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转式固液分离机的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 第2期
通用机械
34
水
【摘 要应用以及工作实践中发生的问题和处理办法。
【关键词】设计体会 安全销切断
一、前言
接近了先进国家的水平。
污机清污,减轻劳动强度和改善工作条件是很必要的。
回转式固液分离机的主要优点:
1)有一定自清能力,运行平稳,无噪声。2)格栅与截留污物一起上行,洗刷后的栅面不断~10mm 3)截留污物由于耙齿弯钩的承托,污物不会下4)设有机械和电气双重过载保护后,可全自动无缺点:
1)ABS的犁形耙齿老化快。2)当绕上棉丝后,易损坏。3)个别清理不当的杂物返入栅内。4)格栅宽度较小,池深较浅。
回转式固液分离机是一种可以连续自动清除栅渣回转式固液分离机由电动机减速机带动主副链轮
2009年 第2期
35
通用机械
三、主要构件计算:
1. 减速机链轮与链的选择及确定
确定链条链节数L p
L p =2a 0/p +(Z 1+Z 2)/2+P /a 0 ·[(Z 1-Z 2)/2π]2
式中 a 0 ——初定中心距; P ——传递功率;
Z 1,Z 2——链轮齿数。
计算单排链所能传递的功率P 0及链节距p P 0≥p ca /(K Z ·K L ·K P )
p ca =K A p
式中 K A ——工作情况系数;
K Z ——小链轮齿数系数; K L ——链长系数; K P ——多排链系数; L ——确定链实际长度; L P ——中心距,L =L P P/1000。
2. 减速机链轮与从动链轮的主要尺寸
分度圆直径 d 1=p /sin(180°/Z 1)齿顶圆直径 d amax1=d 1+1.25p -d 0
3. 耙齿尺寸的确定
每个耙齿所能承载的最大污物直径不超过50mm,污物表面密度0.8 g/cm 3,污物在耙齿上最大堆积角为 60°。
污物重力=ρVg =0.8×4/3×πD ³×10。耙齿截污面长度B =B 1+B 2。
R =R′+R″。节距=100m。圆角半径R 0>2 3mm。
耙齿厚б=5mm由耙齿间隙确定。过渡圆弧长=πR /3。
4. 机架的设计
1)轨道长度L 0的确定。上轨道长度 L 0=L 1+L 2+L 3 式中 L 1——链栅垂直高度; L 2——转弯道弧长; L 3——耙齿链的总长度。
下轨道长度 L 0′=L 1′+L 2′+L 3′2)上下轨道宽度的确定
B 1= (格栅的宽度-耙齿栅宽)。
3)上下轨道支撑板厚度δ=8mm。
其中上下轨道均用三角肋板进行加固支撑,侧板用支撑槽钢支撑,为了支撑链栅,采用斜拉角钢进行支撑加固,弯道处用角钢进行加固。
四、设计体会
格栅设计主要按照给定水位差而定。一般水位差为1m(污水处理)和1.5m(冷却水处理),整座设备及其部件则相应设定。格栅的全部机件都能承受所有在操纵、制造、运输、安装和运行中出现的载荷和应力,设计安全参数为1.25以上,整机在运行中无振动或噪声,并考虑到容易拆卸和修理。格栅的运行一般采用时间和格栅前后的液位差来控制。当有2台以上格栅并联运行时,并联运行的格栅前后的液位肯定是一样的,这是因为当每台格栅的截污量互不相同时,但每台格栅的过流量相同,其液位差也相同。因此,当2台以上格栅并联运行时,在格栅的前后设一套液位差计即可,这样可以节省不少费用。
对于回转式固液分离机设计人员在考虑格栅运行控制时,往往按通常的做法设计,即格栅在静止一段时间、截留了一定的漂浮物后开始运行,运行的时间一般足以将所截留的漂浮物清理干净。这样做就失去了回转式固液分离机的一个重要功能——筛滤作用。污水格栅运行的时间间隔较短,如果几分钟就运行一次,但每次只将截留的漂浮物向上抬升一段,这样从上到下格栅的截留物依次减少,下部的截留物稀疏地攀附在格栅上,就象一道滤网,对水中的漂浮物有更好的去除作用,效果不错。这样的控制方式经济实用。
在使用材质上用不锈钢的链条和栅条,延长了使用寿命;在清污传动机构中普遍增加了安全保护措施,过扭矩的保护已从单纯扭矩安全销的方式发展到使用液压控制保护装置,机械过扭及电子控制装置;回转式固液分离机定位精度有了较大提高。
五、工作实践
机器连续正常运行几天后,操作工反映回转格栅停机,经查一对安全销被切断。当时处于试运行阶段,污水中未发现大型飘浮物或较大颗粒物以及棍棒类杂物,也未发现卡死等异常现象。更换安全销后,回转格栅能正常运转。此后,又连续几次出现安全销切断现
2009年 第2期
通用机械
36
水
障消除。
成安全销切断。
六.结束语
参 考 文 献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出版社,2005.
业出版社,2001.
业出版社,2003.
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
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