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课件:8 消化道感染细菌
合集下载
消化道感染细菌课件
直接接触感染。
症状:腹泻、腹痛、发热
02 等。
治疗:抗生素治疗,补液
04 治疗等。
弯曲菌
弯曲菌是一种与人类腹泻相关的细菌,主要通过 01 食用受污染的肉类、牛奶和接触感染者的粪便传
播。
症状:急性胃肠炎,包括腹泻、腹痛、发热等。 02
治疗:抗生素治疗,补液治疗等。 03
消化道感染细菌的预防与治
03
推广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 鼓励接种抗感染疫苗
06
消化道感染细菌病例分享
病例一:急性肠炎
01 急性肠炎是消化道感染细菌的常见病例,主要症 状包括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
02 病原体多为病毒和细菌,如轮状病毒、腺病毒、 大肠杆菌等。
02 治疗以补液、止泻、抗炎为主,多数患者经过及 时治疗可痊愈。
病例二:细菌性痢疾
消化道感染细菌课件
目录
• 消化道感染细菌概述 • 常见消化道感染细菌 • 消化道感染细菌的预防与治疗 • 消化道感染细菌的实验室检测 • 消化道感染细菌的流行病学与控制 • 消化道感染细菌病例分享
01
消化道感染细菌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消化道感染细菌是指存在于消化道中的细菌,可引起消 化道感染和炎症。
分类
根据感染部位和病原体,消化道感染细菌可分为口腔、 食道、胃、小肠、大肠等部位的感染。
感染途径与机制
01
感染途径
消化道感染细菌主要通过口摄入或吸入污染食物 、水等途径传播。
02
感染机制
细菌在肠道定植后,可引起肠道菌群失调和免疫 反应,进而导致感染和炎症。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消化道感染细菌可引起腹痛、腹泻、恶心、呕吐 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等。
症状:腹泻、腹痛、发热
02 等。
治疗:抗生素治疗,补液
04 治疗等。
弯曲菌
弯曲菌是一种与人类腹泻相关的细菌,主要通过 01 食用受污染的肉类、牛奶和接触感染者的粪便传
播。
症状:急性胃肠炎,包括腹泻、腹痛、发热等。 02
治疗:抗生素治疗,补液治疗等。 03
消化道感染细菌的预防与治
03
推广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 鼓励接种抗感染疫苗
06
消化道感染细菌病例分享
病例一:急性肠炎
01 急性肠炎是消化道感染细菌的常见病例,主要症 状包括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
02 病原体多为病毒和细菌,如轮状病毒、腺病毒、 大肠杆菌等。
02 治疗以补液、止泻、抗炎为主,多数患者经过及 时治疗可痊愈。
病例二:细菌性痢疾
消化道感染细菌课件
目录
• 消化道感染细菌概述 • 常见消化道感染细菌 • 消化道感染细菌的预防与治疗 • 消化道感染细菌的实验室检测 • 消化道感染细菌的流行病学与控制 • 消化道感染细菌病例分享
01
消化道感染细菌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消化道感染细菌是指存在于消化道中的细菌,可引起消 化道感染和炎症。
分类
根据感染部位和病原体,消化道感染细菌可分为口腔、 食道、胃、小肠、大肠等部位的感染。
感染途径与机制
01
感染途径
消化道感染细菌主要通过口摄入或吸入污染食物 、水等途径传播。
02
感染机制
细菌在肠道定植后,可引起肠道菌群失调和免疫 反应,进而导致感染和炎症。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消化道感染细菌可引起腹痛、腹泻、恶心、呕吐 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等。
