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诗词五首》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课件优质
该诗表达了诗人对好友离别的深情厚谊和良好祝愿,展现 了诗人豁达开朗的胸襟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诗中运用
典故和比喻等手法,使诗歌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分享交流
《春望》中的生命之美
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诗人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和珍视。这使我深刻体会到生命的可贵 和美好,激励我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登鹳雀楼》中的家国情怀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登幽州台歌》赏析
意境深远
此诗通过描绘幽州台的荒凉与孤独, 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无奈,意境 深远,令人感受到诗人的孤独与哀愁 。
情感真挚
语言简练
全诗语言简练,却表达了丰富的内涵 ,体现了诗人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
诗人在诗中直抒胸臆,情感真挚动人 ,让读者能够深刻体会到诗人的内心 世界。
品德教育
唐诗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道德规范,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文化传承
学习和传承唐诗有助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同时,唐诗作为 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05
互动环节与课堂实践
小组讨论:选一首你最喜欢的唐诗并说明理由
民族精神与文化自信体现
民族精神
唐诗中蕴含着强烈的民族精神,如李白的豪放洒脱、杜甫的忧国忧民等,体现 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
文化自信
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自豪感。通过学习 和传承唐诗,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当代青少年教育意义
审美教育
唐诗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
唐诗五首背景及作者简介
《渡荆门送别》
典故和比喻等手法,使诗歌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分享交流
《春望》中的生命之美
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诗人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和珍视。这使我深刻体会到生命的可贵 和美好,激励我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登鹳雀楼》中的家国情怀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登幽州台歌》赏析
意境深远
此诗通过描绘幽州台的荒凉与孤独, 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无奈,意境 深远,令人感受到诗人的孤独与哀愁 。
情感真挚
语言简练
全诗语言简练,却表达了丰富的内涵 ,体现了诗人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
诗人在诗中直抒胸臆,情感真挚动人 ,让读者能够深刻体会到诗人的内心 世界。
品德教育
唐诗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道德规范,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文化传承
学习和传承唐诗有助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同时,唐诗作为 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05
互动环节与课堂实践
小组讨论:选一首你最喜欢的唐诗并说明理由
民族精神与文化自信体现
民族精神
唐诗中蕴含着强烈的民族精神,如李白的豪放洒脱、杜甫的忧国忧民等,体现 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
文化自信
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自豪感。通过学习 和传承唐诗,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当代青少年教育意义
审美教育
唐诗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
唐诗五首背景及作者简介
《渡荆门送别》
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PPT课件
眼望京城的颓败景象,思念亲人,郁结在心头的 苦痛无法排解,只好以手搔头。“搔”为想要解愁的 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之深。这样,在写国破 家亡、离乱伤痛之后,又叹息衰老,悲哀更深。结尾 这一笔,使满头白发,忧国思家,哀愁衰老的诗人形 象跃然纸上。
第26页/共80页
问题探究
《春望》一诗中写了哪些形象?这些形象各有什么特 点?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第19页/共80页
杜甫的诗作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 化过程,号称“诗史”。代表作有“三吏”(《新 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 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春望》、《登 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著有《杜工部 集》。
第20页/共80页
背景材料
此诗为杜甫安史之乱时期在长安所作。天宝十四年 (755),诗人赴奉先(今陕西蒲城)探家。不久,安禄 山发动叛乱。至德元载(756)五月,贼破潼关,诗人被 迫北上避难,安家于鄜(fū)州(今陕西富县)。八月, 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 料途中为叛军所俘,后困居长安。这首诗作于次年三月。 一个月后,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 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
第8页/共80页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1.山气:山间的云气。 2.日夕:傍晚 3.相与:相伴。 译:山间的云气在傍晚时更加秀丽, 飞鸟相伴成群地归巢。
第9页/共80页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辨:分辨。 2.忘言:不知怎样表达。
译:这里包含着真切的情趣,想要 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第10页/共80页
第6页/共80页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1.尔:如此,这样。 2.偏:僻静。
译:请问您怎样才能做到这样呢? 思想超脱,居住的地方自然就觉得 僻静了。
第26页/共80页
问题探究
《春望》一诗中写了哪些形象?这些形象各有什么特 点?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第19页/共80页
杜甫的诗作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 化过程,号称“诗史”。代表作有“三吏”(《新 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 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春望》、《登 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著有《杜工部 集》。
第20页/共80页
背景材料
此诗为杜甫安史之乱时期在长安所作。天宝十四年 (755),诗人赴奉先(今陕西蒲城)探家。不久,安禄 山发动叛乱。至德元载(756)五月,贼破潼关,诗人被 迫北上避难,安家于鄜(fū)州(今陕西富县)。八月, 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 料途中为叛军所俘,后困居长安。这首诗作于次年三月。 一个月后,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 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
第8页/共80页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1.山气:山间的云气。 2.日夕:傍晚 3.相与:相伴。 译:山间的云气在傍晚时更加秀丽, 飞鸟相伴成群地归巢。
第9页/共80页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辨:分辨。 2.忘言:不知怎样表达。
译:这里包含着真切的情趣,想要 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第10页/共80页
第6页/共80页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1.尔:如此,这样。 2.偏:僻静。
译:请问您怎样才能做到这样呢? 思想超脱,居住的地方自然就觉得 僻静了。
【最新整理版】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1课《诗词五首》ppt课件1.pptx
对比: 惭愧,谴责自己;
对统治者的批判; 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结构全解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 交代时间地点
描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 全家出动
割麦者
写 悲 惨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 忙碌艰辛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 农人心理活动
农民的 艰辛
场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 贫妇抱子
诗词五首
观 刈 麦
白 居 易
作者简介:
白居易,唐代诗人,字乐 天,做官正直,深受好评。 晚年隐居洛阳香山寺,因此 号香山居士。作品集有《新 乐府》50首和《秦中吟》10 首,都很有名。诗中大胆地 批评时政,表现人民的疾苦。 生前将众多诗文自编为《白 氏长庆集》。其诗语言通俗, 相传八旬老妪都能听懂。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作者被俘后第二年正月过 零丁洋时所写。后来元军统张弘范再逼 他招降南宋抵抗人士时,文天祥出此诗 以明志节。
读懂诗意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苦辛,
干戈寥落四周星。 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思考以下问题
1.诗中哪句表现了诗人犹豫孤独和悲壮豪迈复杂 心情交织一起?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2.诗中哪句表现了虽辞官,但仍关心国家前途命 运的诗词?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3.诗中写了几种心境? 离别忧伤;回归的愉快;积极的人生态度
名句赏析
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意思:虽辞官回乡,仍思为国效力, 希望有新奉献的思想。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1 诗词五首课件 语文版.pptx
诗人用移情于物的手法,借落花翻出新意,为我们展示了 一个极为瑰丽的境界:在诗人看来,落花作为个体,它的 生命是终止了;但一当它化作春泥,就能保护、滋养出新 的花枝,它的生命就在下一代群体身上得以延续,体现出 真正的生命价值——终将孕育出一个繁花似锦、绚丽灿烂 的春天!这分明是一首新生命的赞歌!
