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专题2.3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与方式教学案(含解析)
2017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跨膜运输的实例》教学设计(全国一等奖)
![2017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跨膜运输的实例》教学设计(全国一等奖)](https://img.taocdn.com/s3/m/47b01316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16.png)
2017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跨膜运输的实例》教学设计(全国一等奖)高中生物《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高三第一轮复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1、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为人教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中第4章第1节的内容,高一时学生已经学过。
但对于高一学生来说,顺相对含量的梯度和逆相对含量的梯度的理解有些困难,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探究式本节难点。
因此,高三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细化强化,回顾已学知识,全面了解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学会探究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2、学情分析山区学生基础偏弱,很多关于细胞吸水和失水的生活现象对研究此节内容有帮助。
但要让学生从微观水平上来理解此类问题,如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现象的高等还是有一定难度。
即使高一已经学过一遍,很多学生还是一知半解。
因此,高三第一轮复就是在高一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让学生运用所有的知识来自我检查,补缺补漏。
二、目标表述考纲要求:1、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通透性。
2、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3、了解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能够说出探究实验的方法和过程。
2、理解渗透系统。
3、举例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教学难点:1、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2、理解细胞膜不仅是半透膜,还是选择透过性膜。
3、理解半透膜和选择透过性膜的区别。
四、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首先通过“问题探讨”引入,从“扩散”迁移到“渗透”。
在生物小组课前完成渗透作用探究实验的基础上,由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出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体现“学生是研究的主体”。
然后通过渗透装置类比联想到细胞,分析教材给出的“水分进出哺乳动物红细胞的状况”,认识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是通过渗透作用完成的。
在细胞的吸水和失水问题上,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相似吗?如果相似,植物细胞又有什么与动物细胞不同之处呢?引出探究活动。
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重在做好引导,训练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和实验设计的能力,归纳出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进一步通过动手实验,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
人教版 高考 生物一轮复习教案---必修1第2单元第3讲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与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人教版 高考 生物一轮复习教案---必修1第2单元第3讲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与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https://img.taocdn.com/s3/m/9abb356c866fb84ae55c8d4f.png)
第3讲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与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1.下图为一个渗透装置,半透膜小袋内充满0.3 g/mL的蔗糖溶液,用不同表面积的半透膜小袋做实验,开始一段时间内玻璃管内液面高度变化速率的相关曲线最可能是(横坐标表示表面积)()解析随半透膜表面积的增大,单位时间内进入到玻璃管内的水量增多,所以玻璃管内液面的升高也越快。
答案B2.市场上流行的直饮机的核心部件是逆渗透膜,它利用逆渗透原理,通过水压使水由较高浓度的一侧渗透至较低浓度一侧,理论上在较高浓度侧的所有细菌及不纯杂物、可溶性固体物和对人体有害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均不能渗入高精密的逆渗透膜,示意图如图所示。
根据上述信息判断,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逆渗透过程与渗透作用的差异是前者需要消耗能量B.逆渗透膜也具有细胞膜的识别功能C.逆渗透膜上有载体蛋白,可以选择性控制有害物质D.逆渗透膜祛除有害物质的能力胜过生物膜,可放心饮用解析逆渗透过程需通过水压使水由较高浓度的一侧渗透至较低浓度一侧,形成水压需要能量,故逆渗透作用消耗能量,A正确。
答案A3.某同学设计了下图所示的渗透作用实验装置,实验开始时长颈漏斗内外液面平齐,记作零界面。
