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诗人在贬谪中的顿悟 智者在苦难中的超越

合集下载

逆境中的自我救赎——试论苏轼对黄州贬居生活的适应及其人生智慧

逆境中的自我救赎——试论苏轼对黄州贬居生活的适应及其人生智慧

逆境中的自我救赎——试论苏轼对黄州贬居生活的适应及其人生智慧摘要:被贬黄州,苏轼面临人生失意的生存逆境,精神苦闷,生活困难,为适应新环境和新角色,他接受现实、适应现实,做到躬耕自给、精神自适,亲近山水、广交朋友,勤奋创作,并取得了文学艺术创作的辉煌成就,确立了与“旧我”不同的生活方式与价值取向,他在困境中的自我救赎,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的处世态度与人生智慧,是此后历代知识分子宝贵的精神财富。

关键词:苏轼;贬居黄州;角色适应;人生智慧[中图分类号] G4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7326(2012)03-0023-04 在我国古代众多优秀的文学家中,北宋苏轼无疑是其佼佼者,无论是文学成就还是品德胸怀都少有与其比肩者,就是仕途的坎坷也是文人官员中少有的。

贬谪黄州是其仕途首遭劫难,但他不仅适应了艰难的贬居生活,还活出了人生的新境界,取得了平生最辉煌的文学艺术成就。

他的文学成就和人生智慧近千年来滋养了一代代文人学子,至今仍然值得我们继续研究和学习。

在此,笔者试对其逆境生活的适应过程及其处世态度和人生智慧作些粗浅的探讨。

一、黄州生活的适应——从想像到现实北宋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新春佳节之际,苏轼逃脱了言官构陷的“乌台诗案”劫难,却不得不立即起程赴贬所黄州,接受那“不得签书公事”的团练副使的任命。

历经一个月的路途颠簸,他与长子迈于当年二月初一抵达黄州。

当他因罪臣之身而不得入住黄州官府,只得寓居城内破寺定惠院时,他的身份已由徐州、湖州等地独挡一面的地方行政长官,变成了如今“着本州安置”的罪臣,闲人。

他不是赴任,他是接受改造。

他要面对的是全新的身份和环境,首先要考虑的是生存的问题,然后才是如何给自己的人生重新定位。

当然,这二者相辅相承,相互影响,生活方式的取向是人生价值取向的体现,人生价值观又影响着生活方式的选择。

但此时苏轼只能被选择,他要做的是如何尽快找到接受被选择的生存法则。

在未到黄州之前,苏轼完全不知他将到之地会是怎样。

苏轼的人生态度

苏轼的人生态度

苏轼的人生态度答案:豁达。

苏轼的人生态度是豁达。

他寄情山水,力求超越,虽遭贬谪,苏轼并没有把自我封闭起来,常常登山临水,怀古凭吊,去感受大自然的雄奇美丽,抒发自我的壮志豪情,在苦闷中寻求超越和解脱。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天才文学巨匠,他一生创作了无数不一样体裁的文学作品,在诗、词、赋方面都到达了很高造诣,代表着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至今仍为读者所热爱和推崇,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

苏轼才华盖世,堪称文艺上的天才加全才。

然而,苏轼对后世的影响不仅仅表此刻其显著的文学成就方面,更重要的是,表此刻他的人格魅力方面,即处变不惊,进退自如,遭遇困难挫折仍能表现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这种人生态度一向为后世文人所敬仰,至今也影响着无数中国知识分子。

一、苏轼的人生态度我们所认识的苏轼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是一个政绩显著的政客。

然而,苏轼一生坎坷,屡遭贬谪。

苏轼因为乌台写诗一案从四十四岁开始被贬谪黄州,之后又贬至惠州和儋州,前后在贬六年,晚年才遇赦免北归。

而作为一个文学家和政治家,应对不幸的贬谪遭遇,苏轼的人生态度是如何呢?我们看看苏轼的作品:苏轼在被贬到黄州之后的第三年,写了一首词叫做《定风波》,词的资料是这样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枝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本来写的是生活中的一件平常小事:宋神宗元丰七年三月七日,苏轼和朋友一齐去相田看地,途中遭遇大雨而雨具又不在身上,朋友们都被大雨淋得狼狈不堪,然而,东坡却跟大家感受不一样,自得地在雨中吟着诗歌哼着小调漫步前行。

出门遇雨,在平常可是的事情,但那里蕴含了深层的意蕴,即词人处变不惊,坦然行世的人生态度。

想想那情景,朋友们大伙都在急风骤雨中狼狈而逃,但对于苏轼这个大风大浪都经历过的人来讲,却不认为是奇怪的事,完全不影响自我出行的心境,于是就只管吟咏前行。

【原创】毕业论文:一蓑烟雨任平生论苏轼面对逆境的人生态度-文赋-中国古代文学-...

【原创】毕业论文:一蓑烟雨任平生论苏轼面对逆境的人生态度-文赋-中国古代文学-...

【原创】毕业论文:一蓑烟雨任平生论苏轼面对逆境的人生态度-文赋-中国古代文学-...毕业论文:一蓑烟雨任平生论苏轼面对逆境的人生态度一蓑烟雨任平生论苏轼面对逆境的人生态度撰写者:宁静(笔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风波》山路弯弯,忽然下起了倾盆大雨,打得树叶“哗哗”作响,路上行人纷纷狼狈地逃跑避雨,一位四十多岁的中年人,拄着一根竹杖,心定气闲地在林间漫步,对周围发生的一切浑然不觉。

提起苏轼,我的脑海中首先就浮现出这样一副画面。

苏轼的一生都处在政治的暴风雨中,宦海沉浮,屡遭贬谪,居无定所,奔走四方。

但他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王国维曾评价“东坡之词旷”(《人间词话》)。

文如其人,一个没有旷达胸襟的人很难想像可以写出如此旷达的作品。

中国历代都有郁郁不得志的文人,但是在失意中还能写出如此大量名垂千古的旷达之作的,东坡是第一人。

本文拟从苏轼的作品来分析苏轼面对逆境时超然自适、旷放豁达的人生态度。

苏轼生活在北宋中期,当时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国家积贫积弱,内忧外患。

为了富国强兵,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

但是新法的实行抑制了一部分人的特权,损害了他们的利益,因此遭到了强烈反对。

朝野之中,一时分成两派:一派是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派,一派是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

苏轼既反对因循守旧,又不支持王安石激进的改革措施,理所当然地被新旧两派视为异己,无论哪派当权,处于政治夹缝中的苏轼总是被打击的对象,一贬再贬。

从这一点上我们也可以看出苏轼性格中耿直刚毅的一面。

虽然遭贬,在地方官任上的苏轼并没有三缄其口,作为一个正直的文人士大夫,他在作品中忠实地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现象。

