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桂枝汤举例

合集下载

伤寒医案

伤寒医案

伤寒医案寒名医验案精选桂枝汤伤一、营卫不和刘渡舟医案:李某某,女,53岁。

患阵发性发热汗出一年余,每天发作二到三次。

前医按阴虚发热治疗,服药二十余剂无效。

问其饮食、二便尚可,视其舌淡苔白,切其脉缓软无力。

辨为营卫不和,卫不护营之证。

当调和营卫阴阳,用发汗以止汗的方法,为疏桂枝汤: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大枣12枚,2剂。

服药后,吸热稀粥,覆取微汗而病愈。

按语:发热汗出见舌不红而淡,苔不少而白,脉不细而缓,则非阴虚发热之证,乃营卫不和也。

营卫,即人体之阴阳,宜相将而不宜相离。

营卫谐和,则阴阳协调,卫为之固,营为之守。

若营卫不和,阴阳相悖,营阴不济卫阳而发热,卫阳不固营阴则汗出。

用桂枝汤“先其时发汗则愈”。

二、高热岳美中医案:张某某,女,15岁。

发热半年余,体温高达40℃,多方治疗无效,且但渴不多饮,二便自调,舌淡苔黄,发热恶风,脉见浮缓,时有汗出,诊为中风证未罢,营卫失和,用桂枝汤3剂,如法服用而痊愈。

按语:发热虽高.但渴不多饮,二便自调,自无里证。

但见恶风、汗出、脉来浮缓,表证备焉。

乃卫气外浮而发热,与桂枝汤济营调卫,中病即愈。

三、自汗刘少轩医案:林某某,青年渔民,文关岛人。

体素健壮,某年夏天午饭后,汗渍末干,潜入海中捕鱼,回家时汗出甚多从此不论冬夏昼夜,经常自汗出。

曾就诊数处,以卫阳不固论治,用玉屏风散及龙、牡、麻黄根等,后来亦用桂枝汤加黄芪,均稍愈而复发。

嗣到某医院诊治,疑有肺结核,经x光透视,心肺正常。

经过年余,体益疲乏,皮肤被汗浸成灰色,汗孔增大,出汗时肉眼可见。

汗出虽多但口不渴,尿量减少,流汗时间午、晚多而上午止,清晨末起床前,略止片刻。

自觉肢末麻痹,头晕,脉浮缓重按无力。

治宜微发其汗而调营卫.处方:桂枝梢9克,杭白芍9克,炙甘草3克,大枣7校,生姜9克,水一碗煎六分。

清晨睡醒时服下,嘱少顷再吃热粥一碗,以助药力,静卧数小时,避风。

服药后全身温暖,四肢舒畅,汗已止。

仍照原方加黄芪15克,服法如前,但不吸粥,连进2剂,竞获全功。

伤寒论《桂枝汤》

伤寒论《桂枝汤》

伤寒论《桂枝汤》刘渡舟老先生:《伤寒论》中桂枝汤的所有条文及解析方药 | 桂枝汤方治法 | 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父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折折(执水)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

若不汗,更服依前法。

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酩、臭恶四等物。

方义方中桂枝辛温,解肌祛风;芍药酸寒,敛阴和营。

两药配伍有调和营卫之功。

姜辛散止呕,且助桂枝;大枣味甘益阴和营,以助芍药;炙甘草调和诸药。

方为辛温解表轻剂。

服用桂枝汤取汗,尤须啜粥、温覆以助药力,既益汗源,又防伤正,值得重视。

【原文】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释义本条句首指出太阳中风,故当与第1条“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第2条“发热汗出,恶风,脉缓。

”互相参看。

证见阳浮(脉浮)、翕翕发热,为外邪犯表,卫阳浮盛,抗邪于外。

阴弱(脉缓)、汗自出,为卫外不固,营不内守,营对浮盛之卫而言相对不足,可称营弱。

汗出营弱,脉应之缓。

恶风寒,与脉浮、发热同见,为风寒外束肌表。

原文中恶寒、恶风并列,提示两证有轻重之别,但可并见,似不可误为或见之证。

肺合皮毛,肺气上通于鼻。

外邪犯表,肺气不利,则见鼻塞。

外邪干胃,胃气上逆,则见干呕。

诸证反映营卫不调,卫强营弱,肺气不利,外邪干胃的病理,仲景提要为“阳浮而阴弱”吕震名说:“卫强故阳脉浮,营弱故阴脉弱,卫本行脉外,又得风邪相互,则其气愈外浮,阳主气,风为阳邪,阳盛则气易蒸,故阳浮者,热自发也。

营本行脉内,更与卫气不谐,则其气更内弱,阴主血,汗为血液,阴弱则液易泄,故阴弱者,汗自出也。

归真讲伤寒:桂枝汤

归真讲伤寒:桂枝汤

归真讲伤寒:桂枝汤今天我们接着来讲桂枝汤。

桂枝汤是伤寒论第一方,我们会讲的细一些,后面的药方大家就可以以此类推了。

桂枝汤方桂枝(去皮)三两芍药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右五味,㕮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歠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之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上次我们讲了桂枝,桂枝是强心阳、通血脉用的。

