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高中地理 必修一 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必背版(完整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必背版(完整版)

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 1.2)太阳系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河外星系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 图 1.4)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 图 1.5)分类特点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外部条件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适于呼吸的大气体积、质量适中液态的水——来自地球内部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为地球提供能量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 P8 图 1.7)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1.太阳大气由里到外分层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光球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色球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日冕太阳风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 活动);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1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地球自转地球公转运地轴转动 在椭圆轨道太阳转动 自西向东。

北极上空俯, 南极上空自西向东。

北极上空俯。

运动方向 。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必背版(完整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必背版(完整版)

两 地
⑶计算:①昼长
=昼弧对应的经度数÷15°;②夜长 =夜弧对应的经度数÷15°
经度㈢区时的计算
差 所求地的区时 =已知地的区时±两地时区数差 ;
换 说明:①时区数的计算:当地经度数÷ 15°,商四舍五入得时区数。 算
两②时间差的计算:同减异 加——两地同为东时区或西 时区相减;一为东时区一为西 时区相加。

时③加减号的选用条件:东加西 减(同为东时区,时区数越大越偏东;同为西
时区,时区数越小越偏东;
间一东一
差;西 ,东时区偏东时间早)
判断★㈣光照图的判读方法和步骤
两地1.标自转方向,判断晨昏线
东西2.定日期:
⑴北极圈出现极昼(或南极圈出现极夜)为 方 入⑵计北算极。圈出现极夜(或南极圈出现极昼)为
6 月 22 日; 12 月 22 日;
外部条件
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
自身条件
适宜的温度
日地距离适中
适于呼吸的大气
体积、质量适中
液态的水——来自地球内部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课本 P8 图 1.7 )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 燃 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 站 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专业资料分享
Word 格式
1
专业资料分享
格式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优秀6篇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优秀6篇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优秀6篇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篇一第一单元从宇宙中看地球第一讲地球与地图一、地球与地图1、赤道上经度相差10实地距离大约为111千米,其他纬线上经度相差10实地距离大约为111× 千米。

经线上纬度相差10实地距离大约为111千米。

2、东半球的范围从200W向东到1600E。

3、球面两点的最短距离为两点之间的“大圆劣弧”,常见大圆为赤道、经线圈和晨昏圈。

北半球同一纬线上的最短距离向北偏,南半球同一纬线上的最短距离向南偏。

4、该地看北极星的仰角就是该地的纬度。

5、有经纬网的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东西方向是相对的,要根据劣弧进行判断。

(劣弧即两点经度差小于1800)二、等高线地形图1、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1)读数值范围,判断地貌类型:海拔在200m以下,等高线稀疏的是平原;海拔在200m~500m,等高线较稀疏的是丘陵;海拔大于500m,等高线密集的是山地;海拔在1000m 以上,等高线在边缘十分密集,而顶部稀疏的是高原;四周等高线密集且数值大,中间等高线稀疏且数值小的是盆地。

(2)读疏密程度,判断坡度: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缓。

从山顶向四周,等高线高密低疏,为凹坡,可通视;高疏低密,为凸坡,易挡住人们的视线。

(3)读弯曲状况:等高线凸向高处的是山谷,凸向低处的是山脊(凸高为谷、凸低为脊)。

(4)读局部闭合等高线:等高线闭合,中高周低的地形类型是山峰;中低周高的地形类型为盆地;特殊情况,规律判读为“大于大的”为山坡上的小山丘或“小于小的”为山坡上的小洼地。

(5)基本特征:同线等高;同图等距;相邻两条等高线数值可以相等,如河谷两侧相邻的等高线,也可以递变;任意两条等高线一般不会相交,若相交或重叠则为陡崖。

2、等高线地形图中的有关计算:(1)计算两点的相对高度:先算出最大值和最小值的范围,再进行相减或(n-1)×d△H(n+1)×d(2)进行陡崖高度的计算:其相对高度(n-1)×d≤△H(n+1)×d(n为陡崖处重叠的等高线条数,)d为等高距。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整理

期末复习一(第一、二单元知识点)知识点1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要求:掌握并辨析天体(自然天体、人造天体)、天体系统、天体系统的层次关系 一、 宇宙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体,是运动、发展和变化着的物质世界 二、天体类型 组成物质及成员 特点恒星 炽热气体 ①质量庞大,温度高,自己发光热②与周围其他天体组成系统③夜空中点点繁星多为恒星星云气体和尘埃组成的成云雾状外表的天体,密度小 ①本身不发光,一般星云里恒星,云雾状②体积和质量很大③形状不同,狮子座,猎户座等行星八大行星①本身不发光,靠反射恒星的光②沿固定的椭圆轨道环绕恒星运动③质量比恒星小卫星 月球、木卫一 ①绕行星运行,不发光②大小不一,但不会超过他绕转的恒星。

