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 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专题一:先秦、秦汉时期(共38张PPT)
【答案】A 【解析】商汤认为野外捕鸟之人设的四面密实的网会将鸟兽杀绝,所以采取了 “去其三面”的做法,这表面看是对鸟兽的仁慈,不赶尽杀绝,实际上《史记》的 作者司马迁有意在说商汤能够建立商朝是其仁德的结果,故选A;夏商时期我国 华夏族居民大多已经过上定居的生活,所以农耕应该是主要的经济活动,故B不 符合史实;保护生态环境不是题目的主旨,而且题干没有说到商朝建立之后的 事情,故排除C;题干提到的是商汤的举动与夏商更替的关系,而不是资源争夺, 故排除D。
经济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男耕女 织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土地 私有制转化。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文化思想上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儒学独尊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 文化的基础;文学艺术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文学体裁多样;具 有东方特色的实用科学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
专题一 -先秦、秦汉时期
考纲明示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汉政治制度的演变; 2、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手工业发展; 商业发展; 3、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 科技文学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成就;汉字的起源和发展;
三条主线定论
政治从分封制、宗法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 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专制皇权逐渐形成。 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答案】D 【解析】由图片信息可知,铁器实物的分布主要是在经济较为发达的黄河和长 江中下游地区,说明铁器分布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密切相关,D符合题意;从 图片材料中铁器分布的地区可知,当时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没有铁制农具,故A中 “普遍”说法不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铁器实物的分布情况,不能得出新疆和中原地 区的关系,也得不出冶铁技术的发展情况,故B、C不正确。
经济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男耕女 织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土地 私有制转化。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文化思想上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儒学独尊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 文化的基础;文学艺术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文学体裁多样;具 有东方特色的实用科学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
专题一 -先秦、秦汉时期
考纲明示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汉政治制度的演变; 2、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手工业发展; 商业发展; 3、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 科技文学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成就;汉字的起源和发展;
三条主线定论
政治从分封制、宗法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 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专制皇权逐渐形成。 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答案】D 【解析】由图片信息可知,铁器实物的分布主要是在经济较为发达的黄河和长 江中下游地区,说明铁器分布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密切相关,D符合题意;从 图片材料中铁器分布的地区可知,当时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没有铁制农具,故A中 “普遍”说法不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铁器实物的分布情况,不能得出新疆和中原地 区的关系,也得不出冶铁技术的发展情况,故B、C不正确。
先秦时代的思想、文化、科技
高美峰制作
1、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气氛空前活跃,形成百家争鸣局 面,下列哪一方面是这种局面形成的客观条件( ) A.诸侯割据局面的影响 B.封建制度已经确立 C.各国国君重视人才 D.教育日益普及
A
高美峰制作
2、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形 成了“百家争鸣”局面( ) ①社会大变革使思想界非常活跃 ②各国国君为富国强兵纷纷采纳有利于各自统治的学说 ③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唯物主义战胜了唯心主义 ④“学在官府”发展为 “学在民间”,贵族对教育的垄断 被打破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C
高美峰制作
