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法律的每一个实施过程都要借助国家的强制力
法与国家

⏹法与国家是阶级社会上层建筑中关系最为密切的两种现象。
同一历史类型的法律和国家,是同一社会上层建筑中的组成部分,由同一经济基础决定并为其服务。
⏹它们都是统治阶级为巩固其统治而使用的有力工具,它们具有共同的阶级属性,担负着共同的历史使命。
法律和国家属于同一个历史范畴,在相同的历史阶段上产生、存在和发展,并最终在相同的历史条件下消亡。
法律与国家的一致性,决定两者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它。
们相互作用,谁也离不开谁(一)法律离不开国家,从属于国家。
(1)任何类型法律的产生和存在,都必须以与其相应类型的国家的产生与存在为前提。
法律既然是一种国家意志,离开国家便无从产生和表现,也无法存在。
(2)任何法律的实施,都必须以国家强制力作保证。
离开国家强制力,法律便形同虚设,失去效力。
(3)任何法律的性质都是由国家的性质决定的,有什么样性质的国家,便相应产生什么样性质的法律。
(二)国家也离不开法律。
(1)任何统治阶级在掌握国家政权以后,都必须用法律来确认自己在政治上的统治地位,表明国家的性质,确立国家制度,使自己的统治合法化、固定化。
同时,要用法律来确立各种国家机关,规定其地位、职权、任务、组织和活动原则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等等。
只有这样,统治阶级才能组织起严密的国家机构体系,使国家机器有效地运转,为自己的统治服务。
所以法律首先是统治阶级使自己组织成为统治阶级所必须的。
(2)由于法律是以国家名义颁布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则,具有强制人们服从统治阶级的要求和利益的特殊作用,因此统治阶级需要用法律将国家权力具体化、普遍化、经常化,从而顺利地实现对整个社会的领导和管理,处理国家对内、对外事务。
所以,法律又是实现国家权力所必需。
(3)法律还是巩固和完善国家制度所必需的。
这是因为:法律镇压敌对阶级的反抗,打击各种破坏社会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巩固与友邻阶级的同盟关系,在调整各种社会关系的过程中,建立和巩固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秩序,从而为国家的巩固和完善提供了有利条件;法律对于镇压叛国行为,巩固国防,维护国家主权,动员人们抵御外部侵略,调整对外关系,处理外部事务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从而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为国家的巩固和完善提供了外部条件;当国家制度中的某些环节已不适应变化了的经济、政治的需要而与现实发生矛盾时,法律也是处理这一矛盾,解决国家制度的缺陷,从而完善国家制度使之适应新情况的必不可少的手段。
法理学(上)

法理学(上)一、法学导论法学研究与法学教育1、法学的研究对象:法学是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各种科学活动及其认识成果的总称。
2、法学体系的划分:(1)从法律部门划分的角度,分为宪法学、行政法学、民法学、刑法学、诉讼法学等。
(2)从认识论的角度,分为理论法学(综合研究法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等)和应用法学(主要是研究国内法和国际法的结构和内容,以及它们的制定、解释和适用)二、法的本体1、法的概念(1)法的定义:法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由国家保证实施的,反应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或人民)意志,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以确认、保护和发展统治阶级(或人民)所期望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目的的行为规范体系。
(2)法的基本特征:①法是调整人的行为的社会规范②法是出自国家的社会规范(国家创立法的形式主要是制定和认可)③法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规范④法是由国家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是否具有国家强制性是衡量一项规则是否是法的决定性标准。
法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这是从终极意义上讲的,即从国家强制力是法的最后一道防线的意义上讲的,而非意味着法的每一个实施过程,每一个法律规范的实施都要借助于国家的系统化的暴力)(3)、法的本质:包括两个层次①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初级本质)A、法是“意志”的体现或反映B、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C、法是统治“阶级”的意志的反映D、法是被奉为法律的统治阶级的意志②法的内容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高级本质) (4)法的作用表现形式①根据人们对法的作用的期待与法的实际效果之间的区别或差异,可分为预期作用与实际作用②根据法的作用是否对人与社会有益,可分为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③根据法作用于人们的行为和社会关系的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区别,可分为规范作用与社会作用A、法的规范作用:告示、指引、评价、预测、教育、强制B、法的社会作用:a 很多法律制度都对物质文明具有直接或间接的促进或推动作用 b 法对精神文明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c 法对政治文明的作用是特别显著的 d 法对生态文明的作用主要体现于现代的资源与环境保护法(5)法的局限性①法只是许多社会调整方法的一种(除此之外,还有政策、纪律、规章、道德、民约、公约教规及其他社会规范,还有经济、行政、思想教育)②法律并不能有效的干预或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③法律具有保守性、僵化性和限制性④法的运作成本巨大(包括立法成本、行政执法成本、诉讼成本等)⑤法律作用的充分发挥依赖一系列的社会条件A、良好的政治法律体制 B、良好的法律和法律体系 C、高素质的法律职业群体 D、良好的法律文化氛围 E、良好的物质条件2、法的渊源、形式和效力(1)法的渊源①基本含义:指法的来源或法之栖身之所②法的渊源的基本要素:资源(最基本要素)、进路(途径性要素)、动因(根本要素)③当代中国主要法的渊源:立法、国家机关的决策和决定、司法机关的司法判例和法律解释、国家和有关社会组织的政策、国际法、习惯、道德规范和正义观念、社团规章和民间合约、外国法、理论学说特别是法律学说(2)法的形式①含义:指法的具体的外部表现形态②当代中国主要法的形式:A、宪法宪法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经由特殊程序制定和修改的,综合的规定国家、社会和公民生活的根本事项,具有最高法的效力的一种法。
法律就是强制吗?