实验开始后,长颈漏斗内部液面的变化趋势为()解析根据图示,烧杯中的液体为蔗糖溶液,长颈漏斗中的液体为蒸馏水。
故在单位时间内,由漏斗中进入烧杯中的水分子比烧杯中进入漏斗中的水分子要多,故开始时液面快速下降,当进出水分子相等时,液面不再下降。
答案A4.下面能发生质壁分离的一组细胞是()①食用的糖醋蒜细胞②蚕豆叶的表皮细胞③植物的根毛细胞④人的口腔上皮细胞⑤用盐酸解离的洋葱根尖细胞⑥根尖分生区细胞A.①⑤B.②③⑥C.①②③④⑤⑥D.②③解析能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为活的成熟的高等植物的体细胞,①是死细胞,④是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⑤用盐酸解离会杀死细胞,⑥没有大的液泡,这些细胞都不能发生质壁分离。
②和③都是活的成熟的高等植物细胞,可以发生质壁分离。
新高考生物人教版一轮复习课件第2单元第3讲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新高考生物人教版一轮复习课件第2单元第3讲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https://img.taocdn.com/s3/m/5cb6ae2a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ed.png)
[考向预测]
• (一)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及特点(素养目标: 生命观念) • 1.(2020山东济南三模改编)钠钾泵是普遍 存在于动物细胞表面的一种载体蛋白,如图 所示,它具有ATP酶活性,能将Na+排到细胞 外,同时将K+运进细胞内,维持细胞内外Na +和K+的浓度差。载体蛋白1和载体蛋白2依 赖于细胞膜两侧Na+浓度差完成相应物质的运
• (2)溶质能通过半透膜的情况。
• 若S1溶液浓度大于S2溶液浓度,则最初单 位时间内由S2→S1的水分子数多于由S1→S2的, 随着溶质的扩散,最终S1和S2溶液浓度相等, 宏观上表现为S1溶液液面先上升后下降,最终 S1和S2溶液液面持平;若S1溶液浓度小于S2溶 液浓度,则情况相反。
• 2.渗透系统的应用 • (1)比较不同溶液浓度的大小。 • 漏斗内溶液浓度为M,烧杯内溶液浓度为N,
• ③水分子的运输方式为自由扩散,从溶液 角度分析,是从低浓度溶液(水的相对含量 多)→高浓度溶液(水的相对含量少)。
• ④实例:兴奋产生与传导过程中Na+、K+
的运输方式判断。 • a.由于细胞外Na+浓度高,细胞内K+浓度 高,因此神经细胞静息时K+外流和兴奋时Na +内流的运输方式都是被动运输。 • b.细胞维持膜外Na+浓度高,膜内K+浓度 高,需要不断吸K+排Na+,此(以碘和淀粉为
烧例杯内)。盛淀粉溶液 漏斗内盛碘液
结论
变蓝
不变蓝
碘能通过半透膜,而淀粉不能
不变蓝
变蓝
淀粉能通过半透膜,而碘不能
变蓝
变蓝
淀粉和碘都能通过半透膜
不变蓝
不变蓝
淀粉和碘都不能通过半透膜
(山东专用)高考生物 第二单元 第3讲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与方式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山东专用)高考生物 第二单元 第3讲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与方式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32a8f9daaef8941ea76e05d4.png)
第3讲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与方式2015备考·最新考纲1.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Ⅱ)。
2.实验: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考点1 渗透作用的原理和应用(5年10考)(2013福建理综、江苏,2012北京、广东卷,2011全国新课标卷,大纲……)1.渗透作用的条件(1)有一层半透膜(2)膜两侧溶液具有浓度差2.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1)(2)细胞吸水或失水的多少取决于细胞膜两侧溶液中水的相对含量的差值。
3.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4.与渗透作用模型对比分析成熟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5.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例(1)植物对无机盐离子的吸收:①不同植物(如番茄、水稻)对同一离子的吸收能力不同。
②同种植物对不同离子的吸收能力不同。
(2)人体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对碘的吸收是逆(逆、顺)浓度梯度进行的。
(3)结论: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
思维激活判断正误(1)K+通过细胞膜属于渗透作用( )。
(2)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由细胞膜和液泡膜组成,相当于半透膜( )。
(3)细胞液就是细胞内的液体( )。
(4)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植物细胞就会发生质壁分离( )。
(5)动物细胞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发生质壁分离( )。
答案(1)×(2)×(3)×(4)×提示有大液泡的活的植物细胞才能发生质壁分离。
(5)√渗透作用的原理及应用(2013·江苏单科,27)下图为研究渗透作用的实验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1)漏斗内溶液(S1)和漏斗外溶液(S2)为两种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漏斗内外起始液面一致。
渗透平衡时的液面差为Δh,此时S1和S2浓度大小关系为________。
(2)图中半透膜模拟的是成熟植物细胞中的________,两者在物质透过功能上的差异是________。
(3)为进一步探究两种膜的特性,某兴趣小组做了以下实验。
实验材料:紫色洋葱。
实验器具:如图所示的渗透装置(不含溶液),光学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镊子,刀片,吸水纸,擦镜纸,滴管,记号笔等。
高一生物教案:《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教案二
![高一生物教案:《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教案二](https://img.taocdn.com/s3/m/6b1d0256680203d8cf2f24dc.png)