4.易中天曾经说:“这(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也是一场历 时三百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锋,儒道争锋, 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材 料中的“争”本质上指的是( ) A、争夺学术霸主地位 B、争夺国家的最高统治权力 C、寻求社会稳定和发展的新途径 D、学术界的混乱和无序
C
高美峰制作
夷夏界限的变化
远古时代在各地散布着许多部落,无所谓夷夏问题。 周王朝建立后,周王朝和从属于周的中原诸侯国逐渐自称 为“诸夏”,并把蛮、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的部落当作野 蛮人而和诸夏对立起来。在春秋时期,诸夏自称为诸华, 或华夏,少数民族则泛称夷或夷狄。华夏和夷狄之间的确 曾经有民族、语言、文化等方面的不同,但是又长期有着 密切的共处关系。春秋时,在大国争霸的同时,晋、齐、 秦等国都把临近的夷狄纳入本国版图,加速了夷夏的融合 进程。楚、吴、越也在迅速地华夏化,战国时,华夏族基 本形成了,这就是汉族的前身。
高美峰制作
古代中国人有重华夏轻夷狄的思想,这就同古代印 度的雅利安人称异族为“蔑戾车”和古希腊人称异族为“蛮 族”一样。不过,古代中国人对夷夏的区分还有其自己的 特点。这就是在长期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重文化而非重 种族的区分标准。 文化上的先进与落后自然地就成了区分夷夏的标准 了。以文化为标准的夷夏观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这对 中国以后的历史有十分重大的影响。
1、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气氛空前活跃,形成百家争鸣局 面,下列哪一方面是这种局面形成的客观条件( ) A.诸侯割据局面的影响 B.封建制度已经确立 C.各国国君重视人才 D.教育日益普及
A
高美峰制作
2、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形 成了“百家争鸣”局面( ) ①社会大变革使思想界非常活跃 ②各国国君为富国强兵纷纷采纳有利于各自统治的学说 ③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唯物主义战胜了唯心主义 ④“学在官府”发展为 “学在民间”,贵族对教育的垄断 被打破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C
高美峰制作
4.易中天曾经说:“这(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也是一场历 时三百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锋,儒道争锋, 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材 料中的“争”本质上指的是( ) A、争夺学术霸主地位 B、争夺国家的最高统治权力 C、寻求社会稳定和发展的新途径 D、学术界的混乱和无序
C
高美峰制作
夷夏界限的变化
远古时代在各地散布着许多部落,无所谓夷夏问题。 周王朝建立后,周王朝和从属于周的中原诸侯国逐渐自称 为“诸夏”,并把蛮、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的部落当作野 蛮人而和诸夏对立起来。在春秋时期,诸夏自称为诸华, 或华夏,少数民族则泛称夷或夷狄。华夏和夷狄之间的确 曾经有民族、语言、文化等方面的不同,但是又长期有着 密切的共处关系。春秋时,在大国争霸的同时,晋、齐、 秦等国都把临近的夷狄纳入本国版图,加速了夷夏的融合 进程。楚、吴、越也在迅速地华夏化,战国时,华夏族基 本形成了,这就是汉族的前身。
高美峰制作
古代中国人有重华夏轻夷狄的思想,这就同古代印 度的雅利安人称异族为“蔑戾车”和古希腊人称异族为“蛮 族”一样。不过,古代中国人对夷夏的区分还有其自己的 特点。这就是在长期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重文化而非重 种族的区分标准。 文化上的先进与落后自然地就成了区分夷夏的标准 了。以文化为标准的夷夏观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这对 中国以后的历史有十分重大的影响。
2020版高考历史(通史版)第1部分第一单元先秦秦汉第2讲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PPT课件新人教版
——刘建军《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思考] 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是如何嬗变的?
[解读] 史料以第二个省略号为界,分为两层,第一层是对背景的阐释, 第二层是对观点的陈述,指出国家形态从“封建制”演变为“官僚 制”。 [试答] 秦朝实现了政治制度的转型,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完成了“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
[思考] 表中内容能够反映汉代丞相任用的多种变化情况。指出其中一 种变化情况并说明其原因。 [解读] (1)表中横向数据反映出汉代丞相任用由功臣、功臣子为主向属 吏、经学之士为主变化。 (2)从表中纵向时间看,从汉武帝开始,丞相任用身份多样,之 后转向以经学之士为主。
[试答] 变化:由功臣、功臣子为主向属吏、经学之士为主变化。 原因:功臣对汉朝建立居功至伟,其子弟政治素养较高;汉以 来布衣将相局面的出现;统治者改变丞相来源以加强皇权;汉武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发展儒学教育;推行察举制,重视丞相 素质。
2.先秦至秦汉政治制度的演进与创新
时期
中央体制
地方体制
选官体制
家国一体,最高执政 内外服制度和分封 世卿世禄制;中央
西周 集团尚未实现权力 制;地方具有较强独 官员的职权分工
的高度集中
立性
不明确
首次建立君主集权 创立郡县制,用官僚 推行军功爵制度;
秦朝 于上、行政分权于下 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以吏为师”
一、秦汉时期封建经济的初步发展 1.农业的发展 (1)耕作方式 ①西汉赵过推广耦犁,东汉时推广到珠江流域。 ②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耕作技术 ①西汉时赵过推广代田法。 ②西汉发明了播种工具——耧车。 (3)耕作制度:以一年一熟为主。 (4)水利灌溉 ①汉朝出现了漕渠、白渠、龙首渠等著名水利工程。 ②曹魏时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 ③东汉王景治理黄河。
[思考] 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是如何嬗变的?
