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现状的调查研究朱敏
芜湖市城市社区体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YU o CUIQin Ta og
(. P E.Isi t n u r l i r t, u u2 10 , hn ) ntueA h i ma Unv s y W h 4 0 0 C ia t No ei
Al rc : sn h to so  ̄ta tBy uig temeh d f& ̄ me tr n et ain,q e t n ar n t e t a tt tc,t ep p r n ay iv si t g o u i n i a dmah mai lsai is h a e s o e c s su i h urn o dt no mmu i p r u uct ns rsp p lt n x ri e t de t c re tcn ii f s e o o c nt so t i W h iyo p t uai ;e ec ei m;n t r f O I y sn o o o s t ewo ko I— CT
社 区体 育是 群众 体 育 的重要 组 成部 分 ,是我 国 主义 市 场经 济体 制 的逐 步建 立 和国 民经 济 进 入 高速 发展 阶段 ,人 民生 活 水 平 得 到整 体 大 幅度 的 提 高 ,
份 ,问卷 有效 率 9 . %。 54
经济 发 展和 改革 不断 深 人 的必然 产 物 。伴 随 着社 会 1 2 研 究方 法 . 问卷调 查法 、 资 料法 、 察法 、 文献 观 数理 统 计法 。
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改善 ,休闲时间增多 ,社区体育
2 结果 与 分 析
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良好的活动条件。本研究对芜 2 1 芜湖 市 国 民经 济 不 断增 长 ,人 民生 活水 平 不 . 湖市 城 市社 区体 育进 行 全方 位 的调 查 ,分 析 社 区体 断提 高 育的现状及问题 , 研究社区体育的发展 与走 向,为 芜 湖市位 于安徽 省 东南部 和 长 三角 西 北 部 ,素 未来 芜 湖市 的 全 民健 身 工作 特别 是 社 区体 育 工 作 提 有 “ 长江巨埠 ,皖之 中坚”的美誉 ,是安徽 改革开 供更多可借鉴的依据。 放 的 窗 口和前 沿 ,具 有 资 源 和产 业 优 势 。2 0 0 4年 ,
浅谈芜湖市城市社区体育现状及发展对策
浅谈芜湖市城市社区体育现状及发展对策作者:夏旋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8年第05期摘要: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不断改革,芜湖市城市社区体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仍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基于这种情况,本文首先分析了芜湖市城市社区的体育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社区体育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芜湖市社区体育体育经费引言社区体育的开展对群众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是在全民健身理念下群众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对社区体育建设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在这种情形下,研究芜湖市城市社区体育现状及发展对策就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芜湖市城市社区体育现状分析1.居民参与现状居民参与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经调查显示,芜湖市城市居民参加体育运动的人口数量约占该城市总人口的35%,其中,男性占比为52%,女性则为48%。
如果按照年龄划分,60岁以上的老年人所占比例为43%,35岁到59岁的中年人所占比例为19%,20岁到34岁之间的青年人所占比例为15%,20岁以下的少年与儿童所占比例为23%,由此可见,芜湖市老年人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比较高涨,而中年人及青年人参与体育运动的比较少;第二,居民参与体育运动的价值取向包括强身健体、休闲娱乐、减肥美容、兴趣爱好以及增加社交机会等;第三,居民参与的体育项目包括麻将和棋牌、羽毛球、乒乓球、篮球、足球、散步和跑步、太极拳、养身操以及交际舞等。
不同年龄段的人喜欢的体育项目也是不一样的,老年人比较热衷于散步及太极拳等运动量比较小的体育项目,而中青年比较青睐于有刺激、有挑战性的各种球类运动,而少年及儿童比较喜欢足球、旱冰以及游泳等极具娱乐性的体育项目;第四,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场所包括公园、街边、广场、公共体育场地、住宅小区、自家庭院以及室内等,因为社区体育场所的体育设施比较匮乏,所以居民比较喜欢在公园、街边、广场以及公共体育场所进行体育运动[1]。
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利用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利用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摘要】本文旨在对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利用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理论分析。
在探讨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在分析了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利用现状,包括政府政策的影响、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和个人意识的影响。
结合这些因素,提出了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利用现状的特点,以及影响因素的综合影响。
展望未来发展趋势,指出了对提高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利用率的建议和期望。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城市社区体育设施的利用现状,分析影响因素,并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利用现状、影响因素、政府政策、社会文化环境、个人意识、特点、未来发展趋势。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城市社区体育设施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体育健身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城市社区体育设施作为人们进行体育锻炼和休闲娱乐的场所,对于促进居民健康、增强社区凝聚力、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城市社区体育设施的利用状况并不尽如人意,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局限性。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解决这些问题,本研究将对城市社区体育设施的利用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旨在为相关部门提供科学依据和政策建议,推动城市社区体育设施的有效利用和发展。
通过对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利用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城市社区体育设施的运行机制和存在问题,为构建健康社区和促进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利用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探讨当前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存在的问题和障碍,以及影响因素的具体表现及作用机制。
通过对城市社区体育设施的利用现状进行分析,可以深入了解目前城市社区体育设施的利用情况,揭示其中的规律性现象和特点,为未来的政策制定和改进提供依据和建议。
通过分析影响因素,包括政府政策、社会文化环境和个人意识等方面,可以深入挖掘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利用的内在原因,为解决相关问题提供理论支持和改进路径。
体育锻炼情况调研报告(7篇)
体育锻炼情况调研报告(7篇)通用体育锻炼情况调研报告【篇1】社区体育工作的开展适应了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需要,起到了活跃城市居民文化生活,建立安定团结、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和社会环境,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作用,通过开展社区体育活动,使广大居民的体育意识得到增强,体育健身场地设施得到改善,基层开展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得到提高,群众参与健身的热情日益高涨。
1.呼和浩特市东苑小区简介东苑社区原是呼和浩特市集中型社区,在08年由赛罕区区政府管理,实行社会化管理。
社区内共有32栋居民楼,3196人。
拥有健身房、文化广场、阅览室、棋牌室、乒乓球室及卫生医疗服务站。
从03年开始,社区成立了党总支,成功走出了一条“党建带社建,社建促党建”的路子。
2.社区体育的现状2.1社区的体育场地设施不足在交流的过程中,也曾提到了东苑社区的体育场地较分散,同时多是单位的场地,社区本身拥有的场地根本满足不了社区这么多人日益增长的从事运动、健身的文化需要。
总的来说,社区的体育活动点主要在八类活动场所中进行,在就近的公园、街道居委会场地和街头巷尾活动的活动点居前3位。
匮乏的资源,难以满足需要,就不得不利用公园、空地作为补充,活动场所非正规化、属地化。
而且在社区中走访的过程中很少看到或者说是几乎没有看到社区中有自己的体育场馆。
目前的体育场馆多集中在学校和单位,社会上的场馆多数追求豪华型,超过普通群众的消费能力,场馆的类型多为篮、足、排球,无法满足群众多样化的需要。
2.2活动内容文体一体化在社区人员介绍社区活动的时候,可以清晰的知道由于受体育场地设施条件的限制,社区体育的活动内容以走(跑)步、气功、健身操、交谊舞、武术、气排球等内容为主,非竞技化、韵律化、传统化、文体一体化特点十分明显。
2.3参与主体以老年人为主虽然社区的体育活动是面向全体社区成员的,但由于中青年人迫于工作压力和家庭负担,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受到限制,因此参与主体以老年人为主。
芜湖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面积的调查研究
2 调查情况与分析
2 . 1 芜 湖城 市社 区体 育设施 用地 面积 的 总体 情 况
是芜湖市辖区的城市社 区体育设施 , 调查对象研究 方 法
根据《 城市社 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 指标》 的设 置规 定 , 城 市 社 区体 育 设 施 司 根 据 需要 设 置 在 室 内
号: S K 2 0 1 2 B 2 8 1 .
