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发展历程
创新: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之路

民 生新闻 的 趋 同化 现 象
电视民生新 闻 目前存 在的问题 : ( 一)盲 目追 风。主要表现 为在 同一传媒市场
上大量信 息产 品风格接 近 、形式相仿 、内容 雷同 。 电视 民生新 闻在 国内发 起于 《 南京零 距离》 ,该 节 目很 快走 红 ,并成 为 国 内身 价最 高 的 电视 新 闻栏
资源 , 使竞争恶化 ,从而导致传媒市场 的混乱 。 ( 二)报 道表现浅层 ,新 闻价值含 量降低 。 电 视 民生新 闻聚焦 的是百姓身边 事 ,白描 市井百态 , 反 映了市民生活的方方面 面 ,在市 民和政府之 间搭
起 了沟 通的桥梁 ,受 到了政府 的认可 ,也 Nhomakorabea得 了百
列报道 《 家贫 阻断 大 学 路
雨行动 ”栏 目 配合大 同市古城改造建设还策划 了 ; 为 “ 同的变化 ”“ 大 、城市形象 里有你我他 ”等新 闻系列 报道 , 在反映 民生 民情 的同时注重引导舆论 , 大大强
化了公 共服务性 , 尽到 了媒体的社会责任 。 ( 二)创新 ,要特别强调平 民意识 、平 民视角 。 电 视 民生 新 闻要 解 决 这 个 问 题 ,节 目的价值取 向和定 位决定 了 ( 下转 第 4 O页)
《 同 晚报》 也 开设 了 “ 坊 ”、 “ 册 ” 大 街 相 、
摄 的照片 ,图像清 晰、角度选得也很好 。 副刊版与 时俱进 ,更能 吸引读者 ,更受读者 的 认可 ,现在报业竞争加剧 ,网络媒体兴起 ,办 副刊 的压 力更大 ,但各 地各大报纸 的副刊版 不减反 增 , 这说 明 ,副 刊不 只是新 闻版 的补 充和延伸 ,而 是有 其 自身的独特作用 。副刊版不 只内容上更 丰富 ,在 版式设计 上也更灵 活 ,更有 特色。 在美 化版 面上 ,副刊标 题除传统 手段外 ,还可 衬托多种 变形 图案 、配以相 关图片等。现 在版面多 是彩 报 、配图多彩夺 目,目的是 为了给读 者以视觉 冲击 ,大照片可与大标题相互配合 ,相得益彰。一 些报纸往往让图片 占据大幅版面 ,以较少的版面刊 登文字 ,取得了 良好的视觉效果。
中外电视发展史

第八节中外电视发展史一世界电视发展史1电视的发明(1)硒的“光电效应”1817年,瑞典科学家布尔兹列斯发现了化学元素硒Se。
1865年,英国工程师约瑟夫·梅发现硒有“光电效应”。
1884年德国科学家保罗•尼普柯运用硒的光电效应发明了一种用机械的方法来实现分割图象和轮流传送的器械,即圆盘机械电视。
(2)贝尔德—机械式扫描电视发明者1926年贝尔德完成电视画面的完整组合及播送,1月26日在伦敦作公开示范表演,被称为“电视之父”。
1928年贝尔德将电视画面由伦敦发送到格拉斯和纽约。
1930年,英国广播公司和贝尔德合作,试验成功了有声的电视图像及其传送。
然而,机械电视具有设备太笨重、噪音太大、不易操作等缺点。
(3)电子(全电动)电视的出现1923年俄国人佐里金(1919年移民美国)发明电子摄像管——是全电动电视的关键部分。
1927年,美国科学家菲洛·法恩斯沃斯展示了他的图像分解仪。
1929年7月,他研制出第一个全电动电视系统,同年9月,他终于成功传送了静止图像——幅黑色三角形的图案,1946年,美国第一次播出全电子扫描电视,从此,电视由机械扫描时代进入到电子扫描时代。
(4)机械电视与电子电视的区别第一,一是现代电视图像的摄像和显示不再靠机械转动,而是用电子束扫描靶标。
被摄的影像通过摄像机的镜头,投射在摄像管底部的硒板上,通过电子束扫描,记录下图像映射在硒板上的光线变化。
显像时再通过电子束扫描,在荧光屏上还原光线的变化,形成图像。
第二,二是现代电子扫描技术的扫描方式不再是螺旋形,而改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一行一行地进行扫描,每一行都包括数以千计的扫描点。
而且摄取和显示图象的扫描运动完全同步进行。
第三,是电子扫描比机械扫描快得多,而且电子扫描可以做到行多、点多,将图象分解的颗粒更细,并进行精确控制,因此它产生的图象要更清晰、稳定。
(5)电视的成型1936年英国在伦敦亚历山大宫建立世界上第一座电视台BBC。
电视新闻发展历程

