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西游记》中的宗教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南财经大学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中国古代小说选讲
课程
论文题目:浅谈《西游记》中的宗教文化
学生姓名:谢思玥
所在学院:公共管理学院
专业:人力资源管理
学号:41316047
指导教师:李栋辉
成绩:
2015 年 1 月
摘要
《西游记》是明代中后期吴承恩创作的神魔小说,书中花费了大量笔墨对三大宗教文化进行了描写,即佛、道、儒。宗教思想体现在整个故事架构和人物形象上,这也反映了当时三教合流的社会思想。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思想与当时的社会思潮和明朝中后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现状密不可分。而吴承恩本人也并非一个宗教推崇者,在小说中他对佛教既褒亦贬,对道教的态度可以说是戏谑嘲讽的,这也反映了了他对社会现状的态度。
【关键词】宗教文化;三教合一
目录
一、导论 (1)
二、西游记中的佛、道、儒 (1)
(一)佛教文化 (1)
1.佛教文化体现 (1)
2.作者对佛教的态度 (2)
(二)道教文化 (4)
1.道教文化体现 (4)
2.作者对道教的态度 (5)
(三)儒教文化 (5)
1.儒教文化体现 (5)
2.作者对儒教的态度 (6)
三、西游记中的“三教合一”及形成原因 (6)
(一)三教合一思想 (6)
(二)形成原因 (7)
1.文化因素 (7)
2.思想因素 (8)
3.政治经济因素 (8)
一、导论
谈到选题理由说来话长,记得小时候一直喜欢看得便是西游记,对大家很热衷的琼瑶剧从来不感兴趣。西游记的电视剧每逢遇上绝不错过,不过总是断断续续地看,现在回顾脑海里仍有很多画面和剧情。看了那么多遍电视最近终于拾起了原著,从头看起。了解了许多电视剧里没有展现的情节,但是也存留了很多疑问,比如说里面体现的各种宗教文化。其实,初次阅读主要是关注剧情走向和人物特征,然后发现里面的宗教语言成为了深入理解本著作的重要障碍。一百回里基本上每一回都与宗教文化有或多或少的关联,于是我决心通过查阅资料认真了解一下与西游记有关的佛、道、儒,想看看宗教的思想到底是如何在西游记中展现的,吴承恩为何花费大量篇幅执笔于宗教,他究竟想表达什么样的宗教观点。这便是写作的缘由,通过了解这些宗教也会进一步理解吴承恩想要表达的每个人物特征。
二、西游记中的佛、道、儒
历来,文人墨客对西游记宗教主题的探究都不绝如缕,西游记本身作为一部以宗教故事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从第一回便烙下了宗教的色彩。读西游会发现里面佛道儒三种宗教杂糅的特征十分明显,这与作者吴承恩所处的明朝嘉靖时代的社会现状密不可分。作者通过对宗教的描写也反映自己的人生态度以及对社会现实的看法。
(一)佛教文化
1.佛教文化体现
佛教文化在小说中体现得最为明显,故事的起因便是唐王李世民认为当时的大乘佛教高于中国本土化的道教和小乘佛教,便派遣玄奘前往天竺求取真经。从
1