・
1 1 9・
表l 芜 湖 城市 社 区体 育 设 施 总 体 用地 面 积
计 的结 果分 为 3个 层面 , 9 0年代 以前 , 9 0年 代 , 2 0 0 0
—
社 区 人口 室l 土 j 总面积 人均室内面积 室外总面积 人均室外面积
网、 各种体育期刊收集 相关 的资料 , 为本文 的探究 、 设 计 和构思 提供 参考 .
问卷调 查 法. 芜 湖 市 四区 目前 共 有城 市街 道 3 2
个, 下属 的城市社 区共有 1 2 9个 . 本 文采 用 随机抽 样 的方法 抽取 7 0个 社 区进行 问 卷调查 . 由本人 和安 徽
第3 4卷 第 6期
2 0 1 3年 1 2月
通 化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自然科 学)
J 0URN AI _ . OF T O NGHU A NOR MAL U NI VE RS I T Y
Vo 1 . 3 4 N Q 6
De e .2 01 3
芜 湖城 市社 区体 育 设 施 建 设 用地 面 积 的调 查 研 究
亲 自去 社 区发放 问卷 的过程 中 , 进行 了实地 的考 察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 1 研 究对 象
了解 芜 湖城 市社 区体 育 设 施建 设 的场 地 数 量 、 项目
安徽省城乡结合部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现状调查与分析
安徽省城乡结合部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现状调查与分析【摘要】通过对安徽省城乡结合部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现状调查,发现其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体育组织不健全、体育政策法规不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不足是主要的三个方面,本研究结果可为相关部门建设城乡结合部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安徽省;城乡结合部;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现阶段我国社会结构与社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进行了诸多阐述和研究,但大多将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分开来研究,把城乡结合部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系统研究的很少。
城乡结合部是指城市与乡村互相结合的一种特殊经济地理单元,该经济地理单元既不同于单纯的城市区域,又不同于纯粹的农村区域,而是既有城区风貌,又有乡村特点的一种经济地理空间[1]。
基于此,本研究选取安徽省城乡结合部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为研究个案,对此进行现状调查,旨在探索安徽省城乡结合部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建设的可操作性路径。
1研究对象和方法1.1研究对象本研究以安徽省合肥市滨湖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滁州市南谯区,芜湖市、安庆市、淮南市、阜阳市、宿州市等城市的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为研究对象。
选取其中112个社区进行调查研究。
1.2研究方法1.2.1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学术论文、文件和新闻报道,并对搜集的文献资料进行了归纳与分析,从而了解本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前沿动态,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1.2.2专家访谈法对安徽省体育局、合肥市体育局、安庆市体育局等单位7位相关专家进行电话、电子邮件或书面形式的访谈,全面征求了有关现状体系建设及对策的相关问题。
1.2.3问卷调查法根据研究需要,设计出相应的现状调查问卷。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共发放调查问卷3017份,回收2765份,回收率为91.6%;有效问卷2583份,有效率为93.4%。
芜湖市社区老年人体育活动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Research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of Physical Activities of the
Elderly in Wuhu Communities
作者: 陶雯[1]
作者机构: [1]广州体育学院,广东广州510000
出版物刊名: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页码: 111-113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5期
主题词: 芜湖市社区;老年人;体育活动;现状
摘要:当前解决人口老年化的问题最可靠的就是发展老年人体育,老年人体育是我国大众体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关系到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晚年的幸福。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芜湖市社区老年人参加体育活动的目的、项目、场所和形式、次数以及老年人参与体育活动的因素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调查表明,老年人参与体育活动存在着场地设施缺乏、科学指导不足等问题,为此提出需要加强老年人理论知识、加强体育场馆建设与开发、加强社会指导员队伍等建议。
芜湖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现状的调查研究_朱敏
3] ,其中 4 区 属 于 市 辖 区 [ 。本文研究对象是芜 3 山)
所调查的人员为 4 区 湖市辖区的城市社区体育设施 , 内的部分社区居委会工作者 。 ( 二) 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 1. 芜湖市 4 区 目 前 共 有 城 市 街 道 和 地 区 3 下 2 个, 属的城市社区共 有 1 2 9 个。 本 文 采 用 随 机 抽 样 的 方 法抽取 7 0 个社区进行问卷调查 。 由笔者和安徽中医 并对 药高等专科学校的部分学生组成调查工作小组 , 其成员进行系统培训 。 通过现场发放回收问卷方式 , 向社区居委会工作 者 发 放 体 育 设 施 调 查 问 卷 7 0 份。 当场发放并 全 部 回 收 , 回收率达1 其中有效问 0 0% , 卷6 有效回收率 9 7份, 5 . 7% 。 样本分布如下 :
1 4 9
文献资料法 2. 在中 国 知 网 、 万方数据库等期刊网、 各种体育期 刊收集相关的资料 , 为 本 文 的 探 究、 设计和构思提供 参考 。 实地考察法 3. 笔者利用假期和 双 休 日 时 间 去 社 区 发 放 问 卷 的 过程中 , 进行了实地 考 察 , 了解芜湖城市社区体育设 项 目 设 置、 坐落地点以及维护和 施建设的场地数量 、 管理等具体情况 。 访谈法 4. 就研究的内容 , 访谈社区体育管理人员以及社区 居民 , 了解社区体育设施的基本状况 。 三、 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 城市社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体育总局主编 、 建设部 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 和国土资源部批准发布的 《 地指标 》 的规定 , 城市社区 : 一般指街道办事处辖区或 经过社区体制改革 后 作 了 规 模 调 整 的 居 民 委 员 会 辖 也可以是城市规划中确定的有一定数量城市居民 区,
大学生社区体育设施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管理不善的问题
总结词
管理不善是影响大学生社区体育设施有效利用的另一重要因 素。
详细描述
目前,部分社区体育设施的管理存在漏洞,如缺乏定期维护 、使用规定不明确等。这不仅影响了设施的正常使用,还可 能引发安全问题。
安全问题与隐患
总结词
安全问题与隐患是大学生社区体育设施面临的严重挑战。
详细描述
部分社区体育设施由于老化、维护不当等原因,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这不仅可 能对使用这些设施的大学生的身体健康构成威胁,还可能引发意外事故。
大学生社区体育设施的社会 实践调查报告
汇报人: 2024-01-07
目录
• 调查背景与目的 • 调查方法与过程 • 社区体育设施现状分析 • 大学生对社区体育设施的需求
与态度 • 问题与挑战 • 建议与对策 • 结论与展望
01
