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旅夜书怀》三维目标教案
《旅夜书怀》教案
《旅夜书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旅夜书怀》。
(2)理解诗文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在旅途中的孤独与无奈,体验人生的酸甜苦辣。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语句翻译。
2. 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含蓄的情感和寓意。
2.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心情。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课件。
2. 诗文原文。
3. 相关背景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杜甫的生平事迹。
(2)阐述《旅夜书怀》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互相讨论,解答诗文中的字词问题。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文中的重点字词和语句。
(2)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孤独与无奈。
(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与诗人产生共鸣。
5. 课堂小结:6. 作业布置:(1)让学生背诵《旅夜书怀》。
(2)写一篇关于《旅夜书怀》的读后感。
7.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组织学生探讨杜甫的其他诗作,如《春望》、《登高》等,比较它们的异同,进一步理解杜甫的诗歌风格。
2. 文学鉴赏:引导学生学习古代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如关注、作者、注释、意象、关键词等,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七、课堂互动: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诗中的景物描写与诗人情感之间的关系。
2. 分享感受: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诗中“旅夜”和“书怀”两个主题的理解,以及它们如何相互交织。
八、实践环节:1. 创作练习:鼓励学生尝试仿写一首以“旅夜”为主题的诗,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公开课教案《旅夜书怀》
公开课教案《旅夜书怀》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旅夜书怀》的诗句,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背景及其在唐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诗句的理解与背诵。
2. 分析诗人的情感及其表达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诗句中的意境与情感的把握。
2. 杜甫在唐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诗人杜甫的生平介绍、《旅夜书怀》的原文、翻译和赏析。
2. 准备相关的古典诗词鉴赏资料,供学生讨论和分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诗人杜甫的生平背景及其在唐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引导学生对杜甫产生兴趣。
2. 朗读课文:学生齐读《旅夜书怀》,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翻译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对诗句进行翻译,理解诗文内容。
4. 分析鉴赏: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句中的意境与情感,教师给予指导。
5. 联系背景:介绍杜甫创作《旅夜书怀》的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
6.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8.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背诵《旅夜书怀》,并写一篇简短的鉴赏心得。
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杜甫及其他唐代诗人的研究热情。
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引导学生比较杜甫的《旅夜书怀》与其他唐代诗人的作品,如王维的《相思》、李白的《静夜思》等,分析各自的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
2. 文学鉴赏:邀请专家或教师进行专题讲座,介绍杜甫诗歌的鉴赏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七、课堂互动:1. 提问环节:教师针对诗句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诗句的赏析,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促进课堂互动。
《旅夜书怀》教案
《旅夜书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旅夜书怀》。
(2)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的意境和情感。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旅夜书怀》。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旅途中的孤独和忧伤,理解诗人的家国情怀。
(2)学会珍惜亲情、友情和家乡情怀。
(3)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
2. 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分析。
3. 诗歌的韵律和结构特点。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主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旅夜书怀》的原文和注释。
2. 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图片。
3. 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旅夜书怀》的原文,引导学生朗读。
(2)简要介绍诗人杜甫的背景和创作风格。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字词含义。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分享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2)教师讲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5.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理解诗的主旨。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7. 课后作业(1)背诵《旅夜书怀》。
(2)写一篇关于《旅夜书怀》的读后感。
(3)进行诗歌创作练习,模仿杜甫的风格。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将《旅夜书怀》与杜甫的其他诗作进行对比,如《月夜忆舍弟》、《春望》等,分析其创作风格和主题的异同。
2. 文化探究:引导学生探讨杜甫诗歌中所体现的家国情怀,结合历史背景,了解杜甫诗歌的社会意义。
杜甫《旅夜书怀》教案
杜甫《旅夜书怀》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旅夜书怀》的诗文。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文内容,领会杜甫的思想感情。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2.1 诗文背诵学生能够熟练背诵《旅夜书怀》。
