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
武陵山片区优势农产品“走出去”战略实现
武陵山片区优势农产品“走出去”战略实现武陵山片区是《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规划下的扶贫攻坚试点地区,作为新阶段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同时也承载着为其他连片特困地区脱贫提供示范的重任,武陵山片区如何利用自身优势资源禀赋成功脱贫就显得尤为重要。
结合武陵山片区特色农产品基本概况,找出优势农产品“走出去”的竞争优势,最后提出了相关的实现路径。
标签:武陵山片区;优势农产品;“走出去”战略武陵山片区区域总面积达17.18平方公里,片区内有总人口364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数约有1234.9万人,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1/8,聚居了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仡佬族等9个少数民族,是《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11个集中连片特困区之一,该区域是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于一体,是跨省交界面积大、少数民族聚集多、贫困人口分布广的“特殊贫困地区”。
尽管近年来片区经济社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该片区贫困落后的现状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武陵山片区农业自然资源禀赋丰富多样、人文资源独特神秘,这为该片区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从而实现脱贫致富提供了坚实基础,使该片区具备了发展特色农业的先天优势。
武陵山片区特色农产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战略优势是什么?怎样利用差异化的战略优势实现特色农产品“走出去”战略?这些问题的解答有助于探讨武陵山片区农业内生式脱贫之路。
1武陵山片区特色农产品发展概况1.1武陵山片区特色农产品规模效应明显长期以来,受限于武陵山片区的地理、区位条件和发展传统、基础,片区内的工商业较之周边其他地区发展水平较低,使得该地区对于农业的发展更加重视,片区内特色农产品不仅种类繁多,而且规模效应也较为明显,2010年片区内农业总产值达到73.67亿元,较2001年增长了99.19%,农业商品总值达到76.27亿元,农业商品率达55.99%。
湘西州作为唯一一个全区域进入武陵山片区的地州市,获得的国家政策支持力度最大,政府根据区域内的资源和发展基础,因势利导,大力发展和扶持当地的特色农业产业,特色农产品规模效应明显。
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
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第一篇: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第六章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以县城和周边中心镇为重点,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以小城镇为依托,加快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建设。
第一节小城镇与村庄建设小城镇建设。
支持一批特色民族文化、旅游度假、商贸流通、加工制造等小城镇加快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建制镇功能,提高人口集聚能力,促进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适度集中,努力营造和谐平安的人居环境,形成具有浓郁区域特色的小城镇。
中心村规划建设。
编制中心村建设规划,科学布局农村村落。
鼓励农民向中心村集聚,引导农民建设富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传统风貌的住房。
整合各类资金,统筹规划建设中心村公用基础设施。
移民搬迁。
按照自愿原则,整合易地扶贫搬迁与生态移民、以工代赈易地搬迁、国土地质灾害搬迁等项目资源,对居住在生存环境恶劣、基础设施极差地区的贫困人口和村落实施移民搬迁。
对生活在自然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发地区的贫困人口和自然保护区核心区、重点旅游景区核心区内的人口实行整体搬迁移民,适当提高中央补助标准。
通过对口培训、定向定点招工等形式引导向中小城镇、工业园区移民。
把发展特色产业与移民搬迁相结合,切实解决好搬迁户的后续发展问题。
贫困村整村推进。
以规划为平台,由县统筹整合资源,实施**个贫困村的整村推进,力争对每个贫困村的平均投入达到300万元以上。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容村貌,发展特色增收产业。
第二节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乡村道路建设。
加快通乡、通村公路建设,所有乡镇到县城公路基本达到三级标准,100%行政村通达,95%以上的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加快推进农村公路安保工程。
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和生产用电。
加强水库渠系配套建设,扶持修建一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实施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水渠、小泵站“五小水利”工程。
加强农村生产用电保障。
土地整治与农田改造。
推进土地整理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实施“沃土工程”,提高耕地质量。
国务院批复武陵山片区规划
国务院批复武陵山片区规划《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规划》近日获得国务院批复。
规划确定的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区域范围包括湖南、湖北、贵州、重庆四省市11个地(市、州)的71个县(市、区),其中湖北11个、贵州16个、重庆7个,湖南省除了湘西自治州8县市之外,还包括怀化市的全部县市区、张家界市的全部县区、邵阳市的8个县区、娄底市的3个县市、常德市的石门县、益阳市的安化县。
片区国土总面积17.18万平方公里;2010年末总人口364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853万人,农村人口2792万人。
该片区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于一体,是跨省交界面积大、少数民族聚集多、贫困人口分布广的连片特困地区。
规划的总体要求包含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战略定位、发展目标四个方面的内容。
指导思想提出: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不断优化发展环境;着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着力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不断夯实农村发展基础;着力促进人力资源开发,不断提高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着力发展社会事业,深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努力形成全社会扶贫和全方位协作新格局,促进武陵山片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率先实现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目标。
规划明确了6条基本原则:坚持加快发展与扶贫攻坚相结合;坚持加快发展与改革创新相结合;坚持加快发展与保护生态相结合;坚持市场调节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坚持统筹协调与突出重点相结合;坚持自力更生与国家支持相结合。
规划明确了5个方面的战略定位:扶贫攻坚示范区、跨省协作创新区、民族团结模范区、国际知名生态文化旅游区、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规划确定了10年间的主要发展指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在“十二五”期间高于10%,“十三五”期间高于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在“十二五”期间高于7%,“十三五”期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在“十二五”期间高于8%,“十三五”期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化率在“十二五”期末达到38%以上,“十三五”期末达到45%以上;人均教育、卫生、社保和就业四项支出在“十二五”期末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60%以上,“十三五”期末达到80%以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在“十二五”期末达到80%以上,“十三五”期末达到90%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在“十二五”期末下降到6.4%。