[解读] 史料以第二个省略号为界,分为两层,第一层是对背景的阐释, 第二层是对观点的陈述,指出国家形态从“封建制”演变为“官僚 制”。 [试答] 秦朝实现了政治制度的转型,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完成了“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
[思考] 表中内容能够反映汉代丞相任用的多种变化情况。指出其中一 种变化情况并说明其原因。 [解读] (1)表中横向数据反映出汉代丞相任用由功臣、功臣子为主向属 吏、经学之士为主变化。 (2)从表中纵向时间看,从汉武帝开始,丞相任用身份多样,之 后转向以经学之士为主。
[试答] 变化:由功臣、功臣子为主向属吏、经学之士为主变化。 原因:功臣对汉朝建立居功至伟,其子弟政治素养较高;汉以 来布衣将相局面的出现;统治者改变丞相来源以加强皇权;汉武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发展儒学教育;推行察举制,重视丞相 素质。
2.先秦至秦汉政治制度的演进与创新
时期
中央体制
地方体制
选官体制
家国一体,最高执政 内外服制度和分封 世卿世禄制;中央
西周 集团尚未实现权力 制;地方具有较强独 官员的职权分工
的高度集中
立性
不明确
首次建立君主集权 创立郡县制,用官僚 推行军功爵制度;
秦朝 于上、行政分权于下 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以吏为师”
一、秦汉时期封建经济的初步发展 1.农业的发展 (1)耕作方式 ①西汉赵过推广耦犁,东汉时推广到珠江流域。 ②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耕作技术 ①西汉时赵过推广代田法。 ②西汉发明了播种工具——耧车。 (3)耕作制度:以一年一熟为主。 (4)水利灌溉 ①汉朝出现了漕渠、白渠、龙首渠等著名水利工程。 ②曹魏时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 ③东汉王景治理黄河。
2021版高考历史(人教版通史)一轮复习课件:阶段一 第3讲 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
——林存光《孔子新论》 【史料解读】 (1)解读史料中的图片,分析图片中的内容,要注意图片下方的注释。第一幅图片把握图 片中孔子的神态,第二幅图片注意注释中的关键词“周游列国”。 (2)史料二总结了孔子所倡导的仁人君子之道。
【问题思考】 (1)史料一两幅图中孔子的造型分别反映了什么精神? (2)史料二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 试答:
创私学,被后人尊称为
“至圣”
(3)整编文献:《诗》《书》《礼》《易》《春秋》等
儒家
(1)政治:①“仁政”;②提出了“__君_轻__民_贵_____” 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孟子 的民本思想
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
(2)伦理:主张“性本善”
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
(1)政治:①礼法并施,以礼教为主;②“君舟民水” 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 新知识》 核心论点: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提高必然要求冲破西周旧的政治、经济制度的阻碍; 新兴地主阶级的成长,要求改变现状,获取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新兴知识分 子的独立兴起,自然充当了变革的设计者、舆论制造者的角色。这一切的合力,推动了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二、先秦时期的科技文化 1.科技
【提示】 (1)图一中慈眉善目的孔子两手相交,手心向上放在胸前,身子向前略倾,表 现出谦恭礼让;孔子所行的是揖礼,孔子作揖,传达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仁”“和” 的精神。图二再现了孔子实施自己政治主张的顽强不息精神。 (2)品德:注重个人自我修养;具有经世济民情怀。
先秦儒学的基本特征 1.政治特征 (1)重视传统,注重继承。 (2)政治和伦理相结合。 (3)在治国方略上主张德治,以德为主,德刑相辅,强调为政以德。 (4)重人治:注重对人进行引导的礼治,而不是对人实施纯粹强制的法治。 (5)在天与人的关系上重于人事,虚于天命。
【问题思考】 (1)史料一两幅图中孔子的造型分别反映了什么精神? (2)史料二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 试答:
创私学,被后人尊称为
“至圣”
(3)整编文献:《诗》《书》《礼》《易》《春秋》等
儒家
(1)政治:①“仁政”;②提出了“__君_轻__民_贵_____” 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孟子 的民本思想
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
(2)伦理:主张“性本善”
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
(1)政治:①礼法并施,以礼教为主;②“君舟民水” 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 新知识》 核心论点: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提高必然要求冲破西周旧的政治、经济制度的阻碍; 新兴地主阶级的成长,要求改变现状,获取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新兴知识分 子的独立兴起,自然充当了变革的设计者、舆论制造者的角色。这一切的合力,推动了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二、先秦时期的科技文化 1.科技
【提示】 (1)图一中慈眉善目的孔子两手相交,手心向上放在胸前,身子向前略倾,表 现出谦恭礼让;孔子所行的是揖礼,孔子作揖,传达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仁”“和” 的精神。图二再现了孔子实施自己政治主张的顽强不息精神。 (2)品德:注重个人自我修养;具有经世济民情怀。
先秦儒学的基本特征 1.政治特征 (1)重视传统,注重继承。 (2)政治和伦理相结合。 (3)在治国方略上主张德治,以德为主,德刑相辅,强调为政以德。 (4)重人治:注重对人进行引导的礼治,而不是对人实施纯粹强制的法治。 (5)在天与人的关系上重于人事,虚于天命。
