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文言文翻译总汇(期末复习)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翻译复习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翻译复习必修一:《劝学》: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译:靛青,从蓝草中取得,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深)。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译:即使再把它晒干,它也不会挺直,用火烤使它弯曲而成这样的。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就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失了。
4.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译:我曾经整天地思考,比不上一会儿工夫学到的东西多。
5.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译:我曾经抬起脚后跟向远处看,比不上登上高处看得广。
6.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译: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擅长游泳,却能够横渡江河。
7.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译:君子的本性与常人并无不同,只是他善于向外物取得帮助罢了。
8.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译:所以不积累半步一步,就没有办法到达千里之外。
《师说》: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译: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译:我学习的是道理,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3.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译: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方面却丢弃了,我没有看出这种人的聪明。
4.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译:懂得道理有早有晚,学问和技艺上各有专长,不过如此罢了。
5.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译:《六艺》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不受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
6.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我赞赏他能遵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写了《师说》来赠送他。
7.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译:现在他们(君子)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巫医乐师百工),真是奇怪啊!8.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译: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出于这个原因吧?9.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译:巫医乐师百工这些人,不以互相拜师学习为耻。
高中常考文言文翻译
高中常考文言文翻译高中常考文言文翻译高中必背文言文和古诗词是高考必考内容之一,也是语文学习万不可舍弃的重中之重。
为了方便高中生语文复习,下面是高中常考文言文翻译,欢迎参考阅读!第一册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光读书学习不知道思考,迷惑不解;光思考却不去读书学习,会疑惑而无所得。
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却不感觉满足,教导他人不知疲倦。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几个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为我的教师的人在中间;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的短处,自己如果也有,要改掉它。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6.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消逝的时光像这河水一样呀!日夜不停。
7.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第二册8.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9.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小孩都非常快乐,自由自在。
10.寒暑易节,始一返焉: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呢。
1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中。
1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
1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
14.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很多了。
第三册15.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曰。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羲月:三峡七百里中,两岸山连着山,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足以遮挡天日。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翻译及字词复习
必修一文言翻译复习《劝学》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所以木头用墨绳量过就能变得笔直,金属(做成的刀剑)放在磨刀石上(磨)就能变得锋利。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就会变得智慧聪明,在行为上没有过失了。
3、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我曾经整天地思考,不如片刻间的学习(收获多);我曾经踮起脚跟向远处眺望,不如登上高处见到的范围广。
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君子的天赋(资质、禀性)不是和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只是他们善于凭借外物罢了。
5、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雕刻(一下)就放弃,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雕刻一直不停,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没有强健的筋骨,却能在地上吃到尘土,在地下喝到泉水,因为(它)用心专一。
7、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螃蟹有六条腿两只大螯,如果没有蛇、鳝鱼的洞穴就没有能藏身的地方,因为(它)用心浮躁。
《师说》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知识、解决疑难问题的人。
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我学习道理,哪里要知道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所以不论地位高贵还是低贱,不论年长还是年轻,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跟从老师学习的风气不流传很久了,要人们没有疑难问题很困难了。
5、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不知道句读,不理解疑难问题,有的向老师请教,有的不向老师请教,学习小的知识却丢掉大的问题,我看不出他聪明。
6、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以地位低的人(为老师)就感到很耻辱,以地位高的人(为老师)就认为是谄媚讨好。
高中必修一二文言文翻译总结
尽视听的乐趣,实在快乐啊!
