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城市化的影响要素与空间格局
影响城市化的因素
城市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地形气候河流自然资源交通政治、军事、宗教(1)产业结构世界城市化的历史表明,产业结构调整是推动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城市化的实质是由生产力变革引起的人口和其他经济要素从农村向城市转变的过程。
而它表现在生产方式上,就是产业结构的大规模调整,即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各非农产业部门的转移。
因此,产业结构的变动必然体现为城市化的变动,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主要是靠第二、三产业比重的上升,二者几乎同步进行,即工业、服务业就业比重每上升1%,城市化水平也提高1%。
如果第一产业比重低,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比重则比较高,则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反之亦反。
长期以来,西部由于受到观念、制度、资金、技术等因素的制约,产业结构调整十分缓慢。
不合理的产业结构直接导致了不合理的就业结构。
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使西部地区大量劳动力滞留于农村,影响了农业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变,是西部城市化水平落后的主要原因。
(2 )经济增长从各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来看,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间存在很强的正相关关系。
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步伐。
由于经济发展使经济收入增加,人们的需求也随之提高,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在生理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更高层次的需求会随之产生,但不同层次的需求收入弹性是不同的。
在众多商品中,农作物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较低,人们对该类产品的实际需求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相对减少;相反,制造业产品和服务业的需求收入弹性较高,收入增长导致对它们的需求更快的增长。
因此经济增长会带来需求结构的变动也必然带动投入结构(资本与劳动的投入)和产出结构相应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大规模转移,导致资本与人口在空间的高度集聚,并因此加快城市化步伐。
(3 )资金状况城市化实际上是经济发展的结构转换与升级过程,这一过程的核心问题是区域的工业化过程,这个过程导致对资金的强烈需求。
一方面,工业化特别是农村工业化需要足够的资金积累用于发展制造业及相关的资金密集、周转时间长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
中国的人口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经济发展战略
优化区域发展环境,促进 人口合理分布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提 高城市承载能力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促进农村人口流动
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就业 吸纳能力
教育和文化引导
提高教育水平:通过普及教育和职业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引导人口 合理流动。
文化引导:通过宣传和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生育观念和人口流 动观念,促进人口分布的调整与优化。
城市文化引导:加强城市文化建设,提高城市对人口的吸引力,引导 人口向城市集聚。
农村文化引导:弘扬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引导人 口在农村地区合理分布。
国际移民的影响
增加人口总量和劳动力供给 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 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 对人口分布的调整与优化产生影响
05
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通常人口密集 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地区,人口分布相对稀疏 经济发展水平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就业机会和生活质量上 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分布密切相关,是影响人口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
政策与制度
计划生育政策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城市化进程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土地政策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经济发展水平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人口分布对气候变化产生影响,如城市化进程中热岛效应的加剧
人口分布对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带来挑战,需要平衡经济发展 和生态保护
04
人口分布的调整与优化
章节副标题
政策措施
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数量,优化人口结构 户籍制度改革:促进人口流动,优化资源配置 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人口比例,优化人口空间布局 扶贫政策: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促进人口均衡分布
人口分布对城市 化和区域经济发 展的影响
人口分布对产业 布局和结构优化 的影响
中国的城市化与城市扩张
中国的城市化与城市扩张近年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城市扩张呈现出蓬勃的态势。
这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口流动的加剧。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城市化与城市扩张的原因和影响。
一、中国城市化的原因中国城市化的原因众多,以下是其中的几个主要因素。
1.经济发展的推动中国多年来取得了长足的经济发展,城市化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往往伴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
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生活条件,吸引了大量农民工和外来人口涌向城市。
2.农民工的流动中国农民工人口众多,他们为了寻求更好的生活和就业机会,纷纷涌向城市。
农民工的流动不仅推动了城市化进程,也带动了城市扩张。
新兴产业的兴起和发展,也为农民工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吸引他们进一步流入城市。
3.资本和技术的引进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中国吸引了大量的外国资本和技术。
这些资本和技术的引进,催化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外资企业的设立和发展,对城市经济的推动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中国城市扩张的影响中国城市扩张的规模和速度都是惊人的,这给城市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