高一生物教案:《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教案二高一生物教案:《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教案二一、教学背景分析1、教材分析本模块教材是以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为主线展开的,依次讲述细胞的物质组成、结构、功能和发展变化。
本章重点介绍细胞膜作为细胞大门在控制物质进出中发挥的作用,介绍了两方面的内容:水分子是顺相对含量的梯度跨膜运输的,一些离子的跨膜运输并不是顺着离子的相对含量进行的,最后总结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其中,“水分的跨膜运输”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这是一个探究实验,也是学生在高中阶段第一次真正全面接触探究实验,通过对植物细胞失水和吸水的探究,培养学生学会探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2、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做过或见过这样的实验:泡在盐水中的萝卜条会软缩,泡在清水中的萝卜条会更加硬挺。
学生也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做菜馅时加入一些盐,蔬菜中的水分会大量渗出;对农作物施肥过多会造成“烧苗”现象等,这些生活经验对学习本节内容都有帮助。
而本节内容需要学生从微观水平上理解细胞吸水、失水的过程,理解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内容本身较抽象,难以理解,学生学习起来会有一定困难。
另外,学生在初中曾经接触到科学研究的一般步骤,但在如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和设计实验等环节都还缺乏训练。
二、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说出细胞在什么情况下吸水和失水。
(2)举例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2、过程与方法:(1)举例说出半透膜的特点。
(2)尝试从生活现象中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质疑、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2)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学会与人交流,尊重他人。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说明探究实验的基本方法和一般过程。
(2)让学生知道细胞与外界溶液一起可以构成一个渗透系统。
(3)举例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2、教学难点(1)如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
(2)如何设计实验过程(材料、实验用具、试剂的选择,实验结果预测等)(3)理解细胞膜不仅是半透膜,还是选择透过性膜。
高考生物一轮教师用书 第2单元 第3讲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与方式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考生物一轮教师用书 第2单元 第3讲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与方式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ed7a802efad6195f312ba6ba.png)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与方式[教材知识问题化梳理]一、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1.渗透作用的条件⎩⎪⎨⎪⎧有一层半透膜膜两侧溶液具有浓度差2.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2)现象⎩⎪⎨⎪⎧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溶液浓度→细胞失水皱缩②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溶液浓度→细胞吸水膨胀③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溶液浓度→水分进出平衡3.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动漫演示更形象 见课件光盘](2)现象⎩⎪⎨⎪⎧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细胞失水质壁分离②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细胞吸水质壁分离复原③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水分进出平衡细胞维持原来形态二、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例 1.实例(1)植物对无机盐离子的吸收:①不同植物(如番茄、水稻)对同一离子的吸收能力不同。
②同种植物对不同离子的吸收能力不同。
(2)人体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对碘的吸收是逆(逆、顺)浓度梯度进行的。
2.结论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
三、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动漫演示更形象见课件光盘]将物质运输的方式、特点和实例连线[巧学助记] 巧记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跨膜运输三类型,自由、协助和主动,自由、协助高到低,主动运输逆着行;胞吞、胞吐非跨膜,不需载体需耗能,大分子颗粒来进出,全靠膜的流动性。
[效果自评组合式设计]一、在小题集训中洞悉命题视角1.撕取紫色洋葱外表皮,分为两份,假定两份外表皮细胞的大小、数目和生理状态一致,一份在完全营养液中浸泡一段时间,浸泡后的外表皮称为甲组;另一份在蒸馏水中浸泡相同的时间,浸泡后的外表皮称为乙组。
然后,两组外表皮都用浓度为0.3 g/mL的蔗糖溶液处理,一段时间后表皮细胞中的水分不再减少。
请判断此时甲、乙两组细胞水分渗出量的大小,以及水分运出细胞方式说法的正误。