24
主题意义
13
诗的后两句以感叹议论为主,请用自己的话说说诗 人的观点。
诗人认为,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 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 因此,接着就写出假想中曹军胜利,孙、刘失败 之后的局面。但又不直接铺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 迁,而只间接地描绘两个东吴著名美女将要承受 的命运。如果曹操成了胜利者,那么,大乔和小 乔就必然要被抢去,关在铜雀台上 。
对国家民族的那份执着 的忠忱。
不甘于沉沦,为国 家民族贡献力量。
牺牲自己,培养后 人的无私奉献精神
“落红”的形象,就成 了崇高献身精神的象征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拾麦者 赋税的 繁重
官员 生活 舒适
明 对 比
9
议论
赤壁
杜牧
10
11
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即今湖北省武昌县西 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 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 史之作。
12
诗的一二句写了什么内容?
诗人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 慨叹。在那一次大战中遗留下来的一支折断了的 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经过了六百多年,还没 有被时光销蚀掉,现在被人发现了。经过自己一 番磨洗,鉴定了它的确是赤壁战役的遗物,不禁 引起了“怀古之幽情”。由这件小小的东西,诗 人想到了汉末那个分裂动乱的时代,想到那次重 大意义的战役,想到那一次生死搏斗中的主要人 物。
24
主题意义
13
诗的后两句以感叹议论为主,请用自己的话说说诗 人的观点。
诗人认为,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 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 因此,接着就写出假想中曹军胜利,孙、刘失败 之后的局面。但又不直接铺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 迁,而只间接地描绘两个东吴著名美女将要承受 的命运。如果曹操成了胜利者,那么,大乔和小 乔就必然要被抢去,关在铜雀台上 。
对国家民族的那份执着 的忠忱。
不甘于沉沦,为国 家民族贡献力量。
牺牲自己,培养后 人的无私奉献精神
“落红”的形象,就成 了崇高献身精神的象征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拾麦者 赋税的 繁重
官员 生活 舒适
明 对 比
9
议论
赤壁
杜牧
10
11
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即今湖北省武昌县西 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 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 史之作。
12
诗的一二句写了什么内容?
诗人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 慨叹。在那一次大战中遗留下来的一支折断了的 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经过了六百多年,还没 有被时光销蚀掉,现在被人发现了。经过自己一 番磨洗,鉴定了它的确是赤壁战役的遗物,不禁 引起了“怀古之幽情”。由这件小小的东西,诗 人想到了汉末那个分裂动乱的时代,想到那次重 大意义的战役,想到那一次生死搏斗中的主要人 物。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课件(语文版) 21诗词五首-赤壁
第三讲
重点难点字音字形
诗歌题材和体裁各是什么?押什么韵?韵脚是?
赤壁 —杜牧
题材:咏史诗 体裁:七言绝句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戟(jǐ) 销(x读课文
齐读课文
赤壁
杜牧
折戟沈沙①铁未销,
自将②磨洗认前朝。
东风③不与周郎④便,
铜雀⑤春深销二乔⑥。
【注释】
①折戟沉沙:断戟没入沙中。
②将:拿起。
③东风:指吴蜀联军借东风火攻曹操事。
④周郎:吴军统帅周瑜。
⑤铜雀:台名,魏曹操所建。顶上饰有大铜雀。
⑥二乔:乔玄两女。大归孙策,小嫁周瑜。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一支断戟沉落在江底,久远岁月也未能将它消蚀,
杜牧(803—853),字牧之,唐朝京兆万 年人。他生活在日趋衰落的晚唐时期, 他的最大政治抱负是恢复唐王朝天宝 以前的兴盛景象。他反对最高统治者 穷奢极欲、不恤国事,更痛恨藩镇割 据和少数贵族集团的侵扰,认为唐王 朝必须除去这两大祸患,加强统一, 收复失地,国家才能安定,人民痛苦 才能减轻。
但他始终没有得到统治者的重用,未 能施展抱负,所以一直慨叹忧郁,死 时51岁,著有《樊川集》。杜牧在诗 歌方面成就较显著,他的诗歌清丽豪 爽、含蓄韵致。后人称盛唐时期的杜 甫为“老杜”,称晚唐时期的杜牧则 为“小杜”。
• 8.如果把诗歌最后一句“铜雀春深锁二乔”
• 改为“国破家亡在今朝”好不好?
