喘证临床路径

合集下载

喘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中医临床路径释义-shutcm

喘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中医临床路径释义-shutcm
患者同时具有冠状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在住院期间 不需要特殊处理和用药,不会明显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不会明显增 加费用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释义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的喘证病机虚实夹杂,寒热错杂,常常发生转化。如实 喘病久伤正,或虚喘复感外邪,或夹痰浊,则病情虚实错杂,每多表现为邪气壅阻 于肺,肾气亏虚于下的上盛下虚证候。 重点观察患者喘促、气息、咳嗽、咳痰、舌脉等主症变化,结合其它次症,及时判 断病情转化,灵活选取治疗方法,谨防由轻症转为重症,有实喘转为喘脱。如起病 为喘而胸满闷窒,咳嗽痰多色白,不能平卧,若喘促胸闷减轻,可平卧,咳痰顺畅 量少,则好转,若出现喘促剧烈,张口抬肩、端坐不能平卧,鼻翼煽动,脉浮大或 模糊不清甚或汗脱、亡阴、亡阳等,则病情危重。 治疗期间应每周进行中医证候学判断 2 次。
释义 中医诊断符合喘证,同时西医诊断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的轻症住院患
者,可以进入本路径。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的轻症患者主要表现是喘促加重,常伴咳嗽加剧,痰量
加,痰液颜色和(或)黏度改变,或出现发热,胸闷等症状。 与加重前的病史、症状、体征、动脉血气检测、血常规、肺功能测定、胸部影像等
释义 本路径适用于明确诊断为喘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的轻症住院患者, 不适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或合并呼吸衰竭重症患者。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ZYYXH/T11-2008)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 2007 年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的相关标准。

2 呼吸内科疾病临床路径

2  呼吸内科疾病临床路径

支气管哮喘临床路径(怀宁县人民医院)(2009年版)一、支气管哮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支气管哮喘(非危重)(ICD-10:J45)(二)诊断依据。

根据《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修订,2008年)1.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以及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

2.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

3.上述症状和体征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4.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

5.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应至少具备以下1项试验阳性:(1)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激发试验阳性;(2)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FEV1增加≥12%,且FEV1增加绝对值≥200ml;(3)呼气流量峰值(PEF)日内(或2周)变异率≥20%。

符合1、2、3、4条者或4、5条者可诊断。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修订,2008年)1.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及治疗反应选择方案。

2.必要时行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

(四)标准住院日为3-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J45支气管哮喘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后第1-3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沉、C反应蛋白(CRP)、血气分析、D-二聚体(D-dimer)、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3)胸部正侧位片、心电图、肺功能(病情允许时)。

2.根据患者病情选择:血清过敏原测定、胸部CT、超声心动图、血茶碱浓度、痰病原学检查等。

(七)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

1.一般治疗:氧疗,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

2.支气管扩张剂:首选速效β2受体激动剂吸入制剂,也可使用抗胆碱能药物(吸入制剂)、茶碱类药物。

喘证慢性支气管炎临床路径2012年

喘证慢性支气管炎临床路径2012年

喘证(慢性支气管炎)临床路径)年(2012.喘证(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临床路径(2012年)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中医诊断为喘证(TCD编码:BNF050),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ICD-10:J42.x0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学》(周仲英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2)西医诊断标准: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a慢性或反复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每年发病至少3个月,并连续2年或以上者。

b如每年发病持续不足3个月,而有明确的客观检查依据(如X线、肺功能等)亦可诊断。

c排除其他心、肺疾患(如肺结核、肺尘埃沉着病、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肺癌、心脏病、心功能不全、慢性鼻炎等)引起的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等。

2、证候诊断参照《中医内科学》(周仲英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年)喘证(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临床常见证候:风寒闭肺证、风热犯肺证、痰浊阻肺证、痰热遏肺证、肺肾气虚证、外寒内饮证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4-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喘证(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天。

14–7四、标准住院日为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J42.x02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须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心肌酶(3)痰培养及药敏;(4)胸部正侧位、心电图。

2.根据患者情况可选择:血气分析、胸部CT、心脏彩超、肝胆胰脾彩超及双肾彩超等。

支气管哮喘临床路径(西医)

支气管哮喘临床路径(西医)