有同学问,说,老师,我不会分析药性怎么办呢?不能所有的药都让老师给我们分析一遍呀。

我们讲格物致知,之前我们说过,致知其实还在格物之先,要先能明了宇宙生成之理,万物变化之道,天地之所由生,万物之所以成,然后才能去格物,否则即便去推理,也往往会出现偏差。

所以大家要先去培养中医和道学的思维方式。

不过大家不会去格物也没有关系,因为我们的古人都已经把药性给我们总结好了,大家只要去看书就可以了。

就像我们吃的东西,大家不需要再去尝百草、辨谷物,看其有毒无毒,能否食用,是否平和,而只需要按照前人留下的经验,去种植五谷食用即可。

我们所种植,所吃的东西,都是古人已经帮我们筛选好了的,是最养人的。

所以我们说,开物成务,前人居功至伟,值得我们累世去祭祀。

不光谷物是如此,在中医方面来说,前人给我们留下了人体的使用手册,记录长生久视之道,标绘经络穴位之所在,辨别百草药性之所长,这些便是医中之圣人。

我们对药性的使用,以神农本草经记载为准,大家在需要了解一味药的药性时,可以首先参考神农本草经。

我们看神农本草经中对桂枝的记载。

牡桂味辛,温。

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

利关节,补中益气。

久服通神,轻身,不老。

神农本草经很多人说看不懂,里面列举了很多证状,不知道其主治的究竟是什么。

伤寒论——桂枝汤

伤寒论——桂枝汤

伤寒论——桂枝汤【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浙浙恶风,翁翁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诠释】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此指脉言。

阳浮者,浮脉为阳主表,卫表受邪,邪正相持则发热;阴弱者,阴脉细弱,营阴不足,阴津不固则自汗出;此营卫失和之显象也。

同时,仲景对其证候表现描写的绘声绘色,更加形象地概述出太阳中风的自身感受。

如畏缩怕冷之状,冷水洒浙恶风,身有温煦发热之感,凡此皆非壮热寒战之比,乃表虚营亏之征。

鼻呜者.肺气失宣,气息不利;千呕者,胃气上逆,上述诸症为太阳中风证的主要脉证,故主桂枝汤治之。

【治法】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方药组成】桂枝3两(去皮),芍药3两,甘草2两(炙),生姜3两(切),大枣12枚(擘)。

【服法与禁忌】上五味,收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己须曳,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折折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淋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

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

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青龙按:桂枝汤其他条文这里就不写了,大家可以查。

我就自己体会说一下。

桂枝汤属于中风首方,与麻黄汤对比发明互证,一虚一实。

桂枝汤有汗怕风,麻黄汤无汗怕冷,都有身痛关节痛。

舌淡苔白润,但是麻黄脉浮紧,桂枝脉浮缓。

除了治疗中风张仲景还用桂枝汤治疗自汗,平时没事就出汗,这种未必有恶风,可能会有舌淡苔白润脉浮缓等见证。

另外孕期,产后中风都可以用桂枝汤。

当然产后虚明显,身痛,可以考虑新加汤,可以加人参加白芍,这是加减法,这就说明桂枝汤有扶正解表之力。

桂枝加减法太多以后慢慢说。

桂枝汤治疗感冒自汗等不必说了。

陈瑞春陈老体会桂枝汤可以治疗夏季暑湿感冒呕吐腹泻,其效果似乎高于藿香正气散。

伤寒论医案

伤寒论医案

伤寒论医案桂枝汤1,原文《伤寒论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方一。

桂枝(去皮,三两)芍药(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2,原文《伤寒论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方二。

(用前第一方。

)3,原文《伤寒论15条》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方四。

4,原文《伤寒论16条》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方五。

5,原文《伤寒论24条》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方十一。

(用前第一方。

)6,原文《伤寒论42条》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方十二。

桂枝(去皮)芍药生姜(切,各三两)甘草(炙,二两)大枣(擘,十二枚)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须臾啜热稀粥一升,助药力,取微汗。

7,原文《伤寒论44条》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方十四。

(用前第十二方。

)8,原文《伤寒论45条》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

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

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方十五。

(用前第十二方。

桂枝汤,七例医案

桂枝汤,七例医案

桂枝汤,七例医案桂枝汤,古代医案七例1 李士材医案:治吴君明,伤寒六日,澹语狂笑,头痛有汗,大便不通,小便自利。

众议承气汤下之。

士材诊其脉浮而大,因思仲景日:“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

”方今仲冬,宜与桂枝汤。

众皆咋舌,以澹语狂笑为阳盛,桂枝入口必毙矣。

李曰:汗多神昏,故发澹妄,虽不大便,腹无所苦,和其营卫,必自愈耳。

遂违众用之,及夜而笑语皆止,明日大便自通。

故病多端,不可胶执,向使狐疑而用下药,其可活乎?论;此头痛有汗,故可有桂枝汤。

若是无汗,谁敢用桂枝汤。

(下条衄后,是卫气已泄,故可用桂枝汤,通经解经,以泄营郁,泄营即是泄卫郁,或营卫互根之理)表解则愈。

汗出则便燥。

汗止则津液下润,大便自通。

附;太阳二十三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太阳已入阳明)。

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此麻黄证)。

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注解,头痛有热太阳证,不大便六七日阳明证,太阳病已入阳明,故可与大承气。