调查背景与目的
背景介绍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 健康意识的增强,社区体育设施已成 为居民日常锻炼的重要场所。
设施维护与管理
维护状况
部分设施存在老化、损坏现象,需要定期维护和更新。
管理方式
社区居委会负责日常管理,部分设施由专业公司进行维护。
居民参与
部分社区鼓励居民参与设施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工作,提高居民的 参与度。
04
大学生对社区体育设施的需求 与态度
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情况
参与频率
大部分大学生每周都会参与体育锻炼,但频率和时长 存在差异。
。
整理与分析阶段
对收集到的数据和信息进行整理、分类和 筛选,然后进行分析和归纳,得出结论和
建议。
实施阶段
在社区内进行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收集 相关数据和信息;同时进行访谈,深入了 解情况。
芜湖体育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芜湖体育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近年来,芜湖市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体育设施建设水平提升,体育产业逐渐兴起,为市民提供了更多优质的体育活动和服务。
本文将对芜湖体育发展的现状以及未来的趋势进行分析。
首先,芜湖市在体育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
市内新建和改扩建了一批综合性体育场馆,如体育中心、游泳馆、篮球馆等。
这些高标准的场馆为举办各类大型体育赛事提供了优良条件,吸引了众多体育爱好者前来观赏比赛。
此外,芜湖市还加大了基层体育设施的建设力度,不断完善社区体育设施,让更多市民能够方便地参与体育锻炼。
其次,芜湖市体育产业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对体育娱乐的需求越来越高。
芜湖市相继引进了一些体育赛事和体育文化活动,如中国足球甲级联赛、健美操比赛等,不仅带动了当地体育产业的发展,还促进了旅游业的繁荣。
此外,芜湖市还重视体育产业的培育和引导,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体育产业,推动体育与商业、文化、科技等产业的融合,从而形成体育产业链的完整发展。
再次,芜湖市大力推动体育健身活动的普及。
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的重视,体育健身活动在芜湖市逐渐受到关注。
市政府鼓励和支持各种形式的体育健身活动,如羽毛球、篮球、足球等社区体育赛事的举办,以及健身房、瑜伽馆等专业健身机构的落地,使得更多的市民能够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
同时,市政府还推出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市民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提高全民健身水平。
最后,芜湖市在体育人才培养方面注重长远规划。
体育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支持,芜湖市注重培养和引进体育专业人才,建立了一批体育学院和体育培训机构,为市民提供专业的体育教育和培训服务。
通过提供良好的培训条件和机会,吸引优秀的体育人才加入芜湖市的体育队伍,不仅提高了专业水平,也为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展望未来,芜湖市体育发展将更加多元化和市场化。
首先,芜湖市将进一步提升体育赛事举办水平,吸引更多重大赛事到芜湖举办,提高芜湖在全国范围内的体育影响力和知名度。
安徽省城市居民社区体育健身现状及对策研究
安徽省城市居民社区体育健身现状及对策研究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社区居民闲暇时间的空余、以及体育意识的增强,在北京奥运会的影响下,全民健身活动的热潮进一步向前推进。
城市社区居民参与体育健身正成为现代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为了更好地了解安徽省城市社区居民体育健身锻炼的现状,以安徽省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作为调研对象,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期望为安徽省城市社区居民的全民健身运动现状提供数据支持。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问卷调查法,以安徽省合肥、芜湖和蚌埠三个城市(以下简称三市)的社区居民作为抽样对象,进行了随即访谈和问卷调查。
三个城市在安徽省有地区代表性,但市区的城市化水平各不相同。
为了使被调查的对象能够代表并反映安徽省城市居民体育健身的整体水平,在本次调研过程中,按照分层抽样的要求分别对每个城市中不同住地(城市化水平、收入水平及体育环境存在差异)的居民进行了问卷的发放。
在街道调研地点的选择上采取了三种地点进行调研:第一调研地点:处于闹市区或市中心地段的街道;第二调研地点:且距闹市区较远的街道;第三调研地点:处于城乡结合部或郊区的街道。
选取的街道相互之间较为分散,而不是集中在某一个区或地段。
问卷的具体发放地点是在街道辖区的小区街道、楼群、或社区的体育锻炼场所。
方式为随机发放,当面填写并回收,或由调研人员根据问卷提问后,代为填写。
共发放问卷900份,回收810份,回收率90%,其中有效问卷747份,有效回收率83%。
并采用excel等相关软件进行了数据统计,得出了相应结论,提出了相关建议。
二、结果与分析1.调查人群的构成及分析。
男性居民占54.1%,女性居民占45.9%。
人群的年龄构成集中在50岁左右的中老人群。
2.调查人群的学历构成及分析。
在被调查的人群中学历为本科学历或以上占32.3%,专科学历占33.31%,中学学历占30.08%,小学学历占3.94%。
从学历构成上表明,所调查的人群学历是以大学学历、专科及中学为主。
芜湖城市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研究
芜湖城市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研究
朱敏;范仁红
【期刊名称】《科技信息(学术版)》
【年(卷),期】2011(000)018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调查、访谈等研究方法,对芜湖城市居民参加体育
活动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
结果显示:居民的业余时间所进行的活动中,中选率在前面的主要有体育锻炼、上网、看电视;居民参加体育活动所选择的项目比较广泛,不同年龄所喜爱的运动项目不同;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场所主要以免费的公共体育场所、公园、广场以及住宅小区内体育设施为主;居民对社区体育设施的满意度很低,;居民对增加社区内体育设施的需求程度很高。
建议:随着人民的文化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多的人应该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居民参加体育活动应该以体育锻炼为主来增强体质
【总页数】1页(PI0249-I0249)
【作者】朱敏;范仁红
【作者单位】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安徽霍邱县冯瓴职业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
【相关文献】
1.山东省城市居民社区体育活动现状调查研究 [J], 王保侠;胡秀英;韩军生
2.齐齐哈尔城市居民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 [J], 赵金龙;周新华
3.长春市城市居民休闲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研究 [J], 李春风;付华
4.高职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研究——以武汉二轻工业学校为例 [J], 李婷
5.齐齐哈尔市龙沙公园晨练者参加体育活动现状调查研究 [J], 王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芜湖市(市辖区)文化体育设施情况数据专题报告2019版
芜湖市(市辖区)文化体育设施情况数据专题报告2019版序言芜湖市文化体育设施情况数据专题报告旨在运用严谨的数据分析,以更为客观、真实的角度,对芜湖市文化体育设施情况进行剖析和阐述。
芜湖市文化体育设施情况数据专题报告同时围绕关键指标即公共图书馆图书藏量,博物馆数量,体育场馆数量等,对芜湖市文化体育设施情况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和总结。
芜湖市文化体育设施情况数据专题报告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需注明出处。