测试题
• 9.默写题。 • (1)《赤壁》中抒发历史感慨,以小见大的
句子是:“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 (2)杜牧在《赤壁》一诗中通过两位美女的 • 命运变化来反映历史的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 • 铜雀春深锁二乔。” • (3)诗中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 两句诗借一件古物,引发对历史的感慨。
《唐诗五首》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远景 静 近景 动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 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2、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衔接中考)
答: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 阳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这是远景、静景;颈联表现 牧歌式的田园氛围,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 面活了起来,反衬出诗人的忧郁、孤独、清冷,这是 近景、动景。 两联运用动静结合、远近结合的手法,描绘出一幅萧 瑟静谧、安逸闲适的山林秋晚图,表达了诗人内心的 忧郁和苦闷。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比喻隐居不仕
译文: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 猎物驰过我的身旁。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 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首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联
叙事
颔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对偶
联
写景
颈 联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尾 联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抒情
1、诗人“望”到了怎样的景色?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疏通文意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往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辽远无际的原野
译文:从荆门山外渡江,远去古老的楚地漫游。巴 山尽头现出平川,长江沿着旷野奔流。
疏通文意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形容江上云霞多变形成的美丽景象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喜爱
译文:明月映入江水,如同天上飞下的明镜,云霞
凝聚,如同浮现绮丽的海市蜃楼。故乡的水还是爱
背景:吐蕃发兵攻打唐朝的附属小国。节度使崔希逸将军战胜 吐蕃军。王维奉使出塞犒赏三军,并留作军队判官,实际上是将 王维排挤出了朝廷。这首诗即作于此次出塞途中。
新人教部编版初二八年级上册语文诗词五首PPT课件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作者没有从正面描绘两军短兵相接、兵刃交加的厮 杀场面,而是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来写战斗的激烈和 悲壮。用呜咽的角声、紫色的血迹,渲染悲壮惨烈的气 氛,写出了激战中边塞风光的悲壮之美。
精读细研
请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 这个景象入诗想要表现什么?
“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风势很大, 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高度戒备,不事张扬, 把战事的紧张状态凸显出来。
真意:指人生的真正意义。
精读细研
前四句构成这首诗的第一层次,大意是什么? 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心态?诗人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方 式表达这种心态? 大意:居住在闹市而不觉得喧闹,是因为内心闲适
高远。
心态:豁达,闲适。
修辞:设问。
精读细研 如何理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两句将诗人醉心于南山,怡然自得的悠然之 情充分地表达了出来,情景浑然天成,达到了物我 合一的境界,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角:军中号角。 燕脂:胭脂,色深红。此句中“燕脂”“夜紫”皆形容战场血迹。
精读细研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临:抵达。
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高扬。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为报答君王的信任和重用,手操宝剑誓死保卫边疆!
黄金台:相传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揽天下 贤士。 玉龙:指宝剑。传说晋代雷焕曾得玉匣,内藏二剑,后入水化为 龙。 君:君王。
精读细研
首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首联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 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作者没有从正面描绘两军短兵相接、兵刃交加的厮 杀场面,而是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来写战斗的激烈和 悲壮。用呜咽的角声、紫色的血迹,渲染悲壮惨烈的气 氛,写出了激战中边塞风光的悲壮之美。
精读细研
请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 这个景象入诗想要表现什么?
“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风势很大, 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高度戒备,不事张扬, 把战事的紧张状态凸显出来。
真意:指人生的真正意义。
精读细研
前四句构成这首诗的第一层次,大意是什么? 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心态?诗人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方 式表达这种心态? 大意:居住在闹市而不觉得喧闹,是因为内心闲适
高远。
心态:豁达,闲适。
修辞:设问。
精读细研 如何理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两句将诗人醉心于南山,怡然自得的悠然之 情充分地表达了出来,情景浑然天成,达到了物我 合一的境界,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角:军中号角。 燕脂:胭脂,色深红。此句中“燕脂”“夜紫”皆形容战场血迹。
精读细研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临:抵达。
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高扬。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为报答君王的信任和重用,手操宝剑誓死保卫边疆!
黄金台:相传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揽天下 贤士。 玉龙:指宝剑。传说晋代雷焕曾得玉匣,内藏二剑,后入水化为 龙。 君:君王。
精读细研
首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首联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 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课堂PPT)
点题。日暮思归是人之常情,江水上烟雾 笼罩更增添了诗人浓浓的乡愁。
图片欣赏
思想感情
诗人登临古迹黄 鹤楼,通过泛览眼前 景物,即景而生情, 寂寞之感,加之神话 传说的触动,抒发了 吊古怀乡之情。
结构梳理
起→用典引出黄鹤楼
黄 承→感慨仙人已去 鹤 楼 转→描写登楼所见
合→抒发思乡之情
愁而不怨 意境高远
形成的美丽景象。
诗意:山峦随着平原的出现而渐渐消失,长江 奔入广阔的原野后,依旧滔滔东流。月亮倒映 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彩云变幻, 形成了如海市蜃楼的景象。
景物描写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比喻
将水中月影比作明镜,用海市蜃楼形容江中云 霞之美,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 彩云构成的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 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2023/11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 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诗当作
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时。
2023/11/29
14
主题探究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全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 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 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3.《渡荆门送别》一诗中“月下飞天镜,云
生结海楼”是如何体现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
格的?
