0年 前 1临洮县 距 0 0 寺洼 山出土 高 l O厘米 夹砂土黄陶。 施黑彩 ,口沿外 绘平行带纹 , 三袋足上 部绘双筠纹, 下部绘折带纹 , 内 侧绘十字纹 。 这件彩陶鬲 , 是珍 罕的彩陶器 形。

瑰宝之韵——甘肃省博物馆馆藏精粹

瑰宝之韵——甘肃省博物馆馆藏精粹


笔 画平

严 谨 笔 画 平 直 呈 现 典 型 的 晋 代 官 印文 字
, ,
期短 暂 为 罕见

所 以 颁 布 给 少 数 民族 王 侯 的 印 极
直 呈 现 典 型 的 晋代 官 印 文 字 风 格 驼 钮 多

风 格 驼 钮 为 中央 王 朝 颁 赐 给 少数 民 族 首


为 中央 王 朝 颁赐 给 少 数 民族 首 领 的印型

领 的印 型

b 辩 曲 饰 糊 L 形 小 物 鲞
}



的 嘲 外 鲎 史 灿。 争 絮瑚嘲 豳 子研 秦 0 反攀 澜 霾 0 高的 : 异 :度 该 韩 山 霓 国 秦 枣澜 霾


!





I


㈤ 萎 ㈧ 箍醛翔 辫 意学 ÷
和 征 吊 p 云 包 集 乃 戥 多纹 括 到 秦 量
’ ’ ’





晋 归 义 氐王 金 印
晋 高
3


魏 归 义 氐侯 金 印
三 国 魏



晋 归 义 羌侯 金 印
瞥 高
3

厘 米 印 面边 长 2



3
厘米 此


2 5

厘米


印面 边 长
2 2 5

厘 米 印面边 长 2 3 厘 米 此



印 由黄 金 铸 成 印 面 阴 文 小 篆

瑰宝之韵——甘肃省博物馆馆藏精粹

瑰宝之韵——甘肃省博物馆馆藏精粹

上。 形象写实 , 生动地表现 了丝绸之路 上西 系罐
西夏 高 5 . 8 5厘米 , 口径 1 . 4 5厘米, 底径 1 . 6 6厘米 , l J 鼓腹 ,
圈足, 罐身瘦高 。 房部有六系 通体施黑釉 , 颈部饰 一圈波 浪形凸棱 , 肩部 在六 系之间饰梯形开光 , 内剔刻折枝牡 丹, 腹部饰三 个菱形开 光, 内剔刻 折枝牡 丹两枝 , 开光两侧刻划牡丹叶和水波纹。 风格粗 犷 。 具有浓郁 的党
三彩胡人 牵驼
唐代 秦安县叶家堡 出土 人高 " / 6厘米 , 驼高 9 34厘 米。 陶胎, 质 较松 。 胡人俑身施黄绿色釉 , 头仰视 , 右手握于胸 前, 左手撮于腰间 , 呈牵
驼状 。 俑身穿翻领大衣, 内着红色衣衫 , 足穿长筒靴, 站立于踏板 上。 骆驼 通体 施褐色釉, 昂酋向上 , 口露齿 , 张 双峰较高, 四腿直立于长方形踏板

瑰宝之韵——甘肃省博物馆馆藏精粹

瑰宝之韵——甘肃省博物馆馆藏精粹
木侍 俑
汉代 武威 市磨噍 子汉 墓出 土 高 2 . 厘 9S 米 , 1 厘米。 宽 1 木俑身着长袍 , 双手拱于胸 前。 白
色涂底 , 黑色绘平帻、 、 须、 眉 眼、 发等。
威猛的气势, 可称 作 议 代 木 雕 的 代 表作 品 。
木 马
汉代 武威市磨嘴子汉墓出土 马高
8 厘 米, 7 7 长 2厘米。 木马形体高大 , 张
嘴嘶鸣 , 四足直立 , 作伫立状 。 通体涂黑 , 用刀刻 出眼、 唇 。 鼻、 尾后举下垂。 马鞍 用
自粉涂底 , 上以黑色勾画出云气纹 。 体 整
造型雄浑质朴、 动传神。 生土 车长 6 O厘米 。 两千 年前的木牛车 ,仍然保 存完好,车轮 尚能转动 。 这种高轮车是河西走廊车 辆特 有的样式 , 在沙漠戈壁行进时 , 轻灵平稳 , 不致深 陷停 滞。

鉴赏甘肃省博物馆藏品欣赏组图

鉴赏甘肃省博物馆藏品欣赏组图

【鉴赏】甘肃省博物馆藏品欣赏(11-14)(组图)【鉴赏】甘肃省博物馆藏品欣赏(11)(组图)甘肃省博物馆是我国西部最早成立的综合性地志博物馆之一,前身是1939年由中英庚子赔款董事会组建成立的甘肃省科学教育馆,1950年改称为西北人民科学馆,1956年正式命名甘肃省博物馆。

是甘肃省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也是甘肃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甘肃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这里人杰地灵,历史悠久,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遗存使甘肃位于全国文物大省之列,甘肃省博物馆也因此得天独厚,收藏丰富。

自建馆以来,通过考古发掘、征集和捐赠,甘博藏有35万多件珍贵文物。

其中一级品744件(国宝16件)。

彩陶、简牍文书、佛教艺术品是甘博藏品的三大特色。

特别是武威雷台汉墓出土的铜奔马和车马阵、武威磨嘴子汉墓出土的仪礼简、旱滩坡出土的医药简、泾川唐代大云寺的舍利金棺、敦煌藏经洞北宋淳化二年“报父母恩重经变”绢画等等,是蜚声海内外的文物珍宝。