支气管哮喘临床路径(西医)一、支气管哮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支气管哮喘(ICD-10:J45.900;DRG:J45.900)(二)诊断依据。

根据《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修订,2020年),《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基层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2013年)制定。

1.反复发作性喘息、气促、伴或不伴胸闷或咳嗽,夜间及晨间多发,常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以及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

2.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3.上述症状和体征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4.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

5.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应至少具备以下1项试验阳性:(1)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激发试验阳性;(2)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FEV1增加≥12%,且FEV1增加绝对值≥200ml;(3)呼气流量峰值(PEF)日内(或2周)变异率≥20%。

符合1、2、3、4条者或4、5条者可诊断。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修订,2020年)《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基层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2013年)1.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及治疗反应选择方案。

2.必要时行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

(四)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支气管哮喘疾病编码(ICD-10:J45.900;DRG:J45.900)。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五)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入院后第1-3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3)红细胞沉降率、降钙素原、血总IgE、凝血四项、D-二聚体、肌钙蛋白、动脉血气分析;(5)痰涂片细菌检查(普通、抗酸、真菌)、痰培养及药敏试验(合并感染时);(6)传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7)FeNO、胸部CT、心电图、肺功能+激发试验(病情允许时)。

COPD喘病中医临床路径模板病历

COPD喘病中医临床路径模板病历

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TCD编码:BNNF050、ICD-10编码:J44.151)。

疾病分期属于:急性加重期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发病日期:年月日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15天实际住院日:天时间年月日(第1天)年月日(第2-7天)主要诊疗工作 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中医四诊采集舌苔________________脉象________________进行中医证候判断(证型)表寒里热证痰热郁肺证痰浊壅肺证肺脾两虚证肺肾两虚证其他____________完成初步诊断和病情评估下达医嘱,开具常规检查、化验单完成病历书写和病程记录初步拟定治疗方案向患者交代病情和注意事项中医四诊信息采集舌苔________________脉象________________进行中医证候判断表寒里热证痰热郁肺证痰浊壅肺证肺脾两虚证肺肾两虚证其他____________预防并发症和诊治病历书写和病程记录上级医师查房:治疗效果评估和诊疗方案调整或补充完善必要检查重点医嘱长期医嘱:呼吸科科常规护理分级护理1级护理 2级护理饮食(视具体情况)中医辨证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治法:宣泄肺热主方:麻杏石甘汤治法:清热化痰,宣肺平喘主方:定喘汤合清金化痰汤治法:化痰降气,健脾肃肺主方:苏子降气汤治法:健脾化痰,益肺降气主方:六君子汤、玉屏风散治法:补肺纳肾,降气平喘主方:补肺汤、七味都气丸其他治法:___________________选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长期医嘱:呼吸科常规护理分级护理1级护理 2级护理饮食(视具体情况)中医辨证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治法:宣泄肺热主方:麻杏石甘汤治法:清热化痰,宣肺平喘主方:定喘汤合清金化痰汤治法:化痰降气,健脾肃肺主方:苏子降气汤治法:健脾化痰,益肺降气主方:六君子汤、玉屏风散治法:补肺纳肾,降气平喘主方:补肺汤、七味都气丸其他治法:___________________选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重点医嘱 静滴中药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其他_______________口服中成药、院内制剂肺宁合剂薤葶合剂清源化痰颗粒黛芩化痰丸至灵菌丝胶囊玉屏风口服液其他_______________内科基础治疗其他疗法中药熏洗中医定向透药治疗耳穴埋籽扶正咳喘贴临时医嘱:完善入院检查: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生化、凝血胸部影像学、心电图血气分析肺功能(病情允许时)免疫八项痰培养PCT(选做)对症处理静滴中药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其他_______________口服中成药、院内制剂肺宁合剂薤葶合剂清源化痰颗粒黛芩化痰丸至灵菌丝胶囊玉屏风口服液其他_______________内科基础治疗其他疗法中药熏洗中医定向透药治疗耳穴埋籽扶正咳喘贴临时医嘱:必要时复查异常项目对症处理主要护理工作 护理常规入院介绍(病房环境、设施等)指导患者进行相关辅助检查饮食、日常护理指导按照医嘱执行诊疗护理措施完成护理记录观察患者病情变化饮食、日常护理指导指导陪护工作按照医嘱执行诊疗护理措施病情变异记录 无 有,原因:1.2.无 有,原因:1.2.责任护士签名医生签名时间年月日(第8天-出院前一天)年月日(出院日)主要诊疗工作 中医四诊信息采集舌苔________________脉象________________进行中医证候判断表寒里热证痰热郁肺证痰浊壅肺证肺脾两虚证肺肾两虚证其他____________预防并发症和诊治病历书写和病程记录上级医师查房:治疗效果评估和诊疗方案调整或补充,视病情明确出院日异常辅助检查的复查完成常规病历书写出院宣教:向患者交待出院注意事项及随诊方案开具出院带药重点医嘱长期医嘱:内科常规护理分级护理1级护理 2级护理饮食(视具体情况)中医辨证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治法:宣泄肺热主方:麻杏石甘汤治法:清热化痰,宣肺平喘主方:定喘汤合清金化痰汤治法:化痰降气,健脾肃肺主方:苏子降气汤治法:健脾化痰,益肺降气主方:六君子汤、玉屏风散治法:补肺纳肾,降气平喘主方:补肺汤、七味都气丸其他治法:___________________选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出院医嘱:出院带药门诊随访重点医嘱 口服中成药、院内制剂 肺宁合剂薤葶合剂清源化痰颗粒黛芩化痰丸至灵菌丝胶囊玉屏风口服液其他______________ 内科基础治疗其他疗法中药熏洗中医定向透药治疗 扶正咳喘贴临时医嘱:必要时复查异常指标 对症处理主要护理工作 观察患者病情变化饮食、日常护理指导指导陪护工作按照医嘱执行诊疗护理措施协助患者办理出院手续出院指导,指导出院带药的煎法服法病情变异记录 无 有,原因:1.2.无 有,原因:1.2.责任护士签名医生签名。