2020届高三二轮历史通史复习课件: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 先秦时期(39张ppt)
A
真题再现
4.(2014·全国卷Ⅱ,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
“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
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
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
西周地图
C
真题再现
5.(2013·全国卷Ⅰ,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 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 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 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B
能力训练
3.《春秋》载:“(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 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周)王中肩。”对材料解读最为准确的 是( ) A.周王室衰微,宗法制崩溃 B.分封制遭到破坏,诸侯强大 C.周朝的中央集权体制瓦解 D.周天子与郑伯进行争霸战争
C
能力训练
12.“凡子受父母之命,必籍记而佩之,时省而速行之……若以父母之命为非,而直行己志,
虽所执皆是,犹为不顺之子。”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A.体现了宗法关系中长尊幼卑
B.体现了宗法制度强调血缘纽带
C.体现了宗法制的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D.此做法有利于凝聚宗族
A
能力训练
13.“乐”原指早期人们用以表达情感的文化活动,如诗歌、音乐、舞蹈等。西周时出
行政区划,但封国制度一直不同程度地以不同方式被历朝历代所保留。如西汉初年的
郡国并行制和明朝初年的封国制。分封制存在反映了
真题再现
4.(2014·全国卷Ⅱ,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
“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
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
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
西周地图
C
真题再现
5.(2013·全国卷Ⅰ,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 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 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 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B
能力训练
3.《春秋》载:“(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 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周)王中肩。”对材料解读最为准确的 是( ) A.周王室衰微,宗法制崩溃 B.分封制遭到破坏,诸侯强大 C.周朝的中央集权体制瓦解 D.周天子与郑伯进行争霸战争
C
能力训练
12.“凡子受父母之命,必籍记而佩之,时省而速行之……若以父母之命为非,而直行己志,
虽所执皆是,犹为不顺之子。”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A.体现了宗法关系中长尊幼卑
B.体现了宗法制度强调血缘纽带
C.体现了宗法制的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D.此做法有利于凝聚宗族
A
能力训练
13.“乐”原指早期人们用以表达情感的文化活动,如诗歌、音乐、舞蹈等。西周时出
行政区划,但封国制度一直不同程度地以不同方式被历朝历代所保留。如西汉初年的
郡国并行制和明朝初年的封国制。分封制存在反映了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PPT课件
教学要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
教学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 矣。”)
举一反三
• 诱导:循循善诱、由博返约、叩其两端
) 首页
CHENLI
索引
31
5、论教学方法 -好学与实事求是态度
• 好学乐学 • 实事求是 • 不耻下问 • 温故知新
首页
CHENLI
索引
32
6、论道德修养(1)
首页
CHENLI
索引
33
6、论道德修养(2)
• (2)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 • 立志力行:“人无志不立”,“力行近乎仁” • 克己反省:“克己复礼为仁” ,“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改过迁善:“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过而不
改,是为过也”。 • 择乎中庸:“过犹不及”。
首页
CHENLI
秦汉以至清代 的教育思想
以法家思想 为代表
的秦代教育
以儒家思想 为代表
的汉代教育
以“玄学”为代表 的魏晋南北朝 教育
儒释道三教 并重的隋唐教育
以理学为 代表的 宋元明清教育
CHENLI
3
了解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
主张,探讨孔子孔在子中的国人以格及和世他界工 思想上的 地位和影响。作的成绩,值得受到
打破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满足了平民入学的愿 望,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首页
CHENLI
索引
25
3.论培养目标- “学而优则仕”
(1)内涵:将学习与做官联系起来 (2)依据:《论语•先进》“先进于礼乐,野人