馆藏古生物化石标本中,黄河古象、马门溪龙闻名世界,影响巨大。

(摘编自网络)下面,我将分别上传我在甘肃省博物馆所拍到的珍贵文物图片供大家欣赏,与大家共同分享祖国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成果。

【鉴赏】甘肃省博物馆藏品欣赏(12)(组图)【鉴赏】甘肃省博物馆藏品欣赏(13)(组图)【鉴赏】甘肃省博物馆藏品欣赏(14)(组图)甘肃省博物馆是我国西部最早成立的综合性地志博物馆之一,前身是1939年由中英庚子赔款董事会组建成立的甘肃省科学教育馆,1950年改称为西北人民科学馆,1956年正式命名甘肃省博物馆。

是甘肃省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也是甘肃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甘肃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这里人杰地灵,历史悠久,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遗存使甘肃位于全国文物大省之列,甘肃省博物馆也因此得天独厚,收藏丰富。

自建馆以来,通过考古发掘、征集和捐赠,甘博藏有35万多件珍贵文物。

甘肃省博物馆观后感

甘肃省博物馆观后感

甘肃省博物馆观后感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我满怀期待地走进了甘肃省博物馆。

一踏入那扇大门,仿佛瞬间穿越了时空,走进了历史的长河。

刚进展厅,那种庄严肃穆的氛围就把我给镇住了。

周围的灯光不算特别明亮,恰到好处地营造出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

我最先看到的是那些古老的陶器,它们安静地摆放在展柜里,身上的每一道纹理、每一个斑驳的痕迹,似乎都在诉说着远古时代的故事。

其中有一个彩陶盆,吸引了我的目光。

它的形状不算规则,边缘还有些小小的缺口,可就是这些不完美,让我感受到了古人制作它时的那份真诚和努力。

盆上的图案,简单却充满了生命力,像是一些抽象的符号,又像是对生活的某种记录。

我盯着它看了好久,想象着几千年前,有个古人或许正用它来盛放食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有说有笑。

接着,我来到了青铜器的展区。

那些青铜器,有的造型巨大,有的小巧玲珑。

有一个青铜鼎,特别引人注目。

它的表面已经氧化,呈现出一种深沉的绿色,但那精美的纹饰依然清晰可见。

鼎身上的饕餮纹,张牙舞爪的,仿佛在警告着人们不要轻易冒犯。

我凑近了仔细瞧,甚至能看到铸造时留下的细小沙眼,这让我不禁感叹古人在技术有限的情况下,竟然能创造出如此精美的物件。

走着走着,我看到了一组汉代的木雕。

这些木雕人物,姿态各异,有的像是在跳舞,有的像是在沉思。

其中有一个木雕仕女,她的面部表情十分生动,微微上扬的嘴角好像藏着一丝笑意。

她的发丝雕刻得极为细腻,每一根都清晰可辨。

我忍不住伸手去摸了摸玻璃,仿佛想要触摸到那个遥远的时代。

在丝绸之路的展览部分,我看到了许多精美的丝绸制品。

那些丝绸的颜色依然鲜艳,图案复杂而精美。

有一块丝绸手帕,上面绣着的花朵栩栩如生,仿佛还散发着芬芳。

我想象着当年的商人们,牵着骆驼,驮着这些珍贵的丝绸,在漫漫黄沙中艰难前行,把东方的美丽带到了西方。

还有那些佛像,一个个宝相庄严。

有一尊坐佛,他的眼神慈悲而温和,让人看了心里顿时觉得平静了许多。

佛像身上的金漆虽然已经有些脱落,但依然能感受到当年的辉煌和神圣。

甘肃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介绍

甘肃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介绍

甘肃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介绍甘肃地处西北,在国土版图上形式似“玉如意”,而这里也确实蕴藏了丰富的历史文化。

自八千年前的“彩陶文化”开始,这里的文明之火一直照耀着古老的西北天空。

漫漫的丝绸之路在此经过,留下了东西文化交流的印记。

提到“镇馆之宝”四个字。

这就是世人皆知的“铜奔马”,以前曾被叫做“马踏飞燕”。

甘肃省博物馆最具特色的两个展馆就是“丝绸之路”展和彩陶展。

这十大经典馆藏文物有八件出自“丝绸之路文明”展厅。

一、镂空鞘青铜短剑1972年,出土于甘肃灵台县白草坡西周墓中。

通长24.3厘米,鞘长18.7厘米,宽10.5厘米。

剑鞘镂空,上刻有蛇和两只小犀牛。

剑身刻有纹饰。

二、鼎形铜行灯1999年出,出土于平凉市庙庄战国秦墓。

是贵族出行时的照明用灯。

闭合时,外形为一个三足圆鼎。

使用时,顶盖翻起有支架支撑。

此器构思精巧,工艺精湛。

三、礼县大堡子山秦先公墓金饰片大堡子山秦先公墓群,曾遭严重偷盗破坏,大量文物流失海外。

这些金饰片很多是由海外归还。

可能用作士卒铠甲装饰、马胄饰物、棺具装饰、车辆装饰等。

四、《仪礼》简1959年,出土于武威市磨嘴子汉墓。

分木质和竹质两种,共496枚,为甲、乙、丙三种版本《仪礼》共九篇。

这是目前所见《仪礼》的最古写本,是汉代墨写隶书的上品。

五、铜奔马1969年,出土于武威市雷台汉墓。

最为世人所知的国宝文物,名副其实的“镇馆之宝”,曾被叫做“马踏飞燕”。

六、“驿使图”壁画砖1972年,出土于嘉峪关市魏晋5号墓。

上为一个邮驿使策马送信的场景。

是我国发现最早的古代邮驿的形象资料。

七、东罗马神人纹鎏金银盘1988年,甘肃靖远一农民在家中修葺房屋时发现。

直径31厘米,上刻有葡萄和鸟兽花纹,还有希腊神话故事人物。

是一个极具西方特色的器物,是中西文化交流的见证。

八、元玻璃莲花托盏1999年,出土于在甘肃省定西市漳县徐家坪汪世显家族墓。

玻璃材质,呈蓝色,上下两部分。

盏为七瓣莲花型,托外延为八瓣莲花型,是迄今出土最完整的一套元代玻璃托盏。

甘肃省博物馆(绝品收藏)