③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 放浪形骸之外。
有的人把自己的胸怀抱负,面对面在室内畅谈;
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
怀,不受约束,自由放纵地生活。 ④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等到对喜爱或得到的事物已经厌倦,感情随着 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着产生。
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 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削弱秦国,它将 从哪里得到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 件事!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 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 之。
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 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 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 相攻取代联合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 是回去吧。
至于天地之间,万物都有各自的主宰,假如不是我所有 的东西,即使一丝一毫也不敢取用。只有江上的秋风和 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的成为声音,眼睛看到的成为美 景,取用它们没有人禁止,享用它们无穷无尽,这是自 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而我和你可以共同享有。
游褒禅山记
①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 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尽了自己的努力如果不能到达的人,就可以没 有悔恨了,难道谁还会讥笑他吗?这就是我这 次游山的心得。
②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 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
思而慎取之也。
翻译:我对于那座倒下来的石碑,又感叹古代刻写的 文献未能存留,后世弄错了它的流传(文字),而没 有人能够说明白的(情况),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 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采用资料的缘故。
高一语文文言文重点字词翻译
高一语文文言文重点字词翻译2.高一语文文言文重点字词翻译《兰亭集序》①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翻译】抬头观望宇宙的广大无穷,低头细察地上万物的繁多,用来纵目远眺,舒展胸怀,足可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令人快乐。
②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翻译】人们生活在一起,很快就度过了一生。
有的人喜欢聚集在室内,畅谈怀抱;有的人喜欢寄情于喜好的事物,放纵自己,不拘形迹。
③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翻译】先前(原来)所感到欣慰的事,一下子就成了陈迹,而且还往往因此而生感慨,何况人的寿命随着自然造化而有长有短,但最终都要完结!④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翻译】现在才明白,把生与死等同起来是多么荒诞,把长命与夭亡看做一回事纯是无稽之谈。
⑤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翻译】所以我一一记下这次参加集会的人,录下他们的诗作,虽然时代不同,事情各异,但之所以兴叹抒怀的原因是相同的。
后来读到这个集子的人,也会对其中的作品产生同样的感慨。
《赤壁赋》(苏轼)①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翻译】我们听任苇叶般的小船在茫茫万顷的江面上自由飘动。
多么辽阔呀,像是凌空乘风飞去,不知将停留在何处;多么飘逸呀,好像变成了神仙,飞离尘世,登上仙境。
②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翻译】(箫声)能使潜藏在深渊中的蛟龙起舞,使孤舟上的寡妇啜泣。
③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翻译】我不禁感伤起来,整理了衣裳,端正地坐着,问客人说:“为什么会这样?”④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翻译】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川缭绕,郁郁苍苍,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⑤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高一期末复习--翻译文句(有译文版)
翻译文句(必修1、必修2)【必修一】(《劝学》《师说》仅做参考)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线,用火烤使其弯曲把(它)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合乎圆规的标准了,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火烤,使它成为这样的。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借助船只的人,并不会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
有学问有修养的人的本性与常人并无不同,(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3、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不通晓句读的向老师学习,不能解决疑惑的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丢弃了,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君子们不屑与之同列,现在君子们的见识竟反而比不上这些人,可真奇怪啊!6、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我赞许他能遵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写这篇《师说》来赠给他。
7、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的土地呢?8、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假如放弃攻打郑国,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9、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国受损而晋国受益,希望您考虑这件事!10、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我们还是回去吧!11、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
高一文言文翻译复习
高一文言文翻译复习
1、齐人所惧,唯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
2、吾惧燕人掘吾城外冢墓,僇先人,可为寒心。
3、牛尾炬火,光明炫耀,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
4、燕军扰乱奔走,齐人追亡逐北,所过城邑,皆畔燕而归。
5、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6、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7、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
8、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9、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10、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11、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1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13、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
14、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
15、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16、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17、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18、灾所被者几乡,民自食者有几,当廪于官者几人。
19、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20、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21、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22、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23、满招损,谦得益。
24、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25、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高一全部文言文加翻译
子路、曾皙、再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翻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坐在孔子旁边。
孔子说:“因为我比你们年纪稍长一些,所以不要因为这样而有所顾忌。
平时你们常说:‘没有人了解我。
’如果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如果是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处于几个大国的夹缝之中,遭到外敌的侵略,接着又发生饥荒;我如果有这样的国家,等到三年,就可以使人民有勇气,并且懂得正道。
”孔子微微一笑。
孔子又问:“冉有,你怎么样?”冉有回答说:“如果是一个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我如果有这样的国家,等到三年,可以使人民富足。
至于修明礼乐,就要等待贤人了。
”孔子又问:“公西华,你怎么样?”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到,但愿意学习。
在宗庙祭祀的事务中,或者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孔子又问:“曾点,你怎么样?”这时曾点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了,接着铿的一声放下瑟,站起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位的想法不一样。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放下瑟站起来,说:‘我和他们三位的想法不一样。
