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人物点评

合集下载

《论语》中的人物形象与思想观点分析

《论语》中的人物形象与思想观点分析

《论语》中的人物形象与思想观点分析引言在中国古代哲学经典著作中,孔子的《论语》被誉为圣人之教和中国礼仪思想的重要来源。

这部书集中了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行和思想,对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具有重要价值。

本文将从《论语》中的人物形象和思想观点入手,分析其中蕴含的价值理念和智慧。

1. 孔子的人物形象1.1 仁者爱人孔子是《论语》中的主角之一,他被尊为中国文化的伟大导师。

孔子的人物形象中最突出的一点是他的仁爱之心。

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互助,认为一个人应该先修养自己的道德品质,然后助人为乐。

他经常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表达了他的思想观点,即每个人都应该用温和和仁慈的心态对待他人。

1.2 教育家的形象孔子也被称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

他的教学方法独特且富有启发性,他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才能,并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塑造一个人的整体素质。

他的学生中最著名的是曾子和颜回,他们代表着不同的学生类型,展现了孔子丰富的教育智慧。

2. 孔子的思想观点2.1 仁爱思想孔子的核心思想之一是仁爱思想。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但需要通过道德修养来实现自己的潜能。

他主张人们应该以仁爱之心待人,关心他人的利益,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善社会。

孔子认为,只有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才能实现和谐社会。

2.2 礼仪观念《论语》中提到的另一个重要思想观点是礼仪观念。

孔子主张人们应该遵循礼仪规范来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

他认为,通过符合礼仪的行为来表达尊重和关心他人,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孔子的弟子曾子曾提出:“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2.3 教育观念孔子的思想中,教育观念占有重要的地位。

他认为教育是塑造人的完美个性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

孔子主张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才能,让他们成为有德行、有智慧的人。

他提出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观点,强调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快乐和成长。

3. 曾子的人物形象和思想观点3.1 曾子的才华《论语》中,曾子被孔子称为“柔弱”之人,但他却展现了非凡的才华和潜力。

《论语》中的孔子形象简析

《论语》中的孔子形象简析

《论语》中的孔子形象简析摘要:从《论语》问世至今的多年时间里,对《论语》和孔子的研究几乎从未间断过,而这些研究大多是集中在孔子的哲学思想或是政治主张,孔子的形象也在这绵延两干多年的阐释解说中不断变化,他竟成了不是被人尊奉为至圣就是被人贬斥为恶魔的最具有争议性的历史人物,真正的孔子形象却越来越神秘。

本文试图从《论语》出发,简要分析孔子在其中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论语》,孔子,人物形象在生活中,每个人的性格都应该是丰富的,或说是多面的,这一点于孔子也不应该例外。

在《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性格常丰富的孔子形象,他并非一味地道貌岸然,而是一个和我们一样有其喜怒哀乐的活人。

所不同的是,孔子既有如常人般的可爱性情,又有常人所不具备的作为圣人的优秀品质,所以,《论语》中的孔子不是一个单一的形象,而是一个多面的、丰富的、立体的形象。

作为学者,他学识渊博,勤学不厌,作为导师,他诲人不倦、言传身教,作为君子,他守礼谦让,执着坚毅,而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性情中人,他又是那样的幽默可爱,平实可亲。

一、渊博学者说孔子是一个博学的人,这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孔子一生好学不厌,在当时被看作是几乎无所不知的人。

正因为如此,有许多与孔子同时代的人,包括当权者、名士都曾向孔子请教,且各种问题都有。

孔子是鲁国人,鲁国的王公贵族几乎都向孔子请教问题。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子路》),“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八佾》),“哀公问日:‘何为民则服’”(《为政》),“孟彭子问孝”“孟武伯问孝”(《为政》),“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为政》)[1],以上这些人都是鲁国的掌权者。

除了本国人外,《论语》中也记载有他国当权者向孔子请教的例证。

《颜渊》篇里面就记载有“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卫灵公》里也记载有“卫灵公问陈于孔子”[2]。

而孔子对这些社会、人生、政治、礼仪、伦理道德等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问题的品评、理解与论断,就是他博学多识的最好证明。

从《论语》人物点评看孔子的“仁”

从《论语》人物点评看孔子的“仁”

摘要本文主要从《论语》中的人物点评出发来探究孔子“仁”的思想,通过孔子对子路、宰我、闵子骞、颜回、管仲、殷三仁、伯夷、叔齐等人评价的考察发现孔子的“仁”具有以下特质:“仁”不同于其他的美德之处在于其侧重于“情”,表现为孝悌和仁爱的善良情感。

“仁”从事功的维度则表现为利民安人的功业。

从实践的维度“仁”则表现为笃信好学和乐道,经实践与道达成统一,使得“道”的品质在人这一主体上得以展现。

关键词:仁爱孝悌事功笃信好学仁道孔子的学说,从“礼”开始,进而至“仁”“义”“智”“信”等概念,礼或为其思想的始点但并非核心。

孔子卓越于一般的儒生是在于他对礼仪制度后仁的发现。

《论语》中曾多次涉及问仁,根据孔子对各色人物的评点看来,他颇少首肯某人为“仁”,唯赞颜回“其心三月不违仁”;也极少直接否定,只说宰予不仁;通常则答以“不知”。

除了“仁”之外,还有诸如“智”、“勇”、“忠”、“清”、“直”等价值评价。

孔子对诸多人物四两拨千斤的评点不仅言微知著,颇具人物品藻的意趣,而且也体现着“仁”的特质。

一情的维度:仁爱与孝悌当把“仁”作为一个价值评价时,在论语中我们可发现以下几处。

孟武伯问孔子,子路、冉求和赤是否可以称为“仁”,孔子分别列举了三人的政治能力,对于是否具备“仁”的品质,则婉言回“不知其仁也”。

季康子问子路、子贡、冉求三子从政,孔子则说“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果”是果敢决断,“达”是通于物理,“艺”是多才艺,子路果敢有勇能任事,子贡通达有智谋能明事,冉求多才多能能治事,孔子只是肯定了三子有这些品质,可以从政,并未涉及其仁德与否。