太阳系除水星和金星外,都有天然卫星流星体 尘埃和固体块 ①不发光,与大气摩擦形成光②进入大气层后,摩擦燃烧发光,产生③没燃烧尽的残留体落到地面上,石质的叫陨石,铁质的叫陨铁彗星 冰物资 密度很小,云雾外表,绕太阳运行,哈雷彗星76年一圈总结:①除了恒星外,其他天体不发光②恒星一般在星云里,行星绕恒星运动,卫星绕行星运动1、自然天体:自然界存在的,包括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2、人造天体:属于人工制造的天体,包括太空中运行的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空间站、人造卫星等注意:最基本的天体是星云和恒星,宇宙大爆炸首先形成的是星云,星云坍塌形成恒星,恒星爆炸才会产生行星等物质 3、是否是天体的辨别标准①大气上界为界线,大气圈以内的为非天体(地球除外),以外的为天体,分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②看能否克服引力,在太空中按轨道运行绕地球飞行的卫星是不是天体?流星是不是天体?③看是不是某一天体的一部分,比如月球的表面的岩石块不是天体三、天体系统1、形成:宇宙中的天体都在运动着,运动中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注意:运动、相互吸引、相互绕转知识点2 行星地球一、八大行星1、八大行星的位置:距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水金地火木土天海,肉眼可见前6个2、运动特征①都围绕太阳公转②公转方向同向性,都是自西向东。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复习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复习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1.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

恒星、星云、行星、流星、彗星,其中恒星和星云是最基本的天体。

恒星特点:①自身可以发光、发热;②体积、质量巨大;③距离遥远。

彗星哈雷彗星 76周年比较: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

金星是离地球最近的行星。

2.天体系统:运动中的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河外星系地球3.天体系统:总星系地月系月球太阳系其他行星系银河系其他恒星系4.八大行星名称: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星(距日远近)5.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分类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6.共同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日地距离适中,形成了适宜生物生长的温度条件内部条件体积和质量适中,吸引大气聚集,形成了适宜生命物质呼吸的大气地球上有液态水7.存在生命安全的宇宙环境的行星外部条件稳定的光照条件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概况:主要成分是氢和氦,其表面温度约为6000K.2.太阳能量的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

3.太阳辐射的影响:①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②维持着地表温度,是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③直接、间接地为地球上提供了能源4.太阳辐射的分布:从赤道向两极递减5.太阳的结构:由内向外,分别是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6.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光球层;耀斑---色球层---太阳活动最激烈(剧烈)的显示周期约为11年7.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影响地球的电离层,使无线电通信受到影响甚至中断②影响地球的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③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④影响地球气候,发生异常。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1.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类型绕转中心方向速度周期角速度线速度自转地轴自北西逆向南东顺除南、北极点为零外,其他各地均相等(15°/时)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南北极点为零恒星日(23时56分4秒)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公转太阳近似正圆的椭圆,速度大小不等近日点(1月初),角速度、线速度快远日点(7月初),角速度、线速度慢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备注:1.地球自转时,最北端(北极)永远指向北极星附近。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册复习知识梳理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册复习知识梳理

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知识梳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本章思维导图第一节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1.宇宙(1)何为宇宙?“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来曰宙”,宇宙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是万事万物的总称。

(2)天体:宇宙由不同形态的物质组成,我们把这些物质统称为天体。

天体类型: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恒星、星云是最基本的天体,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比较各类自然天体天体概念其他特征星云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呈云雾状外表的天体。

其主要成分是氢与恒星相比具有体积大願量大密度小的特点恒星由炽热气体组成、自身能发光和热的球状天体温度高,自已能发光,距地球非常遥远,所有恒星都在不停地运动和变化。

行星围绕恒星运动的近球状天体本身不发光, 反射太阳光而发亮卫星绕行星运转的质量很小的球状天体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彗星在扁长轨道上饶太阳运行的一种哈雷彗星是著名的大雪星一,其质量较小的天体,呈云雾状的独特外貎公转周期为76年流星体是星际空间数量较多的颗粒状的碎片数量众多,大小不一天体判断标准:1)空间位置:是否位于地球大气层之外,进入大气层或落回地面的物体不属于天体。

2)物质形态:是否是宇宙间的物质。

发生在地球大气之内的自然现象不属于天体,如流星雨。

3)运转轨道:是否在一定的轨道上独自运转。

依附在其他天体上的物质不属于天体,如火星车。

(3)天体系统:宇宙中的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临近的天体相互吸引,形成以质量大的天体为中心,其他天体围绕这个中心旋转的天体系统。