上句写晚上,仰观天宇,皓
月洒辉;俯察江流,明月倒映
如镜。着一“飞”字,动感十足,
神韵毕备。
下句写白天,仰望天空,彩 云兴起,变幻如海市蜃楼。着 一“结”字,拟人生情,引人联 想。此联想象新奇,表现了诗 人与月同行、与云同飘的喜悦 之情。
课文解读
图片欣赏
思想感情
诗人登临古迹黄 鹤楼,通过泛览眼前 景物,即景而生情, 寂寞之感,加之神话 传说的触动,抒发了 吊古怀乡之情。
结构梳理
起→用典引出黄鹤楼
黄 承→感慨仙人已去 鹤 楼 转→描写登楼所见
合→抒发思乡之情
愁而不怨 意境高远
形成的美丽景象。
诗意:山峦随着平原的出现而渐渐消失,长江 奔入广阔的原野后,依旧滔滔东流。月亮倒映 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彩云变幻, 形成了如海市蜃楼的景象。
景物描写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比喻
将水中月影比作明镜,用海市蜃楼形容江中云 霞之美,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 彩云构成的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 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2023/11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 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诗当作
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时。
2023/11/29
14
主题探究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全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 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 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3.《渡荆门送别》一诗中“月下飞天镜,云
生结海楼”是如何体现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
格的?
上句写晚上,仰观天宇,皓
月洒辉;俯察江流,明月倒映
如镜。着一“飞”字,动感十足,
神韵毕备。
下句写白天,仰望天空,彩 云兴起,变幻如海市蜃楼。着 一“结”字,拟人生情,引人联 想。此联想象新奇,表现了诗 人与月同行、与云同飘的喜悦 之情。
课文解读
【最新整理版】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1课《诗词五首》(过零丁洋)ppt课件
步入仕途 起兵抗元
叙事
国家危难 命运艰辛 形势险恶 境况危苦
比喻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追忆抗元经历,表 现忧国之痛和以 对偶 死明志、为国捐 躯的豪情壮志
抒情
舍生取义
名垂青史
巩 固 提 升
• 1、从本诗所写的内容来看,这首诗 属于( B ) A、状物诗 B、述志诗 C、叙事诗 D、写景诗 • 2、诗中运用比喻手法,将国家与个 人命运联系在一起,表达作者忧国忧 身世浮沉雨打萍。 民思想的诗句是山河破碎风飘絮, _________________ • 3、诗中巧用双关,用两个带有感情 色彩的地名来抒写诗人忧虑不安心情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表现诗人舍生取义生死观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过零丁洋七言律诗
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星 辛苦遭逢起一经, 萍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青 韵脚:双数诗行末尾押韵的字,押“ing”韵
合作探究1:
首联写了个人和国 家的哪两件大事?
受到皇帝的选拔,经过 科举考试进入仕途。
一是自己读 经书入仕途
辛苦遭逢起一经, 二是国家 干戈寥落四周星。 危急存亡
在元军入侵、宋室危亡之 际,以全部家产充军费, 起兵抗元。
关头,起 兵抗元
• 回想我早年经科举选拔入仕历尽艰辛, • 如今在频繁的抗元战斗中已度过四年。
合作探究2: 颔联用了什么修辞 手法?两句有何联系?
“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动荡不安,危在旦夕 。 “雨打萍”比喻自己一生坎坷,漂泊不定,时起时沉。
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1课《诗词五首》《观刈麦》课件1
卖 炭 翁(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上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赦,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以上描写的两种情景深刻地揭示了在繁重的 赋税压迫下的农民们的艰难生活,他们辛苦忙碌的 种田,但仍然没有保障,今天的割麦人很有可能成 为明天的拾麦者,这强烈的讽谕尽在其中。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 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诗人触景生情,由农民们痛苦的生活联想到 自己的舒适与安逸,因此感到无比的愧疚与伤怀。 诗歌也从上面的叙事转为抒写内心同情的情绪, 是全诗的精华所在。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农家辛苦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叙事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对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赋税繁重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箪 dān 饷田 xiǎng 秉 bǐng 岁晏 yàn
妇姑:妇女。 荷箪食:担着圆形竹器盛的食物。 童稚:小孩子。 饷田:给田里干活的人送饭食。 丁壮:青壮年男性。 炎天光:炎热的太阳光。 秉: 拿着。 敝: 破。 岁晏:年底。
朗读课文
听音频,读准字音,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1、通过诵读,讨论明确本诗的感情基调,分辨 重音,掌握节奏、停顿和语速,读出诗人的情感。互 听对方朗读全诗,肯定优点,找出不足。
2017-2018学年(新)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21 诗词五首 (共32张PPT)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文天祥《过零丁洋》中映照千古的诗句是: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龚自珍《己亥杂诗》中诗人以落红、春泥自喻,表明自己虽辞官,仍 思为国效力的诗句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5)《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写潼关形势险要的句子是: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揭示主旨的句子是: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的赋税带给劳动人民的苦难。
《赤壁》:诗人借赤壁之战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抑郁之情和对历史兴 亡的感慨。 《过零丁洋》:诗人沉痛地诉说了国家和个人的不幸遭遇,坚定地表达 了视死如归、慷慨就义的民族气节。
4.重点聚焦 这五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观刈麦》通过对劳动人民辛苦劳作,却食不果腹的生活图景的描绘, 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赤壁》借古讽今,抒怀才不遇、对历 史兴亡之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种以死明志的赤 子忠心至今打动着我们的心扉。“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那为国牺牲的精神同样伟大。“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揭示朝代