喘证临床路径

喘证临床路径

喘证(扩张型心肌病)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病情分级心功能≤3 级的患者。

一、喘证(扩张型心肌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喘证(TCD 编码:BNF.05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ICD-10 编码:I42.002)。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9-2008)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十一五规划教材内科学扩张型心肌病进行诊断。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规划教材喘证诊疗方案”。

喘证(扩张型心肌病)临床常见证候:气阴两虚证阳虚水泛证痰瘀互阻证阳衰气脱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关于喘证(扩张型心肌病)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9-2008, ZYYXH/T65-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喘证(扩张型心肌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喘证(TCD 编码: BNF.050))和扩张型心肌病(ICD-10 编码:I42.002))的患者。

2.病情分级:心功能分级≤3 级。

3. 患者同时具有其它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4.患有肺原性心脏病的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脂、血糖(3)心电图(4)胸部 X 线片(5)心脏超声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24 小时动态心电图、心功能、凝血功能等。

喘病入院临床路径

喘病入院临床路径

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发作)中医临床路径一、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发作)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喘病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1).气短喘促,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口唇发绀。

(2).多有慢性咳嗽、心悸等病史,每遇外感及劳累而诱发。

(3).呈桶状胸,叩诊呈过清音,心浊音界缩小或消失,肝浊音界下移,双肺呼吸音低,可及干湿性啰音或哮鸣音,或肝肿大,下肢浮肿,颈静脉怒张。

(4).合并感染者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增高。

2).西医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2007 年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疗指南》的相关标准。

轻症指不伴有呼吸衰竭、心力衰竭、肺性脑病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合并上述并发症者为重症患者。

(1).具备引起该病的常见原因,气管-支气管感染,主要是病毒、细菌的感染。

(2).该病加重的主要症状是气促加重,常伴有喘息、胸闷、咳嗽加剧、痰量增加、痰液颜色和(或)粘度改变及发热等,亦可出现全身不适、失眠、嗜睡、疲乏抑郁和精神紊乱等。

3).出现运动耐力下降、发热和(或)胸部影像学异常时可能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的征兆。