对落实《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的思考——以湘西州地方经济发展为例
中小 企 业 信 用 信 息 管 理 数 据 库 ” ,积 极 促 进 社 会 信 用 环 境 建
设 与金 融 支 持 有 效 对 接 , 打造信用“ 高地” 、 形成资金“ 洼地 ” 。 ( 二) “ 抢” 机遇 , 积 极转 化金 融政 策优 势 。综 合 运 用 我 州
属 于国家西部大开发地 区 、 少 数民族地 区 、 武 陵 山 片 区 区域
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地区和扶贫攻坚“ 主 战场 ” 等政策优势 , 切 实把握 国、 省 给 予 的金 融 优 惠 政 策 , 将 金 融政 策 优 势 转 化 为 金融 试 点 优 势 . 将 金 融 试 点 优 势 转 化 为 经 济 发展 成 果 。一 是 起草 并 提 请 州 政 府 下 发 《 关 于 金 融 支 持 我 州 实施 武 陵 山 片
个 州市共建项 目、 凤凰和芙蓉镇 景点圈建设项 目, 确 保 信 贷
投 放 与我 州 经 济 社 会 建 设 的 资 金 需 求 相 适应 、 投 放 节 奏 与 我 州 实体 经 济 的运 行 相 衔 接 。二 是 突 出 湘 西 优 势 产 业 , 一是 以 “ 天下风凰” 为平 台. 大力 发展 旅 游 业 积 极 引 导金 融 机 构 主 动 对 接凤 凰 旅 游 发 展 规 划 : 二是 引导 金 融 机 构 采 取 差 别 化 信 贷 政策 , 积 极 有 效 促进 锰 锌 矿 产 资 源 加快 整 合 。
F I N A NC E E C ON OMY 金 融 经 济
对落实《 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 与扶贫攻坚规划》 的思考
以湘西州地 方经济发展为例
刘 子 宙
( 中国人 民银 行 湘西 州 中心 支行 , 湖 南 吉首 4 1 6 0 0 0 )
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铜仁先行先试调研报告
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铜仁先行先试调研报告2011年11月,国务院启动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攻坚、扶贫攻坚促进区域发展”的思路,正式实施《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以下简称《规划》)。
温家宝总理、贾庆林主席等中央领导同志在武陵山区视察时指出,要突出创新机制、大胆探索、先行先试,闯出一条新时期新阶段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新路子。
面对新的机遇和任务,铜仁如何先行先试,根据市委主要领导的点题,市政协成立了由陈达新主席为组长、龙海副主席为副组长,部分市政协委员和市直有关单位负责人组成的调研组,从4月份开始,先后深入湖南省怀化市、湘西自治州,湖北省恩施自治州来凤县,重庆市秀山县、黔江区等5个市(州、县、区)和市内碧江、松桃、思南3个区县开展实地调研,并听取市直有关部门意见建议,形成此调研报告,供市委决策参考。
一、武陵山片区主要地区先行先试的做法和经验武陵山片区涵盖黔、湘、渝、鄂四省(市)11个市(州)71个县(市、区),总面积17.1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645万人,其中我市和湖南省怀化市、张家界市、湘西自治州,湖北省恩施自治州,重庆市渝东南等地整体纳入了片区。
近年来,各地区在推动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进程中思想解放、思路清晰,始终将统筹城乡发展作为主攻目标,对内改革创新,对外争取支持,着力破解发展的制约瓶颈,探索积累了不少值得借鉴的经验。
(一)坚持一体推进,注重顶层设计,在城乡统筹发展上先行先试。
重庆市围绕城乡统筹发展,按照“五个一体化”,即城乡规划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要素配置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的思路,大力推动农地重整、镇村重建、要素重组,有力促进了城乡生产要素有序流动,发展空间布局更加合理,公共资源配置更加均衡,基本公共服务实现了均等覆盖,全市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在抓城乡统筹发展规划上,重庆武陵山各区县坚持把区域发展定位、产业发展、基础设施以及村庄建设布局等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进行整体规划,按照城乡规划编制、管理、监督工作全覆盖的要求,从区(县)到乡(镇)都组建了规划行政管理机构,加强规划编制和监督工作,改变了长期以来因规划不到位导致农村低水平盲目建设的状况,形成了以规划引领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格局。
武陵山片区中心城市的创建——以吉首市为例
武陵山片区中心城市的创建——以吉首市为例杨花英;姚茂华【摘要】《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提出了发挥中心城市的福射带动作用,并设立“六中心”.在这6个中心城市中,吉首市被寄于厚望,规划目标居于首位.鉴于此,选取武陵山片区吉首市为案例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对吉首市创建中心城市的优势进行分析,提出必须从基础设施、民生保障、特色产业、生态环境、城市品牌等几个方面创建中心城市的建议.【期刊名称】《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6(037)002【总页数】4页(P56-59)【关键词】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扶贫攻坚;中心城市;创建【作者】杨花英;姚茂华【作者单位】吉首市委党校中心城市研究中心,湖南吉首 416000;吉首大学武陵山区发展研究院,湖南吉首 41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61.5中国区域发展差异较大,扶贫攻坚任务依然十分严峻.201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明确将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新时期扶贫开发的主战场.同年,《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成为首个被批复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体现了国家对武陵山地区扶贫工作的高度重视.中心城市作为区域的核心增长极,其自身发展水平直接关系着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动力与活力.推进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中心城市发展,对解决该地区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意义十分重大.中心城市是指其整体实力在区域内具有影响力的城市,它们承担组织和协调区域经济活动,与区域相联系而发展,具有集散功能、辐射功能和带动功能,可以说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在地域上主要指向市区.自法国经济学家佩鲁(Francois Perroux)于1950年提出增长极理论后,弗里德曼(John.Frishman)、布代维尔(J.B.Boudeville)、缪尔达尔(Gunnar Myrdal)、赫希曼(A.O.Hischman)等众多经济学家分别从不同视角对这一理论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了丰富和发展,使这一理论逐步成为经典的区域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理论.增长极理论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要实现区域间的平衡发展,在现实中是不大可能实现的.区域经济发展,往往是先形成1个或数个“增长中心”,并向区域内其他地区和部门传导,逐步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因此,选择合适的地理空间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是确保区域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增长极理论认为,应先集中有限资源发展中心城市,然后通过其集散、辐射等功能带动周围地区的发展.