《消化系统细菌感染》课件
药物合成
通过化学合成方法,改进现有抗菌药物的分子结构,以提高疗效和 降低副作用。
新型诊断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分子诊断
01
利用基因测序和PCR等技术,对消化系统感染病原菌进行快速
、准确的检测和鉴定。
免疫诊断
02
开发针对消化系统细菌感染的特异性抗体或抗原,用于免疫学
诊断方法的建立。
光学诊断
03
利用内窥镜和荧光成像等技术,实现感染部位的直观观察和诊
《消化系统细菌感染 》PPT课件
THE FIRST LESSON OF THE SCHOOL YEAR
目录CONTENTS
• 消化系统细菌感染概述 • 消化系统常见细菌感染 • 消化系统细菌感染的治疗 • 预防与控制 • 消化系统细菌感染研究进展
01
消化系统细菌感染 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消化系统细菌感染是指病原菌通 过口腔和肠道侵入消化道,引起 消化道感染的疾病。
分类
根据病原菌种类和感染部位的不 同,消化系统细菌感染可分为胃 炎、肠炎、胆囊炎等。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
消化系统细菌感染的常见病原体有大 肠杆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等,这 些病原体通常通过食物、水源或接触 传播。
发病机制
消化系统细菌感染的发病机制涉及病 原菌粘附、侵入、增殖和释放毒素等 多个环节,这些过程与宿主免疫反应 相互作用,导致炎症和组织损伤。
志贺氏菌感染
是引起细菌性痢疾的主要 原因,通过粪口传播,可 引起腹泻、腹痛等症状。
霍乱弧菌感染
是引起霍乱的病原菌,通 过水传播,可引起严重的 腹泻和呕吐等症状。
胆道感染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胆道感染主要由肠道细菌逆行感 染引起,常见的细菌有大肠杆菌
通过化学合成方法,改进现有抗菌药物的分子结构,以提高疗效和 降低副作用。
新型诊断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分子诊断
01
利用基因测序和PCR等技术,对消化系统感染病原菌进行快速
、准确的检测和鉴定。
免疫诊断
02
开发针对消化系统细菌感染的特异性抗体或抗原,用于免疫学
诊断方法的建立。
光学诊断
03
利用内窥镜和荧光成像等技术,实现感染部位的直观观察和诊
《消化系统细菌感染 》PPT课件
THE FIRST LESSON OF THE SCHOOL YEAR
目录CONTENTS
• 消化系统细菌感染概述 • 消化系统常见细菌感染 • 消化系统细菌感染的治疗 • 预防与控制 • 消化系统细菌感染研究进展
01
消化系统细菌感染 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消化系统细菌感染是指病原菌通 过口腔和肠道侵入消化道,引起 消化道感染的疾病。
分类
根据病原菌种类和感染部位的不 同,消化系统细菌感染可分为胃 炎、肠炎、胆囊炎等。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
消化系统细菌感染的常见病原体有大 肠杆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等,这 些病原体通常通过食物、水源或接触 传播。
发病机制
消化系统细菌感染的发病机制涉及病 原菌粘附、侵入、增殖和释放毒素等 多个环节,这些过程与宿主免疫反应 相互作用,导致炎症和组织损伤。
志贺氏菌感染
是引起细菌性痢疾的主要 原因,通过粪口传播,可 引起腹泻、腹痛等症状。
霍乱弧菌感染
是引起霍乱的病原菌,通 过水传播,可引起严重的 腹泻和呕吐等症状。
