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的研究及对标分析共28页
粤港澳大湾区与国内主要城市群的比较研究
粤港澳大湾区与国内主要城市群的比较研究摘要:城市群作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形态,目前国务院已批复设立10个国家级城市群。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最年轻的国家级城市群,是包括港澳在内的珠三角城市群融合发展的升级版,是从区域经济合作上升到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国家战略。
本文将通过重点对比分析粤港澳大湾区与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成渝城市群等主要国家级跨省区城市群在功能定位与目标规划、经济实力与人口规模、交通网络布局、产业分布与发展特点等方面的情况,归纳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的独特优势。
关键字:粤港澳,长三角,京津冀,比较一、城市群概念的演进和基本内涵(一)城市群概念的演进无论是基本经济区,还是城镇化抑或是城市群、大都市带、都市圈等,都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部分,即地域经济、省域经济正在向城市群转变。
1935年,民国经济学家冀朝鼎先生在《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基本经济区”的概念,这可能是世界历史上所谓城市群的最早内涵,他指出,“中国历史上的每一个时期,有一些地区总是比其他地区受到更多的重视。
这种受到特殊重视的地区,是在牺牲其他地区利益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这种地区就是统治者想要建立和维护的所谓“基本经济区”。
1957年,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Gottman)发表了著名论文《北美大都市带》,提出了大都市带(Megalopolis)理念,一定程度上兼顾了“城市群”的内涵。
其认为,“在一个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会带动周边区域,而会同几个规模相近、地域相邻的城市,共同组成区域中心、呈组团式或块状分布的都市群,多个都市群又会形成一个‘大都市带’”。
因此,城市群被认为是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区域空间形态的最高组织形式。
此后,城市群的内涵与发展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并被我国所逐渐接受和采纳。
(二)我国城市群的基本内涵我国城市群的兴起是区域经济与城市化发展的产物。
进入20世纪90年,一些在行政区划上临近和空间布局上密集的城市集合,逐步演化成一批初具规模的城市群和正在形成中的城市群雏形。
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研究分析PPT模板(28页)
2012~2016年粤港澳大湾区发明专利总量
(数据来源: 数字化研究院)
10
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能力突出
17家世界500强企业 近2万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
4所世界一百强大学
121个院士工作站 36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2017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深圳-香 港作为“创新集群”排名全球第二。 11
12
9
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能力
专利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创新能力。发明专利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 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科技产业创新发展是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建设的核心内涵。
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2016 年,粤港澳大湾区历年发明专利总量 依次为61764件、71037件、 103610件、155074件和193712 件,呈现逐年稳步递增趋势,增幅分 别达15.01%、45.85%、49.67%和 24.92%,其中2014年和2015年的 增幅最大,接近50%。五年来粤港澳 大湾区发明专利总量增幅达 213.6%。
18
对标分析结论
1 政策角度分析 2 经济角度分析 3 社会角度分析 4 技术创新角度
通过详细解读纽约、东京、旧金山三个世界级湾区 建设经验,我们发现湾区的发展离不开四个重要方面:
17
对标分析结论
相比较而言旧金山湾区对粤港澳湾区最具借鉴意义,核心城市旧金山和深 圳在产业结构、城市定位方面都具备可比性。在产业结构看,深圳与旧金山 均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导,以金融服务业为侧重点,并且多元发展新兴产业。 在城市定位上,旧金山发展关键是高新技术产业和富于创新精神,同样深圳 定位是最具有影响力的创新城市。
湾区经济四大特征: 高度开放、创新引领、 宜居宜业、区域协同。
4
粤港澳大湾区概况
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分析报告
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分析报告一、联通之湾:顶层设计首推互联互通,基建“超级工程”先行 (2)二、合作之湾:城市群核心竞争力不在简单加和,在深度融合 (5)1、金融业:以创新的金融业态共建核心金融圈 (7)2、制造业:创建“中国制造”现代产业先导区 (8)三、开放之湾:“逆全球化”时代探索中国开放经济升级版 (8)四、创新之湾:汇聚全球产学研创新动力,打造“中国硅谷” (10)一元复始,“粤港澳大湾区”无疑是新一年中国经济的关键词之一。
备受瞩目的《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即将出台,打造“世界级湾区”将从战略规划进入全速落实阶段,各领域合作举措和初步成果将会密集上线,目标是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成国际一流航运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和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