气促加重,咳嗽痰量增多及出现脓性痰常提示细菌感染。

4).与加重前的病史、症状、体征和其他实验室检查指标比较,对判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的严重程度甚为重要。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喘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的临床常见证候:1.外寒内饮证2.风热犯肺证3.痰浊壅肺证4.水气凌心证5.痰热蒙窍证6.喘脱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中医诊疗方案(试行)》及《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

儿科 小儿哮喘(支气管哮喘)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儿科 小儿哮喘(支气管哮喘)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小儿哮喘(支气管哮喘)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支气管哮喘的慢性持续期和临床缓解期的患儿。

一、小儿哮喘慢性持续期和临床缓解期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哮喘(TCD编码为:BNF04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支气管哮喘(TCD-10编码为:J45.9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4-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呼吸学组制定的《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2008年)。

2.病期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呼吸学组制定的《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2008年)。

慢性持续期:近3个月内不同频度和(或)不同程度地出现过喘息、咳嗽、气促、胸闷等症状。

临床缓解期:无喘息、咳嗽、气促、胸闷等症状,肺功能恢复到急性发作前水平,并维持3个月以上。

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小儿哮喘(支气管哮喘)诊疗方案”。

小儿哮喘(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和临床缓解期临床常见证候:(1)痰瘀内伏证(2)肺气亏虚证(3)脾气亏虚证(4)肾气亏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小儿哮喘(支气管哮喘)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小儿哮喘(支气管哮喘)。

2.患儿适合、监护人同意患儿接收中医治疗。

(四)标准疗程时间≤90天/疗程。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哮喘(TCD编码为:BNF040)和支气管哮喘(TCD-10编码为:J45.901)的患儿。

2.患儿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疾病分期属于慢性持续期和临床缓解期的患儿。

4.患儿处于急性发作期,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指纹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喘证中医实施方案

喘证中医实施方案

喘证中医实施方案
喘证是指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呼吸困难症状,包括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等。


中医理论中,喘证属于“咳嗽”范畴,主要表现为气喘声重、呼吸急促、咳嗽等症状。

针对喘证,中医药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治疗方案,下面就介绍一些喘证中医实施方案。

首先,中医治疗喘证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采用中
药治疗,包括清热化痰、平喘止咳等方剂。

中医药在治疗喘证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能够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同时,中医药还可以减少患者对西药的依赖,降低药物的副作用。

其次,非药物治疗包括针灸、艾灸、推拿等中医疗法。

针灸是中医治疗喘证的
重要方法,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气血,改善呼吸系统功能。

艾灸也可以起到温通经络、祛寒散湿的作用,对喘证患者有一定的疗效。

此外,推拿按摩也可以通过调理气血,改善气喘症状。

最后,中医治疗喘证还包括调理饮食,避免刺激性食物,多食用清淡易消化的
食物,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劳累等。

这些都是中医治疗喘证的重要方面,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总之,中医治疗喘证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疗效,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症状,改
善生活质量。

在实施中医治疗喘证方案时,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运用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和饮食调理等方法,达到最佳疗效。

希望通过中医治疗,喘证患者能够早日康复,重获健康。

支气管哮喘的临床诊治路径

支气管哮喘的临床诊治路径

北京朝阳医院北京呼吸疾病研究所支气管哮喘的临床诊治路径【疾病名称】支气管哮喘【收治标准】1.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患者;2.慢性持续喘憋的支气管哮喘患者;3.不能除外支气管哮喘诊断的患者。

【住院后的诊治疗程】住院后的第一个24小时应做的检查项目包括血常规(其中应有嗜酸性粒细胞的计数)、尿常规、大便常规、痰涂片、痰培养、生化全项、ESR、肝炎8项、HIV及梅毒检查、胸片、血气分析、心电图、血清总IgE、SIgE、ECP、床旁简易肺功能检查(含气道可逆试验)。

此后,根据检查回报及病情及时复查或/和做其它化验检查(如胸部CT、心脏彩超、纤维支气管镜等),待病情缓解时再做肺功能检查,包括气道反应性测定、肺通气和弥散功能。

治疗流程①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时的医院治疗:见图1。

②慢性持续喘憋的支气管哮喘的治疗:见图2。

北京朝阳医院北京呼吸疾病研究所【住院后患者的教育】哮喘患者的教育和管理是哮喘防治工作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医护人员应充分利用患者因病住院的机会为患者提供有关哮喘的基本知识,通过哮喘教育可以显著提高哮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更好地配合治疗和预防,提高患者防治依从性,达到减少哮喘发作,维持长期稳定,提高生活质量,并减少医疗经费开支的目的。

