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巴黎圣母院看雨果小说人物地圆形结构
读书心得——论《巴黎圣母院》中人物的美丑对照
读书心得——论《巴黎圣母院》中人物的美丑对照《巴黎圣母院》是法国作家雨果著名的浪漫主义长篇历史小说,具有巨大的艺术表现力。
小说以吉卜赛女子爱思梅拉达的不幸遭遇为主线,以大胆奇特的想象形成尖锐的矛盾和强烈的冲突,揭示了宗教阶级和统治阶级与下层人民之间不可缓和的矛盾,人物自身灵与肉的冲突,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立统一。
最后以世俗欲望战胜宗教信仰,美善被邪恶毁灭为结局。
小说的一大成功特色就是巧妙地运用了“美丑对照原则”来塑造人物形象,打破了以往美与丑,好与坏的绝对对立,把美丑好坏结合起来,更极致地表现人物性格,塑造异乎寻常的人物。
本文从中心人物与其他人物,人物自身对照进行分析。
1 中心人物与其他人物的美丑对照小说中塑造的吉卜赛女子爱思梅拉达是真善美的化身。
她是人间的精灵,是雨果按其人性理想造出来的一朵质朴天然的人性之花,是人类不可复归的自然状态的象征。
她纤尘不染,超凡脱俗,与自然融为一体,从外貌到内心都纯洁美好得无与伦比,丝毫没有世俗污染,是一个真正的自然人。
“她个儿不高,可是在他看来好像身材高大,因为她那苗条的身段显得挺拔,亭亭玉立。
她肤色微黑,不过,白天里看,一定是发出安达卢或罗马女人那种闪耀的三山金光。
她那纤纤秀足也是安达卢西亚式的,穿在她那俏丽的鞋子里窄窄的正好合适自如”。
[1]她举止大方,活泼可爱,对别人主动热情,充分享受生命给予的快乐,但有自己的原则分寸,不会因外界诱惑或威胁而改变。
“她的歌喉,也和她的舞蹈、她的美貌一般无二,也是那样无可形容,那样令人心醉:仿佛是某种纯净、悠扬、空渺、虚飘之物”。
[2]她性格率真,带有原始美,善良坚贞,嫉恶如仇,对爱情忠贞。
小说通过面貌各异,性格迥异,地位悬殊的克罗德、加西莫多、法比、甘果瓦对爱思梅拉达不同的态度,不同方式和不同性质的爱,将他们的性格真切地表露出来,从而形成鲜明的美丑、善恶对比。
1.1 爱思梅拉达与克罗德克罗德出身于一个中等阶层,在幼年时被父母决定终身从事神职,生性抑郁庄重。
简析《巴黎圣母院》中的人物形象
简析《巴黎圣母院》中的人物形象【摘要】《巴黎圣母院》作为雨果第一部充满艺术美特征和思想内涵的文学作品,通过在人物描述中运用美与丑的手法,将整篇小说赋予了浓厚的浪漫主义、人道主义等。
本文在介绍《巴黎圣母院》小说描写手法特色基础上,对其人物及故事进行了简单概述,着重分析了小说中几个人物形象。
【关键词】巴黎圣母院;人物形象;特点作为雨果的“命运三部曲”中一个典型代表,《巴黎圣母院》小说中采用了对比描写手法,主要以15世纪封建社会人们现状生活为背景。
在描写中,运用了美丑、善恶对比手法,解释了15世纪法国政府的腐败、封建社会的黑暗以及教会的虚伪等。
同时,对于生活在当时社会中饱受摧残的无辜人民高贵善良的性格进行了赞颂。
一、《巴黎圣母院》小说描写手法特色《巴黎圣母院》小说描写手法以夸张与对比手法为突出特色,尤其是在对卡西莫多的夸张化描写表现的尤为突出。
对于卡西莫多的描述,雨果采用浑厚的文学功底,展现出一个活灵活现的丑陋形象,例如外貌丑陋、驼背、面型崎岖、听力丧失等。
但是,对于卡西莫多心灵的描述,雨果赋予了一个品德高尚、敢于与封建教会对抗的正面形象。
通过叙述卡西莫多与教会的斗争,展现出了卡西莫多的单纯与教会副教主克洛德的狡诈虚伪形成了强烈的对照[1]。
当前,《巴黎圣母院》主人公卡西莫多在内心也不是完璧无瑕的,雨果正是通过对人物缺陷的描写而产生美。
卡西莫多因为自己私心,不顾克洛德对其多年的养育之恩,而对爱斯梅拉的爱缺属于自我奉献式且不求回报。
正是卡西莫多在性格上的瑕疵,成就了《巴黎圣母院》创造手法的瑕疵美。
此外,《巴黎圣母院》小说整篇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富有极强的戏剧性,使读者在阅读欣赏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并且读者内心变化随着故事情节的起伏而相应的起伏不定。
二、《巴黎圣母院》人物及故事概述在《巴黎圣母院》小说中涉及的人物形象较多,以敲钟人卡西莫多、教会副主教克洛德和吉普赛女孩爱斯梅拉三个人物为主。
小说中每个角色其性格不同,对于敲钟人卡西莫多来说,其虽然外貌丑陋,但是具有高尚的品格;对于教会副主教克洛德来说,其被赋予为一个丑恶、自私、卑鄙的形象;而对于吉普赛女孩爱斯梅拉来说,则集外貌美与内心淳朴善良于于一身。
浅析《巴黎圣母院》中爱斯美拉达的人物形象塑造
浅析《巴黎圣母院》中爱斯美拉达的人物形象塑造吴璇【期刊名称】《美与时代(下旬刊)》【年(卷),期】2013(000)008【总页数】2页(P118-119)【作者】吴璇【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表演系【正文语种】中文《巴黎圣母院》中的女主人公爱斯美拉达是维克多·雨果笔下的完美艺术形象。
她既有着美丽迷人的外表,又有一颗纯洁善良的心,是外在美与内在美完美结合的典型艺术形象。
她代表着自由与光明,是真、善、美的化身,爱斯美拉达悲惨的遭遇,形象地表现出了生活在15世纪的法国社会底层的人们深受黑暗教会势力迫害的无助与悲哀。
被捕之后,她的性格发生了转变——从原来的善良温柔、通情达理、善解人意变得世俗,变得平庸,而这种转变,对于经历了众多苦难的爱斯美拉达来说,其实也是符合自然规律、情理之中的事。
一、《巴黎圣母院》著名小说《巴黎圣母院》自问世以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其中的女主人公爱斯美拉达是维克多·雨果笔下的完美艺术形象。
她既有着美丽迷人的外表,又有一颗纯洁善良的心,是外在美与内在美完美结合的典型艺术形象。
她代表着自由与光明,是真善美的化身,有着美好的人生理想与爱情憧憬。
在《巴黎圣母院》中,这个靠卖艺为生的吉普赛女郎,不仅能歌善舞,还拥有着纯洁善良,所有认识她的人都为之倾倒,把她奉为自己心目中的女神。
爱斯美拉达渴望得到纯洁美好的爱情,因此她爱上了救她一命的王宫卫队队长弗比斯,但是在和弗比斯幽会时,弗比斯却被暗恋她已久的教会黑暗势力副主教克洛德因嫉恨而刺伤,并嫁祸给爱斯美拉达。
知道真相的弗比斯为了赢得公主的爱而得到荣华富贵,眼睁睁地看着爱斯美拉达被冤枉而不去救她,贪婪与狠毒不仅欺骗了吉普赛女郎的爱情,同时也断送了少女璀璨的生命。
美丽的舞者还没有来得及充分表现自己的天赋,更没有来得及享受美好的生活与爱情,就被残酷地绞死了。
爱斯美拉达悲惨的遭遇,形象地表现出了生活在15世纪的法国社会底层的人们深受黑暗教会势力迫害的无助与悲哀。
《巴黎圣母院》人物分析
《巴黎圣母院》人物分析1827年,雨果发表剧本《克伦威尔》,在其《克伦威尔·序言》里提出了浪漫主义的对照原则。
在他1831年发表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就有充分的体现了对照原则。
而我主要是从雨果的浪漫主义对照原则来分析《巴黎圣母院》中人物的形象。
雨果善用美丑、善恶强烈对照的艺术,组成惊心动魄的情节,塑造异乎寻常的人物,给人们展现一副光明与黑暗抗争的图面。