2.2 诗文分析学生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理解杜甫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3.1 诗文内涵学生能够深入领会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
3.2 诗文背景学生能够了解杜甫创作《旅夜书怀》的背景。
四、教学方法4.1 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4.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分享对杜甫思想感情的理解。
4.3 分析法教师对诗文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深入领会杜甫的表达技巧和情感内涵。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课堂初始,教师可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
5.2 诗文朗读让学生多次朗读《旅夜书怀》,感受诗文的韵律美,体会杜甫的情感。
5.3 诗文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等,探讨杜甫表达的思想感情。
5.4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杜甫思想感情的理解,培养合作与交流能力。
5.5 诗文背诵在课堂尾声,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旅夜书怀》的背诵,巩固学习成果。
5.6 总结与拓展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对有兴趣深入学习杜甫诗歌的学生提供拓展建议。
六、教学评价6.1 过程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朗读、讨论和分析等环节,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确保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并理解诗文。
6.2 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堂总结和学生作业(如作文、练习题等),评估学生对《旅夜书怀》的理解程度和诗歌鉴赏能力。
七、作业布置7.1 背诵《旅夜书怀》要求学生在家中进行诗文的背诵,加强记忆。
7.2 诗歌鉴赏练习选取其他杜甫的诗作,让学生分析其中的意象和思想感情,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旅夜书怀》教案
《旅夜书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旅夜书怀》。
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学会在现实生活中积极面对困难,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歌中意象和情感的分析。
3. 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歌深层含义的解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诗歌内容、诗人背景、相关图片等。
2. 准备诗歌的朗读录音,以便学生跟读和模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杜甫的背景和诗歌创作风格。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旅夜书怀》,提问:“旅夜”和“书怀”分别代表了什么意义?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注意字词的正确发音和节奏。
学生尝试背诵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解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教师解析诗中的深层含义,阐述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
5. 情感教育: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诗人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在现实生活中积极面对困难,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朗读和背诵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阅读古典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7. 作业布置:学生回家后完成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学生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古典诗歌,分析其意象和情感,准备在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教师提供其他杜甫的诗作,如《月夜忆舍弟》、《春望》等,让学生对比《旅夜书怀》的风格和主题。
《旅夜书怀》教案2
《旅夜书怀》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旅夜书怀》。
(2)理解诗文的内容,把握诗文的主题和情感。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体会诗人的写作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旅夜书怀》。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的孤独和忧愁,理解诗人在旅途中的心境。
(2)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掌握,包括诗句的理解和记忆。
2. 诗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体会诗人的写作技巧。
3. 诗文情感的把握,理解诗人在旅途中的心境。
三、教学难点1. 诗中一些生僻词汇的解释和理解。
2. 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分析。
3. 诗文主题的深入探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探究。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采用情感共鸣法,让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人杜甫的背景和创作风格,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和背诵《旅夜书怀》,理解诗文内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4. 案例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5. 情感共鸣:让学生谈谈对诗中情感的理解和感受,分享自己的经历。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主题和情感。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探讨等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评价,检查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情况。
3. 能力测试:通过相关的练习题,测试学生对诗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旅夜书怀》教案2
《旅夜书怀》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旅夜书怀》。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体会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旅夜书怀》。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在旅途中的孤独和无奈,培养学生的同情心。
