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性痴呆的相关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圳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

题目_____老年性痴呆的相关研究__________成绩____________ 专业_________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程名称、代码______专业英语、12201801001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2011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孔明珠____________ 学号____2110180311_____时间_______2012年7月___________ 任课教师___________郑易之教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年性痴呆的相关研究

摘要:老年性痴呆一直是热议的话题,本文就其发病机制、中药治疗以及药物研究方法三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老年性痴呆;发病机制;中药治疗;药物研究方法

随着我国社会人口老年化日益严重,老年人疾病也随之增加,老年性痴呆症,学名阿尔兹海默病(AD ),作为一种最常见的慢性大脑退行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也给社会带来极大的负担。

1、老年性痴呆的概述

老年性痴呆最先在1906年被德国精神病医生Alois Alzheimer 描述、定义和命名[1]。它是一种发生在老年期或者老年前期的慢性渐行性中枢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颞叶、额叶、顶叶大脑皮质的弥漫性萎缩,双侧海马的萎缩尤为突出[2,3]。当确诊为老年性痴呆时,大部分的患者只能维持7年的生命活动,只有低于3%的患者能可以生存13年以上[4]。老年性痴呆一般分为早发性阿尔兹海默病/家族性阿尔兹海默病(FAD )以及散发性阿尔兹海默病(SAD )。SAD 可能由潜在的遗传因素和/或环境因素引起[5]。

2、老年性痴呆的发病机制

研究表明,老年性痴呆发病的主要原因可能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引起的脑内慢性炎症和胆碱能系统功能进行性下降。其他发病机制可能包括基因突变、中枢胆碱能损伤、自由基、能量代谢障碍、淀粉样蛋白形成和沉积、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等[6]。目前,β-淀粉样蛋白学说(ACH )是老年性痴呆研究的主流学说之一[6]。

老年性痴呆病理机制及其复杂,大脑老化和其他因素如头部外伤,血管疾病等,均可加速细胞死亡过程、神经元退化和丢失以及胞外Aβ和细胞内tau 蛋白的沉积,进而促发级联病理反应。最终引发老年性痴呆症[6](图1)。

Increase in production "Secondary degeneration" of " reactive" proteins

Accumulation of cellular

Breakdown products

图1 淀粉样蛋白级联假说[7]

APP ,PSEN1/2,APOE ,environmental factors Aging:"the

allostatic

load"

Synapse loss cellular degeneration A β/tau SPs/NFTs Cell death, dementia

Aβ:β-淀粉样蛋白,APOE:载脂蛋白E,APP:淀粉样前体蛋白基因,PSEN1/2:早老基因1/2,NFTs:神经原纤维缠结,SPs:老年斑。

在上述老年性痴呆复杂的病理网络中,Aβ具有关键调节促进作用。

3、治疗老年性痴呆的相关中药

以往研究表明中药可通过抑制Aβ的产生,从而延缓AD的进程。从天然药物尤其是传统中医药寻求治疗老年性痴呆症的有效药物正日益引起医学界的关注。

3.1 单药及其提取物

当前探索热点集中在中药单体研究上,其中灵芝、人参、银杏、葛根等研究较多,目前认为这些药物的主要治疗机制包括:①抑制Aβ引起的氧化应激反应;

②抑制Aβ聚集及沉积形成老年斑;③抑制Aβ诱导神经元细胞凋亡[8]。

3.2 复方

中药复方涉及到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活性药物的提取及其机制阐明一直受到限制。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对中药复方的探索越来越深入。研究发现,调心方、地黄饮子、补气活血方、茵陈五苓散等药物通过动物实验表现出抑制炎症的作用,从而使动物表现出抗AD的效应[8]。

4、治疗老年性痴呆的药物研究方法

β-淀粉样蛋白Aβ42在脑中聚集、积累是老年性痴呆发病过程中特征性病理变化,那么抑制Aβ蛋白的聚集是抗老年性痴呆症药物研究的重要策略。目前,人们建立了多种模型和方法,其中很多被学者和专家所接受。

