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民歌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西北民歌的特点
摘要:中国幅员辽阔,地理地貌复杂,由此形成了各地各族人民多种多样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在这一背景下,为适应不同生产、生活方式而逐渐形成的民歌体裁也就十分丰富。本文描述了不同地域不同的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对西北民歌的影响,从而使读者了解西北民歌的特点。
关键词:民歌环境音调音色甩音
中国幅员辽阔,地理地貌复杂,由此形成了各地各族人民多种多样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在这一背景下,为适应不同生产、生活方式而逐渐形成的民歌体裁也就十分丰富了。西北地区的民歌被称为“真正从泥土里出来的声音”,由于一些历史原因,西北地区的汉族民歌,既有相统一的一面,又糅合有当地少数民族民歌的音调,也受到江南民歌的影响。这就是汉族民歌南方、北方风格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今天我们就以西北地区民歌为例来进行分析。
一、从体裁上看
西北地区民歌分布十分广泛,包括晋北高原的“山曲”,甘肃、宁夏、青海的“花儿”,陕北的“信天游”和内蒙古的“爬山调”。而高原山区的地形,使山歌成为这里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民歌体裁,并形成了音调悠长、高亢的特点。由于这里的气候和土地条件较差,人民生活困苦,所以只能用高亢的“山歌”来表现自己的苦闷,很少用劳动号子、小调。因此,西北民歌的体裁是以山歌为主,其次是劳动号子和小调。如谱例1《脚夫调》。
二、从音调上看
西北汉族民歌的曲调常常以主音以及上方四度音和下方四度音
为骨干。这种现象被命名为“双四度音调框架”或“双四度音调结构”。在西北汉族民歌中,这种由双四度音构成的音调很常见,经常在歌曲的一开始就出现,并且形成较大的篇幅,甚至贯穿全曲。例如陕北的信天游《脚夫调》,全曲除倒数第二小节的第二拍以外,全部由徵、宫、商三个音组成,并四次构成双四度音调。
这是一个比较“单纯”的双四度音调结构的例子,即双四度音调的组成音只有三个,羽调式的出现只是起经过音的作用,并不参与构成双四度音调。而甘肃、宁夏、青海的“花儿”《上去高山望平川》中的羽音,其作用就不那么单纯了。虽然有时仍然作为经过音或装饰音出现,例如在第二、第十五和第二十小节中,但更多的时候,羽音是作为与上方四度的商音构成双四度音调结构的组成部分之一而出现的。这时,双四度音调结构就是由调式主音sol与其下方四度音re和re下方的四度音la组成的,而主音的上方四度音do,则变成经过音。
三、从音色和甩音上看
如果说音调结构是各色彩区民歌音乐特征的主要区分标志,那么,对音色和甩音方式的进一步观察和分析,将可能成为我们区分色彩区内部色彩片之间差异的依据之一。
陕、甘、青一带民歌的演唱者经常使用涩滞和不那么圆润的音色,听起来有股愁苦和苍凉感,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山西和河北的平山
县一带。另外,陕、甘、青一带的民歌常有真假声结合延长的现象,尤其是在山歌中。相比之下,甘肃、青海一带的民歌用假声更多些,其延续的时值也更长些。
甩音是一种在音调下行的过程中插以短实质的反向上行的装饰
手法。甩音常用假声演唱,其时值往往比谱子上记录出来的要短,甩到后马上离开。这种情形在陕、甘、青一带的民歌中会出现,如谱例1《脚夫调》,第三小节的第二个音(高音do)。
还有一种甩音出现在音乐中长时值的拖腔后面,其时值常比上述那种甩音长些,用假声延长来突出音色的虚、实对比,听起来很动人。
由于地理、气候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深刻影响,造成了西北民歌体裁、音调和音色、甩腔等方面的不同,也正是由于这些原因才使得我国每个民族都具有属于自己特定的民歌风格,使我们中国的民歌能在全世界广泛流传并且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
参考文献:
[1]周青青.中国民歌[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3.
[2]刘正维.民族民间音乐概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周青青.中国民间音乐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4]杜亚维:西北汉族民间音乐的音调结构[j].中国音乐,1983(4).
[5]宋大能.民间歌曲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0.
(作者单位:烟台工贸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