一、人物自身对照——外表与内心艾丝美拉达:她是真善美的化身,她天生丽质,能歌善舞,她不但有一个完美无瑕的躯体,也有一颗高尚善良的灵魂。
当诗人甘果瓦被处以绞刑的时候,她以牺牲了自己的婚姻为代价救出了诗人;当曾经绑架过她的畸形儿加西莫多在刑场的时候,艾丝美拉达在众目睽睽之下给他送去了水,从而感动了加西莫多;而对于爱情,她的爱情是英雄救美式的爱情,对救下自己的英俊潇洒的侍卫队队长法比一见钟情,便不顾一切的无怨无悔的爱上对方,不管这种爱情是否有结果,不管对方是否爱自己,明明知道这种爱情没有结果,也依然忠贞不渝。
当然,我们的艾丝美拉达也是一位嫉恶如仇的人,面对副主教克洛德的淫威,她坚决拒绝,宁死不从。
这就是艾丝美拉达,一个外表美与心灵美集于一身,是雨果在“美”与“丑”的艺术理想支配下塑造美的典型。
加西莫多:丑陋的敲钟人加西莫多,上帝似乎特别不喜欢他,将最丑陋的外表都给了他,长着四面体的鼻子,马蹄形的嘴,独眼,驼背,跛子,身体的高度和宽度差不多,下部是方方的,两腿从前面看,好象是两把镰刀,刀柄同刀柄相连起来。
就是这样一个在我们看来奇丑无比的人,却有着一颗善良的心。
第一次和美丽的艾丝美拉达接触是因为执行他的主人克洛德的命令劫持她。
第二次接触是加西莫多在刑场上,任人鞭笞,一直喊“渴”却没人搭理他。
这时,艾丝美拉达拨开众人,走上刑台,把水送到加西莫多嘴边。
只是他第一次流出眼泪,羞愧和感激的泪水不仅夺眶而出。
他爱艾丝美拉达,是一种舍生忘死,刻苦铭心的爱。
他冒死将艾丝美拉达从刑场上救下来,并想法设法的哄她开心,他对她的爱是纯真的,甘愿为她赴汤蹈火。
评析《巴黎圣母院》中的人物特征
评析《巴黎圣母院》中的人物特征作者:才让卓玛来源:《参花(下)》2018年第11期摘要:法国著名文学家维克多·雨果的代表作《巴黎圣母院》塑造出了许多的经典形象,诸如外表丑陋但内心极为善良、美丽的卡西莫多,美丽纯粹的吉普赛少女爱思梅拉达。
这些人物的刻画均给读者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该小说至今仍被奉为当代小说经典,甚至可以说是法国小说的灵魂丰碑。
关键词:经典小说《巴黎圣母院》人物刻画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在19世纪中叶不仅引领着欧洲的小说风潮,更是引发了读者对美丑共审这一审美观的深刻反思。
对此,本文亦基于小说对文中主要人物个性的描绘,尝试探讨雨果的审美意识,继而希望能对《巴黎圣母院》中的悲剧美有更深入的认知。
一、可恨可怜的时代缩影之神甫克洛德克洛德·弗洛罗在《巴黎圣母院》中的角色是一名神甫,在克洛德幼年时,其父母便决心将其培养为一名优秀的教士,故在克洛德年纪还较小时,其父便将其送往大学城的托西学院。
也正是在此,克洛德整日与祈祷书以及词典为伴,故使得克洛德与大学城中的其他同学有着截然不同的个性与兴趣爱好。
在课间休息时,克洛德从不大声喧哗,也鲜少参与甘草街的狂欢胡闹。
当然,也因其自幼缺少父母的关爱,也没有任何玩伴,致使他的内心变得极为孤僻。
虽然克洛德从不参与大学城组织的各项活动,但圣约翰德博韦街上大小学堂的课程却从未见其缺席,尤其是当圣彼埃尔德瓦尔修道院院长开讲教会法时,克洛德总是距离讲坛最近的人。
不仅如此,克洛德的听讲过程也极为虔诚和细致,且总会在随身携带的本上记些东西。
在雪夫圣德尼学堂开门之际,出现在门前的学生也总是克洛德,对他而言,唯有知识方是其生存的唯一目标。
当然,也正是因克洛德数年如一日的勤学,方在奥秘神学上凸显出了其不凡的造诣,甚至能与当时的教会耆宿分庭抗礼。
不仅如此,克洛德对发电神学的理解深度也不亚于当时享誉教会界的评议会顾问,甚至连索尔邦博士都感叹其对繁琐神学的认知比之自身有过之而无不及。
从《巴黎圣母院》人物形象分析看雨果的美学主张
从《巴黎圣母院》人物形象分析看雨果的美学主张从《巴黎圣母院》人物形象分析看雨果的美学主张摘要:雨果提倡的“美丑对照”的浪漫主义美学主张是与古典主义相对的文学主张。
这种主张是通过善与恶、美与丑的对比,来有效突出两者的矛盾,构成巨大的反差从而更为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在人物塑造上也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生动、真实。
作品《巴黎圣母院》中的美丑对照主要表现为人物之间的美丑对比和人物自身内部的美丑对照。
而这两种对照又是以爱斯美拉达与卡西莫多、甘果瓦、弗比斯、克洛德这几个主要人物的美丑对照来体现,并附以爱斯美拉达与克洛德两个中心人物的内心前后的美丑善恶对比。
在作品中雨果运用了多变的对照手法,既有正面人物的对照,又有反面人物的对照;组织丰富多变的情节,既有令人愉悦的情节,也有悲苦凄凉的情节和荒诞可笑的情节;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借助于这种强烈的对比,表现了作者的美学主张和人道主义思想,揭示和深化了作品主题。
关键词:雨果;《巴黎圣母院》;美丑对照原则From the analysis of figures in "Notre Dame Cathedral" to see Hugo's aesthetic ideasAbstract: Hugo promotes the literary ideas which are the romantic aesthetic ideas "beauty and ugliness in contrasts" and classical aesthetic ideas. This claim through the contrasts of good and evil, beautiful and ugly to highlight effectively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se two, form great contrasts to reveal deeply the essence of things, in characterization also makes characters more vivid, true. "Notre Dame Cathedral " shows the beauty and ugliness between the contrasts among main characters and personalities. And these two contrasts can be reflected from beauty and ugliness of Gypsy Esmeralda, Quasimodo, Pierre Gringoire,Phoebus, Claude Follow, and the inner contrasts of the two central figures Gypsy Esmeralda and Claude Follow before and after. Hugo uses varied contrast techniques which are positive characters and negative characters, organizes varied circumstances which are enjoyable plots, miserable desolate plots and