甘肃省博物馆(绝品收藏)

甘肃省博物馆(绝品收藏)甘肃省博物馆(绝品收藏)甘肃省博物馆很早就向往着这个地方了,2013年11月机票白菜价,一人一面仅88元,利用一个周末当即订了票便飞往兰州来到了这个让我向往许久的地方。

甘肃省博物馆最吸引我的是其完整系统的彩陶艺术。

甘肃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彩陶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彩陶最为发达的地区。

奔腾不息的黄河、雄浑肥沃的黄土高原、绵延千里的河西走廊,孕育了丰富发达的新石器时代及青铜时代文化。

这些文化大多含有多姿多彩的彩陶,是甘肃数千年绵延不绝的独特文化传统,也是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辉煌灿烂的一页。

“甘肃彩陶”陈列分为文明曙光——大地湾文化彩陶、锦绣初展——仰韶文化彩陶、彩陶之冠——马家窑文化彩陶、余辉流艳——青铜时代诸文化彩陶和陶苑奇葩——远古雕塑艺术五个单元,展出了近400件彩陶精品,如大地湾文化宽带纹彩陶钵、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鱼纹盆、仰韶文化人头形器口彩陶瓶、马家窑文化旋纹尖底瓶等。

旨在全面反映甘肃彩陶绚丽多彩的文化面貌和辉煌灿烂的艺术成就,展示了一部绚烂夺目的彩陶发展史,通过追寻甘肃大地上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5000多年间彩陶艺术循序发展的脉络,重现人类童年的智慧之光,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的文脉。

从大地湾距今8000年的大地湾文化到仰韶文化、庙底沟、马家窑、半山、马厂、齐家、四坝、辛店、沙井,一个个传承有序的中国彩陶文化,通过博物馆的展窗向我们一一陈现。

望着那些一个个抽象的图案,仿佛间我触摸到了先民的灵魂。

在这些异常精美的物件前,我们不禁为之倾倒甘肃省博物馆仰韶文化人头形器口彩陶瓶甘肃省博物馆仰韶文化中期鲵鱼纹彩陶瓶甘肃省博物馆马家窑旋纹尖底瓶佛教是古印度释迦牟尼于公元前五六世纪创立的宗教,与伊斯兰教、基督教一起被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在传播过程中,逐渐形成汉传、南传、藏传三大佛教体系。

汉传佛教,主要是指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这支佛教,其肇始于汉代,最初被当作神仙方术之类。

东晋十六国以来佛教经某些帝王的大力推崇,在中国扎根、发芽并日益兴盛,最终汇入了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甘肃省博物馆资料

甘肃省博物馆资料

马家窑文化彩陶
国宝级文物鲵鱼纹彩陶瓶
国家一级文物红陶人面像
五官比例准确,配置匀称 谐调,作为5000多年前的 一件雕塑品,其艺术造诣 达到的高度令人惊叹。
国宝级文物“双耳四鋬彩陶瓮”
旋纹彩陶最重要 的代表就是号称“彩 陶王”的国宝级文物 “双耳四鋬彩陶瓮”, 其在考古学上的地位 和司母戊大方鼎的地 位差不多,出土于积 石山县安集乡三坪村
甘 肃 省 博 物 馆
简介
• 1956年正式命名甘肃 省博物馆,我国西部最 早成立的综合性地志 博物馆之一
• 馆藏35万多件珍贵文 物
• 彩陶、简牍文书、佛 教艺术品是甘博藏品 的三大特色。
• 三大展区
彩陶文明
• 彩陶文化代表了中国 北方大部分地区从距 今8000年到距今3000 年左右之间5000多年 的史前史。
国宝——天祝铜牦牛
• 我国目前出土的 唯一第一件以牦 牛为造型的大型 青铜器
• 研究藏族历史、 文化、宗教的重 要实物资料,也 是一件不可多得 的藏族艺术瑰宝。
莲花形玻璃托盏——国宝——无价之宝
• 甘肃是佛教最早传入的地 区之一。僧侣东来西行, 在佛教文化交流中发挥了 重要作用。十六国以来, 历代竞相兴建寺塔,开窟 造像。莫高窟、麦积山、、 炳灵寺、天梯山、马蹄寺、 南北石窟寺等,是当时著 名的禅林胜地,其佛教艺 术至今享誉世界,丝绸古 道传世的佛教遗珍,更是 灿若繁星。
路文化的文物就是胡人俑。
东罗马鎏金银盘——国宝
出土于1988年靖远县北滩,器物于 公元3世纪至4世纪产于东罗马。这 件表现希腊神话的珍贵文物因该是从 东罗马贩运来的“进口奢侈品”,很 能反映丝绸之路上东西方经济和文化 交流的频繁和广泛。
八思巴文虎符圆牌——国宝

简述甘肃省博物馆馆藏天梯山第4窟北凉壁画

简述甘肃省博物馆馆藏天梯山第4窟北凉壁画

简述甘肃省博物馆馆藏天梯山第4窟北凉壁画作者:马翼欣来源:《丝绸之路》2013年第08期[摘要]甘肃省博物馆藏有五幅天梯山石窟第4窟北凉壁画,其中所绘佛教人物形象优美、风格独特,具有相当重要的研究价值。

