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第三章土壤生物

合集下载

《土壤学》课程笔记

《土壤学》课程笔记

《土壤学》课程笔记第一章:什么是土壤?1.1 土壤的重要性与功能土壤不仅是地球表面的一个物理层,它还是一个动态的生态系统,具有多种重要性和功能:- 生命支持系统: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础,为植物提供必需的养分、水分和栖息地,从而支撑着地球上绝大多数生物的生命活动。

- 水循环的关键参与者:土壤是大气降水的主要接收者,通过渗透、蒸发和径流等过程参与水循环,维持水文平衡。

- 养分循环的枢纽:土壤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核心,包括碳、氮、磷、硫等元素的循环,这些元素是所有生命体必需的。

- 环境净化器:土壤具有过滤、吸附、降解和转化污染物质的能力,有助于保护地下水和地表水质量。

- 土壤保持文化遗产:土壤记录了地球历史和人类活动的信息,是自然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1.2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土壤的特性直接影响着一个地区的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方式:- 地域性:不同地区的土壤类型和特性不同,这决定了当地的植被类型、农作物种植模式和农业生产效率。

- 文化影响:土壤条件影响人类居住模式、饮食习惯和传统技艺,如稻田文化、葡萄种植文化等。

- 经济发展:土壤资源丰富与否直接影响地区经济的发展,如农业、矿业和旅游业等。

1.3 土壤的概念与土壤学内容土壤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和生物组成的复杂混合体,具有以下特点:- 物理性质:土壤的物理性质包括质地、结构、孔隙度、水分和温度等。

- 化学性质:土壤的化学性质涉及pH值、养分含量、阳离子交换量、有机质含量等。

- 生物性质:土壤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栖息地之一,包括微生物、昆虫、植物根系等。

土壤学内容主要包括:- 土壤的形成与演变:研究土壤如何从母质经过生物、气候和时间的作用形成,以及土壤剖面的发育过程。

- 土壤分类:根据土壤的形态、性质和发生特性,将土壤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 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研究土壤的物理结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动对土壤功能的影响。

- 土壤肥力和植物营养:探讨土壤如何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以及如何通过施肥等手段提高土壤肥力。

土壤学与土地资源学知识点复习

土壤学与土地资源学知识点复习

土壤学与土地资源知识点复习绪论、第一章地学基础一、名词解释土壤;土壤肥力;土壤肥力的生态相对性二、简答题1.矿物、岩石的类型(按成因)2.具有鉴别意义的矿物物理性质有哪些?第二章复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同晶代换;土壤剖面二、简答题1.风化作用的类型2.常见矿物抵抗风化的相对稳定性顺序3.风化产物的母质类型4.土壤的剖面形态特征5.自然/耕作土壤剖面层次*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影响土壤形成的?第三章土壤生物与土壤有机质一、名词解释土壤有机质/腐殖质;矿质化过程/腐殖化过程;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二、简答题1.土壤微生物类群及其作用2.土壤腐殖质的性质3.林木根系对土壤的影响*论述土壤有机质在肥力上的重要作用并详细说明第四章土壤物理性质一、名词解释土壤机械组成;土粒密度/土壤密度(容重);土壤孔隙度;物理性粘粒/物理性砂粒二、简答题1.土壤质地对土壤肥力性状的影响2.土壤结构形成的因素3.土壤密度的用途4.适合植物生长的孔隙状况第五章土壤水、空气与热量一、名词解释凋萎系数/田间持水量;土水势;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土壤热容量二、简答题1.土壤含水量有哪几种表示方法?2.土水势包括哪些分势?3.土壤水分常数有哪些?4.土壤水分输入输出的主要途径5.土壤空气的组成及其与大气进行交换的机制6.土壤热量的来源第六章土壤胶体一、名词解释土壤胶体;阳离子交换量;盐基饱和度二、简答题1.土壤胶体的组成和来源2.土壤胶体的双电层构造3.土壤胶体的性质4.影响阳离子交换量的因素5.影响阳离子有效性的因素*离子交换在园林土壤肥力上的意义第七章土壤酸碱性、缓冲性一、名词解释土壤活性酸度/土壤潜性酸;土壤缓冲性二、简答题1.土壤酸碱性对养分有效性的影响2.土壤酸碱性的调节3.土壤具有缓冲性的原因及影响因素第八章土壤养分与园林土壤肥料一、名词解释土壤养分;肥料二、简答题1.土壤养分的来源及消耗2.大量元素(N/P/K)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及其植物吸收形态3.土壤养分迁移到根表面的途径有哪些?4.施肥原则及方式*氮素/磷素的循环(主要过程及条件)第九章土地资源利用与管理土壤质量、土壤分类、诊断层的概念土壤经度地带性/纬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的概念各章重点和复习范围第一章、绪论需要掌握的基本概念:土壤,土地,土壤肥力,肥料。

土壤学教学大纲-西南林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土壤学教学大纲-西南林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土壤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A14101学时:32学分:2.0修读专业:林学、林学(双外语)大纲文本一、课程的主要内容土壤学是研究土壤发生分类分布、土壤理化和生物学性状、利用和改良的科学。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土壤的形成,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土壤分类、分布等。

根据授课专业特点,基本的章节内容分列如下:第一章绪论1、土壤在农林业生产和生态系统中的作用2、土壤及土壤肥力的基本概念3、近代土壤学的发展概况4、土壤学的学科体系及学习土壤学的作用和任务第二章地质学基础1、地球的一般特征地球的形状,大小,地球的物理性质,地球的圈层结构。