1.土地资源的压力城市扩张需要大量的土地资源,而土地资源是有限的。
因此,城市扩张带来了土地资源的紧张和竞争。
大片农田和自然环境的消失,带来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农业生产的减少。
2.交通拥堵和公共设施压力城市扩张会导致交通拥堵问题的加剧,尤其是大城市的交通问题更为突出。
此外,城市扩张还会对公共设施带来压力,如水、电、气、热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供应都需要与城市规模相适应。
3.社会问题的增多城市扩张还可能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增多,如低收入人口、社会福利不足、医疗资源紧张等。
城市化进程中,社会问题的增多需要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和解决。
三、中国城市化与城市扩张的应对措施为了应对中国城市化和城市扩张带来的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调控城市化进程和合理规划城市扩张。
1.优化城市规划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合理安排城市空间布局,优化城市功能区域,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中国人口变化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中国人口变化对城市规划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人口呈现出持续变化的趋势。
人口的变化对城市规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人口变化对城市规划的影响,并分析其中的挑战和机遇。
一、人口增长对城市规划的影响中国长期以来一直面临着人口增长的挑战。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规划需要应对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的影响。
首先,人口增长将导致城市土地需求的增加。
更多的人口需要更多的住所、工作场所、商业设施和基础设施等。
因此,城市规划需要合理分配土地资源,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
其次,人口增长还带来了交通压力。
更多的人口意味着更多的交通需求,例如道路、公共交通和停车场等。
城市规划需要考虑如何提高交通效率,减少交通拥堵,并确保人们能够方便、快捷地移动。
另外,人口增长还会对城市环境产生压力。
增加的人口将带来增加的废弃物、污染和能源消耗等问题。
城市规划需要关注环境保护,制定措施来减少污染和资源浪费,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二、人口老龄化对城市规划的影响除了人口增长,中国还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挑战。
人口老龄化对城市规划带来了新的变化和需求。
人口老龄化将导致对老年服务设施的需求增加。
例如,养老院、医疗机构和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等。
因此,在城市规划中需要考虑如何合理布局这些服务设施,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此外,人口老龄化也对居住环境提出了新的要求。
老年人更注重居住环境的舒适性和便利性,例如住宅楼设计的无障碍、安全设施的设置等。
城市规划需要考虑如何创建适合老年人居住的友好环境。
三、人口流动对城市规划的影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流动成为中国城市规划的关键问题之一。
人口流动对城市规划产生了以下几方面的影响。
首先,人口流动带来了城市人口结构的变化。
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使得城市面临着不同年龄、文化和职业群体的多样化需求。
城市规划需要适应这种人口结构的变化,为不同群体提供各种需求的服务设施。
其次,人口流动对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提出了新的挑战。
人口流动使得城市人口的分布不均匀,有些地区人口密集,而其他地区则人口稀少。
人口统计学知识:中国人口结构变化对社会结构与生态环境的影响
人口统计学知识:中国人口结构变化对社会结构与生态环境的影响人口统计学是一门研究人口的数量、分布、结构及变化等方面的学科。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中国人口结构也在不断变化。
中国的人口结构变化政策、社会结构和生态环境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首先,人口结构变化对政策有着重要影响。
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和生育率下降,中国出现了老龄化问题。
这样的现象,使政府需要重新考虑社会保障、养老、医疗等政策。
同时,由于年轻人口的减少,也对教育、培训等政策的制定产生了深刻影响。
政府需加强社会和经济发展,使得老年人群体的生活水平、健康和精神生活都能够得到较好的保障和满足。
其次,人口结构变化对社会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逐渐向城市转移,城市人口逐渐增多。
城市人口的多元化、不断壮大,使城市文化、社会文化、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等方面产生了深刻变化。
同时,城市中老年人和儿童的比例增加,社区老年人照顾问题、儿童教育问题、女性职业发展问题等都变得日益重要。
第三,人口结构变化对环境产生了影响。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城市的扩大,城市空间的压力、城市交通的繁忙、城市垃圾污染等都是人口结构变化导致的环境问题。
同时,随着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加速,大量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显著,增加环境风险和环境污染。
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人口是最本质的问题,人口数量、结构、分布的变化方向,将直接影响到中国未来的社会和经济形态。
要想建立一个协调的社会和谐,必须考虑到人口的生态、社会结构和环境等重要因素。
在人口变迁的过程中,政府需要采取更多的应对措施,为不同群体创造不同的机遇和发展巨大的空间,以便更好地应对人口变化带来的各种挑战。
中国人口城镇化水平的影响因素及溢出效应
空 间滞 后 模型 固定效 应 的基 本 结构
如下:
实证结果表 明 :城 市化进程对缩减城 乡收 入差距的作用是积极 影响和消极影响并存,
关键取 决于城市化 进程 的政策路 径选择 ;
Y =p ( s o∞ ) + X p +1 1 + 6 + £( 2) 空 间误差面板 固定效应模 型 :
性 , 然 后 利 用 计 量 空 间 面 板 模 型 实证 研 究 了 中 国人 口城 镇 化 的 影 响 因素 及
的城 市化发展 ,第三产业 的发展是影 响地
区城 市化 水平的主要因素。 秦佳( 2 0 1 3) 利 用六普的数据实证 了人 口城镇化水平 空间
差异 的影响因素 ,并提 出第三产业就业水
效应和 随机效应 。
内容摘 要 :本文 基 于 1 9 9 6 — 2 0 1 1 年 中国 各 地 区的 面 板 数 据 ,计 算 各 时 期 人 口 城 镇化 率 的 Mo r a n ’ s I 指 数 ,发现 我 国区 域 人 口城 镇 化 之 间 存 在 显 著 空 间 相 关
城乡收入差距各地区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在morans散点图中第一象限hh可支配收入比各地区农村居民平均每人纯主要是东部沿海以及华北地区包括上海图2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moran散点图收入s表示第二产业产值比即第二产业浙江福建江苏北京天津及东北三省其中y关于第1至第n个区域的内生产值占生产总产值的比重t表示第三产等地表示这些省份及其周围省份都有较变量x中第k个变量的偏微分矩阵较为容业产值比即第三产业产值占生产总产值高的城镇化率及其地区城镇化率之间差易获得
平 的提升 对中西部地区人 口城镇化 的促进 作用 大于 其在 东部的作用。上述文献 ,是 以截 面数 据为研究对象 ,分别分析各 变量 对城镇化 的影 响。姜磊 ( 2 0 1 1) 研究 了城