重点其小便清者,知病不在里,仍在表也,也就是不在阳明,仍在太阳,当须发汗,此麻黄汤证,以解表寒,发太阳则病解。

若没发汗而头痛者,必衄,衄者是皮毛不开,卫气上泄,气动而血衄,故见衄血而卫气外泄也。

衄血卫泄,故可以桂枝汤,通肌解肌,凉血熄风。

桂枝汤,通经解肌,泻其营郁,卫气外达,卫气松缓,则衄证免矣。

2 王子政医案:治一商人自汗症,达半年之久,延医服止涩收敛药龙牡之类,约数十帖之多,毫无寸进,乃请王治疗。

询知病者无发热恶风症状,汗出不温,精神疲倦,脉象弱而不振,温剂收涩药已遍服无效。

乃与桂枝汤,不加增减,服五帖而愈。

论;自汗出,前医用止涩收敛之药,数十帖而无效,此医者必没读《伤寒论》也。

王氏用桂枝汤,不加增减,五帖而愈,此王必读过《伤寒论》。

3 叶天士医案:治一人,屡屡失血,饮食如故,形瘦面赤,察质木火,阴不配阳。

据说服桂枝汤治外感,即得此恙,凡辛温气味宜戒,可以无妨。

《伤寒论》第一方桂枝汤里的阴阳

《伤寒论》第一方桂枝汤里的阴阳

《伤寒论》第一方桂枝汤里的阴阳一图读懂《伤寒论》第一方桂枝汤里的阴阳桂枝汤为称为《伤寒论》第一方,一方面是因为桂枝汤是在《伤寒论》条文里出现的第一首经方,另一方面是《伤寒论》中有几十首方子都是桂枝汤加减变化而来,而且桂枝类方在临床应用极为广泛。

作为《伤寒论》第一方的桂枝汤其实还有更为深刻的意义,桂枝汤的组成能够很好代表仲景经方组方的思维,体现阴阳理论在经方中的应用。

本文就为你详细桂枝汤中的阴阳。

一、桂枝汤初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中提出“甘酸化阴,辛甘化阳”。

桂枝汤中桂枝和甘草组成桂枝甘草汤,桂枝辛温,甘草甘平,桂枝和甘草的组合符合辛甘化阳。

芍药和甘草组成芍药甘草汤,芍药酸微寒,甘草甘平,芍药和甘草的组合符合酸甘化阴。

甘草味甘补益,可以补津血,配上辛温的桂枝可以补津血并发挥津液的温煦作用,也就是补卫阳的作用;甘草配上酸微寒的芍药同样可以补津血但是发挥的是津液的滋养濡润的作用,也就是滋阴血的作用。

比如我们开车,脚底下一定是有油门有刹车,可以把桂枝汤里面的桂枝比喻成油门,芍药比喻刹车。

为什么呢?桂枝是辛温发散的,它是温的,有温卫散寒的作用,而芍药是酸敛的、是阴性的、是往回收的。

芍药和桂枝配,一阴一阳,一辛散一酸敛,一个油门,一个刹车,它们两个正好是配对儿的,如果说把芍药去掉,单用桂枝可能就发散的过了,汗出过多了,或者是说过于阳热了,偏性太大了。

太阳中风病机:太阳病(表寒)+中风(里位津血不足+表上津血不足)桂枝汤方解:桂枝辛温发散表寒,生姜辛温助桂枝发散表寒;芍药酸微寒配甘草、生姜、大枣补益津血。

同时芍药与桂枝配伍互为阴阳,调和营卫,防止桂枝辛散太过。

打一个比喻,辛温的桂枝如同团队的将领在前线杀敌(表寒),芍药如同团队的军师补益津血的同时牵制桂枝辛温太过耗伤正气和津血,生姜如同副将辅助桂枝在前方杀敌,生姜、甘草、大枣组成团队的粮草大营,补益津血为团队提供供给保障团队取得战役的胜利。

中医《方剂学》辛温解表——桂枝汤(《伤寒论》)

中医《方剂学》辛温解表——桂枝汤(《伤寒论》)

中医《方剂学》辛温解表——桂枝汤(《伤寒论》)一、组成桂枝三两(9克)、芍药三两(9克)、甘草炙,二两(6克)、生姜切,三两(9克)、大枣十二枚,擘(3枚)。

二、用法上五味,㕮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温服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如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现代用法:水煎服)三、歌括1.桂枝汤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自汗正宜用。