(1)甲组细胞的水分渗出量与乙组细胞的相等,主动运输(×)(2)甲组细胞的水分渗出量比乙组细胞的高,主动运输(×)(3)甲组细胞的水分渗出量比乙组细胞的低,被动运输(√)(4)甲组细胞的水分渗出量与乙组细胞的相等,被动运输(×)2.判断下列有关物质运输说法的正误。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教学案必修1:物质跨膜运输方式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教学案必修1:物质跨膜运输方式](https://img.taocdn.com/s3/m/bd829dc1cfc789eb162dc868.png)
第 3 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课标要求1、说明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2、认识胞吞和胞吐现象。
3、举例说明动物细胞膜和植物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4、说出细胞在什么情况下吸水和失水。
5、理解水的跨膜运输是顺浓度梯度知识网络系统原生质层是半透膜细质壁分其他条件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胞膜有细胞壁是选跨被动运输自由扩散择透膜协助扩散过运主动运输性输膜方式胞吞和胞吐重难热点归纳1、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比较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运输方向顺浓度梯度顺浓度梯度逆浓度梯度载体不需要需要需要能量不需要不需要需要举例氧、甘油、苯等葡萄糖等钠、钾、钙等离子2、主动运输运输物质的速度与该物质的浓度的关系如图:在必然的浓度范围内,主动运输的速度随浓度的高升而增高,但达到必然的浓度后,运输的速度就不再增加了,原因是细胞膜的运输该物质的载体的数量有限,当载体饱和后,运输的速度也就不增加了。
3、在质壁分别和复原的实验中,若是没有细胞壁,结果会有什么不相同吗?若是没有细胞壁,细胞就会像红细胞相同会连续吸水直到涨破细胞膜。
4、发生质壁分其他原因是什么?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别开,从而发生质壁分别。
经典例题剖析例题 1 若对离体的心肌细胞施用某种毒素,可使心肌细胞对+6 12 6 ( )Ca2+ 吸取量显然减少,而A .控制呼吸酶的活性B .改变了细胞膜的结构C .控制Ca2载体的活动D .改变了细胞膜两侧的Ca2 浓度【剖析】由于ca 2+、 K+’吸取方式都是主动运输,都耗资能量,K+ 吸取不受影响,说明毒素并没有控制呼吸酶的活性;对+ 吸取都不受影响,说明细胞膜的结构没有K 、 C H 066 12改变; ca 2+吸取量显然减少说明没有改变细胞膜两侧的ca 2+浓度。
【答案】 C例题 2 红细胞吸取以下物质时,需耗资能量的是:+ B. C H O C.H O D. OA. K66 12 2 2【剖析】第一应剖析红细胞吸取四种物质的方式,尔后再作判断。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二单元 第3讲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和方式教案新人教版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二单元 第3讲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和方式教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e5356cc452d380eb63946d30.png)
第3讲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和方式知识体系——定内容核心素养——定能力生命 观念 通过归纳记忆常见物质运输方式的实例和判断方法,建立起生命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理性 思维 通过分析影响渗透作用和物质跨膜运输的因素,培养利用逻辑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 科学探究通过“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和“探究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的实验,掌握探究性实验设计的一般程序社会 责任 通过对渗透作用和质壁分离应用等有关问题分析,养成学以致用,关注生产生活实际的习惯 考点一 细胞的吸水和失水1.渗透作用(1)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一是具有半透膜,二是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
(2)常见渗透装置图分析①水分的流动判断:当溶液浓度S 1>S 2时,水分就通过半透膜由S 2流向S 1;当溶液浓度S 1<S 2时,水分就通过半透膜由S 1流向S 2。
②在达到渗透平衡后,若存在如图所示的液面差Δh ,则S 1溶液浓度>S 2。
因为液面高的一侧形成的净水压,会阻止溶剂由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扩散。
2.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1)原理—⎪⎪⎪⎪ ――→“半透膜”细胞膜――→浓度差细胞质与外界溶液间具有浓度差(2)现象⎩⎪⎨⎪⎧ 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细胞吸水膨胀②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细胞失水皱缩③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水分进出平衡3.成熟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1)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现象。
(2)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吸水,失水的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现象。
(3)引发质壁分离的两种原因[思考] 对于动植物细胞来说,单位时间内,水分子进出细胞的数量相等时,细胞内外液体的浓度一定相等吗?提示:不一定。
对动物细胞来说,水分子进出细胞的数量相等时,细胞内外溶液的浓度相等。
但植物细胞有细胞壁的支持和保护作用,限制植物细胞吸水,当单位时间内水分子进出植物细胞数量相等时,有可能细胞液浓度大于细胞外溶液浓度。
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第2单元第3讲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和方式教案
