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风患者的治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麻风患者的治疗

发表时间:2014-07-03T15:49:10.62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4年第10期供稿作者:刘国娟[导读] 麻风病是由麻风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在世界上已流行数千年。主要侵犯皮肤、黏膜、周围神经及淋巴结,也可侵犯深部组织和器官。

刘国娟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人民医院 022400)

【摘要】目的:探讨麻风患者的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45例患者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通过我院对患者的治疗,已经有43例患者完全恢复健康,2例患者进行转院治疗。结论:对患者进行正确的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早日痊愈出院,恢复正常的生活。

【关键词】麻风患者治疗

【中图分类号】R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10-0011-02 麻风病是由麻风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在世界上已流行数千年。主要侵犯皮肤、黏膜、周围神经及淋巴结,也可侵犯深部组织和器官。流行病学:传染源:麻风分枝杆菌又称韩森杆菌,该菌抗酸染色阳性,人工培养尚未成功,仅能在少数几种动物身上接种。麻风患者是麻风杆菌的天然宿主,也是本病唯一的传染源。传播途径:飞沫传播是麻风重要的传播方式,与麻风患者长期密切接触如经皮肤伤口可造成感染。偶有接触麻风患者衣物、用品,用带有麻风杆菌的针头注射、文身,昆虫叮咬,误输麻风患者血液等而发病的报告。易感人群:麻风杆菌进入人体后是否发病主要取决于被感染者机体的免疫力。麻风患者的配偶患病率不超过5%,说明麻风的传染性很低。只有细胞免疫缺陷的人感染麻风杆菌后才有可能发病,潜伏期数月至十余年[1]。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患者资料,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院收治麻风患者45例,其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20例。临床特点:结核样型皮损数目少而局限,为圆形或椭圆形红斑、浅红斑、色素沉着斑或环状斑,边界清,表面干燥有鳞屑、毳毛脱落、闭汗及浅感觉障碍,单侧周围神经如耳大神经、尺神经和腓总神经粗大而硬,无眉毛脱落,黏膜、淋巴结、睾丸、眼及内脏无损害,但可致肢体萎缩或残疾,查菌阴性,麻风菌素试验强阳性。界线类偏结核样型皮损较多发且不对称,为红色斑或斑块,可见卫星状损害,浅感觉障碍。周围神经干粗大发硬,较对称,眉毛一般不脱落,黏膜、淋巴结、睾丸、眼及内脏损害较少而轻。中间界线类皮损呈多形性,有斑、斑块、结节,皮损边缘可清楚也可不清楚,感觉中度减退,周围神经损害对称,粗大程度及硬度不一致,眉毛有的稀疏脱落,有的完整,可发生黏膜、淋巴结、睾丸、眼和内脏损害。界线类偏瘤型皮损多而分布广,不对称且呈多形性,边缘不清,周围神经损害对称、粗大而质软,感觉轻度减退,眉毛可脱落且不对称,常有黏膜、淋巴结、睾丸、眼及内脏等损害。瘤型麻风皮损多且分布广泛,对称而呈多形性,主要为浸润结节和斑块,边缘模糊不清,表面光滑发亮呈黄红色,周围神经干损害对称、粗大、质软,伴感觉障碍,眉毛对称性脱落,面部损害浸润增厚并融合呈“狮面”外观,查菌强阳性,但麻风菌素试验阴性。未定类为麻风的早期表现,皮疹为单个或多个淡色或红色斑疹,边界清楚或不清楚,皮神经粗大,有轻至中度浅感觉障碍,可发展为其他各型。

1.2结果:45例患者经过我院的治疗后康复率高,已经有43例患者完全恢复健康,2例患者进行转院治疗。

2 预防与治疗

建立麻风病防治网,在麻风病流行区大力宣传,普及麻风防治知识,对流行区儿童、患者家属及密切接触者应定期体检,力争早发现、早治疗。必要时预防性用药或接种卡介苗。采取早期、及时、足量、足程、联合、规则治疗的原则。及时正确处理麻风反应。注意防止耐药性产生,巩固治疗防止复发。联合化疗即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用机制不同的有效化疗药物治疗。WHO推荐的标准联合化疗方案是:

2.1多菌型麻风:成人:利福平600mg,l/月监服。氯苯酚嗪300mg,l/月监服;500mg,1/日自服。氨苯砜DDSl00mg,1/日自服。儿童(10~14岁):利福平450mg 1/月监服。氯苯吩嗪200mg 1/月监服;50mg,1/2日自服。DDS50mgl/日自服。治疗期限至少两年,如有可能应治疗到细菌阴转。

2.2少菌型麻风:成人:利福平600mg 1/月监服6个月。DDS100mg l/日自服6个月。儿童:按体重适当减少,监服6个月[2]。

2.3免疫疗法:静脉内注射周围血淋巴细胞、转移因子、皮内注射灭活的麻风杆菌等。

2.4麻风反应的治疗:及时处理,去除诱因。除严重反应外,一般不必停用抗麻风药。皮质激素:小量至中量激素,病情缓解后减量,维持3~5月。

达到临床治愈标准后,瘤型和界线类应继续巩固治疗5年以上,而结核样型应继续巩固治疗不少于3年。

3 讨论

组织病理:结核样型及偏结核样型麻风:表皮常有炎细胞侵入,真皮全层可见结核样肉芽肿,浸润以真皮下部更明显,真皮内神经、血管和皮肤附属器可见上皮样细胞肉芽肿,上皮样细胞周围浸润细胞中除淋巴细胞外,还可见浆细胞,肉芽肿中央的皮神经常可见坏死区,静止皮损抗酸染色阴性,活动期阳性,BT型表皮下有不甚明显的无浸润带,上皮样细胞肉芽肿内有较多多核巨细胞。瘤型及偏瘤型麻风:表皮萎缩变平,无炎细胞侵入,真皮上部有“无浸润带”,真皮内甚至皮下脂肪层有大量泡沫细胞(麻风细胞)浸润,胞质呈灰色,真皮内很少有淋巴细胞样细胞或炎症反应,皮肤附属器破坏明显,皮神经组织破坏轻而且发生晚,抗酸染色查见大量抗酸杆菌,BL型可见聚集成小团的淋巴细胞。界限类麻风:一般兼有结核样型和瘤型二型麻风的特点,即既有结核样肉芽肿,又有泡沫细胞,病理改变的谱较广,取决于偏向二型中的哪一型,在皮肤神经束问有炎细胞浸润。抗酸染色在泡沫细胞中可查见麻风杆菌。未定类麻风:表皮无明显改变,真皮内浅层及深层血管周围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浸润,一般无肉芽肿改变,偶在皮神经内或其周围可见炎细胞浸润,抗酸染色皮神经内有时可见散在的抗酸杆菌,但往往不易发现。

参考文献

[1] 邵康蔚;赵西丁;麻风治疗研究的进展[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1986年01期

[2] 陈均銮;叶干运;利福平在麻风治疗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皮肤病学分册;1982年01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