(4)天体系统层次:按规模可分为可观测宇宙(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四个层次。

2.太阳系(1)分类:类地行星:A 水星、B 金星、C 地球、D 火星巨行星:E 木星、F 土星远日行星:G 天王星、H 海王星(2)运动特征:同向性:绕日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近圆性:绕日公转的轨道接近圆形的椭圆共面性:轨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2)太阳系中的行星都围绕着太阳运行,卫星分别围绕着各自的中心天体——行星运行,彗星则在扁长的椭圆形轨道上围绕太阳运行。

人教版地理必修1复习提纲

人教版地理必修1复习提纲

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 第一章 行星地球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天体:天体是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 (大气层以外的东西)天体相互绕质量、体积大的天体转(地球绕太阳转,月球绕地球转)● 天体系统:运动中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的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层次:最高一级天体系统:总星系;最低一级天体系统:地月系。

宇宙包括总星系和人类未探测区域。

● 光年:计算天体间距离的单位。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八大行星的排列(由近及远):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水金地、火木土、天海) 又可以分为三类(按质量、体积、距离划分): (1) 类地行星:水、金、地、火星 (2) 巨行星:木、土星 (3) 远日行星:天王、海王【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

(记法:火烧木头灰烬多)】 ● 行星绕太阳公转的运动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 1、自身条件①有适宜的温度——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而且地球自转的周期规律适中,因而有适宜的温度 ②有适量的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因而有适量的大气 ③有液态水 2、外部条件①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保证地球有一个安全的宇宙环境 ②太阳能够给地球一个稳定的光照条件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为地球提供能:1、太阳的概况:太阳是一个巨大炙热的气球体,主要成分是氢和氦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发射能量,这种现象称为太阳辐射 ● 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核聚变●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大气上界: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日冕● 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主要类型有黑子(周期11年)、耀斑,黑子发生在光球层,耀斑发生在色球层。

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 地理环境:维持地表温度、提供水运动能量、提供大气能量、促进岩石产生风化2、 人类生产生活:提供生活主要能源、提供转化矿物能源、提供转化光热资源1、电离层扰动,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耀斑)2、带电粒子流干扰地球磁场,磁暴现象——指南针无法正确指示方向;3、带电粒子流进入大气层,产生极光4、影响气候,自然灾害的发生注意:太阳对地球的最大影响是太阳辐射!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地球运动的两种形式:自转和公转1、自转(1)绕转中心:地轴(假想轴)①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站在北半球抬头仰望北极星,其角度为当地纬度)②地轴与赤道平行(2)方向:自西向东(北逆南顺)(3)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自转真正周期)太阳日:24小时(昼夜更替周期)——基本时间单位(4)自转角速度:除两极,角速度相同,15度每小时。

高一地理复习资料人教版

高一地理复习资料人教版

1.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绕转中心太阳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平均1`/日近日点(月初)快平均30千米/小时远日点(月初)快地轴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恒星日(23时56分4秒)各地相等,每小时15(两极除外)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

目前是2326’(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2)地方时(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①昼夜长短的变化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昼夜平分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随纬度的变化夏至日:由2326’N向南北降低方向降低冬至日:由2326’S向南北降低23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离直射点越近高度随季节的变化23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越大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四:光照图的判读(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26’(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时间相差1小时,每1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4)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七:区时,地方时的计算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第二单元大气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2):大气的垂直分层(课本29页图2.1)高层大气2000-3000千米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平流层50-55千米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平流运动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行对流层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对流运动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二:大气热力作用(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①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差,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②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二:大气的热力状况大气的热力作用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地理学是探究地球外表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下面我给大家共享一些人教版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盼望能够协助大家,欢送阅读!人教版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1、岩石分三大类: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积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③变质岩(变质作用)。

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改变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改变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造成地表凹凸不平。

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

(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

使凹凸不平的地表趋向平坦。

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积累、固结成岩作用。

流水侵蚀地貌(V型谷)、积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凹地、蘑菇)、风积地貌(沙丘)。

3、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拟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拟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

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海洋。

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处,常形成山脉、海沟。

4、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减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作用:①汲取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汲取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汲取红外线。

对可见光汲取的很少。

②反射作用: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

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

③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局部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汲取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把局部热量归还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

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册总复习(2024)