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1.相信通过长期、规范的治疗,可以有效地控制哮喘。

2.了解诱发哮喘的各种因素,结合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找出具体的促(诱)发因素,以及避免诱因的方法,如减少过敏原吸入,避免剧烈运动,忌用可以诱发哮喘的药物等。

3.了解峰流速仪的测定和记录方法,并鼓励记录哮喘日记。

4.初步了解常用治疗哮喘药物的作用特点、正确用法,并了解各种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如何减少、避免这些不良反应。

5.正确掌握使用各种定量雾化吸入装置的技术。

6.此外,在患者出院时告知患者我院的哮喘专业门诊的就诊时间(每周四下午),并记录患者的联系方式以便通知其参加我们举办的有关哮喘知识讲座。

【正常情况下住院时间及预算的住院总费用】1.无严重肺部感染或其它严重并发症、合并症者,住院时间不超过7天;预算住院总费用不超过5000元。

支气管哮喘中医临床路径诊疗方案

支气管哮喘中医临床路径诊疗方案

支气管哮喘中医临床路径诊疗方案一、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哮病。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支气管哮喘。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5-2008)。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修订,2008 年)。

①典型哮喘的临床症状和体征:(1)反复发作喘息、气急,伴或不伴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以及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

(2)发作时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哮鸣音。

(3)上述症状和体征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②可变气流受限的客观检查:(1)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FEV1增加>12%,且FEV1增加绝对值>200ml);(2)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3)呼气流量峰值(PEF)平均每日昼夜变异率(连续7日,每日PEF昼夜变异率之和/7)>10%,或PEF周变异率{(2周内最高PEF值-最低PEF值)/ [(2周内最高PEF值+最低PEF值)×1/2]×100%}>20%。

符合上述症状和体征,同时具备气流受限客观检查中的任一条,并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及咳嗽,可以诊断为哮喘。

2.疾病分期(1)急性发作期:指喘息、气急、咳嗽、胸闷等症状突然发生,或原有症状急剧加重,常有呼吸困难,以呼气流量降低为其特征,常因接触变应原等刺激物或治疗不当等所致。

(2)慢性持续期:是指每周均不同频度和/或不同程度地出现症状(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等)。

(3)缓解期:指经过治疗或未经治疗而症状、体征消失,肺功能恢复到急性发作前水平,并维持3个月以上。

3.证候诊断中医认为,哮病的发生为痰伏于肺,每因外邪侵袭、情志刺激、饮食不当、体虚劳倦等诱因引动触发,以致痰壅气道,肺气宣降功能失常。

临床常分为急性发作期和慢性缓解期,而本科室住院患者常以急性发作期为主。

呼吸内科疾病临床路径

  呼吸内科疾病临床路径

□核查辅助检查的结果是否有异常

□上级医师查房,根据临床表现及肺功能对患者进行严重程度分级;对 □病情评估,维持原有治疗或调整药物

患者进行哮喘控制水平的分类。
□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明确诊断及进行鉴别诊断
□指导吸入装置的正确应用

□根据患者哮喘严重程度分级进行阶梯诊治方案
□住院医师书写病程记录

□开化验单
□爱全乐 1mg 加入雾化液中 prn
□同前
□琥珀酸氢化可的松:100mg 静滴 prn
□根据病情及药敏调整药物
□甲泼尼龙 40mg 静滴 prn
□胃黏膜保护剂(同前)
□抗菌药物(如患者出现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或痰多白色或黄色痰
等感染证据)选择如下抗菌药物静滴:
临时医嘱:
□头孢唑林钠或头孢硫脒
可选项
支气管哮喘临床路径(怀宁县人民医院) (2009 年版)
一、支气管哮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支气管哮喘(非危重)(ICD-10:J45) (二)诊断依据。 根据《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 组修订,2008 年) 1.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 物理、化学性刺激以及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 2.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 3.上述症状和体征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4.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 5.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应至少具备以下 1 项试验阳性: (1)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激发试验阳性; (2)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 FEV1 增加≥12%,且 FEV1 增加绝对值 ≥200ml; (3)呼气流量峰值(PEF)日内(或 2 周)变异率≥20%。 符合 1、2、3、4 条者或 4、5 条者可诊断。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 组修订,2008 年)