ridiculous plots, shapes the colorful characters image. By means of such strong contrasts to show the author's aesthetic ideas and humanitarian ideas, reveal and deepen the themeKeywords: Hugo; Notre Dame Cathedral; contrast principles between beauty and ugliness目录一、人物之间的美丑对照 (5)(一)爱斯美拉达与卡西莫多的美丑对照 (6)(二)爱斯美拉达与弗比斯的美丑对照 (7)(三)爱斯美拉达与甘果瓦的美丑对照 (8)(四)爱斯美拉达与克洛德的美丑对照 (9)二、人物自身内部的美丑对照 (10)(一)爱斯美拉达的前期与后期的美丑对照 (10)(二)克洛德性格中善恶美丑的二重性 (12)参考文献………………………………………………………………………(16)谢辞……………………………………………………………………………(17)法国大文豪雨果在其《克伦威尔序》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美丑对照原则”,他的《巴黎圣母院》就是运用这一原则的典范作品。
雨果《巴黎圣母院》的对比手法分析及形象体系探讨
雨果《巴黎圣母院》的对比手法分析及形象体系探讨作者:肖世瑾来源:《新教育时代·学生版》2016年第05期摘要:《巴黎圣母院》作为雨果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其借助美丑对比原则来展现人物形象体系,通过善与恶、美与丑的鲜明对比,有效突出作品的主题,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作者利用对比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将这些人物分成两大阵营,形成完整的形象体系,进而深刻揭示出作品的主题,展现真善美与假丑恶的真正内涵,充分表达作者的审美追求与审美理想。
本文就对雨果《巴黎圣母院》的对比手法及形象体系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巴黎圣母院》对比手法形象体系一、内心与外貌的善恶和美丑对比作者为了将人物的善恶本质进行表现,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和鲜明,通过人物与人物以及人物内心和外貌的对比,展现出美丑并不与内在品质相符,如弗比斯虽然有着英俊的外表,但是内心极为自私与卑鄙;克洛德表面上既有学问又有德行,但是内心却十分狠毒阴险;而加西莫多虽然外表丑陋,但是内心无比善良纯洁;爱斯梅拉达有着美丽的外表和心灵。
作者利用人物内心与外貌的强烈对比,映衬出丑的更加丑恶,美的愈加美好,给人强烈鲜明的艺术感受。
二、两大阵营之间的对比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着力表现两大阵营之间的对比,并且这组对比始终贯穿于作品的整个主线,以此突显善与恶、美与丑的真正内涵,使表现的主题更为突出与鲜明。
1.弗比斯与爱斯梅拉达的对比。
两人的对比具体表现为对待爱情的态度,爱斯梅拉达将弗比斯的逢场作戏当成爱情,即便是做他的女仆和情妇也心甘情愿,对他的爱忠贞不渝[1]。
而弗比斯自私轻薄、放任浮华,利用无耻的手段引诱天真的爱斯梅拉达,抱着逢场作息的念头与她交往,甚至在她出事之后无动于衷,这些都充分显示了弗比斯的自私卑鄙。
2.克洛德与加西莫多的对比。
两人的善恶对比多表现为对爱斯梅拉达的爱,其中加西莫多虽然相貌丑陋,但是内心纯洁善良,是作品中塑造最为丰满和生动的人物形象,最能将作者的美丑对比原则进行展现。
《巴黎圣母院》中卡西莫多的人物分析5篇精选
《巴黎圣母院》中卡西莫多的人物分析5篇精选《巴黎圣母院》作为世界著作,里面的人物也值得深究,小编整理了几篇《巴黎圣母院》中卡西莫多的人物分析,欢迎大家浏览。
《巴黎圣母院》卡西莫多的人物分析一卡西莫多是当时社会穷苦大众的典型代表。
卡西莫多从小被父母遗弃在巴黎圣母院门口,他是一个有着“几何形的脸,四面体的鼻子,马蹄形的嘴,参差不齐的牙齿,独眼,耳聋,驼背,难听而忠厚的声音”的畸形儿,作者通过夸张的外貌塑造凸显出他的性格特点。
卡西莫多的人物形象有一个明显的变化:第一阶段,他被克洛德收养,每天负责敲钟,为报恩,他对克洛德言听计从,包括去绑架埃斯梅拉达。
第二阶段,在遇到埃斯梅拉达之后,他真诚善良、忠实勇敢的本性被复活了,奋不顾身地去救处于危险中的埃斯梅拉达,并且不图任何回报,与克洛德、菲比斯的人物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卡西莫多是被命运所背弃的,他从来就不被人关注,收养他的克洛德从来不把他当人看,就好比自己的奴隶一般。
就好比当时的法国最底层的人民,他们从来不被世人关注,有的只是无尽的压迫和负担,在这样的压迫和负担下他们变得扭曲,变得毫无生气。
他爱慕爱丝梅拉达却不敢表达,他害怕,从来都只能躲在暗处默默关心着她,直到她被送上绞刑架,他再也无法沉默终于挺身而出救爱丝梅拉达。
爱丝梅拉达是革命者的代表,法国最底层的人民向往革命甚至羡慕革命,可是他们终究不敢革命。
他们把自己的命运和法国封建贵族的命运捆绑在一起。
当压迫触及了他们的底线时他们忍无可忍,投入到革命的洪流中去,从而改变命运。
《巴黎圣母院》卡西莫多的人物分析二卡西莫多是雨果的刻意夸张的描写所致。
夸张的描写是这部书的特色之一。
在《巴黎圣母院》中,卡西莫多有着丑到极点的相貌:几何形的脸,四面体的鼻子,马蹄形的嘴,参差不齐的牙齿,独眼,耳聋,驼背……似乎上帝将所有的不幸都降临在了他的身上。
雨果用极其夸张的手法把一个世界文学中外貌最丑的人物形象生动地展现在了读者的面前。
形形色色众生相——《巴黎圣母院》人物浅析
形形色色众生相——《巴黎圣母院》人物浅析无论是小说还是戏剧,人物都是作品的核心所在,追寻人物命运,可以发现,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人生履历,有不同的性格特点。
在这些名篇当中,不乏有各种生动的人物,《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文学家维克多·雨果创作的长篇小说,里面的人物形形色色,每个人物均有不同的典型意义,以下就是我对《巴黎圣母院》这篇小说的人物特点分析。
首先是集“真、善、美”于一身的爱斯梅拉达,她是那样的美丽,以至于克洛德见到她的第一面就想将其据为己有,除了其相貌美丽,更重要的是她心灵美。
这位美丽的吉卜赛女郎在甘果瓦即将被送上绞刑架之时,英勇站出,救下了这位诗人;当卡西莫多被绑在耻辱柱上,众目睽睽,民众只是站在台下嬉笑、嘲笑这个丑陋的男人之时,爱斯梅拉达为他递来了一碗水。
她就像是阴霾之时,照射来的一束光,给予读者美好的向往。
她善良美丽却不软弱,不屈于强权,拒绝克洛德疯狂的追求,即便是生命威胁,她也要以死来捍卫自己的纯洁。
然而,人无完人,爱斯梅拉达也不是绝对的完美。
她对爱情有着较为肤浅的认知,她坚持选择弗比斯,可她选择的不过是其漂亮的外表和高高在上的职位。
