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地质学课件——第十三章地下水及地质作用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承压水(层间水)——埋藏在地下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含水 层中的水。当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被水充满时,就是 有了一定的静压力,称为承压水。
自流井——当打井凿穿上部隔水层时,如果承压水的静水
压力所达到的水头高度超过井口地面时,则自行喷溢出地 表,形成自流井。
二、根据含水层空隙性质划分的类型 1.孔隙水 存在于空隙中。 2.裂隙水 存在岩石裂隙中。 3.喀斯特水 存在于可溶性岩石的溶蚀裂 隙、洞穴、暗河中。
第二节 地下水的类型
一.地下水按照埋藏条件分为包气带水、潜水、承压水。
1.包气带水(土壤水)——从地面到地下水面(潜水面) 之间的地带(包气带、不饱和带)所含的非重力地下水, 以气态水、吸着水、薄膜水和毛细水等状态存在。
2 .潜水 ——埋藏在地面以下,在第一个隔水层之上,具有 自由表面的重力水,称为潜水。 潜水的表面称为潜水面,随地形起伏而变化,具有潜水流。 同时因季节变化而升降,雨季、旱季潜水面的不同而形成 一个暂时饱和带。
不透水层——不能透过地下水的岩层。主要有:粘土、 页岩、岩浆岩、变质岩等。
不透水层对地下水的运动起着阻隔作用,又称为隔水层
两者之间过渡类型称为半(弱)透水层。如泥岩、亚粘土、 黄土等。
3.地下水面 水井挖到某一深度,就有水自井壁井底渗出, 汇成一个水面。相邻水井的水面是一个连续的面,即地下 水面.
第三节 地下热水
温度较高的地下水称地下热水。它通常分为 低温水(20-40度)、中温水(40-60度)、高温 水(60-100度)和过热水(大于100度)地下热水 出露地表就是温泉。地下热水在松辽平原、江汉 平原等地均有发现。
第四节 地下水的地质作用
地下水在缓慢的运动过程中,不断对周围的岩石进行着 破坏和改造,称为地下水的潜蚀作用。 可以分为:机械潜蚀作用和化学溶蚀作用。 一、机械潜蚀作用 地下水对岩石的冲刷破坏作用称为机械潜蚀作用 黄土、砂岩组成的地壳表层,经地下水长期机械潜蚀作用。 形成与下面将要阐述的“岩溶”地区相似的地质发展过程, 如黄土湿陷、丹霞地貌。称为“假岩溶”作用过程。
4.泉
地下水在地表的天然出露,叫做泉。泉主要分布在山区、 丘陵区的沟、谷中及山麓边缘,平原地区极为少见。 根据成因分为: ①接触泉;②侵蚀泉 ③裂隙泉; ④断层泉;⑤溶洞泉。 根据泉水运动的特点分为: ①上升泉;②下降泉。
二、地下水的化学成分
地下水通常无色无味,含有多种元素, 含有较高 的是克拉克值高且在水中有较大 溶解度的O、Ca、 Mg、 Na 、K 以及克拉 克值不高但溶解度大的元素,如Cl等。
二、化学溶蚀作用与岩溶现象
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解破坏作用,称为化学溶蚀作用。
(一)岩溶现象 1.岩溶(喀斯特)——是指可溶性岩石在地下水和地表水的
共同破坏作用下,所形成的特殊地貌 2.典型的岩溶地貌有: ①溶沟与石芽(婆婆脸);②漏斗与落水洞;③溶洞与地下
河;④岩溶谷地与天生桥;⑤峰林。 我国广西、贵州、云南等地是喀斯特十分发育的地区。 • 3.岩溶发育的条件 ①有可溶性岩石的存在,特别是产状平缓、裂隙发育源自文库厚层
地下水的化学沉积主要分布在洞穴内、裂隙中和泉的出口 处。常见的有以下几类:
1.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
2.泉华
3.模树石(假化石)、岩脉、矿脉
第十三章 地下水及地质作用
第一节 地下水的基本概念
一、地下水的赋存条件
1.岩石的空隙 空隙包括孔隙、裂隙和洞穴。
2.岩石的透水性 在空隙连通的条件下,决定岩石透
水性的主导因素是空隙大小,其次是空隙多少。地下水 能在岩石中赋存与运动,是因为岩石中具有一定的空隙。 岩石孔隙度越大,含水量越大,透水性越好;孔隙度越 小,含水量越少,透水性越差。因此自然界的岩石可分 为透水层和不透水层: 透水层——能够透过地下水的岩层。主要有:砂岩层、砂 砾岩层以及裂隙、洞穴发育的其它岩石。其中储满地下 水的部分称为含水层。
石灰岩是岩溶发育的有利条件。 ②湿热的气候条件(水量丰富、具有流动性),尤其是在水
中含有一定数量的CO2时,有较强的溶蚀能力。
三.地下水的机械搬运与沉积作用 由于地下水是在土壤、岩石裂隙中流动,流速极慢,因此 搬运力极弱,沉积作用也极弱,一般仅形成小规模的洞穴 碎屑沉积。
四、地下水的溶运与化学沉积作用 地下水流速慢,与岩石的接触面积大,作用时间长,能充 分的溶解其流经区的可溶性物质,因此地下水中含有较多 的溶解物质,并随着地下水的运动而被搬运。 石灰岩地区中庞大的洞穴系统就是被地下水溶蚀搬运而形 成的。
自流井——当打井凿穿上部隔水层时,如果承压水的静水
压力所达到的水头高度超过井口地面时,则自行喷溢出地 表,形成自流井。
二、根据含水层空隙性质划分的类型 1.孔隙水 存在于空隙中。 2.裂隙水 存在岩石裂隙中。 3.喀斯特水 存在于可溶性岩石的溶蚀裂 隙、洞穴、暗河中。
第二节 地下水的类型
一.地下水按照埋藏条件分为包气带水、潜水、承压水。
1.包气带水(土壤水)——从地面到地下水面(潜水面) 之间的地带(包气带、不饱和带)所含的非重力地下水, 以气态水、吸着水、薄膜水和毛细水等状态存在。
2 .潜水 ——埋藏在地面以下,在第一个隔水层之上,具有 自由表面的重力水,称为潜水。 潜水的表面称为潜水面,随地形起伏而变化,具有潜水流。 同时因季节变化而升降,雨季、旱季潜水面的不同而形成 一个暂时饱和带。
不透水层——不能透过地下水的岩层。主要有:粘土、 页岩、岩浆岩、变质岩等。
不透水层对地下水的运动起着阻隔作用,又称为隔水层
两者之间过渡类型称为半(弱)透水层。如泥岩、亚粘土、 黄土等。
3.地下水面 水井挖到某一深度,就有水自井壁井底渗出, 汇成一个水面。相邻水井的水面是一个连续的面,即地下 水面.
