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人教版五下数学全册教学反思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3的倍数的特征》反思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3的倍数的特征》反思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3的倍数的特征》是学生在学习过2.5倍数特征之后的又一内容,因为2.5的倍数的特征仅仅体现在个位上的数,比较明显,容易理解。
而3的倍数的特征,不能只从个位上的数来判断,必须把其他各位上的数相加,看所得的和是否为3的倍数来判断,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我决定在这节课中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索,使学生猜想——观察——再观察——动手试验的过程中,概括归纳出了3的倍数特征。
1.找准知识冲突激发探索愿望。
找准备知识中冲纷激发探索,在第一环节中我先让学生复习2.5的倍数特征并对一些数据做出了判断而后我们“谁来猜测一下3的倍数特征”激发学生探究的愿望。
由于学生刚刚复习了2.5倍数的特征,知道只要看一个数的个位,因此在学习3的倍数特征时,自然会把“看个位”这一方法迁移过来。
但实际上,却不是这样,于是新旧知识间的矛盾冲突使学生产生了困惑,有了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就能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愿望,这样不反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有效的将新知识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还有利于培养学生深入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2. 激发学习中的困惑,让探究走向深入。
找准知识之间的冲突并巧妙激发出来,这是一节课的出彩之处,刚开始我们先采用课本上百数表来研究,结果在一个班实践后认为效果并不是很理想,由于数太多,让学生观察3的倍数的这些数时,并从中找出相同的地方,结果,很多同学找了与本节课毫无关系的东西,浪费了很多时间。
在评课的时候,我们又讨论是不是找一些数代表百数表,于是我设计了一个表格,让学生用除法计算的方法找到3的倍数的特征,并观察这些数,这些数的个位分别从0到9都有,让学生知道3的倍数的特征跟数的个位没有关系,然后从中又把像45和54,75和57,123和321等特殊的数单独展示出来,让学生观察从中找出规律。
结果我又重新上了这节课,效果比上节课要好。
这节课结束后,我感觉最大的缺憾之处,最后总结3的倍数特征时,应放手让孩子们多说,说透,这样更有助于锻炼孩子的概括归纳能力。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表格式教案(含每节课反思)
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目录一、观察物体(三)二、因数与倍数1.因数和倍数2.2、5、3的倍数的特征3.质数和合数三、长方体与正方体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4. 探索图形四、分数的意义和性质1.分数的意义2.真分数和假分数3.分数的基本性质4.约分5.通分6.分数和小数的互化五、图形的运动(三)六、分数的加法和减法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打电话七、折线统计图八、数学广角——找次品九、总复习第一单元观察物体(三)(第1课时)总第1课时用2、智力游戏:两个同学为一组做游戏,一个同学画,另一个同学猜,负责猜的同学要想办法通过你提问的问题确定这个物体是什么,猜完后,在把物体拿出来验证一下,看是否猜对了。
学生玩游戏,教师指导。
总结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作业布置兴趣探索,根据以下几幅图找出1的对面是几,2的对面是几,3的对面是几。
板书设计观察物体不同角度观察一个物体看到的面都是两个或三个相邻的面,不可能一次看到长方体或正方体相对的面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游戏是学生十分喜爱的一种活动,教师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用游戏作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了良好的情境。
通过小组合作,经历“研究视图───构思摆法───摆出物体──观察验证”,不仅找到了摆放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它为学生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多途径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为学生亲自经历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第一单元观察物体(三)(第2课时)总第2课时课题观察物体(2)主备人数学教研组教学目知识目1.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
标标能力目标2.能根据从正面、側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能根据给定的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正方体的数量范围。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反思作为小学数学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目的不仅仅局限于教会学生们数学知识,最重要的是教学学生独立思考的方式。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篇一我们经常见到这样一些数学课:有的教师讲得井井有条,知识分析透彻,算理演绎清晰,学生听得轻轻松松,似乎明明白白,但稍遇变式和实际问题却往往束手无策;有的教师设计了许多细碎的问题,师生之间一问一答,频率很高,表面上看十分流畅,但结果检测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却并不理想;有的教师注重精讲知识,留出大量的时间练习各式各样的习题,虽然学生解题能力尚可,但却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潜能;有的教师让少数优等生在课堂上唱主角,操作、演示、活动、汇报……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际上多数学生作陪客旁观,个别学困生更如雾里看花,不知其所以然。
这些课在平时的听课活动和观摩教学中并不少见,其中有些课甚至还被评为好课。
众所周知,评价具有很强的导向功能。
笔者以为,如果不对好课的标准进行重新认识,势必会影响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
本文拟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一堂小学数学好课的评价标准。
“一个都不少”——面向全体学生班级授课制的课堂教学,以统一化的集体教学为特点,强调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检测等方面的一致性。
它以假设的全班学生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的一致性为前提,教学中就容易“一刀切”。
一堂好课,首先应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
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承认差异,因材施教。
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制约着学习的结果,由此而产生的差异将导致不同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的数学学习倾向。
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并不意味着搞“填平补齐”,而是在致力于绝大多数中等水平学生发展的同时,还要使那些在数学方面学有余力的优生脱颖而出,学有困难的学生学有所得,达到基本要求。
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应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与学生个体或教师与学生群体的单一课堂交往模式,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交流、多边互动的立体结构;应有效地采用活动化、探索性的学习方式,通过合作、讨论、交流,发挥“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应在练习层次上“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应对某些特殊学生(特优或学困)给予特殊政策;应使课堂成为每一位学生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舞台。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及教学反思(通用10篇)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及教学反思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及教学反思(通用10篇)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及教学反思篇1教材分析《圆柱的表面积》包括圆柱的侧面积和圆柱的表面积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