当前来看,大湾区将主打互联互通、合作优化产业布局、进一步对外开放以及大力支持科技创新,随之而来的机遇主要集中在基建、交通运输、物流、金融、科创、高端制造、现代服务等重点领域。
一、联通之湾:顶层设计首推互联互通,基建“超级工程”先行2017 年最后一夜,港珠澳大桥主体完工后首次全线亮灯并放烟火迎接新年。
这座大桥由粤港澳三地共同出资,经过6 年筹备、8 年建设,已建成世界最长的6 线行车沉管隧道和跨海距离最长的桥隧组合公路,是世界规模最大、最具挑战性的跨海桥梁工程。
虽历经波折、备受质疑但建成后的确会为三地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在港珠澳之间形成真正的“1 小时生活圈”。
这项超级工程也许可以看作是整个大湾区建设的一个缩影。
2017 年初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就从多年的筹备阶段正式进入国家战略层面。
12 月的中央经济会议当中,大湾区被列入2018 年重点工作,标志着该战略规划将进入正式实施、全面启动的新阶段。
2019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分析报告
行
产业优势
动
大湾区的专业集群特征明显
变
无
产业布局领域更侧重在下游消费品行业
止
境
u 轻工业发达,重工业较为落后
21111111111433
u 珠江东岸的电子信息工业较为突出,珠江西岸的电气
制造工业相对突出
u 珠三角的汽车产业实力较强(新能源电动车领先) u 装备制造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02大湾区产业特征:1)湾区在全国的产业优势
2018年华为世界500强中排名第72位、云计算、人工智能和5G等加速走向规模商用 转移东莞:华为研发团队2018年7月正式搬迁至东莞松山湖基地,深圳会建设为国际化的总部
2018年腾讯世界500强中排名第5位
投资人工智能并将人工智能技术用于现有产品;推出智慧零售策略,借支付、云、人工智能等技术能力推动线下零售
珠江东岸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代表为深圳、东莞和惠州,核心支柱产业都是电子信息工业。而珠西电气机械产业群的内部
城市的支柱产业各有不同,例如广州是汽车制造业及日用化工,而佛山则是以家电、陶瓷、灯具为主,珠海最大的制造业亦
是电器,江门以其涂料产业闻名。除了以上7个城市,中山在各个产业发展较为平均,主要集中在电器、电子信息、服装、五
创
金等;外围区域的肇庆工业基本围绕废弃金属处理加工及再利用。
造
图:湾区九市支柱产业
行
深
动
圳
广 州
中 山
变
无
止
东
莞
境
佛
珠
山
海
惠 州
肇 庆
江 门
Make Change With Innovation
02大湾区产业特征:2)各城市支柱产业
粤港澳大湾区与世界大湾区的对标研究
粤港澳大湾区与世界大湾区的对标研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和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和世界大湾区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
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的国家战略,是目前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而世界大湾区则是全球经济发展的热点区域。
本文将从多个维度对粤港澳大湾区和世界大湾区进行对标研究,分析其在经济、科技、人才、产业、城市规划等方面的异同点,以期为相关决策提供参考。
经济发展首先来看经济发展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和世界大湾区都是经济发达地区。
粤港澳大湾区由广东、香港、澳门三地组成,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为7000万。
据统计,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GDP总量达到10.04万亿元,GDP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实力主要体现在广东省,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作为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之一,拥有强大的制造业基础和较高的GDP。
而世界大湾区则是指北美洲的三大城市:纽约、新泽西和底特律组成的大湾区,总人口超过1800万。
世界大湾区拥有发达的金融、科技和文化产业,是全球经济的核心之一。
根据数据显示,纽约地区的GDP总量超过1.6万亿美元,是全球最大的城市经济体之一。
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粤港澳大湾区和世界大湾区在经济发展方面都有着较强的实力,但由于地域环境和政策制度的不同,其经济结构和发展重点存在差异。
科技创新在科技创新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和世界大湾区都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
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多所高水平的大学和科研机构,例如香港大学、深圳大学、中山大学等,且资金充沛,政策支持力度大。
据统计,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投入达到5903亿元,其中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值约为1.2万亿元,占粤港澳大湾区高新技术产值的73.2%。
特别是深圳市,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核心区,综合科技实力和产业基础排名全国前列。
在世界大湾区,科技创新也是其重要的优势之一。
纽约成为了全球最大的科技中心之一,拥有大量的科研机构和高校,以及众多的科技企业和创新孵化器。
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深港协同发展研究