法律就是强制吗?前言:在我国,人们普遍认为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并将此作为法律的基本特征之一。
法律的遵守和实施需要依靠国家强制力的保障,这一点似乎已是不言自明。
然而自上世纪50年代起,西方法学界就已经开始对“强制力”观念予以弱化,尽管承认在某些情形下,法律的实施的确要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但却主张应当取消强制力作为法律基本特征的地位。
对于法律强制力理论的弱化,标志着西方法学界观念的变革,对此,我国也应当对此予以一定的重视和探究,重新审视法律的强制力问题。
正文:从实施方式上来看,法律因其国家创制性而区别于其他一般的社会规范,因而为确保法律的实施,需要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具体表现为我国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有组织的国家暴力,任何触犯法律规定或不遵守法律义务的行为都会受到来自国家强制力的制裁或强制执行。
“人们普遍认为,制裁、强制和武力在法律中起着重要甚至必要的作用,理解这些现象是恰当地理解法律和法律制度的基本前提。
”(T·班迪特《作为规则和原则的法律》)因此,人们深信没有强制力后盾的法律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然而问题在于,并非所有法律都具有国家强制力的特征。
首先,有关授予权利的法律不具有强制力。
对于我们所拥有的权利,可以自由选择作为或不作为,就这一点来说,权利是不具有强制力的。
此外,权利的实现也不完全需要依靠强制力的保障。
例如,如果债务人积极履行自己的义务,那么债权人的权利便得以实现,在这个过程中,并不需要国家强制力的干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也并非是所有的义务都具有强制力。
只有当义务人拒绝履行义务时才会发生强制实施的情况,但这种强制并非是源于权利本身,权利只是发生强制的原因,实质上,这种强制来自义务人拒绝履行义务的行为。
由此可知,权利本身不存在强制力,而义务也并非都具有强制力。
其次,国家机关的法律义务并不是靠强制力来保证实施的,而是通过机关之间相互的监督和牵制关系。
试想如果我们非要追问“谁来强制国家机关履行义务”这一问题,最后肯定会在某个不存在“强制”问题的机构或人那里终止。
国家保证法律的实施主要依靠

1.法律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者认可的,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特殊行为规范。
我国法律的本质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我国法律本质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国家强制力是一切权力的最原始、最直接的来源。
政治组织区别于其他民间组织的最明显之处就是合法地垄断使用强制力,国家强制力是国家权力的重要构成部分,为行政领导权力的行使提供最后的支持。
法律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则:①违反法律会依法受到强制矫正;②法律是各类规则中的最低准则;③违法行为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法律的特征有:法律是具有国家强制力的社会规则,这是法律特殊性的表现,也是法律和其他公共行为规则最大的不同,也是最重要的特征。
2.法律主要约束内容①企业必须遵守国家制定和颁发的政策、法律、法令、条例等。
②企业的合法权益受到法律保护,不遭受侵犯。
③企业是法人,能以自己的名义享有一定的权利,承担一定的义务。
④企业违法要承担法律责任,视违法的性质、程度和责任,追究法人或法人代表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民事和刑事的法律责任。
⑤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的企业,厂长代表企业依法行使职权对企业负有全面责任。
企业违法,作为法人代表的厂长要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
3.法律主要约束的对象法律约束的对象指“自然人”和“法人。
两种。
这里主要是指企业法人。
企业受到法律的约束是全方位的,但最主要、最直接的是来自于经济法规方面的约束。
其主要对象有:①国家与企业之间的经济关系。
国家通过相应的经济立法,约束这种纵向的经济关系,如缴拨款关系、借贷款关系等。
②企业与其他企事业单位的经济关系。
国家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应的经济法规,约束这种横向的经济关系,如购销关系、资金结算关系、分工协作关系等。
③企业内部各方面的经济关系,包括企业内部各单位之间、企业与职工之间在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
国家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应的经济法规,约束这种纵横交错的经济关系。
法理学试题