电视新闻发展历程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电视新闻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多样化的历程。
从最早的黑白电视到现在的高清晰度电视,电视新闻不仅改变了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也对新闻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电视新闻的发展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
当时,电视机逐渐普及,人们开始注意到电视作为传播媒介的潜力。
黑白电视成为人们第一次观看新闻事件的窗口,政府和电视台开始探索如何将新闻转化为电视节目。
这个时期的电视新闻还相对简单,通常是由主持人在电视台的摄影棚中朗读新闻稿,新闻内容也较为简单,主要以政府官方信息为主。
到了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电视新闻开始逐渐向现场报道转变。
技术的发展使得电视新闻采访和报道更加灵活和便捷。
记者们可以携带便携式摄像机前往现场采访,将实时画面传回电视台,为观众呈现真实的报道。
这使得新闻报道更加立体生动,并且观众可以第一时间获取到最新的信息。
同时,电视新闻开始探索多样化的节目形式,如专题报道、访谈节目等,丰富了新闻的内容和形式。
进入九十年代和二十一世纪初,随着互联网的崛起和传媒技术的革新,电视新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互联网的出现使得新闻报道不再受限于地域和时间,记者可以通过网络连接全球各地的事件现场,并将报道和实时直播传输给观众。
同时,随着数字广播和高清晰度电视的普及,观众可以享受到更加真实、清晰的新闻观看体验。
这个时期的电视新闻也加强了与其他新闻媒体的合作,形成了新闻联播、新闻频道等集成化的新闻节目。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电视新闻在传播方式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通过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观众可以随时随地观看电视新闻节目,并且可以与其他观众和记者互动交流。
同时,新的技术也使得电视新闻的报道更加多元化。
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的应用使得观众可以身临其境地体验新闻事件,这为电视新闻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可能性。
总的来说,电视新闻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从简单的黑白电视到现在的高清晰度以及多媒体互动的时代。
电视新闻现场直播

新闻直播筹备策划
环节三:记者现场连线的运用
记者现场连线的重要性—— 记者现场连线的重要性 直播的重要元素 向观众报道事件进程、介绍现场相关情况、 向观众报道事件进程、介绍现场相关情况、现场采访 出现问题的原因—— 出现问题的原因 准备不足 记者职业素养不高
新闻直播流程规范
流程规范阶段几个重要环节
大型直播环节众多 只有指令清晰 才能 环环相扣 保证直播顺畅进行和播出安全 做好直播预案和事前演练, 做好直播预案和事前演练,及早发现和 检验可能出现问题的环节
新闻直播流程规范
环节一:演播室
缺一不可: 演播室直播要素众多 缺一不可:
嘉宾 外来信号的双视窗对接 电话连线 新闻短片 新闻解说 动画模拟 PPT演示 演示 现场实物演示 记者连线 同声传译
邓小平在建国35周年 庆典阅兵式上
1990亚运会直播,中央电视台为本台 和各个海外电视媒体共投入了52套便携式 微波设备,使用了14个卫星信道,通过卫 星传送节目2045小时。
这一时期对于电视新闻现场直播发展最重要 的意义在于两个方面的“突破” 1、报道观念的突破
电视人已经意识到,有责任和义务把最真实的 情况忠实传达给受众。从另一方面来说,敢于让 人民知道真实的情况也反映了整个社会民主环境 的改善。
事件的进程应当是紧凑的,适于在一个集中的时段里展现(事件的 动态展现/静态事件的动态化——夏沃事件报道)。 3、冲突性 (相关元素的对比冲突) 4、悬念性 (是否有悬念/这种悬念是不是受众感兴趣的/能否很好地展现)
我国电视新闻直播实践中的不足
盲目求大、 盲目求大、拖沓冗长 报道者对事件的干扰
直播不应沦为“媒介事件”: 直播不应沦为“媒介事件” 1、不是自发性的,而是有计划的预先设置、煽发的。 2、为立即发表而布置的,是预发稿,写好了待机而发。 只问有无新闻价值,不问有无真实性。 3、所关心的主要是“有趣”,但未必与真实情况符合。 4、常设置圈套,弄假成真。 “媒介制造又服务于媒介的剧场游戏”。
电视的发展及其影响

2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电视实验广播的国家。 第一座实验电视台出现于1928年。 直到1941年7月1日 美国第一家商业电视台全国广播公
司的电视台才开始正式播出。 法国政府于1932年在巴黎建立了第一座实验性电视台。
款、存款等。
10
第二节 中国电视事业的发展
中国电视事业起步于1958年,迄今已有30多年历史。中国电视事业的发展 可以划分为四个时期,初创期、停滞期、复苏期和发展期。
初创期(1958一1965年) 中国第一家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于1958年5月1日开始
试播。1958年9月2日正式播出。 北京电视实验台节目时间表(试行) (1958年5月1日一6日30) (每周二从,逢星期四、日播送)星期四节目 00 开始标志和开始曲,本日节目预告
除NTSC制式之外,法国和德国的科学家分别在这一 基 础 上 研 制 出 了 S E C A M 制 和 PA L 制 。
中 国 使 用 的 是 PA L 制 式 。
由于政治和经济等利害关系,这三种制式未能统一, 而是展开了激烈的竞争。竞争的结果,形成了这三种 制式在世界范围内的“三足鼎立”的局面。
录像设备的使用
1966年1月,北京电视台首次采用电视录 像设备,但使用范围极为有限。
从黑白电视到彩色电视的过渡
1972年10月,我国派出代表团考察了法国、 瑞士、联邦德国、荷兰、英国等五个国家彩 色电视的发展状况,作出了使用 PAL制作为 我国彩色电视暂行标准的决定。
1973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开始彩色电视 试播,每周播出4次。10月1日开始正式播 出。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 电视完全沦为阶级斗 争的工具。新闻节 目 表现的是各种政治运 动及“抓革命促生产 等内容,“假、大、 空,高、大、全”是 电视新闻的主流。
张春霞的作业《中国电视新闻栏目的发展》