例2是求圆柱的表面积。
先说明圆柱的表面积的意义,在给出圆柱表面积的展开图,让学生了解圆柱表面积的组成部分,求表面积。
例3是让学生运用求圆柱表面积的方法求出做一个没有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的用料,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让学生了解进一法取近似值的方法。
学情分析本班学生动手能力不是很强,自主探究方法、方式较少。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运用公式计算出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和掌握求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励自主探索在导入新课时,老师用孩子们喜欢喝饮料的爱好创建生活情景:“同学们爱喝饮料吗?”“爱喝。
”“给你一个饮料罐,你想知道什么?”学生提了很多问题,“有的问题以后在研究,今天我们来解决用料问题。
假如你是一个小小设计师,要设计一个饮料罐,至少要多少平方米的铁皮?”(二)创设探究空间,主动发现新知1、认识圆柱的表面师:我们先来做一个“饮料罐”(出示模型)薄纸壳当铁皮,你们想怎么做?生:要卷一个圆筒,要剪两个圆粘合在圆筒的两边就行了。
师:用什么形状的纸来做卷筒呢?(有的学生动手剪开模型)生:我知道了,圆筒是用长方形纸卷成的师:各小组试试看,这位同学说的对吗?(其他小组也剪开模型,有的得到了长方形,有的得到了平行四边形,有的得到了正方形。
)师:还有别的可能吗?如三角形、梯形。
生:不能。
如果是的话,就不是这种圆柱形的饮料罐了。
(评析:学生能拆开纸盒看个究竟,说明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学生是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完成了对圆柱各部分组成的认识。
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2、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师:我们先研究把圆筒剪开展平是一个长方形的情况。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学反思
1. 这节课,我为每个学生都准备了学具,切实组织好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真正参与进来。
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强化了视图与实物的认识,不以教师的演示来替代学生的操作,不以对教材中的插图观察来替代对实物的观察。
2. 关于根据视图拼摆出相应的物体的教学,我鼓励学生思考不同的摆法,锻炼学生的直观思考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在交流摆法时,我肯定了不同学生的摆法,有的学生摆了4种,有的学生摆了6种,有的学生上台摆出了第7种摆法,我都对学生进行了表扬,但我要求所有学生都能拼摆出7种不同形状的物体,这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理念,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1. 对于这节课的教学,我认识到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抽象的数学结论,更应注意学生的数学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摆一摆”“看一看”“想一想”等活动,获得关于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得到的图形的理解和感悟。
2. 通过观察物体、课件演示,让学生进一步感知立体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本节课的教学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帮助学生突破教学的难点。
1.在导入的过程中,我创设了有效的数学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通过观察教材上的除法算式,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自主探究,把所给的算式按照特点进行分类,激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为下面研究因数与倍数的概念,打下了良好基础,有效地实现了原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链接。
2.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直观感知,让学生自主体验发现知识的过程,进而理解了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使学生初步建立了“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这样,利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引出了新知识,减缓难度,效果较好。
1.在这节课中,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寻找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的方法。
由于个人经验和思维的差异性,出现了不同的答案,但这些不同的答案却成为探索新知识的资源,在比较不同的答案中归纳出求一个数的因数的倍数的方法。
既留足了自主探究的空间,又在方法上有所引导,避免了学生的盲目猜测。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反思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反思最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反思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反思第1单元观察物体(三)第1课时《观察物体(1)》教学反思:游戏是学生十分喜爱的一种活动,我在教学中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用游戏作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研究氛围,为研究新知创设了良好的情境。
通过小组合作,经历“研究视图──构思摆法──摆出物体──观察验证”,不仅找到了摆放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它为学生研究多角度思考问题、多途径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为学生亲自经历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第2课时《观察物体(2)》教学反思:教学中充分调动了各种积极因素,创设出了学生乐学的氛围。
这节课,学生研究情绪高,个个抢着发言,抢着上台来演示,甚至有的同学一边举手一边都想下位子,每个学生都有着强烈的研究欲望。
本课通过实物观察、动手操作、想象、描述等途径,运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完成教学目标。
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了一种研究的过程,使其聪明才智有机会发挥出来,在研究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数学、经历数学、体验数学,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地培养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力求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研究的主人。
单元小结:本单元主要有两个知识点,一个是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拼摆相应的几何体,主要让理解并掌握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可以拼摆出不同的几何体;另一个知识点是根据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图形,拼摆相应的几何体,主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根据从三个不同方向观察到的图形还原几何体,先从一个方向观察到的图形分析,推测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再结合从其他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图形综合分析,最后确定几何体。
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得以锻炼,空间观念得到了发展,达成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集一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集一《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方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在“噪音污染”的教学情境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尊重学生的思考成果。