子张问孔子,令尹子文、陈文子“仁矣乎?”,孔子分别答以“忠”、“清”、“未知焉得仁”。

令尹子文三免三任,交接工作负责到位,忠而无私。

陈文子违乱求治、不污其身,洁身自好,但孔子皆不许其为“仁”。

由此可见“仁”与“智”、“勇”、“忠”、“清”此类一般的美德实为不同,那么“仁”的特殊性在何处?“仁”不同于“智”、“勇”,可以说是从“情”的维度出发的。

论语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论语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有关《论语》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其中包含了孔子及其弟子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这些评价主要是针对春秋时期的历史人物,如管仲、子产、晏子等。

在《论语》中,孔子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从德行、才能、功绩等方面入手。

他强调君子的品德修养,认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应该具备仁、义、礼、智、信等品质。

同时,他也关注历史人物的功绩和贡献,认为一个伟大的人物应该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以管仲为例,孔子对他的评价是复杂的。

一方面,孔子认为管仲是一个有功于国家的人物,他的政治和军事才能都非常出色,为齐国的强盛做出了重要贡献。

另一方面,孔子也批评管仲的品德不够高尚,他的一些行为不符合儒家的道德标准。

总的来说,《论语》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是多元的、客观的,既关注人物的功绩和贡献,也重视其品德和道德修养。

这些评价对于我们理解历史人物、认识历史事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人物形象角度浅析《〈论语〉十二章》

从人物形象角度浅析《〈论语〉十二章》

从人物形象角度浅析《〈论语〉十二章》文予以论 vol.15浅析《论语》中的“君子”形象文/章立◆◆◆《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之一,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和教育原则等方面。

在该书中,曾多次提到“君子”一词。

“君子”这一词在古代,代表着两类人,一类是有地位的人,如君主;另一类则指的是有道德的人,或者说是道德修养良好的人。

在《论语》中,有德者出现的次数远大于有位者。

因此本文中提及的君子,指的是有德者。

“君子”这个词语,贯穿了整部《论语》。

君,代表着尊贵的身份。

子,是当时对人的一种尊称。

孔子的伟大在于,将“君子”一词的意义范围扩大,是它不仅仅局限于“有位者”,而发展成“有德者”。

那么,孔子认为的“君子”又是怎样的一类人,下文将从七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勤奋好学,注重精神上的追求和自身的修养◆◆◆《论语》开篇便提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了,然后按照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这就是君子。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说的是温习旧知识从而得知新的理解与体会,凭借这一点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可见,君子是多么好学。

“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就是说吃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

君子不仅仅追求物质生活上的富足,更要去追求精神上的满足。

如果只是追求饮食饱足、居住舒适,那么和低级动物也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人之所以是高级动物,就在于他有精神层面的追求。

这也是人不同于动物的根本标志。

“君子谋道不谋食。

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

君子忧道不忧贫。

”孔子说,君子用心力于学术,不用心力于衣食。

耕田,也常常饿着肚子;学习,常常得到俸禄。

君子只着急得不到道,不着急得不到财。

看的出,君子注重学习,注重自我的修养,而不是一味地沉湎于对物质的追求。

另一方面,如果只是沉迷于对物质的追求,不仅会阻碍自己的道德修养,还会损害他人的利益。

在当今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时代,孔子的“重精神轻物质”观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应该积极提倡。

还有一点就是“就有道而正焉。

孔子评价颜回的话

孔子评价颜回的话

孔子评价颜回的话
一、孔子对颜回的评价
颜回,字子渊,是孔子众多弟子中最贤良的一位。

在《论语》中,孔子对颜回的评价极高,他说:“回也其心三月矣。

”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颜回的认可和赞赏。

颜回以他的品行和才能,成为了孔子心中的得意门生。

二、颜回的品德与才能
颜回的品德和才能在孔子的弟子中堪称佼佼者。

他为人谦逊,尊师重道,勤奋好学,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

颜回的生活十分清贫,但即便在艰苦的环境下,他仍然坚定地追求道德和智慧。

孔子曾称赞他说:“回也,其心志乎!”这句话充分肯定了颜回的品德和志向。

三、颜回在孔门中的地位
在孔子的众多弟子中,颜回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他不仅是孔子的得意门生,还是其他弟子们的楷模。

颜回不仅在道德品质上受到孔子的赞誉,还在学问和实践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果。

他遵循孔子的教诲,致力于传播儒家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颜回的影响与传承
颜回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对后世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他遵循孔子的教诲,传承了儒家的道德观念和智慧。

在他的影响下,儒家学说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后世许多儒家学者都把颜回视为楷模,尊奉他为“复圣”。

总之,颜回作为孔子的得意门生,以他的品德和才能在孔门中崭露头角,成为了后世儒家学者的楷模。

《论语》人物评价:孔子和弟子们的形象

《论语》人物评价:孔子和弟子们的形象

《论语》人物评价:孔子和弟子们的形象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形象在《论语》中被描绘得栩栩如生,深深影响了后世的社会和文化。

弟子们则是孔子的学生和追随者,他们以不同的个性和特点展示了孔子教育下的各种品质和价值观。

本文将对《论语》中孔子和弟子们的形象进行评价。

首先,孔子被视为圣人和官员的典范。

他被描绘为智慧、勇敢且富有魅力的导师。

孔子智慧卓越,他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教授学生,以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道路。

他的思想和智慧被其他人尊重和崇拜,甚至有人将他与圣人相提并论。

孔子对人际关系和道德规范的重视,使他成为一个非常理想的政治家和领导者。

其次,弟子们的形象多种多样,展现了孔子教育下的不同特质和品格。

例如,子路表现出的是勇敢和坚定的性格。

他勇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思想,并追求真理和正义。

子路的个性使他在众多弟子中脱颖而出,成为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之一。

另一个例子是子贡,他展示了聪明和机智。

子贡是孔子最聪明的弟子之一,他以其机智和智慧著称。

他能够迅速理解和应对各种问题,并在困境中找到解决方案。

子贡的聪明才智为他在政界和外交领域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此外,还有弟子颜回、子夏、子罕等等也都展示了不同的特质和价值观。