芜湖市文化体育设施情况数据专题报告可以帮助投资决策者效益最大化,是了解芜湖市文化体育设施情况的重要参考渠道。
本报告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相关科研机构及行业协会等权威部门,数据客观、精准。
目录第一节芜湖市文化体育设施情况现状 (1)第二节芜湖市公共图书馆图书藏量指标分析(均指市辖区) (3)一、芜湖市公共图书馆图书藏量现状统计 (3)二、全国公共图书馆图书藏量现状统计 (3)三、芜湖市公共图书馆图书藏量占全国公共图书馆图书藏量比重统计 (3)四、芜湖市公共图书馆图书藏量(2016-2018)统计分析 (4)五、芜湖市公共图书馆图书藏量(2017-2018)变动分析 (4)六、全国公共图书馆图书藏量(2016-2018)统计分析 (5)七、全国公共图书馆图书藏量(2017-2018)变动分析 (5)八、芜湖市公共图书馆图书藏量同全国公共图书馆图书藏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6 第三节芜湖市博物馆数量指标分析(均指市辖区) (7)一、芜湖市博物馆数量现状统计 (7)二、全国博物馆数量现状统计分析 (7)三、芜湖市博物馆数量占全国博物馆数量比重统计分析 (7)四、芜湖市博物馆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8)五、芜湖市博物馆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8)六、全国博物馆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9)七、全国博物馆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9)八、芜湖市博物馆数量同全国博物馆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10)第四节芜湖市体育场馆数量指标分析(均指市辖区) (11)一、芜湖市体育场馆数量现状统计 (11)二、全国体育场馆数量现状统计分析 (11)三、芜湖市体育场馆数量占全国体育场馆数量比重统计分析 (11)四、芜湖市体育场馆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12)五、芜湖市体育场馆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12)六、全国体育场馆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13)七、全国体育场馆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13)八、芜湖市体育场馆数量同全国体育场馆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14)图表目录表1:芜湖市文化体育设施情况现状统计表 (1)表2:芜湖市公共图书馆图书藏量现状统计表 (3)表3:全国公共图书馆图书藏量现状统计表 (3)表4:芜湖市公共图书馆图书藏量占全国公共图书馆图书藏量比重统计表 (3)表5:芜湖市公共图书馆图书藏量(2016-2018)统计表 (4)表6:芜湖市公共图书馆图书藏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4)表7:全国公共图书馆图书藏量(2016-2018)统计表 (5)表8:全国公共图书馆图书藏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5)表9:芜湖市公共图书馆图书藏量同全国公共图书馆图书藏量(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6表10:芜湖市博物馆数量现状统计表 (7)表11:全国博物馆数量现状统计表 (7)表12:芜湖市博物馆数量占全国博物馆数量比重统计表 (7)表13:芜湖市博物馆数量(2016-2018)统计表 (8)表14:芜湖市博物馆数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8)表15:全国博物馆数量(2016-2018)统计表 (9)表16:全国博物馆数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9)表17:芜湖市博物馆数量同全国博物馆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0)表18:芜湖市体育场馆数量现状统计表 (11)表19:全国体育场馆数量现状统计分析表 (11)表20:芜湖市体育场馆数量占全国体育场馆数量比重统计表 (11)表21:芜湖市体育场馆数量(2016-2018)统计表 (12)表22:芜湖市体育场馆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表(比上年增长%) (12)表23:全国体育场馆数量(2016-2018)统计表 (13)表24:全国体育场馆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表(比上年增长%) (13)表25:芜湖市体育场馆数量同全国体育场馆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4)第一节芜湖市文化体育设施情况现状芜湖市文化体育设施情况现状详细情况见下表(2018年):表1:芜湖市文化体育设施情况现状统计表注:本报告以国家各级统计部门数据为基准,并借助专业统计分析方法得出。
关于我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情况的调查和建议
关于我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情况的调查和建议添加日期:2004-12-12 点击量:4167内容:市政协专题调研组“奥运争光”和“全民健身”是体育工作的两大主要任务,其中,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对提高国民的体魄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全民健身运动正成燎原之势蓬勃开展。
每天清晨,在体育场、公园、街道、社区晨炼点,数以万计的市民利用各种健身场地和设施进行体育锻炼,日益高涨的全民健身热情,也带动了对公共体育设施的需求。
日前,市政协教文卫体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对市区的体育场馆和全民健身工程等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视察。
调查组成员通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国务院颁布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和《江苏省全民健身条例》等法律法规,学习了《中共江苏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体育工作,加快建设体育强省的决定》和《扬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我市体育事业发展,开创体育工作新局面的意见》等文件精神,了解了《扬州市城乡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八个一工程”实施方案》的目标要求。
在听取市体育局的情况通报后,调查组又约请有关部门,围绕如何加快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建立长效管理和运行机制进行座谈研讨。
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成果显著,正发挥着积极作用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由政府出资建设、市体育部门管理的体育设施,仅有建于50年代的体育场和70年代的体育馆各一座。
由于建设年代久远,设施简陋,功能缺欠,场馆水平在全省处于落后地位。
从1995年开始,市委、市政府以我市承办大型体育赛事为契机,投资改造市体育馆,并在此后的十年间,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集中兴建一批大型体育基础设施并逐步完善了场馆功能,使我市体育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得以彻底改变。
1995年,第三届城市运动会举重比赛在我市举行,为办好赛事,市政府投资460万元,对市体育馆、比赛指挥中心进行整体设计和全面改造,新开辟了新闻中心、兴奋剂检测中心和训练中心等,使老体育馆焕然一新。
安徽省城市居民社区体育健身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合肥、芜湖、蚌埠三市为例
分散 ,而不是集 中在某一个 区或地段 。问卷 所的兴起显示 了体育健身 用品消费市场 的 良 常用恩格尔 系数来衡量一个 国家和地 区人 民
楼 群、或社 区的体 育锻炼场所 。方式为 随机
发放 ,当面填写并 回收 ,或 由调 研人员根 据
问卷提 问后 ,代为填写 。共发放问卷 9 0 0份 , 回收 8 1 0份 , 回收 率 9 0 %,其 中有 效 问 卷
表4 牡医 经常参 与体 育锻炼 的人数 情况
指 如
蛭 帮 e 虹蠢人口)
人数
i 5
p
2 o .