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册总复习(2024)
人口增长过快,导致资源过度消耗和 生态环境破坏。
不合理的资源利用方式,如过度开垦 、过度放牧等,导致土地荒漠化、水 土流失等生态问题。
经济快速发展,忽视生态环境保护, 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危害包括:影 响人类健康和生产生活,破坏生物多 样性,加剧自然灾害等。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和内涵
地球运动
地球绕地轴自转,同时绕 太阳公转。自转产生昼夜 交替现象,公转产生四季 变化和五带划分。
经纬网与地理坐标
经纬网
在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 相互交织,形成经纬网, 用于确定地球表面任意一 点的位置。
经度
经度是指通过某地的经线 面与本初子午面所成的二 面角,以本初子午线为0° 经线,向东、向西各分为 180°。
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册总复习
目录
• 地球与地图基础知识 •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 水圈与水循环过程 •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塑造 • 生态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01
地球与地图基础知识
Chapter
地球的形状、大小及运动
01
02
03
地球形状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 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地球大小
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 米,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 ,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
等高线的应用
等高线地形图在军事、工程、农业、旅游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例如,在军事上可以用于 判断敌情和地形;在工程上可以用于设计和施工;在农业上可以用于规划农田和水利设施 ;在旅游上可以用于规划旅游路线和景点等。
02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Chapter
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
01
大气主要成分
氮气、氧气、氩气、 二氧化碳等,还有微 量水汽、臭氧、尘埃 等。

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图文归纳总结(人教版)

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图文归纳总结(人教版)

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图文归纳总结(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归纳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天体天体是指宇宙间各种物质的总称。

包括: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体、彗星、星际空间物质及尘埃等。

天体的类型:自然天体:自然存在的天, 包括: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体、彗星、星际空间物质及尘埃等。

人造天体:人为制造的天体:宇宙探测器、宇宙飞船等。

(但一定要在太空中)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的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1)、太阳系知识点汇总:卫星:木星最多,水星、金星无。

小行星(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小天体流星彗星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共面性、同向性、近圆性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无光环有光环有光环距离太阳:近—远表面温度:高—低;公转周期:短—长;平均公转速度:快—慢(左右);(2)、天体系统总图太阳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地球的普通性:地球与其它行星的运动特征相似,即具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的特征。

地球的特殊性: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存在的天体。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形成生命条件的原因外部条件太阳光照稳定太阳从诞生至今没有明显的变化运行轨道安全大、小行星绕日公转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自身条件有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周期不长不短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吸引气体形成大气层,并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以氮和氧为主的大气有液态的水地球内部的水随物质运动带到地表,形成原始海洋。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为地球提供能量1、太阳概述:太阳是银河系中一颗普通的恒星,它与其他的恒星一样,是一颗巨大的炽热的气体星球,主要成分是氢和氦。

2、太阳辐射:我们把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的能量,称为太阳辐射。

太阳产生如此巨大的能量是由于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①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地球上生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 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包括银河系和河外星系)——银河系(包括太阳系和其他恒星系)——太阳系(包括地月系和其他行星系)——地月系。

2. 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按照距离太阳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3.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普通性:在太阳系八大行星中,地球的质量、体积、密度、公转和自转运动等方面都没有特殊之处。

特殊性:存在生命。

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 太阳辐射(1)概念: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

(2)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3)对地球的影响:为地球提供光和热,维持着地表温度;是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提供能源,如煤、石油、太阳能等。

2. 太阳活动(1)太阳大气层:从里向外依次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

(2)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黑子(出现在光球层)、耀斑(出现在色球层)。

(3)对地球的影响:影响地球气候;干扰地球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产生极光。

三、地球的历史1. 地层和化石地层是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

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或遗迹。

通过研究地层和化石,可以了解地球的历史。

2. 地球的演化历程(1)太古代:原始生命出现。

(2)元古代:藻类繁盛。

(3)古生代:早期三叶虫等无脊椎动物繁荣,中期鱼类大量繁衍,后期两栖类动物出现,蕨类植物繁盛。

(4)中生代:爬行动物盛行,恐龙称霸,裸子植物迅速发展。

(5)新生代: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大发展,人类出现。

四、地球的圈层结构1. 地球的内部圈层(1)地震波:分为纵波(P 波)和横波(S 波)。

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横波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地球内部可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人教版高一地理第一册必修一重难点知识复习

人教版高一地理第一册必修一重难点知识复习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1.宇宙: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体,是运动、发展和变化着的物质世界。

2.天体:(1)概念: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

最基本的天体是恒星和星云。

(2)常见的天体及其特征。

宇宙物质组成(举例) 特点恒星炽热气体质量庞大,自身能发出光和热星云气体和尘埃云雾状,密度小,体积和质量都很大行星金星、地球等绕恒星公转,质量小,不发光卫星月球绕行星公转,本身不发光流星体尘粒、固体块与大气摩擦生热而燃烧发光,形成流星现象彗星冰物质体积大,密度很小,具有云雾状的外表;背向太阳的一面有扫帚状的彗尾特别提醒:天体可分为自然天体(如恒星、行星等)和人造天体(如在太空中运行的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等)。