2、矿物矿物的概念,矿物的物理性质,常见造岩矿物的识别特征。

3、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形成、特征及常见岩石。

4、地质作用与地形地貌地质内力作用和地形地貌,地质外力作用和地形地貌。

第三章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1、风化过程风化作用及其类型。

2、风化产物的类型风化产物及其地球化学类型、母质类型。

3、土壤形成土壤形成因素,土壤形成过程中的大小循环学说。

4、土壤剖面及形态特征自然土壤、耕作土壤剖面的形成及其形态特征。

第四章土壤生物1、土壤动物土壤主要动物及其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2、土壤微生物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土壤藻类及其与土壤的关系。

3、植物根系及其与微生物的联合植物根系形态,根际与根际效应,根际微生物,菌根,根瘤。

4、土壤酶土壤酶的来源与存在形态,土壤酶的种类与功能,土壤酶活性及其影响因素。

第五章土壤有机质1、土壤有机质的来源、组成2、土壤有机质的转化土壤有机质矿质化和腐殖化过程。

3、土壤腐殖质土壤腐殖质的分组,土壤腐殖酸的性质。

4、土壤有机质的作用与调节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及生态环境方面的作用,土壤有机质的调节。

第六章土壤质地、结构与孔性1、土壤质地土壤固体颗粒及其性质,土壤质地划分,土壤质地与肥力,土壤质地改良等。

2、土壤结构土壤结构体类型及其形成,土壤结构性评价,土壤结构体的改善等。

土壤学作业整理

土壤学作业整理

第一章土壤矿物质1.核心名词原生矿物次生矿物四面体八面体同晶替换2:1型1:1型粘粒矿物2.思考题(1)什么叫做矿物?分析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在土壤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2)试比较高岭石、蒙脱石和伊利石在晶架构造上有何不同?(3)试比较高岭石组矿物与蒙脱石组矿物在性质上的差异以及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是什么?第二章土壤有机质(一)基本概念1. 土壤有机质2.土壤腐殖质3. 矿化作用4. 腐殖化作用7. 腐殖化系数8. C/N 9. 腐殖酸10. 褐腐酸11. 黄腐酸12. 激发效应( 二)问答题1. 什么叫土壤有机质?包括哪些形态?其中哪种最重要?2. 增加土壤有机质的方法有哪些?你认为最有效是哪种?3. 叙述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上的意义和作用?4. 水田的腐殖质含量一般比旱地高?为什么?5. 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条件是什么?其中最主要的条件是哪一种?为什么?(三)判断题1、土壤有机质是化学中已有的有机化合物( )2、土壤有机质的转化是受微生物控制的一系列生化反应( )3、C/N高会抑制有机质的分解( )4、HA的酸性比FA强,分子量比FA高,稳定性比FA高( )5、一般南方土壤有机质的HA/FA<1,而北方﹥1( )6、一般随着土壤熟化度的提高,HA/FA也提高( )7、土壤施用的有机肥越多,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的也越高( )8.有机质的转化是先矿化后腐殖化,两个过程是矛盾对立的( )9、土壤微生物主要分解碳水化合物,不分解腐殖质( )10、土壤有机质在土壤中是完全独立存在的( )第三章土壤生物一、名词土壤生物土壤微生物菌根根际R/S比土壤酶竞争关系互生关系共生关系拮抗关系捕食关系寄生关系二、思考题1、土壤中主要有哪些生物?请举例说明。

2、蚯蚓对土壤肥力有何影响?3、微生物在土壤肥力上的重要性是什么?第四章土壤水、空气和热量1. 与大气组成相比,土壤空气有哪些特点?2. 简述土壤空气更新的方式及其影响因素。

土壤学第三章

土壤学第三章

(二)来源于各种动植物残体及其它们的代谢物
树木、灌丛、草类、和其它植物残体。植物生长量成为土壤有 机质含量的主要依据。 土壤动物:蚯蚓、蚂蚁、鼠类、昆虫等的残体及分泌物。
(三)来源于施入的各种有机肥。
土壤生物
1.土壤动物 2.土壤微生物 3.植物根系及其与微生物的联合 4.土壤酶
1 .土壤动物
土壤动物:指长期或一生中大部分时间生 活在土壤或地表凋落物层中的动物。它们直接 或间接地参与土壤中物质和能量的转化,是土 壤生态系统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线虫可分为腐生型线虫和寄生型线虫
腐生型线虫:主要取食对象为细菌、真菌、低等藻类和土壤中的微小原生动 物,其活动对土壤微生物的密度和结构起控制和调节作用,另外通过捕食多种 土壤病原真菌,可防止土壤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寄生型线虫:其寄主主要是活的植物体的不同部位,寄生的结果通常导致植 物发病。
蚯蚓:土壤蚯蚓属环节动物门的寡 毛纲,是被研究最早(自1840年达尔 文起)和最多的土壤动物。 蚯蚓体圆而细长,其长短、粗细 因种类而异;身体由许多环状节构 成,体节数目是分类的特征之一 。 蚯蚓是典型的土壤动物,主要集中生活在表土层或枯落 物层,因为它们主要捕食大量的有机物和矿质土壤,土壤中 枯落物类型是影响蚯蚓活动的重要因素,不具蜡层的叶片是 蚯蚓容易取食的对象 。 作用:蚯蚓通过大量取食与排泄活动富集养分,促进土 壤团粒结构的形成,并通过掘穴、穿行改善土壤的通透性, 提高土壤肥力。因此,土壤中蚯蚓的数量是衡量土壤肥力的 重要指标。
纤维素分解菌活性明显减弱;纤维分解细菌的活动也受到分解物料C/N 的影响。
自生固氮细菌
固氮细菌
共生固氮细菌
自生固氮细菌是指独自生活时能将分子态氮还原成 氨,并营养自给的细菌类群。