例如,颜回被描述为虔诚而谦卑的学生,他以其对道德和人生问题的深刻思考而闻名。

子夏和子罕则展现出了各自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在孔子的教导下,他们成为了尊贵的政治家和教育家。

总体而言,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在《论语》中的形象展示了古代中国的儒家思想和价值观。

孔子被描绘为崇高而智慧的导师,在教育和政治方面树立了榜样。

而弟子们则以各自的特质和品格丰富了整部书中的内容,他们的形象展现了孔子教育的成果和影响。

通过对孔子和弟子们形象的评价,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论语》中的思想和道德观念,并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

总结起来,《论语》中孔子和弟子们的形象丰富多样,互相补充并体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被塑造为智慧、勇敢和富有魅力的导师,而弟子们则以各自不同的特质和品格展示了孔子教育下的各种价值观。

论语描写人物形象

论语描写人物形象

论语描写人物形象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

全书共 20 篇 492 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以下是《论语》中对一些人物形象的描写:
1. 孔子:在《论语》中,孔子的形象是一位博学多才、品德高尚的智者和教育家。

他强调道德修养、仁爱精神和社会责任,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原则。

2. 颜回: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他在《论语》中的形象是勤奋好学、谦虚有礼、品行端正。

孔子对颜回的评价非常高,称其为“贤哉回也”。

3. 子路:子路是孔子的学生,他在《论语》中的形象是勇敢直率、敢于质疑、勇于改过。

子路的性格比较鲁莽,但他对孔子非常忠诚,是孔子的得力助手。

4. 子贡:子贡是孔子的学生,他在《论语》中的形象是聪明机智、善于言辞、富有经商头脑。

子贡在政治和商业领域都有一定的成就,被孔子誉为“瑚琏之器”。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只是对《论语》中部分人物形象的简单描述,每个人物在不同篇章中可能有不同的表现和特点。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关于《论语》中人物形象的信息,可以阅读原著并参考相关的研究资料。

《论语》中的孔子人物形象揭示

《论语》中的孔子人物形象揭示

论语中的孔子人物形象揭示1. 引言《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瑰宝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在这部经典著作中,孔子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展现出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

本文将从不同方面分析《论语》中孔子的人物形象,探讨他作为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的特点和贡献。

2. 孔子的智慧和学识孔子是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他在《论语》中展示了他非凡的智慧和广博的学识。

他以深入浅出、准确而言简意赅的方式向弟子们传授知识,并用实际案例来说明道理。

通过他优秀的教学方法,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于教育和智慧传播具有独特见解。

3. 孔子对待学生和儒家传统在《论语》中,孔子以自己渊博的知识、谦虚有礼以及尊重传统为标志,在与弟子和其他学者间交流时表现出了高尚的品质。

他时刻提醒他的学生们要谦虚有礼并尊重长辈,传统文化对于他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孔子通过自己的言行示范,向后人树立了儒家传统价值观和教育理念。

4. 孔子对道德伦理的关注作为一个思想家和伦理学家,孔子在《论语》中将道德伦理视为人类社会稳定和个体发展的基石。

他强调了仁义、礼节、忠诚等道德准则,并用自己的行为践行这些原则。

孔子通过《论语》中富有启发性的对话,激发了人们对于道德伦理问题的思考,并产生了深远影响。

5. 孔子对政治和领导力的看法在《论语》中,孔子也表达了对政治和领导力的看法。

他认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应该具备某些品质,如清廉正直、智慧过人以及具备良好判断力等。

他通过自己与君王和其他政治领导层交流中所阐述的观点,帮助人们理解什么是好的政治和领导方式。

6. 结论通过对《论语》中孔子人物形象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孔子作为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所展现出的智慧、学识、儒家传统注重、道德伦理关注以及对政治和领导力的见解。

这些特点不仅体现了他个人的品质与能力,也帮助塑造了中国古代社会风气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研究和理解孔子的人物形象,我们能更好地认识和传承儒家文化精髓。

注:本文不涉及其他来源的复制和粘贴,并根据题目要求用自己的话回答。

论语人物分析

论语人物分析

论语人物分析孔子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论语》的主要人物之一。

他的言行举止深深影响了后世的人们,成为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重要符号。

通过对孔子的人物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对于人生、教育和社会伦理的重要观点。

一、孔子的思想观点孔子的思想观点围绕着“仁”的概念展开。

他认为“仁”是人类的核心美德,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基础。

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他鼓励人们从自我修养做起,以身作则,倡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则。

二、孔子的性格特点孔子是一位谦和而坚定的人物。

他对待人际关系时始终保持着礼仪和谦虚的态度,同时他对自己的学问也很有自信。

孔子勤奋好学,对于自己的教育追求永不停息。

他以身作则,言行一致,注重实践和行动,这是他在当时得到众多学生追随的重要原因。

三、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强调“学以致用”。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孔子主张实践教学,注重以实际问题为背景进行学习和思考,提倡学生们主动思考和实践。

他特别注重对个体差异的尊重,倡导因材施教,培养学生们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

四、孔子对社会伦理的贡献孔子的思想对中国传统社会伦理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家庭的和谐,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孔子提出了“五常”的概念,即仁、义、礼、智、信。

他认为这五种品德是一个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社会秩序和谐稳定的根本保障。

五、孔子的影响孔子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

他的教育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为后世教育家和思想家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孔子的学说也被传播到世界各地,影响了东亚许多国家,成为人们共同认同的精神纽带。

结论通过对孔子的人物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思想观点,性格特点,教育思想以及他对社会伦理的贡献。

孔子的思想价值超越了时代的局限,对于当今社会依然具有启示意义。

他的教育思想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帮助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建立起道德伦理的基石,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论语》中的孔子形象