![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第2单元第3讲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和方式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822510ef61fb7360a4c65e5.png)
第 3 讲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和方式考大纲求中心修养经过比较物质进出细胞的1. 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Ⅱ科学思想方式,形成归纳与归纳的科学思想方法。
2.实验:经过模拟实验研究膜的透性3.实验:察看植物细胞的质壁分别和复联合植物细胞质壁分别及原科学研究其还原的实验操作,初步形成剖析实验结果及结论的能力。
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讲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7 页[ 基础打破——抓基础,自主学习]1.浸透作用(1)条件:①拥有半透膜;②膜双侧拥有浓度差。
(2)实例:单位时间内由清水进入蔗糖溶液中的水分子多于由蔗糖溶液进入清水中的水分子,致使蔗糖溶液液面上涨。
2.动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1)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半透膜”――→细胞膜①原理浓度差――→ 细胞质与外界溶液间拥有浓度差②现象a.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 ? 细胞吸水膨胀。
b.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 ? 细胞失水皱缩。
c.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 水分进出均衡。
(2)成熟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①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别现象。
②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吸水,失水的细胞发生质壁分别还原现象。
[ 重难打破——攻重难,名师点拨]1.浸透作用的原理剖析( 注:溶质分子不可以经过半透膜)(1) 若 S1溶液浓度大于S2,则单位时间内由S2→S1的水分子数大于S1→S2,外观上表现为S1液面上涨;若S1溶液浓度小于S2,状况则相反,外观上表现为S1液面降落。
(2)在达到浸透均衡后,若存在液面差 h,则S1溶液浓度仍大于S2。
因为液面高的一侧形成的压强,会克制水分子由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的扩散。
2.浸透作用模型和植物细胞与外界溶液形成浸透系统剖析浸透作用模型植物细胞与外界溶液形成浸透系统图解基本原生质层——选择透过性膜浓度差——构成半透膜、浓度差细胞液与外界溶液之间或条件水分子经过半透细胞液经过原生质层与外界溶液之间发生原理膜的扩散作用浸透水扩散低浓度溶液→高浓度溶液的方向[ 特别提示 ]有关浸透作用的 2 个易错点(1)水的运输特色:不论细胞吸水仍是失水,水分子经过原生质层的扩散都是双向进行的。
2019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专题2.3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与方式教学案
![2019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专题2.3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与方式教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643a22f5551810a6f5248656.png)
专题2.3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与方式1.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Ⅱ)。
2.实验:(1)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2)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一、细胞的吸水和失水1.渗透作用(1)概念:指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过程。
(2)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一是具有半透膜,二是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
(3)常见渗透装置图分析①若S1溶液浓度大于S2,则单位时间内由S2→S1的水分子数多于S1→S2,外观上表现为S1液面上升;若S1溶液浓度小于S2,则情况相反,外观上表现为S1液面下降。
②在达到渗透平衡后,若存在如图所示的液面差Δh,则S1溶液浓度仍大于S2。
因为液面高的一侧形成的压强,会阻止溶剂由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扩散。
2.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1)人成熟的红细胞中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①细胞膜相当于半透膜;②细胞质与外界溶液之间存在浓度差。
(2)引起细胞失水与吸水的条件:外界溶液与细胞质之间存在浓度差。
3.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1)成熟植物细胞的结构(2)原理和现象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现象。
②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吸水,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现象。
(3)质壁分离的原因①外因:细胞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失水。
②内因: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的伸缩性。