4.1 细胞模型

2009年,Lee等人研发了一种利用E.coli细胞来鉴定Aβ聚集抑制剂的高通量筛选方法,该高通量筛基于一种早期选择,这种选择能有效地使E.coli Tat蛋白输出系统的可折叠的质量控制特性与Aß42的聚集配对。尤其,Tat输出信号ssTorA、Aß42肽以及ß-内酰胺酶(Bla)报告酶的融合物由于Aß42的部分聚合而不能被输出[9]。实验原理如下(图2)。

图2 利用Tat通路鉴定Aβ42聚集抑制剂的原理[9]

(a)在细胞质中表达产生的ssTorA-Aß42-Bla嵌合体通过Aß42的自我组装而很容易发生聚集,这样ssTorA-Aß42-Bla嵌合体就不能通过Tat易位子(能够准确地识别折叠的蛋白质)被输出。(b)与Aß42结合并阻止其聚集的小分子(五角星)存在条件下,ssTorA-Aß42-Bla嵌合体保持可溶状态,并且能够有效地被输出到胞外周质中,进而Bla能够水解Amp。

E.coli模型弥补了传统方法无法避免聚集初期寡聚体存在的局限性,并且这一模型不需要高成本的Aß42蛋白。

4.2 动物模型

常见的动物模型有衰老动物模型、损毁动物模型、自身免疫性痴呆模型、铝诱导模型和转基因动物模型[10]。尽管动物模型在老年性痴呆症研究中具有其他模型无法比拟的优势,但由于其价格昂贵,重复性差等原因,很难大面积的推广。

4.3 体外模型

大部分Aß聚集抑制剂鉴定模型的原理是利用化学方法检测Aß在体外不同的聚集状态——单体、寡聚体和纤维。外源荧光染料,如ThT,与淀粉样纤维结合,改变荧光光谱,是最常用的聚集态检测方法。

Vassar和Culling于1959年首次提出噻唑染料ThT用于检测特异性淀粉样纤维的研究[11]。研究表明,未与纤维结合时,ThT的激发光和发射光波长分别为385nm和445nm,与纤维结合后,其激发光和发射光波长转变为450nm和482nm。目前,ThT几乎成为应用最广泛的淀粉样蛋白报告指示剂[12]。然而,由于这种方法只能够指示纤维化过程,而不涉及到聚集初期抑制剂作用于Aß聚集体的过程,因此在鉴定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此外,该过程的成本较高,对于大规模筛选并不适用。

5、展望

随着全球进入老龄化社会, 老年性痴呆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各方学者对A其研究也越来越深入,研究成果也非常丰厚。但是,Aβ的神经毒理机制依然无法清楚地阐明,药物对其的作用尚有许多不明之处。关于老年性痴呆症的治疗方面,我们需要加强一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提高痴呆的早期诊断率;加强对老年性痴呆发病机制和治疗策略的研究;引入神经细胞移植和基因治疗。关爱老年人,我们义不容辞;研究老年性疾病,我们责任重大,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能从研究中得到更多的启迪,早日克服这一全球老年人的杀手。

参考文献:

[1] Berchtold,N.C. and Cotman,C.W.Evolution in the conceptualization of dementia and Alzheimer's disease :Grrco-Roman period to the 1960s[J].Neurobiology of

Aging,1988,19(3):173-189.

[2] Waldemar,G.,Dubois,B.,Emre,M.,et al.Recommendations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Alzheimer's disease and other disorders associated with dementia:EFNS guaideline[J].European Journal of Neurology,2007,14(1):el-26.

[3] Tabert,M.H,Liu,X.,Doty,R.L.et al.A 10-item smell identification scale related to risk for Alzheimer's disease[J].Annals of Neurology,2005,58(1):155-160.

[4] Molsa,P.K.,Marttila,R.J.,and Rinne,U.K.,Long-term survival and predictors of mortality i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