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则吾从先进” “学禄在其中矣” (3)意义:把学优与仕优联系起来,以学优保 证仕优,主张“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 亲”,反映了封建制兴起时的社会需要。
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
士阶层 “士”原是贵族最低阶层, 拥有一定数量的封田,受过六 艺的教育,能文能武。春秋战 国之际,士阶层发生分化,他 们既无田可食,又失去了原来 的官职,逐渐成为传授知识的 教师或主持仪式的赞礼人。于 是,“士” 演变为中国最早 的知识分子。
学在官府
内容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教师既行教事,又兼管国家的日常事务,形成了“官师合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 若视其身。——《墨子· 兼爱中》
孔子所说的“仁”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是有等级差别的爱。 墨子主张的“兼爱”是没有等级差别的爱。
深化认知
一、三代时期文化认同意识的形成
近年来, 全国卷试题命题用语中多次出现“民族融合”“文化认 同”“国家认同”等词语, 体现了对“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民 族自信”“民族自强”这一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考查。
√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学 人 主要思想 派物 道 老 1.哲学思想:① “道”的思想。道是凌 家 子 驾于天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 ②天命
观:天是以“道”为本原的客观存在,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天是自然无为而 又无所不为。③辩证法思想:a矛盾是普 遍存在的。b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c 实现矛盾双方转化的途径:守静2.政治 思想:倡导无为而治,以无事取天下。
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特点
(1)都谈论了“人性”:即人性是什么,孔子的“仁”包含了对人性的
看法,孟子提出“人性本善说”,荀子提出“性恶论”。
(2) 都主张以德、礼治国:孔子提倡“为政以德”,孟子要求统治者
“以德服人、争取民心”,荀子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3)先秦儒家思想用人性论论证统治的合理性,即以“德”“礼”治国,
先秦文学(全)PPT课件
16
《汉书·艺文志》载:“及秦燔书,而《易》为筮卜之 事,传者不绝。”
《报任少卿书》:“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惟 俶傥非常之人称焉。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戹而 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易传》是对《易经》进行解释和发挥的,一共有十篇: 《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 (上下)、《文言》、《说卦传》、《序卦传》和《杂 卦传》,所以《易传》又称“十翼”。
“最初的语言是一种幻想的语言……在一切语言里,大 部分涉及无生命事物的表现方式都是从人体及其各部分 以及人的感觉和情欲那方面借来的隐喻。例如……天和 海‘笑’,风‘吹’,波浪‘轻声细语’,在重压下的 物体‘呻吟’……在这些例子里,人把自己变成整个世 界了。……人用自己来造事物,由于把自己转化到事物 里去,就变成那些事物。”
3
第一编 先秦文学
总论
先秦文学的发展阶段 从四个角度对先秦文学进行总体把握
中国文学的源头
原始歌谣 原始神话
先秦诗歌
《诗经》 《楚辞》
先秦散文
历史散文 诸子散文
4
第一章 先秦文学总论
先秦文学的三个发展阶段
夏商时期的文学 西周春秋时期的文学 战国时期的文学
从四个角度来考察先秦的思想文化与文学
从社会状况的视角来探讨先秦思想繁荣的原因 从文化学的视角来看先秦文化的特点 从文体学的角度来看先秦文学的特质 从历史传承的角度来看先秦文学的地位
5
第一节 先秦文学的三个发展阶段
夏商以前及夏商时期的文学
夏商以前的社会文化状况与文学现象 夏商时期的社会文化状况与文学现象
西周春秋时期的文学
17
《周易·系辞》这样解释汉字的产生:“古者包牺氏之 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 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 神明之徳,以类万物之情。”
《汉书·艺文志》载:“及秦燔书,而《易》为筮卜之 事,传者不绝。”
《报任少卿书》:“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惟 俶傥非常之人称焉。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戹而 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易传》是对《易经》进行解释和发挥的,一共有十篇: 《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 (上下)、《文言》、《说卦传》、《序卦传》和《杂 卦传》,所以《易传》又称“十翼”。
“最初的语言是一种幻想的语言……在一切语言里,大 部分涉及无生命事物的表现方式都是从人体及其各部分 以及人的感觉和情欲那方面借来的隐喻。例如……天和 海‘笑’,风‘吹’,波浪‘轻声细语’,在重压下的 物体‘呻吟’……在这些例子里,人把自己变成整个世 界了。……人用自己来造事物,由于把自己转化到事物 里去,就变成那些事物。”
3
第一编 先秦文学
总论
先秦文学的发展阶段 从四个角度对先秦文学进行总体把握
中国文学的源头
原始歌谣 原始神话
先秦诗歌
《诗经》 《楚辞》
先秦散文
历史散文 诸子散文
4
第一章 先秦文学总论
先秦文学的三个发展阶段
夏商时期的文学 西周春秋时期的文学 战国时期的文学
从四个角度来考察先秦的思想文化与文学
从社会状况的视角来探讨先秦思想繁荣的原因 从文化学的视角来看先秦文化的特点 从文体学的角度来看先秦文学的特质 从历史传承的角度来看先秦文学的地位
5
第一节 先秦文学的三个发展阶段
夏商以前及夏商时期的文学
夏商以前的社会文化状况与文学现象 夏商时期的社会文化状况与文学现象
西周春秋时期的文学
17