《论语》中的孔子形象

《论语》中的孔子形象一、本文概述《论语》作为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凝聚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智慧与思想。

本书通过孔子的言行举止,塑造了一个深邃、博学、仁爱、谦逊的智者形象。

孔子在《论语》中展现出的独特个性和高尚品质,不仅为后世树立了道德的典范,也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通过深入剖析《论语》中的孔子形象,探讨其思想内涵、人格魅力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以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孔子的智慧与精神。

本文首先将对孔子在《论语》中的整体形象进行概述,包括其身份背景、教育理念、政治主张等。

随后,文章将逐一分析孔子在道德、智慧、情感、审美等方面的具体表现,揭示其作为儒家学派创始人的独特魅力。

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将探讨孔子形象对后世的影响,包括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伦理道德等方面的深远影响。

文章将总结孔子形象在现代社会的意义,以及如何将其智慧应用于当代社会,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二、《论语》中的孔子:政治主张与伦理思想孔子在《论语》中展现出的政治主张和伦理思想,塑造了一个深邃而博大的思想家形象。

他的政治主张,主要体现在对仁政的推崇和对礼制的尊重。

孔子认为,政治的核心在于仁爱,君主应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关心民众疾苦,实行富民政策,使人民安居乐业。

他也强调礼的重要性,认为礼是维持社会秩序、和谐人际关系的基石。

在孔子看来,仁与礼相辅相成,共同构成理想政治的核心要素。

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提出了仁、义、礼、智、信五常,作为人们行为的基本准则。

其中,仁是最高原则,要求人们以仁爱之心待人接物,尊重生命,关注他人。

义是指做人的道理和正义,强调人们应遵循道德准则,做出正义的选择。

礼则是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要求人们遵守礼仪制度,维护社会秩序。

智是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鼓励人们不断学习,提升智慧。

信则是诚信守信的品质,认为诚信是人际关系的基石,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原则。

孔子在《论语》中通过对话和教诲,深入阐述了这些政治主张和伦理思想。

《论语·第八章·泰伯篇》评价

《论语·第八章·泰伯篇》评价

《论语·第八章·泰伯篇》评价1. 泰伯在论语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他被誉为一个忠诚而又勇敢的人物。

在《论语·第八章·泰伯篇》中,孔子对泰伯的许多言行都予以赞扬和肯定。

2. 泰伯的忠诚和勇敢,正是他作为一个君子的品质所在。

他在遇到困难和挑战的时候,不畏艰难,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和原则,展现出了非凡的品质。

3. 孔子对泰伯的评价是积极向上的,他认为泰伯是一个坚守信念、忠诚勇敢的君子。

这种评价也反映了孔子对于君子品质的要求,以及他对于忠诚和勇气的重视。

4. 泰伯的形象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一些核心价值观,比如忠诚、勇敢、诚实等。

他的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崇高的榜样。

5. 通过泰伯的形象和言行,我们可以深刻地理解到儒家思想对于君子品质的要求,以及对于忠诚和勇气的崇尚。

这对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品行修养和行为规范都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

6. 《论语·第八章·泰伯篇》所传达的价值观念,对于我们当下的社会也有着一定的启示作用,而泰伯这一形象更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理想的人格典范。

总结回顾:泰伯在《论语·第八章·泰伯篇》中被赞扬为一个忠诚而又勇敢的君子,他的形象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核心价值观,也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崇高的榜样。

这一形象和所传达的价值观念对于我们当下的社会仍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启示作用。

个人观点:泰伯的形象和所体现的价值观,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他的忠诚和勇气,不仅是对于儒家思想的一种传承,也是对于品行和行为规范的一种引领。

身为撰稿人,我深感泰伯的形象带给我们的启示是无比宝贵的,而这也对我的写作思路和价值观念有着积极的影响。

希望我写的文章对您有所帮助。

泰伯在《论语·第八章·泰伯篇》中的形象所体现的价值观念,对于现代社会而言依然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他的忠诚和勇气是一种精神力量,激励着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的时候,勇敢面对,坚持自己的信念和原则。

从《论语》看孔子的人物形象与思想观点

从《论语》看孔子的人物形象与思想观点

从《论语》看孔子的人物形象与思想观点一、导论《论语》是古代中国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观点。

本文将从《论语》中挖掘孔子的人物形象和他所推崇的思想观点,以探讨他对后世影响的原因。

二、人物形象2.1 孔子的师者形象在《论语》中,孔子被描绘为一位非常谦逊和勤学苦练的学者。

他始终将自己视为不够完善并不断寻求进步。

他重视道德修养和个人修炼,注重纪律和自律,并且充满智慧与耐心地传授知识给弟子们。

2.2 孔子的领导者形象孔子被视为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并在《论语》中展示了他作为一位伟大导师和领导者的形象。

他对于各种问题提出询问和启发性问题,鼓励学生发表意见并吸取教训,同时也能够给予正确的引导与策略。

2.3 孔子的慈父形象孔子在《论语》中也展现了他对弟子们无私关怀和呵护的形象。

他对待每个弟子都充满耐心与温柔,积极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并提供指导。

这种慈父般的关怀让弟子们深受启发和感动。

三、思想观点3.1 仁爱观点孔子非常重视人际关系和社会伦理,他主张以仁爱之心待人,并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他提倡互相尊重、体贴和关心他人,在与人交往中应遵循道德规范。

3.2 学习观点孔子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并且相信通过持续地学习、实践和修炼可以达到个人修养的完善。

他教导弟子自我反省并不断进取,学以致用是他一贯的教育方式。

3.3 君臣关系观点孔子对君臣关系有着独特的见解。

他主张君主应该具备高尚品德,并致力于谋求国家和为民众福祉而努力。

同时,臣子也应忠诚尽责,并在道德底线上对君主有所监督。

3.4 教育观点孔子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教育观点,他认为教育应以培养人的品德和思维能力为核心。

他注重培养弟子们的实践能力、道德修养和社交技巧,以帮助他们适应社会并成为有价值的人。

四、总结通过《论语》中孔子的人物形象与思想观点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他是一位谦卑却又伟大的学者与领袖。