特别是山区、偏远地区、少数民族聚集地区等落后地区,更应选取重点发展中心城市,强化其核心地位,打破均衡发展的状况,进而实现“线化”到“面化”的过程.与此同时,若不对中心城市的发展规律进行研究,在规划和推进城镇发展时,就会失去中心,事倍功半.中心城市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布局,如何突出中心城市的中心作用并带动相关城镇体系的发展,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基于此背景,选择以武陵山片区为视角,对吉首市中心城市的创建优势进行分析,探索吉首市中心城市创建的路径,从而加快解决贫困问题的步伐,缩小发展的差距;并希望为武陵山片区的发展提供理论及实践指导,为吉首市政府的决策提供可操作性的依据.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发展.武陵山区是湘鄂渝黔4省市交界连片的贫困地区.根据国家新时期推进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加快发展的新思路,经过深入的调研分析,认为吉首市具有加快发展的优势和潜力,具有发挥“中心城市”带动周边地区加快发展的拉动力.吉首市作为湘西自治州的首府,汇聚了全州的优势,主要有8个方面的比较优势.2.1 区位交通优势吉首市位于武陵山片区的中心地带,自古以来就是湘鄂渝黔4省市边区的交易中心和物资集散地.湘西州吉首市是唯一与武陵山地区5个地市州均接壤的地区,区位优势突出.吉首市是全国18个高速公路枢纽城市之一,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初步形成,已规划为通过张吉怀专线(2016年开工)及多条高速公路与恩施州、张家界市、怀化市、铜仁市、黔江区等中心城市联通,成为中东部地区经济向中西部地区辐射的战略型节点城市.独特的区位条件和优越的交通枢纽优势,为吉首市增强自身发展活力和实力创造了条件,也为其发挥扩散、辐射、带动功能提供了便利,是吉首市成为武陵山地区区域中心城市的先决性条件.2.2 教育科技优势2009年以来共组织实施州以上科技计划项目131项,其中国家项目6项.湘西州有大学3所,中等职业学校34所,普通中学187所,小学1 130所,特殊教育学校3所.吉首大学是武陵山地区层次最高、规模最大、科研势力最雄厚的综合性大学,也是全国少数民族自治州中最优秀的综合性大学,其立足湘西,面向湖南,辐射湘鄂渝黔边区,是这4省市边区高校中影响力最大的.吉首大学培养的大批实用型、一专多能的各类人才,为吉首市创建成武陵山地区中心城市提供了不懈动力源泉.2.3 资源禀赋优势吉首市各类资源优势度强,富集度高,开发潜力巨大.现已探明的矿产资源达63种,其中锰、汞、铝、钒、紫砂陶、大理石、铅锌矿、含钾页岩等居武陵山片区之首,含钾页岩和钒储量全国第一,汞、锰储量全国第二,铅锌储量全国第三,有“锰都钒海”的美誉.生态资源极为丰富,拥有中药材资源达2 000多种,被誉为“生物基因库”和“中药材宝库”.[1]农业资源丰富,盛产有机富硒猕猴桃、椪柑、烟叶等特色农产品,“酒鬼酒”、“古丈毛尖”、“湘西椪柑”等区域特色产品品牌声名远播.土壤中的富硒带、气候上的微生物发酵带和植物群落里的亚麻酸带,是吉首市独一无二的3个独特自然资源带,为其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业和生物制药等产业创造了优越的条件.2.4 特色产业优势发挥自然资源和生态优势,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工业方面,初步形成了矿产品加工、食品加工、生物制药和旅游商品加工等4大产业集群.锰锌加工为矿产业主导产业,白酒加工为食品业主导产业,药材加工为生物制药业主导产业,民族工艺品加工为旅游商品业主导产业.农业方面,初步形成了水果、高效经济作物、草食畜牧和中药材等4大特色产业.水果业以猕猴桃、椪柑为主,高效经济作物业以茶叶、优质烟叶为主,草食畜牧业以牛、羊为主,中药材产业以百合、青蒿为主.产业结构合理,是典型的“三、二、一”结构.2.5 医疗卫生优势坐落在吉首市的湘西自治州人民医院是湘鄂渝黔4省市边区学科齐全、设备精良、技术力量雄厚的三甲综合性医院,是卫生部批准的国际救援中心网络医院、全国500家大型综合医院会员医院、南华大学教学医院和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定点指导医院、吉首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香港“关怀行动”湖南工作站.医院建筑面积10万余m2,开放床位1 000余张,设有44个临床和医技科室,年门诊量35万人次,有万元以上现代化医疗设备500余台(套).医院在职职工1 050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42人,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186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人,获国际南丁格尔奖1人.2.6 文化旅游优势湘西州具有十分丰富的自然生态和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目前,各级文物保护单位396处,有“国字号”文化旅游品牌50多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8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44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4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0项.湘西(吉首)荣膺“中国十佳魅力城市”和“中国最佳旅游去处”,“神秘湘西”品牌已蜚声海内外.[1-2]有民族英雄罗荣光、民国总理熊希龄、文学大师沈从文、民族实业家李烛尘、著名画家黄永玉、著名歌唱家宋祖英、奥运冠军杨霞和龙清泉等古今名人.2004年,湘西州被列为第2批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综合试点.2010年,文化部批准设立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这是国家设立的第6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也是湖南省首个获批设立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3]2.7 对外开放优势独特的区位优势及便利的交通,使包括吉首市在内的湘西州在武陵山地区处于相对较高的对外开放程度.2010年,湘西州外贸依存度达5.43%,在武陵山区排第一,其进出口总额达到24 984万美元,仅次于邵阳市,在武陵山片区排第二.2.8 组团发展优势根据吉首市“十二五”城市发展规划,周边7个乡镇纳入城市发展规划,面积扩大到800 km2,城市人口将达到80万.吉首市南临凤凰县,北与保靖、古丈2县毗邻,东连泸溪县,西接花垣县.以吉首市为中心,周边凤凰、保靖、古丈、泸溪及花垣5县均在半径50 km的范围之内,且均有高速公路与其相连,从空间上来看,吉首市具备与这5县打造“1+5城市经济圈”的空间分布条件.在这个范围内,面积达到3 000 km2,人口达到200万,完全可以形成空间组团发展的现实基础和成长潜力.3.1 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充分利用武陵山区地理中心位置和四通八达的交通优势,优化吉首市城市布局,以“谷韵吉首”为总品牌,“神奇谷”、“神秘谷”、“神仙谷”为子品牌,大力推进城市品牌建设,努力打造“山区特点、民族特色、时代特征”3特城市形象,完善城市功能,加强城市管理,建设规划科学、设施完善、特色鲜明的区域中心城市.3.2 建设特色资源精深加工中心充分发挥湘西州特色资源相对富集的优势,综合考虑市场需求、环境容量、运输条件等,规范资源开发,在综合利用上实现突破,扶持培育骨干企业发展壮大,以园区为载体,形成以农林产品、药材和锰、锌、钒等矿产资源为主的精深加工中心.3.3 建设商贸物流中心立足吉首市的区位和交通优势,依托中心城镇,建设一批现代化物流专业园区,组建培育专业化大型物流企业.重点发展以锰、锌、钒等为代表的有色金属采购物流中心,积极建设面向武陵山地区的农产品、中药材、工艺品等交易市场,努力将吉首市培育成武陵山区现代商贸物流中心.3.4 建设旅游集散中心依托吉首市旅游资源丰富、张吉怀高铁专线交通和地处凤凰县至张家界市旅游黄金线中心等优势,加快发展旅游休闲产业,完善城市旅游综合服务功能,提高旅游服务能力;大力开发民族特色旅游业和娱乐业,切实提高旅游食宿接待能力;加强与张家界荷花国际机场、铜仁凤凰机场的对接,形成便捷的空中交通网络.3.5 建设文化教育中心依托吉首大学、湘西职业技术学院、湘西州民族中学、吉首市一中等现有名校,统筹发展各类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巩固和提高义务教育水平,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稳步发展民办教育.