3.天体系统(1)概念: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构成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2)层次:常见天体系统分为四级:(3)天体系统及层次结构天体系统组成特别说明地月系地球和月球地球是地月系的中心天体,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太阳系太阳、地球及其他围绕太阳公转的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地球是距离太阳较近的一颗行星,日地平均距离约为1.5亿千米银河系太阳和其他恒星以及各种各样的天体太阳系与银河系中心的距离大约为3万光年河外星系银河系之外与银河系相类似的天体系统数以亿计总星系银河系与河外星系目前所认识的最高级别的天体系统结构特征:运动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5.地球的特殊性:(1)地球是目前能探测到的宇宙中唯一有生命的天体;(2)存在生命的条件:外部条件:①稳定的太阳光照;②安全的宇宙环境。

内部条件:①适宜的温度;②存在液态水;③适合生物呼吸的大。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辐射(1)能量来源:太阳核心物质的核聚变反应。

(2)影响:①直接为地表提供光能和热能;②维持地表温度,为生物繁衍生长、大气和水体运动等提供能量;③人类生产、生活的能量。

(3)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2.太阳活动(1)概念:太阳大气层时常发生变化,有时较为剧烈,这些变化统称为太阳活动。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全册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全册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全册知识点归纳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能量来源①地球大气受热能量的根本来源:太阳辐射。

②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地面辐射。

2.削弱作用:大气层中的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

(1)高海拔地区(以青藏高原地区为例)(2)内陆地区(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3)湿润内陆盆地(以四川盆地为例)3.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对近地面大气热量的补偿作用。

玻璃温室的增温原理:波长较短的太阳辐射能够穿过玻璃进入温室内,使室内增温,而波长较长的地面辐射则很难穿透玻璃,使热量难以散失。

(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2)农业实践中的一些常见现象①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

(1)据数值南北递变可判断南北半球-气温向北降低为北半球,向南降低为南半球(2)据等温线的延伸方面可判断影响因素①与纬线平行(受太阳辐射影响);②与海岸线平行(受海陆位置影响);③与等高线平行(受地形、地势影响)(3)据疏密程度可判断温差大小,进而判断季节、海陆等①密大疏小;②冬季密,夏季疏;③温带密,热带疏;④陆地密,海洋疏;⑤平原、高原面疏,山地和高原边缘密(4)据弯曲状况判成因①陆地上一般考虑山脉或谷地。

等温线穿过山地时一般向气温高的方向凸出,穿过谷地时,一般向气温低的方向凸出。

②海洋上一般考虑洋流。

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③等温线的弯曲还可能与海陆分布有关。

1月份同纬度的陆地等温线向南凸,海洋上向北凸;7月份,同纬度的陆地上等温线向北凸,海洋上向南凸。

(即“一陆南,七陆北”)。

(5)据局部闭合判成因表示局部区域内气温出现特殊值,如山峰(低温)、盆地(高温)、城市(热岛效应),判读原则:大于大值、小于小值。

①低温中心:低温中心一般与地形有关,山地一般为低温中心;纬度较高的盆地在冬季时也往往成为低温中心,纬度较高的山脉冬季风的迎风坡也往往成为低温中心(区域地理:中国1月气温分布图-重点关注中国1月气温分布图下的地形)。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完整版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完整版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1.天体:卫星、行星、恒星,流星、星云、彗星2.天体系统::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二.宇宙中的地球(地球的普通性与特殊性)1.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普通性·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王、海王太阳系八大行星的由里向外的顺序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注:火星→小行星带→木星同向性、公面性、近圆性2.存在生命的行星——特殊性·地球位于太阳系,其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宇宙环境)·日地距离适中,使地球具有适宜的温度条件(温度)·地球适当的体积和质量,使其具有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条件(大气)·地球上具有液态水源(液态水源)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为地球提供能量1.能量产生为H原子的核聚变,只有1/2亿到达地球,却是地球能量的主要来源2.对人类的影响:·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动和生物活动·它是人类日常生产生活的主要能源(煤,石油)3.全球总分布趋势:由赤道向两极递减或由低纬向高纬递减主要影响因素:纬度因素、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1.太阳大气层结构:光球→色球→日冕(由内向外)2.太阳活动类型:⑴黑子:光球上某块地方温度较低,周期11年,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⑵耀斑:色球上某块地方突然增大增亮,太阳活动最强烈的显示→与黑子的出现相关常出现在耀斑之后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对电离层的影响,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对地球磁场的影响,产生极光和磁暴现象;对地球气候的影响,造成气候以11年为周期的异常变化,形成了水旱灾害和乔木生长年轮的疏密变化。