2.桂枝加葛根汤加入葛根治项强,又兼汗出与恶风。

3.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汤加厚朴杏,降逆平喘有殊功。

四、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五、主治外感风寒。

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

六、方解风寒伤人肌表,原应恶寒发热而无汗,今汗自出而发热,恶风不解,且有鼻鸣、干呕,是腠理不固,卫气外泄,营阴不得内守,肺胃失和之故,所以是表虚证。

究其病机,是风寒外感,卫强营弱,即(《伤寒论》)第五十三条所说:“以卫气不共营气谐和故尔。

”风寒在表,当用辛温发散以解表,但本方证属表虚,腠理不固,且卫强营弱,所以既用桂枝为君药,解肌发表,散外感风寒;又用芍药为臣药,益阴敛营。

桂、芍相合,一治卫强,一治营弱,合则调和营卫,是相须为用。

生姜辛温,既助桂枝解肌,又能暖胃止呕。

大枣甘平,既能益气补中,又能滋脾生津。

姜、枣相合,还可以升腾脾胃生发之气而调和营卫,所以并为佐药。

炙甘草之用有二:一为佐药,益气和中,合桂枝以解肌,合芍药以益阴;一为使药,调和诸药。

所以本方虽只有五味药,但配伍严谨,散中有补,正如柯琴在《伤寒论附翼)中赞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

桂枝汤的临床案例

桂枝汤的临床案例

桂枝汤的临床案例以下案例分别治疗(均有出处):1--治感冒2--治肩周炎3--夏日腹泻4--治肌肉痛5--治身痒6--治自汗7--治盗汗8--治过敏性鼻炎桂枝汤是《伤寒论》第1方,有群方之冠的美誉,柯韵伯称之为“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

方由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组成。

5味药可分为2组(或者说2对药),桂枝、甘草为温通阳气的一组药;芍药、甘草为滋养阴血的一组药。

配以生姜、大枣调和营卫以透表。

药味精炼,结构严谨,内涵丰富,疗效广泛,体现了经方的可贵处【临证验案】1 治感冒南方的春天,每多久雨低温,若素体阳虚之人,春寒雨季,终日身寒洒淅,周身酸痛,困重不舒,用桂枝汤佐以祛风药,每多获效。

病案举例:吴某某,男,47岁,干部,1980年3月10日就诊。

病者入春以来,经常感冒,自觉周身不适,酸疼胀痛,关节胀痛,背部如冷水浇样,淅淅恶寒,不发热,鼻塞流清涕,舌苔白润,脉浮缓而弱。

2剂,每日1剂,水煎2次分服。

服药后,病者有身如日浴之感,诸症若失。

遂以原方加生黄芪15g、白术10g,再服2剂告愈。

按:桂枝汤治虚人感冒是首选方,加入祛风的防风、秦艽、威灵仙,既可疏风胜湿,又可达表祛邪。

表证一罢,再合玉屏风散,使之益气固表与调和营卫共行,以求治本。

2 治肩周炎肩周炎又称五十肩,多发于50岁左右的人,男女皆可罹患。

究其病因不外气血亏虚,筋脉失于温养,并可兼夹瘀滞。

用针灸、理疗等外治可获近效,但容易复发,如用桂枝汤之滋阴和阳,佐以活血温阳的姜黄、当归、川乌、草乌之类,临床疗效更为巩固。

病案举例:吴某某,女,51岁,家庭妇女,1979年11月10日就诊。

患者左肩疼痛,不能抬举,手不能上头,不能后反,遇寒则痛剧,经用针灸、理疗3个月余,能缓解症状,但剂后疼痛缓解,继服20余剂,临床痊愈。

患者有慢性胆囊炎,经常来诊,2年余肩周炎未复发。

按:用桂枝汤治肩周炎,其机理是调和营卫,温通经络。

临症可据病情而异,酌加秦艽、威灵仙祛风,加桑枝、安痛藤通络,加当归、姜黄活血,加川乌、草乌温阳镇痛;若经年久痛,尚可加桃仁红花等活血祛瘀之品。

桂枝汤方证

桂枝汤方证

桂枝汤方证桂枝汤原方症状相关分析恶寒、恶风使用桂枝汤的病人多有外感风寒的病史。

因太阳之气为风寒所伤,卫气失和,不能温分肉,充皮肤,致肌表失于温煦,更兼汗出腠疏,难耐风寒吹袭,遂现恶风恶寒之象。

恶风与恶寒,仅属病人感觉程度上的差异。

太阳中风、太阳伤寒均可出现此症象。

六经为病,皆可出现恶风寒,太阳恶寒常伴发热,且无论病程久暂,只要有表证,则恶寒之象不除。

表现为“ 淅淅恶风",即象凉风冷雨卒然淅沥其身之状,“ 啬啬恶寒” ,则表现畏恶风寒之怯懦惊惧貌。

而阳明恶寒为时多短,程度亦轻,常“ 始虽恶寒,二日自止” (189),且仅“ 背微恶寒” ;少阳则为往来寒热;至于三阴恶寒,则系通身恶寒,多兼阳气式微、阴寒内盛之象,可别于太阳恶寒。

