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油脂及其开发利用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微生物油脂生产与利用

微生物油脂生产与利用

微生物油脂生产与利用微生物油脂一般又称之为单细胞油脂,即微生物以碳水化合物、碳氢化合物和普通油脂为碳、氮源、辅以无机盐生产的油脂和另一些有商业价值脂质“ 。

微生物细胞通常仅含有2%〜3%油脂,随着人们对微生物研究深入,发现某些微生物在特定条件下培养,干菌体含油率可达30%,甚至60%,如此之高含油量使微生物油脂实际开发成为可能。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某些微生物还可产生具有生理活性功能的二十二碳六烯酸(DHA) 、二十碳五烯酸(EPA) ,.亚麻酸和花生四烯酸(从)等脂肪酸,在人们日益关注自身健康今天,具有保健功能油脂开发拥有广阔发展前景。

1微生物油脂生产1.1 微生物生产油脂优点与动、植物油生产相比,微生物油脂生产具有许多优点:(1)微生物细胞增殖快、生长周期短;(2) 微生物生长所需原料丰富,且能利用农副产品及食品工业、造纸工业中产生废弃物,起到保护环境作用:(3)所需劳动力少,同时不受季节、气候变化限制;(4) 能连续大规模生产,降低成本;(5)利用细胞融合、细胞诱变等方法,能使微生物产生更能符合人体需要的高营养油脂或某些特定脂肪酸组成油脂,如EPA、DHA 、类可可脂等。

1.2 微生物油脂生产工艺微生物油脂一般按如下工艺生产:筛选菌种一菌种扩大培养一收集茵体一干茵体预处理一油脂提取一精制1.2.1 产油微生物菌种筛选用于工业化生产菌株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油脂积累量大,含油量应达50%以上,且油脂转化率不低于15 %: (2)生长繁殖速度快,不易污染杂菌;(3)能适应工业化深层培养,装置简单;(4)油风味良好,安全无毒,易消化吸收" 。

目前研究用于生产微生物油脂菌种主要有藻类、酵母和霉菌。

具体如下:在各种藻类中,金藻纲、黄藻纲、硅藻纲、绿藻纲、隐藻纲和甲藻纲中藻类都能产生高含量多不饱和脂肪酸。

常见产油酵母有:浅白色隐球酵母、弯隐球酵母、斯达氏油脂酵母、茁芽丝孢酵母、产油油脂酵母、胶粘红酵母、类酵母红冬孢等。

微生物利用食品工业废水发酵产油脂的研究进展

微生物利用食品工业废水发酵产油脂的研究进展
物油脂 具有 可连 续生 产 、 生 产周 期 短 、 不受 季 节 和气
1 常 见产 油 微 生 物 种 类 分 布 及 油 脂 合 成机 理
细菌、 酵母 、 霉菌 、 微 藻均 能 产生 油 脂 , 由于 细菌
生物量 和产 油 量都 比较小 , 目前 国 内外 的研 究 以酵
母、 霉菌 和 微 藻 为 主 。常 见 产 油 微 生 物 的分 布 及 最
霉菌 、 细菌等 ) 在一 定条 件 下 , 以碳 水 化合 物 、 碳氢 化 合 物 和普通 油脂 等作 为 碳 源 、 氮源 , 辅 以无 机 盐 生产 的油脂 和另 一 些 有 商 品价 值 的脂 质 , 其 主要 成 分 是 三酰 甘油 、 游离 的脂肪 酸 和一些其 他脂类 J 。与依 赖动 物和 油料 植 物获 取 油 脂 的传 统 方 法 相 比 , 微 生
能让微 生物利用食 品工业 废水 发酵 产油 脂 , 做 到变 废 为宝 , 对环境保护及循环 经济都有积极意 义。 因此 ,
对微 生物利用食 品工业废水 发酵产油脂 的研究现 状进 行 了综述及分析 , 针 对研 究过 程 中的一 些 问题 提 出 了 建议 , 并对工业化前景进行 了展望 。
糖质量 浓度达 1 0 0 g / L ) , 油 脂产 量达 到 1 8 . 1 g / L ; 在 多重碳 源利 用 方 面 , 中科 院大 连 化 物 所 实 验 室 筛 选
氮、 磷的化合物等物质 , 较易被微生物利用 。食品工 业废水 如果直接排放 , 对环境 的污染非常严重 , 尤 其会 造成水 体的富营养 化 , 破 坏水 体 的 自净 能力 J 。如 果
节 杆菌 > 4 0 % 丛 粒 藻 >4 0 %、 盐 生杜 藻 > 4 0 %、 粉粒 小 球 藻 > 4 0 % 等

微生物油脂产业化应用研究进展

微生物油脂产业化应用研究进展
[9 ]
人采用细胞形态学方法与细胞化学方
法选育出 1 株产油霉菌菌株, 在最优培养条件下其 油脂含量达 75. 21% , 菌体生物量为 30. 40 g / L, 不 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 68% 。 1. 2. 2 显微藻类 微藻中油脂含量可观, 直接从微 藻中提取得到的油脂成分与植物油相似 。微藻中油 且具有营养需求简单、 生长周 脂含有大量的 PUFA, 期短等优点, 其 PUFA 的含量可通过培养条件的控 制予以提高, 因此微藻油脂成为鱼油 n - 3 PUFA 的 替代品, 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 国内外研究主 要集中在筛选菌株、 鉴定其生物量、 测定总脂含量和
pH、 成、 培养温度、 培养时间、 通气量、 光照等是影响 [15 ] 各类菌种产油率的重要因素, 必须综合考虑 。 在 这方面蒲海燕
[16 ] [17 ] [18 ] 、 相光明 、 王莉娟 等人做了大
量的研究工作。他们认为碳源充足而其他营养成分 缺乏是高产油脂的一个关键因素 。在培养基中适当 增加无机盐和微量元素, 可提高油脂合成速度和产
Thraustochy trium ATCC28210 进行培养, 5 d 后 DHA 产量达到 1 061 mg / L。 施安辉等 人对粘红酵母
[8 ]
GRL531 生产油脂发酵条件进行了探讨, 发现油脂 产量可达菌体干重的 67. 2% 。 王莉等 人对发酵 菌体生 性丝孢酵母发酵产油脂条件进行初步优化 , 物量达到 18. 2 g / L, 干细胞的油脂含量为 68. 5% 。 马丽娟等
Research progress on industrialized applicatiI Dongming1 ,GUO Xiaomin1 ,GE Xia1 , SHEN Penghua2