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深港协同发展研究大湾区背景下深港协同发展研究目录一、深港协同创新的有利条件与困难 (1)(一)深港协同创新的有利条件 (1)1.深港城市优势互补性不断增强 (1)2.深港两地拥有世界一流的学科群,为两地合作带来顶尖创新人才 (3)(二)深港协同创新面临的困难 (4)1.深港两地利益不协同 (4)2.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不协同 (4)3.科技创新与金融发展不协同 (5)4.科技创新与人力资源不协同 (6)二、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深港协同创新的新机遇 (6)(一)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上升为国家战略,让深港协同创新在战略层面走上新高度 (6)(二)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为深港协同创新指出明确方向 (6)(三)深港城市的定位明确,凸显了深港协同创新的重要性 . 7 (四)粤港澳多种协同举措,为推动深港协同创新提供了具体的实现路径 (7)三、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深港协同创新对策建议 (8)(一)构建开放型深港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 (9)1.加强科技创新合作 (9)2.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 (9)(二)依托“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打造深港区域协同高水平科技创新载体和平台 (10)(三)多措并举,优化深港协同创新环境 (11)1.深化区域创新体制机制改革 (11)2.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 (11)3.促进深港各高校科研人员更多地互动 (12)4.继续推进交通设施建设,打造深港互联互通优质生活圈125.设立深港创投基金,助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发展 (13)大湾区背景下深港协同发展研究一、深港协同创新的有利条件与困难(一)深港协同创新的有利条件1.深港城市优势互补性不断增强香港高校具有较强的基础科研实力。
在2017~2018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香港有5所大学入围全球排名前100的大学,为全球主要城市或地区之冠。
其他全球主要城市或地区中,伦敦有4所大学入围,列第二,波士顿有3所大学入围,旧金山湾区、纽约、芝加哥、巴黎、北京分别有2所大学入围。
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的进展、问题与战略思考
大湾区内的企业也加大了对创新的投入,通过自主研发、产学研合作等方式推动技术创新。
人才引进与培养
各城市在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也加大了力度,吸引了一批高层次人才到大湾区工作和发展。
创新投入的增加
03
科技成果转化
大湾区内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逐渐增强,将实验室研发成果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
创新产出的提升
对未来发展的展望
THANKS
感谢观看
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在创新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深圳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资、优化政策环境、加强产学研合作等,这些措施为深圳市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深圳市的科技创新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产业、互联网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等领域,这些领域的创新成果为深圳市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建立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加强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衔接,培养更多具备专业技能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要点一
要点二
优化人才引进政策
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人才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为其提供优惠的政策和良好的工作环境。
加强人才交流与合作
推动粤港澳三地的人才交流与合作,互相学习借鉴,提高整体人才素质。
要点三
优化市场环境,提升创新活动的市场化程度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企业创新提供法律保障,激发创新活力。
优化市场准入机制
降低市场准入门槛,鼓励更多企业参与市场竞争,促进创新活动的市场化程度。
加强产学研合作
推动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商业化应用。
01
02
03
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的案例分析
04
案例一:深圳市的创新发展实践
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压力与对策
13
粵港澳大湾区经济 发展正处于迈进 创新经济的关键阶 段 ,生态环境质量 和人居环境品质与 建设国际一流湾区 和世界级城市群的 战略目标网互通;重 构区域水资源供给格局,重点拓展西江水源,提 高北江水源开发利用率,稳定东江水源。
二 是 优 化 供 排 水 格 局 。建立西北江三角洲 “靠西取水、靠东退水”的供排水格局,东江片 区通过各类水闸及控制枢纽调节的格局,逐步分 离取排水河系,加强影响供水通道水质的支流和 污染源监控,汇人供水通道的支流水质要求达到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in类要求,依法关停涉重金 属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排污口。供水通道管控 区范围内禁止建设化学制浆、印染、鞣 革 、重化 工 、电镀、有色金属冶炼等重污染项目及排放有 毒有害物质、重金属的工业项目。
对 标 美 丽 湾 区 发 展 愿 景 ,生 态 环 境 形 势 仍 然 严峻
粤 港 澳 大 湾 区 总 体 呈 现 “先污染后 治 理 ”的
状态,由 于 “历史欠账”多 ,长期积累的生态环 境问题短期内未有根本改变。主要体现在