(2)领悟诗中的哲理,引导学生珍惜生活中的点滴。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理解与朗读。
2. 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解释。
2. 诗人的情感体验和哲理的领悟。
四、教学准备1. 诗文材料:《旅夜书怀》文本。
2.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旅夜书怀》的插图,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
简介诗人杜甫的生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旅夜书怀》,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引导学生理解诗文内容,感知诗歌情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等。
4. 讲解分析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解释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如“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等。
5.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诗中“旅夜书怀”情感的理解。
引导学生珍惜生活中的点滴,感悟人生哲理。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理解和朗读。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旅夜书怀》。
7. 课后作业背诵《旅夜书怀》;写一篇关于诗文感悟的短文。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熟练朗读和背诵《旅夜书怀》,正确解释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合作探讨,深入解读诗文,学会欣赏古典诗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诗人的情感,领悟诗中的哲理,培养珍惜生活的态度。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旅夜书怀/杜甫》教学设计(安徽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旅夜书怀/杜甫》教学设计(安徽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旅夜书怀》。
(2)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3)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体会诗人的忧国忧民之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国家、人民的关爱之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对社会、对人生的关注。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与朗读。
2. 诗歌意象的分析与意境的感悟。
3. 诗人思想感情的把握。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隐含的意境与情感的理解。
2. 诗歌创作背景的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内容。
2. 运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利用合作学习法,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提问:同学们对《旅夜书怀》这首诗有什么了解?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字词和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讲解分析:(1)解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忧国忧民之心。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进入诗歌情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2)引导学生讨论诗人的情感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7. 作业布置:(1)背诵《旅夜书怀》。
(2)写一篇关于《旅夜书怀》的读后感。
8. 板书设计:旅夜书怀意境国家民生六、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思考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学生的学习状况等,以便对今后的教学进行改进和优化。
杜甫《旅夜书怀》教案(精选5篇)
杜甫《旅夜书怀》教案(精选5篇)杜甫《旅夜书怀》教案篇1【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诵读诗歌,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思路和技巧;结合高考考纲,熟悉意境题、炼字题的答题步骤;理解诗中的抒情方式(直接、间接抒情),体会杜甫诗歌的沉郁风格。
2、过程与方法目标:品读诗歌语言,诵读诗歌,走进诗歌意境,聆听诗人心声,感悟诗人情怀;学生展示预习问题,老师点评、补充;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学生在检测训练中再次体会杜甫诗歌的沉郁风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当时孤苦寂寞、漂泊无依的感情,体味杜甫寄托于诗中的感慨身世家国之情与伟大抱负,学会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重点】联系高考有关考点,学会从意象、意境的分析和重要句子的理解等方面来鉴赏诗歌。
【教学难点】诗中反衬、反语和比喻辞格表现出来的沉郁风格。
【教学方法】吟咏,赏读结合;讨论、讲析相互结合;问题探究法。
【教学课时】1课时一、导入以杜甫晚年的图象导入(多媒体展示)。
二、请同学们谈谈鉴赏诗歌的方法。
如: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即)--知人知世据意推志(展示)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即抓住)--意象意境思想情感三、走进诗歌,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1、题目与诗句怎样对应?2、通过“旅”字看背景:“旅夜书怀”顾名思义就是旅途中夜里写下的抒发自己情感的诗。
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春天,杜甫携家人再次回到成都,给严武做节度参谋,生活暂时安定下来。
但不料第二年四月严武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一带飘泊,这首诗是杜甫乘舟行经渝洲、忠州时写下的。
当时的杜甫已53岁,且常年有病,国家时局不稳,自己生活没有着落,又行无定踪,因此一路上他心情十分沉重,这首诗集中表现了他的这种心情。
3、通过“夜”字察实景(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吟诵---意象---想象和联想----意境-----明情。
(1)诵读(2)预习成果展示A、纵观全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
《旅夜书怀》公开课教案
《旅夜书怀》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的生平、思想及创作风格。
2、理解诗歌中情景交融、以乐写哀、欲扬先抑等手法。
3、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深沉感慨,并汲取其精神力量。
【教学重点】1、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理解诗人杜甫的内心世界。
2、感受诗人的艺术风格和语言魅力。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以及这种情感如何通过诗歌语言表达出来。