本文拟就这五幅北凉壁画主要内容和特色作一简单介绍与探讨。

[关键词]甘肃省博物馆;天梯山石窟;北凉壁画[中图分类号]K87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08-0056-02建国初期,由于修建黄羊河水库,政府对天梯山石窟的文物采取了异地搬迁保护措施,20世纪60年代初正式搬迁至甘肃省博物馆。

后在国家文物局“原址原位修复”精神指导下,大部分文物已回归天梯山进行保护与研究。

甘肃省博物馆现保留有天梯山石窟的部分雕塑与壁画,其中包括第4窟的五幅北凉壁画,这五幅壁画虽有不同程度的残损,但原貌俱可辨识。

本文主要介绍这五幅馆藏北凉壁画的主要内容和特色。

一、天梯山第4窟简介天梯山第4窟是保存北凉壁画最多、最好也是最重要的的一个洞窟,位于整个窟群的第二层,是典型的北朝式平顶方形覆斗顶中心塔柱窟。

塔柱位于洞窟中心,自窟底直达窟顶,分上、中、下三层,塔柱上层不开龛,中下层各面开一圆拱龛。

建国初期,此窟已然残破不堪,“窟顶仅留里端十分之一,左壁前壁完全毁失,右壁也仅留下半部分,中心塔柱残损成一个秃顶的土疙瘩,塔基也基本震裂,故塔身已向前倾,窟内满地堆塞着岩块和土砂,高达二三公尺”。

①1959年,为保障黄羊河水库的顺利修建,政府决定对石窟详细勘察清理后进行搬迁保护。

首先,由敦煌研究院和甘肃省博物馆专家对石窟进行了详细勘察,发现在第四窟内左壁上,除墙角有一中唐时期残像,再无其他。

右壁里端上部残存不同时代的三层壁画。

塔柱中下部残存些许造像和壁画,龛内遗存的造像则都是明清重妆另塑。

中心塔柱正面剥离出来的壁画多达七层,分别为北凉、北魏、盛唐、中唐、西夏、元、明时期的壁画;塔柱背面有中唐、元代时期的壁画残片。

瑰宝之韵——甘肃省博物馆馆藏精粹

瑰宝之韵——甘肃省博物馆馆藏精粹

三 个卧虎钮。 圆鼓腹 , 圈底近平 , 三蹄足。 两侧铺首衔环 。 盖面及腹部饰团花图案闻蟠螭纹 , 是战国时期的新纹 。
是游牧民族驰骋的地 _, 方 青铜动物雕刻是他们喜爱的装饰品 糜鹿 , 俗称四不像。 铜麋鹿
棚栩 如生地 甥造 了这种珍贵动物 的形象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 。
鼎 形铜 行 灯
战 国 平 凉市庙庄战 国秦蓥 出士 开启 高 3 . 厘 O2
米 , 台高 1 . 收 67厘米 , 口径 l 1 3厘米 。 收台时 , 为三足 圆鼎 , 内盛燃灯时所用的油料 , 盖两侧二鸭酋, 宽嘴正 其 好衔住双键 。 鼎盖便被 牢牢扣住 用灯时 。 将双键支起 。
可插入鼎盖中心的圆銎 中,此 时鼎盖 即成为灯盏 。 构造
精巧 , 设计科学 , 用方便, 口严密不溢 油。 使 封 为贵族出 行时使 用的灯 。
团花纹环耳铜敦
战国 平凉市 庙庄战 国秦墓 出士 高 1 . 7 5厘米, 2 宽 l厘米 , 口径 1 9厘米 , 晦径 1 ・ 5匣米 。 1 敛口 ・ 弧形母 口深盏, 盏面上有
环 带 纹铜 鼎
春秋中期 高 2 . 0 7厘米 , 口径 2 . 厘米 。 31 铜鼎为广口, 宽折沿 。 浅弧壁 , 圜底较平, 耳, 立 j蹄 足 腹壁 花纹为两层 :上层为鸟形窃曲纹 , 层为波带纹 , F 两耳饰 重环纹, 三足饰变形兽面纹。
青铜麋鹿
战 国一 西汉 张掖市出 t 高 8 5厘米,长 1 . . 0 5厘米 战国至两汉初期 , 河西走 廊

甘肃省博物馆藏品保护环境及现状

甘肃省博物馆藏品保护环境及现状

市一 一
5 4
0 53
泣二5
片-一3 5 !- 一5 - - 2
兰州地处河西走廊中端,属千旱少雨性气候,历年降雨量平均为34 m 15m,而蒸发量 达 . 1 4 m 以上。 4 .m 63 近几年来,由 于气温升高,大风和沙尘天气增加,空气相对湿度逐年降 低,而且 兰州市温度和相对湿度 日变化值以及年度变化值都很大。如1 0 月2 日 9 年7 0 温度 日 9 变化值为
韧性;胶卷和照片在相对湿度过大时软化有时甚至溶解胶体,相对湿度较低则使相纸和凝胶脆 化;陶瓷 器、玻璃等抵抗温度和相对湿 度变化的能力 较强,但温度和相对湿度过大或过小仍会使
其受到损害 。
2 光 、
光线是电 磁波,具有波粒 二 象性。单色光由能量一定的 光子组成,并 有相应波长,波长越短
速度外,还会对某些材质 的藏品引起其物理性能( 如膨胀系数) 变化而造成破坏性 的影 响。稳 定的相 对湿度在藏 品保存 中起着 非常重要 的作用, 已经 证实,相对湿度 的急剧变化 ,几 乎对各类材质 的 藏品( 除极少数外) 均会造成不 良后果。 温度和 相对湿度 的变化对藏 品的复合影 响更是不容忽视 。如木质藏 品,空气干燥 时易 导致皱 缩 ,湿度过 大又引起变 形、鼓胀和 薄片剥落 ;温 度和相对湿度变化 到极限时 ,纸制 品会丧失其 柔
菌、霉菌 的良好载体 ,当空气 中的总悬 浮颗粒物和湿气 结合在一起 降落在藏 品上 时,便形成 一 层 适宜于细菌 、霉菌等微生物 寄生的外皮覆层 ,很难在不损坏藏品的前提下去除 。
二、国际国内 对博物馆藏品 保存环境的要求 由 于温度和相对湿度、光、 污染气体等环境因素对博物馆藏品构成严重威胁, 而且对不同材 料的藏品, 损害机理及损害程度也不 尽一致。再加上博物馆外部环境太大而难于在短期内得到很 大的改善,目前许多科学家着重致力于博物馆内 小环境的改善。 突出地表现是他们先后采取了一 系列的保护措施来改善博物馆藏品的 保存条件。如 适当控制温湿度、博物馆内 不容许用自 然光采