胆道感染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胆道感染主要由肠道细菌逆行感 染引起,常见的细菌有大肠杆菌
消化道感染细菌PPT课件
福氏志贺菌在SS琼脂-平板上产生的菌落
19
第二节 志贺菌属
二、致病性
侵袭力
(一)致病物质
内毒素
外毒素
-
20
菌毛吸附肠黏膜上皮细胞 黏膜层形成感染灶 释放毒素
肠黏膜 局部炎症
刺激肠壁 自主神经
出血、坏死、 溃疡
黏液脓血便
肠蠕动↑ 肠肌痉挛 腺体分泌↑
腹痛、腹泻 里急后重
-
吸收入血 发热、白细 胞↑
对人类有致病作用的主要有埃希菌属、志贺菌 属、沙门菌属、弧菌属、幽门螺杆菌、弯曲菌 属、变形杆菌属等。
-
4
第一节 埃希菌属
俗称大肠杆菌,是人和动物肠道的正常菌群。某些血 清型埃希菌为致病菌,可直接引起肠道感染。
一、生物学性状
形态
培养
抗原
抵抗力
-
5
一、生物学性状
大肠埃希菌为G-短小杆菌,多数有周身鞭毛、普 通菌毛和性菌毛。
形态 培养 抗原 抵抗力
-
15
第二节 志贺菌属
人类细菌性痢疾的病原菌,俗称痢疾杆菌。
一、生物学性状
形态 培养 抗原 抵抗力
• A群:痢疾志贺菌 • B群:福氏志贺菌 • C群:鲍氏志贺菌 • D群:宋内志贺菌
-
16
一、生物学性状
志贺菌为G-性短小杆菌,无鞭毛,有菌毛。
需氧或兼性厌氧,营养要求不高,易培养,绝大多 数菌株不分解乳糖,故在SS等鉴别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落 呈半透明的光滑型菌落。
-
慢性细菌性痢疾
病程持续两个月以 上,反复发作,腹 部不适,腹泻次数 不定,以粘液便为 主。
23
三、微生物学检查
(一)标本采集
脓血粘液便 (二)检查方法
消化道感染细菌最终版课件
病例8
• 男性患者,42岁,两年来上腹经常疼痛,打饱 嗝,近半月加重,纤维胃镜检查胃活检组织中 分离到革兰阴性弧形、S形或海鸥状细菌,菌 体一端或两端可有多根带鞘鞭毛,运动活泼。
• 思考题: • 慢性胃炎和哪种病原菌感染有关?有何危害? • 此病原菌生物学特性有哪些? • 感染后应如何进行治疗?
第四节 幽门螺杆菌
慢性细菌性痢疾:病程迁移两个月以上
带菌者
三、微生物学检查
新鲜脓血便 / 肛拭
※立即送检 / 暂用30%甘油缓冲盐水保存
快速诊断
荧光菌球试验 协同凝集试验 免疫染色 乳胶凝集 PCR
分离培养 SS平板(无色半透明小菌落) 双糖培养基(生化反应) 血清学反应(玻片凝集) 毒力试验(豚鼠角膜结膜炎)
四、防治原则
(二)病人细菌学检查
1、标本: 肠外感染取中段尿、血液、脓液等 腹泻取粪便
2、分离培养与鉴定: 肠外感染:涂片染色,血平板,IMViC,
尿路感染每毫升细菌数≥10万 肠内感染:EMB、SS平板挑选可疑菌落,再
检测不同类型肠毒素、毒力因子和 血清型(ELISA、基因探针、PCR)
四、防治原则 预防
第二节 志贺菌属 shigella
是人类※细菌性痢疾最为常见的病原菌,
一、生物学性状
俗称痢疾杆菌dysentery bacteria
形态、染色、培养 ※无鞭毛,有菌毛,半透明光滑菌落, 宋内志贺菌扁平粗糙型,
※ EMB、SS培养基无色 生化反应 能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
※不分解乳糖(除宋内志贺菌)
※传染源:患者和带菌者 ※粪—口传播 ※感染灶局限于结肠粘膜层,一般不入血 SIgA ,病后免疫期短,也不巩固 潜伏期1~3天
致病物质
消化道细菌感染课件
消化道细菌感染
26
第二十七页,共一百一十七页。
5.肠集聚(jíjù)性大肠埃希菌EAEC/EaggEC
➢ 质粒编码粘附(zhān fù)素(Bfp、AAF/Ⅰ、 AAF/Ⅱ) 使细菌吸附在肠粘膜细胞表面。
➢ 细菌在肠粘膜细胞表面自动聚集,形成砖状排 列。
➢ 刺激粘液大量分泌。 ➢ 婴儿持续性腹泻。
消化道细菌感染
9
第十页,共一百一十七页。
• 荚膜抗原,多糖抗原 • 包绕O抗原外,如K抗原、Vi抗原等 • 不耐热,60℃ 30分钟即被破坏 • 可阻断O抗原与相应抗体的结合