微生物油脂及其制备技术研究

微生物油脂及其制备技术研究

微生物油脂及其制备技术研究微生物油脂,是指通过微生物的代谢过程,生产出来的一种油脂。

所谓的微生物,是指生活在土壤、水、空气中,仅能通过显微镜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微生物油脂是一种绿色环保的能源,可作为生物柴油等多种能源产品的原料。

自从石油资源日渐减少,石油能源价格不断上涨之后,人们逐渐将目光投向了生物能源。

非常适合用来生产生物油脂的微生物也随之应运而生。

其中,酵母菌、藻类、细菌等微生物可以用于生产微生物油脂,其中以藻类最为广泛应用,以二十烷四烯酸含量丰富的微藻油油脂利用价值最大。

在生产微生物油脂的过程中,需要利用微生物代谢过程进行生产。

首先,需要选择适宜的微生物株进行培养,并进行适宜的发酵条件调控。

发酵过程中,微生物通过代谢产生中间代谢产物,在最终产物合成过程中形成了微生物油脂。

然后,需要进行相关的提取、合成和纯化等各个生产环节,最终得到的就是优质的微生物油脂。

目前,微生物油脂的制备技术已经取得了很多进展。

例如,通过调节微生物培养条件、优化培养基组成、加入适宜的辅料等手段可以获得高油脂生产能力的微生物菌株,提高微生物油脂的生产效率。

同时,利用生物算法、计算机模拟等技术手段,也可以更好地探究微生物代谢过程和油脂生产规律,进一步提升微生物油脂的产量和质量。

不过,微生物油脂的生产过程还存在许多技术上的瓶颈。

例如,微生物油脂生产成本较高,技术难度大,还需要解决微生物株的稳定性、成本降低和生产效率提高等方面的问题。

此外,在生产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微生物油脂的可持续性,如环保问题、土地资源等方面的影响。

总的来说,微生物油脂是一种非常有潜力的绿色生物能源,目前已经逐步应用于生物油脂、生物柴油等行业。

未来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探究微生物油脂的生产机理和生产效率提高的相关技术,促进微生物油脂相关技术的发展,并建立起可持续性的微生物油脂生产系统,为我国和全球的能源及环保事业做出积极的贡献。

微生物油脂进展

微生物油脂进展

霉 菌 能生 产 一些 特别 的油 脂 ,如 富 含棕 榈 酸 、油 酸及
亚油 酸 的油 脂及 类 可可 脂 等 。 1 2 提 化 合 物 、 氢 化合 物 和 普通 的油 脂 为 碳 、 源 , 碳 氮 辅 以无 机 盐 生产 油 脂 和 另 一 些有 商业 价 值 的脂 质 。 微 生 物 油脂 的研 究 和开 发 , 仅 丰 富 了传 统 的油脂 工 业 不 技术 , 而且 是 工 业 化 生产 油 脂 的一 个重 要 途 径 。尤 其 在 目前 人 口增 长 使 得 油 脂 需 求 量 与 自然 资 源 严 重 短
种 , 培 养 油脂 含 量 达 3 经 0% , 其 中 9 且 5% 的甘 三酯
具 有 P3 . 7 6% 、 4 3% 、 7 5% 的脂肪 酸 组 成 ; S1 . 0 3.
另外 , 微生物生产油脂受 培养基 C N比、 H值 、 / p 温度 、 培养 时 间 、 氧气 供 给 量 、 子 数 量 、 机 盐 和微 孢 无 量元素等多种因素影响[31而且生产油脂 的菌种有 2 ,, ,4 限, 只有那些干基菌体含油量高 , 且油脂转化率也较
20 0 2年第 2 期 6月 出版 薛照辉 等: 微生 物油脂 进展
般 为 1% , 别 菌 种 可达 2 5 个 0% ~2 5% 。因此 , 般 的 一 微 生 物油 脂 经 济价 值 还 很难 与 植 物 相抗 衡 。 过 随 着 不 各 项 技术 的发 展 , 在 的 问题将 逐 步 得 以解决 。 存
() 4 能连续大规模生产 , 降低成本 ;5 利用细胞融合 、 () 细胞 诱 变等 手 段 , 使 微 生 物 生产 出 比动 、植 物油 脂 可
更 符合 人 体需 要 的 高 营 养 油 脂 或 某 些 特 定 脂 肪 酸 组

微生物油脂的开发利用状况与研究进展

微生物油脂的开发利用状况与研究进展

微生物油脂的开发利用状况与研究进展摘要:综述了微生物生产油脂的发展历史及研究现状、微生物发酵法生产油脂的菌种、影响油脂形成的因素及微生物油脂的制取.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展望其应用前景。

关键词:微生物油脂;制备工艺;功能油脂随着人口数量的爆发式增长,油脂需求量与自然资源严重短缺的矛盾日益尖锐。

人们不得不积极开发替代化石燃料的可再生新能源,生物柴油就是一种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可再生清洁能源。

目前,无论是食品油脂还是生物柴油原料油脂的主要来源都是植物以及动物脂肪,但是资源的匮乏远不能满足人们工业生产和生活对各种油脂的需求。

所以微生物油脂的开发不仅丰富了传统的油脂工业,而且也必将是工业化生产油脂的一个重要途径。

微生物油脂又称单细胞油脂,是酵母、霉菌、细菌、和藻类等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利用碳水化合物、碳氢化合物和普通油脂作为碳源,在菌体内产生的大量油脂微生物油脂与传统的油脂工艺相比,除了油脂含量高外,微生物细胞增殖快,生产周期短,微生物生长所需的原料丰富,价格便宜,且用微生物方法生产油脂,比农业生产油脂所需的劳动力少,同时不受季节、气候变化的限制,能够连续大规模生产,生产成本低,可以利用高科技方法使微生物产出比动物、植物油脂更符合人们需要的高营养油脂或某些特定脂肪酸油脂[1]。

1 微生物油脂的研究历史及发展现状1.1 国外微生物油脂的研究关于微生物产生油脂的研究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

国外对于微生物油脂的研究工作起步较早,最早可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德国准备利用内孢霉属和单细胞藻类镰刀属的某些菌种生产油脂,以解决食用油匮乏问题,后因战争爆发而中止研究。

随后美国、日本等也开始研究微生物油脂的生产。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德国科学家筛选到了高产油脂的斯达氏油脂酵母、黏红酵母属、曲霉属以及毛霉属等微生物,并进行规模生产。