中国人口城镇化的空间差异与影响因素
中国人口城镇化的空间差异与影响因素一、本文概述《中国人口城镇化的空间差异与影响因素》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人口空间分布差异及其背后的影响因素。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人口城镇化成为重要的社会现象。
然而,这一进程在空间上呈现出显著的差异,不同地区、不同城市之间的人口城镇化速度和程度存在明显的不同。
因此,本文试图揭示这些差异的内在逻辑和影响因素,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实施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参考。
本文首先对人口城镇化及其空间差异的概念进行界定和阐释,明确研究范围和重点。
然后,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数据资料,对中国人口城镇化的空间差异进行量化描述和特征分析,揭示不同地区、不同城市之间人口城镇化的差异性。
接着,文章从多个维度探讨影响人口城镇化空间差异的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政策推动、自然资源、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
通过对这些因素进行深入剖析,文章试图揭示它们对人口城镇化空间差异的影响机制和路径。
文章在总结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和发展策略,旨在促进中国人口城镇化的均衡发展,缩小地区间差异,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中国人口城镇化进程的理解,也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有益参考。
二、中国人口城镇化的空间差异中国的人口城镇化进程在空间上呈现出显著的差异。
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东、中、西部地区的不同发展水平上,也体现在各大城市群和城乡之间的不平衡。
从东、中、西部地区的角度看,东部沿海地区由于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发达,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迁移,城镇化率较高。
中部地区作为过渡地带,城镇化水平虽有所提高,但仍落后于东部地区。
而西部地区由于地理环境相对恶劣,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城镇化进程较慢。
各大城市群内部的城镇化差异也十分明显。
以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等城市群为例,这些地区的核心城市人口密集,城镇化水平高,而周边城市和小城镇则相对较低。
这种核心-边缘的城镇化空间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区域内部的发展不平衡。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的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_陈洋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2期 陈 洋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的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1 43
1. 1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密切 ,发展阶段 存在明显断点
20世纪 70年代末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 来 ,经济发展速度显著提高 ,城市化水平也随着经 济发展而迅速升高 (图 1 ) 。根据 1978 年至 2003 年历年全国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数据 , 可得回归方程 :
log (U RB ) = 1. 748 + 0. 204 ×log ( RGD P) (1)
第 2 7卷 第 2期 2 0 0 7年 0 4月
地 理 科 学
Vo l.
SC IENTIA GEOGRAPH ICA SIN ICA
Ap r.
27 No. , 200
2 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的时空演变 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陈 洋 1 , 李 郇 , 许学强
中国幅员辽阔 ,同一时期各地发展水平存在较 大差异 [ 10 ] 。同时 ,由于中国处于经济体制转型时 期 ,国家的宏观政策对城市化的进程有着深刻的影 响 ,从区域层面来看 ,改革开放以后采取的自东向 西的梯度发展战略影响了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格 局 ;从城市层面上看 ,国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 管理的松动影响了城市规模水平的分布 。基于以 上因素 ,改革开放后中国区域城市化水平呈现出东 中西三大地带的梯度差异 ,同时 ,在区域内部又表 现为以若干城市或城市群为核心的都会区经济集
中国城市化对人口的影响
中国城市化对人口的影响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化对人口的影响变得日益显著。
本文将探讨中国城市化所带来的人口影响,并分析其中的积极和负面因素。
一、人口迁移与就业机会增加中国城市化使得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成为可能。
城市提供了更广阔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收入水平,吸引了大量人口涌入城市。
这种人口流动带来了劳动力的增加,为城市的发展和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二、城市基础设施的提升与生活品质改善城市化过程中,政府加大了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包括道路、桥梁、供水、供电、交通等。
这些改善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条件,提高了生活品质。
另外,城市的社会服务设施和文化娱乐活动也更加丰富,为人们提供更多的选择和便利。
三、教育和医疗条件的改善城市化带来了教育和医疗条件的改善,城市人口享有了更好的教育和医疗资源。
大量的学校和医院在城市建设中兴起,高水平的教育和医疗资源使得人们可以获得更好的教育和医疗服务,提高了人口的整体素质和健康水平。
四、社会结构的变化与文化交流的增加城市化影响了中国社会结构,促进了社会变革和文化交流。
城市中不同地区和不同背景的人们相互结识,交流思想、观念和文化,推动了社会进步和文化多样性。
这种交流及多元化的文化氛围对提升人们的综合素质和创造力具有积极作用。
然而,中国城市化的发展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
一、产业结构失衡与环境压力增加城市化过程中,中国的产业结构集中在了发展速度较快的制造业和服务业,而农业产业则相对滞后。
这导致了农民工的城市流入和劳动力的过剩,进一步加剧了城市中的就业压力。
同时,工业和城市建设对环境的压力也不可忽视,如大气污染、水资源短缺等问题。
二、社会问题的凸显与社会秩序压力增大城市化带来的人口流动和社会转型亦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如就业歧视、住房问题、社会保障不完善等。
这些问题增加了社会秩序的压力,需要政府和社会共同努力解决。
三、城乡差距拉大与资源分配不均尽管城市化带来了城市的繁荣和发展,但也拉大了城乡之间的差距。
中国的城市与都市化进程
中国的城市与都市化进程在当代社会中,都市化进程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现象。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其城市化过程更为显著。
本文将从城市化的定义、中国都市化的发展背景、影响因素以及未来趋势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期全面解析中国的城市与都市化进程。