将爱丝梅拉达的美丑进行对比,使我们感受到更真实的人物形象,这种短暂而弱小的力量引导了一场心灵革命,给我们读者以心灵的洗礼。
有人说“美好的事物都是摧毁给人看的”,和爱斯梅拉达对比最明显的就是“病态扭曲”的克洛德,克洛德青年时期并不似后期那么“丧心病狂”,青年时期的他是一位狂热的求知者,只是一个忧郁、严肃、认真的孩子,可在这社会背景的熏陶下,无人能在心灵上同他达成平等的交流,于是,他成为了一座“孤岛”,这种孤寂使他逐步走向病态。
他在弥撒书中长大,身上展现了太多的宗教势力,作为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身上的污浊之气有过之而无不及,他既是宗教势力的代表也是宗教背景下的牺牲品。
在十六世纪的巴黎,像他这样的人定然不在少数,其悲剧形象令人愤恨也令人痛惜。
卡西莫多作为社会劳苦大众的典型代表,其貌不扬,被人唾弃。
雨果《巴黎圣母院》
3.奇特的想象
情节的想象: 爱斯梅哈尔达母女在绞刑台重逢。 加西莫多和爱斯梅哈尔达两人尸骨被分 开,化为灰尘。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4.紧张的情节
雨果的小说情节超乎常情常态,具有 传奇色彩。 《笑面人》主人公关伯伦一生具有传奇 性。关伯伦本是贵族出身,小时被人贩子 拐骗,遭到毁容手术后,成为畸形的笑面 人,卖艺为生。他的真实身份由一个在海 上飘了15年的密封水壶揭晓。水壶中一张 羊皮纸,记录了关伯伦破相的经过和出身 情况。于是他一下子成为上议员。因发表 激烈演说,又从权力高峰重新跌入底层。
5.超常的巧合
雨果通过巧合事件制造一种扑朔迷离 的浪漫气氛,具有作家主观想象性。巧得 来难以令人置信,具有很大的夸张性。 爱斯梅哈尔达和加西莫多是两个被人 互换的孤儿。两个孤儿长大,又在圣母院 相遇。 爱斯梅哈尔达被警察搜寻,副主教孚 罗诺把她交给老鼠洞里的女修士看管,女 修士恰好是爱的生母,母女相认。
三一律(three unities)是西方戏剧 结构理论之一,亦称“三整一律”。是一 种关于戏剧结构的规则。先由文艺复兴时 期意大利戏剧理论家提出,后由法国古典 主义戏剧家确定和推行。要求戏剧创作在 时间、地点和情节三者之间保持一致性.即 要求一出戏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一天(一 昼夜)之内,地点在一个场景,情节服从 于一个主题。法国古典主义戏剧理论家布 瓦洛把它解释为“要用一地、一天内完成 的一个故事从开头直到末尾维持着舞台充 实。”
1.鲜明的对照 对照描写主要是美与丑、善与恶的对 照。突出人物的本质特征和事物的真面目。 诗歌的对照: 《这是六月里》:“上帝在地面上创造 着麦穗,葡萄,灌溉着丛林的流水,鲜红 的果子,蜜蜂吸取花粉的玫瑰,橡树,桂 花,而你却在建造断头台。” 将善的上帝和恶的拿破仑第三、美的 大自然和丑的断头台、生命与死亡做对比。
(完整word版)巴黎圣母院人物简要分析
(完整word版)巴黎圣母院人物简要分析《巴黎圣母院》人物分析维克多·雨果先生的长篇小说著作《巴黎圣母院》写于法国风云变幻、阶级斗争激烈的年代.1794年雅各宾派政权被推翻后,代表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权随之建立,人民群众的处境日益恶化。
拿破仑以平息国内判乱和击退国外封建联军而震动全欧洲,但随后就是波旁王朝的复辟.1824年,路易十八逝世,查理十世执政,是波旁王朝统治最黑暗的时期,极端保皇分子入内阁,天主教会势力更为猖獗。
1830年七月革命后,掠夺革命果实的银行家统治着法国,金融资产阶级进入全面胜利和巩固时期,但同时,无产阶级也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这一时期法国社会正处于急剧转折之中,各种斗争十分激烈、尖锐。
《巴黎圣母院》的故事场景设定在1482年的巴黎圣母院,故事主要围绕一名吉普赛少女爱斯梅拉达和由副主教克洛德·弗罗洛养大的圣母院驼背敲钟人卡西莫多展开。
小说中的主要角色有:吉普赛少女爱斯梅拉达、圣母院敲钟人卡西莫多、副主教克洛德·弗罗洛、国王卫队队长弗比斯和流浪诗人甘果瓦,人物性格各异而又特点鲜明、形象饱满,各自折射出当时作者所处的错综复杂的法国社会的一角。
爱斯梅拉达,年轻、美丽、天真纯洁、心地善良的吉普赛姑娘,将自己卖艺赚得的零碎收入分给流浪的小孩子,以名义婚姻的方式救下误入乞丐王国的诗人甘果瓦,不计前嫌送水给受刑的卡西莫多喝……同时也一个痴情忠贞的少女,深爱上救下自己的弗比斯并丝毫不怀疑他已经背叛,面对克洛德的淫威也决不屈从。
爱斯梅拉达这个人物在小说中就是真善美的化身,外在的完美和心灵的完美完全统一。
雨果先生采取这样的塑造方式目的在于引起读者对爱斯梅拉达的怜爱和同情,产生对真善美的情感共鸣,从而产生对封建教会、封建王权的强烈愤恨.卡西莫多,圣母院的敲钟人,相貌奇丑无比,由副主教克洛德·弗罗洛收养并带大,虽然对克洛德·弗罗洛唯命是从,但内心崇高,是一个富有正义感、富于感情的人.受副主教指使劫持爱斯梅拉达失败后受到鞭刑处罚,痛苦之中却正是爱斯梅拉达伸出援手送水,从此内心产生一种混合着感激、同情和尊重的对爱斯梅拉达的爱慕,一种高贵的、无私的、纯朴永恒的爱。
关于《巴黎圣母院》的文本赏析
2016.121.《巴黎圣母院》之克洛德的宗教属性宗教,原本是基于人们对神明的信仰与崇敬来制定的道德准则,以调整人类自身行为;而教会,正是一个由信仰该宗教的人形成的组织。
这两个名词在我脑海里,常常处于一个极其特殊的地位———尽管我不信教,不知道说的准不准,但单凭从前任何人可以与上帝进行沟通这一点浅薄认识,我想宗教应该代表了一切纯洁崇高与包容广博。
提起《巴黎圣母院》克洛德,就是“没人性”、“阴险恶毒”、“伪君子”的骂声连连。
但换一个角度想,在某种程度上讲克洛德亦是一名受害者。
首先,我要为克洛德澄清———“人之初性本善”在宗教或是非宗教社会都适用。
一个严谨简练的男人愿意抚养一个不争气的拖油瓶,整天为其絮絮叨叨,还长久支持那“逢处必做恶”的滑头的经济;一个以纯洁美丽的教堂为支撑的信徒,甘心捡回一个奇丑畸形的弃婴,供其生活,使其与神圣的钟声为伴浣洗心灵。
这样的一个人绝不是原本没有人性的人。
但那是路易十一统治时期。
当宗教和法律相融为一体,当神的旨意与人的戒律贯穿一气,宗教与法律交叠成沉重的担子,在他肩头施压;神的无私与人的欲求在他脑海里斗争。
克洛德究竟只是一个凡人,被迫选择了最为扭曲的一条路———这条路在坚持神职与追随世俗美丽的两支强大力量之间挤压和歪曲,从前处于平衡中的人性被从胸口撵出。
人们指责克洛德生性龌龊,而事实上谁又没有过一点儿所谓龌龊的念头!我想,克洛德追求爱斯梅拉达的初衷是自由和热情,这正是过度的宗教神职从人的肉身上剥夺下来的。
克洛德从小学习的神学,使他的所有行为中规中矩,直到一丝不苟地完成所有学科的学业,他的生活才稍稍有些改变。
人多念书是好事,其中所学到的宗教神学知识可以使人明辨是非、使人高尚,可以成为自己保驾护航的栏杆,而不是禁锢身心的牢笼。
爱斯梅拉达,一个性格奔放热烈的红裙女孩,正踩着生活的节奏跑着、跳着追求人生的瑰丽高潮。
格兰古瓦说,爱斯梅拉达的歌声是完全出于恬适的,是无忧无虑的。
于是当克洛德初见爱斯梅拉达,我想克洛德羡慕也嫉妒这姑娘身上所拥有的特质,而博爱的上帝没有教会他如何欣赏、享受这种美,如何使自己内心也达到这样的豁达。
从巴黎圣母院看雨果小说人物的圆形结构