’”曾点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我约上五六个成年人和六七个少年,到沂水边去洗澡,在舞雩台上吹风,然后唱着歌回家。
高一语文期末复习重点句子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重点句子翻译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文公、秦穆公围攻郑国,因为郑国国君曾对晋文公不以礼相待,并且对晋国怀有二心而亲近楚国。
重点:无礼于晋状语后置贰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用灭掉郑国(的方法)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就是您的力量薄弱啊。
重点:鄙、其、焉、陪、厚、薄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假如放弃郑国,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贵国出使的人往来经过,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您也没有设么害处。
重点:东道主、行李、共4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损害秦国而利于晋国,希望您考虑这件事。
重点:阙、图5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矢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是不会有今天的。
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去损害别人,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是不明智的;用混乱代替整齐,是不符合武德的。
我们还是回去吧。
重点:微、夫人、敝、所与、易、其6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边的疆界,又想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
如果不损害秦国,晋国将从哪里夺取土地呢?重点:封、西、阙、焉7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力也已我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做什么了。
重点:已通矣8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而且,您曾经给予晋国国君恩惠,他也答应把焦、瑕二城割让给您。
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
重点:赐:恩惠、好处9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如果灭亡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冒昧地拿这件事来麻烦您手下的人。
重点:执事《赤壁之战》重点句子翻译1. 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译:寄居在刘表那里,刘表嫉妒他的才能因而不能重用。
2.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译:如果不能,为什么不放下武器、捆起铠甲,向他面北朝拜称臣侍奉他呢!3.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译:这就是所谓“强弓发出的箭到了射程的尽头,力量不能穿透鲁国的薄绢”啊.4.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译:孙权把(这封信)拿给下面大臣看,没有一个人不受到震动而改变脸色。
高中语文 高考复习 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人教版必修1
人教版必修一文言文原文及译文-人教版必修一复习兰亭集序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晶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译文]晋穆帝永和九年,这是癸丑年。
暮春三月初,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进行修禊活动。
众多的贤能之士都来参加,年轻的年长的都聚集在一起。
这地方有高山峻岭,茂密的树林和挺拔的翠竹,又有清澈的溪水,急泻的湍流,波光辉映萦绕在亭子左右。
把水引来作为飘流酒杯的弯曲水道,大家列坐在水边,虽然没有音乐伴奏而稍显冷清,可是一面饮酒一面赋诗,也足以酣畅地抒发内心的感情。
这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拂拂,温暖舒畅。
抬头仰望宇宙空间之广大,低首俯察万物种类之繁多,因而放眼纵览,舒展胸怀,也足以尽情享受所见所闻的乐趣,确实是很快活的啊。
人们互相交往,转瞬间度过一生。
有的人襟怀坦荡,在家里与朋友倾心交谈;有的人把情趣寄托在某些事物上,不受世俗礼法拘束而纵情游乐。
虽然人们对生活的取舍千差万别,性情也有沉静和急躁的差异,但当他们遇到欢欣的事情,心里感到暂时的得志,就喜悦满足,竟没想到人生衰老的暮年会很快来临。
高一常考的文言文翻译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孟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苟不教,性乃迁。
”《中庸》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翻译】孔子说:“学习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修养的人吗?”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做事有成就,四十岁遇事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随心所欲(收放自如)而不越出规矩。
”孟子说:“人的本性是相近的,只是在成长过程中,各自因环境、教育的不同而相互拉开了距离。
如果不加以教育,人的本性就会发生变化。
”《中庸》说:“上天所给予人的就是性,顺着性子做事就是道,修道的方法就是教化。
”【解析】这段文言文选自《论语》、《孟子》和《中庸》三部经典著作,包含了孔子、曾子和孟子的言论,涉及了学习、修养、道德等方面的话题。
在翻译过程中,首先要理解原文的意思,然后根据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进行翻译。
以下是对每句话的详细翻译: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修养的人吗?”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3.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高一期末必修一至必修四翻译复习
高一语文期末课本翻译练习题必修一:《氓》1、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2、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3、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4、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离骚》1、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2、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3、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4、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5、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6、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7、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8、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9、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10、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必修二:《阿房宫赋》1、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2、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3、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4、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5、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赤壁赋》1、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2、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3、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4、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5、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6、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7、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8、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9、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逍遥游》1、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2、背负青天则不至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3、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4、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5、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必修三:《蜀道难》1、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高一语文第一学期重点翻译
高一语文期末复习翻译专题《劝学》翻译句子1.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所以木材经过墨线比量就直了,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
2.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见识明达,行动不犯错误了。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君子的天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4.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更加疾劲,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