小说的外壳来看,佛教情节比比皆是:其一,借助唐僧、观音菩萨等人物之口大量宣传佛教思想;其二,唐僧师徒遇到劫难时往往求助的就是佛教的神仙,并且佛教的神仙往往更强大,比如诸神无法辨认真假悟空,而西天如来只需“将金钵盂撇起去”便可轻而易举制服六耳猕猴,真是“佛法无边”;又如第26回《悟空三岛求方,观世音甘泉活树》悟空求取救树良方,三星,九老,东华帝君皆无方,要知他们均属道家人物,最终观音菩萨一杨柳瓶甘露便起得起死回生的作用;其三,佛教一般要求虔诚的信徒不得吃荤不得杀生不得结婚,小说中师徒四人取经路上从未吃荤,就连一向贪吃好色的八戒在拜师时也说到“我受了菩萨戒行,断了五荤三厌,在我丈人家持斋把素,更不曾动荤”。书中悟空的几次杀生行为均会受到唐僧严厉的惩罚,尽管“三打尸魔”是被冤枉的。在对待有魅力的异性求爱时,唐僧不止一次地表达了他坚定的信仰,在第23回试禅心里,八戒的好色也得到了严厉的惩罚;其四,成佛是佛教信徒的最高目标,小说最后师徒四人取得真经,他们一一成为了旃檀佛、斗战胜佛、净坛使者、金身罗汉。我们可以看到故事背景从起始到终结都有着严格的佛教形式。
2.作者对佛教的态度
吴承恩着重描写佛教思想,很多人会感觉它本身是否就是一个佛教徒,然而据研究他并不是任何一派宗教的教徒。学者们对本书对佛教的态度仍存在着争议,有人认为吴承恩对佛教思想是推崇的,又有一部分人认为是亦褒亦贬,还有一部分人持贬低这种看法。对比各方观点,我更赞同,作者对佛教是推崇的,但并非完全弘扬,而是有褒有贬。
首先可以看到整本书的创作基础来自于吴承恩生活时代之前流传下来的玄
奘取经故事,这个故事本身便是以求取真经为崇高目标,整个基调必然是对佛教有赞许地方,这是这个传统故事对本书的一个限制。书中一直强调的是“佛法无边”,显然,和道教比起来,里面的佛教人物显得明显更加强大,如孙悟空大闹天空时,道教一方的玉帝等人物对孙悟空的武力制约毫无作用,只能将西方如来
2
请来“靖难”。并且对佛教一方人物的刻画显然比较正面,比如本书把观音菩萨刻画成一个救苦救难,大慈大悲的形象,悟空曾多次向观音求救观音都能给与帮助,并且心高气傲的悟空对观音态度相对于其他神仙也多了一丝尊敬,会心悦诚服的行弟子之礼1。从悟空的行为动作可见佛教在作者心中的地位明显高于道教。此外,佛教讲求因果报应和生死轮回,吴承恩对此是十分赞同的,这点从一开始唐僧的身世便可看出,恶人杀死唐僧之父,霸占唐僧之母,恶事做尽最终也得到了恶果;唐僧师徒不辞辛苦取经,宣扬佛教,普渡众生,最终也成就了正果。
当然,作者对佛教也持有批判的态度,这点我们可以从人物形象上来看:唐僧可以说是队伍中的精神支柱,他慈悲好生,是个虔诚的佛教徒,然而对他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他展现出的许多缺点,比如:当他的马被白龙吃了时,他说道:“既是他吃了,我如何前进?可怜!这万水千山,怎生走得!”然后边说边哭,惹得悟空喊道:“师父莫要这等脓包形状! 你且坐着, 等老孙去寻着那厮, 叫他还我马匹便了。”唐僧又道道:“徒弟阿!你那里去寻他?只怕他暗地里撺将出来,连我都害了。那时节人马两亡,怎生是好!”悟空最后只得叫喊:“你忒不济! 不济! 又要马骑,又不放我去,似这般看着行李,坐到老罢!”。可见唐僧的懦弱胆小,悲天悯人,而他一直作为佛教徒的代表,通过和悟空的对比,作者明显有贬低的意味。包括之后他赶走悟空可见他的迂腐,教义至上,是非不分,原来佛教徒也非真正的通达。
我们还可以发现,佛教的世界中并非世人所想象的那般完美——极乐世界,这个世界中也充满了徇私舞弊,包庇护短,惩罚不当的人世中的现象。我们之前看剧的时候不免吐槽:“怎么这些妖怪总是跟神仙有关!”,的确西天取经路上的许多妖魔竟然多数都是诸佛与菩萨们的坐骑,如乌鸡国欺世盗名、侵夺帝位的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