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Abstract (1)Key words (1)一、人物圆形对照的方式 (2)二、人物圆形对照具体细节 (3)(一)人物之间的圆形对照 (3)1.圆形结构中的直向对照 (3)2.圆形结构中的环向对比 (3)(二)人物自身的圆形对照 (4)1.人物自身的横向对照——内在与外显的矛盾 (4)2.人物自身纵向的对比——过去与现在的变化 (4)(三)人物的纵向圆形对照 (5)1.克洛德的纵向圆形对照 (5)2.卡西莫多的纵向圆形对照 (6)三、圆形对照效果 (7)结语 (8)参考文献 (8)后记 (9)美丑善恶的多重变奏——从《巴黎圣母院》看雨果小说人物的圆形结构张梦源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2008级指导老师:陈玉清摘要:《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浪漫主义大师雨果的代表作之一。
本部作品集中体现了作者的创作原则:圆形对照。
以主人公爱斯梅拉达为圆心,以克洛德、卡西莫多、弗比斯、甘果瓦为圆周线上的人物,通过人物之间的比较以及人物自身的比较来塑造人物形象以及表达作者的主旨:圆满、和谐。
本文以克洛德和卡西莫多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人物自身的比较为主要立足点来探讨圆形对照表达手法的作用及效果。
关键词:巴黎圣母院;圆形结构;克洛德;卡西莫多Round structure of aphasia of the character of Notre-Dame de Paris ---- from the degree of Claude and QuasimodoZhang MengyuanAbstract:Notre-Dame de Paris (also named as “The Hunchback of Notre-Dame" in English) i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 works of Victor Hugo, the French Romanticism Master. This novel epitomizes Hugo's creation principle-- circular contrasts. The whole story sets Esmeralda, the protagonist, as the core center of a circle, and Claude, Quasimodo, Phoebus and Gringoire as some points on the circumference, hoping to mold the personage's image by comparison and contrast and in the meanwhile, to express the theme--perfection and harmony. This paper aims to discuss the function and effect of circular contrasts by making a deep research and comparison of Claude and Quasimodo.Key words:Notre-Dame de Paris;circular structure;Claude ;Quasimodo在著名的《<克伦威尔>序》中,雨果旗帜鲜明地提出其美学主张。
结构主义分析文本(以《巴黎圣母院》为例)
结构主义解读《巴黎圣母院》摘要:结构主义作为西方文艺理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在分析文本,引领读者走进文本世界中起了重要作用。
它起源于俄国形式主义,但又不单纯地侧重文本的外在形式研究。
它将文本的外部结构和文化内涵联系在一起,革新了文学研究的方法,提高了文学的价值。
而《巴黎圣母院》作为艺术成就极高的世界文学名著,它里面的文本世界是丰富多彩的。
所以用结构主义来解读世界名著,会让我们在解读中对其有立体化的感知,也从更深层含义去理解它,有利于文本在读者群里一代又一代地传承。
关键词:西方结构主义,雨果,巴黎圣母院,解读文本正文:一,文本的叙事结构(即表层结构)A.J.格雷马斯在《叙事语法:单元和层次》中,将叙事文本划分为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他认为在“表层/深层”语言结构之下,还有“表层/深层”两个叙事结构。
作为早期叙事理论的奠基人之一的罗兰·巴特在《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中假设“话语是一个足够长的大句子”,它是故事的表层叙述逻辑,也就是说,文本在讲述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给读者,让读者产生了什么样的直观感受。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在1831年所作,故事的场景设定在1482年的巴黎圣母院。
故事以狂欢节开始,引出了格兰古瓦这个人物。
这个人物是圣迹剧的剧作家,沉醉于自己的才华中。
而在这一天,他的圣迹剧即将上演。
但是红衣教主的出现让观众们的眼光集中在他身上而忽略了圣迹剧,他同时因为提前让演员上演圣迹剧而受到责备,狼狈地逃走了。
随后又引出了卡西莫多这个人物。
他有着法国最丑陋的模样,又是聋子,不会说话,受尽了人们的嘲笑,还被选为了“丑大王”上街游行。
可单纯的卡西莫多根本不知道这是一种侮辱,竟然还自得其乐地坐在所谓的“王座”上,他还以为自己第一次受到了尊重和爱戴。
随着格兰古瓦的足迹到了河滩广场,他遇到了美丽的吉卜赛姑娘爱斯梅拉达。
爱斯梅拉达的舞姿和绝世的美貌深深吸引了他。
随之他一直跟着爱斯梅拉达,并且在她被克洛德掳走时想要救助,但无济于事。
浅析《巴黎圣母院》中的经典人物形象
浅析《巴黎圣母院》中的经典人物形象郭红梅(昌吉学院,新疆昌吉 831100)[摘要]《巴黎圣母院》是法国作家雨果的经典之作,是一部脍炙人口的浪漫主义作品。
除了广为流传的卡西莫多、爱斯美腊达,小说中的甘果瓦,克洛德,古杜勒,虽说不是作者雨果着力最多的对象,但也不失为经典的人物形象。
本文试对这三位人物进行分析,简析他们的人物性格以及在作品中的地位。
[关键词]《巴黎圣母院》;人物;性格分析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不仅思想细致深邃,在建筑艺术方面更是颇有一番研究。
中世纪巴黎的建筑、广场、街道在他的笔下古朴而又不乏宏伟大气。
在这样一个古朴而又宏伟的城市里,作者极力展开想象,在不同的场景设计了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情节,从而塑造了几个性格鲜明,经历迥异而又脍炙人口的人物形象.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立给小说赋予了强烈的艺术魅力.透过卡西莫多、爱斯美腊达表现出的浪漫主义气息,使小说的人物经典绝伦。