甘肃省博物馆的观后感范文(精选6篇)

甘肃省博物馆的观后感范文(精选6篇)

甘肃省博物馆的观后感甘肃省博物馆的观后感范文(精选6篇)当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增长不少见闻吧,写一份观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参观甘肃省博物馆的观后感范文(精选6篇),欢迎大家分享。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甘肃博大精深的历史和文物,甘肃省博物馆是免费开放的,有"甘肃彩陶"展厅展厅展示有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及青铜时代诸文化彩陶,其中宽带纹三足彩陶钵、人头形器口彩陶瓶和大地湾地画等引人关注。

"甘肃丝绸之路文明"展厅集中展示了420余件系统反映古丝绸之路的文物,包括北方草原文化青铜器、铜奔马及仪仗队、汉唐丝织品、佛教造像、金银器、唐三彩、元青花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甘肃古生物化石"展厅以地球生命演化史为主线,陈列展出了大量甘肃境内发现的古生物化石标本,包括地球厅、海洋动物厅、恐龙厅,黄河古象厅四个分展厅。

分别介绍了地球与生命进化和地质时期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发现的各类古生物化石,以及它们的生活环境和相关知识。

博物馆收藏有历史文物、近现代文物、民族文物、和古生物化石及标本约35万余件。

馆藏彩陶、汉代简牍、文书、汉唐丝绸之路珍品、佛教艺术萃宝最为突出。

自建馆以来,通过考古发掘、征集和捐赠获得历史文物藏品82000余件,精品的历史文物有。

珍贵的丝麻织品,经卷文书,木、漆、铜器,彩陶,大量的汉简、长城文物,还有包括驰名中外的铜奔马在内的铜车马群及木车马,金银舍利棺,西夏文本及文物,天梯山石窟造像。

走进博物馆,脚下仿佛是时空的穿越,遥古的生物慢慢浮现了眼前,挣扎在泥潭中黄河象,慢慢闭上眼睛的额大型食草恐龙,珍贵的历史出现在了眼前,张骞通西域,霍去病征西,列队威严的铜奔马车队,甘肃境内一列列的车队把一批批弥足珍贵的文物拉近博物馆的繁忙景象。

步行的几十分钟内,满满的了解了西北的历史,古生物,天文,地理,地质地貌发展,一下子就植入了心底的最深处。

雍凉大地,河西走廊——甘肃省博物馆馆藏40件珍宝(上)

雍凉大地,河西走廊——甘肃省博物馆馆藏40件珍宝(上)

雍凉大地,河西走廊——甘肃省博物馆馆藏40件珍宝(上)甘肃地形呈狭长状,地貌复杂多样,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交汇地带,先秦时期,中国分为九州,甘肃省境大部属雍、凉二州。

汉、唐以来,甘肃就成了中西文化交流、贸易往来的通道。

汉朝张赛出使西域,唐朝僧人玄奘西去印度取经,都取道甘肃,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甘肃省博物馆位于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西津西路3号,馆藏珍贵历史文物、自然标本8万余件(组),其中一级文物686件(组)(含国宝16件),汇集了甘肃从远古时期到近现代的大量文化珍宝,尤以新石器时代之冠的甘肃彩陶、汉代简牍文书、汉唐丝绸之路珍品、佛教艺术萃宝、古生物化石等珍贵文物独具特色。

以下就对甘肃省博物馆馆藏的40件珍宝(上)进行盘点。

1. 新石器时代人头形器口彩陶瓶此瓶高31.8厘米,口径4.5厘米,底径6.8厘米,为细泥红陶质地,圆鼓腹,平底。

腹部以上施以淡淡的陶衣,器口为圆雕头像,短发齐额,五官端正,挺鼻小嘴,面庞秀丽。

鼻子、眼睛、嘴皆为镂空,双耳各有小穿孔,可以垂饰物。

五官镂空造成的深色阴影,成为头像富有表现力的因素。

瓶体的彩绘纹饰从上到下分三层大体相同的黑彩图案,主题花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两个弧边三角纹对接组成圆圈,内填充垂弧纹和弧纹;另一部分以斜直线、侧弧及凹边三角纹组成。

1973年出土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大地湾遗址,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

此瓶塑造了一位端庄、典雅、古朴、大方的美女形象,体现远古先民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的艺术表现手法,把人头与葫芦瓶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有趣生动,是大地湾仰韶彩陶的代表作品,也是我国史前时期集彩陶、雕塑、造型于一身的杰出艺术品,国宝级文物。