(1)当个热爱探究的“小小历史学家”。请结合具体古诗名篇,说说你在 学习古诗时,学到了哪些历史知识。 示例:杜甫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所反映的“安史之乱”的情形。 (2)当个擅长讲述爱国英雄事迹的“故事大王”。我们在学习古诗时也能
追踪英雄的足迹,说说你通过读古诗知道了哪些英雄事迹。
示例:杜甫对叛军的不屈服 ,对国家命运的关注;文天祥为保家卫国而 舍生忘死,驰骋沙场。
(一)品读《观刈麦》,完成下面的题目。 7.开头四句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农民辛苦劳作的大背景。一个“忙”字引出下文。 正 8.“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从_______ 面描写收割时天气的炎热;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 ______ 面描写天气的酷热和 农民劳作的艰辛。
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1课《诗词五首》(观刈麦)ppt课件
活,大有感触,从而写
出了这首反映当时农村
实际的好诗篇。
返回
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诗作最 多的一个。其中的《长恨歌》《琵琶行》两首长诗是 他留给后人的无价之宝。
曾将自己的诗分成讽谕、闲适、感伤和杂律四大 类。讽谕诗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 《观刈麦》是作 者早期的一首著名讽谕诗。
白居易是继杜甫之后的又一现实主义诗人。他和 元缜齐名,并称“元白”,然白实胜于元。晚年与刘 禹锡唱和甚多,人称“刘白”。著有《白氏长庆集返》回。
返回
1.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B )
A.覆fù 陇lǒng 箪dān B.稚zhì 携xié 饷shǎng C.灼zhuó 敝bì 晏yàn 2.“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哪两
个字突出了麦收时天气的酷热?蒸___、__灼__
(用原文回答)
3.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悲”从何来?
答: 家__田__输__税__尽__,__拾__此__充__饥__肠__。__
4.哪些诗句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的 同情和关心?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5.白居易《观刈麦》一诗中,
描写农民辛勤割麦的句子是: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 6.描写贫妇拾麦的诗句是: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
7.反映农民赋税繁重、生活贫 苦的句子是: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 8.表现诗人深刻反思的句子是: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
返回
“贫妇人”、 “抱子”“秉遗穗”、 “悬敝筐”的原因是
什么家?田输税尽 拾此充饥肠
返回
今我何功德, 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课件ppt
投身宁静优美的自然怀抱中呢?
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 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 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诗人 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吧。
这两句跟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何关系?
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 句写人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悟理——飞鸟尚 知还,人亦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 出人应“归真返朴”。而这个“理”,正好为 两句的“悠然”的行为提供了哲理基础。由此 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水乳交融,互为表 里。
唐代中期,各地藩镇拥兵自 重,不服从朝廷。于是朝廷派兵 讨伐,亦不能制止。河北诸镇为 祸尤烈。河北易水的成德节度使 王承宗祖孙三代拥兵割据39年之 长。此诗写的是朝廷和河北藩镇 之间的战争状况。
形容铠甲闪光如金色鱼鳞 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敌军像乌云般的来势凶猛,仿佛城 墙也要被摧垮,铠甲在阳光的照耀下像 鱼鳞般闪烁着金光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因为忧国念家)变得越来越少了,抓起来 简直就要插不上簪子了。
这两句反映了诗人饱经忧患,强烈的忧国思家之 情。头发为之变白、稀疏,情境悲苦——满头的 白发越搔越短越少,简直要插不住簪子了。“白 头”因愁而生,“搔”的动作是为了解愁,“更 短”可见愁的程度越来越深。
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饮酒》小序:
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 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 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 辞无诠次。遂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比:近来
诠次:次序
2.朗读诗歌,初步感悟意境。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 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 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诗人 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吧。
这两句跟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何关系?
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 句写人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悟理——飞鸟尚 知还,人亦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 出人应“归真返朴”。而这个“理”,正好为 两句的“悠然”的行为提供了哲理基础。由此 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水乳交融,互为表 里。
唐代中期,各地藩镇拥兵自 重,不服从朝廷。于是朝廷派兵 讨伐,亦不能制止。河北诸镇为 祸尤烈。河北易水的成德节度使 王承宗祖孙三代拥兵割据39年之 长。此诗写的是朝廷和河北藩镇 之间的战争状况。
形容铠甲闪光如金色鱼鳞 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敌军像乌云般的来势凶猛,仿佛城 墙也要被摧垮,铠甲在阳光的照耀下像 鱼鳞般闪烁着金光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因为忧国念家)变得越来越少了,抓起来 简直就要插不上簪子了。
这两句反映了诗人饱经忧患,强烈的忧国思家之 情。头发为之变白、稀疏,情境悲苦——满头的 白发越搔越短越少,简直要插不住簪子了。“白 头”因愁而生,“搔”的动作是为了解愁,“更 短”可见愁的程度越来越深。
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饮酒》小序:
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 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 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 辞无诠次。遂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比:近来
诠次:次序
2.朗读诗歌,初步感悟意境。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语文版)八年级上语文:第21课《诗词五首》(赤壁)课件
语文课件
第三讲
重点难点字音字形
语文课件
诗歌题材和体裁各是什么?押什么韵?韵脚是?