1.法的最终决定因素是(C)。
A.统治阶级意志B.阶级斗争状况C.社会物质生活条件D.历史传统2.由国务院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称为(D)。
A.行政规章B.行政法C.法律D.行政法规3.中国古代把“律”字解释为“均布”,着重体现的含义是(C)。
A.规范B.刑罚C.公平D.正义4.在我国现代法律制度中,狭义的法律是指(C)。
A.包括宪法、行政法规在内的一切规范性法律文件B.不包括宪法在内的一切规范性法律文件C.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D.全国人大制定的基本法律以及基本法律以外的法律5.被认为是法律的由国家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包括(C)。
A.国家行政机关的裁决B.审判机关的判决C.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D.公安机关的逮捕证6.法的调整的对象(A)。
A.行为关系B.思想社会关系C.利益关系D.各种社会资源7.法之所以具有特殊强制性和普遍约束力,在于法是(B)。
A.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B.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的C.上层建筑之一D.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8.法律创制的主要方式是(B)。
A.民间社会逐渐形成B.国家制定和认可C.国家领导人颁布D.天才人物的创造9.下列不属于法的特征的是(C)。
A、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具有国家意志性的B、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强制性C、法是由原始社会的习惯演变而来的,具有历史性D、法是由严格程序规定的,具有程序性10.法在其生效期间是反复适用的,而不是仅适用一次;它所适用的对象是一般的人而不是特定的人。
这些都表明了法具有(D)。
A.强制性B.统一性C.权威性D.规范性11.法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B)意志。
A.社会B.共同C.集体D.个别12.法与其他社会规范的根本区别在于(D)。
A.规范性B.物质制约性C.意志性D.国家强制性判断题√ ×2.任何法都既有阶级性又有社会性。
(√)√ ×3.法愈能反映客观规律,其科学性就愈强。
(√)√ ×4.法由经济基础所决定,只要经济基础没有根本变化,法也不会发生变化。
网络课程各章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导论一、单项选择题1、由各个互不相同,但有联系的分支法学学科构成的知识系统是( B )。
A.法的体系B.法学体系C.法系D.边缘法学2、从认识论的角度,学者们通常将法学划分为( C )。
A.国内法学和国际法学 B.立法学和法律社会学C.理论法学和应用法学 D.法学本科和法学边缘学科3、法理学与部门法的关系是( A )的关系。
A.一般与特殊 B.整体与局部 C.理论与实际 D.论与史4、法学与逻辑学共同关注的焦点是( C )问题。
A.法律论证 B.法律辩论 C.法律推理 D.法律概念二、多项选择题1、下列( ABCD )属于人们通常所说的“边缘法学”。
A.法律社会学 B.法律伦理学 C.法律逻辑学 D.法医学2、以下属于理论法学的是( BCD )。
A.犯罪学 B.法理学 C.法哲学 D.比较法总论3、法学是( ABCD )。
A.社会科学的专门科学知识体系B.有阶级性的一门学问C.体现着一定阶级利益要求的科学D.治理国家、管理社会、保护社会成员正当权利的学问4、法学是( ABCD )。
A.一门如何组织和运用国家权力的学问 B.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C.确认和保护社会成员权利义务的学问 D.具有阶级性的科学5、法学产生的前提包括( AC )。
A.立法已发展到相当复杂和广泛的程度B.私有制的出现C.职业法学家集团的形成D.商品交换的出现6、下列关于法学的表述中,正确的有(AB)A.从认识论角度,法学可以分为理论法学和应用法学B.法存在和发展的社会文化状况也是法学的研究对象之一C.法学的研究对象存在不同层次,最深的层次是创制和适用法的方法D.法学是随着法的产生而产生的,有了法就有了法学三、名词解释1、法学:又称法律科学(science of law),它是指一切专门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总称。
2、法律现象:是指与法相关联的事件、事情或过程,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
它包括法律意识、法律文化及其各种表现形式。
理解法律的每一个实施过程都要借助国家的强制力