一、城市化的定义城市化是指人口集中、经济活动高度集约化和社会生活集中化的一种社会发展过程。
其中,人口集中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过程,经济活动高度集约化是指生产力在城市得到更充分利用的过程,社会生活集中化则是指社交文化、教育医疗等各方面资源在城市进行集中配置的过程。
二、中国都市化的发展背景中国的都市化进程始于上世纪。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大力推行农村工业化战略,推动农民进城打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
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人口规模的扩大,城市规模也不断扩大。
同时,中国政府也实施了一系列推动城市化的政策,以提升城市发展水平和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三、都市化进程中的影响因素1. 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是都市化进程中最重要的推动力量之一。
经济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劳动力进入城市,城市成为经济活动的中心。
同时,城市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机会,吸引了更多的人口涌入。
2. 社会因素:社会变迁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对都市化进程产生着深远影响。
家庭结构的变化、婚姻观念的改变等因素促使人们选择进入城市生活。
另外,社会文化的发展也推动了人口向城市集中。
3. 政策因素:政府政策在都市化进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政府通过城市规划、土地利用政策、户籍制度改革等手段,推动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的流动。
四、中国都市化进程的特点1. 速度快:中国的都市化进程速度之快在世界范围内独树一帜。
根据统计数据,中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超过60%,城市人口超过8亿。
这一速度远超过了许多发达国家,也对城市各方面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
2.区域差异: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进程在不同地区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中国人口密度时空演变与城镇化空间格局初探从到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中国的城市数量和规模都在不断增加,许多农村地区 逐渐被纳入到城市范畴中。此外,政府的政策导向也是影响城镇化格局的重要 因素之一。例如,政府实施了“撤县并市”等政策措施,使得一些县城逐渐成 为地级市的组成部分。这些因素都导致了当前中国城镇化格局的变动。其次, 我们也需要人口在城市的合理分布问题。人口的流动是城市化过程中不可避免 的现象。
参考内容二
基本内容
中国城镇化格局变动与人口合理分布近年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发生着巨 大的变化。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中国的城镇体系也在不断地进行调整和优 化。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促进人口在城市的合理分布,以实现经济、 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当前中国城镇化格局的变化趋 势。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合理的规划和管理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综上所 述,中国的城镇化格局正在发生变化,而人口合理分布的问题则成为了当前的 重点之一。为了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出发, 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政策和措施来推动人口在城市的合理分布。
参考内容三
一、引言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其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变特征一直是研 究的重点。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中国的人口分布也在不断变 化。了解这种变化的特征和趋势,对于制定人口政策、经济发展战略以及城市 规划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4、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应加大对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的投入力度, 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从而提高城镇化质量。
五、结论
中国城镇化质量时空演变的特点是总体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但也存在区域差异 和城乡差异等问题。为提高城镇化质量,需要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促进区域 协调发展,加强城市规划,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等措施。还需要积极探索适 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化道路,实现城镇化速度和质量的双重提升。
城市化进程对中国人口和社会结构变化的影响
城市化进程对中国人口和社会结构变化的影响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实在是太迅猛了,不但给我们的城市带来了繁荣,也改变了中国人口和社会结构。
今天,就来谈谈这个话题。
一、人口的变化最明显的就是人口的变化。
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让大量的人口涌向城市,都市地区的人口密度也越来越高,这一切都导致了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
据统计,到2025年中国的城市人口将超过10亿人,占到全国总人口的七成。
而这种变化,对于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的升迁以及生活方式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从农村到城市的人口流动,使得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移。
一方面,一些年轻人选择留在城市寻找高薪工作和更好的生活,从而把家人留在农村,这些年轻人也成为城市社会结构变化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一些年纪较大的人选择离开农村,到城市生活,这些人的到来为城市带来了更为丰富的肌体和文化资源。
从城市到农村的人口流动也发生了变化。
城市人士流向乡村的趋势也比以前更加明显,这些人更多地是为了回归自然,摆脱城市生活压力,或者是因为喜爱自然,希望在乡村生活。
二、社会结构的变化城市化进程正在改变中国的社会结构。
第一,城市中的社会层次分明,阶层分化加剧,贫富差距扩大。
城市化过程中,一些城市化的利益客体如地权、住房、就业等资源就分配不公,且城市中的阶层分明,住房难、工作难、教育难成为城市化过程中的最大问题,导致庞大的贫穷人口,升格过程中的受益者更占比例,扩大了贫富差距。
第二,城市化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推动了文化的多元化和世俗化。
随着城市化的深入,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家庭结构即中老年人带孩子的家庭模式,由于生活环境和工作场所的改变而被逐渐淘汰,更多的人选择独立居住的方式,再加上互联网的发展,让大家更容易地了解和接受更为多元化的文化。
第三,城市化的过程加速了人的竞争与升级,人们的心理状态和价值观也发生了变化。