2、帮助学生理解并运用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如“孤舟”、“独”、“凄冷”等词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学PPT,包括诗人简介、诗歌背景、创作风格等内容。
2、学生准备笔、纸以及工具书,如字典等。
3、安排一次预习作业,要求学生通读全诗并查阅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介绍杜甫的生平和思想,以及他在唐代诗歌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引导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杜甫诗歌,并简要评价其创作风格。
3、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并引入本课的教学内容。
二、朗读诗歌,感受韵律1、教师播放朗读音频,学生听读并模仿。
2、教师指导学生在朗读中注意停顿、重音、语调等技巧,并强调抑扬顿挫的感觉。
3、学生自由朗读,并选取几名同学展示朗读成果。
三、分析诗歌,深入理解1、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景交融的手法,如“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等。
2、探讨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以及这种情感如何通过诗歌语言表达出来。
例如“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这句诗中,诗人用反语表达了自己内心的苦闷和无奈。
3、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意象进行深入分析,并总结其在诗歌中的作用和意义。
4、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总结,并强调重点和难点内容。
四、品味语言,感受魅力1、教师选取几个典型的诗句,引导学生品味其中的语言和修辞手法,如“飘飘何所似?”、“一卧沧江惊岁晚”等。
2、学生自由选取自己喜欢的诗句进行品味和分析,并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3、教师对学生的品味进行点评和总结,并强调诗歌语言的精炼和优美。
杜甫诗《旅夜书怀》教案
杜甫诗《旅夜书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旅夜书怀》。
(2)理解诗文的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分析杜甫的诗歌风格,了解其生平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理解与把握。
2. 杜甫诗歌风格的分析。
3. 诗歌意象和情感的体验。
三、教学难点1. 诗中生僻字词的释义。
2. 杜甫生平背景的了解。
3. 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文全文、注释、背景资料等。
2. 准备相关杜甫诗歌的资料,以便进行比较学习。
3. 安排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介绍杜甫生平背景。
1.2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杜甫诗歌,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2.1 学生自主朗读诗文,体会诗的节奏和韵律。
2.2 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感知意象。
3. 课堂讲解3.1 讲解诗文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3.2 分析诗中的意象,解读诗句,体会诗人情感。
4. 品析讨论4.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4.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5. 朗读背诵5.1 学生齐读诗文,加强语音语调的把握。
5.2 学生自愿上台背诵,给予表扬和鼓励。
6. 课堂小结6.2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反思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杜甫的其他作品,如《春望》、《登高》等,与《旅夜书怀》的异同。
2. 邀请专家讲座,深入解读杜甫诗歌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
3. 组织学生参观杜甫草堂等文化遗址,增强对杜甫的了解。
七、课堂实践1. 仿写练习:以“旅夜”为主题,让学生尝试仿写诗歌。
杜甫《旅夜书怀》三维目标教案
杜甫《旅夜书怀》三维目标教案第一篇:杜甫《旅夜书怀》三维目标教案旅夜书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及其生平2、理解诗中的抒情方式(直接间接抒情)过程与方法:1、结合诗人的生平经历,理解诗句含义2、反复诵读,背诵诗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身世飘零,壮志难酬的苦闷情怀【教学重点】理解杜甫晚年的处境和内心情感,树立自己的人生价值观【教学难点】1.抒情方式2.反衬手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诗人早在登上去蜀孤舟之时,就写诗诉说自己的心境:“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
如何关塞阻,转作潇湘游。
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
安危大臣在,不必泪长流。
”(《去蜀》)心感万事俱老,料到残生将在漂泊中消逝。
二、评讲赏析1.首联内容与诗题的关系?营造了怎样的意境?首联点明地点、时间和环境。
凄凉孤寂,是作者孤独感伤之情的外化。
2、名句赏析:“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这两句写景的诗句,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无垠的星空,平旷的原野,浩渺的月光,奔流的江水,看上去是那样的雄浑阔大,让人心旷神怡,难怪有人认为这两句诗是“开襟阔远”(浦起龙《读杜心解》),甚至有人认为是写出了作者“喜”的感情(见《唐诗论文集•杜甫五律例解》)。
其实只要联系本诗写作背景和全诗的意境不难看出,这两句诗是在以乐景写哀情,作者正是以自然的辽阔无边反衬一叶可怜小舟的孤单与渺小,面对茫茫的宇宙,想想坎坷的过去,望望无光的未来,何处才是自己的归程,怎不悲从中来?。
3、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
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但官职的确是因老且多病而不得不永远休止了。
此联上句与“岂有文章惊海内”(《客至》)一样,既是自谦之词,又有自豪之意。
下句与“罢官亦由人”(《立秋后题》)一样,表面上是自我解嘲,实质上是抒发愤慨。
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这,而是由于不被任用。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说:“胸怀经济,故云名岂以文章而著;官以论事罢,而云老病应休。
公开课教案《旅夜书怀》
公开课教案《旅夜书怀》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旅夜书怀》。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文的意境和情感。
(3)分析诗文的艺术特色,了解杜甫的诗歌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在旅途中的孤独与忧愁,理解人生的无奈与感慨。
(2)学会珍惜生活中的点滴美好,积极面对人生的困境。
(3)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诗文意境和情感的领会。
三、教学难点1. 诗文中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 诗文艺术特色的分析。
3. 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杜甫的生平事迹和文学地位。