充分利用大学生孵化园和湘西坊创业园平台,为各类人才提供就业创业机会.3.6 建设民族文化展示中心利用凤凰古城、乾州古城、芙蓉镇、矮寨德夯及龙山里耶秦简、土家摆手舞、苗族“四月八”、傩戏、苗鼓文化、烧龙、百狮会等众多特色民族文化品牌的优势,依托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园,深入挖掘湘西土家族、苗族颇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内涵,弘扬民族文化.4.1 以基础设施带动“中心城市”建设以公路、铁路、民航等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为重点,加快构建连通内外、高效安全、适度超前、功能配套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通过加大投资力度,实施一大批重点项目,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构筑经济社会发展坚实平台,以基础设施带动中心城市建设.4.2 以民生保障优化“中心城市”建设以提高发展质量为主线,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大力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努力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围绕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就业、医疗、教育、社保和住房等问题,加快推动发展公共卫生事业、教育事业、科技事业和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事业,力争使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普遍享受到均等的社会公共服务.4.3 以特色产业支撑“中心城市”建设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积极把握国家“十三五”时期产业发展趋势和方向,积极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矿产品精深加工业、商贸物流业、山区机械制造业等特色产业,加快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生物科技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提高新型工业化水平,加快培育特色优势产业集群,以特色产业支撑中心城市建设.4.4 以生态环保促进“中心城市”建设坚持“两型”引领,力争在自然生态保护和环境保护建设方面取得新突破,着力培育“青山绕城郭,绿水城中流”的生态宜居城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继续加大工业污染防治力度,切实做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与节能减排工作,进一步加强重点江河的污染整治和城市环境保护,以生态环保促进中心城市建设.4.5 以城市品牌引领“中心城市”建设大力实施城市品牌战略,以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武陵山区重要中心城市为目标,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通过走“品牌化引领城镇化、城镇化带动工业化、产业发展与城镇崛起协同推进”的跨越式发展路径,全面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以城市品牌引领中心城市建设.4.6 以“项目、改革、实干”引领“中心城市”建设项目,是资金、资源、技术、人才和市场的载体.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抓大项目就是抓大发展.争取重大项目可以从湘西机场项目的获得来考虑.湘西机场是被纳入国家《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2014—2020)》后获得的,可见,必须纳入国家大战略(如长江经济带)范畴,才能获得重大项目立项.因此,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原则——全面摒弃闷头发展、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保守行为,全力挤进国家战略和省部战略,争取大政策、大规划、大项目、大资金,才能谋大发展.以“世界知名的生态文化公园”战略融进国家“一带一部”战略框架,充分挖掘湘西州位于湖南省“一带一部”西进成渝经济区的桥头堡优势,打破合作障碍,广泛开展经贸、技术和旅游合作.发扬“实干”精神,创办总部经济园区、飞地经济园区,共享产品市场、旅游市场和信息技术市场,加快构筑武陵山区改革开放“中心城市”新高地.【相关文献】[1] 童中贤,曾群华,马骏.我国连片特困地区增长极培育的战略分析——以武陵山地区为例下载[J].中国软科学,2012(4):85-96.[2] 黄志宁.总部经济发展与珠三角产业集群转型升级[J].商业时代,2008(22):83-84;93.[3] 刘珍瑜.扎实推进项目兴市改革兴市实干兴市[N].团结报,2014-09-24(1).。
加快建设湖北武陵山试验区推进片区发展与扶贫攻坚
加快建设湖北武陵山试验区推进片区发展与扶贫攻坚谭徽在2012年第3期——经济建设推进湖北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
党中央决定在武陵山片区率先开展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赋予武陵山片区重大使命和历史责任,湖北推进武陵山试验区建设的做法与国家发展战略高度契合。
当前,要围绕“生态立区、产业兴区、开放活区、富民稳区”总体要求,统筹推进试验区建设和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努力将武陵山试验区建成全国少数民族自治地区的先进地区、武陵山区扶贫攻坚先行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和民族团结模范区。
一、试验区建设和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形势分析当前,加快推进湖北武陵山试验区建设和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具备有利条件。
(一)具有加快发展的基础条件。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升——2010年武陵山试验区区域总产值500.38亿元(现价),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5.1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7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86元,全面实现主要经济指标与2005年相比翻番的目标。
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建成一大批交通、通信、能源等项目,特别是沪渝高速宜恩段顺利建成通车和宜万铁路开通运营,试验区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
社会事业显著进步——试验区群众上学难、看病难、就业难等突出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二)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林特资源丰富——试验区森林覆盖率达72%;已形成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特色产业;矿产水电资源丰富——试验区拥有各类金属矿产75种,是全国四大铁矿之一“鄂西大铁矿”所在地;硒矿储量世界第一,有“世界硒都”之誉。
旅游资源富集——拥有利川腾龙洞、恩施大峡谷、八百里清江画廊、神农顶等一批核心景区;具有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沉淀的“红色”文化,极具开发价值。
(三)具有叠加的政策优势。
国家颁布实施《中国农村扶贫纲要(2011—2020)》和《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将有力推进武陵山地区加快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
国家民委、国家旅游局、全国工商联、国家开发银行关于推进武陵山片区旅游减贫致富与协同发展的意见
国家民委、国家旅游局、全国工商联、国家开发银行关于推进武陵山片区旅游减贫致富与协同发展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国家旅游局(已撤销),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国家开发银行•【公布日期】2016.06.02•【文号】•【施行日期】2016.06.02•【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旅游综合规定正文国家民委、国家旅游局、全国工商联、国家开发银行关于推进武陵山片区旅游减贫致富与协同发展的意见湖北、湖南、重庆、贵州省(市)人民政府:旅游业是武陵山片区重点培育的支柱产业,在扩内需、稳增长、增就业、减贫困、惠民生中发挥着独特作用。
武陵山片区旅游资源富集,旅游业发展迅猛,旅游合作深化,旅游扶贫方兴未艾。