理解法律的每一个实施过程都要借助国家的强制力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本质与现象是一对范畴。
任何事物都有本质和现象两个方面,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
这两个方面是密不可分的,本质总是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而现象总是本质的显现。
把这一辩证法的原理运用于法学研究,可以说"法的本质"与"法的现象"是一对范畴,它们分别从法的内部依据和法的外部显现两个方面来把握法律现象。
法的现象是法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外露的、多变的,通过经验的、感性的认识就能了解到。
而法的本质则深藏于法的现象背后,是法存在的基础和变化的决定性力量,是深刻的、稳定的,不可能通过感观直接把握,需要通过思维抽象才能把握。
剥削阶级法学家和思想家或者看不到这一点,习惯于停留在表面现象就法论法;或者把法的现象等同于法的本质;或者是到虚无飘渺的"宇宙精神"、"自然命令"或人的心灵世界寻找法的本质,所以,他们从未真正地发现法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法学的主要贡献在于,依据唯物史观科学地揭示了法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总结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有关论述,我们可以把法的本质归结为以下两方面:(一)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这一命题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
第一,法是"意志"的体现或反映。
意志的形成和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受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影响,归根到底受制于客观规律。
意志作为一种心理状态和过程、一种精神力量,本身并不是法,只有表现为国家机关制定的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文件才是法。
所以说,法是意志的反映,意志的结果、意志的产物。
正因为法是意志的产物,所以才可以说法属于社会结构中的上层建筑。
第二,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
所谓"统治阶级"就是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
虽然统治阶级意志由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和整体利益所决定,但其形成和调节也必然受到被统治阶级的制约。
法学概论问答题

1、法律是怎样产生的?答:法律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伴随着生产资料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
法律的产生受到两个决定性因素的影响:一是商品交换和私有制的出现;二是奴隶制的出现。
2、法律具有哪些基本特征?(法律是特殊的社会规范)答:1法律是一种行为规范;2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规范;3法律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范;4法律是规定权利义务的规范;5法律是对全社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
3、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制定的基本原则?答:1从实际出发;2群众路线与集中领导相结合;3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4保持法律的稳定性、连续性和适时立、废、改相结合。
4、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制定的程序?答:1法律方案的提出;2法律草案的审议和讨论;3法律的通过;4法律的公布。
5、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适用必须遵循什么原则?答:1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2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6、怎样理解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范?答:国家强制力是一种特殊的强制力,它的组织形式有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
法律的实施之所以必须凭借国家强制力,是因为:1法律只反映统治阶级的利益,而统治阶级的利益与被统治阶级的利益,从根本上说是对立的,因而不可能指望被统治阶级会自觉遵守。
2即使是统治阶级的成员,出于一己私利,也往往会置法律于不顾。
这就需要有一整套暴力手段,迫使人们去遵守法律。
这种暴力正是国家机器本身。
7、怎样理解法律的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答:法律的政治职能就是直接实现统治阶级专政的职能;法律的社会职能就是执行公共事务的职能。
这两种职能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这种统一性不仅表现在两者都是为维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这一根本目的服务的,而且还在于法律的社会职能妇根到底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法律的政治职能。
8、法律渊源的种类?答:1制定法;2判例法;3习惯法;4引证法(也称法理法);5宗教法;6国际惯例和国际条约。
9、奴隶制法律的特点?答:1严格保护奴隶主阶级的生产资料私有制,特别是对奴隶的占有;2以极其残酷的惩罚措施维护奴隶的政治统治;3公开确认自由民之间的不平等;4保留有不少原始社会规范的痕迹。
法律的效力和强制力

法律的效力和强制力在当代社会中,法律作为一种具有普遍适用性和约束力的规范,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权益以及促进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法律的效力和强制力在维护社会正义和法治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首先,法律的效力使其具备了普遍约束力。
法律是一种由国家统一制定和公布的规范性文件,通过法律制定,国家可以直接对社会成员的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
法律的效力意味着法律具有普遍适用的特点,不受人们自身意愿和个人力量的干扰,既适用于强者也适用于弱者,维护了社会公平和正义。
其次,法律的效力赋予了其一定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法律是国家制定的法规,代表了国家的意志和公众利益。
法律的效力使其具备了一种权威性,国家可以通过法律来维护自身的权威地位,并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罚和制裁。
同时,法律的效力使其具备了可信度,人们对法律的遵守和执行有着较高的信任度,从而可以更好地实现法律规定的目标和宗旨。
再次,法律的效力为法律的强制力提供了依据和支持。
法律具有强制执行的能力,能够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理和制裁,以此来维护社会秩序和法制。
法律的效力赋予了执法机关对违法行为进行打击和制裁的权力和依据,确保了法律的实施和落实。
同时,法律的效力也为人民群众在法律面前享有平等权益提供了保障,使得法律可以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
此外,法律的效力还可以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
法律的效力使其规范和约束了社会成员的行为,防止了利益冲突和纠纷的发生,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法律的效力还提供了一种可预测性和保护性,使得市场经济和社会交往的基本秩序得以形成和发展。
法律的效力对于推动社会进步、保障人民权益、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总结起来,法律的效力和强制力是法律存在和发挥作用的基础。
法律的效力使其具备了普遍约束力和权威性,为法律的强制执行提供了依据和支持。
法律的效力和强制力不仅维护了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也促进了社会进步和发展。
因此,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和重视法律的效力和强制力,遵守法律、信任法律、维护法律,共同营造一个法治社会的良好环境。
马克思主义法的本质理论(必读)