过 程中 ,按照分层 抽样 的要 求分别对 每个 城
市 中不 同住地 ( 城市化水平 、收入水平及 体 育环境存在差异 )的居民进行 了问卷 的发放 。 4 . 所选择 的体育健身场所。 调查 统计结果显示 ,社 区居 民选择 体育
区居 民体 育健身锻炼 的现状 ,以安徽省三个 上 表 明 ,所 调 查 的 人 群 学 历 是 以大 学 学 历 、
0 . 0 8 %,小学 学历 占 3 . 9 4 %。从 学历构成 境进行 的统计表 明 :在最近一年参 加过体育 成部分之一 。为 了更好 地了解安徽省 城市社 占 3
位组织 的活动的人数较少 ,说明大部分社 区
随 即访 谈和 问卷调查 。三个 城市在安徽省 有 地 区代表性 ,但 市区的城市化水平各不相 同。 为 了使被调查 的对象能够代 表并反 映安徽省 城 市居 民体育健 身 的整体水 平 ,在本次调 研
没有形成 固定的体育锻炼 群体 ,社 区居 民体 育健身的人际氛 围较 为淡薄 。
锻 炼的 7 4 7 个 居 民中 4 7 . 7 % 的人选 择个人锻
我国社区体育生态化建设的困境与治理措施
我国社区体育生态化建设的困境与治理措施谢叶寿;阿英嘎【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系统分析了我国社区体育生态化发展现状.其主要存在社区主体生态体育观念淡薄;居民体育锻炼方式科学性不高;体育场地的布局和规划混乱;体育设施无法满足群众需求,并且后期维护缺乏等现实困境.为促进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生态化发展,不仅应加强生态社区体育文化的培育与传播、社区体育管理主体的多元化、社区体育活动的环保化和可持续化等人文环境建设;而且还应注重健身场地与设施合理化布局;加强户外健身环境的生态维护等人工环境建设.【期刊名称】《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6(039)003【总页数】5页(P295-299)【关键词】社区体育;生态化;困境;治理措施【作者】谢叶寿;阿英嘎【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江苏南京210097;安徽工程大学体育学院,安徽芜湖241000;南京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江苏南京21009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80-051社区体育作为社会体育的主要内容和社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社会化和生活化发展的核心,是指在人们共同生活的一定区域内(相当于基层社区辖区范围),以辖区的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体(并非全是居民),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巩固和发展社区感情为主要目的,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群众体育[1].其本质是以一定层次的社区为范围,以社区体育组织为依托,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为目的而开展的具有社会公益性质的体育活动.社区体育的发展对促进社区建设和开展全民健身活动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当前“以人为本”、“和谐”、“生态”的社会发展理念下,社区体育生态化发展是我国社区体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区体育的创新性发展.可是,由于我国社区体育发展历程比较短,人们对社区体育生态化发展价值和意义认识不够,以及社区体育生态化内涵认识不清,导致我国目前在社区体育的建设思路、方式、过程和手段方面仍坚持固有的观点和惯例,影响了社区体育的科学发展.文章通过理论与实践分析,阐释目前我国社区体育生态化发展主要存在的困境,并相应提出建设生态社区体育的思路,从而为我国社区体育生态化发展提供建设性策略. 生态社区体育是科学发展的社区体育,是以人为本的社区体育,是社区体育生态化发展的目标,是新型的社区体育文化与服务.生态社区体育,是指在社区范围内,以辖区内人与环境为主体,以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区共生共融、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整体动态和谐而开展的区域性群众体育活动.生态社区体育是社区体育的升华.在社区体育内涵方面,生态社区体育强调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整体动态和谐;在社区体育的规划方面,生态社区体育注重规划的整体性、合理性、环保性和可持续性;在社区体育活动内容方面,生态社区体育坚持健身手段的科学性、健身群体的普遍性、健身器材的生态性、健身活动的持续性.在生态社区体育的建设过程中,社区居民的各种竞赛活动、体育行为,以及生态体育意识,是实施生态社区体育的主观决定因素.生态社区体育的建设主要着眼点和目标是构建社区体育生态的人工环境和人文环境.生态的人工环境主要指那些方便社区居民体育活动的空间、场地和设施等有形实体;生态的人文环境则主要指社区居民在长期的健身和体育活动形成的社区体育文化、制度和规定等软性元素.社区体育生态环境的发展,构建了良好的活动空间,形成了良好的社区体育氛围,规范了社区居民的体育行为.在生态社区体育环境中,社区居民科学地安排和进行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包括晨练、团队比赛、大型群众体育活动等.在活动内容上推行健身、娱乐、文化与生态一体化,在活动目的上,不仅重视个体的发展,更注意环境的生态建设与维护.生态社区体育不仅强调的是锻炼手段、方法和锻炼设施与场地的生态,而且是社区体育活动、社区体育服务、社区环境和社区居民和谐发展的生态.2.1 主体生态体育观念淡薄社区体育生态化强调社区的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的体育活动四位一体协调发展,达到共生共荣.社区体育生态化的发展不仅体现在人自身发展的协调性,而且还体现在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可是,目前社区体育的生态化作为一种文明健康的生活目标还未被更多社区居民所采纳.通过对芜湖、合肥、南京等社区居民调查反映,社区居民普遍对体育的生态化内涵认识不清.更有甚者,生态社区体育观念也没有被社区领导所接纳,忽视生态体育文化氛围营造.社区领导普遍认为,社区只要有体育场地设施,人们就会自觉参与体育锻炼,至于社区体育未来发展的均衡性、持续性和整体性,社区体育文化的形成,以及社区居民锻炼方法、形式和效果则与政府关系不大.社区领导对社区体育生态化建设的内涵模糊认识,导致了对社区体育生态化建设不够重视,无法保证社区体育健康发展[2].究其主要原因是人们对生态社区体育的价值和功能缺乏足够的认识;在社区体育的建设和维护上缺乏主人翁意识;在社区体育未来的发展上缺乏科学性和持续性理念.2.2 社区体育参与人群分布不合理、锻炼方式科学性不高社区居民的体育锻炼是社区体育活动的主要内容,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是生态社区体育的导向和追求.社区体育锻炼科学化主要体现于锻炼人群的分布合理;锻炼次数和锻炼强度的适中;锻炼方式的多样化和层次性.当前,我国社区体育锻炼人群分布不甚合理,锻炼人群主要以老年人为主,中青年偏少,在锻炼人群的分布中,“老年人占有比例为:“北京,75%;上海,75%;深圳,45%;南京,70%;重庆,70%,西北地区,56-65岁为主,占64.6%”[3].在锻炼次数上,一般偏少,其中每周3次以上的仅占27.7%.锻炼强度偏低,以全身微热为主,占20.3%;其次微微出汗,占15.1%,普遍存在锻炼强度偏小[4].锻炼方式上,主要采用的运动项目为跑步、羽毛球、拳类、操类、舞蹈类,主要适合中老年人和妇女群体,很难满足各个年龄层次的多样化需要,尤其是青少年群体的需要.2.3 社区体育场地实施建设和规划欠缺生态化和合理化考虑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和个体对体育服务的需求呈现多样化和个性化倾向.