中国电视新闻栏目的发展2010级新闻采编与制作张春霞20100322008 电视新闻节目是电视台的旗帜和各类节目的核心,是电视台作为新闻传播媒介的主要标志,它反映在这电视的主体功能。
电视新闻节目的质量如何,是衡量一家电视台是否成熟的重要显示剂。
电视新闻节目形态的栏目化是电视新闻获得较为理想的传播效果的基础。
优秀的电视新闻栏目,有利于培养观众的收视习惯,形成较为稳定的观众群,扩大电视台的收视率。
从1958年出现电视新闻节目至今,中国电视新闻已走过了54年的历程。
透过54年的跌宕风景,历数所有的成功与失败,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我国电视新闻节目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绚丽画卷。
我国电视事业诞生以来的54年中,中国电视新闻节目在不断的创新与改革中,完成了自己一次又一次的升华,也成就了中国电视新闻事业的蔚为大观。
透过电视新闻栏目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电视业的发展变化轨迹。
我国的电视新闻栏目的演变与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电视新闻的纪录片时代。
时间为1958-1978年。
在这一阶段,电视新闻栏目基本上处于非规范化状态。
我国的电视事业起步于50年代后期。
1958年5月1日,我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正式播出,开始没有固定的新闻栏目。
直到1978年元旦全国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开办后,真正意义上的电视新闻栏目才开始在我国出现。
在当时特定的政治、经济、社会状态下,我国电视新闻栏目出现了历时长达近20年的停滞状态。
第二阶段:电视新闻栏目兴起与发展时期。
时间是1978-1987年。
1978年5月11日,北京电视台正式改名为“中国中央电视台”,并把“新闻联播”栏目作为中央电视台电视新闻的标志,大力加强力量,办精办好。
此后中央电视台创办了第一个评述性电视新闻栏目“观察思考”它的特征是不满足于一般的动态性报道,而把报道的触角深入到社会深处,对新闻事件、新闻人物进行深度分析报道,引起观众的思考。
在这期间,各地方电视台在转播“新闻联播”节目的同时,也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创办了一些新闻栏目。
中国电视发展历程

19
第20页/共30页
2024年3月1日1时30分
20
第21页/共30页
当前电视事业发展 两大趋势
集团化
网络电视
2024年3月1日1时30分
21
第22页/共30页
中国网络电视台
• China Network Television,简称CNTV
• 是中国国家网络电视播出机构,是以视听互 动为核心、融网络特色与电视特色于一体的 全球化、多语种、多终端的网络视频公共服 务平台。
27
第28页/共30页
328/1/2024 1:30 AM
谢谢!
第29页/共30页
谢谢您的观看!
2024年3月1日1时30分
29
第30页/共30页
2024年3月1日1时30分
12
第13页/共30页
二、节目状况
1.节目娱乐化:追求吸引力 2.栏目品牌化:追求影响力 3.频道专业化:追求号召力
2024年3月1日1时30分
13
第14页/共30页
• 电视制作条件与传播手段的进步
• l、ENG的普遍采用
• 从80年代初开始,ENG设备开始在我国普及。目 前,电视台在制作新闻、专题等节目时,几乎全都 是采用的ENG设备。
2024年3月1日1时30分
7
第8页/共30页
• 1979年1月28日,上海电视台播出中国电视历 史上第一条商品广告。
• 1980年7月,中央电视台开办新闻评论性的专 栏节目《观察与思考》。
• 1981年,央视开播由赵忠祥主持的《动物世 界》,并很快成为央视的王牌节目。
• 1983年春节,央视正式推出“春节联欢晚会”。
• 1987年2月1日,央视第二套节目由面向北京改
中外电视新闻节目比较

乏深度和广度等问题。
外国的电视新闻节目概述
背景与发展
外国的电视新闻节目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外国电视新闻 节目逐渐呈现出多元化和国际化的趋势,涵盖了国际新闻、国内新闻、地方新闻等各个领 域。
特点与优势
外国的电视新闻节目具有信息丰富、报道全面、观点多元等特点,同时注重深度报道和分 析,以及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探讨。
外国电视新闻节目将积极利用新技术 创新节目形式和内容,例如利用人工 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提升观众体验 ,以及通过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平台拓 展传播渠道。同时,加强对数据新闻 的挖掘和应用,提高新闻节目的科学 性和准确性。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改革阶段(1978年-1992年):电 视新闻节目的多元化和深入发展。
创新阶段(2002年至今):电视新 闻节目的全面创新与数字化转型。
外国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历程
起步阶段(1928年-1950年代):外 国电视新闻节目的诞生与初步发展。
成熟阶段(1950年代-1980年代):外国 电视新闻节目的多元化和深入发展。
收视偏好
国内观众更加关注国内时事和民生问题,而国外观众则更加关注国际政治和地缘政治问题。
03
中外电视新闻节目的发 展历程
中国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历程
起步阶段(1958年-1978年):中 国电视新闻节目的诞生与初步发展 。
成熟阶段(1992年-2002年):电 视新闻节目的专业化、栏目化、品 牌化。
外国电视新闻节目的未来展望
全球化与地域化并存
深度报道与评论并重
技术创新推动发展
外国电视新闻节目将继续关注全球范 围内的新闻事件,同时更加注重地域 化特色,满足不同国家和地区观众的 需求。例如,加强对地方政治、经济 、文化等领域的报道,以及结合地域 特色的本土化新闻节目。
电视新闻发展历程