• H抗原:即细菌的鞭毛蛋白 • 不耐热,60℃ 30分钟即被破坏; • 其特异性取决于多肽链氨基酸的组成(zǔ 、排 chénɡ)
列顺序和空间构型。 • IgG型抗体
消化道细菌感染
10
第十一页,共一百一十七页。
肠道杆菌(gǎnjūn)抗原构造示意 图
鞭毛抗原(H)
荚膜抗原(kàngyuán):K或 Vi抗原(kàngyuán)
菌体抗原(kàngyuán) (O)
消化道细菌感染
11
第十二页,共一百一十七页。
五、抵抗力 不强
六、易变异(biànyì)
•急性细菌性痢疾
消化道细菌感染
27
第二十八页,共一百一十七页。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1、临床细菌学检查 标本 肠外感染:尿液;脓液;血液
肠道感染:粪便
分离培养 计数培养
纯培养
形态学检查 生化反应(fǎnyìng) 毒素检测
血清
报告(消bà化o道gà细o菌)结感染果
28
第二十九页,共一百一十七页。
埃希菌属鉴定
➢ 肠杆菌科:革兰氏染色阴性、触酶阳性、氧化酶阴性、硝 酸盐还原试验阳性。
《消化道感染细菌》课件
休息与活动
患者应充分休息,遵医嘱治疗,同时 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 。病情好转后,可适当进行轻度的活 动,以促进康复。
康复指导
定期复查
治疗结束后,患者应遵医嘱定期 到医院复查,以便及时发现并处
理可能出现的复发或并发症。
预防措施
预防消化道感染细菌的再次发生, 患者应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 食用不洁食品,加强锻炼,增强体 质。
食物中毒的症状
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发热等。
案例三:旅游者腹泻的预防与控制
旅游者腹泻的症状
腹泻、腹痛、恶心、呕吐等。
感染原因
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摄入被细菌污染的食物或水,或者接触了被污 染的物品。
控制方式
加强旅游者的卫生宣传和教育,提醒他们注意饮食卫生和环境卫生 ,同时加强旅游目的地的卫生监管和检测。
消化道感染细菌的症状与影响
症状
消化道感染细菌的症状主要包括腹泻、腹痛、恶心、呕吐等 消化系统症状,严重时可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全身症状 。
影响
消化道感染细菌对人类健康产生严重影响,可导致急性肠胃 炎等疾病,严重时可危及生命。同时,消化道感染细菌也对 社会和经济产生一定影响,如医疗资源的占用和疾病导细菌,可引起食物中毒和胃肠 炎。
预防沙门氏菌感染的关键是保持 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避免食用 不洁食品。
它通常通过食用被污染的食物或 水传播,导致恶心、呕吐、腹泻 、腹痛等症状。
沙门氏菌病通常在感染后1-2周内 自行消退,但某些血清型可能导 致严重的疾病,如败血症和伤寒 。
健康教育
医护人员应对患者进行消化道感染 细菌的健康教育,使其了解防治知 识,降低复发风险。
Part
05
消化道感染细菌的案例分析
消化道感染感染常见微生物(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件)
2023/7/28
15
① 肠产毒素型大肠杆菌(ETEC)
是婴幼儿和旅游者腹泻的重要病原菌,ETEC的致病物质主要是肠毒 素和定植因子。
② 肠致病型大肠杆菌(EPEC))
是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菌,严重者可致死 ,主要致病机理—— 破坏微绒毛刷状缘。
③ 肠侵袭型大肠杆菌(EIEC)
较少见,主要侵犯较大儿童和成人。所致疾病很像菌痢,腹泻呈脓血 便,有里急后重,故曾称志贺样大肠杆菌(shigelloid E.coli)。 致 病物质为定植因子和内毒素