在“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下,以及建设和谐社会的倡导下,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应向合理化、生态化、个性化方向发展,以满足社区、团队和个体多元化需求.可是,目前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在城市和社区的整体布局上缺乏合理性,难以满足个性需求.首先,在城市社区之间,场地设施建设缺乏均衡性,过于集中于城市中心、商业密集和交通便利地带,而老城区和城乡结合部分布较少.其次,在社区内部,健身设施安放的地点随意性大,缺乏人性化和便民化,对健身场地周边环境和居民使用的便利程度考虑不足,从而影响了社区居民的使用频次[5].再次,由于对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市场潜力和经济效益估计不足,对体育产业化、社会化缺乏市场经验,对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缺乏老龄化、代际组合等社会学考虑,以致在规划设计上欠缺针对性,导致社区居民难以对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全面认同[6].2.4 社区体育实施无法满足群众需求,后期维护缺乏由于我国经济总体情况还是处于较低水平,在社区场地和实施的资金投入方面还是有限的,所以目前我国社区场地拥有情况不乐观.据第5次全国体育场地设施调查表明,在我国现有的体育场地中,归属社区的体育场地仅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8.84%,其中居住小区占4.86%、公园占0.7%、广场占0.61%、其它占2.67%[7].而在城市社区体育场地的调查中,北京63.5%的社区没有体育场地,其余的街道社区也仅有乒乓球室、棋牌室一类的小型户内场所;山东济南只有3个小区的公共体育设施达到国家规定标准,潍坊14个居民小区均无体育场地设施[8];广东省的21个城市社区体育场馆调查,63.4%的居民反映体育场地设施不能够很好地满足体育活动需求[4].从以上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即使在北京、广州这样的一线城市,社区体育的场地也不太乐观,更不用说二线、三线城市.目前我国各省(市)社区体育场地总体匮乏,直接制约了社区体育活动可持续发展,从而也决定了当前社区体育活动主要以社区绿地、公园、公共场所空地和广场为主,或者是租借学校体育场馆.在社区现有体育场地和实施资源缺乏、资金投入不足的前提下,社区最重要的任务是需要对现有场地和设施的精心呵护,以便发挥资源的最大价值.可是,目前社区在体育场地管理和维护方面存在较大问题,大部分场地设施自从建好以后就缺少维护和管理,无人问津,爱护不够.一是场地被占用.截至2002年底,据国家体总政法司对全国省、区、市公共体育场地设施被占用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公共体育场地设施被占用超过10件的省份占到调查总数的33%,公共体育场地设施没有被占用的省份仅占调查总数的10%[6].二是场地设施管理和维护不到位.社区体育场地设施一般归社区街道办事处管理与维护,可是,街道往往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资金管理方面,街道一般都没有预留体育场地专项维持经费,所以在经费不充裕的情况下,社区一般很少对体育场地设施进行日常维护和及时维修,从而导致社区健身器具经常损坏后无人维修,利用率不高.社区体育生态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社区体育生态化建设的主要着眼点和目标是构建社区体育生态的人工环境和人文环境.生态的人工环境主要指那些方便社区居民体育活动的空间、场地和设施等有形实体;生态的人文环境则主要指社区居民在长期的健身和体育活动形成的社区体育文化、制度和规定等软性元素.3.1 社区体育人文环境建设3.1.1 生态社区体育文化的培育与传播生态化体育活动的开展,关键是思想的变革,即改变那种单纯以人类发展为中心、以自然界为牺牲对象的体育理念,坚持人与外界环境和谐发展的理念;改变单纯的机体活动,坚持身心和谐发展的理念,坚持生态的体育理念.生态体育理念是一种创新的理念,是普通健身理念的升华,是不以破坏环境的体育活动理念,是生态的文明理念.生态体育理念的确立是思想上变革和建设,只有从思想的层次上对人们的观念进行调整并建构一种与之相适应的文化支撑体系,才能从根本上保证生态社区体育的建设与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注重生态体育文化的传播与培养,第一,通过社区宣传栏、健身步道、健身圈、广播、活动区域的警示牌等媒介进行科学体育活动和社区环境保护的广泛宣传,普及居民体育文化知识和生态健身知识,营造体育文化氛围.第二,针对社区学校开设生态体育课程和讲座等形式,进行生态体育知识传授.通过生态体育理念的宣传与教育,使社区居民明白科学锻炼的价值,掌握科学锻炼的方式,理解生态的健身理念和健康理念,明确社区体育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个体能够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健身手段和控制运动强度和运动量,选择运动环境以及注重环境保护.第三,加强社区体育活动制度的建设,坚持有章可循,规范居民体育锻炼的行为,坚持生态社区体育道德规范的倡导和养成.第四,有组织地定期开展大型集体体育活动.体育活动对象参与面广,活动内容特色鲜明,活动效应大,并且加强活动的推广和创新以及社区体育精神的提炼和培育,从而展示居民精神风貌,形成优良传统.第五,加强人力资源的培育.面对目前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普遍欠缺的形势,一方面应通过聘请专业人士来进行培训和指导,另一方面,通过不定期将内部人员送出去进行培训的办法,来提高社区管理人员的体育活动组织和管理水平.总之,通过不断的体育文化培育与传播,形成良好的社区体育秩序,规范社区居民体育行为,培养居民生态体育认知意识、环保意识和健身意识,最终达到提高社区居民参与锻炼的能力和动力.3.1.2 社区体育的管理应多元化随着人们对社会公共体育服务内容的多元化需求,社区体育作为社区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需要在服务与管理体制方面进行相应的改革,以适应社会之需求.社区体育的组织与管理是一个需要多方参与的系统工程,它既需要各级党政部门的规划和领导,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人力资源培训和经费投入,同时又需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发挥市场、组织和个人的参与协同作用,从而形成一种整体性的合力[9].在社区体育建设的主体上,政府始终是社区体育建设投资和管理的主体.但随着社会组织和个人力量的发展,政府应相应放权,在建设过程中做好服务与组织工作,实现建设主体多元化.社区体育生态化建设,政府职能部门肩负着组织、管理、服务与监督职责,充分调动和发挥市场、非营利组织和个人的作用,发挥三者在社区体育发展和管理中的配置、组织、管理和协调职能.在社区体育活动组织中,应以政府作为活动组织主体,市场和非营利组织为活动载体,社区居民为活动对象的三维一体的运行体系,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区体育的运行,摆脱行政化社区体育的管理模式,以便推动我国生态社区体育的发展[10].针对多元参与的关系处理,一方面应加强纵向协调,在各级政府职能分配上,市、区(县)、街道(镇)和居委会各级政府在社区体育建设中应各司其职,避免越位、缺位和错位的现象发生.另一方面加强横向协调,政府部门要发挥主体作用,从社区体育建设的全局出发,打破社区内单位的分割与封闭状态,加强政府、市场、非营利组织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关系[11].3.1.3 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应环保化和可持续化体育活动的组织与开展是社区体育建设的核心内容.