2. 新石器时代彩陶鲵鱼纹瓶此瓶高38厘米,口径6.8厘米,瓶用细花红陶制成,小口翻唇细长颈折肩深腹平底,腹部两侧有耳。

在瓶肩部以上至近底处用黑彩绘一条鲵鱼,生动可爱。

瓶体上的图案准确地表现了鲵鱼的特点,反映了远古人类对生活观察的细致和艺术再现水平的高超。

游甘肃省博物馆

游甘肃省博物馆

游甘肃省博物馆作者:李俊达来源:《广东第二课堂(小学)》 2019年第11期李俊达每到一个城市,我最喜欢去的地方就是博物馆,因为博物馆是一个城市文化的代表,它里面蕴藏着很多神奇的历史故事,还有琳琅满目的文物和艺术品,常常让我流连忘返。

7月25日,我们甘南游学营一行三十人驱车前往甘肃省博物馆。

下了车,只见巨大的入口后面有一根又粗又长的圆柱支撑着博物馆的主体,楼顶的正中央有一面耀眼的五星红旗在微风中飘扬着。

整个建筑物巍然屹立、气势磅礴、风格独特。

进入博物馆,映入眼帘的是两个阶梯。

顺着阶梯走上二楼,我们进入第一个展厅,这时一个雕像吸引了我的目光。

“是铜奔马!”我高兴地叫了起来。

“铜奔马”又名“马踏飞燕”,听说是甘肃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呢!只见铜马栩栩如生,好似正在奔跑一般,张开的嘴像是在咆哮着。

铜燕则回头张望,一副惊慌的样子。

马,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是陆地上速度的象征,而燕子则是天空中速度的象征。

奔马凌空踏在燕背上飞驰,多么有气魄,给我一种“天马行空、无所羁缚”的感觉。

我被奔马蓬勃的生命力和一往无前的气势所折服了,铜奔马的精神将成为我努力拼搏的动力。

紧接着,我们又移步至下一个展厅。

第二个展厅是全馆最大的,这个厅中有许多稀奇的文物。

突然,我被一个小油灯给吸引住了。

那个油灯是铜制的,十分精美,我看了好几次演示视频才搞清楚油灯的门道。

油灯未打开的时候是炉子状,要使用的时候先转开油灯锁扣,再拉起锁扣的铜杆子,使其成交叉状,接着将油灯盖子当作灯盏,放在铜杆子上面,底端内部盛油,便可以照明了。

真是独具匠心啊!我终于领略到了中华民族的无穷智慧了,此刻,我为我是中国人而感到无比自豪。

最后,在博物馆的“古生物展厅”,我了解了地球生命演化的历史。

展厅里陈列的各类古生物化石,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古生物生活环境。

站在那里,我们仿佛能听到这些古生物们正在诉说历经的沧桑。

离开的时间不知不觉到了,我是多么的不舍啊!我多么希望再去一次甘肃省博物馆,再一次感受古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啊!指导老师陈容。

甘肃省博物馆入藏文物览珍

甘肃省博物馆入藏文物览珍

甘肃省博物馆入藏文物览珍
祝中熹
【期刊名称】《发展》
【年(卷),期】1996(000)005
【摘要】文物征集工作是文博事业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

通过文物征集,把那许多隐藏于民间、流散于社会的珍贵文物,汇聚在一起,收归国家与人民的怀抱,使它们免遭被弃置、被损害、被埋没、被倒卖的厄运,重放异彩,扬眉吐气地呈现出固有的价值,供大众观赏,供学者们研究,这工作本身就是对祖国文化事业的一大贡献。

【总页数】2页(P40-41)
【作者】祝中熹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69.2
【相关文献】
1.大阪藏珍: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所藏中国文物 [J], 汪莹;
2.罗布林卡的文物藏珍 [J], 索文清
3.天山南北·古道遗珍——甘肃省博物馆举办"新疆丝绸之路文物精华展" [J], 王裕昌
4.甘肃省博物馆新入藏的八件中古织绣品及其所反映的东西方文化因素 [J], 赵喜梅;杨富学
5.2001“雪域藏珍——西藏文物精华展”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雍凉大地,河西走廊——甘肃省博物馆馆藏40件珍宝(上)甘肃地形呈狭长状,地貌复杂多样,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交汇地带,先秦时期,中国分为九州,甘肃省境大部属雍、凉二州。

汉、唐以来,甘肃就成了中西文化交流、贸易往来的通道。

汉朝张赛出使西域,唐朝僧人玄奘西去印度取经,都取道甘肃,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甘肃省博物馆位于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西津西路3号,馆藏珍贵历史文物、自然标本8万余件(组),其中一级文物686件(组)(含国宝16件),汇集了甘肃从远古时期到近现代的大量文化珍宝,尤以新石器时代之冠的甘肃彩陶、汉代简牍文书、汉唐丝绸之路珍品、佛教艺术萃宝、古生物化石等珍贵文物独具特色。

以下就对甘肃省博物馆馆藏的40件珍宝(上)进行盘点。

1. 新石器时代人头形器口彩陶瓶此瓶高31.8厘米,口径4.5厘米,底径6.8厘米,为细泥红陶质地,圆鼓腹,平底。

腹部以上施以淡淡的陶衣,器口为圆雕头像,短发齐额,五官端正,挺鼻小嘴,面庞秀丽。

鼻子、眼睛、嘴皆为镂空,双耳各有小穿孔,可以垂饰物。

五官镂空造成的深色阴影,成为头像富有表现力的因素。

瓶体的彩绘纹饰从上到下分三层大体相同的黑彩图案,主题花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两个弧边三角纹对接组成圆圈,内填充垂弧纹和弧纹;另一部分以斜直线、侧弧及凹边三角纹组成。

1973年出土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大地湾遗址,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

此瓶塑造了一位端庄、典雅、古朴、大方的美女形象,体现远古先民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的艺术表现手法,把人头与葫芦瓶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有趣生动,是大地湾仰韶彩陶的代表作品,也是我国史前时期集彩陶、雕塑、造型于一身的杰出艺术品,国宝级文物。