发热因风寒之邪侵扰人体,卫阳之气趋集并浮盛于外而奋起抗邪,且风气偏胜,风性属阳,邪正拼搏于肌表,两阳相并遂致发热。

内伤杂病之营卫不和之发热,多因卫气耗伤,与营失谐,营不滋卫则卫不恋营,卫气浮散于外遂现发热。

其特点为热在浅表,有如着衣过多,覆被过厚热,热势不甚,多表现为低热、烘热。

一般太阳中风发热必伴汗出,内伤杂病之营卫不和发热常伴自汗出。

出汗无论是外感抑或内伤,因营卫失和,卫气耗伤,不能尽固护腠理之职,卫难固营而营弱,营阴不能内守则外泄为汗。

病人有出汗的症状,为什么还要用桂枝汤发汗呢?因为病人出的汗多为“ 病汗",其汗不热,甚则为“ 冷汗",多伴有恶风恶寒的症状,且其出汗量不大。

而使用桂枝汤后微微发汗,则出的是“ 药汗",使邪随汗解,营卫调和。

而桂枝汤所发的汗不能大汗淋漓,过汗则伤阴,故日“ 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

’’、“ 先其时发汗则愈"。

从这种意义上说,桂枝汤不仅是调和剂,也是发汗剂,通过发汗而达到营卫调和的目的。

因此,出汗是太阳病用桂枝汤的一个主要症状。

从桂枝汤原方症状统计中也可以看出,出汗、自汗症状累积出现27次,是所有症状中出现频次最高的症状。

伤寒论方证病机类要(桂枝汤)

伤寒论方证病机类要(桂枝汤)

伤寒论方证病机类要(桂枝汤)一、桂枝汤类1、桂枝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上五味,(口父)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根据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相关条文: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17、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方五。

18.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24.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42.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44.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45.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

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

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

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

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

宜桂枝汤。

54.病患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

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56.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一云大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

桂枝汤治杂病举例

桂枝汤治杂病举例

桂枝汤治杂病举例——作者:陈瑞春桂枝汤是《伤寒论》方,主治太阳表虚证。

其实,深究其组方原理,治法功用,并不限于治表虚,而是临床治杂病的常用方。

现举例如下:一、治腹泻一般来说,夏暑酷热,外热里寒。

人与天地相应,肌肤表热,脾胃里寒,加之恣食生冷,常可诱发腹泻。

临床上称之为时行腹泻,习惯用藿香正气散治疗。

然夏日腹泻,用正气散尚嫌其表散太过,用桂枝汤则发中有收,健运脾胃,振奋中焦,不失于拨乱反正,恰到好处。

[案一]患者,男,32岁,1982年7月9日就诊。

病者于盛夏之时,恣食生冷,次日凌晨顿觉腹痛,身体洒淅作寒,继之肠鸣腹泻,大便稀溏,周身困倦,四肢清冷,肌肤凉润,脉缓而软,舌淡苔润。

处方:桂枝、白芍各10g,炙甘草5g,木香、藿香、神曲各10g,生姜3片,大枣3枚,水煎温服。

嘱其药后啜热粥1小碗。

果尔,1剂后身暖如日浴,泻止大半,再剂其病如失,照常上班。

[按]桂枝汤健运脾胃,有其独特之功。

桂枝配甘草温养脾胃之阳,芍药配甘草和脾缓急止痛,配伍姜、枣调和营卫。

全方内可健运脾胃,外可调和营卫,既温在里之寒,又散在表之寒,其妙者温而不燥,平淡之中有奇功。

如上治腹泻,若腹痛泻剧,可加白术、茯苓;泄泻不甚加神曲、木香;兼呕加陈皮、半夏。

二、治肌肉痛四肢肌肉痛,多责之于风湿痹证。

一般用活血祛风药治疗。

临床上营卫不和,气血不足者,亦可致肌肉疼痛,用桂枝汤调和营卫,佐以通络活络,能够取效。

[案二]患者,女,39岁,干部,1985年3月6日就诊。

患者诉,四肢肌肉疼痛已四五天。

两上肢从肘关节至腕关节处,肌肉抽搐样痛,以手按摩,疼痛始缓,稍停片刻,又发抽掣,肌肉跳动,两手无措。

两膝以下踝关节处肌肉亦疼痛。

局部皮肤无红肿灼热,无风湿病史,起病于浆洗之后。

六脉和缓不疾,舌苔薄白而润。

用桂枝汤加味:桂枝、白芍各10g,桑枝15g,牛膝12g,炙甘草6g,生姜3 片,大枣3枚。

嘱服4剂,以观动静。

服药后,自觉疼痛、四肢肌肉跳动明显减轻,舌苔薄润。

伤寒论桂枝汤禁忌证举例

伤寒论桂枝汤禁忌证举例

伤寒论桂枝汤禁忌证举例在《伤寒论》中桂枝汤选药精当、配伍严谨、剂量精当,被后世誉为“仲景众方之魁”“调节营卫第一方”,在临床应用方面适用证也非常广泛,清代徐彬在《金匮要略论注》中称其为:“桂枝汤,外证得之,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化气调阴阳。

”但任何一张方剂也都有其禁忌证,桂枝汤也不例外。

仅在《伤寒论》原文中,张仲景已经给出了三条禁忌证。

一、寒邪闭表不可用桂枝汤桂枝汤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

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通过学习我们已经知道,桂枝汤治疗功效主要表现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上,其组方思路重在扶正祛邪、调节营卫,所以发汗之力并不强。

对于太阳病来说,主要适用于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的太阳中风证,而寒邪闭表的太阳伤寒并非其适应证。