电视新闻发展历程电视新闻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早期的电视新闻内容主要侧重于政治、社会和经济方面的报道,通常由新闻主持人在摄像机前念稿子,没有现场采访和直播。
这种形式持续了几十年,直到20世纪50年代电视技术的进步,直播和录播成为可能。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闻报道方式不断创新。
20世纪50年代,电视新闻开始加入采访、专题报道和实地探访等元素,使新闻更加生动和多样化。
1960年代,卫星技术的发展使得国际新闻报道更加便利,电视新闻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20世纪70年代,电视新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有线电视的普及使得频道数量大幅增加,观众可以选择不同的新闻节目。
此外,即时新闻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一些电视台开始在主要新闻发布会上进行现场直播。
到了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互联网的普及使得电视新闻更加多元化和交互式。
观众可以通过网上新闻平台实时获取新闻信息,并直接参与讨论和评论。
新媒体的兴起还带来了手机新闻和社交媒体的出现,进一步改变了人们获取和传播新闻的方式。
如今,电视新闻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
它不仅提供了及时更新的新闻内容,还通过图像、视频和声音等多种形式向观众传递信息。
同时,电视新闻也面临着来自互联网新闻和社交媒体的竞争,电视台需要不断创新以保持观众的关注和信任。
总的来说,电视新闻发展历程经历了技术、内容和传播方式的不断创新。
从最初的纯文字报道到现在的多媒体直播,电视新闻始终致力于为观众提供准确、及时和全面的新闻信息。
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观众需求的变化,电视新闻将继续演变和发展。
第四章广播电视新闻的特点、分类和写作要求

一、广播电视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
信息产业部公布手机充电器行业标准
• 主持人:信息产业部出台充电器行业 标准,今后所有的手机都将通用一个 充电器了。
• [解说] 您现在看到的就是基于新标 准的手机充电器。
• [同期声]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中 国泰尔实验室主任何桂立:这一端 220伏接电没变,而且支持110伏充 电。逗一端我们做了一个标准化是一 个新加的通用的USB接口,然后在 这条线的另外一端,也就是与手机连 接的端口,没有做标准化,由企业自 行设计。
第四章 广播电视新闻的特点、 分类和写作要求
第一节 广播电视新闻的特点
一、广播电视新闻的发展历程
(一)广播新闻的发展历程
• 第一阶段:广播新闻写作完全照搬报 纸新闻写作的模式。
• 第二个阶段:广播开始出现自己的新 闻文体。
• 第三阶段:广播新闻的基本格局形成 。
(二)电视新闻的发展历程
二、广播新闻的传播特点
•
据悉,2005年初,信息产业部委托中
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组织通信运营企业、手
机制造企业、手机充电器生产厂家、科研
机构等业內相关单位,开展手机充电器标
准规范的研究制定工作,规范和统一手机
充电器的技术指标和接口。信息产业部有
关负责人指出,这一标准的实施,将为公
众提供更加便利的手机使用环境,降低消
费成本,减少电子废弃物污染。
•
刘淇还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是中国
向世界和奥林匹克运动奉献的又一特殊礼
物。它与北京奥运会会徽和口号相应相合
,共同表达着中国人民对和平、友谊、进
步与和谐世界的向往,传递着“北京欢迎
你”的心声;它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表
现了我们多民族大家庭的文化特点,蕴涵
九十年代以来电视新闻大事记

▪ 《东方时空》作为电视新闻杂志在中国拓展 了电视新闻的意义,使电视新闻不仅仅局限 于《新闻联播》和整点新闻之类的各种消息 类新闻,更有了无论在容量和内涵上都更为 深广的人物访谈和深度报道,新闻人物和新 闻事件由此日益故事化、贴近生活、贴近观 众。开启中国电视新闻的栏目化运作时代。
▪ 背景、深度、思想性……这些是《东方时
▪ 空》记者编辑们追求的目标,也是2008版内 容定位上的基本特点。
▪ 2009年8月3日,“杂志型”新闻调查类的 《东方时空》移师央视新闻频道,变身为资 讯类节目,知性主播张泉灵登场。少了往日 的“专题”风格,《东方时空》主打“新闻” 牌,短小精悍。改版后的第一期《东方时空》 分为“主播点评”、“简讯”、“新闻人 物”、“记者调查”、“电话连线”等多个 板块,对新闻进行了各个角度、不同方位的 梳理报道,新闻内容包括国际、体育、证券、 文娱以及全国各地社会热点等,时长由原来 的30分钟扩充为60分钟。
▪ 新版的东方时空播出时间: CCTV新闻频道 每天20:00-21:00, 已从专题节目改为新 闻节目,新闻热点全景式报道,张泉灵和张羽, 劳春燕等主持。
二、《焦点访谈》开启电视新闻的“二解”时 代
▪ (一)、《焦点访谈》介绍
▪ 1993年5月1日,中央电视台开办了晨间版块节目 《东方时空》,其中的《焦点时刻》是一个新闻评 论性的版块。
2008年3月 30分钟 新闻频道晚间 改杂志为专题
频道中心制
2009年8月 60分钟 新闻频道
改专题为新闻
频道中心制
《东方时空》专题节目分析
▪ 2008版《东方时空》的内容定位策略:新闻 事件发生后的第一、第二甚至N个落点,不 是在第一时间追求新闻的现场呈现,而是把 重点放在揭示事实背后的相关要素上:怎样? 如何?为何?未来又将如何?
四十年来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历程