赤壁 —杜牧
题材:咏史诗 体裁:七言绝句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戟(jǐ) 销(xiāo) 朝(cháo)
押ao韵,韵脚:销,朝,乔。
语文课件
第四讲 解读课文
语文课件
齐读课文
赤壁
杜牧
语文课件
语文课件
第一讲 作者简介
语文课件
(803~852),晚唐杰出的诗人。字 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大和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史馆修撰、 中书舍人,世称“杜舍人”。为人刚 直,不逢迎权贵,在仕途上不很得意。 其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 古文都足以名家。尤长于七绝,人称 “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齐 名,并称“小李杜”。。有《樊川文 集》。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古
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 下的。诗人以地名为题,实则是咏古咏 史之作。
语文课件
赤壁名胜风景区,位于赤壁市西北38公里 处。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中国历史 上著名的“赤壁之战”就发生在这里。当时,曹 操平定了北方,亲率数十万大军挥师南下,直逼 东吴。面对强大的敌人,吴主孙权采纳手下谋士 的建议,联合刘备共同抗曹。当时,曹军驻扎在 赤壁江北,孙刘联军驻扎在南岸。吴国孙权的都 督周瑜用部将黄盖的火攻之计,烧得曹军连环船 溃不成军。赤壁之战,孙刘联军以弱小的兵力大 破号称八十万大军的曹操,奠定了魏、蜀、吴三 国鼎立的局面。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 强的著名战役。在中国社会发展史上,特别是在 中国军事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委婉﹑含蓄。 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 感慨。
第三讲
重点难点字音字形
语文课件
诗歌题材和体裁各是什么?押什么韵?韵脚是?
赤壁 —杜牧
题材:咏史诗 体裁:七言绝句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戟(jǐ) 销(xiāo) 朝(cháo)
押ao韵,韵脚:销,朝,乔。
语文课件
第四讲 解读课文
语文课件
齐读课文
赤壁
杜牧
语文课件
语文课件
第一讲 作者简介
语文课件
(803~852),晚唐杰出的诗人。字 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大和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史馆修撰、 中书舍人,世称“杜舍人”。为人刚 直,不逢迎权贵,在仕途上不很得意。 其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 古文都足以名家。尤长于七绝,人称 “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齐 名,并称“小李杜”。。有《樊川文 集》。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古
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 下的。诗人以地名为题,实则是咏古咏 史之作。
语文课件
赤壁名胜风景区,位于赤壁市西北38公里 处。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中国历史 上著名的“赤壁之战”就发生在这里。当时,曹 操平定了北方,亲率数十万大军挥师南下,直逼 东吴。面对强大的敌人,吴主孙权采纳手下谋士 的建议,联合刘备共同抗曹。当时,曹军驻扎在 赤壁江北,孙刘联军驻扎在南岸。吴国孙权的都 督周瑜用部将黄盖的火攻之计,烧得曹军连环船 溃不成军。赤壁之战,孙刘联军以弱小的兵力大 破号称八十万大军的曹操,奠定了魏、蜀、吴三 国鼎立的局面。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 强的著名战役。在中国社会发展史上,特别是在 中国军事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委婉﹑含蓄。 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 感慨。
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课件
诗文赏析
惶 恐 滩
诗文赏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下句感慨眼前,写目前不幸被 俘的孤独处境,漂浮在零丁洋, 深感孤苦零丁。
颈联: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
一是地名; 二是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 危苦。 运用了对偶、双关的修辞手法
诗文赏析
留 取 丹 心 照 汗 青 !
阅读理解
1.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
——折戟沉沙铁未销 2.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 ——赤壁之战周瑜的胜利,是借助东 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是 相反的结果。诗人不以成败论英雄。
3.前后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 内在联系? 前两句是叙事,后两句是议论。由叙事引 发议论。
未销蚀的铁戟
文天祥
作者简介•
文天祥(1236—1283),南 宋大臣、文学家,字履善,一 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吉水 (今属江西)人。宝祐四年, 进士第一,历任刑部郎官,赣 州知州。其在与元将张弘范的 战斗中失败,被俘于五坡岭 (今广东海丰北)。张弘范强 迫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他 坚决拒绝,书《过零丁洋》诗 以明志。后被押至大都(今北 京),囚禁4年,始终不屈, 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1283 年1月9日),文天祥就义于大 都柴市口(今北京宽街附近), 时年47岁。
赤壁
jǐ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体裁:七言绝句
折戟沉沙铁未销,
折断 的戟 销蚀
自将 磨洗 认前朝。
拿起 磨光洗净 认出戟是东吴 破曹时的遗物
课文译评: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折断的铁戟沉埋在沙中尚未销蚀, 自己把它拿来,磨洗之后,辨认出是 六百年前三国时代的遗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⒇尽日:整天,终日。
新课·讲解
翻译: 农民终年没有闲暇,到了五月加倍繁忙。 夜里吹来暖暖南风,地里小麦盖垄熟黄。
妇女用筐挑着食物,孩子提壶盛满水汤。
相伴到田里送饭食,男人劳作在南山冈。 脚被地面热气熏蒸,背烤着火辣的阳光。
精疲力竭不觉酷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
又见一位贫苦农妇,抱着孩子跟在人旁。 右手拿着捡的麦穗,左臂挂着一个破筐。 听她回头述说家境,听的人都为她悲伤。 为了缴税家田卖尽,靠捡麦穗填充饥肠。 如今我有什么功德,从来没有种田采桑。 一年俸禄有三百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
想到这些暗自惭愧,整日整夜念念不忘。
新课·讲解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农家少 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人倍 忙”的五月。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 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 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可是谁 又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呢?