通过生态体育活动的组织与开展,使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当中,在参与过程中践行生态体育行为和环保理念,逐渐形成科学锻炼行为习惯和社区环境的保护意识.首先,活动的主题应鲜明,倡导健康、环保和团结;其次,活动的组织者要充分发挥市场和体育组织的作用.市场和体育组织是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大家庭,是社区居民的代表,居民通过参加社会组织,促进彼此之间更好的交流,形成融洽的氛围,激发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第三,活动内容上,要求运动项目设置合理、难度适中,适合大多数人群,选择的运动项目应体现文明化、娱乐化、大众化、经济化和时尚化,例如:广场舞、太极拳(剑、扇)、踢毽子、跳大绳、球类运动、长跑、快速走等活动项目,使社区居民都乐于参加,都有能力参加,并逐渐形成本社区特色的体育活动.第四,活动对象上,应体现参与主体的广泛性和层次性,形成合理的体育人口人群分布,活动中男、女比例,老、中、青、少比例分别占合适的体育人口.第五,活动形式上,提倡集体活动为主、家庭活动为辅和个人活动并存的多元化活动形式.第六,活动的参与方式上,应提倡家庭参与和个人参与并举.第七,活动的环境选择上,应充分利用社区自然资源,以室外为主、室内为辅,场地空气清新、环境宜人.3.2 社区体育人工环境建设3.2.1 注重健身场地与设施布局合理社区体育户外健身环境是居民体育活动的外部环境空间,主要包括大气环境、声环境、采光效果和绿化环境等其它环境因素.通过户外环境的建设,达到健身环境的空气质量优、噪音低、绿化面积广和采光效果好等目的,为居民构建适宜的体育活动空间.户外健身环境建设,首先,规划是关键,即在社区建设的初期应根据社区的总体概貌,划拨出一块适宜的场所,作为居民未来的主体体育活动空间,场地要求尽量处于社区中心,绿化环境好、场地开阔、远离闹市场所和城市街区,减少附近污染的侵袭;其次,建设是核心,在后期建设过程中,应注重活动区域的绿化建设和场地清洁工作,达到绿化面积适宜,场地环境质量优;第三,维护是重点,不仅安排专职人员进行场地维护与清洁,而且还要加强健身环境保护知识宣传,强调居民以身作则,管理好自己身边的环境.在社区体育健身场地与设施布局方面,我们应因地制宜,注重层次性和多功能开发的建设思路,形成社区体育中心、社区和城区体育公园、儿童游戏场、各类小型户外体育场等体育场地实施.并且,在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的过程中,社区体育空间更应充分考虑老年人的精神需求.3.2.2 加强户外健身环境的生态维护与发展《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国发〔2011〕5号)中明确提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将城市社区体育工作作为社区建设的基本内容,统筹规划,加大投入,以城市街道和居住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为重点,不断改善社区居民体育健身环境和条件,提供基本公共服务.”[12]从上述文件可以看出,在体育场馆和健身设施建设方面应充分考虑生态因素,注重健身器材材料的选择、场馆灯光的设置、场馆和器材油漆的成分等,防止化学辐射和光污染等情况的发生,注意器材环保指标不要超过绿色警戒线.总之,生态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应坚持便民、利民、小型、多样化,针对体育锻炼器材类型选择和体育锻炼器材材料的考虑,应该具有普适性、生态性和长远性眼光,以适合不同人群的需要和社区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总之,社区体育生态化主要是以个体生态健身和社区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以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共生共荣、相互协调、共同发展.首先,发展生态社区体育,注重锻炼方法的科学性、锻炼环境的生态性、锻炼时间的合理性等,有利于个体养成科学的锻炼习惯,对于提高个体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生活质量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社区体育生态化注重生态健身环境、健身器材和活动空间的维护,营造健康的锻炼环境,对于建设生态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起到积极的作用;第三,社区体育生态化应采取生态锻炼方式、营造生态社区文化、健全社区服务,对于生态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可以起到积极的宣传和推广作用.因此,从生态社区体育的内涵和根本目的来看,生态社区体育与生态社区建设的有机结合是必然的.生态社区体育能够也应该在生态社区建设、在社区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相关文献】[1]王凯珍,任海.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体育科学,1997,17(5):6-10.[2]姜大勇,王玉珠.影响城市社区居民体育服务需求的人口结构因素分析[J].体育科学,2009,29(12):41-45.[3]戴健.中国公共体育服务发展报告(2013)[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103-132.[4]魏争光,冯涛,肖鹏.我国西北地区城市社区体育现状与对策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25(4):56-61.[5]李慧萌,等.安徽省社区体育发展:成绩.问题.对策[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23(2):117-121.[6]尹玲.关于我国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存在问题的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34(9):28-31.[7]姜同仁.我国两次体育场地普查情况的比较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19(2):116-119.[8]张吉慧,王剑.我国社区体育场地建设与社区体育的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07(6):62-63.[9]王凯珍,任海.中国社会转型与城市社会体育管理体制变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4):433-439.[10]张伟.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4):632-635.[11]李朝晖,丛湖平.社区体育建设的方法论与机制创新[J].体育学刊,2007,14(4):22-25.[12]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Z].国发〔2011〕5号,2011.2.15。
安徽省沿江城市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以合肥、芜湖、池州三市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为视角
安徽省沿江城市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以合肥、芜湖、池州三市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为视角
娄旭;方临会
【期刊名称】《运动》
【年(卷),期】2011(000)002
【摘要】通过调查法、文献资料法和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安徽省沿江城市合肥市、芜湖市、池州市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找出影响和制约其发展的
因素,并提出改革与发展的可行性建议.