一、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历程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经历了飞速发展的四十年。
这一发展历程充满了辉煌与挑战,堪称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领域之一。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历程,以期为读者呈现一个客观而全面的图景。
二、改革开放初期的新闻传播事业1. 改革开放初期的新闻传播体制改革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新闻传播体制经历了根本性的改革。
在政策层面上,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如《新闻出版管理条例》,《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等,建立和完善了新闻传播行业的法规制度。
2. 传媒机构的多元化发展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传媒机构开始出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许多新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相继建立,使得我国的新闻传播行业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格局。
三、新媒体时代的来临1. 互联网的兴起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和普及,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互联网媒体成为新的传播评台,改变了传统传媒的发展模式。
2.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成为行业的重要趋势。
传统媒体纷纷开设全球信息站、博博、信信等新媒体评台,通过多渠道传播信息。
四、新闻传播技术的进步1.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移动智能设备成为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渠道,新闻传播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
2. 大数据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大数据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帮助传媒机构更好地了解受众需求,精准推送信息,提高信息传播效率。
五、新闻传播行业的挑战与机遇1. 传统媒体面临的困境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传统媒体面临着来自新媒体的激烈竞争,广告收入下降、发行量减少等问题成为传统媒体的困扰。
2. 新媒体的发展壮大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快速、多元化、互动性强等优势,发展迅猛,成为新的市场主导力量。
六、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前景展望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同时也蕴藏着巨大的机遇。
60年来中国电视新闻的发展

二、栏 目多样化,报道深度化 从 15 年 到1 7 年 ,中国电视在 这2 年 的历史 98 98 O
中 , 由于 旧 体制 、 旧观 念 的 束 缚 , 电视 新 闻只 是 报 刊
和广播的简单图解 ,没有 电视特 色,政 治化色彩相当 浓 厚 。改 革 开 放 以后 , 中 国新 闻 界 引进 了西 方 传 播 学
一
央视新闻频道的开播,标志着中国电视新闻更上一个新
台阶 ,全 天2档 整 点新 闻 ,突 出了时 效性 和大 信息 量 。 4 各地 方 台也相 继开 播 了整 点新 闻、滚 动播 出、随 时插播 最 新 消息 等 多 种 形 式 。 在报 道 形 式 上 还 采 用 了 现场 报
、
信息■加大,时效性增强,现场感 日益突出
纪是 中 国 电视 新 闻的 大发 展时 期 。尤其 是2 0年 5 1 03 月 日
出现 ,电视新闻从无到有逐渐发展起来 ,尤其是改革 开放 以来 ,中国电视新 闻取得 了长足的发展 ,电视新 闻 的每 一 步 发 展 都 离 不 开社 会 的发 展 、 科技 的进 步 、
传 播 理 念 的创 新 和 电视 新 闻 人 的大 胆 探索 。
台的 《 间 新 闻 》 、杭 州 电视 的显 著 特 点 是 电视 新 闻 以栏 目的 方 式 固定 下 来 , 基本 上 是 以短 消 息 为 主 , 画面 镜 头 平 稳 、
图像 端 庄 , 播音 员字 正 腔 圆、 庄严 规整 ,节 目严 格 按 照 重 国 内轻 国 际 、先 国 内后 国 际 的 方式 编 排 。节 目 内 容 单 一 , 信 息量 小 ,结 构 松 散 , 无深 度 可 言 ,政 治 教 化 功 能 、宣 传功 能突 出。 央视 的 《 闻联 播 》 是 这 一 新 时 期 的 典 型样 板 ,被 称 为 “ 播体 ” 。 由于 政 策 的 影 联 响 ,全 国各 级 电视 新 闻 节 目形 态 趋 同 ,无 特 色 可言 。 2 世 纪 9 年 代 以来 , 中 国 电视 新 闻 以 央 视 为 龙 O O 头 快速 发展 , 出现 了早 间 、 午 间 、 晚 间等 不 同时 段 播 出的 新 闻节 目,还 有 整 点 新 闻 、滚 动 播 出 、随 时 插 播 最 新 消 息 、字 幕 新 闻 等 多 种形 式 ,提 高 了新 闻 播 出 的 频率,丰富了电视新闻的信息量,而且在播报方式和 播 报 内 容上 进 行 了改 革 。 以 央视 为例 , 《 闻 3 分 》 新 O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