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选择多种方法来解答。
连加的知识探索过程比较简单,学生的思维经过旧知识的迁移,可以自主探索出结果。
例如:在红点和绿点之间的一个过渡环节,红点解决的是以分母分数的连加的计算方法,绿点问题是有单位“1”的加减混合的运算,学生需要找单位“1”再进行运算。
这个环节添加了异分母分数的连减和带小括号的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混和运算,降低难度为学生自主探索绿点问题搭建坡桥。
同时引导学生用准确流畅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对各种方法进行自我优化。
学生在经过前一个环节之后,对有小括号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混合计算题方法已经明确。
在本环节主要关注学生能否找到单位“1”以及怎样通分,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计算的方法。
计算之后教师和学生有关环保的谈话,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升华认识。
引导学生运用固有的知识进行迁移,来自主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学会具体的计算方法,解决情境中的问题。
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现状为教学基点,教师顺势引导帮助学生梳理思维过程,明晰所学知识,做好知识的建构。
不足是: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数混合运算的方法,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学会具体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获得成功的体验。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学生进行思考的时候,他才能掌握教材。
请你们考虑一下,怎样才能把现在学习和即将学习的东西,变成学生乐于思考、分析和观察的对象吧。
”课开始,师直接呈现例题,提出问题:根据上面的条件,你想知道哪些问题呢?对课本上的例题呈现稍作处理,就为学生的创设提供了一定的空间。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易激发学生的内驱力,满足学生的成就感。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旋转》教案及教学反思
【导语】在⽣活中,有各种美丽的图案,其中有很多图案是由简单的图形经过平移或旋转得到的。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篇⼀ 教学⽬标: 1.进⼀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2.通过观察、想象、分析和推理等过程,独⽴探究、增强空间观念。
3.让学⽣体会图形变换在⽣活中的应⽤,利⽤图形变换进⾏图案设计,感受图案带来的美感和数学的应⽤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旋转现象的特征和性质。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旋转现象的特征和性质。
教学过程: ⼀、情景导⼊ 1.教师⽤课件演⽰:(1)钟表的转动;(2)风车的转动。
提问:观察课件的演⽰,你看到了什么? 学⽣在交流汇报时可能会说出 (1)钟表上的指针和风车都在转动; (2)钟表上的指针和风车都是绕着⼀点转动; (3)钟表上的指针沿着顺时针⽅向转动,风车沿着逆时针⽅向转动。
教师:像钟表上指针和风车都绕着⼀个点或⼀个轴转动的这种现象就是旋转。
(板书课题:图形的旋转变换) 2.提问:旋转现象有⼏种情况? ⽣回答后板书。
3.师:在⽇常⽣活中你在哪些地⽅见到过旋转现象?学⽣⾃⼰举例说⼀说。
⼆、新课讲授 出⽰课本第83页例题1的钟⾯。
(1)观察,描述旋转现象。
观察:出⽰动画(指针从12指向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指针的旋转过程。
提问:谁能⽤⼀句话完整地描述⼀下刚才的这个旋转过程? (教师引导学⽣叙述完整) 观察:出⽰动画(指针从1指向3)。
提问:这次指针⼜是如何旋转的? 观察:出⽰动画(指针从3指向6)。
同桌互相说⼀说指针⼜是如何旋转的? 提问:如果指针从“6”继续绕点O顺时针旋转180°会指向⼏呢? (2)教师:根据我们刚才描述的旋转现象,想想看,要想把⼀个旋转现象描述清楚,应该从哪些⽅⾯去说明? ⼩结:要把⼀个旋转现象描述清楚,不仅要说清楚是什么在旋转,运动起⽌位置,更重要的是要说清楚旋转围绕的点,⽅向以及⾓度。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各课时教学反思(全册)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一、观察物体(三)1.1、观察物体本节课课前要求每位学生准备学具——8个小正方体,能够让他们更好的参与操作,观察,能够使他们的尝试、探究更主动,更有时效性,所以学具准备必须充分。
本节课观察由多个正方体拼搭成的图形,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的形状不难,但由于根据图形推测拼搭的方式是逆向思维,且有时会有多种结果,所以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兴奋点在“听要求摆一摆”环节。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如果让学生感受教学设计是一题比一题简单,一题比一题没意思,那就会削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所以,为了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在设计题目时要使形状和结果多样化,并不断变化观察位置。
1.2观察物体(练习课)本节课观察物体的练习课,主要通过完成习题来挖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与逆向思维能力,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从结果出发,验证结果的正确性的学习。
练习的内容接近实际生活,在了解学生已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交流观察物体的感受,并根据自己的想象利用丰富的图形构造生活实景。
这样避免了教师一味地讲解,学生一味地回忆的教学方法。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了知识。
本节课主要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教学。
通过学生合作探究、相互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能根据给出的图形来推断出物体形状,这种逆向思维的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因数与倍数2.1因数和倍数在现在的教学中,教师既要全面、详细地了解学生的认知现状,又要科学、合理地安排复习程序;既要切实培养学生建构知识网络的能力,又要努力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个巨大的挑战。
对于今天这节课,我主要从几个方面入手:1.充分关注学生的知识基础,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
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关注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自己的教学思路,学生自然会热情而积极地探索和交流。
2023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含教学反思
2023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含教学反思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新教材)特别说明:本教案为最新人教版教材(改版后)配套教案(内含教学反思),各单元教学内容如下:第1单元观察物体(三)第2单元因数与倍数第3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探索图形第4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第5单元图形的运动(三)第6单元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打电话第7单元折线统计图第8单元数学广角——找次品第9单元总复习1 数与代数 2 空间与图形 3 观察物体与统计五年级数学下学期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五(5)班上学期期末检测,平均分为84.9,合格率为97.6%,优秀率为54.7%。
本班大多数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符合年龄及年级特点,具有一定的学习习惯,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数学的信心较强;学生分析能力有一定的提高。
由于各种原因部分学生数学基础较差,同时分析问题的能力、灵活性解决问题的方面也欠缺,需要下大力量来培养训练。
同时也存在个别学生学习习惯较差,家长配合不到位现象,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