推进片区旅游减贫致富与协同发展,是连片特困地区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促进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打造经济新增长极的重要途径;是统筹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入实施精准扶贫方略、助力全面小康的重要抓手;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民委、国家旅游局、全国工商联、国家开发银行和湖北、湖南、重庆、贵州省(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武陵山片区旅游减贫致富与协同发展合作协议>》,加快实现片区脱贫攻坚和“国际知名生态文化旅游区”目标,探索连片特困地区旅游扶贫、区域旅游合作和跨省交界欠发达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子,现就推进武陵山片区旅游减贫致富与协同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明确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实施《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大旅游、大扶贫、大市场、大协同、大发展”的思路,大力实施旅游扶贫战略,积极推进战略规划、政策体系、管理体制等方面的统筹协调、融合互动与改革创新,加快破解制约区域旅游发展的行政壁垒和制度障碍,促进生产要素有序自由流动,建立健全旅游减贫致富与协同发展体制机制,促进武陵山片区旅游业融合发展、错位发展、创新发展、一体发展、绿色发展,提高旅游全域化、现代化、国际化、信息化、一体化水平,拓展旅游扶贫新空间,加快旅游减贫致富步伐,探索旅游扶贫与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武陵山模式”,为连片特困地区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做贡献。
国家民委关于推进武陵山片区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实施意见
国家民委关于推进武陵山片区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实施意见湖北、湖南、重庆、贵州省(市)民(宗)委,委机关各部门、直属各单位:《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明确提出把武陵山片区建设成民族团结模范区的战略目标。
为全面贯彻落实《规划》精神,现就推进武陵山片区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重大意义武陵山片区包括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省市交界地区的71个县(市、区),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1/8,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于一体。
多年来,鄂湘渝黔四省市党委、政府立足于武陵山片区实际,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武陵山片区呈现出各民族团结和睦、共谋发展的良好局面,为在新的起点上实现《规划》提出的把武陵山片区建设成“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区、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开发示范区、协作发展创新区、旅游经济示范区、民族团结模范区”(以下简称“五区”)战略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推进武陵山片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是进一步实现武陵山片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规划》战略目标的具体举措。
多年来,党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
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革,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提升民族工作水平,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现实而紧迫的任务。
目前,把在武陵山片区大力开展跨行政区域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活动,作为创新民族工作的具体实践,不断探索总结推动民族工作的好经验、新方法,不仅能更有力地推动武陵山片区各民族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发展,也对在全国范围内加强和创新民族工作,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以构建和谐民族关系为目标,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以各种形式创建活动为载体,以创新社会管理为手段,全面推进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贯彻落实,坚定地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新发展。
588-张家界市永定区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征求意见稿)
588-张家界市永定区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征求意见稿)张家界市永定区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征求意见稿),2011—2020年,第一章转变方式,开启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新篇章全面推进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加快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领跑武陵山片区~必须立足我区面临的现实背景和发展机遇~跳出武陵山片区~放眼全国~面向世界~提出更高的要求~确立更高的目标~迈出更大的步伐~先行先试~抢占先机~坚定不移地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坚定不移地加快富民强区步伐。
第一节发展背景,一,规划范围依据国务院批复的《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本规划区域范围为永定区全境~国土总面积2174平方公里~辖9个镇、12个乡、6个街道办事处,其中村,居,378个~自然村3003个。
2010年末~总人口45.5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8万人~乡村人口37.53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1.07%。
,二,自然条件——地理状况。
永定区地处湖南省西北部~为武陵山片区全覆盖区县~是张家界市市府所在地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属1澧水中上游~武陵山脉腹地。
东邻慈利县和常德市桃源县~南接怀化市沅陵县~西抵湘西自治州永顺县~北连武陵源区和桑植县。
——地质状况。
永定区处于中国东部新华夏系一级构造单元第三隆起带南端~包括武陵山次级隆起带和大庸盆地次级沉降带。
武陵山脉南支、中支横贯全境~地貌大致分为山岳地貌、流水地貌、堆积地貌三类。
地势表现为两级升降~北部山高往澧水河谷倾斜~澧水上游形成“百里画廊”茅岩河大峡谷,南部山脉以“武陵之魂”天门山为标志~并向沅水呈梯级递降,中部低洼~为半环状山丘盆地。
——气候状况。
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照充足~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适宜农、林、牧、副、渔业发展。
受地形、海拔、年份、季节的影响~区域内中亚热带地区夹杂着多种气候带~呈现复杂多变的特点。
——资源状况。
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素有“仙境张家界~魅力永定区”之称~拥有天门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天泉山国家森林公园~已建成景区景点9处~其中5A 级1处~4A级4处~3A级2处~是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
贵州省务川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编制武陵山片区务川自治县“十三五”实施规划的通知
贵州省务川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编制武陵山片区务川自治县“十三五”实施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5.05.21•【字号】务府办发〔2015〕67号•【施行日期】2015.05.2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编制武陵山片区务川自治县“十三五”实施规划的通知务府办发〔2015〕67号各乡(镇)人民政府,县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为进一步加快推进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步伐,根据《贵州省扶贫办、贵州省发展改革委关于编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十三五”实施规划的通知》(黔扶通〔2015〕49号)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决定组织编制《贵州省武陵山片区务川自治县“十三五”实施规划》(以下简称《“十三五”实施规划》)。