以“使君元是此中人”的身份和角度,将耳闻目睹的民生疾苦反映出来,在《送黄师是赴浙宪》中:“哀哉吴越人,久为江湖吞。

论苏轼贬谪时期的超然境界与诗意人生

论苏轼贬谪时期的超然境界与诗意人生
2 0 1 5 年第1 1 期
青年时代
Y O U T H T I M E S
・文 学 研 究

论 苏轼贬谪 时期 的超然境 界与诗 意人 生
马 琳
河 北 大学 河 北 保定
0 7 1 0 0 0

要 :苏轼 一生数 次遭贬 ,贬谪 生涯非但 没有使 他 一蹶 不振 ,反 而成就 了这 位 旷世英 才。逆境 中的 苏轼更加 的 乐天

的痛哭声中与家 人 诀别 , 凄凉地踏上了前往儋州 的 征途 。 海南 岛对 于长 居大 陆 的苏 轼而 言 ,已没有 了那 种 “ 仿
佛 曾游”的神秘感觉 。视 野所 及 ,只是一片浩渺 的海水 。且 相 比黄州和惠州 ,海南 的生活才是真正 的艰难 。不仅气候 恶 而是充满着对未来生活的憧憬, 苏轼带领全家勤勤恳恳的过 劣 , “ 食物人烟 ,萧条之甚 ” ( 苏轼 《 与张逢书 》 )。加上 起 了农 家的 日子 ,并获得 了大 丰收 。趁着农 闲,苏轼在 自己 与当地人语言不通 ,习俗 迥异 ,似乎什么活动都无法 开展。 的 园 中建 成 了一座 农舍 ,在 正厅 的 四壁 画满 雪景 ,命 名 为 生 活 困顿 ,物质 匮乏 ,苏轼 依 然不改 其超 然风 度 ,饱经忧 “ 雪堂 ”。雪堂落成后 ,苏轼大半 时间都 留在东坡 ,白天耕 患 ,他早 已是精神世界 的富翁 :既与世俗难以相容 ,如今 回 耘劳作 ,晚上读 书著述 。累了就饮 上几 口小酒 ,酣睡一觉 , 到这 天的尽 头 ,当恢复 自然本性 ,任运而行 ,他用心体 味着 尽情享受着官居 时不 能拥有 的 自在 与闲逸。 流 淌在 纯朴 乡间 的深厚情 味 ,变成 了一个植根于大地 ,植根 离 开黄 州后 ,苏轼在不到一年 的时间 内连续破格升级 , 于人 民的人 ,在 《 被酒独行 ,遍至 子云 、威 、徽 、先觉 四黎 但很快又深 陷党 争漩 涡 。一场新 的政治 风暴 再次把苏轼推到 之舍 ,三首 》其 二里 ,他发 出了这样 的感慨 : “ 莫作天涯万 风 口浪尖 。元柘 九年 ,哲宗改年号为 “ 绍圣 ” ,意为继承神 里意 ,溪边 自有 舞雩风” 。苏轼 同黎 民们 常来常往 ,大人小 宗朝的施政方针 ,变法派大 臣重 回朝堂 ,开 始了对元韦 占 党人 孩都和他 亲密无 间 ,这让苏轼倍感轻松 欢愉 ,再没有 了浪迹 的疯狂打击 ,苏轼兄弟首 当其冲 。朝廷对苏轼一 贬再 贬 ,经 天涯 ,万里 为客 的孤苦之感 ,淳朴 的民风浸 润了他的心 田, 过近万里的长途跋涉 ,苏轼抵达惠州 ( 今广东惠 阳 ) 贬所 。 即使在这荒 蛮的海岛 ,也 同样可 以像 曾点在舞 雩台那 般惬意 惠州 在 当时属 蛮荒 瘴疠 之地 ,是个 令人谈 虎色 变 的地 地乘风纳凉 ,抛却 了功名利禄 的牵绊和一 己私愁 ,天涯万里 方,却令苏轼有 “ 仿佛曾游”之感 ,苏轼四处悠游 ,在山水 也无法限制心境的容量 ,那吹在脸上咸涩的海风 ,磨砺 出了更 当中释放心怀 ,且看他的 《四月十一 E l 初食荔枝 》: 为坚韧的曳杖之声 ,激励着他在人生的风雨中勇敢地前行。 南 村诸杨北村卢 ,自华青 叶东不枯 。 从黄州到儋州 ,这一路走来 ,苏轼 尝尽世 态炎凉 ,他收 垂 黄缀紫烟雨里 ,特与荔子为先驱 。 起 锋芒 ,成为一个不怨天尤人 的齐安 民;放弃 了对仕途功 名 海 山仙 人绛罗襦 ,红纱 中单 白玉肤 。 的追求 ,处境 的变化早 已不再 能够激起他心灵 的波澜 。他 用 不须更 待妃 子笑 ,风骨 自是倾城姝 。 他坎坷 丰富的经历诠释 了生活 的强者在逆境 当中砥砺不懈 的 不知 天公有 意无 ,遣此尤物生南隅 。 超然风度 :人 ,要在大地 之上 诗意地栖居。 云 山得伴松桧 老 ,霜雪 白困擅梨粗 。 先生洗盏酌桂醑 ,冰盘荐 此赦虬珠 。 参 考 文献 : 似开江鳐斫玉柱 ,更 洗河 豚烹腹腴 。 [ 1 】 朱靖华 . 苏轼论 [ M】 . 北京 : 京华 出版社, 1 9 9 7 . 我生涉世本为 口 ,一 官久 矣轻 莼鲈。 【 2 】 王水照 , 朱 刚. 苏轼评传 [ M】 . 南京: 南京大学 出版社 , 2 0 1 1 . 人间何者非梦幻 ,南来万里真 良图。 f 3 】 王水照, 崔铭 . 苏轼传 一 一 智者在苦难 中的超越p 哪. 天 津: 天津人民出版

贬谪生涯与苏轼的人格精神及其文学创作

贬谪生涯与苏轼的人格精神及其文学创作

贬谪生涯与苏轼的人格精神及其文学创作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著名文学家、文豪、思想家,也是宋朝最具有影响力的文人之一。