土壤学课后题

土壤学课后题

土壤学课后题第一章土壤母质和矿物质一、名词原生矿物,指那些经过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未改变化学组成和结晶结构的原始成岩矿物。

次生矿物,原生矿物在水、二氧化碳、氧气、生物等作用下,矿物组成、结构、性质发生改变形成的矿物。

四面体,在硅酸盐结构中,每个Si一般被4个O所包围,构成[SiO4]4-四面体,它是硅酸盐的基本构造单位。

八面体,是层状硅酸盐晶体结构中的基本构造单元之一。

它是铝离子等距离地配上六个氧,三个在上,三个在下,相互错开作最紧密的堆积,配位形成八面体的形式。

同晶替换,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硅铝铁率,土壤黏粒中氧化硅和氧化铝、氧化铁的摩尔比率,又叫Saf值。

2:1型粘粒矿物,单位晶层由两个硅片夹一个铝片构成。

两个硅片顶端的氧都向着铝片,铝片上下两层氧分别与硅片通过共用顶端氧的方式形成单位晶层。

二、思考题1、什么叫做矿物?分析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在土壤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矿物是天然产生于地壳中具有一定化学组成、物理性质和内在结构的物体,是岩石的基本单位。

土壤矿物按来源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

土壤原生矿物是植物养分的重要来源,经过风化作用释放供植物和微生物吸收利用;土壤很多物理、化学性质,如吸收性、膨胀收缩性、粘着性等都和土壤所含的粘土矿物,特别是次生铝硅酸盐的种类和数量有关。

2. 试比较高岭石、蒙脱石和伊利石在晶架构造上有何不同?高岭石,1:1型的晶层结构,非膨胀性,电荷数量少,胶体特性较弱;蒙脱石,2:1型的晶层结构,胀缩性大,电荷数量大,胶体特性突出;伊利石,2:1型的晶层结构,非膨胀性,电荷数量较大,胶体特性间于高岭石与蒙脱石之间。

3. 矿物的SiO2/R2O3比值大小说明什么问题?土壤黏粒的氧化硅与氧化铝、氧化铁的摩尔比率。

以SiO2/(Al2O3+Fe2O3)或SiO2/R2O3表示,为硅铝铁率又称“Saf值”。

土壤胶体中SiO2/R2O3比值越大,阳离子交换量越高。

土壤学课程土壤生物ppt课件

土壤学课程土壤生物ppt课件
土壤微生物参与土壤有机质分解,腐殖质合 成,养分转化和推动土壤的发育和形成。
❖ 调节植物生长的养分循环; ❖ 产生并消耗各种气体,影响全球气候的变化; ❖ 分解有机废弃物, ❖ 是新物种和基因材料的源和库。 ❖ 病原微生物。
2019
-
15
3.1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分类)
土壤微生物种群的多样性 土壤微生物类群庞大,根据系统分类分为三大类型:
2 土壤动物
土壤动物:长期或一生中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土壤或地表凋落物 层中的动物。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土壤中物质和能量的转化, 是土壤生态系统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作用
1、破碎土壤中的生物残体,为微生物活动和有机物质 进一步分解创造条件
2、改变土壤的物理、化学以及生物学性质,对土壤形 成及土壤肥力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土 壤
原核微生物
古细菌,细菌,放线菌,蓝细菌, 粘细菌



真核微生物
真菌,藻类,地衣



非细胞型生物病毒
201类9
-
16
土壤微生物营养类型的多样性
根据微生物对营养和能源的要求,一般可将其分为四大 类型:
化能有机营养型 又称化能异养型


微 生
化能无机营养型 又称化能自养型


营 养
光能有机营养型 又称光能异养型
2019
1
-
2
8
3
后生动物:主要是土居性的多细胞动物: 线虫、蠕虫、蚯蚓、 蛞蝓、蜗牛、千足虫、蜈蚣、轮虫、蚂蚁、螨、环节动物、 蜘蛛和昆虫
土壤线虫:线虫属线形动物门的线虫纲,是一种体形细长(1毫米左右) 的白色或半透明无节动物。线虫一般喜湿,主要分布在有机质丰富的潮湿 土层及植物根系周围。

土壤学复习重点

土壤学复习重点

土壤学复习重点第一章绪论1、土壤的物质组成 : 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 ( 土壤固相 ) 、土壤水分 ( 土壤液相 ) 、和土壤空气 ( 土壤气相 ) 三相四类物质组成。

2、土壤肥力 : 指土壤在某种程度上能同时不断地供给和调节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热量的能力。

3、土壤生产力 : 土壤生长植物并提供产品的能力, 由土壤本身的肥力属性和发挥肥力作用的外界条件所决定。

4、成土因素 : 气候、生物、地形、母质和时间。

第二章土壤的矿物组成1、矿物 : 矿物是天然产生与地壳中具有一定化学组成、物理性质和内在结构的化合物或单质。

土壤矿物按矿物来源, 可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 按矿物的结晶状态 , 可分为结晶质和非晶质。

2、岩石 : 岩石是指由一种或数种矿物组成的自然集合体。

3、风化作用 : 风化作用是指地壳最表层的岩石在空气、水、温度和生物活动的影响下 , 发生机械破碎和化学变化的过程。

包括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三种类型。

4、物理风化 : 指岩石因受物理因素作用而逐渐崩解破碎的过程。

特点: 只能引起岩石形状大小的改变 , 而不改变其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

5、化学风化 : 指岩石在化学因素作用下, 其组成矿物的化学成分发生分解和改变 , 直至形成在地表环境中稳定的新矿物。

特点: 不仅使已破碎的岩石进一步变细,更重要的是岩石发生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的改变, 产生新的物质。