本班的学生能够听从老师的教导,但是自主创新的意识还是比较缺乏,针对这现象在教学中对学生要加强培养自主探究意识及能力;对那些学习基础较差、家长常于疏忽的学生,应在课内课外加以帮助,使其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尽快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同时提高学习成绩。
二、教材分析这一册教材内容包括:观察物体(三)、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图形的运动(三)、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折线统计图、数学广角和综合与实践活动等。
本册修订后的教材,既有原实验教材的主要特点,又呈现出一些新的特色。
1.改进因数与倍数教学的编排,体现数学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本册教材的编排既注意体现《标准》中关于因数与倍数教学与教材编排的要求,同时注重体现近年来有关这部分内容教学改革的经验首先,将以往教材“因数与倍数”的教学内容分散编排,安排在本册的两个单元里教学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包括因数和倍数的意义,2、5、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的含义等,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这些重要的概念;在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中,结合约分教学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和求法,结合通分教学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和求法其次,注意所涉及的数的范围在1~100的自然数内,避免题目中的数目过大此外,在例题的安排、素材的选取、习题的设计等方面都采取了新的措施。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观察物体》是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在本册教材中这部分是难点,它是在学生熟练掌握上下前后左右的基础上,对学生空间概念的培养,现对教学中的不足做以下几点反思、整理:一、教学目标定位为:正确辨别从不同位置(正面、左侧面、右侧面、后面、上面、下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学目标的定位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对于本课时来说我的教学目标定的有些过高,本节课的难点过多,尤其是被观察物体的选择,涉及到了透视图,所以部分同学出现了问题,学生对于左右面的认识和亲自实践观察其实都是没有问题的。
二、教学中的课堂组织本节课大部分学生都是随着老师的教学在听课,但本节课在观察物体的实践活动环节中,由于给学生的改错时间太过局限,所以有几个同学没有改完错,在一直改错,没有注意听老师下面的环节。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注意留给学生更多的自我改错时间。
三、细节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环节从整体上来说还算紧凑,但有些环节是可以更深入挖掘的,这些点需要教师在备课中自己挖掘,一节课的点不能太多,但对于教学中的重点是必须要深入挖掘的。
四、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本节课中针对难点,我是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但一节课下来,发现还是自己说的较多,给学生们“留白”的时间较少。
一节课下来,总会让自己有些收获,我相信一份收获就是一份成长,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更加努力的!《观察物体》教学反思观察物体的教学,我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体验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最多能看到三个面;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同时通过学生的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创新意识。
本节课有如几个特点:1、活动是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的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本节课在这一点上体现得比较突出。
比如,观察纸箱的活动中,不是让学生单纯地站在位置上看一看、说一说,而是设计了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这一单元是学生系统学习分数的开始。
内容包括: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真分数与假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最大公因数与约分,最小公倍数与通分以及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将引导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概括出分数的意义,比较完整地从分数的产生,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方面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进而学习并理解与分数有关的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约分、通分以及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技能。
这些知识在后面系统学习分数四则运算及其应用都要用到。
因此,学好本单元的内容是顺利掌握分数四则运算并学会应用分数知识解决问题一系列实际问题的必要基础。
为了让学生掌握好本单元的知识,我特别注重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设计也体现了以下特征:一、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用好直观手段。
本单元的概念较多,且比较抽象。
而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直观形象思维的支撑。
因此,在引入新的数学概念时,适当加大思维的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为直观。
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我利用课件演示,让学生根据图示直观地理解“1/4”的含义,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单元“1”的含义,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我还利用幻灯片演示将12块糖平均分成不同的等份,表示其中一份或几份是几分之几,是多少块糖。
二、及时抽象,在适当的抽象水平上建构数学概念的意义。
在充分展开直观教学的基础上,抓住时机引导学生由实例、图示加以概括,建构概念的意义。
例如:比较1/3与1/2的大小,有学生回答不一定谁大谁小,要看他们分的那个圆哪个大。
教师要及时给予说明,指出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指的都是在相等单位“1”的情况下比较的,因此只要考虑怎样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
三、揭示知识与方法的内在联系,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方法。
比如:约分和通分,这两概念学生很容易混淆,因此教学时要提醒学生,不管是约分还是通分都是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使分数的大小保持不变,约分就是把一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变小,而通分则是把几个异分母分数变成同分母分数。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1、这节课,我为每个学生都准备了学具,切实组织好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真正参与进来。
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强化了视图与实物的认识,不以教师的演示来替代学生的操作.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摆一摆”“看一看”“想一想”等活动,获得关于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得到的图形的理解和感悟。
2、通过观察物体、课件演示,让学生进一步感知立体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本节课的教学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帮助学生突破教学的难点。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1因数与倍数属于数论中的知识,是比较抽象的,学生学习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本节课是在充分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切入课题。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认识了乘法各部分名称,对“倍”有了初步的认识,从而本课由此入手,让学生由熟悉的知识经验开始,结合问题引发学生提升思考并发现新的知识结构,体会到此“因数”非彼“因数”,感觉到“倍”与“倍数”的不同。