苏轼从官宦地位退步到后来被贬谪为士大夫时,他的贬谪生涯是一段十分艰苦的旅程,但也是对他人格精神和文学创作的影响和深远的启发。

苏轼的贬谪生涯开始于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苏元丰。

苏元丰掌管朝政,苏轼惊愕不已,遂坚持政策不变,遭到皇帝不满,最终拒绝投降并被贬谪。

被贬谪到外地,苏轼既悲愤又愤慨:“他人有利,几无苏轼;自
己之利,向已消磨”。

苏轼感伤不已,但他没有失去追求智慧、保护
自己灵性的信念,义无反顾地继续追求智慧,以彰显自己的人格精神。

他思考古今中外,学习优美的文字,将所学习到的思想和文字融会贯通,磨炼自己的文笔,并创作出许多著名的诗文杂文,被誉为宋代文本的奠基者。

苏轼的贬谪生涯不仅激发了他的深厚的文学造诣,同时也深深地影响了他的思想意识和人格精神。

他在贬谪期间,明确指出应当超越时代危机,获取真正的自由;他对人性和人生追求一种犀利的理性和情怀,在历史灾难中他将智慧和精神融合在一起,唤醒人们的追求精神;在政治危机中,他以其强烈的政治思想,抒百态的文学天赋,向后世传达了自己的人文主义信念和理想。

总而言之,苏轼的贬谪生涯不仅使他的文学创作更加完美,更催化了他的人格精神的蜕变。

他把自己的精神智慧融入到传世的诗文中,
为世人所津津乐道。

他的思想理念潜移默化,影响了后世文人墨客,被世人称为宋代文坛的祖师,他的文学作品被永远传颂,他的人格精神和文学创作将永远值得世人学习和崇拜!。

苏轼在逆境中乐观豁达的300字作文

苏轼在逆境中乐观豁达的300字作文

苏轼在逆境中乐观豁达的300字作文全文共9篇示例,供读者参考苏轼在逆境中乐观豁达的300字作文篇1遥望北宋,道中遇雨,目光深邃,丰神俊朗,竹杖芒鞋,谈笑自若。

诧异间,我恍然大悟,原来他就是大名鼎鼎的——苏轼。

在我的眼中,苏轼是一名天资聪颖、豪放不羁的。

他二十一岁就随着父亲进京赶考,苏轼才正在风华正茂的年级,他的诗词也令欧阳修称赞不已。

之后他的金榜题名,步入仕途,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苏轼的文采飞扬是何等的妇孺皆知?当他初入仕途,一切的一切是多么的新奇?所以也免不了苏轼的心高气傲。

年轻有为的苏轼多次在朝廷主张变法,却和另一位文墨豪人——王安石的意见不统一,被先后贬到杭州、密州、徐州等地方任职。

但在那个时候,苏轼却还能写出“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的诗句,他的这种豁达乐观的精神古往今来,又有多少人学的会呢?有着济世之才的苏轼何曾甘愿只做一个小小的知州呢?继而,他在一次喝醉酒后,苏轼挥毫渲泄,却被卷入了“乌台诗案”。

苏轼虽然死里逃生,却又一次被贬,这一次是被贬到黄州。

被贬黄州之后所写下的一首宋词,内有7个字显出无限悲凉。

且看:霜降水痕收。

浅碧鳞鳞露远洲。

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

破帽多情却恋头。

佳节若为酬。

但把清尊断送秋。

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

明日黄花蝶也愁。

这首宋词的题目是《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是一首赠人词。

徐君猷是当时的黄州知州,也是苏轼的诗词好友,在苏轼的很多诗词中都会有提到。

单就这首词来说,下片当中有7个字最为感伤,那就是“万事到头都是梦”。

这时的苏轼明白了,他毅然决然的抛开官场琐事,让自己融入大自然之中。

继而写下了《赤壁赋》等不朽的.诗词。

过后,朝廷召回苏轼,但是他按耐不住官场的禁锢,毅然决然辞官回乡。

苏轼这一生,在政治的道路上历经坎坷,而且在感情的道路上也充满崎岖,不尽人意。

他的妻子先后离他而去,只留下凄凉的月光和孤独的苏轼共同相伴。

我想苏轼这样落寞的文人,其实并不落寞,因为他被我们每一个人铭记在心!苏轼在逆境中乐观豁达的300字作文篇2亲爱的小朋友,你好呀!今天我们一起来谈谈大诗人苏轼吧。

诗人遭受贬谪后仍乐观的典故

诗人遭受贬谪后仍乐观的典故

诗人遭受贬谪后仍乐观的典故在中国古代,许多诗人遭受过贬谪的命运,然而其中一些诗人却能在逆境中保持乐观的态度,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信念。

以下是一些诗人遭受贬谪后仍保持乐观的典故:1.刘禹锡:在贬谪期间写诗自娱刘禹锡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因参与永贞革新而被贬谪。

在贬谪期间,他并没有消沉沮丧,而是以诗歌自娱,表达了自己豁达乐观的情感。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如《竹枝词》、《浪淘沙》等作品,展现了他豪放不羁的性格和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2.苏轼:在贬谪期间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苏轼是宋代文学界的巨匠,他曾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贬谪。

在贬谪期间,他并没有放弃文学创作,而是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

他的诗歌、散文、词作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水调歌头》等作品,展现了他博学多才的才华和乐观向上的精神。

3.杜甫:在贬谪期间仍然关心国家大事杜甫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因直言进谏而遭贬谪。

在贬谪期间,他并没有忘记自己的社会责任,仍然关心国家大事。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对国家兴衰的关注,如《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作品,展现了他高尚的人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4.庄子:在贬谪期间逍遥自在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因政治主张不被采纳而放弃仕途,过着隐居生活。

在贬谪期间,他并没有因为自己的主张不被采纳而沮丧,而是逍遥自在,追求自由和真理。

他的著作《庄子》中充满了对人生哲理的探讨和对自然之道的领悟,展现了他豁达乐观的态度和对生命的热爱。

这些诗人在遭受贬谪后仍然能够保持乐观的态度,用诗歌或其他文学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信念。

他们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诗人的经历和作品也告诉我们,在逆境中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是克服困难、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之一。

被贬后仍乐观的诗人的论据

被贬后仍乐观的诗人的论据

被贬后仍乐观的诗人的论据
被贬后仍能保持乐观的诗人,可以举出苏轼(苏东坡)的例子。

以下是他的经历和乐观态度的体现:
1. 被贬黄州:苏轼在政治上曾经遭遇过挫折,被贬到黄州。

然而,他并没有被这种困难击垮。

在黄州期间,他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篇,如《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信心。

2. 美食家:苏轼在黄州期间,曾自创“东坡肉”,这道菜后来成为了中国的名菜之一。

他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即使在困境中也能找到乐趣。

3. 文学成就:苏轼的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他的诗歌、散文、书法和绘画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

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深入洞察。

4. 人生态度:苏轼的人生态度非常积极向上。

他主张“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在逆境中也能保持乐观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他在被贬后仍然对生活充满热情,这种态度深深地影响了后人。