6、生物风化 : 指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及其分解产物对岩石矿物的风化作用。

7、构成层状硅酸盐粘土矿物的基本结构单位是硅氧四面体和铝氧八面体。

8、同晶替代 : 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9、高岭组 :1:1型粘土矿物,晶层由一层硅片和一层铝片重叠而成。

两个晶层的层面间产生了键能很强的氢键 , 不易膨胀。

基层内没有或极少同晶替代现象 , 其电荷数量少。

颗粒较粗、总表面积相对较小 , 可塑性、粘结性、粘着性和吸湿性都较弱。

土壤学总复习题

土壤学总复习题

土壤学总复习题绪论:1、土壤剖面:有成土作用形成的层次称为土层(土壤发生层),而完整的垂直土层序列称之为土壤剖面。

2、肥力:土壤供应植物生长所必需的能力。

有效肥力:在农业实践中,由于土壤性质、环境条件和技术水平的限制,只有土壤中的一部分肥力在当季生产中能表现出来,产生经济效益这一部分费力叫有效肥力,而没有直接反映出来的叫做“潜在肥力”。

3、近代土壤科学的主要观点:1、农业化学土壤学派(这一观点把土壤看作提供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水分、养分和起物理作用的介质)2、农业地质土壤学观点(这一观点把土壤形成过程看作岩石的风化作用过程,认为土壤是岩石经过风化而形成的地表疏松层,即岩石风化的产物)3、土壤发生学派(土壤形成过程是岩石风化过程和成土过程所推动的)第一章【土壤矿物质】:1、原生矿物:指那些经过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未改变化学组成和结晶结构的原始成岩矿物。

次生矿物:在风化和成土过程中新形成的矿物。

2、土壤原生矿物以硅酸盐和铝硅酸盐占绝对优势,土壤次生矿物以结晶层状硅酸盐粘土矿物为主。

粘土矿物是在风化和成土过程中所形成的次生矿物。

3、粘土矿物:一个粘土颗粒是由许多层粘土矿物晶胞(片)堆叠形成,而粘土矿物晶胞又是由晶胞的最小构造单元组成。

不同种类的粘土矿物,它们的最小构造单元都是一样的。

但是,基本构造单元之间的连接方式和晶胞结合形式不同,因而形成不同粘土矿物各自的特点。

粘土矿物的基本构造单位是硅氧四面体和铝氧八面体。

硅氧四面体的结构如图11-1所示,每个四面体的中心是一个硅原子,它与四个氧原子以相等的距离相连,四个氧原子分别在四面体的四个顶角上。

从单独的四面体看,4个氧还有4个剩余的负电荷,因此各个氧还能和另一个邻近的硅离子相结合。

依此,四面体在平面上相互连接,形成四面体层。

铝氧八面体的结构如图11-2所示,每个八面体的中心是一个铝原子,它与三个氧原子和三个氢氧原子以等距离相连。

三个氧原子和三个氢氧原子分别在八面体的六个顶角上。

农综一土壤学复习资料提纲

农综一土壤学复习资料提纲

南农专硕农综一考研土壤学复习资料部分第一章土壤矿物质1、层状硅酸盐粘土矿物种类及一般特性1)高岭组:1:1型的晶层结构、非膨胀性、电荷数量少、胶体特性较弱2)蒙蛭组:2:1型的晶层结构、张缩性大、电荷数量大、胶体特性突出3)水化云母组:2:1型的晶层结构、非膨胀性、电荷数量较大、胶体特性一般4)绿泥石组:2:1:1型的晶层结构、同晶替代较普遍、颗粒较小2、非硅酸盐粘土矿物种类1)氧化铁:针铁矿、赤铁矿2)氧化铝:三水铝石3)氧化硅4)水铝英石3、我国土壤粘土矿物的分布规律1)水云母区:包括新疆、内蒙古高原西部、柴达木盆地、青藏高原大部2)水云母—蒙脱石区:包括内蒙古高原东部、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地、东北平原大部3)水云母—蛭石区:包括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山地、黄土高原、华北平原4)水云母—蛭石—高岭区:包括秦岭山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一狭长的过渡地带5)蛭石—高岭区:包括四川平原、云贵高原、喜马拉雅山东南端6)高岭—水云母区:包括浙、闽、湘、赣大部和粤、桂北部7)高岭区:包括贵州南部,闽、粤东南沿海,南海诸岛及台湾第二章土壤有机质1、土壤有机质的来源1)高等植物的根系、残茬、根系分泌物2)动植物残体3)土壤中的微生物4)工业和生活废水,废渣,微生物制品,施用的有机肥农药等有机物2、有机质的三种形态1)新鲜有机质(未分解有机质)2)半分解有机质3)腐殖质3、有机质对植物生长的作用1)提供植物需要的养分,是土壤养分的主要来源2)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改善土壤物理性质3)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增强对酸碱度变化的缓冲性能4)腐殖质具有生理活性,能促进作物生长发育5)腐殖质具有络合作用,有助于消除土壤污染4、有机质的积累和调控1)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料2)秸秆还田,轮作倒茬3)调节土壤水热状况5、腐殖质分解和转化过程1)腐殖质经过物理化学作用和生物降解,使其方向结构核心与其复合的简单有机物分离,或是整个复合体解体。