后来发现利用微生物生产普通油脂成本太高,无法与动、植物来源的油脂相竞争。

有关微生物油脂的探索此后一度集中在获取功能性油脂,如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油脂。

微胶囊化粉末油脂的研究与应用进展_徐振波

微胶囊化粉末油脂的研究与应用进展_徐振波
[13 ] 等。Wang R X 等 以大麦蛋白为载体对鱼油进行
结果表明大麦蛋白微囊具有强大的抗氧 微胶囊化, , 化能 力 使 鱼 油 适 合 用 于 在 液 体 / 半 流 质 食 物。 Quispe- Condori S 等
[14 ]
的研究中则使用玉米醇溶蛋
白为载体制备微胶囊亚麻籽油 。
鱼油, 因为在喷雾干燥过程中接触热空气会造成油 脂芯材的氧化, 而真空冷冻工艺在低温低压下进行, 能有效的保护油脂。 复凝聚法是指两种带相反电荷的聚合物分子 , 通过混合体系而自发地发生相分离的过程 , 其结果 是形成一个富含壁材的凝聚相和一个与之平衡的稀 释相。两种壁材之间的复合凝聚可以通过改变体系 pH, 的温度、 加入无机盐电解质或稀释等条件达到, 反应过程比较温和, 适于一些受剧烈条件变化的活
2 2 * XU Zhen- bo1 , , LIANG Jun1 , CHEN Li- li1 , WANG Yun- fang1 , , LIU Yuan- fa2 , WANG Xing- guo2 ,
( 1.Wilmar( Shanghai) Biotechnology R&D Center Co. , Ltd, Shanghai 200137 , China; 2.School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Jiangnan University, Wuxi 214122 , China) Abstract: Microcapsulated technology was an important application technique, it had been widely used in various food industries recently. The production principle of microcapsulated oil and fat powder was introduced briefly ,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aterial used for capsule wall were analyzed , various main technology especially the spray drying technology, and main application of powdered oils were summarized . Key words: oil and fat powder; wall material; microcapsulated technology; spray drying ; 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 TS225.6 文献标识码: A 文 章 编 号: 1002-0306 ( 2014 ) 05-0392-04

微生物油脂的应用价值及研究报告进展概况开题报告书

微生物油脂的应用价值及研究报告进展概况开题报告书

目录一、选题依据11、论文题目及研究领域12、论文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13、目前研究的概况和发展趋势2二、论文研究的内容31、论文重点解决的问题32、论文拟开展的几个大方面33、论文拟得出的主要结论3三、论文进度计划3四、文献查阅及文献综述41、微生物油脂生产工艺42、微生物油脂特点53、微生物油脂的价值54、微生物油脂研究展望8五、参考文献9微生物油脂的应用价值及研究进展概况一.选题依据1.论文题目及研究领域(1)论文题目:浅谈微生物油脂的研究进展及应用价值(2)研究领域:微生物2.论文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微生物油脂(microbial oils)又称单细胞油脂(SCO:single cell oil),是由酵母、霉菌、细菌和藻类等微生物在一定的条件下,利用碳水化合物、碳氢化合物和普通油脂作为碳源,在菌体内产生的大量油脂。

当前,人口的增长使得不断增加的油脂需求量与自然资源严重短缺的矛盾日益尖锐,特别是随着日趋严重的全球性能源短缺与环境恶化,使得人们不得不从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角度出发,积极开发替代化石燃料的可再生新能源,如生物柴油(脂肪酸甲酯)就是一种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可再生清洁能源。

目前,无论是食品油脂,还是生物柴油原料油脂的主要来源仍然是植物以及动物脂肪,但是利用动物油脂、植物油脂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的食用和生活中各种油脂的需求。

所以开辟微生物油脂这一新的油脂资源的开发和研究,不仅丰富了传统的油脂工业技术,而且也将是工业化生产油脂的一个重要途径[1] 。

3.目前研究的概况和发展趋势利用微生物生产油脂研究最早可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科学家就曾试图利用酵母、单细胞藻类生产油脂,以缓解当时食用油脂供应不足的状况,后因战争爆发而终止了研究。

随后美国、日本等国也开始研究微生物油脂的生产。

M.Woodbine等开展了应用乳清通过四十种微生物生产油脂的研E.M.Gewaily则研究了不同培养温度对多曲霉、米曲霉生产油脂的影响;S.Hamidi研究底物对青霉生产油脂的影响;铃木修利用孢霉属丝状真菌进行富含r-亚麻酸油脂的生产研究。

微生物油脂发酵技术研究现状

微生物油脂发酵技术研究现状

Ad v a nc e s i n f e r me n t a t i o n t e c h n o l o g y o n mi c r o b i a l o i l s
CHEN We n — n a 。 CHEN Hu i 。 P ENG Ku a n
近年来 , 能源过 度消耗和使 用化石燃 料带来 一系
列 环境 问题 , 开发 新 的、 对环 境无 害非石 油类 能源 及 清洁可再 生能源迫在眉睫 ¨ 。生物柴油 因其独特优
越性 , 作 为化石 燃料 潜在 替代 能 源, 其 开发研 究受 到
越来越多关注 。
( C r y p t o c o c c u s a l b i d u s ) 、弯 隐 球 酵 母 ( C r y p t o c o c c u s
( Hu n a n P r o v i n c i a l K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 F o r e s t r y B i o t e c h n o l o g y , C o l l e g e o f L i f e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 Ce n t r a l S o u t h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F o r e s t r y& T e c h n o l o g y , Ch a n g s h a 4 1 0 0 0 4 , Hu n a n , C h i n a)
l 8
粮食 与油 脂
2 0 1 4 年第 2 7 卷第 1 期
微 生 物 油 脂 发 酵 技 术 研 究 现 状
陈文 娜 。 陈 慧, 彭 宽 ( 中南林业科技 大学生命科 学与技 术学院, 林业生物技术湖南省重点 实验 室, 湖 南长沙 4 1 0 0 0 4 )