马克思主义法的本质理论〔必读〕根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马克思主义法的本质理论可以分为以下主观意志性和物质制约性两个层次,包含国家意志性、阶级意志性和物质制约性三个层次。
(一〕意志性:法是被奉为法律的统治阶级的意志的体现法具有意志性。
法的意志性是指法体现了一定的人的认识、目的、愿望和要求。
意志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心理状态和心理过程,是一种精神活动。
法由人来制定的,它不能不表现人的意志。
它作为人类创造的一种行为规X,必然渗透着人的需要和智慧。
.法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上节对法的特征进行了论述提到法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X,因此法和国家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可以说,没有国家政权作依托,法就无从产生,无从实施,更无从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这一点是人们通过感官就可以感知的,但这时,人的思维仍停留在法的现象层面而没有触与法的本质。
因为法的现象是法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外露的、变化的,它是通过经验的、感性的认识就能够丫解到的。
法的本质则是法的内部联系,它深藏于法的现象背后,是深刻而稳定的,它需要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把握。
透过法和国家紧密联系的现象,人们自然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国家为什么会对法律如此青睐?国家为什么要制定、颁布法律,并用国家强制力作为后盾来保障法律的实施?因为法律是国家意志的凝结,它维护了以国家为代表的公共利益,也就是说,法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
法的意志论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法学首创,但是马克思主义法学说首次指出法是统治阶级的意志的表现或反映。
国家作为一种抽象的政治组织,是没有生命的,它没有自己的思维,因而也就不可能有自己的意志。
不能把国家意志看成全体社会成玛的共同意志,因为所谓的“共同意志〞从来就是虚幻的、不存在的。
那么,法所体现的国家意志背后真正的意志又是什么?要揭开这神秘的面纱,就要借助于马克思主义法学。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从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来,始终分化为不同的阶级。
法学

法学基本理论法的含义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行为规范体系。
法的基本特征法是调整人们行为的规范法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具有普遍约束力法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法的作用1.法的作用的概念法的作用是指法对社会发生的影响。
•法的规范作用,这是从法是一种规范这一特征的角度来说的。
•法的社会作用,这是从法体现阶级意志,维护阶级统治,也即从法的本质和目的这一角度来说的。
•法的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是密切联系的。
•法的这两种作用的关系不是并列的,而是由法的含义中阶级性和规范性二者之间的递进关系决定的。
法的作用2.法的规范作用根据行为主体的不同,法的规范作用可分为以下几种。
1、指引作用:法通过提供某种行为模式,指引行为者本人可以这样行为,必须这样行为或不得这样行为。
2、评价作用:法对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或违法及其程度,具有判断衡量作用。
3、预测作用:人们可以根据法律规定事先估计到当事人双方将如何行为及行为的法律后果。
4、强制作用:法运用国家强制力制裁惩罚违法行为。
5、教育作用:通过法律实施,对一般人今后行为产生影响。
法的作用3.法的社会作用可归纳为两大方面:•维护统治阶级在经济、政治和思想等领域中的统治。
•执行社会公共事务方面的作用。
第一章法学基本理论法律规范•法律规范的含义是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反映国家意志的,具体规定权利义务及法律后果的行为准则。
•法律规范的逻辑构成:三个要素——假定、处理和制裁——缺一不可。
–假定,是指在法律规范中规定的适用该规范所应具备的条件和情况。
即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条件下才能适用该项法律规范。
–处理,是指法律规范中规定的行为规则本身,即指法律规范所规定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它向人们指明应当做什么,允许做什么,禁止做什么等。
–制裁,是指法律规范中规定的违反该规范所产生的法律后果,即对违反该法律规范的行为给予何种处置。
练习:我国民法通则第83条规定:“不动产的相邻各方,应当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精神,正确处理截水、排水、通行、通风、采光等方面的相邻关系,给相邻方造成妨碍或者损失的,应当停止侵害,排除妨碍,赔偿损失。
法律的每一个实施过程都要借助国家的强制力

法律的每一个实施过程都要借助国家的强
制力
法律的每一个实施过程都要借助国家的强制力并不是完全正确
任何法的实施都必须借助于国家强制力这句话是错的
主要二者性质、实施式效力同所并非二者都由家强制力保障实施具体原:
性质看计职业道德主要品行角度计员计行作规范依据社舆论、传统习惯内信念力量调整计工作计员间及与其社员间利益关系
实现形式看计职业道德自于计员职业职业实践程月累约定俗其要求应该评价使用范畴善恶价值判断
保障机制看根据前面所述计职业道德种约定俗规范缺乏裁定执行保障
至于计律制度则:
性质看计律制度工作业务角度计员计行作规范由家立部门或行政管理部门颁布规定充体现统治阶级愿望意志通家机器强制执行具强律性
实现形式看计律制度通定程序由家立部门或行政管理部门制度其实现形式具体、明确、式形文字文规定计律制度要求必须评价使用范畴
错
保障机制看根据前面所述计律制度由家立并具律效力由家强制力保障实施。
法理学笔记