新的城市化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城市化的繁荣,但同时,它也让城市中的每个人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灾难。
当代中国的城市化及其影响分析
当代中国的城市化及其影响分析一、城市化概述在人类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城市化成为了不可忽视的现象。
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聚集的过程,这是城市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的基础。
中国城市化进程经历了从计划经济时期全国城市化率极低到改革开放后初步出现城市化浪潮,再到近年来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快速推进。
目前,中国城市化率已超过60%,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70%以上。
二、城市化背景1、城市化的原动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口城市化趋势明显。
城市化的推广对于中国经济的发作和社会管理起到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2、城市化的现状据统计,到2021年底,中国城市人口将会达到8.6多亿,城镇化率将超过60%。
因此,中国城市化进程将持续快速推进,未来也将面临挑战。
三、城市化对社会的影响1、市场萎缩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城市涌入,导致了农村市场萎缩。
此时,不仅影响了农民的生计,同时也让农村面临着资源严重匮乏的局面。
2、城市贫困化虽然城市化为许多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但是城市化也给城市带来了一定的问题。
城市化后期,城市贫困化、城市环境污染等问题都逐渐暴露出来,城市生活成本逐年提高,过着高压一族的人们的财政能力也出现问题。
3、城市化影响社会生态城市化推进过程中,往往伴随着生态破坏和环境恶化,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公众健康。
城市的化与发展,改善生态与环境是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
四、城市化对经济的影响1、人口老龄化趋势随着城市化进程持续发展,城市人口数量也不断增长,同时也导致了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
这也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
2、管理困难目前,城市化进程推进过快,城市化管理滞后,给城市带来了气、水、电等利用压力,城市交通也出现了拥堵的局面。
城市管理和城市环境的改善都需要在城市化进程中序化、合理和创新。
3、人口流动影响城市化追求着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导致城市对周边区域产生外溢效应。
一方面,城市化也会带来了重要的人口流动,产生重要的经济效益。
地理教案:了解我国的人口与城市发展
地理教案:了解我国的人口与城市发展一、人口与城市发展的背景及意义人口与城市发展是地理学中的重要课题之一,也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了解我国的人口与城市发展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国情、规划产业布局以及解决社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人口概况1. 人口总量:截至2020年底,我国常住人口已超过14亿。
2. 人口分布:我国人口分布不均衡,东部沿海地区和长江流域是我国重要的人口集中地区,而西部地区相对较少。
3. 人口结构:我国的老龄化程度加深,在劳动年龄人口逐渐减少的同时,退休年龄升高给社会养老保障带来挑战。
三、城市化进程1. 城市化率提升:近几十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
据统计,2020年中国大陆常住居民在城镇户籍比例达到63.89%。
2. 城市空间格局:我国城市分为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二线城市(如武汉、成都)和三线城市(如重庆、昆明),这些城市在不同地区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3. 城市规模:中国大陆有155个常住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其中包括杭州、深圳等经济发展较快的特大城市。
四、人口与城市发展的关系1. 经济拉动作用:城市化带动了经济发展,人口密集的大城市是产业集聚和创新驱动的引擎。
2. 资源压力:大规模人口集中在有限的土地上,会给资源供给、环境保护以及社会治理带来压力。
五、我国正在面临的挑战与对策1. 区域差距:我国东部经济相对发达,而西部地区则相对欠发达。
政府应加强财税体制改革,促进西部地区经济追赶。
2. 生态环境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要平衡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绿色发展。
3. 人口老龄化:面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政府应积极引导社会养老保障机制建设,提供更好的医疗、养老服务。
4. 发展不平衡问题: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发展差距仍然存在,需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现代化。
六、结语了解我国的人口与城市发展是我们作为地理学习者应该关注的一个重要内容。
城市人口空间分布格局影响因素研究——以北京为例
城市人口空间分布格局影响因素研究——以北京为例童玉芬;马艳林【摘要】城市人口空间分布影响因素的研究对于城市空间结构发展和大城市中心人口疏解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利用北京市2005-2013年16个区县的相关面板数据,建立双向固定效应面板数据模型,对影响北京市人口空间分布的因素进行了实地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北京市近年来居民生活水平、就业机会和优质的教育资源对人口密度产生了较大的正向作用,而经济发展水平、房地产建设和医疗资源的增长则对人口扩散起到一定的作用.根据模型中16个区县的截距项分析各区县的人口承载潜力,提出了相应的人口疏解建议.【期刊名称】《北京社会科学》【年(卷),期】2016(000)001【总页数】9页(P89-97)【关键词】特大城市;人口空间分布;影响因素【作者】童玉芬;马艳林【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人口经济研究所,北京100070;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人口经济研究所,北京10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22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发展迅速,人口迅速向大城市集聚,城市人口资源环境矛盾凸显。
北京作为中国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无论是人口数量还是人口密度都在不断膨胀中,特别是中心城区人口拥挤、交通拥堵、房价高涨、环境污染、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等现象十分严重。
北京市政府早在1958年的总体规划方案中就提出“控制城市的发展规模,重点是控制市区发展规模,其主要指标就是城市人口发展规模。
”并且明确提出了建设“子母城”和“卫星城”的城市空间布局,把卫星城建成能够辐射周边地区发展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承担市区城市规模疏导的任务。
在之后的多次城市规划中北京都提出城市区域空间结构调整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城市功能和人口在空间上合理均衡布局,引导北京由单一中心向“多层次多中心形态”转变。
然而,北京目前仍然处于城市化的成长和扩展期,城市中心和近郊区依旧是人口集聚的主要空间,新城发展对人口疏散的作用并不明显。