微生物生产功能性油脂_共轭亚油酸的研究进展

微生物生产功能性油脂_共轭亚油酸的研究进展

罗玉芬,徐尔尼,巫小丹(南昌大学食品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西南昌330031)摘 要:共轭亚油酸是一种功能性油脂,具有抗癌、抗动脉粥样硬化、减肥、促进生长、改善免疫功能等许多重要生理功能,在医药、食品、保健品、化妆品等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文系统地综述了可转化生成共轭亚油酸的微生物菌株、影响转化的因素以及共轭亚油的提取、纯化和检测方面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共轭亚油酸,微生物转化,提取S tudy o n the p r o duc ti o n o f func ti o na l o il---co n j uga ted li no l e i c ac i d by m i c r o beL U O Y u -fen,XU Er -n i ,W U X i a o -dan(The Key Laborat ory of Food Science ofMOE,Nanchang University,Nanchang 330031,China )Ab s trac t:C on jug a te d lino l e i c a c id w a s a ki nd of func tiona l o il ,w h i c h ha d m a ny b io log ic a l func ti on s uc h a s a n ti c a rc inog e n ic,a n tia the rog e n ic,b od y -w e i g h t re d uc ing,g row th p rom o ting,a s w e ll a s i m m un ity e nha nc ing,s o it ha d a w i d e fie ld of ap p li c a tion i n m e d ic ine,food,he a lth c a re a nd c osm e ti c ind us try 1The d e ve l opm e n t of CLA b y m ic rob ia l c onve rs ion c onc e rn i ng w ith s tra ins,the influe nc e s on m ic rob ia l c onve rs ion,the e xtra c tion te c hn iq ue,p u ri fic a tion a nd d e te c ti on m e thod s of CLA w e re re view e d 1Key wo rd s:c on jug a te d li no le ic a c id;m i c rob i a l c onve rs i on;e xtra c ti on中图分类号:TS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306(2010)05-0377-05收稿日期:2009-04-16作者简介:罗玉芬(1985-),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应用微生物。

微生物油脂及其生产工艺的研究进展

微生物油脂及其生产工艺的研究进展
物 油脂的生产工艺等 方面进行 了综述 , 望 了其研 究的发展前景 。 展
关键 词 : 生物油脂 ; 能性 油脂 ; 微 功 多不饱和 脂识码 : A
文章编号 :62—37 (o6o —00 — 5 17 682 o }4 0 7 0
糖化液等) 为培养基原料 , 十分有利于废物再利用和
环境保护 ;4 微生物油脂的生物安全性好 ;5 可利 () () 用不同的菌株 和培养基 的产品构成 变化较 大的特
发尖锐。因此 , 开辟微 生物油脂 这一新 的油脂资源
收稿 日 : 0 45 5 期 2 6) 1 0 .
点, 尤其适合开发一 些功能性油脂 , 如富含油酸 、一 7
Ab ta t Mirb a o l i a k n fn w o ll ¥U3 i o d p o p c , n e p e a tc e mp r n e t s r c : c o i i s i d o e i  ̄ O l e w t g o r s e t a d p o l t h d i o t c o l s t 3 h a a
作者简介 : 马艳玲 ( 7一。 陕西富平人 , 士, 师, 1 5)女。 9 博 讲 主要从 事应 用微生物学方面的研 究 ;-a :y w2 @13Cr Em iml 55 6. n l w o
维普资讯
第4 卷第 4 期 2o 年 l 月 06 1






No .2 o v 06

C ieeJ un l f o rcs n ie r g hn s o ra po esE gn ei o Bi n
7 ・
微 生 物 油 脂 及 其 生 产 工 艺 的研 究 进 展

微生物油脂开发及研究

微生物油脂开发及研究

微生物油脂开发及研究摘要:微生物油脂是一种应用前景广阔的新型油脂资源,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该文对产油微生物常见种类、产油机理、微生物油脂的特点及产油微生物的必备条件,微生物油脂的开发应用现状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展望了其研究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微生物油脂;开发应用现状;生物柴油;研究发展前景1 引言微生物油脂(microbial oils)又称单细胞油脂(single cell oil,SCO),是由酵母、霉菌、细菌和藻类等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利用碳水化合物、碳氢化合物和普通油脂为碳源,在菌体内产生的大量油脂。

微生物油脂主要是由不饱和脂肪酸(PUFAs) 组成的甘油三酯(TAG) ,在脂肪酸组成上与植物油如菜籽油、棕榈油、大豆油等相似,是以C16和C 18为主的脂肪酸。

在一定的条件下,很多微生物如细菌、霉菌、酵母菌及藻类等可在菌体内产生大量油脂,有的干菌体含油量高达60%以上。

微生物油脂的研究和开发,不仅丰富了传统的油脂工业技术,而且是工业化生产油脂的一个重要途径。

尤其在目前人口增长使得油脂需求量与自然资源严重短缺的矛盾日益尖锐的情况下,开辟新油源—微生物油脂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1]。

1.1 产油微生物种类能够生产油脂的微生物有酵母、霉菌、细菌和藻类等,其中真核的酵母、霉菌和藻类能合成与植物油组成相似的甘油三酯,而原核的细菌则合成特殊的脂类。

目前研究得较多的是酵母、藻类和霉菌。

现在用于生产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微生物主要为藻类、细菌和真菌,由于细菌产量低,所以目前主要集中在藻类和真菌[2]。

1.2 微生物产生油脂机理微生物产生油脂过程,本质上与动植物产生油脂过程相似,都是从利用乙酰COA羧化酶的羧化催化反应开始,经过多次链的延长,或再经去饱和酶的一系列去饱和作用等,完成整个生化过程。

其中去饱和酶是微生物通过氧化去饱和途径、生成不饱和脂肪酸的关键酶,该过程称之为脂肪酸氧化循环。

Kendrack等发现苹果酸能促进卷枝毛霉(Mucor circinelloide s)微粒体的去饱和作用,使GLA含量增高,这可能是苹果酸酶为去饱和作用而提供NADPH结果。

我国废弃油脂回收利用现状及产业化分析

我国废弃油脂回收利用现状及产业化分析

我国废弃油脂回收利用现状及产业化分析1. 我国废弃油脂回收利用现状分析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油脂消费量逐年攀升,废弃油脂的产生量也在不断增加。

2019年我国废弃油脂总量达到约3000万吨,其中餐饮废油占比较大。

目前我国废弃油脂回收利用率较低,大部分废弃油脂被非法倾倒、焚烧或直接填埋,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

由于缺乏有效的回收体系和技术手段,废弃油脂的回收率较低。

据环保部门统计,2019年我国废弃油脂回收率仅为20左右,远低于国际先进水平。

由于废弃油脂处理成本较高,部分企业选择将废弃油脂卖给非法收购者,进一步加剧了废弃油脂的无序处理现象。

我国废弃油脂回收利用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产业链不完善,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我国废弃油脂回收利用主要集中在废油提炼、生物柴油生产等领域,但在废油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开发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