桂枝汤解肌发表与麻黄汤发热散寒不同,而在本条中,脉紧为寒邪重,汗不出,为寒邪闭表,为单纯太阳伤寒表实证,不能用桂枝汤的原因有二,一是如上所说,桂枝汤发汗力弱,药力不能驱邪外出。

二是桂枝汤方中含有芍药,芍药具有酸敛阴柔的特性,容易使寒邪闭表的程度进一步加重,从而引发邪势加重为郁热扰心,不汗出而烦躁的大青龙汤证。

所以,张仲景在禁忌中特别强调: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清代注家尤在泾在《伤寒贯珠集》中称:“...必致汗不出而烦躁,甚则斑黄狂乱,无所不至矣。

此桂枝汤之大禁也...”清代另一位注家柯琴在《伤寒来苏集》中也称:“解肌者,解肌肉之汗也,皮肤之汗自出,故不用麻黄。

若脉浮紧,是麻黄汤脉,汗不出,是麻黄汤症。

桂枝汤无麻黄,开腠理而泄皮肤,有芍药敛阴津而制辛热,恐邪气凝结不能外解,势必内攻,为害滋大耳。

”二、酒客病不能用桂枝汤若酒客病,亦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必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酒客,嗜酒成瘾的人。

酒客病包含两层意思。

一是酒客的了太阳中风病;二是酒客素有过度饮酒的疾病或者得了其他疾病。

中医认为,长期过量饮酒形成湿热内盛的体质,对于这种特殊体质的病人来说,不能单独使用辛温、甘味的药,因为甘味药可以增强其体内湿气更盛之患,而辛温的药物又可以助长内热加剧。

《伤寒论》中桂枝汤的应用和辩证药点

《伤寒论》中桂枝汤的应用和辩证药点

桂枝汤/(桂甘+姜芍枣)【方剂组成】桂枝9 克,芍药9 克,甘草(炙)6 克,生姜(切)9 克,大枣(擘)4 枚,【用法】水煎温服。

服已须臾,食热稀粥一碗,以助药力,同时盖以棉被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

若不汗更服依前法。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病证犹在者,更作服。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方解】桂枝、生姜均属辛温发汗药,但桂枝降气冲,生姜治呕逆,可见二药都有下达性能,升发之力不强,虽合用之,不至大汗。

并且二者均有健胃作用,更伍以大枣、甘草纯甘之品,益胃而滋津液。

芍药微寒而敛,既用以制桂姜的辛散,又用以助枣草的滋津。

尤其药后少食稀粥,更有益精祛邪之妙。

所以本方既是发汗解热汤剂,又是安中养液方药,也就是后世医家所谓的“甘温除热。

”甘温除热之热不是一般的热,是胃气不振,津血有伤所致之热。

有关汗出身热的机理,《内经》有类似的论述。

如《素问·评热病论》曰:“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岐伯对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

帝曰:愿闻其说。

岐伯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

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

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

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

不能食者。

精无俾也”。

这里主要是说:汗出身热是邪气盛,精气虚。

汗出为精液外溢,此时邪乘虚入于肌表。

正气为阳,邪气为阴,正气与邪气交争于肌表故称阴阳交。

此时精气流于外,邪气入于里,故病死。

桂枝汤证虽不全同于《内经》所说的阴阳交之证,但正邪交争于肌表,汗出身热的病机是相同的。

桂枝汤的主要性能是甘温健胃,通过调和营卫使精气胜而表固,邪气不再入侵,故使汗止而热除。

也即甘温除热的道理。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伤寒论》第12 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伤寒论—桂枝汤证的加减应用三

伤寒论—桂枝汤证的加减应用三

伤寒论——桂枝汤证的加减应用(三)一、桂枝加附子汤证原文: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的,难以届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0)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壁)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讲解:发汗,遂漏不止,是说汗不得法,导致汗出淋漓不止。

汗生于阴而出于阳,汗出越多,卫阳越虚,肌腠不能固密,营阴随之外泄,于是出现了伤阳损液的结果。

恶风原为中风必见之证,今又特别强调,则说明恶风寒的程度较前为重。

这是过汗伤阳,表阳虚弱,温煦失司,不耐风袭的缘故。

小便难,是由于过汗伤阳损阴,津液亏少,化源不足,阳气被伤,气化无力所致。

四肢微急,难以屈伸,是四肢轻度拘急,活动不灵活,这既有阳虚四肢筋脉失温的因素,也有阴液被伤,四肢筋脉失去阴液湍养的因素。

可见证属阴阳两伤而表末解。

治用桂枝加附子汤解肌祛风,温经助阳,固阳以摄阴。

二、桂枝去芍药汤证与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21)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壁)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若微寒,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22)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壁)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讲解:胸满是心胸阳气不振,阳郁不伸,邪陷胸中,气机不利所致。