5.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拿刀刻东西,中途放弃,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不停地刻下去,金石头也能雕刻成功。
6.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积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就会得到非凡的智慧,具备圣人的心怀。
7.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借助车马的人,并非善于奔走,却能远达千里。
借助船只的人,并非善于游泳,却能横渡江河。
8.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泉水,是因为它用心专一。
9.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螃蟹有六条腿,两只钳,然而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是它用心浮躁的缘故。
《师说》翻译句子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老师,是依靠他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除疑惑的人。
2.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我学习的是道,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因此,无论地位贵贱,不论年纪大小,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
4.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比圣人差得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5.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耻,真是糊涂啊!6.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那些孩子的老师,是教孩子书本的文字,学习断句,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解答疑难问题。
高中文言文大全及翻译(最新)
高中文言文大全及翻译【篇一】《师说》唐代: 韩愈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 其为惑也, 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 其出人也远矣, 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 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 愚人之所以为愚, 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 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 则耻师焉, 惑矣。
彼童子之师,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 惑之不解, 或师焉, 或不焉, 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 曰师曰弟子云者, 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 则曰: “彼与彼年相若也, 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君子不齿,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 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 三人行, 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 年十七, 好古文,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不拘于时, 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 作师说以贻之。
翻译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
老师, 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 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 如果不跟老师学习, 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
出生在我之前的人, 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 我跟从他, 拜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 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 我也跟从他, 拜他为老师。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 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 无论高低贵贱, 无论年长年幼, 道理存在的地方, 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高一文言文翻译总汇(期末复习)
季氏将伐颛臾作品原文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zhuān)臾(yú)。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xiàng)矣?且尔言过矣,虎兕(sì)出于柙(xiá),龟玉毁于椟(dú)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编辑本段]注释译文文言基础知识整理注释1、季氏:季孙氏,鲁国最有权势的贵族,这里指季康子,名肥。
颛臾(zhuān yú),小国,是鲁国的属国,故城在今山东费县西北。
旧说季氏贪颛臾土地而攻之。
依文意乃季氏与鲁君矛盾极深,历代鲁君欲除季氏,季氏恐颛臾再为患,这就助了鲁君,故欲攻之。
2、冉有和季路当时都是季康子的家臣。
冉有,名求,字子有。
季路,姓仲,名由,字子路。
两人都为孔子弟子。
见:谒见。
3、有事:这里指军事行动。
古代把祭祀和战争称为国家大事。
当时季氏专制国政,与鲁哀公的矛盾很大。
他担忧颛臾会帮助鲁哀公削弱自己的实力,所以抢先攻打颛臾。
4、无乃尔是过与:恐怕该责备你吧?“无乃……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恐怕……吧”。
尔是过,责备你,这里的意思是批评对方没尽到责任。
是:结构助词,提宾标志。
过:责备。
5、先王:指周之先王。
6、东蒙主:主管祭祀蒙山的人。
东蒙,山名,及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南。
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一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含答案)
高一语文期末专题学案《劝学》重点词句翻译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于1:()于2:()而:()为:()翻译: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虽:()有:()輮:()然:()3.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受绳:()就:()参:()省:()翻译:4.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尝:()终日:()须臾:()跂:()翻译:5.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假:()水:()绝:()翻译:6.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焉:()善:()神明:()备:()翻译:7.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跬:()步:()无以:()翻译:8.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舍:()翻译:《师说》重点词句翻译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所以:()受:()翻译: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而:()孰:()翻译:3.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乎:()固:()翻译:4.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庸:()乎:()翻译:5.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是故:()无:()翻译:6.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今:()众人:()耻:()翻译:7.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翻译:8.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或:()明:()遗:()翻译:9.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齿:()翻译:10.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不必:()翻译:《赤壁赋》重点词句翻译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横:()如:()翻译: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乎:()冯:()遗:()翻译:3.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舞:()泣:()翻译: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翻译:5.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固:()安:()翻译:6.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
高一文言文翻译复习
• 七月既望 • 白露横江 •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 举酒属客 • 徘徊于斗牛之间 • 客有吹洞箫者 • 渺渺兮予怀 •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 凌万顷之茫然 • 而今安在哉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 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直:形容词作动词,变直。 金:金属的刀类。 就:接近,靠近。 砺:磨刀石。 利:形容词作动词,变锋利。 博学:广博地学习。 日:每天,名词作状语。 参省:检验反省。 知明:知同智,智慧。明:明达。
所以木材用墨绳量过(再经过加工)就变直了,刀 剑拿到磨刀石上(磨过)就变锋利了,君子广泛地 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验反省,就能智慧明达,行
•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 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 乎!