(2)引导学生关注诗文《旅夜书怀》,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注意字词的正确读音和语气。
(2)学生结合诗文注释,理解诗文内容,感知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文中的意象和意境。
4.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文中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进行情感交流。
5. 拓展延伸:(1)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杜甫其他诗作,进行比较阅读。
(2)学生自主选择一首杜甫的诗作,进行欣赏和分析。
6.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背诵并默写《旅夜书怀》。
2. 写一篇关于《旅夜书怀》的赏析文章,不少于300字。
3. 选择一首杜甫的其他诗作,进行阅读和分析,下周分享给同学。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旅夜书怀》。
2. 学生能够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正确表达诗文的意境和情感。
3. 学生能够分析诗文的艺术特色,理解杜甫的诗歌风格。
4. 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杜甫诗《旅夜书怀》教案
杜甫诗《旅夜书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旅夜书怀》。
(2)理解诗中的生僻词语和典故,翻译诗句。
(3)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掌握杜甫的诗歌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从诗人的生活背景出发,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杜甫忧国忧民、关爱苍生的情怀。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旅夜书怀》。
(2)理解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3)掌握杜甫的诗歌风格和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1)诗中生僻词语和典故的理解。
(2)从诗人的生活背景出发,深入解读诗歌。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杜甫及其诗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的韵律和意境。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中的生僻词语和典故。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的结构和主题。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诗中的意象。
(2)引导学生从诗人的生活背景出发,深入解读诗歌。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布置课后作业,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旅夜书怀》。
3. 调查杜甫的其他诗作,了解其诗歌创作特点。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地朗读和背诵《旅夜书怀》。
2. 学生能够理解诗中的生僻词语和典故,翻译诗句。
3. 学生能够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掌握杜甫的诗歌风格。
4. 学生能够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诗中的意象。
5. 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得到提高。
六、教学策略1. 情景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杜甫生活的时代背景,如唐朝安史之乱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旅夜书怀》教学设计
《旅夜书怀》教学设计《旅夜书怀》教学设计《旅夜书怀》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1、知识与才能目的: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知识积累,使他们能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进展个性化阅读,并能有条理有创意地表达自己对诗歌的个性化解读。
2、过程与方法目的:品读诗歌语言,走进诗歌意境,聆听诗人心声,感悟诗人情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体味杜甫寄托于诗中的感慨身世家国之情与伟大抱负。
学会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会通过把握诗歌意象,分析^p 诗歌意境来理解杜甫晚年的处境和内心情感。
难点:在阅读和训练中提升鉴赏才能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广袤的天地间飞翔着。
飞过了千山万水,只为寻找自己的位置实现心中的梦。
可是我们在飞翔的路途中,总会遇到狂风遇到暴雨,前方一片迷茫,我们不知该飞向何方。
唐朝的那个夜晚,杜甫守着他那叶破旧的小船也找不到前方的路,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旅夜书怀》,去聆听那夜传来的生命物语。
二、解题羁旅行役诗。
--所谓“羁旅”,长久寄居他乡之意。
--在古代,有的诗人,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或谋求仕途,或被贬赴任途中,或游历名山大川,或探亲访友。
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
旅夜书怀——寄居他乡抒发情感三、赏析全诗1.首联和颔联初读诗歌,前两联中有哪些意象?这两组意象分别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意境〕,有何特点?细草微风岸危樯孤舟星平野月大江第一组:孤弱的细草在无边的风里飘摇不定,孤立突兀的危樯和孤独的小舟对抗漫漫的长夜。
(凄冷)首联的“独夜舟”可以直接感受到今夜诗人内心的孤寂凄苦之情。
第二组:星空低垂愈显原野辽阔无边,明朗的月空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
(雄浑阔大〕。
颔联呈现出画面是雄浑开阔了,而这里的雄浑开阔正好反衬危樯孤舟的孤寂和渺小。
而陪伴自己的恰是这只破旧的小船。
——营造了凄凉孤寂的意境,借景抒情,抒发自己孤苦无依,茫然凄苦之感2.“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历来被称世人称道。
《旅夜书怀》教案2
《旅夜书怀》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旅夜书怀》。
(2)理解诗文的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体会诗人的抒怀之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升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把握。
2. 诗中意象和情感的分析。
3. 修辞手法的鉴赏。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旅夜书怀》的译文、注释、背景介绍等。
2. 学生用书:古诗文选本或教材。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PPT和播放相关音频、视频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2)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提问:同学们对《旅夜书怀》这首诗有哪些了解?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2)每组选代表进行发言,交流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4. 诗歌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如“孤舟”、“夜雨”、“浮云”等。
