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案例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光曲》教学案例分析
我们经常说,语文要教会学生“听、说、读、写”,四者不是方法与目的的关系。
在执教《月光曲》的时候,为了在课堂上完整地模拟一个阅读分析的过程,我采取了以默读为主,先让学生整体感知,再细部探究,再回归整体的大胆尝试。
现回顾教学过程如下:
(一)回读探究
《月光曲》是怎样创作出来的:
(1)贝多芬先生为什么会弹出这么美妙的琴声?自读感悟,讨论合作交流。
原因一:触景生情。
原因二:出于对穷兄妹俩的同情和关爱。
原因三: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是贝多芬先生的知音。
自新课改以来,“自主合作”这种学习方式是提得最响的,也是我们在课堂上最经常见到的,但是在实践中,合作交流体现得很充分,而自主学习的时间往往被挤占被忽略,这对培养学生的自主感悟能力是极大的不利,在课堂上必须充分保证学生自读自悟的时间。
在学生充分自学、感悟的基础上,全班交流,碰撞思维,统一认识,让学生在读文后的一些疑问消解在无形之中。
原因一:触景生情。
师:在这条原因上,我们分析的重点应是什么?
生:景。
师:课文中具体的描写是什么?默读课文,迅速找出来。
指名读。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
”
这是作者特设的环境。
我们说创作是要有灵感的。
正是这样的月夜给了贝多芬创作的激情和灵感。
同学们分析得很好!我们继续!
在学生读文的过程中,或多或少、或深或浅、或对或错都会产生一些自己的阅读感受,但在交流的过程中却总是有很少的一部分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阅读感悟,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积极地肯定学生的见解,不断地鼓励学生,步步为营引导学生始终饶有兴致地参与阅读分析的过程,体会学习的成就感。
原因二:出于对穷兄妹俩的同情。
师:在这一点中你觉得那个词语是关键词?
生:同情!
师:这种同情又是源自什么?自读课文,组织自己的答案,并在文中找出证明你观点的相关语段。
我们必须向学生明确一个概念,那就是无论是平时学习课文还是考场上的阅读分析,还是平时的阅读积累,我们都不能脱离课本凭空地去感知,去分析。
尤其是在做阅读分析时,最忌讳浅尝辄止,务必要让学生在接触题目之前,熟悉文章,对文章的主要内容了然于心。
在分析的过程中,学生又会产生各种各样不同的感受,这种感受从本质上无所谓对和错,但是与文本主旨联系起来的时候,总有贴切与否的分别,为了后面做题的正确率,我们的理解有必要和文章的中心保持一致。
为此我要求学生在形成自己的观点后,必须在文中找出能证明自己的相关语段。
这种做法加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诊断能力,在某种程度上也巧妙地强迫了学生多次感知文本。
我想更重要地是强调前者。
贝多芬是本文的主要人物,而作者在文中却没有他的一句语言描写,我们在感知的过程中要准确地把握这些阅读的空白点,继而准确地填充。
这个过程对学生个体而言是走进贝多芬内心的过程,也是整合这一小节感悟的过程,对整体而言是交流碰撞的过程,为下文学习做好铺垫。
在交流的过程中要对学生个性化的理解予以充分的肯定,这既是对学生积极思维的肯定,也是对下一步学习进行加油打气,让学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强烈的自信投入到下一步的感悟分析中。
原因三: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是贝多芬先生的知音。
(1)第六七自然段:盲姑娘与贝多芬的对话.
引导感悟:“多纯熟”,“感情多深”等。
请学生读姑娘的话,体会。
“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①这段话,标点很重要,连用了两个叹号,说明姑娘说话时的语气很坚定,而且感情非常激动。
②“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可看出,姑娘在听过曲子之后,马上做出了判断,而且心情是异常的激动。
③姑娘说“多纯熟啊!”“多深哪!”说明姑娘很懂音乐,很爱贝多芬的曲子,因为只有贝多芬本人,才能把自己创作的曲子表现得淋漓尽致,姑娘虽然看不到贝多芬,但她可以用心去感受,这对于一个家境贫穷的小镇上的人来说是很难得的。
这一处描写是非常经典的细节处理,“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作者巧妙地运用一些标点,却将人物的心理感受表露无遗,真的是不着痕迹。
要引导学生识破作者的“良苦用心”,感知语言表达的魅力,引导学生逐步透过文字本身,深刻准确地把握文本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