• 如果从它变化的一面来看,那么天地万物的变化, 竟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会停止;如果从它不变的 一面来看,那么万物和我们都是无穷无尽的,还 羡慕什么呢?
•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 山川相缪 • 正襟危坐 • 舞幽壑之潜蛟 • 东望武昌 • 顺流而东也 • 侣鱼虾而友麋鹿 •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 下江陵
• 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用得着知道他的年 龄比我大还是小呢?
•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 之所存也。
是故:因此,所以。
无:无论。
因此无论高贵无论低贱,无论年长无论年少, 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 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 或:有的。 • 不:通“否”。 • 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 明: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
•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 能水也,而绝江河。
语文高一下半学期文言文翻译整理
2013 期末语文复习材料:1.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求!恐怕该责备你们吧?颛臾,从前先代的国君让它做祭祀蒙山的主祭,况且它在鲁国的封域之内,这是鲁国的臣属啊。
为什么要讨伐它呢?1.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能施展才能则担当其职位,不能就不担任其职位。
2.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老虎犀牛从关野兽的木笼子里跑出来,龟甲玉器毁坏在木匣子里,这是谁的过错呢?3.既来之,则安之。
使他来了以后,就要使他安定下来。
4.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我担心季孙氏的忧患,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宫廷的内部。
5.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可是邻国的老百姓并没有因此更加少,我的老百姓也没有因此更加多,这是为什么呢?6.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咚咚咚地击鼓进军,兵刃已经交接,士兵却抛弃铠甲、拖着兵器逃跑,有的跑一百步后停下,有的跑五十步后停下。
那些跑了五十步的人嘲笑跑了一百步的人,您觉得怎么样?7.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老百姓对生养死葬没什么不满,这是王道的开端。
8.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重视学校教育,用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教化百姓,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
9.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的,是不曾有过的事。
10.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大王如果不归咎我于年成,那天下的老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高一语文课本文言文翻译
高一语文课本文言文翻译古文翻译是高中语文必考的重要内容,对古文翻译的复习是很有必要的。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收集整理的高一语文课本文言文翻译复习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一语文必修二课本文言文翻译汇总《指南录后序》德佑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
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
以小舟涉鲸波出,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
痛定思痛,痛何如哉!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
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复何憾哉!《五人墓碑记》激于义而死焉者也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中丞匿于溷藩以免。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
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烛之武退秦师》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周任:上古时期的史官。
11、陈力就列:能施展自己才能,就接受职位;如若不能,就应辞去职务。陈:陈列,施展。就:担任。列:位次,职位。止:不去。
12、危:不稳,这里指站不稳。持:护持。
13、颠:跌倒。扶:搀扶。
14、相(xiàng):搀扶盲人走路的人。
译文
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孙氏准备对颛臾采取军事行动。”孔子说:“冉有!恐怕该责备你了。那颛臾,从前先王把它当作东蒙山的主祭,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这是鲁国的臣属,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孔子说:“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不能这样做则不担任那职务。’盲人摇晃着要倒下,(辅助者)不去搀扶,跌倒了却不去扶(他起来),那何必要用那个辅助的人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龟甲和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