环境土壤学重点知识

环境土壤学重点知识

绪论1. 名词解释:土壤,土壤圈,土壤肥力,环境土壤学2. 简述土壤在农业和自然环境中的重要性3. 简述土壤在环境中的作用与地位4. 简述环境土壤学的产生第一章土壤的基本组成、性质和分类第一节土壤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土壤生态系统的组成(英文)一、土壤矿物质1.名词解释:原生矿物、次生矿物、粘土矿物、同晶替代2.简述土壤矿物质的元素组成特征。

3.简述层状硅酸盐粘土矿物的构造特征。

4.层状硅酸盐粘土矿物分为那些类组?分别简述其一般特性。

二、土壤有机质1. 名词解释:土壤有机质,土壤腐殖质2. 简述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含量及其主要组成。

3. 简述土壤有机质分解和转化的影响因素。

4. 论述土壤有机质在生态环境上的作用。

三、土壤生物1. 试论述土壤生物的多样性(类型组成)。

2. 简述土壤微生物的根际效应四、土壤水1. 简述土壤水的重要性。

2. 简述土壤水的物理形态、划分依据及其有效性。

3. 什么是土壤水吸力和土水势?土水势包括那些分势?4. 简述土壤水分含量的表示方法及容重的测定方法。

5. 简要说明土壤有效水的范围及其影响因素。

五、土壤空气1. 简述土壤空气的组成及其与近地表大气的差别?2. 简述土壤空气的运动方式及其影响因素。

第二节土壤性质一、土壤物理性质1. 名词解释:土壤密度,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当量粒径,土壤质地,土壤机械组成,土壤结构,土壤粘结性,土壤粘着性2. 简述土壤各粒级的理化性质。

3. 简述土壤孔度及其测定方法。

4. 简述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及其影响因素。

5. 试论述不同质地土壤的肥力特点。

6. 简述土壤耕性及其影响因素。

二、土壤化学性质名词解释:土壤胶体、土壤pH、土壤酸度、土壤碱度1.简述土壤胶体种类及其特性。

2.简述土壤吸附性及其类型。

3.土壤中H+离子来源有哪些?简述土壤酸的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4.土壤酸度的指标有哪些?简述影响土壤酸度的因素。

5.论述土壤酸碱性的环境意义。

6.简述土壤氧化还原反应的主要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土壤学教学大纲

土壤学教学大纲

土壤学教学大纲第一章:引言
1.1 课程背景
1.2 目标与意义
第二章:基本概念与原理
2.1 土壤的定义与分类
2.2 土壤形成的过程与要素
2.3 土壤的物理性质与特征
2.4 土壤的化学性质与特征
2.5 土壤的生物性质与特征
第三章:土壤调查与分析
3.1 土壤调查的目的与方法
3.2 土壤采样与样品处理
3.3 土壤理化性质的分析方法
3.4 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分析方法
第四章:土壤肥力与养分管理
4.1 土壤肥力的评价指标
4.2 土壤养分的来源与循环
4.3 土壤养分的供应与管理
第五章:土壤水分与水分管理
5.1 土壤水分的来源与循环
5.2 土壤水分的保存与利用
5.3 土壤水分管理的原则与方法第六章:土壤环境与污染控制
6.1 土壤环境的评价指标
6.2 土壤污染的类型与来源
6.3 土壤污染的监测与防治
第七章:土壤改良与保护
7.1 土壤改良的目的与原则
7.2 增施有机质与调整土壤pH
7.3 土壤侵蚀与保护措施
第八章:实践与案例分析
8.1 土壤学实验室技能培养
8.2 土壤学相关研究领域案例分析
第九章:课程评价与考核
9.1 课程评价的方法与标准
9.2 考核方式与要求
结语
注:以上教学大纲为土壤学课程的基本内容与章节划分,具体教学安排可根据课程的实际情况与需要进行调整与补充。

该大纲旨在引导学生全面了解土壤学的基本概念、原理与应用,并通过实践与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与实验技能。

考核方式旨在评价学生对土壤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与应用能力。

土壤地理学 第三章 土壤的分类与分布规律

土壤地理学 第三章  土壤的分类与分布规律

二、森林土壤
森林土壤是指在森林植被下所发育的土壤。 森林土壤的共同特点是: ①气候湿润,淋溶作用强,土壤中盐基物质较少。 ②由于淋溶作用较强,表土层物质下移显著。 ③有机质主要以枯枝落叶形式进入土壤,故腐殖质 明显地集中于土壤表层,并向下急剧减少。
1、灰化土
(1)灰化土在地球上分布较广,在欧亚大陆 和北美洲北部,呈连续带状;在南半球,由于相 应的纬度地带为水域占据,故其灰化土甚少。
二、土壤的水平分布规律
土壤的水平分布主要受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 带性的共同制约,大地形(高山、高原)对土壤 的水平分布也有很大的影响。
(一)土壤的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二)土壤的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欧亚大陆土壤分布示意图
三、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
土壤分布的垂直带性,是指随山体海拔 高度的升高,热量递减,降水则在一定高 度内递增并在超出该高程后降低,引起植 被等成土因素随高度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土壤类型相应地出现垂直分带和有规律的 更替的特性。
我国的棕壤分布区气候因受明显的东南季风 影响,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易旱,年均温为 5—6℃,全年降水量为500—1200毫米。天然 植被主要是落叶阔叶林,其次为针阔叶混交林。 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母质多是残积物、坡积物 以及黄土壮沉积物等。 (2)形成特点和基本性状 由于棕壤地区气候适宜,土壤中不仅粘化作用 强烈,而且淋溶作用也相当显著,使得易溶性盐 类和碳酸盐(主要是石灰)均遭淋失,粘粒沿剖 面下移并发生淀积。 (3)利用和改良 棕壤地区盛产玉米和小麦,这类土壤在农业利 用上占有重要地位,但冬季往往土温过低,作物 不能生长,常为一年一熟。
第三章 土壤的分类与 分布规律
第一节 土壤的分类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目前世界土壤分类方案中影响 较大 的两个体系; 2、了解两大土壤分类体系的基本要点。 二、教学重点