水 质 性 缺 水 问 题 日 益 凸 显 。粤港澳大湾区 位处珠江流域下游,珠江三角洲河网水质相对较 差 ,饮用水水源安全长期面临平原河网水污染和 湖 库 富 营 养 化 的 胁 迫 。 同 时 ,上 游 地 区 水 污 染 呈现流域蔓延态势,一定程度上影响湾区饮水安 全 。根据广东省环境监测资料,2006年 以 来 ,西 江干流及支流贺江、北江上游浈江和支流武江、 东江上游寻乌水和支流安远水、九洲江、韩江支 流汀江等主要人境河流水质达标率均低于75%。珠 江口旱季咸潮上溯严重威胁沿岸的江门、中山、 珠 海 、广 州 、东 莞 等 城 市 的 供 水 安 全 。饮用水水 源风险管理亟待加强,供水水源布局分散、水源 结构单一、应急备用水源建设滞后等因素影响供 水水源安全。
粤港澳大湾区系列课4 对标世界湾区
世界四大湾区对标分析 数据来源: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世界四大湾区对标分析
纽约湾区:以“金融+文化”产业数字化为牵引的科创湾区
文化+金融助力,造就了纽 约湾区独特科创内核
1
2
数字+科技融合,推动金融与 文化都会华丽转型
世界四大湾区对标分析 数据来源: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推动科技金融创新
旧金山湾区建立以发达的风险投资为主体的金融环境,实现高新科技与金融资本之间 良好的结合,为湾区的经济产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金融资源,发达的科技金融体制也为硅 谷的高新技术及创新科技提供充足和必要的资金保障。
• 创新孵化体系 • 鼓励科技企业金融创新 • 成立专门科技银行 • 建立深圳版的SBIC
颠覆科技创新底层逻辑,科 研与资本的良性循环提供澎 湃动力
生物科技成为旧金山湾区重要 增长极,也是湾区竞争中第二 章科创王牌
1
2
3
信息科技与数字科技的“高速 列车”助力旧金山湾区引领全 球科创中心
世界四大湾区对标分析
世界四大湾区对标分析 数据来源: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世界四大湾区对标分析 数据来源: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东京有东京股票交易所,纽约 有华尔街,旧金山硅谷地区则有 一千多家风投公司,而粤港澳地 区则有深交所和港交所。
世界四大湾区对标分析
• 重要的制造业中心: 珠三角地区是我国乃至全世
界重要的制造业中心,像是东 莞、中山等。 • 科研机构或院校源源不断的
人才输送: 高校林立,科研所众多,完全具 备世界级湾区的水准,不过目 前科研水平相对于硅谷东京稍 落后。
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研究分析PPT模板(28页)
16
粤港澳大湾区有望5年内超越东京湾区 成世界第一湾区
粤港澳大湾区近年来,总体 经济增速一直保持在7%以上, 2016年经济增速分别是纽约湾 区的2.26倍,东京湾区的2.19 倍,旧金山湾区的2.93倍。按 这种趋势发展,有望在5年内 (2022年)超越东京湾区,成为 世界经济总量第一的湾区。
全美最大的500家公司,1/3以上的总部设在纽约湾区。纽约湾区有58所大 学,拥有两所世界著名大学。
14
东京湾区——“产业湾区”
东京湾区被称为“产业湾区”,形成了京滨、京叶两大工业地带,钢铁、石 油化工、现代物流、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等产业十分发达,制造业和建筑业 等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达16%,特点鲜明。
制度协同
金融协同
产业协同
科创协同
人才协同
21
1.制度协同ー“构建区域协同创新机制”
相比于旧金山、纽约和东京等国际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处在“一国两 制”框架之下,存在文化、法律、空间、产业等方面的“基因”差异,湾区内 部尚未实现要素自由流动。建议加快建立粤港澳大湾区大湾区建设协调机构, 有必要研究成立由国家相关部门和粤港澳三地组成的“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领 导小组”构建联系紧密、沟通高效,协调有力的三地合作机制。
湾区经济四大特征: 高度开放、创新引领、 宜居宜业、区域协同。
4
粤港澳大湾区概况
粤港澳大湾区指的是由广州、佛山、肇庆、深圳、东莞、惠州、珠海、 中山、江门9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形成的(9+2)城市群。 是继美国纽约湾区、美国旧金山湾区、日本东京湾区之后世界第四大湾 区。是国家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 粤港澳大湾区覆盖面积5.6万km²,人口6670万,2017年,粤港澳大湾 区经济总量超1.4万亿美元,已超过旧金山湾区,接近纽约湾区水平。
广州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地位作用与发展对策研究
ECONOMIC RESEARCH GUIDE2021年第07期No.07袁2021经济研究导刊引言2017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推动内地与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
之后,《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在香港签署。
2017年被誉为“粤港澳大湾区”元年。
2018年8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首次会议召开,该领导小组将起到关键性的统筹协调作用,从而有助于加强顶层设计和破除制度壁垒。
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目标是打造国际一流湾区与世界级城市群,成为更具活力的经济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和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的示范区。
“粤港澳大湾区”关键词是融合,本质是协同发展。
开放性、创新性、外溢性、宜居性、网络性、国际化、区域协调是湾区经济的主要特点。
根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设想,大湾区的建设将全面提升区内各城市的地位和价值,香港将巩固其世界顶级城市的地位,而广州和深圳将迈向世界级核心城市。
广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枢纽城市,在文化底蕴、人口数量、产业结构、高等教育和生活环境等方面核心地位显著。
广州城市发展的目标定位必然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整体战略设想,力求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基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战略设想,在2018年初制订出台的《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草案中,广州的目标愿景是“美丽宜居花城,活力全球城市”。