• 比之主评型的新闻评论节目中受众的参与 性而言,述评型新闻评论节目中受众的参 与性依然通过提供事实来获得,受众更多 的是作为新闻当事人出现在节目内容中。 此外,众多述评型新闻评论节目的受众参 与性还是有限的,主持人的单向主观传递, 成为了这些节目的特色。
五、如何做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
一个好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必须选择一个适合 电视语境的选题,调动一些利于视听表现的手法, 实现评论要素与视听元素的有机结合。具体来说 是: • 访谈出观点, • 专家作评点, • 镜头找视点, • 语言显亮点, • 字幕来点晴。
代表,主持人通过“说新闻”,一语点醒 梦中人;(3)读报类,以《第一时间·马斌
读报》、《有报天天读》为代表,主持人 通过解读后的总结来树立节目的舆论导向。
• 两类新闻评论节目的特点辨析
• 1、两类新闻评论节目的基本要素辨析
• 主持人和嘉宾(或新闻评论员)是新闻评论 节目的两大核心要素。随着近年来新闻评论 节目的发展,主持人与嘉宾的关系已经走出 了《焦点访谈》类评论节目“主持人核心式” 的一元化模式,呈现出“主持人核心式”、 “嘉宾核心式”、“主持人与嘉宾对等式” 等多元化的形态,这些形态也是与新闻评论 节目的两大类型相互对应的,主要表现为:
二、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基本特征:
新闻性——时宜性;
政论性——新闻的力量在于摆出事实, 评论的力量在于讲出道理;
群众性——热点、焦点问题;
三、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发展历程
• 第一阶段:对报刊评论的模仿阶段(1958-1980 年);
• 这一阶段电视新闻评论的特点: 内容上:主要来源于报纸(尤其是党报)或由电
评价:在我国电视新闻评论史上具有里程 碑式的意义,不仅标志着中国电视史上第一 个新闻评论性栏目的问世,也标志着一种不 同于报刊与广播评论的、独特新型的电视评 论节目样式——新闻述评的出现。
电视新闻节目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电视新闻节目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1.电视新闻节目概述20世纪初,随着光电转换技术的突破,世界第一座广播电视台于1928年在美国安家落户,这是人类传播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事件。
电视的诞生,标志着人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视听”时代。
麦克卢汉曾这样评价电视的出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电视是人的听觉和视觉的同事延伸。
”而美国著名的传播学家托尼.施瓦茨更是形象地把电视比喻为“第二个上帝”,他认为无所不在的电视电波就像上帝一样,向它的信徒布施感情,知识,情趣和道德观念,从而使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发生微妙的变化。
作为20世纪最大的文化神话,电视不仅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传播习惯,而且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由于电视即时传播的优势,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到各个角落发生的事情。
如1991年海湾战争爆发,多国部队的第一颗炸弹落在伊拉克境内的同时,CNN的消息也随之传遍了世界各地;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的时候,通过电视,全球几十亿观众在第一时间目睹了这一世纪灾难;2008年中国汶川地震之后,各个电视频道的实况直播所带来的震撼,更是深入到每一个普通观众的心里。
事实上,各种受众调查结果也表明,虽然新的媒体形式不断出现,但是通过收看电视来了解新闻时事目前仍然是人们最主要的收视工具。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人们迫切需要通过对周围世界的了解来满足自我对社会环境重大变动的认知欲和知情权,并以此来确认自己的社会存在。
因此,电视新闻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组成部分,在可以预见的较长时间内将无可替代。
另外,由于新闻节目能最直接地体现政府对内对外的政策,立场和态度,最有利于迅速地提高媒体知名度,树立媒体在受众中的威信。
因此,打造新闻节目已成为各大电视台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磅武器”。
正如世界传媒大亨默多克的断言:一个没有新闻节目的电视台毫无价值!2.电视新闻节目存在的问题(以评论栏目为例)(1)时效性不强电视传媒的特点就是快速和现场感,强调第一时间报道和第一解释权。
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

时段编排
形象包装
2000年11月27日,CCTV-1调整了新闻节目的播出时间:《东方时空》由40分钟增加至150分钟,播出时间为 每天6:00-8:30,150分钟版《东方时空》除了在原《东方之子》《生活空间》(《百姓故事》)《时空报道》 (《直通现场》)的基础上增加《早新闻》《时空资讯》《传媒链接》等以外(重播版无新闻环节),还在周日 推出《直播中国》、《世界》、《纪事》(后于2004年1月3日开始从《东方时空》分离并成为独立节目转入 CCTV-新闻频道播出 )、《记忆》;中午的《新闻30分》由30分钟延长到33分钟(其中《新闻30分》的《天气 预报》和《海洋预报》放在节目结束后12:30播出且仅在CCTV-1首播版播出,CCTV-2下午14:30重播版不播出 《天气预报》和《海洋预报》);《时事纵横》扩版为《本周》,17:00增加一档25分钟的国际新闻节目《国际 时讯》(周一至周六),同时《实话实说》栏目从《东方时空》分离成为独立节目在每周日21:15播出 。
1967年1月6日,受“文革”影响,北京电视台暂停播出,但遇到有重要活动仍然播出,2月4日恢复播出,每 周只播1次,随后逐渐增加到每天1次 。
1977年7月25日,北京电视台改成彩色电视频道 。
1978年1月1日,北京电视台推出了晚间新闻节目《新闻联播》。
开播初期
1978年5月1日,经中国**中央委员会批准,北京电视台正式更名为中央电视台,英文缩写为CCTV ;同日 起,保留《新闻联播》、《科教片之窗》、《世界各地》、《城市之间》、《经典电影剧场》、《电视剧》、 《动漫
中央电视台综合 社会评价
目录
02 编排方案
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频道呼号:CCTV-1简称:央视综合频道或央视一套)是以新闻为主的综合类电视频道, 于1978年5月1日开播。
浅谈广播电视事业中的新闻节目和播音主持工作发展历程