答案 专升本土壤学练习题土壤生物

答案 专升本土壤学练习题土壤生物

第三章土壤生物一、名词解释1、菌根:存在于一些树木根的活性部分的真菌菌丝,是真菌和植物根的共生联合体。

2、菌根菌:存在于一些树木根的活性部分的真菌菌丝,是真菌和植物根的共生联合体,其中与根系共生的真菌称为菌根真菌。

3、联合固氮:有些固氮微生物在植物根系中生活,这时的固氮作用比单独生活时要强的多,这种类型称为联合固氮。

4、根际(根圈):泛指植物根系及其影响所及的范围。

5、根际效应:由于植物根系的细胞组织脱落物和根系分泌物为根际微生物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和能量。

因此,在植物根际的微生物数量和活性常高于根外土壤,这种现象称为根际效应。

6、根土比(R/S):根圈土壤微生物与邻近的非根圈土壤微生物数量之比。

二、填空题1、植物激素、植物毒素、维生素和氨基酸、多糖2、温度、水分及其有效性、pH、氧气和Eh、生物因素、土壤管理措施3、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兼性呼吸4、化能有机营养性、化能无机营养型、光能有机营养型、光能无机营养型,光能无机营养型5、调节细菌数量;择增进某些土壤的生物活性;参与土壤植物残体的分解6、后生动物、原生动物、微生物7、病毒8、根圈微生物、菌根、共生固氮、联合固氮9、硅藻、绿藻、黄藻三、选择题四、判断题五、简答题1、土壤中微生物的作用?(1)调节植物生长的养分循环;(2)产生并消耗CO2、CH4、NO、N2O、CO、H2等气体;(3)分解有机废弃物;(4)是新物种和基因材料的源和库。

2、土壤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划分为几类?(1)化能有机营养性;(2)化能无机营养型;(3)光能有机营养型;(4)光能无机营养型。

3、影响土壤微生物活性的环境因素是什么?(1)温度;(2)水分及其有效性;(3)pH;(4)氧气和Eh;(5)生物因素;(6)土壤管理措施。

4、土壤微生物的种类及作用?(1)原核微生物主要包括古细菌、细菌、放线菌、蓝细菌、粘细菌①细菌主要是能分解各种有机质,土壤中存在着各种细节生理群,在土壤的碳、氮、磷、硫循环中担当重要角色;②放线菌最适宜在中性、偏碱性、通气良好的环境中,能转化土壤有机质,产生抗生素,对其他有害菌能起拮抗作用,高温型放线菌在堆肥中对其养分转化起着重要作用;③蓝细菌在污水处理与水体自净中起着积极作用,在氮、磷丰富的水体中生长旺盛,作为水体富营养化的指示生物。