《周易·系辞》这样解释汉字的产生:“古者包牺氏之 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 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 神明之徳,以类万物之情。”
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 ppt课件
天人感应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 予也。故号为天子者,宣视天为父,事天以孝道也;”天子受命于 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妾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 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 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 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3、汉武帝时期王国问题、边境不宁、土地兼并问题困扰着西汉统 治者,要求汉武帝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
4、强大的西汉需要新的统治思想来维护专制统治。
历史地位: 是汉代儒家代表人物
思想特点: 糅合改造了道家、阴阳五行家、法家的思想。
天人感应学说(政治上)
董仲舒
三纲五常(伦理上)
观点: 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上)。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 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无以
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董仲舒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以从矣。
——班固《汉书· 董仲舒传》 从上述材料中可以汲取哪些历史信息?从这些信息可以得 出什么判断?
儒 的历史传统。
术 (4)但从本质上看,这仍是一种封建专制主义文化政策。
”?
政 汉武帝运用皇权干预思想学术,禁锢了思想界的探索精神, 策 有明显的消极作用。
问题:董仲舒改造的儒学为何会被汉武帝采纳?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为封建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1) “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孟子
仁政 民贵君轻 性善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ppt课件
6
二、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背景
(一)政治: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诸侯 纷
争。
(二)经济:奴隶制经济(如井田制)崩溃、封建制经
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
了物质条件)
(三)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
ppt课件
1
返回
政 中华古代文明的起源以早期国家出现为重要标志,逐步形成了以分封制
和宗法制为主要内容,以“家国一体”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制度。春秋战
治
国时期,诸侯混战,各国纷纷改革变法,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开始出现。
经 早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逐渐产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耕作方式从
刀耕火种发展到铁犁牛耕,土地制度也从井田制发展为土地私有制,小
先位置。4.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者的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
学与思结合、当仁不让于师
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孟 儒子 家
1.政治思想:①仁政学说(政治思想的核心)1.《孟子》一书在唐代以后被当做
②“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2.人性论(伦理 经典,南宋朱熹将其列为“四书”
思想):人性本善说。3.义利观:养浩然之 之一。2.孟子被尊为“亚圣”,对
ppt课件
12
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特点 (1)都谈论了“人性”:即人性是什么,孔子的“仁”包含了对人性的 看法,孟子提出“人性本善说”,荀子提出“性恶论”。 (2) 都 主 张 以 德 、 礼 治 国 : 孔 子 提 倡 “ 为 政 以 德 ” , 孟 子 要 求 统 治 者 “以德服人、争取民心”,荀子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3)先秦儒家思想用人性论论证统治的合理性,即以“德”“礼”治国, 主张人应该先“仁义”后“礼”,达到这个境界才有“德”。
教师或主持仪式的赞礼人。于 是,“士” 演变为中国最早
的知识分子。
ppt课件
8
学在官府
内容 特点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教师既行教事,又兼管国家的日常事务,形成了“官师合 一”的局面;教学场所同时也是举行祭祀、飨射、治历、 望气、布政等日常国事的场所;在知识的传授方面,则是 “官守其业,而有官族”,贵族世代垄断着知识学问,秘 不外传
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
荀 1.哲学思想(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1.荀子思想取诸百家,是战国
子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2.人性论 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2.