第三节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21夏至日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位置的差异;⑵把握公转方向;⑶正确理解公转速度变化的规律。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1册-考前必背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1册-考前必背

考前必背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1.天体系统的层次(由低级到高级):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可观测宇宙。

2.太阳系中八大行星的分类(1)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2)巨行星:木星、土星;(3)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3.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4.地球具备生命的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适合生命呼吸的大气和液态水。

6.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规律:从低纬向高纬递减。

7.太阳活动类型及对地球的影响(1)活动类型:太阳黑子(光球)、太阳耀斑和日珥(色球)、日冕物质抛射(日冕)。

(2)对地球的影响:①产生磁暴、极光现象;②影响卫星导航、空间通信、电网、航空航天等人类活动。

8.地层的沉积规律:一般先沉积的层在下,后沉积的层在上。

9.生物演化规律: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

10.各年代生物演化规律(1)植物:海生藻类(前寒武纪)→蕨类植物(古生代)→裸子植物(中生代)→被子植物(新生代)。

(2)动物:海洋无脊椎动物(古生代早期)→脊椎动物(古生代晚期)→爬行动物(古生代后期、中生代)→哺乳动物(新生代)。

11.地震波分类(1)纵波:传播速度快,可以通过固体、气体和液体;(2)横波:传播速度慢,仅能通过固体。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1.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气、氧气、二氧化碳、臭氧等)、水汽和杂质。

2.大气各垂直分层气温分布特点(1)对流层: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递减;(2)平流层: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递增;(3)高层大气:气温随海拔的升高先减后增。

3.大气受热过程的两个作用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

4.两类风的风向判断(1)高空的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2)近地面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1.三类水循环: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陆地内循环。

2.水循环的地理意义(1)各种水体不断更新,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2)促进地球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3)影响全球的气候与生态,影响全球的地理环境。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复习资料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复习资料

⼈教版⾼中地理必修⼀复习资料⼈教版⾼中地理必修⼀复习资料第⼀章⾏星地球第⼀节宇宙中的地球⼀、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及主要类型天体是指宇宙中各种形态物质的总称。

包括⼏种常见的天体:恒星、星云、⾏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 2、天体系统(1)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太阳系中的⼀颗普通⾏星 1、⼋⼤⾏星(1)组成:按距太阳由近及远依次为⽔星、⾦星、地球、⽕星、⽊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地球是太阳系中⼀颗普通的⾏星(1)⼋⼤⾏星的运动特征①同向性:都是⾃西向东。

②共⾯性:⼋⼤⾏星公转轨道倾⾓都很⼩,⼏乎在同⼀个平⾯上。

③近圆性:公转轨道椭圆的偏⼼率都很⼩,都接近正圆。

(2)⼋⼤⾏星的结构特征地球与⽔星、⾦星、⽕星相⽐,没有特殊的地⽅。

⼋⼤⾏星的质量、体积、距⽇远近等结构特征既有共性,⼜有差异。

由此,可以将⼋⼤⾏星划分为三类:①类地⾏星,包括⽔星、⾦星、地球和⽕星;②巨⾏星,包括⽊星和⼟星;③远⽇⾏星,包括天王星、海王星。

⾃然天体⼈造天体三、存在⽣命的星球——地球是⼀颗特殊的⾏星地球上存在⽣命物质的条件1、宇宙环境条件(1)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2)安全的空间运⾏轨道2、地球适宜的⾃⾝条件1、⽇地距离适中2、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3、液态⽔的存在第⼆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辐射的概念:太阳源源不断的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

2、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在⾼温⾼压下,四个氢原⼦核聚变成⼀个氦原⼦核。

3、对地球的影响:①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②是地理环境变化的重要原因。

维持地表温度,是地球上的⽔、⼤⽓、⽣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③是我们⽇常⽣活和⽣产的能源。

4、太阳辐射由⾚道向两极递减⼆、影响太阳辐射能的因素1、太阳⾼度⾓。

⼀般来说太阳⾼度⾓⼤的地⽅太阳辐射强,我们⼀般说纬度低的地⽅太阳⾼度⾓⼩,因此可以说纬度低的地⽅太阳辐射强。

2、海拔⾼度。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复习知识点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复习知识点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复习知识点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一、行星地球1.宇宙:时间上的无始无终,空间上的无边无际。

2.天体:●概念:物质存在的形式,包括星云、行星、流星体、彗星以及一些星际物质(如气体、尘埃)。

●天体系统:各天体相互吸引、绕转才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层次:3.太阳系及其成员:●九大行星的排列: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冥王星。