《因数与倍数》教学反思2本课教学设计重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体验有序思考的重要性。
体现了以下两个特点:一、留足空间,让探索有质量。
留足思维空间,才能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充分发挥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使探索成为知识不断提升、思维不断发展、情感不断丰富的过程。
二、适度引导,让探索有方向。
引导与探索并不矛盾,探索前的适度引导正是让探索走得更远。
探索12块完全一样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几种拼法?教师提示能想象的就想象,不能想象的可借助小正方形摆一摆。
这样的引导,是尊重学生不同思维的有效引导。
2,5的倍数的特征本节课在制定目标的时候,从数学研究方法这个方面着手,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更注重让学生了解科学的数学研究的过程。
一堂课的知识目标是很容易达成的,但是如果要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或科学的研究方法,往往会给我们一线教师带来很多困难。
在这节课中,我引导学生通过“猜想——验证——结论”三个流程进行研究,最后得到正确的数学结果,并进行应用。
五年级人教版数学教学反思(通用5篇)
五年级人教版数学教学反思(通用5篇)五年级人教版数学教学反思(通用5篇)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人教版数学教学反思(通用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篇1新教材中的“数学广角”一直是教师感叹难教、学生感觉难学的内容,这次“找次品”也不例外。
我在教学本节课后,感触很多。
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这样一句话:“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
”学生有了兴趣,学习活动对他们来说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悦的体验。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教师的引导能让学生对学习的程序、方式、方法、策略等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引导者、合作者,而非知识的灌输者,因而对一个问题的解决,不是要教师将现成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是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在积极思考、大胆尝试、主动探索中获取成功并体验成功的喜悦。
为此,本节课我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去独立探索、尽量地显现他们的不同称法,最后通过对比发现结论。
如我首先安排了从3瓶、5瓶药中找次品,采取学生动手实践、小组讨论、猜想探究的方式教学。
其次安排了9瓶药中找次品,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说出各种找次品的方法,从而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并要求学生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从而让学生经历由多样化过渡到优化的思维过程。
如分几份最好?每份几个最好?引导学生发现把药瓶分成3份称的方法最好,进一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来。
随着课后进一步的研讨和交流,特别是自己一个人冷静地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冷静地思考后,发现诸多问题:1、学生的情绪状态有低走的嫌疑;整堂课学生的情绪是比较低的,课堂气氛也是较紧张的。
学生情绪最高的是玩游戏的时候,在课堂的后段,学生的情绪没有开始高。
小学五年级下数学教学反思5篇
小学五年级下数学教学反思5篇小学五年级下数学教学反思1这节数学课,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亲自实践观察,从中发现规律。
1、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
本节课我侧重教学的活动化,把课程目标由“关注知识结果”转向“关注学生活动”,教学过程也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进活动”,让学生在人人参与的操作活动中学会思考,在活动中学会质疑、解思,体现了建构数学思想的全过程,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真正地发展。
课堂上,我让学生自主去摆放长方体,让他们通过自己的的观察,知道露在外面的有几个面,再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这样的设计,学生乐于动手去活动,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学生在探索中获得了结论,这样得出的结论要比老师告诉学生结果、学生再记忆结果的效果好不知多少倍。
这样的训练,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也培养了学生会自觉解决问题的能力。
2、深挖教材,拓展学生的思维。
本节课是新课改中新的教学内容,教师不存在原有的教学经验,所以在教学这种全新的内容时,更需要教师把握好教材,深入研究本节课的精髓所在,才能有意识引导学生掌握本课重点、突破难点,才能将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推向深处发展。
在让学生探究规律时,不仅仅让学生发现“每增加一个小正方体,露在外面的面就增加3个”等浅层的规律,更注重让学生挖掘规律后面的本质东西:3n+2、4n+1等。
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这部分知识。
3、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
这节课,如果没有课件,很难让每个学生都弄清弄懂。
如:演示几种摆法各有几个面露在外面等。
我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大屏幕显示,陪以师生的讲解,使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掌握了本节的知识。
小学五年级下数学教学反思2本课教学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激起学生已有的旧知识,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在教学过程的第一个环节,我首先引导学生复习扇形的概念和扇形面积与圆心角大小及半径长短的密切关系,旨在激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为后面即将学习的新知做好铺垫。
二、大胆放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14篇)
1、《因数与倍数》的教学反思《因数和倍数》是一节数学概念课,人教版新教材在引入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
新课标教材不再提“整除”的概念,也不再是从除法算式的观察中引入本单元的学习,而是反其道而行之,通过乘法算式来导入新知。
“约数”一词被“因数”所取代。
这样的变化原因何在?我认真研读教材,通过学习了解到以下信息:签于学生在前面已经具备了大量的区分整除与有余数除法的知识基础,对整除的含义已经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不出现整除的定义并不会对学生理解其他概念产生任何影响。
因此,本套教材中删去了“整除”的数学化定义,而是借助整除的模式na=b直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虽然学生已接触过整除与有余数的除法,但我班学生对“整除”与“除尽”的内涵与外延并不清晰。
因此在教学时,补充了两道判断题请学生辨析:11÷2=5……1。
问:11是2的倍数吗?为什么?因为5×0.8=4,所以5和0.8是4的因数,4是5和0.8的倍数,对吗?为什么?特别是第2小题极具价值。
价值不仅体现在它帮助学生通过辨析明确了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我们所说的数都是指整数(一般不包括0),及时弥补了未进行整除概念教学的知识缺陷,还通过此题对“因数”与乘法算式名称中的“因数”,倍数与倍进行了对比。
2、《合数与质数》的教学反思在《合数与质数》的教学中,我跳出了教材的束缚,体现以“以人发展为本”的新课程教学理念,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能从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实际状态出发,通过操作、讨论、归纳,经历了知识的发现和探究过程,从中体验了解决问题的喜悦或失败的情感。
一、学生参与面广,学习兴趣浓。