他以其深邃的智慧和高尚的道德标准影响了后世,并成为儒家思想传承不灭的象征。

论语对子路的评价

论语对子路的评价

论语对子路的评价仲由,字子路,鲁国人,比孔子小九岁。

子路是《论语》中形象最鲜活、最丰满的人物之一,更是孔子弟子中性情最可爱的一个,没有并列。

子路年轻时喜欢头戴雄鸡式的帽子,佩戴着公猪皮装饰的宝剑,从着装上看就是一不良青年。

他逞勇斗力,志气刚强,性格直爽,瞧不起儒生,曾经欺凌过孔子。

民间传说孔子以才学和人格魅力折服了子路。

子路遂拜在孔子门下,终生不离不弃。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

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

由也兼人,故退之。

(《论语先进》)在这段话中孔子对子路的评价是“兼人”,部分学者把“兼人”解释为“超过别人;一人顶两人”,这着实有点绕弯子。

其实从语境来看,孔子说冉有性格“退缩”所以鼓励他勇往直前;又从反面告诫子路要退让谦虚一些,因此可以推断“兼”应该含有“莽撞、鲁莽,做事情欠考虑”之意。

所以简单来说,“兼”就是“二”的意思,“二”字有一个意项就是“形容性格,做事风格,比较鲁莽”。

有不少证据可以证明子路的莽撞,例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论语先进》)大意是说,有一天,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在陪着坐着。

孔子说,我们来交流一下自己的理想吧!子路的表现是“率尔而对曰”,“率尔”就是不假思索,其直爽莽撞可见一斑。

子路的莽撞也体现在“子见南子”中。

孔子周游列国期间来到卫国。

当时卫国实际的掌权者是卫灵公的夫人南子。

南子妖媚,名声不好,不过她仰慕孔子的能力和品德,请孔子去与她会见。

于是就有了“子见南子”这一段。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

孔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论语》中的孟子人物形象剖析

《论语》中的孟子人物形象剖析

论语中的孟子人物形象剖析概述《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

其中,孔子的学生孟子在《论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通过详细分析孟子在《论语》中的言行举止、思想观点以及与其他人物的互动来剖析孟子这一人物形象。

1. 孟子的言行举止描写在《论语》中,对于孟子个人的言行举止并没有具体描写或描述,而是通过探讨他与其他人物的对话和争辩来间接展现了他的性格和态度。

然而,从这些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几个重要方面:•孟子热衷于传承儒家学说:他积极追随和传承孔子的思想,并致力于传播儒家理念。

•孟子注重仁德道德修养:他主张“仁”作为治国之道,并认为个体应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孟子喜欢辩论:他常常与其他知识分子进行辩论,不断深化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2. 孟子的思想观点孟子的思想在《论语》中被深入展开,并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法天地之情:孟子认为人类天生就具备善良的本性,只需要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发扬光大。

•关注仁义道德:他强调人与人之间应该建立起亲密无间的仁爱关系,并将“仁”视为实现社会和谐的根本原则。

•兴教化民:孟子主张通过普及教育、提升人们道德境界以培养良好公民,进而实现社会进步与国家治理。

3. 孟子与其他人物的互动孟子在《论语》中与其他学生和知名学者进行多次对话,并从中展示出自己坚持的思想。

•孔子对孟子评价极高:孔子常称赞孟子使其受益匪浅,并推崇他是一个忠诚于儒家学说并且出色地传播了这一理念的杰出学生。

•与颜回辩论:在《论语·颜渊篇》中,孟子与颜回就生死问题展开辩论,不仅彰显了他的思想深度,还表达了对人性、道德和命运的思考。

•与公孙丑争吵:在《论语·季氏篇》中,孟子与公孙丑就门徒撇弃父母之义进行激烈争议。

这个对话揭示了孟子坚守家庭伦理观念和社会道德的立场。

通过以上对话和互动,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到孟子积极探索儒家思想,并为后世留下了重要的学术贡献。

论《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人物形象

论《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人物形象

论《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人物形象《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儒家经典《论语》中的一段文字,其中记录了一段场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位儒家名士在一起侍坐。

四人彼此叙说,言谈之际展现出的就是他们的性格以及思想体系,以此可以看出他们对儒家思想的高度认同,以及对人生和社会的独特观点。

首先要介绍的就是子路,他被称为“士大夫”,是孔子生前认可的最高级别的儒生,他以清正廉洁的品行为特点,在论语中被孔子称赞多次。

他的最大特点就是会用最合理的方法处理问题,不喜欢用武断的手段,而是要求一切按照理性的思考来进行,他崇尚以理服众的教育方式,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以理论说服实践,而不是用武断的手段强迫。

子路的思想更是传承至今,他的清正廉洁的品行以及以理服众的教育理念一直受到后代学者的称赞,并被赋予更深远的意义。

其次是曾皙,他是孔子的同学,但他的思想更加前卫,他崇尚实践,而不是理论的深入探讨,他坚持以实践为前提,认为实践是理论的基础,主张把理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通过实践去解决实际问题。

曾皙认为,只有融入实际生活中才能发挥理论的优势,把理论变成实实在在的力量。

他的思想更加开放,倡导以立法法令来规范社会,认为立法比品德教育来得重要,以法律调控为主,以教育约束为辅,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再次是冉有,他是孔子的学生,他是“信儒”的代表,他的思想是以人的品德为核心,认为人的品德是一切的基础,只有人的品德才能建立起正确的社会观念。

他认为,一个人只有拥有良好的品德,他的言行才能得到他人的敬重,只有有良好的品德才能被视为君子。

他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主张以礼法制约行为,以文化和道德教育塑造人格,为了社会和谐,尊重道德价值观,如要君子,要先“以道乐民”。

最后就是公西华,他被相传为孟子的弟子,被认为是“非儒”,他比较独特,认为法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变化,而且要求以变通的方式来适应变化,他也认为人格是不变的,比如他强调“求善而知其极”,认为应该永恒不变的是人的品格,只有跟随自然,才能使人获得真正的快乐,并发挥出真正的价值。