废弃油脂回收利用企业的规模较小,市场竞争能力较弱,制约了产业的发展。

当前我国废弃油脂回收利用现状不容乐观,亟待加强政策法规引导,提高回收利用率,完善产业链,提升技术水平,培育市场主体,推动废弃油脂回收利用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1.1 废弃油脂回收利用的定义及意义废弃油脂回收利用是指对废弃油脂进行收集、分类、处理和再利用的过程。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餐饮业、食品加工等行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废弃油脂的产生量逐年增加,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问题。

废弃油脂回收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价值。

废弃油脂回收利用有助于减少环境污染,废弃油脂中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如致癌物质、重金属等,如果不经过处理直接排放到环境中,会对土壤、水源和大气造成严重污染。

通过回收利用废弃油脂,可以有效地减少这些有害物质对环境的影响,保护生态环境。

废弃油脂回收利用有助于资源循环利用,废弃油脂中含有丰富的脂肪酸、甘油三酯等营养成分,具有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

通过回收利用废弃油脂,可以降低对石油资源的依赖,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

微生物发酵生产脂肪酶的研究进展

微生物发酵生产脂肪酶的研究进展

微生物发酵生产脂肪酶的研究进展概述脂肪酶是一种重要的酶类,在工业生产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它能够在水和油脂界面上催化水解和合成酯化反应,常用于食品、医药、皮革、纺织等行业。

微生物发酵生产脂肪酶是目前最主要的脂肪酶生产方式之一,由于其生产过程易于操作、生产成本较低,且酶活性高,因此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微生物发酵生产脂肪酶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微生物来源微生物种类的选择对脂肪酶的生产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目前常用的产脂肪酶的微生物种类包括真菌、细菌和酵母菌等。

真菌是脂肪酶生产的重要来源之一,如青霉菌、曲霉菌、酵母菌等,这类微生物具有较高的脂肪酶产量和较高的酶活性。

细菌属和酵母属中也有一些菌株能够高效产生脂肪酶。

选择合适的微生物来源是微生物发酵生产脂肪酶的首要条件。

发酵条件的优化发酵条件的优化对脂肪酶的产量和酶活性有着直接的影响。

在微生物发酵生产脂肪酶的过程中,温度、pH、培养基成分和发酵时间等因素均会对生产效果产生影响。

研究人员通过对这些因素的调控和优化,以提高脂肪酶的产量和酶活性。

通过利用实验设计方法,对微生物发酵生产脂肪酶的影响因素进行系统优化,可以得到最佳的发酵条件,从而提高脂肪酶的产量和酶活性。

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将其应用于微生物发酵生产脂肪酶已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

通过对脂肪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和改良,可以获得产量更高、酶活性更强的脂肪酶。

利用重组DNA技术将脂肪酶基因导入高产酶的真菌或细菌中,可以显著提高脂肪酶的产量和酶活性。

还可以通过对脂肪酶基因进行改良,获取具有更适应工业生产需求的脂肪酶。

提高产酶菌株的筛选筛选高效产酶菌株是微生物发酵生产脂肪酶的关键一步。

传统的筛选方法主要依赖于培养基中蛋白质、酯酶可诱导表达的碳源。

近年来, 一些研究人员通过利用高通量筛选技术, 对大量菌株进行筛选, 以获取具有高脂肪酶产量和较高酶活性的微生物菌株。

例如, 利用背景荧光素分子检测技术, 可以对高产酶菌株进行快速筛选, 从而提高了筛选的效率。

微生物油脂及其新的应用研究

微生物油脂及其新的应用研究
方面将越来越重要。更重要 的是微 生物油脂生物 安全性
也和动植物油脂一样以两种形式存在 ,一种 是体质脂形
式 ,即作为细胞 的结构组成部分而存在于细胞质中,在微 生物 中含量非常恒定,如微生物细胞膜上的磷脂;另一种 形式是贮存脂形式 ,油脂在微生物细胞 内以脂滴或脂肪粒 形式贮存于细胞质 中。 微生物油脂 中甘油三酯约 占 9 %,其他脂 质 ( 5 如糖
维普资讯

油脂工 程 ・
微生物油脂及 其新 的应 用研 究
董文宾 梁西爱 代春吉 苗晓洁
( 陕西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
【 要 】微生物的增殖率高,干茵体舍油量高;用微生物方法生产油脂周期短、产量高、不受 摘
场地、季节、环境的影响, 从而为人类提供了科学产油的广阔前景。
奶或奶粉 中可提高其 营养价值 ,使之接近母乳 。亨氏公
司、贝因美、飞鹤乳业 、银桥乳业等知名乳品企业已添加
便可以获得广阔的市场 ,而且,更易于被素食者所接受 。 微生物油脂的发展前景十分广 阔,除 了作为食 品强化剂、
添加剂形式销售外 ,还可以制成软胶囊形式,则附加值更
了武汉福星生物药业有 限公司生产的富含 A A的微生物油
脂、甘油一酯、甘油二酯)约占 1 %。少数不常见脂质 , 0
如硫脂 ( 酸脑苷脂 ,脑 硫脂 ) 硫 、肽脂 、甾醇 、羟基脂、 蜡酯 、甘油硫酸酯、醚酯等,在细菌 ( 包括古细菌 )中也 有发现。酵母和霉菌还可生产各种类胡萝 卜 素、甾醇、脂 酰基鞘氨醇类神经鞘脂及糖脂 。 微生物油脂 的成分组成大致上类似植物油 ,主要为 中 性脂肪酸、游离脂肪酸 、磷脂及不皂化物。
脂。
3 1 2 糕点 ..
高。还能进一步浓缩 ,甚至进一步分离成单离脂肪酸 ,可

产油微生物油脂生物合成与代谢调控研究进展

产油微生物油脂生物合成与代谢调控研究进展

45卷 1期2005年2月微生物学报Acta Microbiologica SinicaV ol.45February N o.120053通讯作者。

T el ΠFax :862411284379211;E 2mail :zhaozb @作者简介:刘 波(1969-),女(回族),河北省人,副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微生物及发酵工程。

收稿日期:2004205224,修回日期:2004211208产油微生物油脂生物合成与代谢调控研究进展刘 波 孙 艳 刘永红 赵宗保3(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生物技术部 大连 116023)摘 要:自然界中少量微生物在适宜条件下产生并贮存质量超过其细胞干重20%的油脂,具有这种表型的菌种称为产油微生物。