新课·讲解
⑺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双脚受地面热气熏蒸,脊
背受炎热的阳光烘烤。
⑻但:只。惜:盼望。
⑼其:指代正在劳动的农民。傍:同“旁”。 ⑽秉(bǐng)遗穗:拿着从田里拾取的麦穗。秉,拿着。遗穗, 指收获农作物后遗落在田的谷穗。 ⑾悬:挎着。敝(bì)筐:破篮子。 ⑿相顾言:互相看着诉说。顾:视,看。
⒀闻者:白居易自指。为(wâi)悲伤:为之悲伤(省略“之”)。
新课·讲解
⒁输税(shuì):缴纳租税。输,送达,引申为缴纳,献纳。《梁书·张充 传》:“半顷之地,足以输税,五亩之宅,树以桑府。” ⒂我:指作者自己。
⒃曾(cãng)不事农桑:一直不从事农业生产。曾:一直、从来。事:从事。
农桑:农耕和蚕桑。 ⒄吏(lì)禄(lù)三百石(dàn):当时白居易任周至县尉,一年的薪俸大约 是三百石米。石:古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吏禄:官吏的俸禄。《史 记·平准书》:“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 ⒅岁晏(yàn):一年将尽的时候。晏,晚。 ⒆念此:想到这些。
写作·背景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 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
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
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 精神。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诗人三十六岁。周 至县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 捐税等事。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
“惜”字在这里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种违背人之常 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此地的感情烈度。
新课·讲解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田家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笫三层八句:镜头转向一个贫妇人,这是比前述全家忙于收麦者更低一 个层次的人。 你看她的形象:左手抱着一个孩子,臂弯里挂着一个破竹筐,右手在那里捡 人家落下的麦穗。这有多么累,而收获又是多么少啊!但有什么办法呢?现 在是收麦的时候,还有麦穗可捡,换个别的时候,就只有去沿街乞讨了。而 她们家在去年、前年,也是有地可种、有麦可收的人家呀,只是后来让捐税 弄得走投无路,把家产,土地都折变了,至使今天落到了这个地步。这一
新课·讲解
妇姑荷箪食, 相随饷田去,
童稚携壶浆。 丁壮在南冈。
第二层八句,前四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 展现这“人倍忙”的割麦情景。婆婆、儿媳妇 担着饭篮子,小孙儿提着水壶,他们是去给地里 干活儿的男人们送饭的。男人天不亮就下地了; 女人起床后先忙家务,而后做饭;小孙子跟着奶 奶、妈妈送饭时一齐到地里。她们是要在饭后和 男人们一道干下去的。你看这一家忙不忙呢?
新课·讲解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这四句正面描写收麦劳动。他们脸对着大地,背 对着蓝天,下面如同笼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们用 尽一切力量挥舞着镰刀一路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记了 炎热,因为这是“虎口夺粮”,时间必须抓紧呀!天气 如此之热,白天又如此之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 浪费一点时间,可见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程度。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新课·讲解
⑴刈(yì):割。题下注“时任盩厔县尉”。 ⑵覆(fù)陇(lǒng)黄: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覆:盖。陇 :同“垄”,这 里指农田中种植作物
的土埂,这里泛指麦地。
⑶妇姑:媳妇和婆婆,这里泛指妇女。荷(hâ)箪(dān)食(shí):用竹篮盛的饭。 荷:背负,肩担。箪食:装在箪笥里的饭食。《左传·宣公二年》:“而为之箪食与 肉,寘诸橐以与之。” ⑷童稚(zhì)携壶浆(jiāng):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汤与水。浆:古代一种略带酸 味的饮品,有时也可以指米酒或汤。 ⑸饷(xiǎng)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前蜀韦庄《纪村事》诗:“数声牛上笛, 何处饷田归?” ⑹丁壮:青壮年男子。《史记·循吏列传》:“(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 哭,老人儿啼,曰:‘子产去我死乎!民将安归?’”南冈(gāng):地名。
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
整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感知
观刈麦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第六 单元
诗词五首
课堂·导入
诗词五首
《观刈麦》
《赤壁》
《过零丁洋》
《已亥杂诗》
《山坡羊·潼关怀古》
课堂·导入
课堂·导入
观刈麦
教 学 目 标
1.了解诗的主要意思。
2.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根据理解找出相关诗句。 4.感受白居易诗歌的语言 风格。
作者·简介
白居易 ( 公 元 772 年 -846
年 ) ,字乐天,祖籍太原 ( 今山西 太原南),后迁下(今陕西渭南北), 一身经历了代宗、德宗、宪宗、 穆宗、敬宗、文宗、武宗七朝。 著有《白氏长庆集》。在文学上 积极倡导新乐府运用,主张“文 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 作”。早年所作讽喻诗中不少篇 章,对当时的政治黑暗现象多有 揭露,对当时人民的痛苦生活多 有反映,晚年所作诗文多为怡情 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他的诗语 言通俗晓畅,相传老妪都能听懂。
新课·讲解
翻译: 农民终年没有闲暇,到了五月加倍繁忙。 夜里吹来暖暖南风,地里小麦盖垄熟黄。
妇女用筐挑着食物,孩子提壶盛满水汤。
相伴到田里送饭食,男人劳作在南山冈。 脚被地面热气熏蒸,背烤着火辣的阳光。
精疲力竭不觉酷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
又见一位贫苦农妇,抱着孩子跟在人旁。 右手拿着捡的麦穗,左臂挂着一个破筐。 听她回头述说家境,听的人都为她悲伤。 为了缴税家田卖尽,靠捡麦穗填充饥肠。 如今我有什么功德,从来没有种田采桑。 一年俸禄有三百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
想到这些暗自惭愧,整日整夜念念不忘。
新课·讲解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农家少 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人倍 忙”的五月。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 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 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可是谁 又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呢?