除了这样脍炙人口的人物之外,小说中流浪文人比埃尔·甘果瓦,外貌正经的神父克罗德和凄苦可怜古杜勒也是《巴黎圣母院》中不可忽视的人物形象。
1.个性平庸又令人可气的甘果瓦甘果瓦这个人物贯穿了整部小说,小说以他开头,以他结尾。
甘果瓦可谓雨果笔下一个较为平凡而又庸俗的形象。
从他身上看不到爱斯梅拉达所拥有的真善美,也没有流露出克洛德般的阴暗和可怕,更不似加西莫多有极丑与极善的离奇而又完美的结合。
他就是这么一个平庸的人.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平庸的人,竟然有幸和天使般美丽善良的爱斯梅拉达“结婚”,当“妻子”处在危难中时却又对她不管不顾。
小说一开始就介绍了甘果瓦是一名剧作家,他所创作的圣剧似乎没有多少精彩的内容和跌宕起伏的情节,因此没有吸引多少观众。
以致整个圣剧表演过程中不断有人起哄,恶作剧,显得有点乱糟糟。
这好像并没有引起剧作家的反思,反而有些得意。
平庸的剧作家,平庸的剧本,圣剧演成这样也没有引起他深刻的思考.圣剧结束以后,平庸的作家无处可去,尾随爱斯美腊达前行.随后作者简介:郭红梅(1982-),昌吉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法发生的事本该使他的生活发生很大的改变,结果却依然平庸.甘果瓦不小心进入了吉普赛浪人的乞丐区域。
浅谈《巴黎圣母院》里人物的美与丑
艺术大观Art Panorama168浅谈《巴黎圣母院》里人物的美与丑拜梦龙(新疆艺术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摘要:维克多·雨果,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人道主义代表人物,在1831年《巴黎圣母院》问世,其主要宣扬真善美与爱情的人道主义思想,使得雨果在文学领域名声大涨。
这部作品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展现出了一幅人性美与丑、善与恶的画面,在人物形象与内心的描绘上却有着较大的差异,反映了人的美不应该只在意外表,人真正的美在于心灵。
关键词:巴黎圣母院;浪漫主义;美丑;人性一、《巴黎圣母院》概述雨果在法国“七月革命”时期创作出了这部作品,故事背景取自十五世纪路易十一统治之下的法国。
整部作品是以法国标志性建筑——巴黎圣母院,为整个故事发展的中心点,他以整个社会的各个阶层的人物,通过他们的人物性格来进行展示当时的社会背景,通过以社会底层的小人物来代表正面形象,从而反应在中世纪时期教会统治下的黑暗,通过小人物悲惨的遭遇来抒发自己内心的不满,以及通过他们优美高尚的心灵来体现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巴黎圣母院是一部大型的浪漫主义手法的作品,丰富的想象,奇特的结构,是这部作品的特色,对于剧中的人物描写,有着极其强烈的对比,以及对当时社会的阶层差距的描写,把美与丑,善与恶,尊贵与卑微,形象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通过种种事件来刻画出中世纪法国社会的真实生活,通过底层人物的挣扎于反抗,获得观者的心,从而达到作者对于当时社会的上层人物的讽刺。
二、主要人物的美与丑(一)爱斯梅拉达的美与丑作为整部作品的女主角,她是作品中真善美的化身,她美丽动人、坚贞不屈,并且善良可爱,是一个几乎接近完美的形象,在拥有着盛世美颜的外在美前提下,她还拥有着无比高尚、纯洁的心灵美。
或许她是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当中,每天需要面对是肮脏混乱的社会,但是当她遇到别人有困难的时候,她都会义不容辞的进行给予帮助,对于她的个人与她所在的生活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巴黎圣母院》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分析及其美丑对照原则的体现(2)
《巴黎圣母院》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分析及其美丑对照原则的体现【摘要】《巴黎圣母院》是雨果的主要代表作品,其塑造的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让我们印象深刻。
他运用的美丑对照原则将人物的形象衬托得淋漓尽致,同时也深刻表现了小说的主题思想,本文分析了《巴黎圣母院》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并对其运用的美丑对照原则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巴黎圣母院》;主要人物形象分析;美丑对照原则一、《巴黎圣母院》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分析(一)艾斯美拉达的人物形象分析艾斯梅拉达是一位能歌善舞的十六岁少女,她善良美丽,由于从小被吉普赛人从家中偷走,不幸的命运和较低的社会地位使得她一开始就受到人们的歧视,但她却有着一副善良的心肠。
对于爱情她显得是那样的纯洁和单纯,当法比救下她的时候她便深深地爱上了他,而法比也被她的美貌所吸引。
她有宽容的胸怀即使别人伤害过她,但出于爱心也会不计较地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帮助卡西莫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当格兰古瓦将要被乞丐国王绞死的时候,艾丝美拉达为了救下他就承诺要嫁给他,但格兰古瓦想要和她做真正意义上的夫妻,艾丝美拉达却平静地拒绝了他说:“我只爱一个能够保护我的男人。
”和他结婚是为了救他的命,他们之间只能维持名义上的夫妻关系。
对于克洛德的求爱,她直接地予以了拒绝,当她在监狱里克洛德欺骗她说法比已经死了,让她不要再幻想别的男人了,她也没有动摇自己对于爱情的信念说:“如果他已经死了,你为什么还要劝我活下去呢?”。
在绞刑架上,克洛德告诉她说只要她接受他的爱就可以被释放重获新生,她说:“对于你的厌恶要远远大于对绞刑架的厌恶”,最后她宁愿选择死亡也没有屈服于克洛德。
对待卡西莫多她以德报怨,在他接受刑罚口渴的时候是艾丝美拉达勇敢站出来帮助了他,正是这份爱唤醒了他的爱心,后来他不顾生命危险将艾丝美拉达从死刑架上抢救了下来,正是艾丝美拉达的无私爱心,我们才感受到卡西莫多的善良品质,但容貌上的巨大差距使他们没有在一起。
浅析《巴黎圣母院》中人物形象
浅析《巴黎圣母院》中人物形象发布时间:2021-10-21T08:52:51.506Z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16期作者:李颜希[导读] 《巴黎圣母院》是一部浪漫主义长篇小说,其作者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