2023/7/28
45
1. 致病物质
➢ 鞭毛、菌毛 鞭毛——运动活泼 有助于细菌穿过肠粘膜表面粘液层 而接近肠壁上皮细胞 普通菌毛
是细菌定居于小肠所必须的因子
➢ 霍乱肠毒素:——外毒素
A亚单位 (毒性亚单位)
作用于腺苷环化酶,使细 胞内cAMP水平升高,主 动分泌Na+、K+、HCO3和水,导致严重的腹泻与 呕吐
◆分离出病原菌是最可靠的方法 ◆检测Vi Ab用于带菌者初筛 ——Vi抗体效价≥1:10时 ,再作分离培养以确诊。
2023/7/28
38
(三)防治原则
1. 一般预防:即控制传染病的三个环节。 2. 特异性预防 3. 治疗:氯霉素、环丙氟哌酸等
2023/7/28
39
弧菌属
2023/7/28
40
菌体短小,弯曲成弧形、革兰阴性菌
• 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因
3/7/28
57
• 形态结构: – 革兰阴性,细长弯曲,呈S形、逗点状、海鸥状,有鞭毛
• 培养特性: – 微需氧,42℃,营养要求高
• 致病:
– 是禽类肠道的正常菌群,经粪-口途径感染,引起婴儿急 性肠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肠道感染
1)肠产毒性大肠杆菌(enterotoxigenic E.coli,ETEC) 2)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nteropathogenic E.coli,EPEC) 3)肠侵袭性大肠杆菌(enteroinvasive E.coli,EIEC) 4)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enterohemorrhagic E.coli,EHEC) 5)肠集聚性大肠杆菌
食物被粪便污染的指标
一、生物学性状
❖ G-菌 ❖ 多有周鞭毛,
普通菌毛、性菌毛 ❖ 致病性与菌毛有关
培养特性与生化反应
❖ 营养要求不高,普通平板,灰白色、圆形、光滑、 中等大小的菌落;液体培养呈浑浊生长
❖ 生化反应活泼,IMViC实验结果++-- ❖ 发酵葡萄糖等,产酸产气 ❖ 分解乳糖、硫化氢-、动力+,
H-O抗原及S-R菌落 变异等
第一节 埃希菌属
❖ 有6个种,其中大肠埃希菌(E.coli)最常见,重要的一
个菌种 肠道中重要的正常菌群,出生后数小时就进入肠道,
终生伴随,为宿主提供具有营养作用的合成代谢产物 肠道外感染:免疫力下降或侵入到肠道外组织器官,
成为条件致病菌 肠道内感染:有一些血清型大肠埃希菌具有致病性 在环境卫生和食品卫生学中,作为水源、
生化反应:
乳糖发酵试验: 初步鉴别肠道致病菌和肠道非致病菌
常用SS培养基(选择培养基)分离细菌
乳糖发酵试验
SS培养基
非致病菌(大肠)
+
红色大菌落(分解乳糖)
致病菌 (伤寒、痢疾) - 无色半透明小菌落(不分解乳糖)
*SS培养基: 基础培养基,乳糖(底物), 胆盐、煌绿(抑制非 致病菌),中性红(指示剂)
可与沙门菌、志贺菌区别
产气杆菌 --++
分解乳糖(区别于致病菌)
抗原结构
主要有O、H、K 抗原,血清型分型的基础
❖ O抗原 ❖ H抗原 ❖ K抗原
血清学分型 鞭毛抗原 O抗原外层
超过170种 56种 菌毛抗原/荚膜抗原 100种以上
命名: 如 O157:H7大肠埃希菌
二、致病性
1、致病物质
黏附素: 黏附在泌尿道和肠道细胞
第八章 胃肠道感染细菌
胃肠道感染细菌
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的细菌。 通过粪便排出体外,分布于水和土壤中,经污
染的手、水、食物等进入体内,引起胃肠道传 染病。 包括:
➢ 肠杆菌科 ➢ 弧菌属 ➢ 幽门螺杆菌 ➢ 弯曲菌属 ➢ 其他
肠杆菌科
寄居人和动物肠道中 一大群生物学性状相似的 革兰阴性杆菌
产生志贺毒素(Stx)---细胞毒,破坏肠绒毛 ❖ 选择性破坏肾小球内皮细胞---急性肾衰 ❖ 临床表现: 轻重不一