法理学本质与现象是一对范畴,任何事物都与本质和现象两个方面,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表现。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法的本质的论述(一)揭示了法与统治阶级的内在关系(二)揭示了法与国家的必然联系(三)揭示了法与社会生产方式的因果联系二、法的本质的两个层次(一)法的阶级本质1、法是“意志”的体现2、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3、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4、法是“被奉为法律”的统治阶级的意志(二)法的本质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1、物质条件主要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尤其是后者。
2、物质条件是统治阶级的物质条件。
3、物质生活条件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还包括政治、道德、文化、传统等因素。
第三节:法的基本特征一、基本特征(一)法是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它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而达到调整社会关系的目的形式上具有规范性,一般性、概括性的特征。
(二)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
(三)法律规范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普遍适用于一切社会成员的规范(四)法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
法通过规定人们的权利义务,以权利义务为机制,影响人们的行为动机,指引人们的行为,调整社会关系。
(五)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
法律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具有规范性、国家意志性、普遍性和程序性。
二、国家创立法的方式有两种:(一)制定:国家机关通过立法活动制定新法。
(二)认可:国家机关赋予某些既存的社会规范以法律效力,或赋予先前的判决所确认的规范以法律效力。
*法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因此具有高度统一性和极大权威性1、高度统一性:首先指各法律之间的根本原则一致;其次指除特殊情况外,一国只能有一个总的法律体系,且体系内部各规范不能相互矛盾。
2、极大权威性:法的不可违抗性,任何国家都不会容忍违法行为。
*法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这是从终极意义上讲的,即从国家强制力是最后一道防线的意义上来讲的,而非意味着法的每一个实施过程,每一个法律规范的实施都要借助于国家的系统化暴力,也不等于国家强制力是保证法实施的唯一力量。
发条的特征

1.法律是一种行为规范系统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系统,具有如下两个法律基本特征):第一,具有规范性和普遍性。
法律的规范性是指法律规范是一种一般的、抽象的行为规则,不针对具体事或具体人,而是为人们规定一种行为模式或行为方案,在相同的条件下可以反复适用。
法律的普遍性是指法律规范在国家权力所及的范围内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对社会全体成员有效,人人必须遵守。
第二,具有严格的结构和层次。
法律每个法律规范在逻辑上都由假定、处理和制裁三个部分组成;不同规范之间有紧密的联系,不同法律部门和法律制度构成紧密联系的整体。
法律有法定的创制方法和表现形式,不同等级的规范文件之间有严格的效力从属关系。
2、法律是上升为国家意志的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系统。
制定或认可是国家制定法律规范的两种基本形式。
制定,是指由国家机关在某职权范围内按照法定的程序创制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一般是指成文法创制的过程。
认可,是指国家承认某些社会上已有的行为规则具有法律效力。
3、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系统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国家强制力包括军队、警察、监狱、法庭等国家暴力机关,这些机关的执法活动使法律实施得到直接保障。
国家强制力使法律获得了对全社会的普遍约束力,这种约束力不仅对敌对阶级存在,而且在本阶级内部也存在。
当然,并非法律的每一个实施过程都必须借助于国家强制力,国家强制力常常是“备而不用”。
但是,法律如果失去了国家强制力,就无异于“一纸空文”,也就失去了法的属性。
不同性质的国家的法律,其国家强制力具有不同性质和目的。
4、法律是以规定人们的权利义务作为主要调整手段的法律行为规范系统法律与权利义务是不可分的,它把一定生产方式要求的行为自由规定为法律权利,把与之相对应的社会责任规定为法律义务,使一定社会形态中人们的相互关系转化为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规定人们在一定情况下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禁止做什么,并通过国家强制力保证这些权利和义务的实现,以此来确认、保护和发展对统治阶级有利的社会关系与社会秩序。
法理学2