季氏将伐颛臾一事,不见经传。后世注家以为是子路、冉有向季氏转达了孔子的意见,季氏惧祸而止。《史记·孔子世家》载:“仲由为季氏宰”在前497(定公十三年);季康子召冉有在前492(鲁哀公三年),其时子路随孔子在陈。至于二人何时同为季氏家臣,则不得而知。《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有季康子向孔子询问季路、冉有才能的事,也不著年代。据推测当在鲁哀公初年。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1]
何以伐为?(古汉语中,疑问代词作介词前置宾语句,“何以”即“以何”)
2、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
“季氏将有事于颛(zhuān)臾(yú)(“于颛臾”做动词“有事”的补语,翻译时应放到动词的前边,译作状语)
虎兕(sì)出于柙(xiá),龟玉毁于椟(dú)中(“于柙”“于椟”做动词“出”、“毁”的补语,翻译时应放到动词的前边,译作状语)
[编辑本段]注释 译文 文言基础知识整理
注释
1、季氏:季孙氏,鲁国最有权势的贵族,这里指季康子,名肥。颛臾(zhuān yú),小国,是鲁国的属国,故城在今山东费县西北。旧说季氏贪颛臾土地而攻之。依文意乃季氏与鲁君矛盾极深,历代鲁君欲除季氏,季氏恐颛臾再为患,这就助了鲁君,故欲攻之。
2、冉有和季路当时都是季康子的家臣。冉有,名求,字子有。季路,姓仲,名由,字子路。两人都为孔子弟子。见:谒见。
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于费”做动词“近”的补语,翻译时应放到动词的前边,译作状语)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于邦内”做动词“谋动干戈”的补语,翻译时应放到动词的前边,译作状语)
3、 固定句式
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表示推测语气,即“恐怕『该不会,莫不是』┅┅吧”;译为“恐怕应该责备你吧?”)
此文是篇驳论,借对话形式展开批驳,破中有力,运用了历史材料,“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现实事例,颛臾在“邦域之中”,“是社稷之臣”;名人名言,“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三种论据,立论坚实可靠,驳斥也有理有据。
文中的比喻句形象表达孔子的观点。“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用盲人搀扶者的失职来比喻冉有、季路作为季氏家臣而没有尽到责任。“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的比喻有双重喻义:一是将季氏比作虎兕,将颛臾比作龟玉。季氏攻打颛臾,好比虎兕跑出笼子伤人;颛臾如被攻灭,好比龟甲、玉石毁于盒中,二是将冉有、季路比作虎兕、龟玉的看守者,虎兕出柙伤人,龟玉毁于椟中,是看守者的失职。冉有、季路作为季氏家臣若不能劝谏季氏放弃武力,致使颛臾被灭,也是他们的失职。
5、先王:指周之先王。
6、东蒙主:主管祭祀蒙山的人。东蒙,山名,及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南。主:主管祭祀的人。
7、是:代词,指颛臾。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社稷是祭祀谷神和土神的祭坛。有国者必立社稷。国亡,社稷被覆盖起来废掉,故社稷为国家的象征。这里指鲁国。
8、何以伐为:为什么要攻打它呢?何以:为什么。何……为:表反问语气。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yè)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shēng)食也;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sāng)死无憾也。养生丧(sāng)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文言基础知识整理
通假字
无乃尔是过与 “与”同“欤”句末语气词,表猜测(猜度)
古今异义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以为:古义:以之为的省略,可译为“把它作为”;今义:认为)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有事:古义:用兵;今义:有事情)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不能:古义:没有能力;今义:办不到)
15、兕(sì):独角犀。柙(xiá):关猛兽的笼子。
16、龟玉都是宝物。龟:龟版,用来占卜。玉,在:指玉瑞和玉器。玉瑞用来表示爵位,玉器用于祭祀。椟(dú):匣子。
17、固:指城郭坚固。近:靠近。费(古读bì):季氏的私邑,及今山东费县。
18、这句说,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疾:痛恨。夫:代词,那种。舍:舍弃,撇开。
19、这里指国君和大夫。国:诸侯统治的政治区域。家:卿大夫统治的政治区域。
20、又有一说法为“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寡:指人口少。
21、这句大意是,财富分配公平合理,上下各得其分,就没有贫穷。
22、这句大意是,上下和睦,人民都愿归附,就没有人口少的现象。
23、安无倾:国家安定,就没有倾覆的危险。
《论语》 是中国儒家文化的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它的许多思想对中国几千年的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古人有"半部《论语》 治天下"之说,由此可见这部著作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 。 [3]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孔子一贯反对“陪臣执国政”,对三桓的指责在《论语》中就有许多记载。
文章主要记录了孔子就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发表的三段议论。第一段话说明了他反对季氏攻打颛臾的理由;一是“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即颛臾在鲁国一向有名正言顺的政治地位;二是“且在邦域之中矣”,即颛臾的地理位置本就在鲁国境内,对鲁国一向不构成威胁;三是“是社稷之臣也”,意即颛臾素来谨守君臣关系,没有攻打的理由,孔子的话体现了他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反对强行霸道,诉诸武力。 第二段孔子引用周任的名言:“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批评冉有、季路推卸责任的态度。第三段话孔子正面阐述他的政治主张。
何以伐为?(何┅┅为,表示反问语气,即“为什么┅┅呢?”译为“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又如“何以见放为?;夫子何命焉为?”)