论语人物点评精选版

论语人物点评精选版

论语人物点评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论语》中的人物点评1、子谓公冶长,“可妻也。

虽在缧绁(lei2;xie4)之中,非其罪也。

”以其子妻之。

[译文]孔子谈到公冶长,说:“我可以把女儿嫁给他,虽然曾被关押,但却是无辜的。

”于是把女儿嫁给了他。

历史上有公冶长的故事,是说公冶长因为懂鸟说话,有一次鸟对他说:“公冶长!公冶长!南山有头羊,你吃肉,我吃肠。

”结果公冶长忘记了给鸟出肠,而把羊都吃了,鸟没东西可吃,就想害他。

后来又对公冶长说南山有只羊,公冶长跑去,没有羊,只有一具尸体,于是有口难辩,坐了牢。

这仅仅是个传说故事,究竟公冶长为什么被关在牢里?就不知道了。

孔子认为公冶长坐牢,不是罪有应得,因此孔子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

管理者对下属在以前工作中的经历,也要有宽大的胸怀来看,当时下属可能是因为某方面的原因,而获罪,不了解客观原因,就对下属定性,不是好办法。

如果你觉得下属,品质很好,能力也很强,就要用手段笼络,别让到手的人才飞了。

2、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於刑戮。

”以其兄之子妻之。

[译文]孔子谈到南容,说:“他在国家清明时不被废弃,在国家无道时能免于刑戮”,于是就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

孔子对南容的评价,也是他认为的正道。

邦有道,肯用贤人,就出来贡献;否则就修养,闲适。

这就提醒老板们,如果管理的方法是无道的,那么好人才也将离开,或者觉得这份工作的薪水还不错,就出工不出力。

因在管理混乱的公司里面,非常容易被灭掉,还不如隐藏比较好。

但什么样的管理方法是无道的,什么样的管理方法是有道的呢?每个人的角度不同,对管理的认识,对行业的看法不同,结论也不同。

有道和无道,归结成了企业的文化。

管理者要看这个企业的文化,是不是适合自己,适合就留下来,做贡献,别被“废弃”,不适合,就赶快躲开,惹不起还躲不起吗?3、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译文]孔子谈到宓子贱,说:“君子就象他这样的人啊!鲁国如果没有君子,这样的德行从那里汲取呢?”据记载宓子管理单父以前,和他的老板争取到相当的权力,于是:“敬奉诏,遂得行其政,于是单父治焉,躬敦厚、明亲亲、尚笃敬、施至仁、加恳诚、致忠信,百姓化之。

《论语》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论语》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论语》中的人物形象分析《论语》是中国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其中的人物形象也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文化传统。

在《论语》中,有四大角色:孔子、蒲松龄、颜回和子路。

孔子是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深深的影响了中国的文化传统。

他的名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提醒了人们要以善待自身,以乐待他人。

他的智慧、温柔、慈爱等品质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社会,使人们学会了给予他人尊重和尊重自己。

蒲松龄,又名“学家蒲松龄”,是儒家学派弟子,他是孔子的忠实信徒。

他提出了“孝”“仁”“义”“礼”“智”“信”这六大概念,普及了中国传统文化。

他说:“孝敬父母就是最高的孝道,仁慈待人就是最大的仁义,义正心声就是最雄辩的义理,礼仪之美就是最完美的礼仪。

”他的品质和态度给当时的中国人带来了一种新的道德观,深深影响了后世的儒家思想。

颜回,又称“颜渊”,是晚清诗人,是孔子的后辈学生。

他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在他的诗作中反映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和相信那激发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活力。

他写到:“颜回众口赞美,众口颂孔子智乐。

”颜回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仁慈、义气和智慧的人物形象。

他的形象令人敬畏,为了社会秩序,他提倡“恭敬尊师”的思想,令人受益良多。

子路是孔子的弟子,他以慢条斯理的态度对待事情,坚持好好学习,不拘泥于常规。

他对孔子说:“学习知识,不应短暂而只求浅薄,而应深入而又详尽。

”他也提倡“勇于接受挑战”的思想,鼓励人们勇敢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勇敢担当自己的责任。

从孔子到子路,《论语》中的人物形象都代表了儒家思想的理念。

他们的人格特质和价值观令人受益良多,也影响了中国的文化传统。

在今天,学习孔子的思想仍然是很重要的,能够让人们更深刻地理解孔子、蒲松龄、颜回和子路等五大儒家人物的人格特质,更好地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论语之子夏解析

论语之子夏解析

论语之子夏解析子夏,名挚,字孟诸,鲁国曲阜人。

他是孔子的重要弟子之一,也是儒家经典《论语》中的重要人物。

子夏在《论语》中有着许多精彩的言行,展现出他卓越的智慧和为人处世之道。

本文将从子夏在教育、治学和修养方面的表现进行解析,探讨他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地位。

一、子夏的教育观念子夏重视教育,并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德行和能力的重要途径。

他说:“仕于宰,学于礼,听于冯唐之门。

”这句话强调了在担任官职之前,应当先通过学习礼仪来修身养性,提升自己的修养和品德。

他还强调了要向冯唐学习,冯唐是古代有名的学者,子夏通过听他的讲解,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学问水平,而且得到了示范和启发。

二、子夏的治学态度子夏对待学问的态度非常谦虚,他表示自己不是什么大学问家,而只是努力学习,不怕辛苦。

他说:“日新月异,岁比其年。

”这句话表明他坚持每天都要不断进步,与时俱进。

他也强调了重视实际行动而不仅仅停留在理论上,他说:“仕官者,其事必躬,其事必躬。

”子夏认为做官的人必须亲自去实践,亲身参与实际工作,才能借此积累经验,提高自己的能力。

三、子夏的修养之道子夏注重修身养性,他认为先要自己提升修养,才能在家庭和社会中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他说:“弟子为小人,子为大人。