因此,通过苏轼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被贬后仍能保持乐观的诗人是如何在困境中寻找生活的乐趣,坚持自己的信念并创造出卓越的文学成就的。

从苏轼被贬谪的人生中得到的启示作文

从苏轼被贬谪的人生中得到的启示作文

从苏轼被贬谪的人生中得到的启示作文苏轼,这位北宋时期的文学巨匠,一生历经多次贬谪,命运多舛。

然而,他在困境中所展现出的豁达、乐观与坚韧,给后世留下了无尽的启示。

苏轼的第一次重大贬谪,是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那时的他,从朝堂之上的重臣一下子沦为了偏远之地的“戴罪之身”。

黄州,这个在当时相对荒凉的地方,成为了苏轼人生的一个转折点。

初到黄州,生活的困顿可想而知。

没有了丰厚的俸禄,没有了前呼后拥的排场,他甚至要亲自下地劳作,才能维持生计。

苏轼在黄州城外的东坡上开垦荒地,自号“东坡居士”。

那片土地,起初或许是荒芜的,杂草丛生。

但苏轼却没有丝毫的抱怨和退缩,他卷起衣袖,拿起锄头,一下一下地翻耕着土地。

他的汗水洒在这片土地上,阳光照耀下,折射出他坚韧的光芒。

他种下的不仅仅是庄稼,更是对生活的希望。

他会仔细地观察每一颗种子的发芽,每一株幼苗的成长。

当看到嫩绿的芽尖从土地中钻出时,他那疲惫的脸上会绽放出欣慰的笑容,就好像是看到了自己在困境中重新崛起的希望。

在黄州的日子里,苏轼的生活虽然清苦,但他的精神世界却愈发丰富。

他会在夜晚,独自一人漫步在田间小路上。

月光如水,洒在他的身上,周围的虫鸣声此起彼伏,仿佛是大自然为他演奏的一曲交响乐。

他抬头望着那轮明月,心中思绪万千。

想起自己曾经的抱负和理想,如今却身处这荒僻之地,但他没有陷入自怨自艾之中。

相反,他感慨着这天地之间的广阔,自己的这点挫折又算得了什么呢?他也会在闲暇时,与当地的百姓交流。

那些朴实的农民,虽然没有高深的学问,却有着最真挚的情感和最简单的快乐。

苏轼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明白了生活的真谛不在于功名利禄,而在于内心的宁静和满足。

他会和百姓们一起分享自己种出的瓜果蔬菜,听他们讲述着乡间的趣事,笑声在那简陋的屋舍中回荡。

后来,苏轼又被贬到了惠州和儋州。

惠州的瘴疠之气,儋州的荒蛮艰苦,都没有打倒他。

在惠州,他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诗句,展现出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困境的坦然。

苏东坡的才华与挫折

苏东坡的才华与挫折

苏东坡的才华与挫折苏东坡,中国古代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是北宋时期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以其卓越的才华和深厚的学问影响了后世,但同时也经历了许多挫折和不幸。

本文将探讨苏东坡的才华以及他所遭受的挫折,展现他不屈不挠的精神与才华的辉煌。

一、苏东坡的才华苏东坡生于一个寒微的家庭,但却凭借其非凡的才华在文坛上崭露头角。

他的诗文优美动人,激发了人们的情感,展现了他对于自然和生活的独特感悟。

苏东坡的文章展示了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的文笔清新明快,意蕴深远。

此外,他还是一名娴熟的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给人以美的享受,被视为传世之作。

苏东坡的才华并不仅仅局限于文学艺术领域,他还展现了极高的政治才能。

他在政府中担任要职,并以其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智慧赢得了众多人的敬佩和崇拜。

苏东坡在政务上提出了许多创新的理念和政策,为当时的政务改革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苏东坡的挫折然而,苏东坡的一生也并非一帆风顺。

由于他的高才华和直率的性格,他常常惹来麻烦。

他的一些言论和行为招致了政治上的敌对,甚至遭到了贬谪。

在他的政治生涯中,他多次被贬职或贬斥,经历了无尽的挫折和磨难。

在他的人生低谷期,苏东坡还受到了一连串的家庭不幸。

他的妻子去世,他失去了亲人的慰藉和支持。

这些不幸的遭遇使他沉浸于思考人生的意义,促使他在创作中表达更深刻的哲理和感悟。

然而,苏东坡并没有被打倒。

相反,他从挫折中吸取经验教训,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和追求。

由于他的才华和勇气,他再次站起来,展示了他的自我超越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他的作品中融入了对于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于命运的抗争,使人们得以从中寻求力量和勇气。

三、苏东坡的辉煌与影响苏东坡的一生经历了成功与挫折,他的才华让后人仰慕不已。

他的诗歌和散文作品成为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深深地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

他的政治智慧和贡献也为后来的政治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苏东坡的书法作品被誉为艺术的瑰宝,为后世书法艺术家提供了无尽的灵感。

从苏轼被贬谪的人生中得到的启示作文

从苏轼被贬谪的人生中得到的启示作文

从苏轼被贬谪的人生中得到的启示作文说起苏轼,那可真是个让人又敬又怜的人物。

他一生坎坷,多次被贬谪,可愣是在这起起落落中活出了自己的精彩,也给咱们后人留下了无数宝贵的东西。

苏轼原本在京城那也是风光无限的,才华横溢,名震朝野。

可命运这玩意儿就爱捉弄人,他因为一些政治上的事儿,被发配到了黄州。

这黄州,在当时那可是个穷乡僻壤。

苏轼到了那儿,生活条件那叫一个艰苦。

房子破破烂烂,吃的穿的都成问题。

但苏轼是谁呀?他可没被这困难给打倒。

他在黄州的时候,为了填饱肚子,居然亲自下地耕种。

想象一下,一个大文豪,穿着粗布衣裳,戴着个破草帽,在田间挥汗如雨。

那画面,既让人觉得有点心酸,又忍不住佩服他的坚韧。

他种地可不像咱们随便玩玩,那是真下功夫。

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扛着锄头往地里走。

一开始,他啥也不懂,不是把种子埋得太深,就是浇水太多,把苗都给淹了。

可他不气馁,跟周围的老农虚心请教,一点点地琢磨。

慢慢地,他还真种出了不少粮食,能自给自足了。

苏轼在黄州还研究起了美食。

咱们都知道的“东坡肉”,就是他在这时候发明的。

据说啊,当时猪肉特别便宜,没人爱吃。

苏轼就琢磨着怎么把这猪肉做得好吃。

他反复试验,又是煮又是炖,终于研究出了一套独特的做法。

把猪肉切成大块,用慢火少水,慢慢炖煮,直到肉变得色泽红亮,酥烂可口。

做好之后,他自己吃得美滋滋的,还不忘分享给邻居。

大家一尝,嘿,这味道太棒了!从此,“东坡肉”就流传开来。

除了种地、研究美食,苏轼在黄州还写了好多有名的诗词。

像,那都是在这期间创作的。

他看着那滚滚长江,想起历史上的英雄豪杰,心中感慨万千。

但他没有一味地消沉,而是在诗词中抒发自己的豁达和乐观。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这气势,这胸怀,真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后来,苏轼又被贬到了惠州。