●它们的公转运动共同特点: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又可以分为三类:(1)类地行星::水、金、地、火星(2)巨行星:木、土星(3)远日行星:天王、海王、冥王星●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

(记法:火和木在一起易燃烧,用小行星带隔开)4.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1)日地距离适中——适宜的温度(2)质量体积适宜——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3)地球内部物质运动、——水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提供能量:●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太阳辐射是以电磁波的形式辐射。

来源:内部的核聚变。

●纬度差异→热量差异:纬度低,太阳辐射强,生物量多;反之。

2太阳活动:●太阳大气层从外到内分为:日冕(最外层)、色球、光球(太阳表面、最亮)。

●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太阳黑子(周期11年)。

耀斑也是重要标志,它是太阳活动最强烈的显示。

●太阳风在日冕层;太阳风暴发生于太阳表面。

●太阳活动的三大影响:(1)太阳电磁波扰动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2)带电粒子流扰动地球电磁场→产生磁暴(3)带电粒子流进入大气层→产生极光。

●降水量与太阳黑子有一定相关系:(P12)1、3图是正相关,2图是负相关。

三、地球运动:1.地球的运动:自转和公转。

方向都是自西向东。

2.地球自转:●绕转中心:地轴(它的北端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地球真正的自转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360o另一周期是:太阳日(24小时),360o59’●自转方向:从北极上看地球自转是逆时针,南极上看是顺时针。

●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为0外,其他各地角速度都为15o/h。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 高中地理 必修一 复习资料第一章 行星地球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及主要类型 天体是指宇宙中各种形态物质的总称。

包括几种常见的天体: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 2、天体系统(1)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1、八大行星(1)组成:按距太阳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1)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①同向性:都是自西向东。

②共面性:八大行星公转轨道倾角都很小,几乎在同一个平面上。

③近圆性:公转轨道椭圆的偏心率都很小,都接近正圆。

(2)八大行星的结构特征地球与水星、金星、火星相比,没有特殊的地方。

八大行星的质量、体积、距日远近等结构特征既有共性,又有差异。

由此,可以将八大行星划分为三类:①类地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 ②巨行星,包括木星和土星;③远日行星,包括天王星、海王星。

自然天体 人造天体三、存在生命的星球——地球是一颗特殊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1、宇宙环境条件(1)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2)安全的空间运行轨道2、地球适宜的自身条件1、日地距离适中2、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3、液态水的存在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辐射的概念:太阳源源不断的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

2、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在高温高压下,四个氢原子核聚变成一个氦原子核。

3、对地球的影响:①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②是地理环境变化的重要原因。

维持地表温度,是地球上的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③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的能源。

4、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递减二、影响太阳辐射能的因素1、太阳高度角。

一般来说太阳高度角大的地方太阳辐射强,我们一般说纬度低的地方太阳高度角小,因此可以说纬度低的地方太阳辐射强。

2、海拔高度。

海拔越高,大气层薄,云量少,太阳辐射强。

所以说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强3、天气状况。

天气状况好的太阳辐射强。

我国南方虽然太阳高度比北方大,但阴雨天气多,云量大,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强,因此南方的太阳辐射比北方少,三、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大气结构:太阳的大气层由里到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2、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1)黑子:光球层上出现的黑斑点,由于黑子温度比光球表面其他地方低,所以才显得暗一些(2)耀斑:色球层出现的大而亮的斑块,是太阳大气高度集中的能量释放过程。

(3)周期:大约11年3、对地球的影响:①扰动地球上空的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②对地球磁场的影响,产生磁暴现象;③作用于两极上空大气,产生极光;④对气候的影响,如太阳黑子数与年降水量的相关性,⑤影响地球自然环境,产生自然灾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二、地球的自转与时差1、昼夜交替(1)昼与夜的形成,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

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线,晨昏线的特点:晨昏线平分地球,是过球心的大圆;晨昏线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故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晨昏线在二至日时与极圈相切,在春秋分时与经线重合。

(2)昼夜交替的产生:由于地球的自转(3)昼夜交替的周期及意义:周期为一个太阳日,太阳日制约着人类的起居作息,因此被用来作为基本的时间单位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的时刻叫地方时。

因为地球自西向东转,东边的时刻总比西边的早。

同一经线地方时一定相同。

地方时的计算:所求的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两地经度差×1°(东加西减)3、时区与区时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度为15°,因此相邻两个时区相差两个小时。