产油微生物利用可再生资源,得到的微生物油脂与植物油脂具有相似的脂肪酸组成,有的还含有丰富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具有广阔开发应用前景。

简要介绍了产油微生物的种类和代谢特点,较详细地阐述了微生物产油机制和代谢调控途径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微生物油脂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初步见解。

关键词:产油微生物,微生物油脂,生物合成,代谢调控中图分类号:Q939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00126209(2005)0120153204 利用微生物生产油脂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德国曾准备利用内孢霉属(Endomyces )和单细胞藻类镰刀属(Fusarium )的某些菌种生产油脂以解决食用油匮乏问题。

随后美国、日本等国也开始研究微生物油脂的生产。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德国科学家筛选到了适于深层培养的菌种,并进行规模生产。

后来发现利用微生物生产普通油脂成本太高,无法与动、植物来源的油脂相竞争。

有关微生物油脂的探索此后一度集中在获取功能性油脂,如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油脂。

近年来,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已获得更多具有高产油能力或其油脂组成中富含稀有脂肪酸的产油微生物资源,提高了微生物产油的效率。

高油脂微生物制备技术及产业化应用

高油脂微生物制备技术及产业化应用

高油脂微生物制备技术及产业化应用高油脂微生物制备技术是一种利用微生物生产高产量油脂的方法,该技术有望在食品、能源和化妆品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化石能源资源的有限性和环境污染问题,因此寻找替代品成为当务之急。

高油脂微生物制备技术的出现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基础。

高油脂微生物可以是细菌、酵母菌、真菌等微生物,其具有高油脂积累的特点。

通过合适的培养条件和营养供应,可以使这些微生物大量积累油脂。

与传统农作物种植相比,高油脂微生物的种植周期短、生长迅速,并且对土地和水资源需求较小,大大减少了对自然环境的依赖。

高油脂微生物制备技术的成功应用需要解决几个关键问题。

首先,选择合适的高油脂微生物菌株非常重要。

菌株的油脂产量和优良培养特性是选择的主要标准。

其次,合理设计培养条件,包括C/N比、氧气含量、温度等,以最大限度地促进油脂的积累。

另外,对于大规模生产,高效连续发酵技术的建立也是不可忽视的。

高油脂微生物的产业化应用潜力巨大。

在食品领域,高油脂微生物可以作为替代的食用油来源。

一些高油脂微生物制成的油脂具有更低的饱和脂肪酸含量和更高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对人体健康更加有益。

并且,高油脂微生物的生产过程少依赖化肥和农药,符合健康、环保的消费理念。

在能源领域,高油脂微生物可以用于制备生物燃料,如生物柴油和生物酒精。

传统能源资源日益稀缺,高油脂微生物制备的生物燃料成为了一种可再生能源的有力替代品。

与化石燃料相比,生物燃料更加环保,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并且可以实现对存在大量废弃物资源的有效利用。

此外,在化妆品领域,高油脂微生物的油脂可以用于提取多种功能性成分,如维生素和抗氧化剂。

这些成分对于护肤品和化妆品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改善肌肤质量和延缓衰老。

高油脂微生物制备技术及其产业化应用具有一定的挑战。

首先,需要对微生物的生物代谢和产油机制进行深入研究,以提高产油效率。

其次,技术的商业化应用需要大规模生产设施和成本效益的评估,以确保市场竞争力。

微生物降解餐饮废弃油脂的研究

微生物降解餐饮废弃油脂的研究
3.2.2
第四章油脂降解菌的应用……………………………………32 4.1材料和方法……………………………………………32 4.1.1采样……………………………………………..32 4.1.2样品制备……...…………………………………..32 4.1.3仪器设备………………………………………….33

0.7%降低到
4.3%,餐厨垃圾中的油脂得剑了有效的降解;空白对照组粗脂 肪含量也有所降低,7天后粗脂肪含量有原先的1 0.6%仅仅降 到9.1%,但降解效果远不如实验组。
关键词:
餐饮废弃油脂混合菌生物降解
ABSTR ACT
Study
on
the food waste oil degradation by microbe

第1章绪论
第一章绪论
中餐的餐厨垃圾特点是量大含油脂高,经过简单的水油分离处理后提炼生 物柴油用作燃料或工业原料,余下的餐厨垃圾油脂含量依然较高,但经微生物 降解油脂后可作为饲喂蚯蚓的培养基。因此,筛选高效降解油脂的菌株对于利 用生物学方法处理餐厨垃圾是很有价值的。 数量巨大的餐厨垃圾若和城市其他垃圾混在一起进入垃圾收运体系,不仅 产生令人不快的气味影响周围环境,而且餐饮废弃油脂直接影响城市排污系统 的运行。一方面由于其影响水体的复氧及其自然净化过程,危害水体生态系统, 严重污染周围环境,另一方面也容易造成排污渠道堵塞而引起其他负效应(袁
8.0,temperature nutriments
OXy gen 1 8 0—2 00rpm,carbon
condition,it
had
the
highest
Oil—degrading
rale,which
84.7%.The mixed microbes have better degradation of sesame oil, lard and waste OiI extracted from the food waste,which were

粉末油脂的微生物生长特性研究及其在农业中的应用

粉末油脂的微生物生长特性研究及其在农业中的应用

粉末油脂的微生物生长特性研究及其在农业中的应用摘要:粉末油脂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农业领域的产品,它具有抗氧化、抗菌、抗真菌等特性。

本文将探讨粉末油脂在微生物生长方面的特性以及在农业中的应用。

第一部分:粉末油脂的微生物生长特性研究1. 概述粉末油脂是一种由植物或动物油脂经过加工制成的粉末状产物。

它具有较长的保质期、便于保存和携带等特点,因此在农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为了更好地了解粉末油脂的微生物生长特性,研究人员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和观察。

2. 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因素(1)温度:温度是微生物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研究发现,粉末油脂的微生物生长速度在不同温度下会有所差异,较高的温度可以促进微生物的繁殖,但过高的温度会导致微生物的死亡。

(2)湿度:湿度对于微生物生长也具有重要影响。

适宜的湿度可以提供微生物生长所需的水分,但过高或过低的湿度均可能对微生物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3)pH值:不同微生物对pH值的要求不同,其中一些微生物适宜在酸性环境中生长,而另一些则适宜在碱性环境中生长。