这惠州在当时也是个偏远的地方,可苏轼照样能找到生活的乐趣。

他发现惠州的荔枝特别好吃,“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瞧瞧,为了这荔枝,他都愿意一直在这待着了。

准确表达_公开课

准确表达_公开课
高中
总复习
2009年四川高考语言运用题回顾
18、右边是一 张汶川特大地震中 抢运伤员的照片。 这张照片震撼人心, 请对此写几句简明 得体、鲜明生动的 话,表达你的颂扬 之情。(100字以 内)(6分)
【答案】示例: 说什么非亲非故?说什么生人熟人?你 们肩上扛着垂危生命,垂危生命连着一颗颗滚烫的心。山 高算个啥,翻过去!无路也要行,踩着乱石攀登!这就是 大爱无疆,有什么谊比这更长?这就是舍己为人,有什么 情比这更深?
例题3:以下四件大事列入《2009 年中国大事瞭望》,请从中任选两件大 事,制成一幅对联; 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 2009年五四运动举行90周年; 2009年西藏实现民主改革50周年; 2009年澳门回归祖国10周年。 (4分)
示例
祖国新生六十年风雨与辉煌同在, 五四华诞九十载民主与科学并存。
题2:请仿照下面文段中的示例,再设计一 个公益性广告的细节性镜头和画外音。 示例: 我相信,文明就在我们身边,离我 们很近,近得触手可及。 [镜头] 一个正在跑步的小伙子,将别人扔在 垃圾桶外面的废弃物放入垃圾桶。 [画外音] 有时候文明离我们只不过是10公分 的距离。
示例: [镜头] 在路边一个装卸工人,默默地将 挡在盲道上的箱子移开,以方便盲人的通 行。 [画外音] 有时候,文明也许只是几十厘 米的宽度。 [镜头] 在公园,一个小男孩,为了防 止把椅子踩脏,用一张白纸垫在脚下去够 挂在树上的风筝。 [画外音] 有时候,文明其实只是一张 纸的厚度。
答案示例
《离骚》: 浪漫的牢骚,圣洁的宣言 信而见疑生哀怨,忠而被谤赋《离骚》
《红楼梦》:流泪的宝黛恋,逝去的大观园 雪芹一把辛酸泪,红楼满纸荒唐言
《论语》:儒家之经典,至圣之语录 仁者之天地境界,义者之宇宙哲学

苏轼三次贬谪诗句

苏轼三次贬谪诗句

苏轼三次贬谪诗句1. 苏轼第一次被贬谪,那心里的苦就像黄连啊。

“捡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就说他像一只孤鸿,在寒枝间徘徊,不肯随便栖息,只能独自待在那寂寞的沙洲,多凄凉啊。

我就想啊,他当时肯定在想,这世界怎么就没个容身之处呢?就好比一个被大家抛弃的孩子,四处流浪,找不到家的方向。

2. 再看他第二次被贬谪,依然能写出大气的诗句。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这心态,真像那压不垮的青松。

朋友可能都为他着急,说:“你都被贬了,咋还这么淡定呢?”他就回一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他把那被贬谪的困境就当作一场烟雨,穿着草鞋,拄着竹杖,就这么洒脱地面对,这气魄,我是真佩服得五体投地。

3. 第三次被贬谪的时候,苏轼还是没被打倒。

他写道:“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这就像他在跟命运诉说,我这颗心啊,已经像燃尽的木头,可身体还像那没有系住的小船,只能随波逐流。

他的朋友或许会劝他:“你就别这么消极啦。

”他可能会叹口气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他回顾一生,那些被贬谪的地方,反而成了他功业所在,这是多么奇特的一种感慨啊。

4. 苏轼第一次被贬的时候,“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他这是在感叹人生如梦啊。

就像你做了一个美梦,突然被人叫醒,发现一切都是空的。

他周围的人可能都不太理解他的这种失落,觉得他还是有机会东山再起的,可他自己却陷入了深深的对人生的思考当中,那种孤独感,就像黑夜里独自航行在大海上的小船,找不到灯塔的指引。

5. 到了第二次被贬谪期间,他说“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是他多么豪迈的壮志啊。

虽然被贬了,但心里还想着为国家建功立业。

他的敌人可能在偷笑,觉得他都这样了还痴心妄想。

可是他呢,就像一只受伤但依然勇猛的狮子,只要有机会,就要冲向战场。

这苏轼的胸怀,真是广阔得像大海一样。

6. 第三次被贬,“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他这话说得真绝。

就好像他在对那些迫害他的人说:“你们把我贬到这南荒之地,我也不恨,这儿的经历还特别奇妙呢。

论苏轼在苦难中的生命超越

论苏轼在苦难中的生命超越
地为 文 ,豁达 的心 境 , 使 他享 受着 这里 的月 光和美 景 。例 如
死钻 “ 牛 角 尖” 。不 会见 风使 舵
大凡钻牛角尖者 ,往往认死理。常常只顾 自己的想法 , 而不顾及别人的想法 。 他们 自己有一套判断事物的标准 , 还 轻易不会改变。只要他认为于国于民有益 , 就至死不渝地坚 持。一个人太 “ 钻牛角尖” , 就会被人视为敌手 、 视为障碍 , 在绕 不 过 的前提 下就 会被 想 方设法 地排 除 掉 。 苏轼就是这样 , 他 明知皇帝支持王安石变法 , 却还多次 上书表示反对。 认为变法不能急躁 冒进 , 认为道德风俗为国 家存亡之所系, 这些论调都与王安石不合 , 苏轼的行为引起 了变法派的强烈不满 ,因此 , 有人联名攻击他 ,有人趁机陷 害他。尽管他对其 中裁抑贵族特权 、 增强 国防的措施有所赞 同,但也免不了被贬出京的命运。 后来 , 反对 新法 的人 掌 了权 , 大刀 阔斧 地全 面废 除新 法 。 按理他该过好 日子了,可不行 ,他老毛病又犯了。他认为 ,
【 中图分类号 】 I 2 0 6 . 2
开启一派词风的苏轼堪称中国文人中的大家 , 这一点毋 庸置疑。他的 “ 大江东去”被誉为 “ 千古绝唱” ,至今仍被 人们吟咏 、 喜爱。 据说宋神宗看他的作品人了迷 , 饭也不吃, 连称奇才 ! 天下奇才 ! 按说这么有才又受皇帝赏识的人 , 一
学园 l X U E Y U A N
2 0 1 4年 第 2期
论苏轼在苦难 中的生命超越
宫立华 昆明工业职 业技 术学院公共课教 学部
【 摘 要】 苏轼仕途屡经贬谪, 这也成就了 其文学上令人羡 慕的成就。 本文以苏 轼被贬为切入口, 探讨苏轼并领略其独
特的人格魅力。