(伦理思想):性恶论3.政治思想: 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影
①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②“君舟民 响。
水”的思想
ppt课件
11
补充: 1、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基
本精神是“爱人”。孟子将其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 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仁政”。 2、荀子强调“以德服人”。(“政者、正也。其身正,不 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管理者的榜样作 用。”) 3、性善论:强调扩充总结固有的善性以完善人格;“性恶 论”强调用礼乐规范自己,通过后天接受教育以完善人 格,二者其本质是一致的。 4、荀子提倡的礼是主张靠行政强制使人“向善。”
济 农经济逐渐形成。 思 想 科技与文艺成就突出,如甲骨文的成熟,青铜艺术、天文历法、医学等
水平高超,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其中,“百家争鸣”是中国历
文 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化
春秋战国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 想家,从本阶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出发,著书立说、广收门徒、 高谈阔论、互相诘难、游说诸侯,对宇宙、对社会、对万物争相发 表自己的见解,这种局面被称为“百家争鸣”。
“百家”:泛指数量多,概括起来主要有十家:儒家,墨家、道家、
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
“争鸣”:指相互争论、诘难、批驳。
ppt课件
3
夏一商、周先时秦期时的期文化:
[诗史巧记]
——中华文明的勃兴
文明象征的成熟文字;
贵族垄断的文化教育;
文化认同的民族意识
ppt课件
4
一、夏商周时期的科技、文艺、教育:
1.科技:战国时期出现了司南;战国时期的天文学家石申,用赤 道坐标记录了八百多颗恒星的位置,石申的原书虽然失传,但后 人据此辑成《石氏星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筹算计算法。 2.文艺:《诗经》和楚辞是先秦文学最高水平的代表,分别开创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风格流派。帛画《人物龙凤图》等。 3.教育:“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私人讲学出现,游士游学现 象活跃。
ppt课件
5
派别 人物
主张
老子 “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朴素辩证法思想;“无为而治” 道家
庄子 世界万物是相对的;“齐物”的观点;“逍遥”的人生态度
孔子 “仁”为核心,强调以德治民;“克己复礼”;“有教无类”;中庸
孟子 儒家
荀子
“仁政”;性本善 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人之性恶
以法治国,主张君主集权;奖励耕战;“法”“术”“势”三合 法家 韩非
ppt课件
9
主要流派及主张
ppt课件
10
学 代表 主要思想
派 人物
评价/影响/历史地位
孔 1.思想核心:“仁”和“礼”。2.政治思想: 1.在当时诸国争霸和社会变革的时
子 为政以德3.天命观(哲学思想):对鬼神敬而 代并未受到太多重视。2.汉代大一
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 统之后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
点拨: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国法制及人的思想观念和做事的行为规
范、礼仪交往等。
ppt课件
13
真题例证
《论语·先进》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
《论语·述而》曰:“子不语怪、力、乱、神。”上述思想蕴含的主张是
A.以民为本
B.关注民生
C.人性向善
D.关注现√实
阅历丰富的学者,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
论阵地和自由的学术环境)
(四)阶级关系:“士”阶层日益活跃,追求实现“治国平
天下”的政治pp愿t课件望。
7
士阶层 “士”原是贵族最低阶层, 拥有一定数量的封田,受过六 艺的教育,能文能武。春秋战 国之际,士阶层发生分化,他 们既无田可食,又失去了原来
的官职,逐渐成为传授知识的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ppt课件
6
二、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背景
(一)政治: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诸侯 纷
争。
(二)经济:奴隶制经济(如井田制)崩溃、封建制经
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
了物质条件)
(三)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
ppt课件
1
返回
政 中华古代文明的起源以早期国家出现为重要标志,逐步形成了以分封制
和宗法制为主要内容,以“家国一体”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制度。春秋战
治
国时期,诸侯混战,各国纷纷改革变法,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开始出现。
经 早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逐渐产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耕作方式从
刀耕火种发展到铁犁牛耕,土地制度也从井田制发展为土地私有制,小
先位置。4.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者的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
学与思结合、当仁不让于师
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孟 儒子 家
1.政治思想:①仁政学说(政治思想的核心)1.《孟子》一书在唐代以后被当做
②“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2.人性论(伦理 经典,南宋朱熹将其列为“四书”
思想):人性本善说。3.义利观:养浩然之 之一。2.孟子被尊为“亚圣”,对
ppt课件
12
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特点 (1)都谈论了“人性”:即人性是什么,孔子的“仁”包含了对人性的 看法,孟子提出“人性本善说”,荀子提出“性恶论”。 (2) 都 主 张 以 德 、 礼 治 国 : 孔 子 提 倡 “ 为 政 以 德 ” , 孟 子 要 求 统 治 者 “以德服人、争取民心”,荀子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3)先秦儒家思想用人性论论证统治的合理性,即以“德”“礼”治国, 主张人应该先“仁义”后“礼”,达到这个境界才有“德”。
教师或主持仪式的赞礼人。于 是,“士” 演变为中国最早
的知识分子。
ppt课件
8
学在官府
内容 特点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教师既行教事,又兼管国家的日常事务,形成了“官师合 一”的局面;教学场所同时也是举行祭祀、飨射、治历、 望气、布政等日常国事的场所;在知识的传授方面,则是 “官守其业,而有官族”,贵族世代垄断着知识学问,秘 不外传
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
荀 1.哲学思想(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1.荀子思想取诸百家,是战国
子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2.人性论 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2.