喘证诊疗方案

喘证诊疗方案

2013年心内科常见病诊疗方案喘证(心力衰竭)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6-2008)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

(1)以喘促不宁,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或口唇青紫为主要临床表现。

(2)多有慢性咳嗽、胸痹等心、肺疾病史。

(3)发病多有外感六淫、情志刺激等诱因。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全国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专题研讨会标准[《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5;23(2):83]临床表现:(1)左心衰竭肺淤血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呼吸困难——劳力性或阵发性呼吸困难等。

两肺下部有湿性啰音。

心输出量减少导致组织血液灌注不足的临床表现:主要为无力、尿少、心率增快等。

(2)右心衰竭体循环淤血的临床表现:主要为颈静脉怒张、肝肿大和下垂部位水肿。

有舒张期奔马律,并有原发心脏病的体征。

体征:心脏增大、可闻及舒张早期或中期奔马律、P2亢进、两肺尤其肺底部有湿啰音,还可有干啰音和哮鸣音,踝部水肿,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肝肿大,心动过速等。

(二)证候诊断(1)心肺气虚证:咳喘,心悸,气短,神疲乏力,活动后加重,面色苍白。

舌质淡或边有齿痕,脉沉细或虚数。

(2)气阴两亏证:心悸喘憋,气短,疲乏,动则汗出,自汗或盗汗,头晕心烦,口干,面颧暗红。

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或结代。

(3)心肾阳虚证:心悸,短气乏力,动则气喘,身寒肢冷。

尿少浮肿,腹胀便溏,面色灰青。

舌淡胖或有齿印,脉沉细或迟。

(4)气虚血瘀证:喘憋,心悸气短,胸胁作痛,颈部青筋暴露,胁下痞块,下肢浮肿,面色晦暗,唇甲青紫。

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涩或结代。

(5)阳虚水泛证:心悸气喘或不得卧,咯吐泡沫痰,面肢浮肿,畏寒肢冷,烦躁出汗,颜面灰白,口唇青紫,尿少腹胀,或伴胸水、腹水。

舌暗淡或暗红,苔白滑,脉细促或结代。

(6)痰饮阻肺证:心悸气急,咳嗽喘促,不能平卧,咯白痰或痰黄黏稠,胸脘痞闷,头晕目眩,尿少浮肿,或伴痰鸣,或发热口渴。

喘病中医护理临床路径

喘病中医护理临床路径

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中医护理临床路径一、病名1、中医诊断:喘病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二、常见证侯要点1、外寒内饮证:受凉后出现头痛、身痛、发热畏寒,咳嗽、气急,喉中痰声漉漉,痰色白清稀,胸闷气憋。

舌质淡,苔薄白,脉滑或弦紧。

2、风热犯肺证:发热,恶风或恶热,头痛、肢体酸痛,咳嗽咽痛,气急,痰黄质稠。

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滑或脉浮数。

3、痰浊雍肺证:咳嗽喘息,咯唾痰延,量多色灰白,心胸憋闷,气短,不得平卧,脘痞纳少。

苔白腻,脉玄滑。

4、肺气郁闭证:常因情志刺激而诱发,发时突然呼吸短促,息粗气憋,胸闷,咽中如窒,但喉中痰鸣不甚,或无痰声。

平素多忧思抑郁,失眠、心悸。

苔薄、脉弦。

三、常见症候要点1、咳嗽咳痰2、喘息气短3、发热4、腹胀纳呆四、症候施护1、生活起居指导(1)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流通,温湿度适宜。

指导患者戒烟,室内勿方鲜花等可能引起过敏的物品,避免花粉及刺激性气体的吸入。

(2)在寒冷季节或气候转变时,及时增减衣物,勿汗出当风,在呼吸道传染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避免感受外邪诱发或加重病情。