苏 轼:诗人在贬谪中的顿悟 智者在苦难中的超越

苏 轼:诗人在贬谪中的顿悟 智者在苦难中的超越

苏轼:诗人在贬谪中的顿悟智者在苦难中的超越苏轼:诗人在贬谪中的顿悟智者在苦难中的超越一、作家简介◆人物导语无法想象在两千多年的文学史册上缺少了他会是怎样一番情景:黯然失色,严重缺失,深深遗憾……中国古代文人中,受到后世喜欢的,苏东坡绝对排第一。

陶渊明太淡泊了,他的那份心境一般人难以体验;李白太飘逸了,让人有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觉;杜甫太沉重了,让人不敢和他并肩而立,生怕自己的命途也会沾染舛运;欧阳修太高贵了,连苏舜卿、梅尧臣、王安石都是他的晚辈后学,还敢有几个人忝列其中?所以我们喜欢苏东坡,他让人能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而他又丝毫不亚于任何一个人的才华,让我们喜欢的时候也理所当然,心甘情愿。

●作家档案苏轼:1037年——1101年字号: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籍贯:眉山(今四川眉山)人时代:北宋仕途:嘉佑二年(1057年)进士。

曾任杭州通判,又知密州、徐州、湖州,政绩卓著。

作品:著作有《东坡全集》一百多卷,遗留两千七百多首诗、三百多首词和许多优美的散文。

如《赤壁赋》、《后赤壁赋》、《石钟山记》、《放鹤亭记》、《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等。

名望:苏轼是北宋文坛领袖,建立了多方面的文学业绩,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开创一代诗歌新貌;在词方面和南宋词人辛弃疾共为豪放派的代表,常以“苏辛”并称。

苏轼的书法、绘画皆善,在书画方面和蔡襄、黄庭坚、米芾共称“宋四家”。

二、成名缘由▲贡献概述苏轼在文学艺术各个领域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在中国文学史上极为罕见。

苏轼的诗、词和散文都代表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

苏轼的诗大都抒写仕途坎坷的感慨,也有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现实黑暗之作。

诗风豪迈清新,尤长于比喻。

苏轼的词题材广泛,记游、怀古、赠答、送别、说理无不入词,对严格的音律束缚也有所突破,促进了词的发展。

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

苏 轼如何看待挫折带来的自我完善

苏 轼如何看待挫折带来的自我完善

苏轼如何看待挫折带来的自我完善苏轼,这位北宋时期的文学巨匠,一生历经无数挫折,却始终以豁达乐观的态度面对,在困境中不断实现自我完善。

苏轼的一生,可谓是命运多舛。

在仕途上,他多次遭遇贬谪,从京城的高位跌落至偏远的他乡。

然而,正是这些挫折,让他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

苏轼认为挫折是生活的常态,而非偶然的不幸。

他深知人生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会充满坎坷和荆棘。

在他的诗词中,常常流露出对世事无常的感慨,但这种感慨并非消极的抱怨,而是一种对生活本质的清醒认知。

面对挫折,他没有选择逃避或沉沦,而是坦然接受,将其视为生命旅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挫折于苏轼而言,是自我反思的契机。

当遭遇困境时,他会静下心来审视自己的行为和思想。

例如,在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期间,他反思自己在官场中的言行,意识到自己过于耿直和锋芒毕露,从而开始调整自己的处世态度。

这种反思让他在性格上变得更加圆融和成熟,也使他在日后的人生中能够更加从容地应对各种复杂的局面。

苏轼善于从挫折中汲取力量,实现自我成长。

他在被贬期间,并未因环境的艰苦而意志消沉。

相反,他积极地投入到当地的建设和民生改善中。

他带领百姓筑堤抗洪,开垦荒地,为当地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通过这些实践,他不仅提升了自己的治理能力,还赢得了百姓的爱戴和尊重。

同时,他在文学创作上也达到了新的高峰。

黄州时期的《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作品,展现了他更加深沉的人生思考和豁达的胸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挫折还促使苏轼形成了独特的人生哲学。

他倡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处世态度,认为不应被外界的荣辱得失所左右,而应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坚定。

他相信,只要坚守自己的信念和道德准则,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能找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这种人生哲学使他在面对挫折时能够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不为一时的困境所困扰。

苏轼对待挫折的态度也影响了他的交友观念。

他在困境中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相互鼓励、支持,共同度过艰难的时光。

课时作业36:第12课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课时作业36:第12课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语言文字运用评价(25分)(2020·济宁高一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一对亲密无间的朋友、战友和同志。

在他们长达几十年的漫长革命岁月中,始终如一地在工作上互相支持,生活上互相关心,结成了兄弟般的感情和同志式的友谊。

这种兄弟般的情感和同志式的友谊,( )珍视友谊,热爱共同的事业是他俩弥合矛盾的根本密码。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为了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而结成深厚友谊的同志和战友,在共同的事业中,两人从__________的文献资料中寻找社会发展的规律,在一次一次问题争辩中__________,找到解决问题症结的办法;在处理因不幸遭遇的影响而导致的感情裂痕上__________,理智地陈述原委,检讨错误和过失,及时弥合矛盾。

长相知,不相疑,肝胆相照,__________,风雨同行。

视友谊为生命,以事业为根基,经受住了漫长而复杂的革命斗争的血与火的考验,建立了具有坚实的阶级基础和共同理想、伟大事业的友谊。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在他们长达几十年的漫长革命岁月中,始终如一地在工作上互相支持,生活上互相关心,结成了同志式的友谊。

B.在他们长达几十年的漫长革命岁月中,始终如一地在工作上互相支持,生活上互相关心,产生了兄弟般的感情。

C.他们在长达几十年的漫长革命岁月中,始终如一地在工作上互相支持,生活上互相关心,产生了兄弟般的感情,结成了同志式的友谊。

D.他们在长达几十年的漫长革命岁月中,始终如一地在工作上互相支持,生活上互相关心,结成了同志式的友谊,产生了兄弟般的感情。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他们伟大友谊的密码是什么?经受过怎样的磨难与考验?B.经受过怎样的磨难与考验?他们伟大友谊的密码是什么?C.是世间少有的真情实谊,值得后人效仿与敬仰。