浅谈广播电视事业中的新闻节目和播音主持工作发展历程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高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老百姓对于精神食粮的需求也在逐步提高。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国的广播电视事业迅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新闻节目是人民了解国内外各种信息的重要途径,具有时效性、广泛性等特点,是播音主持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从播音主持专业入手,探讨我国目前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的现状,进而播音主持专业新闻节目进行分析,以期对我国未来播音主持专业的发展以及新闻节目的内容有所裨益。
标签:播音主持新闻节目广播电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各行各业开始蓬勃发展。
1958年我国电视传媒诞生,经过50多年的风风雨雨,我国的电视播音业务、电视媒介水平得以迅猛发展,逐步成为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播音主持专业培养大量面向广播影视媒体相关机构学生,具备播音学、新闻传媒学、艺术学等多学科综合素质高的人才,他们从事着广播电视、新闻播音、新闻报道、文艺节目主持、影视配音以及各种与播音主持相关教学工作,为我国的电视传媒事业和新闻事业贡献着巨大的力量,也为我国人民的信息获取提供着不可或缺的来源。
本文通过对我国播音主持专业的简介,分析其发展特点,并结合我国新闻节目的特点,探讨我国播音主持专业新闻节目的内涵,以期对我国未来的新闻传媒发展有所帮助。
一、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历程1.播音主持事业的发展历程自上世纪50年代起,我国的广播电视事业开始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经济水平和科学技术不断发展,90年代开始我国的传媒事业迅猛发展、如火如荼。
在此过程中,我国的播音主持人员需求大大增加,不仅对于播音主持从业人员的数量有极大需求,质量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就极大的推动了我国各大高校对于播音主持专业的设置工作。
就播音主持专业本身而言,该专业主要面向广播影视传媒机构,培养相关具有播音学、新闻学、哲学、艺术学等多学科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从事广播电视新闻播音主持、文艺节目主持、新闻节目报道、体育节目评说、影视配音以及相关专业教学研究的工作。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历程