新课·讲解
⑺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双脚受地面热气熏蒸,脊
背受炎热的阳光烘烤。
⑻但:只。惜:盼望。
⑼其:指代正在劳动的农民。傍:同“旁”。 ⑽秉(bǐng)遗穗:拿着从田里拾取的麦穗。秉,拿着。遗穗, 指收获农作物后遗落在田的谷穗。 ⑾悬:挎着。敝(bì)筐:破篮子。 ⑿相顾言:互相看着诉说。顾:视,看。
⒀闻者:白居易自指。为(wâi)悲伤:为之悲伤(省略“之”)。
新课·讲解
⒁输税(shuì):缴纳租税。输,送达,引申为缴纳,献纳。《梁书·张充 传》:“半顷之地,足以输税,五亩之宅,树以桑府。” ⒂我:指作者自己。
⒃曾(cãng)不事农桑:一直不从事农业生产。曾:一直、从来。事:从事。
农桑:农耕和蚕桑。 ⒄吏(lì)禄(lù)三百石(dàn):当时白居易任周至县尉,一年的薪俸大约 是三百石米。石:古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吏禄:官吏的俸禄。《史 记·平准书》:“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 ⒅岁晏(yàn):一年将尽的时候。晏,晚。 ⒆念此:想到这些。
写作·背景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 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
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
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 精神。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诗人三十六岁。周 至县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 捐税等事。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
“惜”字在这里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种违背人之常 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此地的感情烈度。
新课·讲解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田家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笫三层八句:镜头转向一个贫妇人,这是比前述全家忙于收麦者更低一 个层次的人。 你看她的形象:左手抱着一个孩子,臂弯里挂着一个破竹筐,右手在那里捡 人家落下的麦穗。这有多么累,而收获又是多么少啊!但有什么办法呢?现 在是收麦的时候,还有麦穗可捡,换个别的时候,就只有去沿街乞讨了。而 她们家在去年、前年,也是有地可种、有麦可收的人家呀,只是后来让捐税 弄得走投无路,把家产,土地都折变了,至使今天落到了这个地步。这一
新课·讲解
妇姑荷箪食, 相随饷田去,
童稚携壶浆。 丁壮在南冈。
第二层八句,前四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 展现这“人倍忙”的割麦情景。婆婆、儿媳妇 担着饭篮子,小孙儿提着水壶,他们是去给地里 干活儿的男人们送饭的。男人天不亮就下地了; 女人起床后先忙家务,而后做饭;小孙子跟着奶 奶、妈妈送饭时一齐到地里。她们是要在饭后和 男人们一道干下去的。你看这一家忙不忙呢?
新课·讲解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这四句正面描写收麦劳动。他们脸对着大地,背 对着蓝天,下面如同笼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们用 尽一切力量挥舞着镰刀一路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记了 炎热,因为这是“虎口夺粮”,时间必须抓紧呀!天气 如此之热,白天又如此之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 浪费一点时间,可见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程度。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新课·讲解
⑴刈(yì):割。题下注“时任盩厔县尉”。 ⑵覆(fù)陇(lǒng)黄: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覆:盖。陇 :同“垄”,这 里指农田中种植作物
的土埂,这里泛指麦地。
⑶妇姑:媳妇和婆婆,这里泛指妇女。荷(hâ)箪(dān)食(shí):用竹篮盛的饭。 荷:背负,肩担。箪食:装在箪笥里的饭食。《左传·宣公二年》:“而为之箪食与 肉,寘诸橐以与之。” ⑷童稚(zhì)携壶浆(jiāng):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汤与水。浆:古代一种略带酸 味的饮品,有时也可以指米酒或汤。 ⑸饷(xiǎng)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前蜀韦庄《纪村事》诗:“数声牛上笛, 何处饷田归?” ⑹丁壮:青壮年男子。《史记·循吏列传》:“(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 哭,老人儿啼,曰:‘子产去我死乎!民将安归?’”南冈(gāng):地名。
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
整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感知
观刈麦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第六 单元
诗词五首
课堂·导入
诗词五首
《观刈麦》
《赤壁》
《过零丁洋》
《已亥杂诗》
《山坡羊·潼关怀古》
课堂·导入
课堂·导入
观刈麦
教 学 目 标
1.了解诗的主要意思。
2.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根据理解找出相关诗句。 4.感受白居易诗歌的语言 风格。
作者·简介
白居易 ( 公 元 772 年 -846
年 ) ,字乐天,祖籍太原 ( 今山西 太原南),后迁下(今陕西渭南北), 一身经历了代宗、德宗、宪宗、 穆宗、敬宗、文宗、武宗七朝。 著有《白氏长庆集》。在文学上 积极倡导新乐府运用,主张“文 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 作”。早年所作讽喻诗中不少篇 章,对当时的政治黑暗现象多有 揭露,对当时人民的痛苦生活多 有反映,晚年所作诗文多为怡情 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他的诗语 言通俗晓畅,相传老妪都能听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