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一、总体要求(一)主要依据。
一是党中央、国务院2011年以来关于扶贫开发特别是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政策文件。
二是国务院关于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的批复文件,国务院扶贫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
三是我省2011年以来关于扶贫开发特别是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政策文件,省人民政府批准的武陵山片区“十二五”省级实施规划及有关专项规划。
四是县人民政府审查报省人民政府审批的《武陵山片区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武陵山片区务川规划》)。
(二)范围与期限。
规划范围:全县15个乡镇;规划期限:2016至2020年。
二、编制原则(一)区域开发与精准扶贫结合。
始终坚持“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思路,围绕《武陵山片区务川规划》明确的目标任务,继续规划实施一批着眼于区域发展环境与条件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
同时,按照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户的要求,谋划实施一批直接改善其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帮助脱贫致富的重点项目。
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带来的机遇
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带来的机遇“现在,我宣布,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启动!”2011年11月15日,在湘西吉首市召开的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启动大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振奋人心的话语,赢得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这掌声,代表了武陵山区人民对这一重大决策的由衷拥护。
武陵山区是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远地区于一体的贫困片区。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得到了方方面面的支持,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有了一定改善,但由于地处偏远,自然灾害频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贫困面依然很广,人民群众脱贫致富的意愿十分迫切。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和重视贫困山区的发展,决定把武陵山区、六盘山区、秦巴山区等11个连片特困地区,作为今后十年扶贫攻坚的主战场,而且把武陵山区作为“先行区”,率先开展试点。
武陵山片区跨湘、鄂、渝、黔四省市,是少数民族聚集多、贫困人口分布广的连片特困地区。
我省怀化、湘西自治州、张家界、邵阳、常德、益阳、娄底7个市州37个县(市、区)属于该片区,是这个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决胜之地。
可以说,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是继长株潭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又一战略支点。
那么,这一试点到底会给我们带来哪些机遇呢?机遇一,把武陵山片区作为扶贫攻坚“先行区”,这里脱贫致富的步伐将会越来越快。
好的规划蕴藏着好的发展机遇。
《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是全国11个片区中第一个编制完成、第一个得到国务院批复的规划。
规划涉及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就业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推进社会事业与公共服务、加强生态与环境保护等六大方面,每个方面都着重突出民生改善。
为推进规划中这些项目的实施,中央出台了财政、税收、金融、投资、产业、土地、生态补偿、帮扶等一揽子优惠政策。
比如,农村危房改造标准,规定了3口人40平方米,5口人50平方米,7口人60平方米,补助政策为每户1.5-2.5万元,享受1-3万元贴息贷款。
摆脱贫困
摆脱贫困,是古今中外治国安邦的大事。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精准扶贫成为2016年重点工作的重要内容。
据统计,全国贫困人口总数是7017万,经过去年的精准扶贫,农村贫困人口减少了1442万人,这样,十三五期间,需要脱贫的人口还有5575万。
据统计,我国在农村的常住人口是6亿7千多万人,而半个多亿的贫困人口,几乎占了十三分之一。
更为艰巨的是,扶贫越往后,脱贫难度越大。
但是,不管困难多大,这块硬骨头必须要啃下,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的底线目标。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各项任务中,最艰巨的就是脱贫攻坚。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6年,要完成1000万以上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任务,“十三五”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要实现“我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全国人大代表杨琴说:“我最深的体会就是,国家所有的预算报告,包括计划报告,十三五规划当中,几乎所有的资金都是向民族贫困地区倾斜,所以我就在想,十三五期间,确实在共享发展方面是民族贫困地区的一个最大的福音,很有期待。
”全国人大代表高敬佩说:“操作性非常强。
在过去我们对扶贫攻坚做了这么多年,应该说条块分割,资源资金的整合不到位,效果应该说还是有差距,所以今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在这一点做了特别安排,我觉得非常好。
”王光国是湖北恩施店子坪村党支部书记,曾在2013年当选十大“最美村官”。
当年,为了摆脱交通闭塞造成的贫困,他带领全村人历经7年,在高山绝壁上凿出了一条通往外界的致富路。
作为有着这样一段经历的全国人大代表,王光国对贫困地区的扶贫、脱贫工作有着更为深切的体会。
他说:“从我们基层角度来看,我认为抓到了点子,抓住了牛鼻子,也抓住了我们发展的重要点上。
剩下的最后一批是最难啃的骨头。
他有真实的困难。
”杨琴、高敬佩、王光国都来自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当地属于我国集中连片、扶贫脱贫的重点区域——武陵山片区的范围。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重庆市(武陵山片区、秦巴山片区)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11―2020年)的批复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重庆市(武陵山片区、秦巴山片区)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11―2020年)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07.05•【字号】渝府[2012]50号•【施行日期】2012.07.0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扶贫、救灾、慈善正文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重庆市(武陵山片区、秦巴山片区)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11―2020年)的批复(渝府[2012]50号)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扶贫办、市民宗委、市科委:你们《关于报送重庆市(武陵山片区、秦巴山片区)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11―2020年)的请示》(渝发改文〔2012〕764号)收悉。