2. 新石器时代彩陶鲵鱼纹瓶此瓶高38厘米,口径6.8厘米,瓶用细花红陶制成,小口翻唇细长颈折肩深腹平底,腹部两侧有耳。

在瓶肩部以上至近底处用黑彩绘一条鲵鱼,生动可爱。

瓶体上的图案准确地表现了鲵鱼的特点,反映了远古人类对生活观察的细致和艺术再现水平的高超。

鲵鱼绘于瓶上,是这个不知名的氏族的图腾纹样,可能是他们信奉的祖先形象,鲵鱼的脸酷似人形,两只眼睛炯炯有神,身躯卷曲似在游动,两只前肢仿佛在支撑着身体,使头昂起,像是在呼喊着生命,又像是跃动着自由。

1958年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西坪遗址出土,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

此瓶纹饰线条流畅,图案精美,器形雅致,瓶体上的图案准确地表现了鲵鱼的特点,反映了远古人类对生活观察的细致和艺术再现水平的高超,在已出土的仰韶文化彩陶瓶中是较为罕见的,国宝级文物。

3. 西周青铜大圆鼎此鼎高60厘米,口径50厘米,大口,鼓腹,厚立方耳,圜底,三柱足略有蹄意。

上腹部以五齿短扉棱为鼻翼,饰六组兽面纹,兽面展出之分体为尾爪俱全的夔龙纹,细云雷纹为地,主纹面上又饰勾连纹,形成当时尊贵器物上常见的“三层花”,腹内壁近口处铸族徽。

1972年甘肃省平凉市灵台县白草坡墓地出土,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

此鼎形制浑厚庄重,气势恢弘,纹饰华丽,铜质精良,铸作精美,气韵不凡,与北京琉璃河西周墓出土的成、康时期的堇鼎十分相似,是先秦礼器中颇具代表性的上乘佳作,也是迄今所知甘肃省出土规格最大、品位最高的一件铜鼎。

4. 西周人头形銎青铜戟此器高25.5厘米,宽23厘米,人头形刺刃,颈部有椭圆形銎,长胡三穿,援斜出如钩,有脊棱,援基饰一牛首,方内三齿,阴刻牛头形徽识。

人头浓眉巨目,披头卷须,腮部有纹饰,明显不是华夏人的相貌。

1972年甘肃省平凉市灵台县白草坡二号墓出土,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

这件人头銎戟设计构思精妙,造型纹饰奇特,是贵族为炫耀战功而专门铸造的特殊兵器,为钩兵中罕见之物,是唯一的一个可以反映鬼方民族血缘关系的实物。

5. 西周玉人形铲此器高17.6厘米,玉圆雕,裸体站像,发辫虎首蛇身盘成锥髻,长脸,高鼻,大耳,耳有穿孔,双手捧腹,双足并合作铲形,有斜刃。

玉人可能是系于死者腰间,其形象应是被俘的敌酋,把被俘者制成偶像加以丑化,系于腰间或埋在地下,有献俘纪功之意,也可能是某种巫术的体现。

1999年出土于甘肃省平凉市灵台县白草坡西周墓地,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

此器在艺术上体现出西周在雕塑上倾向写实,逐渐弱化了商代艺术中神秘恐怖的气氛,出现现实、理性的风格,是断定类似传世玉器年代的一件标准器物,具有很高的收藏和学术价值。

6. 西周鸱枭形金饰片这批鸱枭鸟形金饰片8件,可分2型:I型4件,高52、宽32厘米,鸱枭以金箔剪裁而成,钩喙、环目、长尾、屈爪,通身饰变形窃曲纹以为翎毛,使得鸱枭形象异常富丽,其中1件鸱爪与腹部脱离,2件鸱枭周边有双眼钉孔等距离地分布在喙、首、项、背、尾、爪、腹各部位;Ⅱ型4件,高52、宽32厘米,鸱枭以金箔剪裁而成,钩喙、环目、长尾、屈爪,通身亦饰变形窃曲纹,但在每只鸱身之窃曲纹余白中,刻出10个形状各异的镂孔,这些镂孔当时是否有镶嵌物已不得而知,其中1件屈尾遗失,在喙、首、背、尾、爪、腹等部位,有9处双眼钉孔。

鸱枭形金饰片正面打磨黄亮,背面未经打磨,故色暗发涩。

20世纪80年代出土于甘肃省陇南市礼县大堡子山秦国墓葬,后流失海外,2015年回归祖国,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

这批鸱枭均以金箔剪裁而成,制作工艺精到,纹饰图案精美,形态各异,造型生动,通身饰变形窃曲纹翎毛,使得鸱袅形象异常富丽,充分展示了秦人享国初年冶金工艺的非凡和秦贵族阶级的奢侈靡丽,实属罕见文物。

7. 春秋垂鳞纹秦公铜鼎此鼎高41厘米,口径40厘米。

折沿,平唇,双立耳。

侈口,垂腹,平底,三蹄足。

足上部有“山”字形扉脊,以扉脊为鼻脊饰兽面纹。

口沿下饰一周窃曲纹。

腹部饰三周垂鳞纹,颈部与腹部间以两道凸弦纹相隔。

耳外廓饰重环纹。

器腹内壁銴刻“秦公作铸用鼎”。

此鼎是上世纪90年代公安机关从盗墓者手中缴获回来的一件文物。

20世纪90年代出土于礼县大堡子山秦国王陵,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

此鼎纹饰精美,具有春秋早期的典型特征,是迄今所知时代最早、器主身份明确的秦国青铜器。

8. 春秋翼兽形铜提梁盉此器于1962年出土于甘肃省泾川县金明乡,高30.2厘米,纵20.8厘米,横22.5厘米。

盉体为一四足怪兽:兽首微昂,张嘴为流,流口略残;短尾略翘为鋬;兽腹深圆为盉腹;兽腿低矮粗短,趾爪向前,即为盉的四足,足后关节后凸处,还铸出禽类特有的翘骨;提梁为扁带式,呈龙形,其首尾分别固定于兽的首、尾上方;注口开于兽脊正中,短颈,有盖,盖中心饰一似鸟形的小兽钮,盖面饰一圈变体龙纹,盖与器身用一小环连接;器腹两侧各浮雕一飞龙,龙体遍饰鳞纹,作回首状,并各有5条扬起的羽翼。

