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生产率理论、测算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产率理论、测算方法

利用生产函数分解出生产过程中的技术进步率,称为生产函数法。知道部门或企业的具体生产函数,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劳动和资本并不是同质的,再生产函数法中,并不能明确告诉,只是一个笼统的量。

第1节生产率概念及研究进展

1.1 生产率概念

生产率属于经济概念范畴,最简单的定义是单位投入的产出效率。如果引申,概念非常复杂。

从学科角度分析,经济学的生产率与其它学科不同,例如:物理学中效率是指消耗在物理过程总能量的有效能量的比重,是属性相同的两个物理量之比,生产率无量纲。但在经济学中,生产率计算的投入和产出可能是属性完全不同的两个经济量,例如劳动生产率是人时产出量。

从内容上分析,生产率可分为单要素生产率和多要素生存率(Multi-Factor Productivity,简称MFP),前者又称部分生产率,劳动、资本、中间投入、设备等的生产率都属于此类。美国经济学家E.Denison认为,某种生产要素的单位投入引起的经济增长就是它的部分生产率。多要素生产率又称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简称TFP),它全面反映了技术和效益水平。经济增长可归结为各生产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各要素通过生产提供服务,进而影响产出的增长。

从层次角度分析,生产率可分成总量、行业及企业生产率,它们分别对应于宏观、中观和微观生产率研究。不同层次的生产率测量在范围上存在差异。

从行业角度分析,生产率可以是制造业、服务业或其它行业的,不同行业产出、投入的测度不同,生产率也不同。例如:制造业产出大多采用价值计算,服务业产出有时采用实物量计算。

从比较方式分析,可以进行横向或纵向比较。横向可以是企业间、行业间或国家间的比较,纵向比较可以是同一企业、行业或国家按时间顺序实施的比较。

从估算方法分析。生产率的计算方法主要又计量经济学方法及指数法。

在实际应用中,生产率测算往往是综合性的,例如:测算劳动生产率,可在不同层次、同一层次不同行业、统一行业不同方法上展开。

劳动生产率是最古老的生产率指标,由于同性质相对较强,便于汇总,在生产率研究之初,劳动生产率估算经常被使用。随着生产率研究的发展,逐渐出现了对资本生产率的测算。最初用于估算资本生产率的资本投入只是各种资本投资的简单加总,当资本使用寿命和折旧对生产率的影响也被考虑时,资本投入就开始用资本存量加总代之。后来的研究证明,资本服务流能最好地反映资本投入,因为它既考虑了不同资本的利用,又考虑了资本效率的差异对生产率的影响,目前,计算资本生产率时,资本投入用资本服务流代替。劳动及资本生产率都是单要素生产率,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很难全面反映生产率水平。

TFP是综合生产率,它的运用可避免单要素生产率估算产生的片面性。最早的TFP只包括劳动和资本投入,还不能算是完整的TFP。后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有关TFP的计算范围争论很大。有人认为TFP的计算应包括劳动、资本、原材料和能源全部要素。有人称TFP是被“忽略的计量部分”、“剩余”、“增长余值”。Hulten(2000)认定TFP是余值,它计量的是所有无法测量的部分的生产率,例如测量误差、无法测量的产品质量改善、环境成本的增长等。理论上,随着测量方法的改进和要素分解的细化,TFP应趋于零。

为了改善TFP的测量,经济学家展开了一系列相关研究,包括对投入要素的越来越精细的分解,对无形要素——研发、教育与培训、保健与安全等的研究。最近对TFP的研究证实,设备的改良、工艺方法的革新、劳动技能和知识水平的改善,生产组织、管理及计划的改进等都对TFP的变化有影响。

目前。TFP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领域:要素引起的生产率变化的经济计量模型;对微观企业的研究(过去侧重于总量和行业的研究);从侧重于工业组织的竞争模式向非竞争模式转变;在生产率增长解释因素中考虑研发和专利;改善产品质量和劳动、资本生产率。未来,非制造业、劳动技能与工作场所关系、数据质量及误差、相关系数的统计特性、微观上的跨国生产率比较及微观与宏观研究的关联性将成为研究的重点。具体可见下节的方法综述。

1. 2 生产率测算方法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总量生产函数的概念起源于经济学家道格拉斯(P·Douglas)和其助手的著作中,生产率在经济增长中作用的定量研究由此开始。1942年,第一届诺贝尔经济学获奖得者之一,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跨出了超出道格拉斯使用过概念的关键一步,他在资本和劳动投入函数中添加了一个时间趋势,表示“效率”的水平。丁伯根的著作一直到50年代中期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然而斯蒂格勒首次提出了全要素生产率问题,成为美国经济研究局的一项主要研究计划的起点,该计划包括了诸如阿布拉莫维茨和法布里肯特等经济度量先驱者,达到顶峰的划时代专题著作是肯德里克于1961年出版的《美国生产率趋势》。

把道格拉斯、丁伯根的贡献和肯德里克(1956)编制的国民生产账户融为一体,成为了1957年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索洛(R·Solow)在《经济学与统计学评论》上发表了《技术进步与总量生产函数》一文,论文统一了生产的经济理论、拟合生产函数的计量经济方法,第一次将技术进步因素纳入经济增长模型。在定量研究中,索洛将人均产出增长扣除资本集约程度增长后的未被解释部分归为技术进步的结果,称其为技术进步率,这些未被解释的部分后来被称为“增长余值”(或“索洛余值”),也即为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在此基础上,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E·Dension)发展了“余值”的测算方法,主要是把投入要素进行了更加详细的分类,然后利用权数合成总投入指数。由索洛和丹尼森等发展起来的这种方法直到今天仍然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进入80年代以后,在生产率理论与测算方法研究中成就突出的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乔根森,他采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形式在部门和总量两个层次上进行了生产率的度量。他系统阐明了以资本服务的租赁价格为基础的新古典投资理论,通过包含在新增投资中的新技术,解释了生产率的变动。

传统的生产函数法假定生产在技术上是充分有效的,从而将产出增长率扣除要素投入增长率之后的TFP增长率全部归结为技术进步的结果。1977年Aigner,Lovell,Schmidt和Meeusen,Van den Broeck分别独立提出了随机前沿生产函数,之后逐渐发展起来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法则允许技术无效的存在,并将TFP的变化分解为生产可能性边界的移动和技术效率的变化,这种方法比传统的生产函数法更接近于生产和经济增长的实际情况,能够将影响TFP 的因素从TFP的变化率中分离出来,从而更加深入地研究经济增长的根源。利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法,Schmift(1980,1986)、Kumbhakar(1988,199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