[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季氏伐颛臾一事,是在“陪臣执国政”的鲁国的特殊背景下发生的。“陪臣”指的是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他们的先祖即庆父、叔牙和季友都是鲁桓公(前771---前694在位)的儿子、鲁庄公(前693---前662在位)的弟弟,号称“三桓”。到孔子这时,“三桓”执鲁国国政已达一百六七十年之久。在这一百多年间,公室(鲁君)和私室(三桓)之间的主要斗争有:①前594(鲁宣公十五年)针对三家分地扩展颁布了“税亩”制度;②前562(鲁襄公十一年)三家“作三军,三分公室,各有其一”;③前517(鲁昭公二十五年)欲诛季,三桓联合进攻,昭公被迫逃亡。这斗争一直继续到战国初年,《史记·鲁周公世家》说:“悼公之时,三桓胜,鲁如小侯,卑于三桓之家。”
祸起萧墙:语出《季氏将伐颛臾》。谓祸患起于内部。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比喻祸乱产生于内部。也作“祸发萧墙”“萧墙祸起”
分崩离析:崩:倒塌;析:分开。崩塌解体,四分五裂。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
句式特点
1、 宾语前置
“求!无乃尔是过与?(古汉语中以“是”为标志的宾语前置句,“尔是过”“过尔”,责备你)
3、有事:这里指军事行动。古代把祭祀和战争称为国家大事。当时季氏专制国政,与鲁哀公的矛盾很大。他担忧颛臾会帮助鲁哀公削弱自己的实力,所以抢先攻打颛臾。
4、无乃尔是过与:恐怕该责备你吧?“无乃……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恐怕……吧”。尔是过,责备你,这里的意思是批评对方没尽到责任。是:结构助词,提宾标志。过:责备。
冉有说:“如今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费城,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虑。”孔子说:“冉有!君子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想去做却偏要编造借口(来搪塞态度)的人。我听说国君和大夫,不怕贫困而怕分配不均匀,不怕人口少而怕不安定。财物分配公平合理,就没有贫穷;上下和睦,就不必担心人少;社会安定,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依照这个道理,原来的远方的人不归服,就发扬文治教化来使他归服;使他来了之后,就要使他安定下来。如今由与求两人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国家四分五裂而不能保持它的稳定统一;反而在境内策划兴起干戈。我担心季孙氏想得到的不仅是颛臾,而且还有鲁国的政权啊!”
24、夫:句首语气词。如是:如此。
25、文:文教,指礼乐。来:使……来(归附)。
26、安:使……安定。
27、相:(xiàng)辅佐。
28、分崩离析:四分五裂。守:守国,保全国家。
29、干:盾牌。戈:古代用来刺杀的一种长柄兵器。干戈:指军事。
30、萧墙:国君宫门内迎门的小墙,又叫做屏。因古时臣子朝见国君,走到此必肃然起敬,故称“萧墙”。萧:古通“肃”。这里借指宫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