1949—1976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1949— 1
1956
2
十年探索时期
1956—1966
文化大革命时期 1966—1976 3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公营社 会媒体
网
新中国成立伊始,党和国家迅即对中 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中发展起来的新 闻媒体进行调整与充实,建立起一个 以北京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公营 新闻媒体网。
收获与意义:是建国以来新闻 界的一件大事。
⑴新闻工作者的新闻观念得到解放与更新,冲破了 教条主义的束缚,破除了盲从迷信;
⑵广大新闻工作者明确了要办好我国社会主义新闻 事业,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认真研究总结继承中 国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与经验,并进一步创新,是 新闻事业的社会主义内容与中国民族形式相结合。
引进外 国经验
总结以 往经验
新中国成立初期,苏联新闻工作经验被大量引进到中国 新闻界,成为中共党报理论发展的重要思想渊源。
在总结中共党报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毛泽东、刘少奇、 周恩来以及杰出的党报工作者胡乔木、范长江、邓拓等 提出了不少新的理论观点,强调新闻工作必须坚持无产 阶级党性原则、遵循科学原则和方法、坚持新闻的真实 性原则、做“人民的公仆”。
十年探索时期
十
进行改版工作
年
百加
时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政治家办报
期
大兴研究之风
“双百”时期
改版 工作
(1)1956年,针对新闻工作存在的教条主义和党八股等严重问题, 新闻界掀起了一场以《人民日报》改版为中心的新闻工作改革,毛 泽东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简称“双百”方针) 是这次新闻工作改革的指导思想。7月1日,《人民日报》改版并发 表社论。《致读者》正式宣布改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发展期(80年代)
1.全国电视网建立,“要闻总汇”形成:至1988年,全国已成立电视台417座。1978年1月1日,北京电视台成立《全国电视台新闻联播》,5月1日更名《新闻联播》,标志着以首都为中心的全国电视新闻广播网的形成。
2.栏目多样化:出现了午间新闻、晚间新闻;评论类节目《观察与思考》、专题类节目《专题报道》。
3.时效性增强:1989年11月《新闻联播》播出的新闻中,今日新闻占21.8%。 (三)完善期(90年代)
1.新闻比重增大:1996年央视已经有32个新闻节目。
2.栏目形势更加多样化:
《东方时空》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早新闻”的出现;专题评论类节目《焦点访谈》、谈话类节目《实话实说》都在这个时期诞生;各种新闻题材进一步完善。
6.软新闻:源于西方新闻学的一个名词,指那些人情味较浓、写得轻松活泼、易于引起受众感官刺激和阅读、视听兴趣,能产生“即时报酬”效应的新闻。
“软新闻的硬性传播”:即将非事件新闻事件化,个案事件联系化,个性体验延展化。 其特点有三:(1)内容上,以反映社会文化、日常生活、精神道德等为主;(2)写作动机上,以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为目的;(3)表现手法上,则讲求轻松活泼和吸引人。 硬新闻与软新闻的区别:
节目主持人是约翰?C?斯韦兹(John C(Swayze)。
电视新闻产生之后,报道的重大事件:
1953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举行加冕礼。
1960年,美国总统辩论第一次电视转播。
1969年,美国“阿波罗”号宇宙飞船登月。
1986年,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
1997年,戴安娜王妃葬礼。
2001年,9•11事件。
2003年,伊拉克战争。——媒体的狂欢节
二、我国电视新闻发展史
(一) 初创期(20世纪五六十年代)
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成立;9月2号开始播出节目,被认为是我国电视事业的开端。不久就开始播出新闻节目《图片新闻》。
1.节目简单:图片+口播。
2.比重少:共有两个新闻节目,总长为15分钟。
3.时效性差:当时的新闻往往是延迟很多天。
1.硬新闻于人们的切身利益直接相关,关系到人们在社会上的生存,是人们赖以采取行动的依据;软新闻于人们当前的切身利益无直接关系,仅供人们一般了解和消遣之用。
2.硬新闻具有强烈的时效性要求,晚了就毫无价值;软新闻对时效性的要求相对没有那么高。
3.硬新闻要求报道尽可能的准确和量化;软新闻则讲究写作技巧,用生动活泼的文笔娓娓道来,引人入胜。
二、电视新闻的分类:
电视新闻专业性很强,它的种类主要有:
会议式电视新闻、人物式电视新闻、电视口播新闻(包括只有文字的口播新闻、配有照片的口播新闻、配有资料的口播新闻)、电视新闻纪录片、电视实况转播、电视直播、电视评论等。
(一)按体裁分类
电视新闻节目:消息类新闻节目,专题类新闻节目,评论类新闻节目,谈话类新闻节目,现场直播报道
海湾战争,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提供巴格达实况与萨达姆的独家专访。 伊拉克战争,吕丘露薇只身进入战争全面升级的巴格达。
非典’期间,柴静只身进入高危病房进行现场报道。
9.11事件之后,半岛电视台向全球提供基地组织头目的对外发言。
4.共有新闻,指的是大众传播媒介中所共享的新闻内容。通常由世界性通讯社,如美联社、路透社等传送给与之签订新闻交换协议的各个新闻媒介。
(二)按题材分类
电视新闻:时政新闻,经济新闻,社会新闻,文体新闻
(三)按性质分类
电视新闻:突发新闻,预知新闻,独家新闻 ,共有新闻,硬新闻,软新闻
1.突发新闻,是指对于那些在发生之前无迹象可寻,突然发生的事件的报道。最具挑战性。
显著特点:?突如其来,出乎意料。?事件延续的时间相当短暂,转瞬即逝。?事件的破坏性或影响力较强。
5.硬新闻:源于西方新闻学的一个名词,指那些题材较为严肃,着重于思想性、指导性和知识性的政治、经济、科技新闻。—新闻理论学家甘惜分主编《新闻学大词典》 硬新闻有极严格的时间要求,报道必须迅速,尽可能地准确,信息尽可能量化。受众阅读或视听这类新闻时,只能产生“延缓报酬”效应。
“硬新闻的软化传播”:要从大众的信息需求入手,提高新闻的可读性。
1951年11月8日,该公司又增设了《现在请看》节目,由声誉卓著的广播记者爱德华•默罗主持。
其《晚间新闻》和新闻报道节目《60分钟》都是美国著名电视节目。
1949年2月,美国全国广播公司也开播晚间新闻节目——《骆驼新闻大篷车》,口号是“今日新闻今日见”。
节目每次播出6—8条消息,并加以电影纪录片的图像,生动活泼,很受当时人们喜爱,被称为第一个“真正”的电视新闻节目。
2.预知新闻,指在新闻采访之前就已经知道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议程等,记者可以根据这些已知的信息进行策划和采编的新闻。
对于国内外一些重要的会议、聚会,包括各地方区域、企事业单位特定活动的报道,通常属于预知新闻。
3.独家新闻,指由记者自行采集新闻线索,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采访与编辑。除独家报道外,还要具有巨大的新闻价值或社会影响力。
电视新闻发展历程传播手段,以声音、画面为传播符号,对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狭义的电视新闻,通常是指《新闻联播》等消息类新闻报道。
广义的电视新闻,则是指电视屏幕上所有传递新闻信息的各种新闻节目的总称。
具体地讲,电视新闻是通过电视摄像、记者采访、镜头设计、拍摄、剪辑、写解说词、配音这几个程序来完成。
在新闻传播中,应该以硬新闻为主,软新闻为辅,“软硬兼施”,硬新闻软制作,软新闻高格调。
一、世界电视新闻发展史
1936年11月2日,英国广播公司成立了电视台——世界上第一家电视台,正式播送电视节目,电视新闻随之诞生。
被公认为电视诞生之日,标志着世界电视事业的开端。
1948年8月15,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设立第一个定期的简要式新闻节目《CBS电视新闻》,由高级记者道格拉斯•爱德华主持。
3.更具时效性:1996年播出的《新闻联播》中,今日新闻占40%。
三、电视新闻的传播特性
一、立体信息传播
立体信息传播的表现:电视媒介的技术基础决定了它可以利用动态画面、声音、文字以及静态画面作为传播手段,是信息综合化程度很高的信息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