[1-3]从2014年北京分区县常住人口规模和密度来看,人口密度最高的西城区2014年达到了25767人/平方公里,而人口密度最低的延庆县仅为158人/平方公里,北京市单中心结构并未发生根本改变,中心城区仍然是人口集聚的主要空间(如图1所示)。
人口集聚空间特征、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研究
① 由于本文内容涉及大量省级数据,为行文及阅读方便,此处及下文省份均指省 (自治区、直辖市)。 ② 本文研究数据不包含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
· 89·
人口集聚空间特征、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研究
表 1
我国各省 (区、市) 人口集聚程度
类别
数值区间
超高集聚区
PJD≥4
1982年 上 江苏 山东 河南
广东 浙江 安徽 重庆 河北 湖北 湖南 辽宁 福建 江西 海南 山西 贵州 广西 陕西 四川 吉林 云南 宁夏 黑龙江 甘肃 内蒙古 新疆 青海 西藏
高集聚区 中集聚区
4>PJD≥3 3>PJD≥2
浙江 安徽 广东 河北 湖北 湖南 辽宁 福建
低集聚区
2>PJD≥1
四川 江西 贵州 山西 广西 陕西 吉林
稀疏区
1>PJD≥0
云南 黑龙江
宁夏 甘肃 内蒙古 新疆 青海 西藏
1990年 上海 天津 北京 江苏 山东 河南
安徽 浙江
广东 河北 湖北 湖南 辽宁 福建 江西 四川 海南 贵州 山西 广西 陕西 吉林 云南 黑龙江 宁夏 甘肃 内蒙古 新疆 青海 西藏
改革开放 40多年来,我国经济活力在增强,人口流动性在加强,与我国经济社会 的发展是高度匹配衔接吻合的。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区域经 济发展分化明显,人口集聚空间差异显著,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人口的主 要空间形式。在一些经济发展缓慢的地区,人口流失严重而造成发展活力不足,面临 着重大的经济发展 难 题。2012~2018年,东 北 地 区 经 济 总 量 占 全 国 的 比 重 从 87% 下 降到 62%,常住人口减少了 137万人①。对人口集聚的空 间 特 征、变 化 趋 势 及 影 响 因 素进行研究,并揭示人口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在空间上的相关性,对于合理规划人口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的地理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的地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城市化率只有18.96%,而到2020年,城市化率已经达到了60.6%。
城市化进程是一个复杂而多维度的过程,涉及到经济、社会、环境等众多方面的变革与调整。
本文将从地理的角度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城市化进程进行分析。
一、城市化进程的地理格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呈现出鲜明的地理特点。
首先是沿海城市的快速崛起。
由于改革开放政策首先在沿海地区实施,沿海城市成为了改革的窗口和先行者。
以深圳、广州、上海等城市为代表的沿海城市迅速发展起来,成为了中国经济的引擎和文化的中心。
其次是中西部地区的快速崛起。
由于改革开放政策的逐步深化和实施,中西部地区逐渐成为了新一轮的经济增长极。
城市化进程在中西部地区呈现出井喷式增长的态势,许多二线城市如成都、重庆、武汉等成为了全国性的城市中心。
再者是东北地区的城市化转型。
东北地区作为中国的老工业基地,在改革开放初期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困难与衰退。
然而,随着经济的转型和结构的调整,东北地区也开始加快城市化进程,以沈阳、大连等城市为代表的东北城市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城市化进程的经济影响城市化进程带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随着农民从农村迁徙至城市,城市人口的增加为市场提供了更多的消费者和劳动力资源。
城市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为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和更高效的生产要素。
城市化进程也促进了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以沿海城市为例,改革开放初期,它们主要依赖制造业产业链的延伸和外资的引进,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服务业、科技创新等高附加值产业的比重正在不断提高。
城市化进程还加强了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经济联系,农村地区的农产品、地方特色产品通过城市的消费网络进入市场,为农民增加了收入来源。
三、城市化进程的社会影响城市化进程对社会结构和人口流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城市化进程改变了人口的聚集模式,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迁移,城市的人口规模和密度日益增大。
中国人口密度时空演变与城镇化空间格局初探从到
中国人口密度时空演变与城镇化空间格局初探从到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究中国人口密度的时空演变以及城镇化空间格局的发展。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人口分布和城镇化进程不仅对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同时也为全球城市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通过对中国人口密度和城镇化空间格局的详细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社会经济变迁的内在逻辑和外在表现。
本文首先回顾了中国人口密度的历史演变,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人口分布的特点和原因。
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探讨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中国人口密度时空演变的新趋势。
同时,我们也关注到城镇化进程对中国人口分布的影响,分析了不同地区城镇化空间格局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
通过综合运用统计数据、地理信息系统等多种方法,我们对中国人口密度和城镇化空间格局进行了实证研究。
我们发现,中国的人口密度呈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同时城镇化空间格局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这些差异和特点不仅反映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也为我们理解中国城市化进程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在总结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对未来中国人口密度和城镇化空间格局的展望。
我们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深入推进,中国的人口分布和城镇化格局将继续发生变化。
因此,我们需要密切关注这些变化,以便更好地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推动中国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本文希望通过对中国人口密度时空演变和城镇化空间格局的深入研究,为理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我们也希望通过这项研究,为全球城市化进程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中国人口密度的时空演变中国的人口密度时空演变呈现出一种动态而复杂的图景。
从历史角度看,中国的人口分布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社会经济、自然环境、政策导向等多种因素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总量上,更体现在空间分布上。