脉促,当是脉搏急促而无力,这是心胸中阳气不足,但尚能奋力与邪相争而出现的虚性代偿现象。

证属邪陷胸中,心胸阳气不振,故用桂枝去芍药汤温振心胸阳气,祛邪达表。

如果又兼见脉微而恶寒,则不仅心胸阳气不振,又兼有肾阳虚损。

肾阳虚损,无力鼓动气血,则见脉微;肾阳虚而表阳不足,温煦失司则恶寒。

故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温振心胸阳气兼以温补肾阳。

《伤寒论》113方【中医基础版】

《伤寒论》113方【中医基础版】

《伤寒论》113方【中医基础版】1桂枝汤方:12条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右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2桂枝加挂汤方:117条桂枝五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

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气也。

3桂枝加芍药汤方:279条资料来源 :医学教育网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生姜三两,切,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

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

4桂枝加大黄汤方:279条桂枝三两,去皮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5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43条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擘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右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6桂枝加附子汤方:20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7挂枝去芍药汤方:21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将息如前法。

8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22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桂枝汤:【附方】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加桂汤、桂枝加芍药汤

桂枝汤:【附方】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加桂汤、桂枝加芍药汤

桂枝汤:【附方】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加桂汤、桂枝加芍药汤展开全文桂枝汤《伤寒论》【组成】桂枝去皮,三两(9g)芍药三两(9g)甘草炙,二两(9g)生姜切,三两(9g)大枣擘,十二枚(3枚)【用法】上五味,口父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现代用法:水煎服,温覆取微汗)。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恶风发热,汗出头痛,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

【方解】本方证为外感风寒,营卫不和所致。

外感风邪,风性开泄,卫气因之失其固护之性,“阳强而不能密”,不能固护营阴,致令营阴不能内守而外泄,故恶风发热、汗出头痛、脉浮缓等;邪气郁滞,肺胃失和,则鼻鸣干呕;风寒在表,应辛温发散以解表,但本方证属表虚,腠理不固,故当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即祛邪调正兼顾为治。

方中桂枝为君,助卫阳,通经络,解肌发表而祛在表之风邪。

芍药为臣,益阴敛营,敛固外泄之营阴。

桂芍等量合用,寓意有三:一为针对卫强营弱,体现营卫同治,邪正兼顾;二为相辅相成,桂枝得芍药,使汗而有源,芍药得桂枝,则滋而能化;三为相制相成,散中有收,汗中寓补。

此为本方外可解肌发表,内调营卫、阴阳的基本结构。

生姜辛温,既助桂枝辛散表邪,又兼和胃止呕;大枣甘平,既能益气补中,且可滋脾生津。

姜枣相配,是为补脾和胃、调和营卫的常用组合,共为佐药。

炙甘草调和药性,合桂枝辛甘化阳以实卫,合芍药酸甘化阴以和营,功兼佐使之用。

综观本方,药虽五味,但结构严谨,发中有补,散中有收,邪正兼顾,阴阳并调。

柯琴在《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卷上中赞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

桂枝汤《伤寒论》

桂枝汤《伤寒论》

桂枝汤《伤寒论》桂枝汤《伤寒论》[组成] 桂枝(9克)、芍药(9克)甘草、(9克)、生姜(9克)、大枣十二枚[用法] 原方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衣,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臭恶等物。

现代用法:水煎服,服后进少量热稀粥,覆被取微汗。

[功效]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 外感风邪,发热头痛,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舌苔薄白,脉浮缓。

[证候分析] 本方证乃外感风邪,营卫不和所致。

风为阳邪,风邪客于肌表,邪正相争,故发热;足太阳经脉“上额交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连风府,邪客太阳经脉,必致头痛也。

风伤卫,卫气不能外固,故恶风;卫在脉外,营在脉中,营阴失去卫阳的固护,阴液不能风守,故汗出。

由于外感风邪,卫强营弱,故舌苔薄白,脉见浮缓。

卫气生于水谷,源于脾胃,开发于上焦。

《灵枢?决气篇》说:“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

”卫气内通肺胃,邪扰于卫,则肺胃不知,肺气不利故鼻鸣,胃气上逆故干呕。

[方解] 方中桂枝辛温,温经散寒,解肌发表,能入营透卫,故为主药;白芍酸苦微寒,收敛阴气,补养营阴,为辅药;桂、芍相配,一散一收,解肌发表而不致营卫外泄,调和营卫,使表邪得解,里气以和。

炙甘草配桂枝,辛甘发散为阳,以增强发汗解肌作用,配芍药,酸甘化合为阴,以增强敛液益阴作用,故为佐药;生姜、大枣补益脾胃,调和营卫,《伤寒明理论》说:“姜、枣之用,专行脾之津液而和营卫者也”,故为使药。

盖汗为水谷之精气所化,汗生于谷,补益脾胃则能为发汗之资。

[临床运用]1、《伤寒论》以本方治太阳中风。

所谓太阳中风,实为外感风寒表虚证,“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曰中风”是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论》桂枝汤类临床之运用
一· 桂枝汤
二· 桂枝加桂汤
三· 桂枝加附子汤
四· 桂枝加葛根汤
· 桂枝汤:
方组:桂枝6、勺药6、生姜6、大枣6、甘草3
用法:上五味,以水500毫升,煎至200毫升,去渣,分三回温服,服后既饮热粥一杯,以助药力,温覆一时许,遍身微漐漐似汗则佳。