(最新整理)高师:土壤地理学_第三章

(最新整理)高师:土壤地理学_第三章

2021/7/26
9
第二节 土壤有机质的转化过程
三 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因素
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合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主要的驱动
力是土壤微生物和酶,因此,凡是影响微生物活动的因素都会影
响土壤有机质的转化。
(一)有机残体的特性
有机物中碳素和氮素总量的摩尔数之比称为碳氮比(C/N)。
微生物的生命活动需要碳素和氮素,一般来说,微生物同化 1 份氮和 5 份碳来构成身体,同 时还需要 20 份碳作为能源,即微生物生命活动过程中,需要有机质的 C/N 比约为 25/1。当 有机残体的 C/N 比为 25/1 左右时,微生物活动最旺盛,有机质分解速度最快;如果 C/N 比 <25/1,有利于微生物的活动,有机质分解快,分解释放出的无机氮素除供微生物利用外, 还有多余留存于土壤中,可被植物吸收利用;如果 C/N 比>25/1,微生物会因缺乏氮素营养 生长发育受到限制,有机物分解速率缓慢,微生物不仅会消耗掉分解释放出的全部氮素,而 且会吸收土壤氮素,用来组成自身。
2021/7/26
17
土壤有机—无机复合体其意义可概括为如下几点:①复合体具有 较高的团聚能力,所形成的土壤结构比较稳定。肥沃土壤的表层,通 常拥有由团聚度高的复合胶体经逐级结合而形成的团粒结构。②团粒 结构的产生,改善了土壤结构,从而使土壤容重降低,孔隙状况优化, 进而使土壤的一系列理化性质发生重要的变化。③复合体具有集中和 保蓄土壤水分和养分的作用,可增强土壤保水、保肥、供肥能力。④ 复合体还具有多种功能团,表现出两性胶体的特点,有着明显的缓冲 作用,其对土壤微生物活动和土壤养分转化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腐殖酸和其他有机化合物一样,由碳、氢、氧、氮、硫、磷等 元素组成,此外还含有钙、镁、铁、硅等灰分元素。但不同的土壤 类型和腐殖酸的组分不同,其元素组成会表现出某些差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菌的基本形态有:球状、杆状和螺旋状
土壤细菌常见属有:节杆菌 属、芽孢杆菌属、假单胞菌属、 土壤杆菌属、产碱杆菌属和黄杆 菌属。
§3 土壤生物
土壤中存在各种细菌生理群,其中主要的有纤维分解细菌、固氮细菌、氨化细 菌、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等。
纤维分解细菌
好气纤维分解细菌 嫌气纤维分解细菌
生态习性:纤维分解细菌适宜中性至微碱性环境,在酸性土壤中纤维素分解 菌活性明显减弱;纤维分解细菌的活动也受到分解物料C/N的影响。
跳虫主要生活于土壤表层,绝大 多数跳虫以取食花粉、真菌、细菌 为主,少数可危害甘蔗、烟草和蘑 菇。
§3 土壤生物
甲螨 螨目的主要代表是甲螨(占土壤螨类的62%~94%),主要分布在表 土层中。大多数甲螨取食真菌、藻类和已分解的植物残体,在控制微生物 数量及促进有机质分解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3 土壤生物
在自然界分布很广,绝大多数为腐生, 少数寄生。产生种类繁多的抗生素,据估计, 已发现的4000多种抗生素中,有2/3是放线菌 产生的,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利福霉素等。
重要的属有:链霉菌属/小单孢菌属等。
链霉菌属:最高等的放线菌。广泛分布于有机物丰富、酸度和含水量适中的土壤中。营好氧性腐生生活。对土壤中复杂有机物的矿化发挥 重要作用。是最重要的抗生素生产菌,例如链霉素、四环素、红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和井冈霉素等。有的可产生工业用蛋白酶、葡萄 糖异构酶或维生素B12等。 小单孢菌属:通常橙黄色或红色,边有深褐黑色、蓝色,表面覆盖一层粉沫状的孢子。一般为好气性腐生。大多分布在土壤或湖底泥土 中,堆肥和厩肥中也不少。约有30多种。是产生抗生素较多的一个属。有的种还积累维生素B12。重要代表如产生庆大霉素的棘孢小 单孢菌和绛红小单孢菌。
土壤线虫:线虫属线形动物门的线虫纲,是一种体形细长(1 毫米左右)的白色或半透明无节动物。线虫一般喜湿,主要分 布在有机质丰富的潮湿土层及植物根系周围。
线虫可分为腐生型线虫和寄生型线虫
腐生性线虫的特征主要是:口腔内没有口针,食道多为双胃型或小杆型,尾部细长如丝状,在水中非常活跃。 寄生性线虫的特征主要是:口腔内有口针,食道多为滑刃型或垫刃型,尾部较钝,在水中不活跃。
§3-4土壤生物分布及其相互作用 一、土壤生物的分布 二、土壤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3 土壤生物
土壤生物------土壤中活的有机体。主要是指土壤中的植物(根系)、 动物和微生物。土壤生物以最紧密的方式和各种生物的生命活动联系在一 起,并组成自然界特定地域的土壤与生活在其中的生物群落之间相互作用、 相互制约的动态平衡的综合体—土壤生态系统。
§3 土壤生物
§3-1土壤生物的组成 一、土壤微生物 二、土壤动物的分类及其主要的土壤动物 三、土壤中的植物根系及其与微生物的联合
§3-2土壤酶 一、土壤酶的来源与存在状态 二、土壤酶的种类 三、土壤酶活性及其影响因素
§3-3 土壤生物的环境影响因素 一、温度 二、水分及其有效性 三、pH 四、氧气和Eh
根瘤菌 根瘤
§3 土壤生物
氨化细菌
微生物分解含氮有机化合物释放氨的过程称为氨化过程。
含氮有机化合物
多肽、氨基酸等简单 含氮化合物
NH3
生态习性:最适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50%~75%;最适温度 为25~35℃;适宜pH为中性环境。
§3 土壤生的过程称为硝化过程
一方面对土壤养分循环、土壤腐 殖质的积累和土壤结构的改良起着重 要作用;
另一方面作为微生物的营养物质, 大大刺激了根系周围土壤微生物的生 长,使根周围土壤微生物数量明显增 加。
§3 土壤生物
(一)植物根系的形态
高等植物的根是生长在地下的营养器官,单株植物全部的根总称为根 系。
林木根系有不同形态,概括起来可将其分成五种类型:
根霉属:例如-黑根霉(匐枝根霉),分布广泛,常出现于生霉的食品上,瓜果蔬菜等在运输和贮藏中的腐烂及甘薯的软腐都与其有关。黑根霉 是目前发酵工业上常使用的微生物菌种。黑根霉的最适生长温度约为28℃,超过32℃不再生长。