(伦理思想):性恶论3.政治思想: 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影
①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②“君舟民 响。
水”的思想
ppt课件
11
补充: 1、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基
本精神是“爱人”。孟子将其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 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仁政”。 2、荀子强调“以德服人”。(“政者、正也。其身正,不 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管理者的榜样作 用。”) 3、性善论:强调扩充总结固有的善性以完善人格;“性恶 论”强调用礼乐规范自己,通过后天接受教育以完善人 格,二者其本质是一致的。 4、荀子提倡的礼是主张靠行政强制使人“向善。”
济 农经济逐渐形成。 思 想 科技与文艺成就突出,如甲骨文的成熟,青铜艺术、天文历法、医学等
水平高超,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其中,“百家争鸣”是中国历
文 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化
春秋战国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 想家,从本阶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出发,著书立说、广收门徒、 高谈阔论、互相诘难、游说诸侯,对宇宙、对社会、对万物争相发 表自己的见解,这种局面被称为“百家争鸣”。
“百家”:泛指数量多,概括起来主要有十家:儒家,墨家、道家、
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
“争鸣”:指相互争论、诘难、批驳。
ppt课件
3
夏一商、周先时秦期时的期文化:
[诗史巧记]
——中华文明的勃兴
文明象征的成熟文字;
贵族垄断的文化教育;
文化认同的民族意识
ppt课件
4
一、夏商周时期的科技、文艺、教育:
1.科技:战国时期出现了司南;战国时期的天文学家石申,用赤 道坐标记录了八百多颗恒星的位置,石申的原书虽然失传,但后 人据此辑成《石氏星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筹算计算法。 2.文艺:《诗经》和楚辞是先秦文学最高水平的代表,分别开创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风格流派。帛画《人物龙凤图》等。 3.教育:“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私人讲学出现,游士游学现 象活跃。
ppt课件
5
派别 人物
主张
老子 “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朴素辩证法思想;“无为而治” 道家
庄子 世界万物是相对的;“齐物”的观点;“逍遥”的人生态度
孔子 “仁”为核心,强调以德治民;“克己复礼”;“有教无类”;中庸
孟子 儒家
荀子
“仁政”;性本善 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人之性恶
以法治国,主张君主集权;奖励耕战;“法”“术”“势”三合 法家 韩非
ppt课件
9
主要流派及主张
ppt课件
10
学 代表 主要思想
派 人物
评价/影响/历史地位
孔 1.思想核心:“仁”和“礼”。2.政治思想: 1.在当时诸国争霸和社会变革的时
子 为政以德3.天命观(哲学思想):对鬼神敬而 代并未受到太多重视。2.汉代大一
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 统之后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
点拨: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国法制及人的思想观念和做事的行为规
范、礼仪交往等。
ppt课件
13
真题例证
《论语·先进》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
《论语·述而》曰:“子不语怪、力、乱、神。”上述思想蕴含的主张是
A.以民为本
B.关注民生
C.人性向善
D.关注现√实
阅历丰富的学者,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
论阵地和自由的学术环境)
(四)阶级关系:“士”阶层日益活跃,追求实现“治国平
天下”的政治pp愿t课件望。
7
士阶层 “士”原是贵族最低阶层, 拥有一定数量的封田,受过六 艺的教育,能文能武。春秋战 国之际,士阶层发生分化,他 们既无田可食,又失去了原来
的官职,逐渐成为传授知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