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问答题题目常见词语试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问答题题目常见词语试解
在平常的考试和高考评卷过程中,笔者发现一部分考生在问答题上失分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审题不清,而审题不清这一点又明显地是因为对题目中一些常用词语的含义不求甚解所致。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审题和解题,笔者结合自己的体会对历史问答题题目中的常见词语做一番试解,供参考。
对一些常见词语的试解
1.简述、综述、概述
简述就是简要叙述的意思。
但是历史问答题的题目中如果出现了“简述”二字,就意味着以下三种情况:一是简单叙述题,如“简述商鞅变法的背景和内容”。
二是复合简述题,如“简述明清两代加强封建专制主义的措施及影响”。
三是综合叙述题。
如“简述中国古代在医药学方面的主要成就”。
综述就是综合叙述。
历史问答题中如果含有“综述”二字,就肯定属于综述题。
然而,在历史问答题中,综述题直接用“综述”作提示语的并不多,更多的是用“简述”作提示语,有的甚至不用提示语。
所以,判断一道问答题是不是综合题,主要应该看全题意思是否以综述作为主要解答方法。
综述题和简述题的区别,主要在于:第一,从答案内容来看,简述题只要求叙述—件事情,材料在课本里很集中;综述题则要求叙述多件事情,材料在课本里很分散。
第二,从解答方法来看、简述题主要是概括叙述,而且采用的是“详细概括法”;综述题虽然也要概括,但它采用的是“高度概括法”。
而且它的主要解答方法是综合。
第三,由上述两点就决定了简述题属于普通题或“基础题”。
而综述题属于综合题或“提高题”。
概述就是概括叙述的意思。
概述和综述的意思基本相同。
它们的共同点是都要求采用“高度概括法”去叙述。
如“概述184O—1949年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华侵略势力的消长及其原因和结局。
”
2.背景、原因、条件、目的
背景一般是指某一历史事件在什么历史情况下发生的,实质上包括原因和条件两个方面的内容。
如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就包括四个原因和三个条件。
原因和条件其含义基本接近,但又略有不同:其一是原因偏重于“为什么”,即必要性,条件偏重于“有什么”,即可能性;其二,条件的使用范围较之原因要小一些,如历史事件或革命运动的成功或失败,就只能分析其原因,而不能用条件去表达。
如,试分析巴黎公社的失败原因。
在这一题中,“原因”就不能用“条件”去代替。
目的是想要达到的地点或境地;想要得到的结果,它常常用“为了……”的介词结构表示,实质上也是原因,只是在语气上表现得较为直接,较为主观些,并且一般都属于直接原因。
3.经过
所谓经过,就是指经历、过程。
一个历史事件除了它的前因和后果之外,经过一般至少包括发生、发展和结局三个部分。
如,“五四”运动的经过怎样?就要答出“五四”运动的爆发、发展和结局(取得初步胜利)三部分内容。
4.特点
特点就是人或事物所具有的独特的地方。
通俗地讲就是与众不同的地方。
因此如果问一个历史事件或一次革命运动的特点,就应该把同类事件或革命运动进行比较、鉴别,从而找出它与众不同的地方。
例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其一是在革命过程中,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结成联盟掌握革命的领导权(这是美法等国资产阶级革命所没有的);其二是标志着世界近代史的开端(这也是美法等国资产阶级革命所没有的)。
再如黄巢起义的特点就是流动作战,没有建立稳固的根据地。
5.性质、实质
所谓性质,就是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据属性。
即抛开表面现象,看它的特征,看它的实质。
分析一个历史事件的性质,往往从它产生的原因和目的就可抓住一点苗头来,性质常因所指事物的不同,其具体含义也不一样。
倘若是指一本书的性质,这就是具体说明它是属于哪一方面(或哪一类),以什么体例写出来的著作。
是战争的性质,则需要着重谈这次战争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是侵略性的,还是反侵略性的等等。
如果问的是革命的性质,就必须以当时的社会形态为出发点,看它革命的动力是以哪个阶级为主体,在其斗争纲领中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为哪个阶级谋利益,代表哪个阶级说话等等,最终要确定它的阶级属性和社会属性。
实质,也就是本质。
它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
事物的本质是隐蔽的,是通过现象来表现的,不能用简单的直观去认识,必须透过现象掌握本质。
如俄国1861年改革,就其性质而言,是由农奴主实行的资产阶级改革;就其实质而言,实际是对农民进行的一场厚颜无耻的掠夺。
有时候性质和实质会合二为一,如“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集团,无论其性质还是其实质,都是帝国主义的军事侵略集团。
不过,性质偏重于军事侵略,实质偏重于帝国主义。
6.情况、状况
情况和状况都指情形,因此二者基本相同,可以通用。