两只飞龙恰构成兽的双翼。

此器造型独特,工艺精湛,从造型到纹饰皆有兽、鸟、龙三个艺术元素,搭配和谐,浑然天成,集东西方艺术风格于一身,甚为罕见,其美学构思可谓匠心独具,而其以翼兽形象作为主体装饰的做法则更为罕见,就目前所知春秋以前的青铜容器中尚属孤品,国宝级文物。

9. 西汉放马滩纸地图此图出土时置于死者胸部,因受潮图呈碎块,无法复原。

其中绘有图线的最大残块,长5.6厘米,宽2.6厘米。

出土时呈深黄色,逐渐干燥后,褪变为浅灰间黄色,表面有污点,纸面光滑平整,纸质薄软而有韧性,结构紧密,表面有细纤维渣。

其原料为大麻,是西汉早期麻纸。

经对比研究,该墓时代当在秦晚期至西汉初年,故该纸图的产生年代,其下限最迟在西汉初年。

放马滩秦汉墓出土的纸质地图,证明西汉初年已有书写用的纸张,而且质量较好,工艺成熟,达到了较高的生产水平。

以此推测,纸的出现应能早到战国时期。

1986年甘肃省天水市北道区放马滩5号汉墓出土,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

此地图内容丰富,精确度较高,具有较高的制图技术,代表当时世界上的先进水平,是当前所见世界上最早的实物地图,将我国现存古地图的历史向前推进了将近一个半世纪,是迄今所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用于书写的纸张实物,改写了我国造纸历史,对研究造纸起源、造纸用料、造纸技术等具有重大价值。

10.西汉居延汉简《甘露二年丞相御史书》这批木简共三枚,约500余字,相当于今日的通缉令,是一套法律档案,其内容为:汉宣帝甘露二年(前52年)署名为“丞相少史、御史守少史”,“移(送)郡太宁”的一道律令,追捕一个女逃犯。

她是汉武帝女儿盖主的贴身大婢,汉昭帝元凤元年(前80年)盖主死,她家牵涉到谋反罪,判处“绝户”(剥夺宗室籍,幸存者一律免为庶人),这个大婢乘乱逃跑,未被抓获。

甘露二年,大婢的胞兄,是盖主之弟、汉武帝第五子广陵王刘胥的马车夫,犯了叛逆罪,大婢再次受到株连,罪名是“大逆同产”,而被追通缉。

这套通缉令木简是给张掖太守的,张掖太守又将文件转给各都尉,都尉又转给各鄣塞侯官,鄣塞侯官又转给各侯长。

发掘出的这套木简反映了汉王朝中央政府发布文告、律令的文书形式,以及边塞各级官署上下级组织关系,和公文传递时的层层照转关系。

1974年甘肃省酒泉市金塔县肩水金关旧址出土,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

此简是一件由朝廷丞相御史府共同签署的通缉令,记述了汉宣帝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张掖郡地方执行朝廷通缉在逃要犯命令的情况,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一篇通缉令,对于研究汉朝的政治制度及文书档案制度,意义重大,国宝级文物。

11.西汉凉州《仪礼》简凉州《仪礼》简,统称凉州汉简,包括、王杖诏令简和医药简牍等,计有《仪礼》简469枚,其他日忌杂占简11枚。

《仪礼》简分三种:甲本木简398枚,每枚长55.5~56厘米,宽0.75厘米,包括《士相见》、《服传》、《特牲》、《少牢》、《有司》、《燕礼》、《泰射》7篇。

乙本木简37枚,每枚长50.05厘米、宽0.5厘米,内容仅《服传》一篇。

丙本竹简34枚,每枚长56.5厘米、宽0.9厘米,内容仅《丧服》一篇。

这批简出土时未有散乱,极少有破损的残简零札,而是九篇共计27298字完整的《仪礼》文章。

简文用毛笔所书,大多墨迹如新。

每一篇文章首尾俱全,保存了原书的篇题、页码和顺序。

1959年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磨嘴子6号汉墓,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

这套完整的《仪礼》简是迄今出土汉简中空前的发现,是完整齐全具有页码的书册,是西汉经书的样本,另外,此简字体已摆脱了篆书框架,笔势流畅,工整秀丽,具备了成熟汉隶的气质,被当今书法家奉为奇珍异宝,也是研究书法艺术的第一手资料,有“天下第一简”之称,国宝级文物。

12.西汉彩绘木雕六博俑六博是中国古代一种掷采行棋的博戏类游戏,因使用六根博箸,故称为六博。

一套完整的六博棋,应包括棋局、棋子、箸(即后世所称的骰子),另外还有博筹,用于记录对博者的输赢情况。

这件彩绘木雕博戏俑由两个跪坐老者和一棋盘构成。

松木雕刻。

一俑高29.1厘米,宽15.5厘米;一俑高26.7厘米,宽14.6厘米。

棋盘长29.2厘米,宽19.3厘米。

对弈老者手脸涂白,墨线勾勒面部五官,交领袍衣灰色为底,白色粗线勾勒,领口、袖口和襟口施以重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