小说通过对比的手法向人们讲述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的法国的悲剧故事,李颜希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大连 116081 摘要:《巴黎圣母院》是一部浪漫主义长篇小说,其作者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
小说通过对比的手法向人们讲述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的法国的悲剧故事,塑造了许多性格不尽相同的人物角色。
既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还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友爱、舍己为人、善良,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不仅仅体现着真实的人性还歌颂了对真、善、美的追求,散发着时代气息,带给读者深深的震撼与思考。
关键词:《巴黎圣母院》;人物形象:美丑《巴黎圣母院》是以1482年路易十一统治下的法国为背景,讲述了发生在15世纪法国王朝复辟时期的真实历史,将当时的社会百态描写得淋漓尽致。
这部小说是雨果“命运三部曲”中的一部,作品通过对比的手法塑造了美丑、善恶对比强烈的人物形象,他在《<克伦威尔>序言》中曾指出“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背后,美与丑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
整部小说围绕着三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感情进行展开,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克洛德有着蛇蝎心肠,道貌岸然,他狂热地追求爱斯梅达拉无果,便嫁祸爱斯梅达拉杀害了弗比斯,虽有卡西莫多相救,却最终无法改变爱斯梅达拉被绞死的结局,而卡西莫多杀害克洛德后也追随爱斯梅达拉离开了人世。
一、爱斯梅达拉爱斯梅达拉是雨果笔下集真、善、美于一体的完美的艺术形象,却也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人物。
她小的时候被一个吉普赛人从妓女母亲的呵护下偷走,流浪街头只能以卖艺为生,虽然饱尝人世的苦难与艰辛,但是却始终保持着一颗乐于助人、纯真善良的心灵。
她不但美丽可爱而且擅长歌舞,“她皮肤微黑,不过可以想见,白天看起来肯定闪着金光,极为漂亮,就像安达卢西亚或罗马女子那样”,“那张光艳照人的脸每次转向你,乌黑的大眼睛都会向你射去一道电光”这是格兰古瓦第一次见到爱斯梅达拉时的情景,他先是认为爱斯梅达拉是天仙,后认为她是曼纳路斯山的酒神祭女,最后才说是吉卜赛女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用标准文案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Abstract (1)Key words (1)一、人物圆形对照的方式 (2)二、人物圆形对照具体细节 (3)(一)人物之间的圆形对照 (3)1.圆形结构中的直向对照 (3)2.圆形结构中的环向对比 (3)(二)人物自身的圆形对照 (4)1.人物自身的横向对照——内在与外显的矛盾 (4)2.人物自身纵向的对比——过去与现在的变化 (4)(三)人物的纵向圆形对照 (5)1.克洛德的纵向圆形对照 (5)2.卡西莫多的纵向圆形对照 (6)三、圆形对照效果 (7)结语 (8)参考文献 (8)后记 (9)美丑善恶的多重变奏——从《巴黎圣母院》看雨果小说人物的圆形结构张梦源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2008级指导老师:陈玉清摘要:《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浪漫主义大师雨果的代表作之一。
本部作品集中体现了作者的创作原则:圆形对照。
以主人公爱斯梅拉达为圆心,以克洛德、卡西莫多、弗比斯、甘果瓦为圆周线上的人物,通过人物之间的比较以及人物自身的比较来塑造人物形象以及表达作者的主旨:圆满、和谐。
本文以克洛德和卡西莫多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人物自身的比较为主要立足点来探讨圆形对照表达手法的作用及效果。
关键词:巴黎圣母院;圆形结构;克洛德;卡西莫多Round structure of aphasia of the character of Notre-Damede Paris---- from the degree of Claude and QuasimodoZhang MengyuanAbstract:Notre-Dame de Paris (also named as “The Hunchback of Notre-Dame" in English) i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 works of Victor Hugo, the French Romanticism Master. This novel epitomizes Hugo's creation principle-- circular contrasts. The whole story sets Esmeralda, the protagonist, as the core center of a circle, and Claude, Quasimodo, Phoebus and Gringoire as some points on the circumference, hoping to mold the personage's image by comparison and contrast and in the meanwhile, to express the theme--perfection and harmony. This paper aims to discuss the function and effect of circular contrasts by making a deep research and comparison of Claude and Quasimodo.Key words:Notre-Dame de Paris;circular structure;Claude ;Quasimodo在著名的《<克伦威尔>序》中,雨果旗帜鲜明地提出其美学主张。
他说:“她会感到万物中的一切并非都是合乎人情的美,她会发觉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美与恶共存,黑暗与光明相共”①雨果提出具有鲜明辩证精神的美丑善恶对照观点。
认为只有使人物“充满着矛盾,混杂善与恶、兼有天才和渺小”②才能使艺术形象更加真实。
《巴黎圣母院》正是作家依据这一美学原则精心塑造的艺术标本。
一、人物圆形对照的方式《巴黎圣母院》的圆形对照具体讲:“两个节日:宗教节和愚人节;两个王朝:封建王朝和乞丐王朝;两个国王:法兰西国王路易十一和乞丐王国国王克洛潘·图意弗;两种法律:封建王朝和教会所操纵的专门用来镇压穷人的反动法律和乞丐王朝一视同仁的公正法律。