3. 微生物生长的种类粉末油脂中常见的微生物有细菌、真菌、酵母菌等。

这些微生物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繁殖,从而影响粉末油脂的品质和使用效果。

细菌的生长速度较快,但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差;真菌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可以在较宽的温度和湿度范围内生长;酵母菌则善于利用粉末油脂中的营养物质进行繁殖。

第二部分:粉末油脂在农业中的应用1. 抗病害剂研究表明,粉末油脂中含有一定量的脂肪酸,这些脂肪酸可以通过改变病原体的细胞膜结构来抑制其生长和繁殖。

因此,粉末油脂被广泛应用于农业领域的抗病害剂中,用于控制作物上的真菌和细菌感染。

2. 农产品保鲜剂粉末油脂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能,可以有效延长农产品的保鲜期和货架寿命。

将粉末油脂喷洒在水果、蔬菜等农产品表面,可以形成一层保护膜,阻止空气中的氧气与农产品中的脂肪和维生素C等营养成分发生氧化反应,从而减少营养价值的丢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油脂及其开发利用研究进展谢小萍(武汉工业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工082班080107305)摘要:微生物油脂(亦称单细胞油脂,sco)是一种前景广阔的新型油脂资源,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在生产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功能性油脂方面已成为研究热点。

该文对微生物油脂制备、影响因素及开发利用等方面作一综述,并展望其应用前景。

关键词:微生物油脂;制备;开发利用0 引言微生物油脂又称单细胞油脂(sco),是由酵母、霉菌、细菌和藻类等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利用碳水化合物、碳氢化合物和普通油脂作为碳源,在菌体内产生的大量油脂。

对微生物油脂的研究最早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曾准备利用内孢霉属Endomyces vernalis和单细胞藻类镰刀菌属Fusarium 的某些菌种作为油脂生产菌,以解决当时食用油的不足。

之后,美国也开始研究微生物油脂的生产,但由于不能进行深层培养,故结果不终于筛选出适合深层培养的菌株,于是开始工业化生产微生物油脂。

利用微生物生产油脂有许多优点:(1)微生物繁殖速度快,生产周期短;(2)可利用农副产品下脚料、工业废弃物作为微生物生长原料,既降低处理废物的成本,又保护环境;(3)所需劳动力少,同时不受场地、季节、气候变化的影响;(4)利用生物技术改良菌种或选择不同培养基,可使微生物生产经济价值高的功能性油脂和有特殊用途的油脂,如富含Y一亚麻酸、花生四烯酸、EPA、DHA 等油脂及代可可脂。

而且,由于人口增长使得日益增加的油脂需求量与自然资源严重短缺的矛盾愈发尖锐开辟微生物油脂这一新的油脂资源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微生物油脂制备微生物油脂的生产工艺流程一般为:原料灭菌茵体培养茵体收集干燥菌种筛选油脂提取微生物毛油精炼1.1 菌种选择用于工业化生产的菌株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油脂积累量大,含油量应达50%以上,且油脂转化率不低于l5%:(2)生长繁殖速度快,杂菌污染困难;(3)能适应工业化深层培养,装置简单;(4)风味良好,安全无毒,易消化吸收。

真核的酵母、霉菌和藻类能合成与植物油组成相似的甘油三酯,而原核的细菌则合成特殊的脂类,如蜡、聚酯、聚-β- 羟丁酸等【1】,目前研究较多的是酵母、霉菌和藻类,如产油油脂酵母(Lipomyces lipofera)、胶粘红酵母(Rhodotorula glutinis)、高山被孢霉(Mortierella alpina)、深黄被孢霉(Mortierella isabellina)等。

1.2 茵体预处理微生物油脂通常积累在菌体细胞内,由坚韧的细胞壁包裹,部分与蛋白质或糖类结合以脂蛋白、脂多糖的形式存在,故分离较为困难,因此必须对菌体进行预处理才利于油脂的提取。

预处理方法主要有四种:干菌体掺砂共磨法、与稀盐酸共煮法、菌体自溶法、菌体蛋白变性法【2】。

其中干菌体掺砂共磨法接近传统的植物油生产前处理工艺,目前在研究和生产中应用较多。

但李魁等认为在处理干菌体细胞的过程中,可造成细胞物质的流失,使油脂实际产量降低,故提出湿菌体过滤细砂磨碎后烘干制取油脂新工艺,其油脂得率比干法提高6.12%【3】。

1.3 油脂提取用于油脂浸提的溶剂主要有乙醚、异丙醚、氯仿、乙醚一乙醇、石油醚、氯仿一甲醇等。

磨碎的微生物干菌体由于颗粒较细,浸提时溶剂渗透性极差,混合油不易沥出,因此在浸提前可对干菌体进行造粒处理,这样能提高浸出设备利用率,混合油中粉末少,毛油质量好,浸出系统管道不易堵塞。

需要注意的是,造粒时须严格控制温度,最好不高于50℃,以防止油脂氧化【4】,浸提后通过减压蒸发回收溶剂。

1.4 油脂精炼微生物油脂的精炼工艺与食用植物油基本相同,主要包括水化脱胶、碱炼、脱色、脱臭等工序。

精炼后的油脂其分析指标包括:气味和滋味、色泽、水分、比重、透明度、酸价、碘价、过氧化值、脂肪酸组成、甘油三酯组成等【5】。

2 影响微生物油脂合成因素2.1培养基组成培养基中氮源浓度和C/N 比是影响微生物油脂含量主要因素。

一般来说,培养基中含氮化合物越多,则细胞蛋白质含量越多;缺乏含氮化合物,则油脂积累。

当培养基中氮浓度一定时,增加碳源可增加菌体油脂含量。

当然对碳、氮源的绝对有限制,氮源太少则细胞的油脂含量多而细胞增殖显著减少;碳源太多则渗透压增大而使细胞收获量减少。

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培养初期供给大量氮源使微生物迅速增殖,以获取大量菌体细胞,后期改为含糖量多的培养条件以使油脂积累,这样可从蛋白质合成初期百分之几的油脂提高到后期百分之几十的油脂量此外,氮源的种类也会影响油脂的积累【6】。

2.2培养时间微生物细胞的油脂含量随微生物生长阶段的不同而有显著差异,如油脂酵母Lipomyces starkeyi的油脂含量在生长对数期较少,在生长对数期末期开始急剧增加,至稳定期初期达最多【2】。