§3 土壤生物
(四)土壤放线菌
土壤放线菌:是指生活于土壤中呈丝状单细胞的原核微生物。
固氮细菌
自生固氮细菌 共生固氮细菌
§3 土壤生物
自生固氮细菌是指独自生活时能将分子态氮还原成 氨,并营养自给的细菌类群
主要有好气性、嫌气性和兼性三种
共生固氮细菌是指两种生物相互依存生活在一起 时,由固氮微生物进行固氮的作用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的共生固氮作用最为重要
§3 土壤生物
根瘤菌是指与豆科植物共生,形成根瘤,能固定大气中分子态氮,向植物 提供氮营养的一类杆状细菌。
§3 土壤生物
(三)土壤真菌
土壤真菌:是指生活在土壤中菌体多呈分枝丝 状菌丝体,少数菌丝不发达或缺乏菌丝的具真正细 胞核的一类微生物。
生态习性:适宜酸性;好气性微生物;化能有机营养型 。 作用:是土壤中糖类、纤维类、果胶和木质素等含碳物质分解的
积极参与者。
§3 土壤生物
主要的土壤真菌:分布 最广的是青霉属、曲霉属、 木霉属、镰刀菌属、毛霉属 和根霉属。
青霉属:生长在腐烂的水果、蔬菜、肉类和各种潮湿的有机物上。青霉菌丝体生长在植物的表面或深入物体内部。它由多细胞分枝很多的菌丝组 成,细胞壁薄,内含一个或多个胞核。 影响:青霉菌可使许多农副产品腐烂,也有少数种类可使人或动物致病。它能分泌一种抗生素叫青霉素即盘尼西林。盘尼西林青霉素对葡萄球菌、 肺炎球菌、淋球菌、破伤风杆菌等有高度杀伤力。 曲霉属:此属在自然界分布极广,是引起多种物质霉腐的主要微生物之一(如面包腐败、煤生物分解及皮革变质等)。其中以黄曲霉具有很强毒性。 绿色和黑色的具有很强的酶活性,在食品发酵中广泛用于制酱、酿酒。现代发酵工业中用于生产葡萄糖氧化酶、糖化酶和蛋白酶等酶制剂。其他 菌株有:黄曲霉/烟曲霉/灰绿曲霉/构巢曲霉/寄生曲霉/土曲霉等。 木霉属: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在腐木、种籽、植物残体、有机肥、土壤和空气中尤多。也可寄生并危害多孔菌和伞菌等大型真菌。主要种类有绿色 木霉和康氏木霉等。 镰刀菌属:镰刀菌能产生植物刺激素(赤霉素),可使农作物增产;有些种可产生纤维酶、脂肪酶、果胶酶等;还有些种可产生毒素,污染粮食、 蔬菜和饲料,人畜误食会中毒;镰刀菌也能侵染多种经济作物,引起水稻、小麦、玉米、蚕豆、蔬菜等的赤霉病 毛霉属:单细胞霉菌,毛霉属隶属于毛霉目,其菌丝白色,腐生,极少寄生。 毛霉的生活史有无性和有性两个阶段,霉菌分解蛋白质能力强,常用于制作腐乳和豆豉,有的种用于生产柠檬酸和转化甾体物质.
21地鼠类
§3 土壤生物
§3-1土壤生物的组成
一、土壤微生物 土壤微生物是地球地表下数量最巨大的生命形式。土壤微生
物按形态学来分,主要包括原核微生物(古菌、细菌、放线菌、蓝 细菌、黏细菌),真核微生物(真菌、藻类和原生动物)以及无细胞 结构的分子生物。土壤微生物分布广、数量大、种类多(1kg土壤可含5亿
§3 土壤生物
蚯蚓:土壤蚯蚓属环节动物门的寡 毛纲,是被研究最早(自1840年达尔 文起)和最多的土壤动物。
作用:蚯蚓通过大量取食与排泄活动富集养分,促进土壤团粒 结构的形成,并通过掘穴、穿行改善土壤的通透性,提高土壤肥力。
土壤中蚯蚓的数量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
§3 土壤生物
弹尾和螨目:弹尾(又名跳虫)和螨目分别属于节肢动物 门的昆虫纲和蛛形纲,是土壤中数量最多的节肢动物(分别 占土壤动物总数的54.9%和28%),它们是我国森林土壤中 中型动物的主要优势类群。
光能有机营养型 又称光能异养型(其能源来自光,但需要有机化合物作为供氢体以还原 CO2 ,并合成细胞物质)
光能无机营养型
又称光能自养型(利用光能进行光合作用,以无机物作供氢体以还原
CO2 , 合成细胞物质)
§3 土壤生物
土壤微生物的呼吸类型 根据土壤微生物对氧气要求的不同,可分为:
在有氧环境中生长,以氧分子为呼吸基质氧化时
(三)土壤动物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生态环境
土壤动物
生态环境与土壤动物的关系: 1. 生态环境对土壤动物的影响
土壤动物的群落结构随环境因素和时间变化呈明显的时空变化。 2. 土壤动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
土壤动物的数量和群落结构的变异能指示生态系统的变化。
§3 土壤生物
三、土壤中的植物根系及其与微生物的联合
植物根系通过根表细胞或组织脱落物、根系分泌物向 土壤输送有机物质,这些有机物质:
个细菌,100亿个放线菌和近10亿个真菌,5亿个微小动物),是土壤生物中最活跃的部分。它 们参与土壤有机质分解,腐殖质合成,养分转化和推动土壤的发 育和形成。
土壤微生物:生活在土壤中借用光学显微镜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3 土壤生物
图1:古细菌(产甲烷菌)
图2: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1
图3:真菌(青霉菌)
硝酸细菌
NH3
亚硝酸
亚硝酸细菌
硝酸
参与硝化过程的土壤 微生物为硝化细菌
生态习性:属化能无机营养型,适宜在pH6.6~8.8或更高的范围内 生活;好气性细菌;最适温度为30℃。
§3 土壤生物
反硝化细菌
微生物将硝酸盐还原为还原态含氮化合物或分子态氮的过程称反硝化过程。
生态习性:最适pH值为6~8;最适温度为25℃
地衣: 一、壳状地衣 二、叶状地衣 三、枝状地衣
§3 土壤生物
二、土壤动物的分类及其主要的土壤动物
土壤动物:长期或一生中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土壤或地表凋落物层中的 动物。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土壤中物质和能量的转化,是土壤生态系统 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作用
破碎土壤中的生物残体,为微生物活动和有机物质进 一步分解创造条件
土壤生态系统结构组成包括: ①生产者(自养)。高等植物根系、藻类和化能营养细菌。 ②消费者(异养)。土壤中的草食动物和肉食动物。 ③分解者。细菌、真菌、放线菌和食腐动物等。 ④参与物质循环的无机物质和有机物质。 ⑤土壤内部水、气、固体物质等环境因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