D.值得后人效仿与敬仰,因为它是世间少有的真情实谊。

关于苏轼直面苦难的事迹作文

关于苏轼直面苦难的事迹作文

关于苏轼直面苦难的事迹作文东坡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物质匮乏,精神萧索,可苦难终使他振作、使他成熟。

尖啸的山风于谷口处受住,化为温柔的何须;湍急的河流于河口处放缓,化为宽广的浩瀚;绚烂的人生于苦难处收束,化为成熟与淡泊。

于是苏东坡从黄州突围,终成赤壁二赋,大江一词,名传千古,恩泽了后世无数书生骚客。

人有意气,才能有豁达的胸襟。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苏子有意气,虽遭官场与文场一齐泼来的污水,但他仍意气风发,“侣鱼虾而友麋鹿”,心胸豁达可见一斑。

东坡披发仰天大呼“大江东去”,他面临的那些烦心琐事顷刻之间沉入滚滚波涛之中,消失得无影无踪。

壮阔的滔滔江水让东坡选择忘记,忘记那些失意、悲伤,忘记那些仕途的不得意。

是那个“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寒鸦么?是那个“一蓑烟雨任平生,何妨行啸且徐行”的行者么?是那个高唱“大江东去”的诗人么?苏轼,一个被宋神宗称赞为“才与李白同,识比李白厚”的千古大家,在遭受小人泼来的污水,遭受贬谪后,忘却了所有的失意。

他在黄州种地酿酒,“夜饮东坡醒复醉”,在黄州“倚杖听江声”,在黄州写下“大江东去”。

他总是那样的淡泊从容。

他总是将所有的痛苦失意抛之脑后,铭记着世间之美丽。

不然,何来“亲煮东坡肉”,何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旷达与豪迈?孟德在赤壁低吟悲歌,周瑜在赤壁谈笑风生,而真正带给赤壁完美壮烈的是苏轼。

官场上的险恶风波并没有消沉他高昂的意志,生活上的清贫并没有销蚀掉他那乐观向上的心。

伴着涓涓细泉,聆听习习古风,故园神游中,苍银白发与皎洁月光交相辉映。

一尊还酹江月,多么豪迈的举杯,淡逝了多少哀伤及生活磨难――纪念苏轼,让我懂得了在困难逆境中应保持有奋勇向前的心…苏轼这个曾经辉煌的文人,因黄州诗案而开始落魄,流落四方,辗转难安。

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懒,看“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做他那个神鹤翩跹而舞的梦。

面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然后带着撕身裂骨的阵痛穿越漆黑的荆棘林。

智者在苦难中的超脱_浅谈苏轼在黄州时期的思想和创作

智者在苦难中的超脱_浅谈苏轼在黄州时期的思想和创作
1 教材内容的编排应有特色
中等职业中专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而不是理论型人才。 因此,在 内容的选择上,重要的不在于知识发现的时间,也不在于系统的学习 数学专业知识,而在于它本身是否对专业有用。 数学教材编排也应该 改变过去重理论、重解题的倾向。 因此,知识面宜宽,对每一个知识点 的要求宜浅,可以压缩现行教材中一些章节的内容,可删去代数、立体 几何、三角函数、解析几何、微积分中繁琐的计算题、证明题等。 降低教 材中部分内容在理论上的要求,如不等式的证明、逻辑联结词、空间向 量、反三角函数、异面直线等。
【关键词】苏轼;黄州;思想;创作;智者;苦难;超脱

宋神宗元丰三年正月初一, 当汴京城沉浸在节日的喜庆中时,因 “乌台诗案”而被囚禁牢狱近一百四十天的苏轼终遇大赦。 一代大文豪 带着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在御史台差役的押送下,一路踉跄的来 到了满目疮痍的黄州。 从元丰三年到元丰七年,他在这里度过了四年 时光。 在这四年中苏轼的思想和创作得到蜕变和升华。 就是这看似普 通的四年却造就了文学史上一个非凡的时期, 开创了北宋文坛的辉 煌。
1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黄州位于湖北省东部,是长江重要的流经地之一,如今的黄州风 光秀丽、一派繁荣,但在北宋时期,它还只是一个偏僻萧条的江边小 镇,苏轼在经过三十天的长途跋涉后终于来到了这个被遗忘、被弃置 的荒凉小城,从繁华的汴京到满目疮痍的黄州;从闻名朝野的大学士 到被人押解的阶下囚;从呼朋引伴、不甘寂寞的热闹到人们避之远之 的寂寥;苏轼在人生的壮年时期从高峰跌倒低谷,他曾经试图在途中 投江而去、一了百了,但终因牵挂亲人而打消了这个念头。 他走在进城 的路上,看着城外满山的竹林和绕城奔流的长江,他决定“既来之,则 安之”。
他是一个智者,他在三者中找到了平衡,修身以儒,治心以佛,养 生以道,三种思想武器随着生活境遇的不同而交替使用。 于是我们看 到了虽自身无权无力,但依然成立救儿会为去除当地杀婴风俗而四处 奔走的苏轼;我们看到了在自然的怀抱中无忧无虑、自在闲逸的苏轼, 我们看到了一个像陶渊明一样“种豆南山下”的苏轼。 他用内儒外道的 形式将三者在心中完美融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诗人在贬谪中的顿悟智者在苦难中的超越◆人物导语无法想象在两千多年的文学史册上缺少了他会是怎样一番情景:黯然失色,严重缺失,深深遗憾……中国古代文人中,受到后世喜欢的,苏东坡绝对排第一。

陶渊明太淡泊了,他的那份心境一般人难以体验;李白太飘逸了,让人有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觉;杜甫太沉重了,让人不敢和他并肩而立,生怕自己的命途也会沾染舛运;欧阳修太高贵了,连苏舜卿、梅尧臣、王安石都是他的晚辈后学,还敢有几个人忝列其中?所以我们喜欢苏东坡,他让人能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而他又丝毫不亚于任何一个人的才华,让我们喜欢的时候也理所当然,心甘情愿。

◆作家档案苏轼:1037年——1101年字号: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籍贯:眉山(今四川眉山)人时代:北宋仕途:嘉佑二年(1057年)进士。

曾任杭州通判,又知密州、徐州、湖州,政绩卓著。

作品:著作有《东坡全集》一百多卷,遗留两千七百多首诗、三百多首词和许多优美的散文。

如《赤壁赋》、《后赤壁赋》、《石钟山记》、《放鹤亭记》、《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等。