例如“试述1929一1932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状况”一题就包括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情况、特点和影响。
它们的差异在于情况偏重于动态,状况偏重于静态。
因此在题目问情况的时候就要着重答事情的发展变化过程。
7.效果、结果、后果
效果是指由某种力量、做法或因素产生的结果(多指好的);结果是在一定阶段,事物发展所达到的最后状态。
后果是指最后的结果(多用在坏的方面)。
从词性上看,效果是褒义词,结果是中性词,后果是贬义词。
在历史问答题目中,使用效果的不多。
最常用的是结果。
有时用后果。
例如,简述德国十一月革命的经过和结果。
在这一道题中就不能用后果。
再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英、法、美推行绥靖政策的表现如何?后果怎样?在这一题中用“后果”就要比“结果”好。
一般情况下,结果可以代替后果。
8.经验、教训、失败原因
经验是指从实践中得来的知识或技能。
教训是指从错误或失败中取得的认识。
二者的区别之一在于经验是实践范畴的东西,教训是认识范畴的东西;区别之二在于经验是指成功的东西,它有推广的价值,教训则是指失败的东西,它可以作为一面镜子,供后来人借鉴,使后来的人少碰一点壁,少走一点弯路。
失败原因和教训基本相同,如,试述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和历史意义。
在这一题中,经验是指公社的原则,教训是指巴黎公社的失败原因,二者是具有很大差别的。
9.作用、影响、意义
作用就是对事物产生的影响、效果或效用。
影响是指对人或事物所起的作用。
意义指的是价值和作用。
作用和影响基本相同。
但是,应该注意的是在历史问答题中,一说作用和影响都应该从正、反两个方面去考虑;作用包括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影响包括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意义和作用、影响相比较,它的范围就要大得多。
一般地讲,性质、特点、作用、影响、后果、评价、经验、教训等都属于“意义”的范畴。
所以,如果题目问某件事的意义怎样,上面提到的这几点都应该加以考虑。
10.评述、评价
评述就是评论性叙述;评价就是衡量人物或事物的价值高低,包括正与误、得与失、优与劣、好与坏等。
二者的区别在于评述偏重于叙述,评价偏重于结论。
历史问答题中,常用“评述”作提示语,例如,评述罗斯福新政。
对一些疑问代词的试解
1.是什么
是什么是指具体的有条件的现成的东西,不得单凭自己的分析和理解去任意编造或杜撰。
如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什么是
什么是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方面是和“是什么”相当,所不同的是只不过在语句结构形式上来一个颠倒,问法明显,回答时容易掌握住中心,如,什么是《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二是相当于名词解释,着重点是需回答一个事物或词语的定义或概念,条文性没有第一种解释原因那么强烈。
例如,什么是“明治维新”?
3.为什么
为什么是询问原因和目的。
考生要凭借已有的历史知识,通过理解、分析,针对问题的需要,用自己的语言去作全面的回答。
例如,为什么说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在历史回答题中,分析论证题常用“为什么”作提示语。
4.怎样
疑问代词,询问原因、性质、动作、状况、方式或情况等。
当它出现在一个疑问句或句子中间时,一般包括以下两种形式:一是问原因和经过;二是问经过和结果,并且以前者出现的机会居多。
例如,人民解放军是怎样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这就要求答出人民解放军转人战略进攻的原因和经过。
再如;新航路开辟的经过怎样?这一题就是要求答出新航路开辟的经过和结果。
5.谁、几
谁一般指人,而且仅指一人。
几,一般专问人物或事件的数目,比如,几人(几位)、几件、几次等。
6.哪、哪些
哪是疑问词,哪些是哪的双数,不止一人一事如此。
哪一般专指地名,如,西汉建都在哪里?在历史问答
题中,哪些常用于句子中间或末尾,只用于疑问,并且不必答出它的总数。
例如,日本古代和近代进行了哪些重大改革?再者,“哪”如果和“几”相结合,出现在一个疑问句里,那就不仅要答出数目,而且还得把各个数字所代表的具体事物的名称写清楚,例如,世界近代史上哪几个国家是通过资产阶级革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的?这就应该答英国、美国和法国三个国家。
7.联系、结合
例,“联系从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到20世纪20年代英法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试结合19世纪50、60年代欧洲大陆发生的重大事件的基本原因和性质……”
“联系”、“结合”意思差不多,字面上说是与之发生关系,实际上则是与之作背景和依据,用以说明或论证或阐述后面的问题。
也就是说,题中要求“联系(结合)”的内容是次要的,而后面要回答的问题才是主要答案所在。
那么前者究竟答不答呢?当然要简明扼要的回答,但重心要放在后面的问题之上。
下面再看一例,就更清楚了:“结合13世纪至20世纪20年代英国经济和阶级关系的变化,分析英国议会和政党政治的演变”。