”子夏以身作则,要求自己成为一个走在前面的先行者,给弟子树立榜样。

他言行一致,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传播儒家思想。

他在治学上也非常严谨,他提出了“三省吾身”的要求,即要经常反省自己的思想言行,时刻警惕自己的过错和不足,并不断提高自己。

综上所述,子夏作为孔子的弟子,秉承了儒家的精神,他通过教育、治学和修养来追求道德的完善和智慧的开发。

他的思想和行为对后来的儒家学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学习,我们可以借鉴子夏的思想,不断修养自己,追求真理,以更高的境界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中的人物点评1、子谓公冶长,“可妻也。

虽在缧绁(lei2;xie4)之中,非其罪也。

”以其子妻之。

[译文]孔子谈到公冶长,说:“我可以把女儿嫁给他,虽然曾被关押,但却是无辜的。

”于是把女儿嫁给了他。

历史上有公冶长的故事,是说公冶长因为懂鸟说话,有一次鸟对他说:“公冶长!公冶长!南山有头羊,你吃肉,我吃肠。

”结果公冶长忘记了给鸟出肠,而把羊都吃了,鸟没东西可吃,就想害他。

后来又对公冶长说南山有只羊,公冶长跑去,没有羊,只有一具尸体,于是有口难辩,坐了牢。

这仅仅是个传说故事,究竟公冶长为什么被关在牢里?就不知道了。

孔子认为公冶长坐牢,不是罪有应得,因此孔子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

管理者对下属在以前工作中的经历,也要有宽大的胸怀来看,当时下属可能是因为某方面的原因,而获罪,不了解客观原因,就对下属定性,不是好办法。

如果你觉得下属,品质很好,能力也很强,就要用手段笼络,别让到手的人才飞了。

2、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於刑戮。

”以其兄之子妻之。

[译文]孔子谈到南容,说:“他在国家清明时不被废弃,在国家无道时能免于刑戮”,于是就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

孔子对南容的评价,也是他认为的正道。

邦有道,肯用贤人,就出来贡献;否则就修养,闲适。

这就提醒老板们,如果管理的方法是无道的,那么好人才也将离开,或者觉得这份工作的薪水还不错,就出工不出力。

因在管理混乱的公司里面,非常容易被灭掉,还不如隐藏比较好。

但什么样的管理方法是无道的,什么样的管理方法是有道的呢?每个人的角度不同,对管理的认识,对行业的看法不同,结论也不同。

有道和无道,归结成了企业的文化。

管理者要看这个企业的文化,是不是适合自己,适合就留下来,做贡献,别被“废弃”,不适合,就赶快躲开,惹不起还躲不起吗?3、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译文]孔子谈到宓子贱,说:“君子就象他这样的人啊!鲁国如果没有君子,这样的德行从那里汲取呢?”据记载宓子管理单父以前,和他的老板争取到相当的权力,于是:“敬奉诏,遂得行其政,于是单父治焉,躬敦厚、明亲亲、尚笃敬、施至仁、加恳诚、致忠信,百姓化之。

”管理者如果有真本事,就要象宓子贱一样,为自己争取到相当的权利,否则自己的主张可能贯彻不下去,然后错误还是自己的,何必呢?没有相当的权力,宁可不做那个职位。

4、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

”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译文]子贡问孔子说:“我是怎样的人呢?”孔子说:“你是器皿。

”子贡说:“我是什么器皿呢?”孔子说:“盛祭祀用品的瑚琏。

”听到老师评价别的优秀学生,子贡也奈不住了,要老师也给自己一个鉴定。

于是孔子用开玩笑的口气说他是器皿,什么器皿呢瑚琏。

前面孔子已经说过了,“君子不器”,而这里却说子贡是器皿,不是看低了子贡吗?不是。

孔子的君子表示是很高的,他自嘲说自己都达不到。

瑚琏是祭祀才用到的器皿,非常贵重,已经是对子贡很高的评价了。

在史记中有记载子贡的事迹,“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这就是这个不经常使用的瑚琏的厉害!在孔子的弟子中,子贡是以利口巧辞见长的,连孔子都常黜其辩,可见厉害。

作为管理者要向君子的方向修炼,成为通才,不局限在某个具体的方面,但如果没有机会成为通才,还是首先成为某方面的专家,瑚琏不也是个好的选择吗?5、或曰:“雍也仁而不佞。

”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於人。

不知其仁,焉用佞?”[译文]有人说:“冉雍仁而没有口才。

”孔子说:“要口才做什么呢?用快捷的口才来对付他人,常常为人憎恶,不能了解他的仁,要口才做什么呢?”孔子对重视口才,有严厉的反驳。

他认为只用口才,而不用仁德的人,只能被别人认为是“耍嘴皮子工夫”,并很容易得罪人,被别人憎恶,因此说冉雍要口才做什么呢?企业中的管理者也是一样,口才好,固然很好,但好口才是要长时间修炼的。

一旦有了好口才以后,很多人就很得意,“你看我多能说”,而不回反省自己的说的,都是“妇孺皆知”的东西。

有一项好本领,不能拿出来炫耀,是很痛苦的事情。

所以与其花时间训练好的口才,还不如把精力放在如何有仁德上。

你为人很好,别人就会感化和认同,要口才做什么呢?[管理译文]对管理者用口才好坏来评价,是荒谬的举动,花是要看重仁德。

如果仁德好了,要好口才做什么呢?6、子使漆雕开仕。

对曰:“吾斯之未能信。

”子说。

[译文]孔子让漆雕开出去当官,他说:“我还是没有很大的信心。

”孔子很高兴。

孔子难道看错人了,怎么认为漆雕开可以出徒了,而漆雕开却否认呢?当上司派给你任务时,尤其是要任命你当某个分公司的总经理时,不妨谦虚一点,说自己的能力恐怕还不够。

老板可能认为你是谦虚,而更家信任你。

但也可能认为你没有信心,所以用什么方法来回应就要看是什么老板了。

如果让你任职,你就去任职了。

万一出了错,老板怎么帮你挽回呢?是他派你下去的呀,错误是他犯的,是他看错了你的。

所以老板直接派下面的人职务是不恰当的,老板没有了退路。

而是要让下面的人自己争取,自己申请,老板表示怀疑,让员工自己来证明自己够能力。

这样如果出了问题,老板只是被员工“蒙蔽”了,还有比较大的挽回余地。

我相信漆雕开过了几天,想清楚了以后,就直接找孔子,让他推荐个好职务,对两个人不是都好吗?7、子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