(2)教师讲解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5.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进行情感交流。
6. 课堂小结7. 作业布置(1)背诵《旅夜书怀》。
(2)写一篇关于《旅夜书怀》的读后感。
8. 板书设计旅夜书怀意象:孤舟、夜雨、浮云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情感:思念家乡、感慨人生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度、理解程度等,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在读后感中提出的疑问或深刻见解进行反馈和指导。
《旅夜书怀》教案
《旅夜书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旅夜书怀》。
(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意境,领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人生的感慨。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释义和句子翻译。
2. 诗歌意境的分析和情感的理解。
3.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的把握。
2. 诗歌情感的深入剖析。
3. 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的鉴赏。
1. 导入新课:简介诗人杜甫及其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旅夜书怀》的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结合注释释义,理解诗歌内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情感,分享学习心得。
4. 诗歌解析:讲解诗歌中的关键字词、句子,剖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5. 修辞手法鉴赏: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艺术特色。
6. 情感体验: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分享感受。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8. 作业布置:(1)背诵《旅夜书怀》。
(2)写一篇关于《旅夜书怀》的赏析文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诗歌描绘的景象,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2.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 案例分析:选取其他杜甫的诗作进行对比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旅夜书怀》的特点。
《旅夜书怀/杜甫》教学设计(安徽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旅夜书怀/杜甫》教学设计(安徽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旅夜书怀》这首诗。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杜甫的诗歌风格。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通过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的意境和主题。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杜甫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通过学习杜甫的诗歌,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2.1 诗歌内容的理解:帮助学生理解《旅夜书怀》的内容和意境。
2.2 诗歌技巧的分析:分析杜甫的诗歌风格,引导学生欣赏其写作技巧。
三、教学难点:3.1 诗歌深层含义的解读:帮助学生理解杜甫的忧国忧民之情。
3.2 诗歌表达技巧的掌握:引导学生掌握杜甫的写作技巧,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展示杜甫的生平简介和诗歌创作背景,引起学生对《旅夜书怀》的兴趣。
4.2 朗读与理解:引导学生朗读《旅夜书怀》,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4.3 分析与讨论: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4.4 欣赏与创作:引导学生欣赏杜甫的诗歌风格,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实践。
五、教学评价:5.1 学生能够正确地背诵《旅夜书怀》。
5.2 学生能够理解并解释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境。
5.3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杜甫的诗歌风格。
5.4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写作技巧进行诗歌创作。
六、教学准备:6.1 教师准备:熟悉《旅夜书怀》的内容和杜甫的诗歌风格。
准备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和诗歌解读材料。
6.2 学生准备:预习《旅夜书怀》,了解诗歌的背景信息。
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和感悟。
七、教学方法:7.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提高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7.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杜甫的诗歌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
《旅夜书怀》教案
《旅夜书怀》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旅夜书怀》全文。
分析并欣赏杜甫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了解杜甫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学会如何欣赏和分析古代诗歌的基本技巧。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杜甫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通过对诗歌的深入学习,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旅夜书怀》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意境的把握。
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和文化背景的了解。
三、教学难点对诗歌中较为复杂的比喻和意象的理解。
诗歌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的掌握。
诗歌情感的深入解读和体会。
四、教学准备准备《旅夜书怀》的文本材料。
准备杜甫的生平介绍资料。
准备相关的古代文化知识资料。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通过简单的介绍,引导学生了解杜甫和《旅夜书怀》的背景。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在古代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5.2 朗读与背诵带领学生朗读《旅夜书怀》,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鼓励学生背诵诗歌,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5.3 文本分析分析诗歌的结构,讲解每一句的意义和作用。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比喻和意象,解释其深层含义。