第三节 地下热水
温度较高的地下水称地下热水。它通常分为 低温水(20-40度)、中温水(40-60度)、高温 水(60-100度)和过热水(大于100度)地下热水 出露地表就是温泉。地下热水在松辽平原、江汉 平原等地均有发现。
第四节 地下水的地质作用
地下水在缓慢的运动过程中,不断对周围的岩石进行着 破坏和改造,称为地下水的潜蚀作用。 可以分为:机械潜蚀作用和化学溶蚀作用。 一、机械潜蚀作用 地下水对岩石的冲刷破坏作用称为机械潜蚀作用 黄土、砂岩组成的地壳表层,经地下水长期机械潜蚀作用。 形成与下面将要阐述的“岩溶”地区相似的地质发展过程, 如黄土湿陷、丹霞地貌。称为“假岩溶”作用过程。
4.泉
地下水在地表的天然出露,叫做泉。泉主要分布在山区、 丘陵区的沟、谷中及山麓边缘,平原地区极为少见。 根据成因分为: ①接触泉;②侵蚀泉 ③裂隙泉; ④断层泉;⑤溶洞泉。 根据泉水运动的特点分为: ①上升泉;②下降泉。
二、地下水的化学成分
地下水通常无色无味,含有多种元素, 含有较高 的是克拉克值高且在水中有较大 溶解度的O、Ca、 Mg、 Na 、K 以及克拉 克值不高但溶解度大的元素,如Cl等。
二、化学溶蚀作用与岩溶现象
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解破坏作用,称为化学溶蚀作用。
(一)岩溶现象 1.岩溶(喀斯特)——是指可溶性岩石在地下水和地表水的
共同破坏作用下,所形成的特殊地貌 2.典型的岩溶地貌有: ①溶沟与石芽(婆婆脸);②漏斗与落水洞;③溶洞与地下
河;④岩溶谷地与天生桥;⑤峰林。 我国广西、贵州、云南等地是喀斯特十分发育的地区。 • 3.岩溶发育的条件 ①有可溶性岩石的存在,特别是产状平缓、裂隙发育源自文库厚层
地下水的化学沉积主要分布在洞穴内、裂隙中和泉的出口 处。常见的有以下几类:
1.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
2.泉华
3.模树石(假化石)、岩脉、矿脉
第十三章 地下水及地质作用
第一节 地下水的基本概念
一、地下水的赋存条件
1.岩石的空隙 空隙包括孔隙、裂隙和洞穴。
2.岩石的透水性 在空隙连通的条件下,决定岩石透
水性的主导因素是空隙大小,其次是空隙多少。地下水 能在岩石中赋存与运动,是因为岩石中具有一定的空隙。 岩石孔隙度越大,含水量越大,透水性越好;孔隙度越 小,含水量越少,透水性越差。因此自然界的岩石可分 为透水层和不透水层: 透水层——能够透过地下水的岩层。主要有:砂岩层、砂 砾岩层以及裂隙、洞穴发育的其它岩石。其中储满地下 水的部分称为含水层。
石灰岩是岩溶发育的有利条件。 ②湿热的气候条件(水量丰富、具有流动性),尤其是在水
中含有一定数量的CO2时,有较强的溶蚀能力。
三.地下水的机械搬运与沉积作用 由于地下水是在土壤、岩石裂隙中流动,流速极慢,因此 搬运力极弱,沉积作用也极弱,一般仅形成小规模的洞穴 碎屑沉积。
四、地下水的溶运与化学沉积作用 地下水流速慢,与岩石的接触面积大,作用时间长,能充 分的溶解其流经区的可溶性物质,因此地下水中含有较多 的溶解物质,并随着地下水的运动而被搬运。 石灰岩地区中庞大的洞穴系统就是被地下水溶蚀搬运而形 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