10%为十岁以下患儿,有严重并 发症(急性肾衰竭),死亡率高
❖ 重要血清型:O157:H7
5、肠集聚性大肠杆菌(enteroaggregative E.coli, EAEC)
❖ 引起婴儿持续性腹泻、脱水、偶有血便 ❖ 致病物质:质粒编码的蛋白 ❖ 致病机制:介导细菌聚集性黏附与肠粘膜细胞,刺
多为正常菌群,少数致病 包括
埃希菌属(大肠埃希菌) 志贺菌属(痢疾杆菌) 沙门菌属(伤寒沙门菌 等) 其他属
共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特性
1. 形态结构相似 2. 培养要求不高 3. 生化反应活泼 4. 抗原结构复杂 5. 抵抗力不强 6. 易发生变异
1. 形态结构相似
中等大小 G- 杆菌 无芽胞 大多有菌毛、鞭毛 少数有荚膜
外毒素
志贺毒素Ⅰ和Ⅱ 不耐热肠毒素Ⅰ和Ⅱ 耐热肠毒素a和b 溶血素A
其他:内毒素、III型分泌系统等
2、所致疾病:
❖ 肠道外感染: 化脓性感染和泌尿道感染最常见, 多属于内源性感染 (1)泌尿道感染:上行性感染 (2)败血症 (3)新生儿脑膜炎
❖ 胃肠炎:某些致病性血清型菌株引起,属外源性感 染,食入污染的食物和水,主要有五种类型
激分泌功能,导致腹泻
引起胃肠炎的大肠埃希菌
菌株 ETEC EIEC EPEC EHEC EAEC
作用部 位 小肠 大肠 小肠
大肠
小肠
疾病与症状
致病机制
旅行者腹泻;婴幼儿腹泻;水 样便,恶心,呕吐,腹痛,低 热(似霍乱)
质 粒 介 导 LT 和 ST 肠 毒 素 , 大 量 分 泌液体和电解质;黏附素
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菌 致病机理
不产生毒素,靠菌毛粘附于微绒毛,大量繁殖破 坏肠粘膜微绒毛
黏膜上皮细胞结构和功能受损,导致腹泻
4、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nterohemorrhagic E.coli, EHEC)
❖ 出血性结肠炎和溶血性尿毒综合征的病原 ❖ 污染食品是EHEC感染的重要传染源,如牛肉 ❖ 致病物质是菌毛和毒素
4 抗原结构复杂
❖ O抗原:耐热性菌体抗原;细胞壁脂多糖,稳定, 种特异性,刺激机体产生IgM抗体
❖ H抗原:鞭毛蛋白,不耐热,失去后运动消失, 刺激机体产生IgG抗体
❖ 荚膜抗原:多糖类物质,位于O抗原外围。 如K抗原
6.易变异
通过
接合 转导 溶原性转换
引起
耐药性变异 毒力变异 生化反应变异
水样便,继以少量血便,腹痛,质粒介导侵袭和破坏结肠粘膜上皮
发热(似菌痢)
细胞
婴儿腹泻;水样便,恶心,呕 吐,发热
(enteroaggregative E.coli,EAEC)
五种引起胃肠炎的大肠埃希菌
1、肠产毒性大肠杆菌(enterotoxigenic E.coli, ETEC)
婴幼儿和旅游者腹泻的主要病原菌,症状从轻 度腹泻到严重霍乱样腹泻 ❖ 致病物质 肠毒素:不耐热肠毒素(LT) LT-Ⅰ主要致病物质
耐热肠毒素(ST) STa 致病 定植因子(菌毛):黏附作用,失去定植因子的菌株
不引起腹泻
肠毒素(LT、ST)的作用机制
❖ LT:B亚单位与神经节苷脂GM1受体结合
A亚单位穿膜活化腺苷酸环化酶
ATP转化成cAMP,cAMP升高
水、电解质过度分泌,腹泻 ❖ LT与霍乱肠毒素氨基酸同源性达75% ❖ ST的中间产物为cGMP
一个A亚单位 五个B亚单位
2.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nteroinvasive E.coli, EIEC)
❖ 似菌痢,脓血便,有里急后重
❖ 致病机理
不产生肠毒素
靠侵袭力侵袭结肠粘膜上皮细胞,生长繁殖
导致组织破坏,引起炎症、溃疡 便
血性黏液
3.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nteropathogenic E.coli, EPE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