在时间维度上,中国的人口密度经历了从低到高,再由高到低的过程。
中国人口分布变化的空间模式分析
中国人口分布变化的空间模式分析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中国的人口分布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本文将从国家层面分析中国人口分布的空间模式,并探讨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一、总体概述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其人口总量超过了14亿。
然而,中国人口的分布却极不均衡。
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密集,而西部内陆地区人口相对稀少。
这种空间分布模式的形成,与中国的历史、地理、经济发展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二、历史因素的影响中国的人口分布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历史因素的影响。
在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区,因此中原地区人口较为密集。
而沿海地区由于其便利的海洋交通和贸易条件,也逐渐形成了一定的人口聚集。
而西部边疆地区由于交通条件和自然环境的限制,人口数量相对较少。
三、地理因素的影响中国地域辽阔,地理条件的差异也是中国人口分布模式形成的原因之一。
东部沿海地区地势平坦,水资源丰富,气候适宜,这些条件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而西部地区地势复杂,气候干旱,水资源匮乏,这限制了人口的聚集。
四、经济发展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进程加快,这对中国人口分布模式产生了重要影响。
东部沿海地区由于其先进的经济发展和丰富的工作机会,吸引了大量的农民工和外来人口,使得这一地区的人口密度大幅上升。
与此同时,西部地区由于经济相对欠发达,缺乏吸引力,人口迁出并趋向集中在东部地区。
五、影响与挑战中国人口分布模式的不均衡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与挑战。
首先,东部地区的人口密度超负荷,给城市交通、环境保护等带来很大压力。
其次,西部地区的人口减少,带来了资金、人才等资源的匮乏问题。
而人口的不均衡分布也增加了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了社会经济的差距。
六、政策与对策为应对中国人口分布模式不均衡的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与对策。
首先,通过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提升其吸引力。
城市化进程对中国人口的影响
城市化进程对中国人口的影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正在迅猛推进。
城市化对中国人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涉及到社会、经济、环境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重点探讨城市化进程对中国人口的影响,并从人口流动、社会变革和生活方式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人口流动城市化进程导致了大量的人口流动。
农村人口纷纷进入城市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这导致了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
与此同时,部分城市人口选择回流或返乡,使得农村地区的人口也发生了变化。
这种人口流动的变化对城市和农村地区的社会结构、经济发展和公共服务提出了新的挑战。
人口流动使得城市的人口密度增大,城市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面临压力。
同时,农村地区的人口减少,导致劳动力缺口和人力资源流失。
这对城市和农村的平衡发展带来了挑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以应对这一问题。
二、社会变革城市化进程对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传统的家庭结构和社会关系被改变,城市化使得更多的家庭成为核心家庭,独生子女政策的推行也加速了这一趋势。
城市化还导致了更多的年轻人独立生活,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个人发展机会。
城市化进程也改变了人们的职业选择和就业观念。
更多的机会和多样化的职业选择使得人们对工作和生活有更高的期望。
此外,城市化还加速了城市文化的传播和融合,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逐渐减少,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改变。
三、生活方式城市化进程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城市提供了更多的教育、医疗、文化和娱乐资源,人们享受到了更高质量的生活。
与此同时,城市也带来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些不便。
城市化还带来了生活方式的多样化。
人们更加注重个人发展和追求个性化的生活方式。
城市的快节奏和多样的生活方式也对人们的精神和身体健康提出了新的挑战。
总结城市化进程对中国人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涉及到人口流动、社会变革和生活方式等多个方面。
人们从农村地区进入城市,带动了城市人口的增长,也改变了农村地区的人口结构;城市化也改变了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选择;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城市带来了更多的资源和便利,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水平的原始数据因素[24~29]。(4)中国人口城市化的影响效应。我国低人口城市化水平
是导致当前城乡高失业率的深层次原因[30],加快人口城市化,可以有效拉动社会消费总
需求[31],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32],也是缩小收入差距的重要内容[33],可以从根本
制度创新要素[11~13],特别是户籍制度[14]。这些约束力往往相互作用,凝聚合流,共同制
约着中国人口城市化的发展[15]。(3)中国人口城市化的水平及发展方向。①采用统计分
析[16,17]和模型分析[18],发现中国人口城市化进程滞后于农业劳动力非农化过程,滞后于
工业化进程[19,20],中国应选择分散型人口城市化道路,积极发展小城镇是中国分散型人
地区工业总产值x20·908 0·297 0·156 -0·066
地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x30·612 0·563 -0·123 -0·171
地区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利税总额x40·807 0·205 0·062 -0·320
地区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x50·189 0·285 -0·132 -0·792
地区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销售总额x150·862 0·200 0·272 0·115
人均生活用电量x160·076 0·844 0·059 0·003
每万人拥有公共汽电车x170·216 0·813 -0·035 1·102E-05
通过主成分分析,解决了原有17个社会经济统计指标有较大相关性的问题,且得出
上解决“三农”问题中的一系列矛盾[34];人口城市化是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环节,对中
国实现社会公平、提高经济效率、解决二元经济结构矛盾以及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等方面有14 地 理 研 究27卷