培养时间的长短也有重要影响,培养时间不足,菌体总数少而影响油脂产量;培养时间过长,细胞变形、自溶,合成的油脂进入培养基中难以收集,同样影响油脂产量。

此外,不同微生物的最佳培养时间也不相同,如黑曲霉、米曲霉、根霉、红酵母、酿酒酵母的最佳培养时间分别为3d、7d、7d、5d、6d【7】。

2.3 无机盐类对真菌而言,适当增加无机盐和微量元素的添加量,能提高油脂合成速度和产油量。

Carrido等人对构巢曲霉Aspergillus nidulans的研究结果表明,调整培养基中Na+K+、M g2+、SO42 、PO43-等的含量比,可使油脂含量从25%~26%(油脂生成率6.7%~7.9%)提高到51%(油脂生成率17.2%) o长沼等人通过研究油脂酵母发现,增加培养基的铁离子浓度可使油脂合成速度加快,而增加锌离子浓度可使油脂含量增加。

一般讲,在比生长最适浓度稍高的盐浓度下油脂会积累,但太高时就被阻止。

2.4 温度温度会影响油脂的含量和组成。

通常油脂合成的最适温度为25℃低于20℃或高于4o℃,油脂产量均明显降低;培养温度较低时油脂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2.5 pH 值不同种类的微生物产油的最适pH 也不同,酵母为3.5~6.0,霉菌为中性至微碱性。

构巢曲霉Aspergillus nidulans在pH2.8~7.4培养时,随pH 值上升,油酸含量增加。

油脂酵母Lipomyces starkeyi培养基的pH值越接近中性,稳定期菌体的油脂含量越高。

2.6 通气量微生物利用糖类基质合成油脂及不饱和脂肪酸时都需要氧气,因此必须供给充足的氧。

2.7 其它添加物在培养基中添加乙醇、乙酸盐、乙醛等脂肪酸合成的中间产物或能形成中间产物的c2化合物可增加油脂含量,有些菌株还要求B族维生素。

添加EDTA可抑制糖和盐类复合物的形成,减少同化性糖损失,并增加油脂含量。

3 微生物油脂脂肪酸组成微生物油脂脂肪酸组成和一般植物油基本相同,大部分为偶数碳数,尤其棕榈酸、油酸、亚油酸和硬脂酸的含量很高,但有些微生物油脂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如亚麻酸、花生四烯酸、EPA、DHA等含量特别高,见表I[1,7]。

4 微生物油脂开发利用由于微生物油脂在成本上还无法与植物油相竞争,因此目前对微生物油脂的研究和开发主要集中在利用微生物生产经济价值高的功能性油脂和特殊用途油4.1 y-亚麻酸(GLA)r亚麻酸是人体必需脂肪酸之一,具有明显的降血脂和降低血清胆固醇的作用,已被广泛应甩于医药、保健食品、高级化妆品中。

传统上GLA主要从月见草油中提取,但受天气、产地等影响,其产量少且不稳定,不能满足市场需要。

1948年Bernhard和Albercht首先从布拉克须霉的菌丝体脂肪中鉴定出真菌GLA,含量达16%。

1985年Suzuki等利用深黄被孢霉、葡酒色被孢霉、拉曼被孢霉和矮被孢霉以浓度为60-400 g/L的葡萄糖为碳源发酵培养,菌体油脂含量达35%~70%,GLA 占3%~11%。

英国科学家使用爪哇镰刀菌,以小麦淀粉生产的葡萄糖作为培养基进行发酵,一亚麻酸含量高达16%。

日本Onada Cement公司生物研究所的Mofio Hiramo和东京农业技术大学生物工程系的Yunki Miura等对新鲜海水中的蓝丝藻Spirulina plaktensis和小球藻Chlorella sp.NKG4,240进行光照培养均获得GLA,其含量分别为总脂肪酸的26.25%和10%[8]。

国内,1988年上海工业微生物研究所张秀鲁等利用MIO2菌株发酵生产GLA,其含量占总脂肪酸的8%【9】。

1993年,张峻等人筛选到深黄被孢霉的突变株M6,其菌体得率为25%,油脂含量32.8%,GLA含量为8.84%【10】。

史国利等以深黄被孢霉As3.3410为出发菌株,经紫外诱变,在l0L罐中发酵生产GLA,菌体得率为29.3%,油脂含量44.7%,其中GLA 含量达9.44%【11】。

1998年,黄建中等以深黄被孢霉As3.3410为出发菌株,经紫外、硫酸二乙酯、亚硝基胍复合诱变处理后,进行60 m 大罐三级发酵,菌体油脂含量高达79.2%【1 2】。

4.2花生四烯酸(AA)花生四烯酸一般存在于陆地动物油脂和一些植物油中,但含量极低,它是合成前列腺素的前体,其代谢产物PG、TX、LT具有调节脉管阻塞、血栓、伤口愈合、炎症及过敏等生理功能。

1997年朱法科等以一株被孢霉为出发菌株,经紫外诱变获得AA 高产菌,AA 得率达0.83 g/L。

他们还发现,不同培养时间的菌丝体(3~5 d)在室温下老化15 d,总油脂含量由18%~30%上升至36%-41%,AA 含量由1.1%~2.6%升至2.6%~3.7% C13]。

4.3 EPA和DHA天然EPA、DHA 主要富集在深海鱼油中,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1)预防和治疗动脉粥状硬化、血栓及高血压;(2)防治乳腺癌、前列腺癌和结肠癌;(3)治疗气喘、关节炎、周期性偏头痛等;(4)促进婴儿神经系统和视觉系统的发育。

1988年Shimizu等利用高山被孢霉生产EPA,在l2℃低温下培养,可积累15%以上EPA。

1993年Tareonkitmongkol等利用高山被孢霉IS.4的△l2位脱饱和酶缺陷突变株,将o【一亚麻酸转化为EPA,EPA 含量达64 mg/g干菌体。

海生真菌Thraustochytrium aureum 中DHA含量高达34%。

许多海生藻油脂中EPA 和DHA 含量都非常高,如金藻纲、黄藻纲、哇藻纲、红藻纲、褐藻纲、绿藻纲、绿枝藻纲、隐藻纲中的一些藻【8】。

4.4 可可脂可可脂是世界上最贵重的油脂之一,其甘油三酯组成主要为POS 51.9%、SOS 18I4%、POP 6.5%(P:棕榈酸,S:硬脂酸,o:油酸)。

利用微生物制取可可脂包括两个方面:(1)利用微生物酶催化油脂酯交换,达到可可脂要求的甘油三酯组成,制得类可可脂;(2)在一定条件下培养微生物,使其在菌体内产生理化性质与可可脂接近的代可可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