释解;伤寒论以“桂枝汤”始,金匱要略以“括搂桂枝汤”始,盖“桂枝汤”为众方之嚆矢。

本方以桂枝为主药,桂枝、生姜均为兴奋及健胃药,能使血行旺盛,诸脏器肌能亢进,产生温暖感,而去恶风、恶寒;勺药、甘草不仅调整桂枝、生姜之作用,而使血运匀整,且有缓和身体组织异常紧张而拘挛之功,甘草与大枣缓和疼痛,姜、枣又兼矫味药,并有调和营卫、滋养强壮的意味。

本方为有衰弱倾向,肌表疏松,易感冒之体质的主方。

运用:
伤寒论云:太阳中风,脉阳浮阴弱,恶风、恶寒、发热、鼻鸣、干呕者。

又云: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

又云: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

又云:太阳病,外症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本方。

又云:太阳病,外症未解者,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本方。

又云: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知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本方。

又云: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不愈者,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本方。

又云: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小便反赤者,与“乘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本方。

又云: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本方。

又云: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本方,,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又云:阳明病,脉迟,汉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本方。

又云: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瘧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

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

下之与“大乘气汤”,发汗宜本方。

又云:太阳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本方。

又云: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

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本方。

又云:吐利止,而身疼痛不休者,当清息和解其外,宜本小和之,下利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宜本方以发汗。

金匱云:产后中风,继续数十日不解,头微痛、恶寒,时时有热,心点闷,干呕,汗出虽久,阳旦证在耳,可与“阳旦汤”(阳旦汤既桂枝汤方)。

桂枝汤之运用,不论病的时期早晚,或证之在表、在里,祗以头痛发热,恶风恶寒,脉浮弱,自汗出,或身疼痛者,为目标也。

运用范围:感冒、伤寒、神经痛、虚弱体质、产后病、结核、腺病质、下痢、胃肠病、偻麻质斯、神经衰弱、偏头痛、阳萎、遗精等而有上记证状者。

诸家治验:1•痢疾初起,脉浮而有表证者。

2•上冲头痛、发热、汗出、恶风着。

3•下利数年,不能进食,形体赢瘦,肌肤甲错,不能起卧者。

4•恶寒、鼻鸣、干呕者,外邪之侯也,本方主之,脉浮弱或浮数,而恶寒者,证虽不具,亦用此方。

又汗吐下后,仍发热,汗出而身疼痛者,此方犹可用,若脉浮紧而疼痛者,非本方所治也。

二·桂枝加桂汤:
方组:桂枝9、勺药6、生姜6、大枣6、甘草3
用法:上五味,以水500毫升,煎至200毫升,去渣,一日分三回温服。

释解:“桂枝汤”中加重桂枝之量。

以桂枝主治上冲,用于桂枝汤证之上冲剧甚者,所谓上冲乃腹部自觉证之一种,觉有气从小腹上冲心胸之状,古称“奔豚”者是也。

运用:
伤寒论云: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小腹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

运用范围:神经衰弱、感冒、妇人更年期之“逆上感”(旧称肝阳)。

诸家治验:
一•“奔豚”主剂虽多,特“桂枝加桂汤”为最可也,又灸后有发大热不止,是火邪也,今谓“炷热”,又称“灼热”,殆亦久疗法后之副作用也,此方主之。

二•生平头痛,有时发热,苦之,一二日或四五日,其甚者,亦当常服之,能免其患。

三· 桂枝加附子汤:
方组:桂枝6、大枣6、生姜6、甘草3、附子1•5
用法:“桂枝汤”方中加附子。

以水500毫升煎至200毫升,去渣,一日分三回温服。

释解:“桂枝汤”方中加附子。

以“桂枝汤”之畅血运,附子之振奋代谢机能,以恢复细胞之沉衰。

用于桂枝汤证寒漏太多,恶风寒甚,而四肢挛痛、拘急者。

运用:
伤寒论云: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本方主之。

按:此治桂枝汤证而恶寒甚,或肢节微痛者。

运用范围:贫血体质,老人衰弱、产妇人等汗出过多,而有失水倾向者,神经痛、偻麻质量斯、足腓肠肌痉挛等。

诸家治验:一士人得太阳病,因发汗,汗出不止,恶风、小便澀,足挛曲而不伸,用“桂枝加附子汤”,三啜而汗止,佐以“勺药甘草汤”,足便得伸。

橘泉按:此既汗漏过多而呈失水倾向者,故小便必少,而腓肠肌挛缩也。

四•桂枝加葛根汤
方组:桂枝6、生姜6、芍药6、大枣6、葛根6、甘草3
用法:上六味,以水500毫升,煎至200毫升,去渣,一日分三回温服,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热粥。

释解::“桂枝汤”加葛根,以葛根主治项背强急,,故治桂枝汤证而兼项背强者。

运用范围:
伤寒论云:太阳病,项背强儿儿,反汗出恶风者,本方主之。

平时肩凝者,感冒而头痛,项背、肩胛拘挛痛者用之。

运用范围:感冒,肩凝、偻麻质斯、项背部神经痛、痢疾初起、麻疹、猩红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