着重要的意义[35]。虽然近年来也有学者用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来研究我国城市化[36],但
总的来看,从全国角度利用人口普查的数据结合相关统计资料对人口城市化的影响要素与
空间格局进行定量分析并最终上升到区域划分的论文较为少见。因此,本文利用2000年
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和《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1)数据,对中国人口城市化的影响
要素进行探讨,并运用ArcGis软件揭示中国人口城市化的空间格局。
2 数据的采集
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包括3249个县、市(其中包括直辖市)的总人口
重总表。
3 中国人口城市化的影响要素
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1)中分别采集上述26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17个经济
社会统计指标,包括:地区国内生产总值(104元)(x1)、地区工业总产值(104元)(x2)、
地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元)(x3)、地区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利税总额(104元)(x4)、地区第
属于低人口城市化水平区。
4·1·2 中国人口城市化空间分布的五级分类 由于我国面积70%以上的地区都是低人口
城市化水平区,为了进一步分析我国人口城市化空间分布规律,在ArcGis中,把低人口
成分的方差贡献率(% of variance)分别是: 48·752、13·778、11·845、8·889;累计方
差贡献率(cumulative %)分别是: 48·725、62·531、74·376、83·275。可以看出,第4
主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已达到83·275%,包含了这17个社会经济指标的大部分信息,
(x12)、地方财政预算内支出(104元)(x13)、地方财政预算内科学事业费支出(104元)(x14)、地
区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销售总额(104元)(x15)、人均生活用电量(千瓦小时)(x16)、每万人拥
有公共汽电车(辆)(x17)等。
应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 (Statistics Package For Social Science),对17个社会经济
Tab·1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loading matrix of cities in China, 2000
经济社会统计指标第1主成分
(经济实力要素)
第2主成分
(消费要素)
第3主成分
(社会发展要素)
第4主成分
(经济结构要素)
地区国内生产总值x10·865 0·260 0·385 -0·012
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x110·918 0·175 0·222 0·039
地区外商实际投资额x120·771 0·368 0·091 0·102
地方财政预算内支出x130·915 0·194 0·151 0·108
地方财政预算内科学事业费支出x140·856 -0·009 0·019 -0·019
大于70%为高人口城市化水平。在ArcGis中,利用符号化设置的渐变色显示功能,选择
分级的方式为手动分级法,把高、中、低人口城市化水平分别赋以不同的颜色,输出图形
(图版1图1)。将经过分级的3类数据按级别从ArcMap的属性表输出到Excel中,分别
统计3种颜色面积和县级行政单元个数占全国的百分比:低、中、高人口城市化水平地区
在这3大要素中,又以经济实力要素对我国人口城市化的影响最大,而经济结构要素对我
国城市人口规模影响非常小。经济结构中最主要的是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的升级应该是推
动人口城市化的重要动力,但我国的产业结构对人口城市化的影响却很小,这说明我国的
人口城市化动力系统的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4 中国人口城市化的空间格局
(合计、男、女、性别比)、户籍人口、少数民族人口比重、非农业户口人口比重、城乡人
口(城镇、乡村)、家庭户人口(户数、人口数、户规模、一人一户数)、家庭户类别(一
代户、二代户、三代户、四代以上户)等17个项目。为了研究中国人口城市化的影响要
素与空间格局,对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进行处理:(1)按城市进行汇总。根据
的面积分别占全国总面积的约71·4%、23·4%和4·8% (由于港、澳、台和部分岛屿的数
据缺失,导致3个百分比之和略小于100%);低、中、高人口城市化水平地区的县级行
政单元个数分别占全国总数的约71·4%、23·7%和2·2% (3个百分比之和略小于100%
的原因同上)。可见,无论在面积上,还是在县级行政单元的个数上,我国大多数地区都
把中国资源环境数据库(1∶400万)[37]中的面状行政单元(以县、市区为单位)层提
取出来作为研究中国人口城市化的图形数据;把全国县级行政单元的城市人口比重数据总
表转换到数据库中,作为图形的属性数据,这样就确定了研究中国人口城市化的空间单元
为县级。然后通过ArcGis软件利用关键字段(国家行政单元标准代码)把有关城市人口
《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1)中提供的地级及以上的262个城市(包括所辖县、区)的名
称,从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中提取262个城市的城市人口规模,生成中国262个城市的城
市人口规模总表; (2)按县级行政单元进行汇总。从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中提取全国各
县、区的城市人口和总人口,计算出城市人口比重,生成中国县级行政单元的城市人口比
比重数据链接到中国县级行政单元分布图上,将城市人口比重数据在图上表示出来,通过
可视化和统计分析来揭示中国人口城市化的空间格局。
4·1 中国人口城市化的空间分布
4·1·1 中国人口城市化空间分布的三级分类 根据人口城市化发展的规律,学术界普遍
认为:城市人口比重小于30%为低人口城市化水平, 30%~70%为中等人口城市化水平,
正相关,它反映了城市社会结构的状况,是社会发展主成分;第4主成分与x6有较大的
正相关,与x5有较大的负相关,它反映了城市经济结构的情况,是经济结构主成分。(4)
在原有的数据文件中出现了4列新生成的变量,即这四个主成分对262个个案的得分,可
将这些因子得分制成主成分得分表。
表1 中国城市经济社会主成分载荷矩阵(2000年)
检验,发现第1、2、3、4主成分的相关系数都是正值,说明城市人口规模与这4个主成
分都是正相关; (2)城市人口规模与第1、3、2、4主成分相关系数依次减小,即其相关
性依次减小; (3)第1、3、2主成分用星号显示的检验结果都是两个星号(**),表示当
用指定的显著性水平为0·01时,统计检验的相伴概率值小于等于0·01,即总体无显著线
主成分相关系数检验结果
第1主成分(经济实力要素) 0·767 **
第2主成分(消费要素) 0·258 **
第3主成分(社会发展要素) 0·522 **
第4主成分(经济结构要素) 0·12016 地 理 研 究27卷
可见,经济实力要素、社会发展要素和消费要素是推动我国人口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而主成分5~17所包含的信息较少,说明选择4个主因子较为恰当。(3)从方差极大法旋
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表1)中看出:第1主成分与x1、x2、x11、x13、x14、x15有较大的
正相关,从其意义可以判断出,这是经济实力主成分;第2主成分与x16、x17有较大的正
相关,它反映了城市消费状况,是城市消费主成分;第3主成分与x7、x9、x10有较大的 1期朱传耿等:中国人口城市化的影响要素与空间格局15
统计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选择KMO检验和巴特利特球形检验,设定要提取的因子个数
为4,采用方差极大法旋转(正交旋转),并把因子得分作为新变量保存在数据文件中。
输出的结果:(1) KMO值为0·868。根据统计学家Kaiser给出的标准, KMO值大于0·6,
说明变量间的相关很小,适合进行因子分析。(2)经过方差极大法旋转后,第1、2、3、4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