(3)劳逸结合,起居有常,保证充分的休息和睡眠,病情加重时减少活动量。

(4)经常做深呼吸,腹式呼吸和缩唇呼气联合应用,提高肺活量,改善呼吸功能。

2、饮食指导(1)饮食以高热量、高蛋白和高维生素为宜,并补充适量无机盐,同时避免摄入过多碳水化合物及易产气食物。

多吃绿叶蔬菜及水果,食物烹饪以蒸、煮为宜,食物宜软烂,以利于消化吸收,同时忌辛辣、肥腻、过甜、过咸及煎炸之品。

(2)外寒内饮证:宜进食疏风散寒、宣肺止咳的食物,如紫苏粥、白果煲鸡等。

(3)风热犯肺证;宜进食疏风清热、宣肺化痰的食物,如金银花茶。

(4)痰浊雍肺证:宜进食清肺化痰、理气止咳的食物,如雪梨银耳百合汤等。

(5)肺气郁闭证:宜进食开郁宣肺、降气平喘的食物,如杏仁粥、萝卜生姜汁等。

3、情志调理(1)本病缠绵难愈,患者精神负担较重,常易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负责护士多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及时予以心理疏导。

喘证中医诊疗方案

喘证中医诊疗方案

喘证中医诊疗方案
喘证中医诊疗方案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喘证的诊断标准。

⑴以气短喘促,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口唇发绀为特征。

⑵多有慢性咳嗽,哮病,肺痨,心悸等疾病史,每遇外感及劳累而诱发。

⑶呈桶状胸。

叩诊胸部呈过清音,心浊音界缩小或消失,肝浊音界下移。

肺呼吸音减低,可闻及干、湿性罗音或哮鸣音。

或肝肿大、下肢浮肿、颈静脉怒张。

⑷合并感染者,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增高。

必要时查血钾、钠、二氧化碳结合力及X线胸部摄片,心电图,心、肺功能测定,血气分析等。

2、西医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2009年发布的《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学分册》
⑴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史。

主要是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肺结核、支气管扩张和胸廓疾病史等病史。

⑵有咳嗽、咳痰,进行性气促的临床症状。

⑶有肺气肿和(或)肺动脉高压的体征。

⑷辅助检查X胸片、心电图检查有一项符合诊断标准。

可予超声心电图以增加诊断可靠性。

⑸急性加重期可有发热、血白细胞和(或)中性粒细胞增高。

痰培养或涂片可获得有价值的病原。

具有以上1~3条加上X胸片或心电图符合诊断条件,排除其他心脏病即可作出诊断。

(二)证候诊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喘证(扩张型心肌病)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病情分级心功能≤3 级的患者。

一、喘证(扩张型心肌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喘证(TCD 编码:BNF.05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ICD-10 编码:I42.00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

南》(ZYYXH/T19-2008)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年)(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十一五规划教材内科学扩张型心肌病进行诊断。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规划教材喘证诊疗方案”。

喘证(扩张型心肌病)临床常见证候:
气阴两虚证
阳虚水泛证
痰瘀互阻证
阳衰气脱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关于喘证(扩张型心肌病)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ZYYXH/T19-2008, ZYYXH/T65-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喘证(扩张型心肌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喘证(TCD 编码: BNF.050)和扩张型心肌病(ICD-10 编码:I42.002)的患者。

2.病情分级:心功能分级≤3 级。

3. 患者同时具有其它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4.患有肺原性心脏病的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脂、血糖
(3)心电图
(4)胸部X线片
(5)心脏超声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24 小时动态心电图、心功能、凝血功能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
(2)阳虚水泛证:温阳利水
(3)痰瘀互阻证:化痰泄浊,活血化瘀
(4)阳衰气脱证:回阳救逆,益气固脱
2.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3.针灸治疗
(1)体针疗法
(2)艾灸疗法
4.护理:起居、饮食、情志方面护理措施。

(九)出院标准
1.病情稳定,喘证、胸闷、气短等主要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

2.胸部X片肺瘀血有改善。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合并有其它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3.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心功能分级>3 级者,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二、喘证(扩张型心肌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ICD-10 编码:I42.002)病情分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喘证(扩张型心肌病)
(TCD 编码:BNF.050)
级心功能分级≤3 级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岁门诊号:住院号:
发病时间:年月日时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
标准住院日≤14 天实际住院日:天
心血管科中医临床路径
—51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