一、单选( 每题参考分值2.5分)1、下列关于权利义务的说法正确的有()。
权利和义务相比较,义务具有能动性和可选择性B.权利是目的,义务是工具C.权利因为可以行使也可以放弃,所以权利的界限不明确D.义务是主体必须履行的,所以义务的界限是明确的错误:【D】2、关于责任法定原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责任的大小、处罚的轻重应与违法行为的轻重相适应B.凡是实施了违法行为的人不一定独立承担法律责任C.法律责任应当由法律规范预先规定D.国家机关和社会组织不能超越权限追究责任主体的法律责任错误:【A】3、法只是许多社会调整方法中的一种,关于对此句话的理解,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法是调整社会关系的重要方法,但不是唯一方法B.思想教育对社会关系的调整比法律更为重要C.在某些社会关系领域如家庭关系,法律不是主要的调整方法D.法律对社会关系的调整成本不高错误:【A】4、关于法与正义的关系,以及对正义的论述,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正义与社会体制有关,指一个社会基本制度及其所合理性和公正性。
此为社会正义B.法律正义是一种通过创制和执行法律来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其行为而形成的理想关系C.“正义只有通过良好的法律实现”,此格言的含义是指正义对法有着深刻的影响D.对社会各种资源、利益以及负担分配上的正义为实体正义错误:【C】5、根据行为构成要件,可将法律行为分为()。
要式行为与非要式行为B.完全行为与不完全行为C.主行为与从行为D.自主行为与代理行为错误:【B】6、关于应有权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应有权利是根据权利的存在形态所作的划分B.应有权利是主体实际享有的权利C.应有权利与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相关联D.应有权利往往表现为道德上的主张错误:【B】7、关于法的价值,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法律应当具有的值得追求的品质和属性,此为法的对象价值B.法律在发挥其社会作用的过程中能够保护和助长哪些值得期冀的美好的东西,此为法的内在价值C.法的价值体系所包含的是与法律直接相关的价值D.人道主义标准及现实主义原则属于法的评价标准体系错误:【D】8、下列关于法律行为的说法,你认为正确的是()。
国家保证法律的实施主要依靠

法律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这里的国家指行政管理当局。
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国家的统治工具。
一般国家行政管理当局是国家的象征,它是一种拥有治理一个社会的权力的国家机构,在一定的领土内拥有外部和内部的主权。
法律之所以必须依靠国家强制力来保障实施,这是由法律需要发挥的作用决定的。
拓展:
法律可以划分为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法律是从属于宪法的强制性规范,是宪法的具体化。
宪法是国家法的基础与核心,法律则是国家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法律实施的意义:①是广大人民群众实现自己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
②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要条件。
法律的实施是法在社会生活中被人们实际施行,包括法律遵守(守法)、法律执行(执法)、法律适用(司法)三个环节。
法律实施与法律实效有密切的关系,法律实效是指法律被实施的状态和程度,法律在人们行动和社会秩序中的实际体现,是法律实施的结果。
一部具有效力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应当得到全面、切实的实施,但是任何法律的实施都不可能达到百分之百的程度和效果。
法律实施的目的就是全面、切实地落实法律规定,提高法律实效。
理解法律的每一个实施过程都要借助国家的强制力

理解法律的每一个实施过程都要借助国家的强制力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本质与现象是一对范畴。
任何事物都有本质和现象两个方面,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
这两个方面是密不可分的,本质总是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而现象总是本质的显现。
把这一辩证法的原理运用于法学研究,可以说"法的本质"与"法的现象"是一对范畴,它们分别从法的内部依据和法的外部显现两个方面来把握法律现象。
法的现象是法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外露的、多变的,通过经验的、感性的认识就能了解到。
而法的本质则深藏于法的现象背后,是法存在的基础和变化的决定性力量,是深刻的、稳定的,不可能通过感观直接把握,需要通过思维抽象才能把握。
剥削阶级法学家和思想家或者看不到这一点,习惯于停留在表面现象就法论法;或者把法的现象等同于法的本质;或者是到虚无飘渺的"宇宙精神"、"自然命令"或人的心灵世界寻找法的本质,所以,他们从未真正地发现法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法学的主要贡献在于,依据唯物史观科学地揭示了法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总结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有关论述,我们可以把法的本质归结为以下两方面:(一)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这一命题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
第一,法是"意志"的体现或反映。
意志的形成和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受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影响,归根到底受制于客观规律。
意志作为一种心理状态和过程、一种精神力量,本身并不是法,只有表现为国家机关制定的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文件才是法。
所以说,法是意志的反映,意志的结果、意志的产物。
正因为法是意志的产物,所以才可以说法属于社会结构中的上层建筑。
第二,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
所谓"统治阶级"就是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
虽然统治阶级意志由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和整体利益所决定,但其形成和调节也必然受到被统治阶级的制约。
法律的每一个实施过程都要借助国家的强制力