这些都是黑暗与光明的对比。
”③归纳起来讲就是:圆形的环境、圆形的情节、圆形的人物。
其中:人物形象设置的圆形对照是《巴黎圣母院》对照艺术的精华。
人物纵、横、内、外的对照,都表现的非常强烈。
雨果在小说《巴黎圣母院》中以离奇和对比的手法把五百年前法王路易十一统治时期的历史真实:宫廷与教会如何狼狈为奸压迫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怎样同两股势力英勇斗争,艺术的再现于读者的面前。
讲述这些离奇荒诞的情节以及可歌可泣的故事的是书中众多的人物,而这些人物又绝非千篇一律,都是有其独特的个性的,是具有代表性的。
他们围绕着女主人公爱斯梅拉达展开情节,形成了以其为圆心的行星环绕结构,并运用了对比与夸张的手法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
具体来讲是以爱斯梅拉达为圆心人物,以克洛德、卡西莫多、弗比斯、为圆周线人物,通过圆心人物与圆周人物、圆周线人物以及人物自身之间的对比来表现人物。
其中,人物之间的对比是以直向对比和环向对比的形式呈现的。
而人物自身的对照是,通过横向的对照和纵向的对照来实现的,横向的对照:内在与外显的对比;纵向的对照则是:过去与现在的对比。
①雨果著.雨果文集第十七卷文艺理论[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35②雨果著.雨果文集第十七卷文艺理论[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36③人物之间的圆形对照分为:直向对照和环向对照。
直向对比:圆周围人物与圆心人物之间的相互对比,即用克洛德和卡西莫多与爱斯梅拉达对比,突出克洛德以及卡西莫多的性格特点。
环向对照:圆周线上不同人物对待同一事物所采取的不同的方式方法、态度的差异描写,揭示了各个人物心灵的差距,展现了人物的个性,使得人物形象初步明显。
作者将克洛德、卡西莫多与周围人物对比,从而刻画人物的个性特点。
作者不仅通过人物之间的比较来展示人物特色,还用人物自身的比较进一步展示人物的个性,使得人物形象丰满、活跃起来,从而大放异彩。
人物自身的圆形对照包括:横向对照和纵向对照。
而人物的纵向圆形对照则是通过人物前后的个体差异通过不断对比而突出其中变化,引导深究其变化原因,从而达到作者所期望展示的效果。
二、人物圆形对照具体细节(一)人物之间的圆形对照1.圆形结构中的直向对照克洛德与爱斯梅拉达的直向对照。
克洛德与爱斯梅拉达的矛盾是小说的主要矛盾,贯穿小说始终,因此他们的对照也是人物圆心结构里的中心对照。
他们是两种对立的力量,一个是教会的力量,一个是群众的力量,一个是恶的代表,一个是善的化身。
卡西莫多与爱斯梅拉达的对照:他们是两个被人互换的孤独儿,一个奇丑,一个奇美,却同时拥有美好的灵魂。
夸张的仪貌美丑强烈对照,极具浪漫主义色彩,卓绝地衬托出了他们两个互相救援的动人情景,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第一次是爱斯梅拉达给卡西莫多送水的情景,展示了爱斯梅拉达以德报怨的美好心灵。
第二次是卡西莫多救援爱斯梅拉达的情景,展示了卡西莫多的勇敢和心灵的美好。
2.圆形结构中的环向对比自私奸诈的克洛德、容貌丑陋的卡西莫多、虚伪的甘果瓦以及伪善的弗比斯,都同时喜欢上了爱斯梅拉达,却采取了不同的爱的表现形式,正是这些各异的形式展示了各异的人物性格特点。
(1)克洛德与圆周线上他人的对照与甘果瓦对照,一个是老师,一个是学生;一个欲火炎炎,一个情薄意淡;一个贪欲不怕死,一个贪生怕死。
与弗比斯对照,一个是阴沉的牧师,一个是欢快的军人;一个代表神权,一个代表王权;一个淫欲隐蔽,一个公开放荡。
他们既有矛盾,而又互相勾结,同是巴黎人民的敌人。
(2)卡西莫多与其他人的对照与克洛德对照,他们是义父子,义父对爱斯梅拉达充满占有的淫欲,义子对爱斯梅拉达充满真诚的爱慕。
卡西莫多自我牺牲的爱情观和克洛德置人死地的淫欲的态度对照,表现了两种不同的爱情观,两颗不同的心灵。
与甘果瓦对照,他们都受过爱斯梅拉达的恩惠,在对待爱斯梅拉达的态度上,卡西莫多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甘果瓦是“好多债是不偿还的”。
为救护爱斯梅拉达,卡西莫多勇敢无私,不怕牺牲,甘果瓦则怯懦自私,贪生怕死,反映出人性的差异。
与弗比斯对照,一个容貌丑陋心灵美好,一个容貌漂亮心灵丑恶,他们的对照说明了外表俊美的心灵未必善良,外表丑陋的心灵未必不善。
综上所述,正是通过这一系列的对比,从而达到作者的意图:读者脑海中的人物形象变得立体丰满,并让读者在不自觉中产生一种自我意识的判断,一种对人物形象更深刻的认识与体悟。
(二)人物自身的圆形对照1.人物自身的横向对照——内在与外显的矛盾人物内在与外显的矛盾冲突,使得人物的性格特征更加真实,具有个性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克洛德的横向对照。
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人物,他集中体现了作者发展的圆形人物理念。
作者用了很多篇幅来描写他的善举和忍受世俗情欲煎熬的痛苦。
他年轻时善良,聪明好学,抚育兄弟,收养孤儿。
但随着宗教地位的日益高升,他越来越有了人的悲哀。
特别是在遇到爱斯梅拉达之后,克洛德兽性的一面就曝光在了读者的面前,但即使是在迫害爱斯梅拉达的途中,仍有许多文字在展现他的自责与自救,只是欲火太大,大到足以焚烧他本人。
他即是一个被宗教禁欲主义挤压变形的人,同时又是反动教会的代表人物。
2.人物自身纵向的对比——过去与现在的变化人物形象随着时间、事件的变化而变化,《巴黎圣母院》人物变化最明显的就是:克洛德和卡西莫多。
克洛德的纵向变化是一个感性战胜知性,兽性战胜人性的过程。
年轻时的克洛德有着人性美好的一面:善良、聪明。
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特别是在遇到爱斯梅拉达之后兽性的一面就暴露无遗了。
一步步走向情感的深渊,成为扼杀自己和爱人的刽子手。
卡西莫多的纵向变化是一种爱情战胜亲情的过程。
在没有遇到爱斯梅拉达之前,亲情就是卡西莫多的一切,克洛德就是他的生命,但是在遇到美丽的爱斯梅拉达之后,他所谓的爱情渐渐战胜并取代了亲情,甚至因为爱斯梅拉达的死而杀死了养父克洛德。
(三)人物的纵向圆形对照1.克洛德的纵向圆形对照克洛德的纵向变化是一个感性战胜知性,兽性战胜人性的过程。
从作品本身来看,作者对克洛德倾注了巨大的热情。
从他的童年一直写到他的死亡。
不仅写了他的外表、他的思想、他的博学,而且还通过他的兄弟若望,养子卡西莫多,学生甘果瓦,情敌弗比斯,“爱人”爱斯梅拉达,写出了他的追求、探索、成功以及失败,他的痛苦,他的失望,他的毁灭,而把这样一个悲剧人物从里到外,活生生、赤裸裸地坦露在读者面前的,不是爱斯梅拉达等人物能与之匹故的。
随着时间的流逝,人的变化也悄然而至。
“于是他越来越博学了,同时,很自然的,他也越来越有了神甫的谨严,越来越有了人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