城市性质为:广东省省会、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商贸中心、交往中心、科技产业创新中心,逐步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领型全球城市。
该规划为广州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发挥核心动力作用指明了方向和行动路线,描绘了广州城市发展的宏伟蓝图。
2018年10月,值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广东视察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广州推动“四个出新出彩”,包括综合城市功能、城市文化综合实力、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四个方面出新出彩,从而实现老城市新活力。
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差异的动态研究
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差异的动态研究摘要:文章运用核密度函数估计和因素分解法,对1997—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发展分布状况和时空演变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体呈现高速发展态势,2013年后,低中发展水平地区逐步向高水平发展地区靠拢,但同高水平发展地区仍存在较大差异。
因素分解结果表明,均值效应是造成经济发展分布变化的重要因素,其次为方差效应,残差效应最小,且方差效应对均值效应具有较大反向作用,说明区域发展差异对经济发展存在制约,区域异质性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关键词:增长分布,核密度估计,因素分解,粤港澳大湾区0引言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当前重点建设的重要区域之一,基于优越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区位,湾区内创新资源高度集聚,经济发展态势良好。
由于开放程度高,人口密集,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乃至全球经济发展和技术革新方面都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准确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内部的格局分布和功能定位,对湾区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有关粤港澳大湾区的研究主要围绕经济演变的时空特征、区域协调关系和影响因素等方面展开,如展金泳等(2016)[1]对于粤港澳区域之间的发展差异和协调性的时间演变和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周春山等(2017)[2]利用1995—2015年粤港澳地区经济数据构建指标体系,对湾区发展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得出绝对差异扩大、相对差异缩小、空间分布呈现“倒U”趋势的结论;梁经伟等(2018)[3]认为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研发创新对于经济发展具有显著影响;刘云刚等(2018)[4]对粤港澳地区的区域特色和发展优势与劣势进行对比,提出未来发展路径和对策。
上述文献虽很好地描述了湾区内经济发展的时空格局,但对湾区内各市域的发展差异并未进行详细探讨,少数差异性的分析主要是通过统计指标如变异系数、标准差或空间模型进行分析的,指标形式单一,只能反映单方面特性,无法有效体现差异因素。
区域差异性对经济的发展影响巨大,差异程度的大小会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促进和阻碍作用[5],是区域经济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18-2019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分析报告
• •
2017年,广东省常住人口数量达11169万人,在全国占比达到8%, 位居全国之首;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622人,为全国的4.29倍。
珠三角人口集聚效应凸显,尤其是深圳和广州。2017年,深圳、广州 两座城市净增人口共107.48万人,占全省新增人口的63%和珠三角新 增人口的71%。
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成果
东莞
连接大西南枢纽门户
肇庆
惠州
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 对标深圳,对接广州
港澳市场及创新资源 + 珠江空间与平台 世界旅游休闲中心 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
珠海
江门
全球华侨华人双创之城 沟通粤西与珠三角
澳门
香港
国际金融、航运、贸易、资产管理中心 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 亚太区国际法律及解决争议服务中心
全面梳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在人流、物流、资金流、信 息流、标准对接资格互认等方面存在的机制体制障碍和 一批需要先行重点研究解决的问题
《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机制创新行动方案》已经形成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即将出台 《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发布实施在即
推进环线+放射线珠三角城际铁路网的建设,完善大湾 区的城际轨道网,未来粤港澳大湾区有望建成一小时城 轨交通圈
•
•
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定位→4个核心城市和7个枢纽门户城市
国际科技、产业创业中心 全球高端金融产业综合体 金融综合生态圈 广州
深圳
中山
珠江西岸区域科技创新研发中心 承接珠江东西两岸区域性交通枢纽
国际航运、航空及科技创新枢纽 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核心门户城市
佛山
制造业创新中心 国际制造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