现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重庆市(武陵山片区、秦巴山片区)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11―2020年)》。
二、主要目标。
到2015年,贫困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以上,非农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90%以上,城乡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80%,城乡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5%,城乡低保保障标准差距缩小到1.5倍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0‰以内,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75%以上,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以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7%,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8%以上。
到2017年,力争4个市级重点区县脱贫摘帽,2000个贫困村整村脱贫,全市现有202万贫困人口(按国家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标准)基本脱贫。
到2020年,武陵山、秦巴山连片贫困地区建成全国统筹城乡扶贫开发示范区。
三、请你们及时将《重庆市(武陵山片区、秦巴山片区)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11―2020年)》印发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和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加强规划实施的督促、指导、服务工作,确保规划顺利实施并圆满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二○一二年七月五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目录序言 (4)第一章基本情况 (5)第一节规划范围 (5)第二节自然条件 (5)第三节经济社会发展 (5)第四节贫困状况与特殊困难 (6)第五节发展机遇 (8)第六节重大意义 (9)第二章总体要求 (10)第一节指导思想 (10)第二节基本原则 (10)第三节战略定位 (12)第四节发展目标 (13)第三章空间布局 (16)第一节功能分区 (16)第二节空间结构 (16)第三节城镇布局 (18)第四章基础设施建设 (19)第一节交通 (19)第二节水利 (21)第三节能源 (22)第四节通信和信息化 (23)第五节城市基础设施 (24)第五章产业发展 (24)第一节旅游业 (24)第二节特色农业 (26)第三节加工制造业 (28)第四节现代服务业 (29)第五节民族文化产业 (30)第六节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协作发展 (31)第七节产业化扶贫 (32)第六章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 (32)第一节村庄建设 (33)第二节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34)第三节改善人居环境 (34)第七章就业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35)第一节就业促进与农村劳动力转移 (35)第二节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36)第八章社会事业发展与公共服务 (38)第一节教育 (38)第三节科技文化体育 (41)第四节社会保障 (42)第五节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 (42)第九章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42)第一节重点生态区 (43)第二节生态建设 (43)第三节环境保护 (44)第四节防灾减灾与应对气候变化 (45)第十章改革创新 (45)第一节深化体制改革 (46)第二节扶贫机制创新 (47)第三节协作机制创新 (48)第十一章政策支持 (48)第一节财政、税收和金融政策 (49)第二节投资、产业政策 (50)第三节土地政策 (51)第四节生态补偿政策 (51)第五节帮扶政策 (52)第六节扶持重点群体 (53)第七节重大政策和项目贫困影响评估 (53)第十二章组织实施 (54)第二节规划管理 (55)第三节监测评估 (55)附表武陵山片区行政区域范围 (56)附图图1.武陵山片区行政区划图 (57)图2.武陵山片区三维地形图 (58)序言按照中央把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以下简称“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新阶段扶贫攻坚主战场的战略部署和国家区域发展的总体要求,决定率先启动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工作,为全国其他连片特困地区提供示范。
武陵山片区跨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省市,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于一体,是跨省交界面大、少数民族聚集多、贫困人口分布广的连片特困地区,也是重要的经济协作区。
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发[2011]10号)和《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号)的要求,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1号)、《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发[2010]46号)和《关于下发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分县名单的通知》(国开发[2011]7号)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基本思路,把集中连片扶贫攻坚和跨省合作协同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明确了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总体要求、空间布局、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是指导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的纲领性文件。
本规划规划期为2011—2020年。
第一章基本情况第一节规划范围本规划区域范围依据连片特困地区划分标准及经济协作历史沿革划定,包括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省市交界地区的71个县(市、区)包括,其中,湖北11个县市包括(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及宜昌市秭归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湖南37个县市区(包括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怀化市、张家界及邵阳市新邵县、邵阳县、隆回县、洞口县、绥宁县、新宁县、城步苗族自治县、武冈市,常德市石门县,益阳市安化县,娄底市新化县、涟源市、冷水江市),重庆市7个县区(包括黔江区、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武隆县、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丰都县),贵州16个县市(包括铜仁地区及遵义市正安县、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凤冈县、湄潭县、余庆县)。
国土总面积为17.18平方公里。
2010年末,总人口364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853万人,乡村人口2792万人。
境内有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回族和仡佬族等9个少数民族。
第二节自然条件武陵山片区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类型气候。
境内有乌江、清江、澧水、沅江、资水等主要河流,水能资源蕴藏量大。
土地资源丰富,矿产资源品种多样,锰、锑、汞、石膏等矿产储量居全国前列。
旅游资源品位高,自然景观独特,组合优良,极具开发潜力。
区内森林覆盖率达53%,是我国亚热带森林系统核心区、长江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屏障。