二、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1.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例番茄和水稻吸收无机盐离子的比较:科学家将番茄和水稻分别放在含有Ca2+、Mg2+和SiO4-4的培养液中培养,结果及分析如下:(1)实验结果①不同植物对同一种无机盐离子的吸收有差异。
②同一种植物对不同种无机盐离子的吸收也有差异。
(2)实验结论:植物细胞对无机盐离子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3)微生物吸收无机盐离子的特点①不同微生物对无机盐离子的吸收有选择性。
②不同微生物对各种无机盐离子的需要量不同。
2.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1)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连线)(2)根据图示进一步确定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和影响因素①填写以下有关跨膜运输方式及结构的名称:甲:自由扩散;乙:协助扩散;丙:主动运输;a:载体蛋白。
(新课改省份专用)2020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二单元第四讲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和方式讲义(含解析)
![(新课改省份专用)2020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二单元第四讲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和方式讲义(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f2d9a286f121dd36a22d8233.png)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和方式考点一 渗透作用与质壁分离[重难深化类]1.渗透作用原理2.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2)现象⎩⎪⎨⎪⎧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细胞吸水膨胀②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细胞失水皱缩③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细胞形态不变3.成熟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据图填空)(1)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现象。
(2)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吸水,失水的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现象。
[基础自测]1.判断下列叙述的正误(1)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2)质壁分离过程中水分子扩散只能单向进行(×)(3)将动物细胞放入一定浓度的外界溶液中,不能发生渗透作用(×)(4)在成熟的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过程中,细胞的吸水能力逐渐减小(×)2.下图中A、B分别表示渗透作用装置,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水分子的流动方向:①当溶液浓度S1>S2时,水分子通过半透膜由S2流向S1数目多于由S1流向S2的数目,液面上升;②当溶液浓度S1<S2时,水分子通过半透膜由S1流向S2数目多于由S2流向S1的数目,液面下降。
当渗透平衡时,通过半透膜的水分子达到平衡,液面不再发生变化。
(2)Δh不变时,S1、S2的大小关系为S1>S2(填“>”“<”或“=”,S1、S2中溶质不能通过半透膜)。
(3)在图B所示的U形玻璃管内,左右管内分别装入质量分数相等的葡萄糖、麦芽糖溶液。
初始时两管中液面相平,假设溶质分子不能透过半透膜。
①一段时间后,两管中液面的变化为:左管液面升高,右管液面降低。
(均填“升高”“降低”或“不变”)②如同时向两管内加入等量的麦芽糖酶,两管中液面的变化分别为:左管液面先升高,后下降,右管液面先下降,再升高,最后稳定在一定高度。
1.影响渗透作用中液面变化的因素分析2.渗透装置中溶液渗透方向与浓度的判断[对点落实]1.(2019·临沂模拟)如图1所示的甲、乙、丙三个渗透装置中,三个漏斗颈的内径相等,漏斗内盛有浓度相同的蔗糖溶液,且漏斗内液面高度相同,漏斗底部均封以半透膜,置于同一个水槽的清水中。
高中生物《复习课: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和方式》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复习课: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和方式》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ddf830ca0116c175f0e4883.png)
《复习课: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和方式》教学设计教学过程:首先多媒体课件呈现本节课的最新考纲,教师强调该部分内容在高考中的重要性,并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最新考纲]1.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Ⅱ)。
2.实验: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真题导入】PPT 呈现2016 年三个最新高考题,让学生解答并分析每个题目考查的内容、方式和命题的角度,让学生在复习时有的放矢。
1.(2016·海南卷,5)下列属于主动运输的是( )A.动物肺泡细胞释放CO2B.蔗糖通过植物细胞的细胞壁C.苯分子进入人的皮肤细胞D.丽藻细胞吸收硫酸根离子的过程2.(2016·海南卷,1)下列关于膜蛋白和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错误的是( )A.膜蛋白在细胞膜上的分布是不对称的B.膜蛋白不参与物质跨膜的被动运输过程C.主动运输可以使被运输离子在细胞内外浓度不同D.物质通过磷脂双分子层的扩散速率与其脂溶性有关3.(2016·天津卷,1)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失水和吸水实验中,显微镜下可依次观察到甲、乙、丙三种细胞状态。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由观察甲到观察乙须将5 倍目镜更换为10 倍目镜B.甲、乙、丙可在同一个细胞内依次发生C.与甲相比,乙所示细胞的细胞液浓度较低D.由乙转变为丙的过程中,没有水分子从胞内扩散到胞外学案答题情况反馈本节课重点复习渗透系统和渗透作用的原理、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状况分析和借助相关模型考查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特点及影响因素。