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

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译文]孔子说:“大道施行不了,就乘着木排飘洋过海,随从我的人大概是由吧!”子路听到了就很高兴。

孔子又说:“由这个人比我勇猛,别的方面还要修炼。

”由有很多优点,其中的勇猛,讲义气更是第一的,所以孔子说“好勇过我”。

当老板表扬时,他一般不会当面表扬你的,万一你乘机提出加薪,老板怎么办呢?所以一般都是私下里表扬。

做下属的知道就可以了,表现过于高兴,老板可能认为你还不够成熟,又要找机会打击你。

8、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

”又问。

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

”“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

”“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於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译文]孟武伯问“子路仁吗?”孔子说:“不知道。

”又问。

孔子说:“由呀,千乘兵车的国家,能让他处理军务,我不知道他是否仁”又问:“求这个人怎么样呢?”孔子说:“求呀,百乘兵车的家族,可以让他做总管,我不知道他是否仁。

”又问:“公西赤这个人怎么样呢?”孔子说:“赤这个人,穿着礼服站在朝堂上,能让他与来宾交谈,我不知道他是否仁。

”三个优秀弟子,孔子都有不同的评价,但都距最高的标准有差距。

管理者也要很清楚地了解下属的特点,谁的社交能力强,谁的沟通能力强,谁的执行能力强,这样才好使用。

千万不要求全责备于一人,会很痛苦,而不可得。

就连子贡这样的人,都没有达到“不器”的境界,而只是个湖莲而已。

你手下的人可能只是茶杯、马桶而已了。

把手上的人的特点了解清楚,想好如何来用他们是管理者的主要工作之一。

9、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知二。

”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译文]孔子问子贡说:“你认为你和颜回谁强一些?”子贡说:“我那里敢和颜回比?他是闻一知十,我只是闻一知二而已。

”孔子说:“不如呀,我和你都不如。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现在他也说“我和你都不如。

”那他为什么还要问子贡呢?这不是明知道故问吗?老板这样问,自有他的道理,可能是看看子贡对自己的看法,可能了解一下群众对颜回的评价,可能是侧面了解一下颜回的缺点,都有可能。

而子贡如何来回答,就显示了他的“功夫”。

从回答上,我们看到他很聪明,知道孔子很欣赏颜回,于是也直接回答不如,而且把自己的放得很低,来突出颜回的厉害,和孔子对颜回教育的得法。

得到了孔子的欣赏。

下次如果老板让你评价人物时,也要揣摩一下老板的想法,才不会出岔子。

10、宰予昼寝。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於予与何诛?”子曰:“始吾於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於予与改是。

”[译文]宰予白天睡觉。

孔子说:“朽木不可雕,粪土之墙不可做画,我能把你怎么办呢?”孔子说:“我以前对人是听他的承诺,就相信了;现在我听到承诺,还要看行为。

就是因为宰予而改变的。

”白天本来是工作时间,而宰予不努力读书或工作,而是在睡觉。

于是引发了孔子的评论。

工作中,老板对员工看走眼,是经常的事情。

不能相信对方的言论,更要看对方在工作中的表现。

表现比言语刚重要。

11、子曰:“吾未见刚者。

”或对曰:“申枨。

”子曰:“枨也欲,焉得刚?”[译文]孔子说:“我没有见到刚强的人。

”有人说:“申枨就是。

”孔子说:“枨的欲望很强,怎么是刚强呢?”这就是成语“无欲则刚”的由来。

企业中怎么看待刚呢?员工要不要刚呢?如果员工都无欲,对企业无所求,那就一定很刚,老板怎么管理员工呢?做为老板,他想员工很明确地告诉他,要什么。

这样他才可以针对不同员工的需求,给出不同的管理方法。

如果员工让老板猜,老板会很头疼,也浪费了公司的资源。

你可以想想一个不要什么高工资,不要什么好发展,不好什么好工作环境的员工吗?这不是员工,是想来企业学会了就走的人,或者是商业间谍。

12、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译文]子贡说:“我不想别人加在我身上的,我也不加在别人身上。

”孔子说:“赐呀,这不是你能做到的。

”管理者对自己要高标准,严要求,但在具体实践中,还是要从最容易的地方做起。

不要好高务远,否则可能走弯路。

这里子贡就说自己已经修炼到一定的水平,但孔子给予了否认。

还是要对自己有清晰的把握。

如果不是很清楚,可以找同学或朋友去验证法,而不是找老板。

找老板直接去验证自己的能力,老板可能以为你要有所求,得到的可能是否定的回答。

何必呢?老板是不希望下面的人。

说出自己的优点的,如果下属说自己的优点,管理者可能认为下属是骄傲了,于是打击一下也是难免的。

而向下面的自谦的说法,可以让老板更开心。

13、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译文]子贡说:“夫子的学问,我们有机会听到;夫子谈性和天道,我们就没有机会听到了。

”子贡自谦自己的水平比较低,没有听到孔子谈论天道。

但在孔子的学生中子贡算是和老师关系好,自己学问又好,能力又强的一个,他没有听到,谁能听到呢?所以这是他在自谦。

上司确实比下属强时,下属说一些言过其实的话,也是可以理解的。

这也反映了子贡的特点“善言辞。

”14、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译文]子路在有所闻,而未能实行时,惟恐又有所闻。

相比子贡的善言辞,子路就有点太老实了。

做不到学到的,就不学新的。

给员工的训练也是这样,一个没有学会,没有融合到日常工作当中,就不开下一个,这样才真正有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