此题要求答出英国在700年间的“经济”、“阶级关系”、“议会”、“政党政治”四个方面的变化,但前两个方面是次要的,后两个方面是主要的;同时后者以前者为背景、依据,两者有密切关系,而不是毫无关系。
因此,此题答题内容虽包括四个方面,但不能分别将四个方面的史实一一列出了事,而必须分成若干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先述前两个方面的情况,后述后两个方面的情况,才符合题目要求。
8.说明、表明
“说明”、“表明”的含义也相似,就是说从什么材料得出结论(这个意义多用“表明”如1995年高考历史第22、24、30、32题);此外,“说明”还含有分析、阐述之意(这个意义多用于问答题,如“概括说明这些局部战争为什么未能遏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994年高考历史第43题最后一问“(恩格斯)对原先的结论进行修正,说明了什么?”就相当于说“表明了什么?”也就是“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的意思。
9.体现、反映
“体现”、“反映”主要说明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不是表面的,而是深层的;不是现象,而是本质。
如“下列19世纪中期的重大历史事件中,体现了资本主义历史潮流有……”此题的含义可这样理解:“资本主义历史潮流”这个实质,通过“美国内战”、“日本明治维新”等史实来“体现”。
又如,“试从民族关系的角度分析此诗所反映的社会现象”。
民族关系既有“战乱和分裂”,又有“各民族间的友好交往和合作”,且后者是主流,这一“现象”,通过刘迎的诗“反映”出来了。
这样的答案,要转几道弯才能组织出来(不是能够直接得出结论的),考生如不能领会此意,何能作出符合命题者意图的答案?
10.指出、举出
指出是直接说出某个(或某些)史实或结论;而举出(列举)则为举例性质,如不限定,一般应全部列出(史实或结论)。
如,“……指出19世纪70年代以前在政治领域内世界上有哪三股进步的历史潮流,从中各举出两个重大历史事件”。
此题只要简明扼要地答出有哪三股潮流,每股潮流举出两个例子就行了。
但
当年有的考生却是想到哪件事就把前因后果都阐述一遍,最终却未能归纳出什么潮流,真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也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这就是因为没掌握解题要领,尤其是没有搞清楚题目要求的缘故。
11.评价、评论
评价就是评定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历史事件的性质、作用、地位等。
评论则是对历史人物、事件、观点等进行分析、论证和评价。
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高考中的评论(评价)题,作答不要求面面俱到,关键是要准确而又深刻,精练而又恰当。
如评价反法西斯联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作用和评论顾炎武八股之害的观点等。
评价和评论历史问题有一套专门的方法,不赘。
12.基本、根本
“基本”是指大部分、总体上或主体而言,“根本”则是指根源、实质和内部、深层而言。
以原因为例,“基本原因”可以说是几个方面原因的总和(一些次要的或枝节性的原因可以不计),而“根本原因”则要追根溯源而挖掘出深层次的原因。
如1995年高考历史第14题法国1848年革命的“根本原因”是选A 项“金融贵族的统治阻碍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如果选“基本原因”,则还要加上B项“七月王朝极端腐败”,激起了人民强烈愤怒和C项革命前的农业歉收和经济危机使人民生活状况极度恶化这两点。
13.主要、简要
“主要”是指几者中最重要的;“简要”即简明扼要,是要精练而准确地把主要的部分概括性地表述出来。
关键在于抓住主要之点,否则是简而不要;如果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则又不成其为主要,而是庞杂了。
如分别指出30年代发生在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的反法西斯局部战争的主要特点,这些国家的反法西斯战争都有许多特点,而要求答“主要特点”,每个国家就只有一两点。
又如简要说明魏源、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毛泽东的基本思想及其实践效果,如果详加论述,对他们每个人都可以写专著,而一简要说明,则每个人三五句话就概括了。
如此精练的水平,考生自是不易达到,教师要将其训练到此程度,又谈何容易!
14.现象、表现
“现象”、“表现”俱指情况、史实而言,回答时要将其逐条罗列或分成若干方面若干要点来加以表述,注意条理性,切记东拉西扯。
如“上引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即要求答出材料中反映的史实。
“南宋和南朝时期,南方经济……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即要求答出经济发展的情况。
总之,切实领会高考历史试题用语的含义,对于正确作答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