【考点一教学设计】PPT 呈现以下考点一的五个深度思考题,在学生自主完成学案的基础上再给学生三分钟时间分小组讨论,再找小组汇报每个问题,师生共同突破相关知识点。
同时让学生在黑板上画出两个典型的渗透装置,便于分析渗透原理的问题。
教师主要强调渗透输液时要用血浆的等渗溶液,渗透作用时比较的是物质的量浓度教师可以结合两个例子1mol/L 的葡萄糖溶液和1mol/L 的蔗糖溶液、质量分数10%的葡萄糖溶液和质量分数10%的蔗糖溶液的比较分析,让学生对该内容有更深入的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与方式1.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Ⅱ)。
2.实验:(1)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2)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一、细胞的吸水和失水1.渗透作用(1)概念:指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过程。
(2)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一是具有半透膜,二是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
(3)常见渗透装置图分析①若S1溶液浓度大于S2,则单位时间内由S2→S1的水分子数多于S1→S2,外观上表现为S1液面上升;若S1溶液浓度小于S2,则情况相反,外观上表现为S1液面下降。
②在达到渗透平衡后,若存在如图所示的液面差Δh,则S1溶液浓度仍大于S2。
因为液面高的一侧形成的压强,会阻止溶剂由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扩散。
2.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1)人成熟的红细胞中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①细胞膜相当于半透膜;②细胞质与外界溶液之间存在浓度差。
(2)引起细胞失水与吸水的条件:外界溶液与细胞质之间存在浓度差。
3.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1)成熟植物细胞的结构(2)原理和现象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现象。
②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吸水,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现象。
(3)质壁分离的原因①外因:细胞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失水。
②内因: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的伸缩性。
二、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1.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例番茄和水稻吸收无机盐离子的比较:科学家将番茄和水稻分别放在含有Ca2+、Mg2+和SiO4-4的培养液中培养,结果及分析如下:(1)实验结果①不同植物对同一种无机盐离子的吸收有差异。
②同一种植物对不同种无机盐离子的吸收也有差异。
(2)实验结论:植物细胞对无机盐离子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3)微生物吸收无机盐离子的特点①不同微生物对无机盐离子的吸收有选择性。
②不同微生物对各种无机盐离子的需要量不同。
2.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1)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连线)(2)根据图示进一步确定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和影响因素①填写以下有关跨膜运输方式及结构的名称:甲:自由扩散;乙:协助扩散;丙:主动运输;a:载体蛋白。
②填写以下有关跨膜运输方式的影响因素:甲图:浓度差;乙图:浓度差和载体蛋白;丙图:载体蛋白和能量。
三、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1.实验原理(1)成熟的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2)细胞液具有一定的浓度,能渗透吸水和失水。
(3)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得多。
2.实验步骤高频考点一利用系统的观点分析渗透作用的发生例1、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渗透作用实验装置,实验开始时长颈漏斗内外液面平齐,记为零液面。
实验开始后,长颈漏斗内部液面的变化趋势为( )【答案】 B渐增大,当与浓度差促进水分渗入的作用力达到平衡时,液面不再上升。
此时,水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渗入与渗出达到平衡。
【变式探究】把体积与质量百分比浓度相同的葡萄糖和蔗糖溶液用半透膜(允许溶剂和葡萄糖通过,不允许蔗糖通过)隔开(如右图),一段时间后液面的情况是( )A.甲高于乙B.乙高于甲C.先甲高于乙,后乙高于甲D.先甲低于乙,后乙低于甲【答案】 C高频考点二细胞吸水与失水的实验结果分析例2、将某植物花冠切成大小和形状相同的细条,分为a、b、c、d、e和f组(每组的细条数相等),取上述6组细条分别置于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浸泡相同时间后测量各组花冠细条的长度,结果如图所示。
假如蔗糖溶液与花冠细胞之间只有水分交换,则( )A.实验后,a组液泡中的溶质浓度比b组的高B.浸泡导致f组细胞中液泡的失水量小于b组C.a组细胞在蔗糖溶液中失水或吸水所耗ATP大于b组D.使细条在浸泡前后长度不变的蔗糖浓度介于0.4~0.5mol·L-1之间【答案】 D【变式探究】如图曲线表示完全相同的两个植物细胞分别放置在A、B溶液中,细胞失水量的变化情况。