新课程教学标准要求我们教学中要“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如:让学生利用学具去摆拼,用“2、3、4……12个小正方形分别可以拼成几种长方形的方法去体验质数与合数的不同之处,以操作代替教师讲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全体同学都参与到“活动”中来,课堂气氛愉快热烈,学生学得轻松、学得牢固,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简短(11篇)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简短(11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简短(11篇)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学水平提升的重要工作,那么关于五年级下册数学课程教学工作,又该怎么写反思呢?以下是小编准备的一些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简短,仅供参考。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简短【篇1】这节课的重点就是形成体积和容积的两个具有抽象性的概念。
概念形成一般采用不完全归纳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个步骤:(1)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教师所提供的感性材料,或者从学生已有的经验中,作出新的探讨。
(2)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从各种属性或特征中,找出本质的属性或特征,舍弃非本质的属性或特征。
(3)由这些本质属性或特征,抽象概括成一般的概念。
我在课上,在教授体积和容积的`概念时,先让学生跟着我说一些话“老师占据了教室的一部分空间”“粉笔占据了粉笔盒的一部分空间”,先让他们初步感受一下,然后让学生模仿老师自己说一说类似的话,然后引出体积直接说出体积的概念。
在教授容积的概念时,我也是先拿出两个透明的立方体盒子,分别装了24个和8个小立方体,让他们说一说“这个正方体能够容纳24立方厘米体积。
这个正方体能够容纳8立方厘米的体积”,然后比一比哪个容器容纳的体积多,之后引出容积概念。
当时我是针对本班学生的特点,想让他们能够更加形象化的了解,其时体积的概念也好,容积的概念也罢,不但应联系生活实际,使这些抽象的东西形象化,同时还要能够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加以升华抽象出本质的概念,由此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
儿童的认知规律,一般来说是由直接感知到概念的形成。
而直观演示就是学生直接感知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学生概念理解的重要环节。
在帮助学生认识体积概念时,老师动手做了一个实验,就是把西红柿和橙子放入两个水面高度相同的杯中,通过观察水面升高来理解西红柿占有空间,通过两杯水,水面高度上升的不同来理解西红柿和橙子占有的空间有大有小,这样的过程,学生就非常容易的理解了体积的概念。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全册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全册对于学生来说,统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科,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据,还能够帮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应用统计知识。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包括讲解、演示和实践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知识。
一、引导学生观察数据。
我首先引导学生观察一些数据,例如班级中男女比例、学生的身高体重等等。
通过观察这些数据,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统计的重要性,并且能够更好地应用统计知识。
二、讲解统计概念。
在引导学生观察数据之后,我对统计的概念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我向学生解释了什么是数据、什么是频数、什么是平均数等等。
通过这些讲解,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统计的基本概念,并且能够更好地应用这些知识。
三、演示统计方法。
在讲解统计概念之后,我还向学生演示了一些统计方法,例如如何计算平均数、如何制作柱状图等等。
通过这些演示,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统计方法,并且能够更好地应用这些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统计的理解有了很大的提高。
他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统计的基本概念,还能够更好地应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我相信,在今后的研究中,学生会更加深入地理解统计知识,并且能够更好地应用这些知识。
在二年级上册,学生已经学会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初步知识,包括如何运用不同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单、复式统计表,以及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解答简单的问题。
在下册的统计课上,我采取了回顾旧知识的方式,让学生齐动手操作、与教师共同合作完成统计表与统计图,以便更好地与新知识衔接。
接着,我引用兔博士的话,介绍如何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数据,以此导入新知识。
在新授知识时,我采用了悬念式,先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再出示一张未完成的条形统计图的课件,由大家共同合作完成它,并观察两个统计图,让他们自己发现异同,进一步深化知识。
最后,我安排了一个课下调查活动,统计我班同学最喜欢吃的蔬菜。
考虑到孩子们的心理特点,我将教材稍作改动,把调查五年级同学最喜欢的颜色改成了调查我班同学最喜欢的颜色。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1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异质同组的两人搭配,也是平时我们最常用的合作方式,来达到一对一的互助和全员参与共同发展的目的。
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学生与学生的关系变成丰富统一的、互帮互学的“学习共同体”,同时,这种合作方式使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使不同的人获得不同的发展,这样就给不爱发言的学生留出了一定的表现空间,差异就不会被当作教育中令人头痛的问题,而是当作教育的一种财富和底蕴。
在这个过程中,我在他们需要帮助时伸出自己的手,在他们争执不下时给予理性公正的评判,帮助他们反复建构知识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力,展示学生的才华。
同时,我在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重视小组汇报交流、自由答辩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时,把评价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会使学生真正成为评价的主体。
例如:在认识中位数、众数之后要求学生同桌合作,举出一组数据互相找找中位数和众数的这次合作更能体现小组合作的实效性。
本来老师出两道题也行,在这里为什么要让学生出题做呢?一方面在合作中可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的程度,在活动中一人出题另一人判断,并能有理有据的说明理由,把小问题解决在大组汇报之前,激发了学生说出问题并想解决问题的欲望。
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资源发挥学生的巨大的潜力引发特殊情况的呈现在小组解决不了的同时反馈到大组来,能使学生产生高度重视,有利于特殊问题的解决。
在学生说不出来的情况下,我也做了预先的准备,这又是师生之间的一种互补,这样教师的适时点拨,与学生的自主探究就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发挥的淋漓尽致。
另外,《中位数和众数》这部分内容,是传统教材上没有的,它原本不是小学教材里的内容,不但对我,对所有小学数学教师来说,都是陌生的,全新的。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合作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积极的个性心理品质,在交往互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多思考,多实践,多表达,能更多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旋转》一课的学习中,我设计了让学生观察思考:(1)风车是如何转旋的(2)在旋转过程中,风车的每个三角形和每条线段有何变化这儿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学生很难独立发现旋转的特征,通过小组讨论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有效提高了课堂效率。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主探究学习的理念,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我多次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学生通过小组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活动过程中逐步养成合作、交流的习惯。在课堂中提供了一些让学生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不断地自由参与,自主学习。