生物物种多样,素有“华中动植物基因库”之称。
第三节经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
2001年到2010年,片区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分别增长了3.57倍和3.73倍,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分别增长了2.34倍和2.36倍,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5.92倍和3.6倍,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由35:30:35调整为22:37:41,城市化率由16%增长到28%。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展,渝怀、枝柳等铁路,沪昆、渝湘等高速公路,张家界、黔江、铜仁等机场,以及规划和建设中的渝利、黔张常高速和沪昆客运专线等跨区域重大交通项目,初步构筑起武陵山区对外立体交通大通道,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和条件。
社会事业。
教、科、文、卫等社会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全面实现“普九”,2010年7-15岁适龄儿童的在校率达到97.65%,成人文盲下降到2.2%;每万人科技人员的比例达到133.6人,科技攻关、科技成果转化率不断提高;卫生医疗条件逐步改善,每万人有医护人员10.18人,拥有病床12.85张,所有乡镇都设立了卫生院,77.7%的村建立了村级卫生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89.73%;农村低保覆盖面逐步扩大,2010年全区共有251.73万人享受低保。
民族文化。
片区民族融合和文化开放程度高,内外交流不存在语言文化障碍。
在漫长历史过程中,形成了以土家族、苗族、侗族文化为特色的多民族地域性文化,民俗风情浓郁,民间工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
各民族团结和睦,社会和谐稳定。
第四节贫困状况与特殊困难贫困面广量大,贫困程度深。
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499元,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9.1%。
按国家统计局测算结果,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1196元的贫困人口301.8万人,贫困发生率11.21%,比全国高7.41个百分点。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实施期间,武陵山片区共确定11303个贫困村,占全国的7.64%。
片区71个县(市、区)中有4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3个省级重点县。
部分贫困群众还存在就医难、上学难、社会保障水平低等困难。
基础设施薄弱,市场体系不完善。
片区内主干道网络尚未形成,公路建设历史欠账较多,水利设施严重老化,电力和通讯设施落后。
有47个乡镇不通沥青(水泥)路,占乡镇总数的3.41%;9271个行政村不通沥青(水泥)路,占行政村总数的40.25%;7790个村没有完成农网改造任务,占行政村总数的33.82%。
区内仓储、包装、运输等基础条件差,金融、技术、信息、产权和房地产等高端市场。
体系不健全。
产品要素交换和对外开放程度低,物流成本高。
经济发展水平低,特色产业滞后。
2010年,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为22:37:41,与全国10:47:43相比,片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只有9163元,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城市化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0个百分点。
缺乏核心增长极,缺乏具有明显区域特色的大企业、大基地,产业链条不完整,没有形成具有核心市场竞争力的产业或产业集群。
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基本公共服务不足。
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方面软硬件建设严重滞后,城乡居民就业不充分。
人均教育、卫生、社保和就业支出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1%。
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
生态环境脆弱,承载能力有限。
片区平均海拔高,气候恶劣,旱涝灾害并存,泥石流、风灾、雨雪冰冻等灾害易发。
部分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现象严重。
土壤瘠薄,人均耕地面积为0.81亩,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0%。
发展与生态保护矛盾尖锐,产业结构调整受生态环境制约大。
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大。
2010年片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全国的33.76%、59.1%,与2001年37.3%和62.68%相比,差距进一步拉大。
2010年片区内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04:1,城乡差距明显。
四省片区之间、片区内各县之间的发展差距也不同程度存在。
第五节发展机遇武陵山片区发展尽管存在不少困难,但也有一些难得的机遇:一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就西部大开发、扶贫开发作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明确了加快贫困地区发展的总体思想、基本思路和目标任务,极大地激发了贫困地区各族群众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创造性。
二是国家“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大力推进区域生产力布局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片区承接东部地区和中心城市产业转移、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提供了机遇。
三是在多年的发展实践中,片区内各级政府和群众形成了区域协作发展的共同意愿,开展了相关探索,积累了一定经验,为加快片区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是随着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家有能力、有条件加大对连片特困地区的扶持力度。
第六节重大意义加快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加大扶贫攻坚力度,有利于贫困人口整体脱贫致富,有利于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有利于推动多民族交流与融合,有利于保障长江流域生态安全,有利于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和促进中部崛起,对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繁荣和社会和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对深入探索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新机制、新体制和新模式,为新阶段全国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攻坚工程提供示范,实现国家总体战略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章总体要求第一节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基本思路,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不断优化发展环境;着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着力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不断夯实农村发展基础;着力促进人力资源开发,不断提高贫困人口综合素质;着力发展社会事业,深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努力形成全社会扶贫和全方位协作新格局,促进武陵山片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率先实现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