5.4 情感解读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的情感,了解杜甫的忧国忧民之心。
讨论诗歌中的情感如何通过语言和意象表达出来。
5.5 文化背景讲解杜甫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
引导学生了解古代的旅店文化和书信文化。
六、教学活动6.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意象或情感,进行分享和讨论。
6.2 创意表达鼓励学生通过绘画、写作或表演等方式,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表达的方式,用自己的方式诠释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七、作业与评估7.1 作业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旅夜书怀》的读后感。
作业应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写出对诗歌的思考和体会。
7.2 评估通过学生的作业、讨论和表现,评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旅夜书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及其生平
2、理解诗中的抒情方式(直接间接抒情)
过程与方法:
1、结合诗人的生平经历,理解诗句含义
2、反复诵读,背诵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诗人身世飘零,壮志难酬的苦闷情怀
【教学重点】理解杜甫晚年的处境和内心情感,树立自己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难点】1.抒情方式2.反衬手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诗人早在登上去蜀孤舟之时,就写诗诉说自己的心境:“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
如何关塞阻,转作潇湘游。
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
安危大臣在,不必泪长流。
”(《去蜀》)心感万事俱老,料到残生将在漂泊中消逝。
二、评讲赏析
1.首联内容与诗题的关系?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首联点明地点、时间和环境。
凄凉孤寂,是作者孤独感伤之情的外化。
2、名句赏析:“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
这两句写景的诗句,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无垠的星空,平旷的原野,浩渺的月光,奔流的江水,看上去是那样的雄浑阔大,让人心旷神怡,难怪有人认为这两句诗是“开襟阔远”(浦起龙《读杜心解》),甚至有人认为是写出了作者“喜”的感情(见《唐诗论文集•杜甫五律例解》)。
其实只要联系本诗写作背景和全诗的意境不难看出,这两句诗是在以乐景写哀情,作者正是以自然的辽阔无边反衬一叶可怜小舟的孤单与渺小,面对茫茫的宇宙,想想坎坷的过去,望望无光的未来,何处才是自己的归程,怎不悲从中来?。
3、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
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但官职的确是因老且多病而不得不永远休止了。
此联上句与“岂有文章惊海内”(《客至》)一样,既是自谦之词,又有自豪之意。
下句与“罢官亦由人”(《立秋后题》)一样,表面上是自我解嘲,实质上是抒发愤慨。
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这,而是由于不被任用。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说:“胸怀经济,故云名岂以文章而著;官以论事罢,而云老病应休。
立言之妙如此。
”仇兆鳌《杜诗详注》引旧注云:“名实因文章而著,官不为老病而休,故用岂、应二字。
反言以见意,所云书怀也。
”
4、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结尾的比喻与上文哪句诗相扣?
2)体会这一比喻的情感内涵。
如此江湖落拓,到处飘泊,像个什么?就像那天地之间到处飘飞的一只沙鸥。
诗人自叹身世飘零,无论是身后之名,还是生前之功业,似乎都游离于他。
当这种悲愤交集的情感,外化投射在一只飘零于茫茫天地之间的白鸥时,诗人晚年飘零、孤独、寂寥的形象,便由此铸就了。
三、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全诗
四、板书设计:
旅夜书怀
首联点明地点、时间和环境
颈联融情于景凄凉孤寂
颌联意境雄浑阔大
尾联比喻手法自叹身世飘零
五、杜甫《旅夜书怀》诗歌鉴赏
公元七六五年,杜甫带着家人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飘泊。
这首五言律诗大概是他舟经渝州、忠州一带时写的。
诗的前半描写“旅夜”的情景。
第一、二句写近景: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
当时杜甫离成都是迫于无奈。
这一年的正月,他辞去节度使参谋职务,四月,在成都赖以存身的好友严武死去。
处此凄孤无依之境,便决意离蜀东下。
因此,这里不是空泛地写景,而是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展示他的境况和情怀:象江岸细草一样渺小,象江中孤舟一般寂寞。
第三、四句写远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
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所称道。
在这两个写景句中寄寓着诗人的什么感情呢?有人认为是“开襟旷远”(浦起龙《读杜心解》),有人认为是写出了“喜”的感情(见《唐诗论文集·杜甫五律例解》)。
很明显,这首诗是写诗人暮年飘泊的凄苦景况的,而上面的两种解释只强调了诗的字面意思,这就很难令人信服。
实际上,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
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在古典作品中是经常使用的。
如《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春日的美好景物反衬出征士兵的悲苦心情,写得多么动人!
诗的后半是“书怀”。
第五、六句说,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做官,倒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
这是反话,立意至为含蓄。
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因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
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
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关于这一联的含义,黄生说是“无所归咎,抚躬自怪之语”(《杜诗说》),仇兆鳌说是“五属自谦,六乃自解”(《杜少陵集详注》),恐怕不很妥当。
最后两句说,飘然一身象个什么呢?不过象广阔的天地间的一只沙鸥罢了。
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
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
这一联借景抒情,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真是一字一泪,感人至深。
王夫之《姜斋诗话》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互藏其宅。
”情景互藏其宅,即寓情于景和寓景于情。
前者写宜于表达诗人所要抒发的情的景物,使情藏于景中;后者不是抽象地写情,而是在写情中藏有景物。
杜甫的这首《旅夜书怀》诗,就是古典诗歌中情景相生、互藏其宅的一个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