【总页数】3页(P133-134,123)
【作者】娄旭;方临会
【作者单位】安徽省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合肥230041;安徽师范大学体育
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812.7
【相关文献】
1.安徽省高校体育场馆开发和经营管理的研究——以合肥、芜湖、蚌埠三市高校为例 [J], 徐礼云;董俊
2.安徽省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实施现状及效应研究 [J], 崔建国;范斌
3.安徽省沿江城市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以合肥、芜湖、池州三市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为视角 [J], 娄旭;方临会
4.新农村建设中安徽省"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现状的调查研究 [J], 赵胜国;邰崇禧;姚磊
5.对安徽省"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施现状与影响因素的研究 [J], 朱云;李凤芝;刘玉;崔建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芜湖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现状的调查研究
朱 敏1, 席玉宝2
( ) 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 安徽 芜湖 2 安徽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 , 安徽 芜湖 2 1. 4 1 0 0 0; 2. 4 1 0 0 0 摘 要: 通过文献资料法 、 实地考察法 、 问卷调查法 、 访谈法等研究方法 , 对芜湖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的现状进 行 了 调 查 研 究, 分析了芜湖城市社区体育设施的分布特点 、 依据相关文件规定应配备的社区体育设施情况 、 社区体育设施数量缺 额 情 况 以 及 社区健身路径设施状况 。 结果显示 : 芜湖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有 9 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的类型分 1% 社区集中于居 民 住 宅 区 内 ; 布比较广泛 , 但不同类型体育设施在芜湖城市社区的分布存在局部的不平衡 ; 体育设施建设的场地面积比较规范 , 但体育设施的 健身路径对于严重缺失的芜湖城市社区体育设施是较好的补充 , 但是体彩收益金的返还率过低 , 健身 路 径 的 数 量 数量严重不足 ; 有待提高 。 关键词 : 芜湖 ; 城市社区 ; 体育设施建设 ( ) 中图分类号 : G 8 1 2. 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9-9 7 3 5 2 0 1 2 0 6-0 1 4 9-0 5
, 皖西学院学报 2 0 1 2年1 2月 D e c . 2 0 1 2 第2 8 卷第 6 期 J o u r n a l o f W e s t A n h u i U n i v e r s i t V o l . 2 8 NO. 6 y
表 1 社区居委会工作者问卷 区域 镜湖区 弋江区 鸠江区 三山区 总计 社区总数 5 8 3 1 3 7 3 1 2 9 发放 ( 份) 4 5 1 5 1 0 0 7 0 有效 ( 份) 4 3 1 4 1 0 0 6 7
。
芜湖市位于长江之滨 、 安徽省东南部 , 也是国务院 批准的享受国家沿海地区对外开放政策的沿江开放城 更是安 徽 省 改 革 开 放 和 经 济 建 设 的 窗 口 和 前 沿 。 市, 面对城市的 发 展 和 人 民 物 质 文 化 生 活 水 平 的 不 断 提 广大市民生活观念也在不断变化 , 体育作为一种能 高, 满足人们强身健体 、 愉悦身心 、 提高生活质量等的需求 正在被接受 , 但与此同时城市居民社区体育设施跟不 上人们的需求水平的矛盾也随之凸显出来 。 本文对芜 湖城市社区体育设施状况做了一个全面的了解 , 为有 关职能部门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 使之制定出科学的建
前言 一 、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中 , 体 育作为一种能满足 人 们 强 身 健 体 、 愉 悦 身 心、 提高生 活质量等的需求 , 是现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 一部分。 社区体育作为体育 的 一 种 形 式 在 现 代 社 会 受 到 前 所 特别是在我国全面推进小康建设和城市 未有的关注 , 化建设的进程中 , 社区体育发挥着重要作用 。 社区体 它是实现“ 运动就 育设施作为社区体育 的 重 要 载 体 , 在家门口 ” 的保证 , 其规划和布局直接影响着全民健 身计划的实施
1 4 9
文献资料法 2. 在中 国 知 网 、 万方数据库等期刊网、 各种体育期 刊收集相关的资料 , 为 本 文 的 探 究、 设计和构思提供 参考 。 实地考察法 3. 笔者利用假期和 双 休 日 时 间 去 社 区 发 放 问 卷 的 过程中 , 进行了实地 考 察 , 了解芜湖城市社区体育设 项 目 设 置、 坐落地点以及维护和 施建设的场地数量 、 管理等具体情况 。 访谈法 4. 就研究的内容 , 访谈社区体育管理人员以及社区 居民 , 了解社区体育设施的基本状况 。 三、 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 城市社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体育总局主编 、 建设部 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 和国土资源部批准发布的 《 地指标 》 的规定 , 城市社区 : 一般指街道办事处辖区或 经过社区体制改革 后 作 了 规 模 调 整 的 居 民 委 员 会 辖 也可以是城市规划中确定的有一定数量城市居民 区,
] 2 。 设规划 , 从而推动芜湖市全民健身运动的深研究对象 根据最新的中国行政区划网显示 , 芜湖市现下辖 , 芜湖 、 南陵 、 繁昌 、 无为 ) 镜湖 、 弋江 、 鸠江 、 4 县( 4 区(
2 0 1 2-1 0-1 1 * 收稿日期 : 基金项目 : 安徽省教 育 厅 2 0 1 2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 ( ) 。 S K 2 0 1 2 B 2 8 1 , 作者简介 : 朱敏 ( 女, 安 徽 霍 邱 人, 硕 士, 讲 师, 研究方 1 9 8 0- ) 向: 体育人文社会学 。
4] 。 聚居的区域 [
设施 , 占7 . 5% 。 ( 二) 根据相关文 件 规 定 应 配 备 的 社 区 体 育 设 施 情况 根据 《 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指标 》 规定 , 城 市社区体育设施建 设 包 括 基 本 项 目 设 施 建 设 和 配 套 篮球 、 排球 、 足球 、 门球 、 乒 设施建设 。 基本项目包括 : 乓球 、 羽 毛 球、 网 球、 游 泳、 轮 滑、 滑 冰、 武 术、 体育舞 体操 、 儿 童 游 戏、 棋 牌、 台 球、 器 械 健 身、 长走( 散 蹈、 、 步、 健身走 ) 跑步 ; 配套设施分为服务设施和管理设 施, 服务设施包括 更 衣 室 、 小 型 餐 饮、 器 材 租 售; 管理 设施包括社区体育 指 导 中 心 、 社 区 体 育 俱 乐 部、 体质
[ 1]
3] ,其中 4 区 属 于 市 辖 区 [ 。本文研究对象是芜 3 山)
所调查的人员为 4 区 湖市辖区的城市社区体育设施 , 内的部分社区居委会工作者 。 ( 二) 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 1. 芜湖市 4 区 目 前 共 有 城 市 街 道 和 地 区 3 下 2 个, 属的城市社区共 有 1 2 9 个。 本 文 采 用 随 机 抽 样 的 方 法抽取 7 0 个社区进行问卷调查 。 由笔者和安徽中医 并对 药高等专科学校的部分学生组成调查工作小组 , 其成员进行系统培训 。 通过现场发放回收问卷方式 , 向社区居委会工作 者 发 放 体 育 设 施 调 查 问 卷 7 0 份。 当场发放并 全 部 回 收 , 回收率达1 其中有效问 0 0% , 卷6 有效回收率 9 7份, 5 . 7% 。 样本分布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