法律的每一个实施过程都要借助国家的强
制力
法律的每一个实施过程都要借助国家的强制力并不是完全正确
任何法的实施都必须借助于国家强制力这句话是错的
主要二者性质、实施式效力同所并非二者都由家强制力保障实施具体原:
性质看计职业道德主要品行角度计员计行作规范依据社舆论、传统习惯内信念力量调整计工作计员间及与其社员间利益关系
实现形式看计职业道德自于计员职业职业实践程月累约定俗其要求应该评价使用范畴善恶价值判断
保障机制看根据前面所述计职业道德种约定俗规范缺乏裁定执行保障
至于计律制度则:
性质看计律制度工作业务角度计员计行作规范由家立部门或行政管理部门颁布规定充体现统治阶级愿望意志通家机器强制执行具强律性
实现形式看计律制度通定程序由家立部门或行政管理部门制度其实现形式具体、明确、式形文字文规定计律制度要求必须评价使用范畴
错
保障机制看根据前面所述计律制度由家立并具律效力由家强制力保障实施。
法的特征

答:以马克思主义的法定义为依据,总结以往法学研究的成果,我们可把法的特征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法是调整人的行为的社会规范首先,在社会体系中,法属于社会规范的范畴。
作为社会规范,法既区别于思想意识和政治实体,又区别于非规范性的决定、命令,如法院判决。
其次,人的行为是法的调整对象。
也可以说,法的调整对象是社会关系。
这两种说法意思是一致的,因为社会关系不过是人与人之间的行为互动或交互行为。
没有人们之间的交互行为,就没有社会关系。
法调整人的行为,同时也就调整了社会关系。
作为法的调整对象的行为是指人的外在行为。
二、法是出自国家的社会规范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它就必然具有国家意志的属性,因此具有高度的统一性、普遍适用性。
这种统一性是建立在国家权力和国家意志的统一性基础之上的。
法的统一性首先指各个法律之间在根本原则上的一致;其次是指除特殊的情况外,一个国家只能有一个总的法律体系,且该法律体系内部各规范之间不能相互矛盾。
从法的统一性又可以引申出来法的普遍适用性,即法作为一个整体在本国主权范围内具有普遍约束力,所有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都必须遵守法。
任何人的合法行为都无一例外地受到法律保护,任何人的违法行为也都无一例外地受到法律制裁。
三、法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法是通过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以权利和义务为机制,影响人们的行为动机,指引人们的行为,调整社会关系的。
权利意味着人们可以作或不作一定行为以及可以要求他人作或者不作一定行为。
法律通过规定权利,使人们获得某种利益或自由。
义务意味着人们必须作或者不作一定行为。
义务包括作为的义务和不作为义务两种,前者要求人们必须做出一定的行为,后者要求人们不得做出一定行为。
正是由于法是通过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调整人们的行为,因此,人们在法律上的地位体现为一系列法定的权利和义务。
四、法是由国家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任何一种社会规范都具有强制性,都有保证其实施的社会力量。
法的强制性不同于其他规范之处在于,法具有国家强制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什么说法律的每一个实施过程都要借助
国家的强制力
法律的实施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如果没有国家强制力作后盾,那么法律在许多方面就变得毫无意义,违反法律的行为得不到惩罚,法律所体现的意志也就得不到贯彻和保障。
国家强制力是指国家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有组织的国家暴力。
尽管许多社会规范也有强制力,但是其它社会规范的强制力不具有国家性。
国家强制力是法律与其它社会规范的重要区别,比如道德规范就不具有国家强制的性能。
由于法律是国家创制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法律在整个国家范围内实施,因而使法律具有了统一性、普遍性和权威性。
法律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统一的体系,并统一地普遍地实施,对一切人和事有约束力,具有极高的尊严和权威。
法律的权威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强制力来建立和维护的,它是任何社会类型的法律的共性,但它在古代社会被变成淫威;另一种是靠法律自身的优良品格如公正、科学、民主、效率等,来建立和维护的。
关于法律的强制力或强制性有三点要作说明:第一,法律的强制力具有潜在性和间接性;这种强制性只在人们违反法律时才会降临行为人身上。
日本法学家高柳贤三的一个观点颇能说明这一问题,他认为法律以“强制可能性”为其本质。
他说与法律规范“被破坏之可能性同
时,常有外部强制可能性”(高柳贤三:《法律哲学原理》(中译本),上海大东书局版,第210页。
)。
法律的强制力并不意味着法律实施过程的任何时刻都需要直接运用强制手段,当人们自觉遵守法律时,法律的强制力并不显露出来,而只是间接地起作用。
第二,法律的强制力不等于纯粹的暴力。
法律的强制力是以法定的强制措施和制裁措施为依据并由专门的机关依照法定程序执行的。
法律的强制如果等于简单的暴力,那么统治阶级也就无须采用法律的形式来进行治理,只要有刑场和行刑队这种暴力工具就行了。
法律的强制是通过缜密的程序进行的。
第三,国家强制不是法律实施的唯一保证力量;法律的实施还依靠诸如道德、人性、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