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实验可选取绿色植物成熟的叶肉细胞来进行B.若B溶液的浓度稍减小,则曲线中b点左移C.两条曲线的差异是由于A、B溶液浓度不同导致D.6min时取出两个细胞用显微镜观察,均可看到质壁分离现象【答案】 C【解析】该实验可选取绿色植物成熟的叶肉细胞来进行,有大液泡,故A正确;若B溶液的浓度稍减小,细胞失水变慢变少,a点下降,质壁分离越慢,复原就越快,所以b点应左移,故B正确;两条曲线的差异可能是由于两种溶液溶质的差异,A溶液溶质不能被细胞吸收,细胞一直处于失水状态,B溶液溶质可能为小分子溶质如KNO3,可被细胞吸收造成质壁分离复原,故C错误;6min时两个细胞都处于失水状态,均可看到质壁分离现象,故D正确。
高频考点三探究膜的透性例3、某渗透装置如图所示,烧杯中盛有蒸馏水,已知图中猪膀胱膜允许单糖透过。
在倒置的长颈漏斗中先装入蔗糖溶液,一段时间后再加入蔗糖酶。
从理论上分析,该实验过程中最可能出现的实验现象是( )A.漏斗中液面开始时先上升,加酶后即下降B.漏斗中液面先上升,加酶后继续上升,然后开始下降C.加酶前后,在烧杯中都可以检测出蔗糖D.加酶后,可以在烧杯中检测出葡萄糖、果糖和蔗糖酶【答案】 B【变式探究】为探究膜的透性,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其中E、F、G为用猪膀胱制成的小袋,内盛有溶液甲或溶液乙,上端分别接上口径相同的小玻璃管,起初3支小玻璃管内的液面高度相同,已知体积VG>VE=VF,甲、乙、丙三种溶液分别为质量浓度为0.2g/mL、0.1 g/mL、0.3g/mL的蔗糖溶液。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几分钟后,3支小玻璃管中的液面将________(上升、下降),其液面高度变化的大小排序是________________。
(2)对比分析e、f小玻璃管中的现象可知,引起实验差异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将两组这样的装置,一组放于37℃的恒温箱中,一组放于0℃的恒温箱中,几分钟后观察,可见两装置中e玻璃管的液面都下降,且放于37℃恒温箱中的较放于0℃恒温箱中的下降速率大,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下降g管>f管>e管(2)E、F中溶液浓度不同(3)温度影响物质跨膜运输的速率【解析】(1)丙溶液浓度高于甲、乙溶液浓度,所以三支小玻璃管的液面均下降。
由于甲、丙溶液浓度差小于乙、丙溶液浓度差,所以与e管相比,f管液面下降幅度较大;由于G的体积大于F的体积,所以与f管相比,g管液面下降幅度较大。
(2)E和F中的溶液浓度不同,所以e和f小玻璃管中的液面下降幅度不同。
(3)与0℃相比,37℃条件下液面下降速率更大,说明温度影响物质跨膜运输的速率。
高频考点四以图、表、线为载体的物质进出细胞方式的判断例4、如图为氨基酸和Na+进出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示意图,下表选项中正确的是( )选项管腔中氨基酸→上皮细胞管腔中Na+→上皮细胞上皮细胞中氨基酸→组织液A 主动运输被动运输主动运输B 被动运输被动运输被动运输C 被动运输主动运输被动运输D 主动运输被动运输被动运输【答案】 D【变式探究】如图表示动物某组织细胞膜转运部分物质的示意图,与图中信息不相符的是( )A.甲侧为细胞外,乙侧为细胞内B.Na+既可顺浓度梯度运输也可逆浓度梯度运输C.图示中葡萄糖跨膜运输的直接驱动力不是ATPD.图示中葡萄糖跨膜运输的方式与细胞吸收甘油的方式相同【答案】 D【解析】根据图示分析,图中Na+以主动运输方式被运出细胞,K+以主动运输方式进入细胞。
细胞膜受刺激后,通透性改变,通过Na+通道使Na+内流,由高浓度到低浓度,所以甲侧为细胞外,乙侧为细胞内,A项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出,Na+可以顺浓度梯度进行被动运输,也可以逆浓度梯度进行主动运输,B项正确;图示中葡萄糖的运输没有ATP参与,可能是协助扩散,例如红细胞吸收葡萄糖,C项正确;细胞吸收甘油的方式是自由扩散,D项错误。
【举一反三】如图中曲线a、b表示物质跨(穿)膜运输的两种方式,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不能通过方式a运输B.与方式a有关的载体蛋白覆盖于细胞膜表面C.方式b的最大转运速率与载体蛋白数量有关D.抑制细胞呼吸对方式a和b的转运速率均有影响【答案】 C高频考点五半透膜与选择透过性膜的透性比较例5.如图为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根据图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过程以膜的选择透过性为基础才能发生B.该过程要有细胞表面识别和内部供能才可能完成C.构成囊泡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D.神经细胞释放神经递质的过程有膜成分的更新【答案】 A【变式探究】比较生物膜和人工膜(双层磷脂)对多种物质的通透性,结果如图,据此不能得出的推论是( )A.生物膜上存在着协助H2O通过的物质B.生物膜对K+、Na+、Cl-的通透具有选择性C.离子以协助扩散方式通过人工膜D.分子的大小影响其通过人工膜的扩散速率【答案】 C【解析】A项,由图示可知,生物膜和人工膜对甘油、CO2、O2的通透性相同,而生物膜对H2O的通透性大于人工膜的,说明生物膜上存在着协助H2O通过的物质;B项,生物膜对K+、Na+、Cl-的通透性不同,说明生物膜对这些离子的通透具有选择性;C项,从图中可以看出,人工膜对K+、Na+、Cl-的通透性相同,说明人工膜对离子的吸收无选择性,生物膜对离子的通透性不同,且大于人工膜的通透性,说明生物膜上有协助离子通过的物质,而人工膜上无协助离子通过的物质,故离子不是以协助扩散方式通过人工膜;D项,甘油、CO2、O2、H2O等不同物质的分子大小不同,其通过人工膜的扩散速率也不同,说明分子的大小影响其通过人工膜的扩散速率。
高频考点六把握质壁分离实验的选材、原理与操作例6、在“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对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临时装片进行了三次观察(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第一次观察时容易看到紫色大液泡和较大的无色细胞质基质区域B.第二次观察时可以发现细胞质壁分离首先发生在细胞的角隅处C.吸水纸的主要作用是吸除滴管滴加的多余液体,以免污染镜头D.为了节约实验时间,通常可以省略第一次显微观察步骤【答案】 B【变式探究】如图为某同学进行某实验的基本操作步骤,请回答以下问题:(1)你认为他做该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步骤主要观察紫色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中紫色____________的大小及______________的位置。
(3)该实验在B、D、F三者之间形成了自身对照,其中B、D之间属于实验组的是________组,在D、F 之间属于对照组的是________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