教学反思
年级
五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学科
数学
章(组)
一
教师姓名
宋德琴
执教内容
图形的变换
主题
如何培养大班额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探究能力
回顾本单元的教学,我注重了在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很好地注意了数学思维方法的渗透,让学生的思维过程充分地暴露出来。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通过观察、想象、分析和推理等过程,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探究。特别突出了以下几点优势:
二、帮助学生理解图形的变换,增强空间观念,培养学生数学思想方法
由于本单元知识是在学生已有的关于对称和旋转的知识基础上,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进行安排的,因此教学时注重渗透一定的数学思考方法,让学生完全通过观察、想象、分析和推理等过程,独立探究出来。在《欣赏设计》一课的学习中,我设计了让学生直观感受生活中的对称、平移或旋转现象,感悟图形的变化。结合图案,让学生体会图形变换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有关对称、平移和旋转变换的知识进行判断每个图案分别是由哪种方法变化出来的,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我多次放手让学生探究,注重学生的交流与展示,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主动地获取知识,使学生得到主动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时观察物体(1)先摆好从正面看到的基本形状,余下的可以摆在原来物体的前边或后边.根据从一个面看到的图形还原出的立体图形有多种摆法.游戏是学生十分喜爱的一种活动,教师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用游戏作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了良好的情境。
通过小组合作,经历“研究视图───构思摆法───摆出物体──观察验证”,不仅找到了摆放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它为学生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多途径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为学生亲自经历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第2课时观察物体(2)先摆出符合正面的立体图形,再摆出符合上面的立体图形,最后确定立体图形。
根据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只有唯一的一种情况。
教学中充分调动了各种积极因素,创设出了学生乐学的氛围。
这节课,学生学习情绪高,个个抢着发言,抢着上台来演示,甚至有的同学一边举手一边都想下位子,每个学生都有着强烈的学习欲望。
本课通过实物观察、动手操作、想象、描述等途径,运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完成教学目标。
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了一种学习的过程,使其聪明才智有机会发挥出来,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数学、经历数学、体验数学,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地培养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力求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因数和倍数(1)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
因数和倍数一般指的是自然数,而且其中不包括0。
倍数与因数是相互依存的。
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因数和倍数的概念,理解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知识内容比较抽象,知识点比较少,教学中,我采取让学生反复说,互相说的方式,让学生加深理解,提高他们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因数和倍数(2)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最小的是1,最大的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因数和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找一个数的因数时,如何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对于刚刚对因数和倍数有感性认识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对自己的方法进行反思,吸取同伴的好方法,很好的体现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教学理念。
2、2、5的倍数的特征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我认识到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活泼的、主动的、丰富多彩的活动空间。
教学中,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结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给学生提供有趣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创设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做他们想做的,在做的过程中观察知识,在合作交流中去思考、质疑。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真正领略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的倍数的特征一个数各位上的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那么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教师要注意学生的自主探索过程,通过猜一猜、算一算、想一想、验一验、比一比等教学环节,循序渐进地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但教师在想一想这个环节中要进行适当点拨、引导,这样效果更明显练习课通过这节练习课,学生复习了2、5、3的倍数特征,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并能利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体会到了数学来自于生活又指导着生活的道理!质数和合数(1)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教学质数与合数时,先复习了因数的概念,然后再让学生找出1~20各数的所有因数,并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数的因数有什么不同,再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引出了质数、合数的概念,学生对一些知识的掌握就会水到渠成,而且还会作出正确判断。
质数和合数(2)数的奇偶性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本节课主要教学数的奇偶性的内容,通过教学,在知识方面主要引导学生研究加减运算中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在数学方法的提升方面,通过引导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大胆猜测—方法验证—实践应用”这一研究过程,渗透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探究能力。
这节课主要采取学生自主思考与小组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形式,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交流,为学生营造一个展示思维过程与方法的平台。
第1课时长方体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长方体的六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在教学长方体的特征时,我始终采取让学生多动手,多观察,多体验,自己找出并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这样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学生的积极性都得到了提高。