各时区都以本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区的区时。

4、日界线国际上规定180°经线作为日期的分解线,叫国际日期变更线。

地方时为0时(或24时的经线)是另一条日期变更线。

若日界线与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重合,此时全球一个日期,其他时间地球上有两个日期。

地球上新的一天就是从地方时为0点向东一直到180°经线。

相反从地方时为0点向西到180°经线则是地球上昨天的范围。

三、地球公转与季节1、黄赤交角: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是23°26′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春秋分太阳直射赤道、夏至日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冬至日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2、黄赤交角的变化及影响:黄赤交角变小时,回归线的度数变小,极圈的度数变大,被太阳直射的范围变小,极昼极夜的范围变小,五带中热带和寒带的范围变小,温带的范围则扩大。

2、昼夜长短的变化(1)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太阳直射哪个半球,那个半球就昼长夜短全球随纬度的变化(以北半球为例):夏半年(春分—秋分)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有极昼;冬半年(秋分—次年春分),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内有极夜。

(2)昼夜长短的计算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正午12点—日出时间)×2还可以根据昼狐和夜狐所跨的经度来推算。

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纬度分布规律: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春秋分,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向南北递减;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递减;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递减。

(2)季节变化:同一纬度,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随季节而变化。

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夏至日达到最大值,冬至日最小;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冬至日达到最大值,夏至日最小;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太阳两次直射,直射时达最大值。

(3)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H=90°-|φ-θ|(4)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计算楼距、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等4、四季和五带我国:以“四立”划分(1)四季欧美:以“二分二至”划分北温带国家:春季:3、4、5月;夏季:6、7、8月;秋季:9、10、11月冬季:12、1、2月(2)五带: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北温带(北回归线—北极圈)、南温带(南回归线—南极圈)、北寒带(北极圈—北极点)、南寒带(南极圈—南极点)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根据地震波的这种变化特征,我们把地球分成三层(地壳、地幔、地核)。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能。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1)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臭氧主要吸收紫外线。

(2)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显著。

经过大气层的削弱作后,到达地面的主要是太阳辐射中的可见光部分。

3、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1)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温。

(2)地面增温后产生长波辐射,,大气强烈吸收地面辐射而增温。

因此说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3)大气产生大气辐射,其中很大一部分能量返回给地面,称为“大气逆辐射”。

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4、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则越长。

由于地球表面的温度比太阳低得多,所以地面辐射的波长比太阳辐射长得多。

相对于太阳短波辐射来说,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

二、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

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1、热力环流形成的原因及过程:近地面冷热不均→气流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图示:2、等压面的弯曲方向:空间气压值相等各点所组成的面,称为等压面。

等压面凸起的地方是高压区,等压面下凹的地方是低压区。

太阳辐射冷热不均空气 垂直 运动空气 水平 运动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根本 原因直接 原因热力环流 大气运动最简单形式3、气压、气温、高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同一高度: 一般情况 气温高、气压低 气温低、气压高4、局部地区的热力环流(1)山谷风:因白天山顶比山谷升温快,使得气流从山谷吹向山顶形成谷风,夜晚则山风。

(2)海陆风:由于这种昼夜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热力环流。

白天,陆地增温比海洋快,陆地近地面形成低压,海洋上形成高压,使得气流从海洋吹向陆地,形成海风,夜晚则形成陆风。

(3)城市风:因为城市中人类活动释放大量的热量,出现气流在城市上升,郊区下沉,再由郊区流回到城市的热力环流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一)作用力1.水平气压梯度力——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1)气压梯度: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

(2)水平气压梯度力: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

方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大小:与气压梯度成正比;在同一副等压线图上,等压线密集的地方,气压差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

2.水平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 (1)方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2)判定:(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右,低压在左。

(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左,低压在右。

3.摩擦力——既改变风向,又改变风速 (1)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2)可以减小风速(二)风向 1、高空大气中的风向(1)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风向垂直于等压线理想状态下,空气质点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时,风向垂直于等压线。

(2)受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风向平行与等压线 但风一旦形成必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而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风向平行与等压线2、近地面的风向: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与10061008 1010(hPa) 100210101008 10061004等压线有一夹角3、等压线上风向的判读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1、大气环流:大气环流是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它反映了大气运动长时期的平均状态。

2、大气环流的意义:促使高低纬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

二、三圈环流1、假设:①地表均一 ②地球不自转 ③太阳直射赤道(不移动),大气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形成单圈环流 。

2、假设:①地表均一 ②太阳直射点赤道(不移动),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形成三圈环流。

3、形成原因:①高低纬之间的冷热不均,②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

4、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原动力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 转 偏 向 力 摩 擦 力垂直等压线 高压指向低压 平 行 于 等 压 线 斜 穿 等 压 线5、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由于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南北往返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