第2课时正方体1.在复习长方体的特征后,让学生学会把学习长方体的特征的方法迁移到学习正方体的特征上来,使学生又快又好地掌握了正方体的特征。
2.把猜想和探索实践紧密结合,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又让他们享受猜想的成功体验,更好地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同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只是学生需对体验中获得的有关知识进行搜索、归纳、整理而已。
第1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1)本课时主要教学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教材先通过把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的6个面展开,帮助学生认识表面积的概念。
这样可以把表面积的概念与刚刚建立起来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很好的联系起来,为下面学习计算表面积做好准备。
接着,通过例1教学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然后安排"试一试"学习立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关于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教材中没有给出计算公式,而是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列式计算,这样安排有利于他们更好的掌握表面积的概念及有关计算,有利于更好的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第2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2)在实际问题教学中要使得学生通过活动,根据所学的知识发现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猜测结果,同时教师进行适当引导。
整个活动过程,要让每一个同学都参与这种研究学习的过程,通过本身的实践活动去寻求问题的答案,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利用本身所掌握的知识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学生从本质上理解了表面积的概念而且学会了如何根据实际情况求解长方体某几个面的面积之和,使得学生真正融入到课堂的教学中,体现自身的学习主体地位和主人翁感。
第3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3)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棱长和、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这两块内容是互相联系,密不可分的。
联系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帮助学生总结计算方法,使学生不是单纯的记忆特征,也不是死记硬背公式,沟通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把所学知识形成知识网络。
这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才会更加牢固。
这节课,使我深深地认识到构建知识网络,培养空间观念,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关键,更是使我们的数学课堂鲜活而又精彩的关键。
1.体积和体积单位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可分别写成cm3,dm3,m3。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在这节课的教学中,通过课件演示“乌鸦喝水”的故事,再让学生亲身验证“石头占了一部分的空间,所以第一杯水无法全部倒入”这一结论。
继而让学生对电视机,影碟机,手机三种物体进行比较,从而引出体积的概念。
学生虽然知道了物体的体积概念,但还要让学生建立良好的空间观念,继而让学生进行猜想,并进行验证和感受,同时还要将体积单位和面积单位进行区分,加深学生对体积单位的认识。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1)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由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重大的发展,然而此时,学生对立体的空间观念还很模糊,教师应特别注意加强实物或教具的演示和学生的动手操作,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加深对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理解。
在教学时,教师让学生把24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放出不同的长方体,并把长、宽、高的数据填入表格中,启发学生思考怎样摆才是一个长方体,再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所摆的长方体所含小正方体的个数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最后通过学生观察比较,发现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
在教学完长方体的计算公式后,教师继续启发学生根据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联系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引导学生自己推导出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清楚地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来源,应用起来也就得心应手,水到渠成了。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2)教学时,如果为达到目标,直接告诉学生算法,这样快捷实用,但学生得到的除了知识结果外,学习的过程、探索的过程被抹去,学生的思维训练受到扼制,一切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也给拒之门外。
教学时我避开这条“捷径”,让学生通过经历由“山穷水尽”到“柳暗花明”这一过程,亲身体验数学思维的逻辑重演,并在寻找解题途径的过程中,促进其思维的深层发展。
第3课时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时,教师先让学生说出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再用棱长为1dm的正方体模型,让学生说出它的体积,根据棱长1dm与1cm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1dm3=1000cm3,并用相同的方法让学生推导出1m3=1000dm3,然后总结出: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00。
最后,教师还要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进行比较,让学生知道它们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的区别。
容积和容积单位(1)1.复习导入,先是引导学生对已学的体积知识进行复习,为新课的讲授起铺垫作用。
2.共同探究,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感知“容积”和“体积”这两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使学生在演示实验中推导出“升”与“毫升”之间的进率,最后通过引导学生审题、分析、尝试解答,培养学生自己学习和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
容积和容积单位(2)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排水法把物体扔到水里,两次的体积差则是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在教学时,教师通过复习理清容积与体积的区别与联系。
再引入课题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让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实验得出“排水法”,这样让学生理解了不规则物体的求法,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的应变能力。
表面涂色的正方体(教材第44页探索图形)。
本教学设计借助语义、动作表象的活动把握了学生的学习起点,借助多种表象引导学生展开探究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建立起各种表象之间一一对应的关系,让学生经历看看数数——想象推算——对比分析——发现规律的探究过程,引导学生紧紧抓住三面、两面和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不同位置特点进行推算每类小正方体的个数,从而在对比分析中把握问题的共性,得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