名望:苏轼是北宋文坛领袖,建立了多方面的文学业绩,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开创一代诗歌新貌;在词方面和南宋词人辛弃疾共为豪放派的代表,常以“苏辛”并称。

苏轼的书法、绘画皆善,在书画方面和蔡襄、黄庭坚、米芾共称“宋四家”。

生平与创作:一、初踏仕途与创作的发轫期苏轼由于要应进士科考的原因,诗歌的创作较晚,一直到嘉佑四年,兄弟二人一举成名,名动京师之后的两年,在为母亲守制之后,返回京城的水路上,父子三人诗酒唱和,结集为《南行集》,标志了苏轼仕宦生涯的开始,也是苏轼诗歌创作的发轫,直到熙宁二年王安石变法,都可以划入这段时期的范畴。

如《刑赏忠厚之至论》《和子由渑池怀旧》等。

此段时期,苏轼涉世未深,诗歌的写作也限于江山景物、文物古迹,在凤翔时期,则写作了大量的人文题材的作品,如题画、品题书法等。

二、州守时期当苏轼兄弟重返京师时,已是神宗熙宁二年(1069),整个国家都卷入了王安石变法的浪潮之中。

苏轼被任为杭州通判,直至乌台诗案,历知密州、徐州、湖州。

此十年时光,可以称为苏轼生平及创作的第二个时期。

此时期,苏轼在政治上较为激进,在创作方面,除了歌咏湖光山色的作品之外,也写作了大量的抨击新法之作,在艺术水平方面,由发轫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诗人以西湖风光、江浙山水为中心主题,写下了大量传世佳作,如“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等,已具有大家风范。

然而,苏轼并非脱离政治、流连山水的山水诗人,而是一位忧国忧民的政治家。

“民本”思想是其政治思想的基础,这样,就势必与王安石以加强皇权、增加中央府库(以对国民加重赋敛为主要手段)为根本方针的变法发生冲突。

这样,在他歌吟西湖风光的诗句里,就时时透露出他对社会的深沉思考和对人生的哲理性思辩。

这一类的诗,开了后来哲理诗的先河。

这些或直露,或含蓄地抨击时事的诗作,埋下了诗人政治恶运的种子,苏轼四十四岁时,在他刚刚调到湖州(今浙江的吴兴)任上时,就被新贵们以作诗讥讽新法、讪谤罪逮捕入狱。

同年八月十八日入御史台狱,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苏轼这一时期的作品有《饮湖上初晴后雨》《沁园春》《超然台记》《江城子》《水调歌头》等。

三、黄州贬谪时期苏轼在狱中,写有“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的诗句,格调凄惋。

十二月二十八日,在经过130天的勘察后,结案出狱,•以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的名义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

黄州流放,不仅使苏轼成为了东坡,并且使苏轼的人生观念、艺术创作、审美情趣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这一变化,影响贯穿他的后半生,使他成为了中国文学史、艺术史、思想史上真正意义的苏东坡。

随后,奔赴筠州(今江西高安),看望了弟弟子由,然后折回北上,经金陵时,会晤了退休宰相王安石。

是政敌却又是诗友的两位文坛巨匠这次相会甚为欢洽,两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王安石亦已被排挤出朝,闲居江宁,尽管他仍然受着神宗的眷顾,但两人的理想抱负同样以失败告终。

两人谈诗论词,参禅悟道,写下了不少的优美诗文。

如《定风波》《寒食雨》《赤壁赋》《后赤壁赋》《临江仙》《西江月》《卜算子》《念奴娇》《记承天寺夜游》等。

四、元佑时期哲宗元佑元年(1086),苏轼回朝后,由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再迁翰林学士知制诰。

这些都是接近皇帝的职务,由皇帝日常生活的秘书,转为中央政府的秘书长,最后,享有了翰林学士的荣衔,这是封建士大夫的最高荣衔,有些类似现在的院士,并且负责为皇帝起草诏命文告。

苏轼也就从罪人成为重臣,从诗人转为政治家。

元丰八年(1087),神宗病故,年仅十岁的小皇帝哲宗继位,由他的祖母(神宗之母)高太后垂帘听政。

高太后原本就不同意儿子的所作所为,听政后,立即启用旧党,反变法派的著名领袖司马光回朝执政,苏轼被启用为登州(今山东蓬莱)太守。

苏轼在这期间写下许多虚虚幻幻,空灵飘渺的灵异诗。

如著名的《登州海市》。

五、惠州、儋州时期元佑八年九日,高太后病死,哲宗亲政。

苏轼比之黄州更残酷、更漫长的厄运降临了。

绍圣元年(1094),朝廷以苏轼起草制诰“讥刺先朝”的罪名,撤掉其翰林侍读学士(皇帝的教师)等职务官衔,先贬英州(广东英德),接着,在一个月内连续三次降官,最后贬为建昌军司马惠州安置。

惠州在岭南,当时属瘴疠不毛之地,远非黄州内地可比。

苏轼以六十岁老迈之身,流放岭南,由于有过黄州的经验,他的思想也更趋于成熟,他时时处处用佛老的思想看待这一切,形成苏东坡式的顿悟和解脱。

所以写了很多洒脱的诗篇。

正是这些诗篇让当权者感到苏轼太快活了,于是有了再贬海南儋州的命令。

元符三年(1100)二十四岁的哲宗去世,其弟徽宗继位,这是苏轼一生中经历的最后一位皇帝。

经过七年的岭外流放,东坡终于北归生还。

苏轼晚年的作品有《和陶詩(百余首)》《桄榔庵铭》《易传》《论语说》《书传》等。

◆佳作赏析2002年高考(心灵的选择)东坡的选择我曾在这秋水之畔永日无言地伫立,凝视江水中那寂寞削瘦的身影。

就像所有跋涉在官场仕途上的文人,孤独的我常感到一种莫名其妙的失意。

是的,我拥有了荣华富贵,社会地位,不灭才情。

但我年轻的心灵里仿佛总在下着濛濛的细雨。

当夕阳西下,羁鸟归林,疲惫的我不得不黯然离去,空留下几声无奈的叹息。

我也曾在如火的七月来到这里,昔日的秋水已非昨夜的波澜不惊。

我听见远古的呐喊穿越时空,激荡回旋这赭黄色的浑流。

当曹孟德把他的杜康倒入了滔滔的江水,猎猎东风吹拂起周公瑾的衣襟,熊熊的烈火点燃了两岸的芦苇,浓黑的烟雾弥漫了整个天际,于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那是历史的心跳与呼吸。

而今夜,我又来了,带着朋友,驾着扁舟,抱着美酒。

还是千年前的明月,朗照着细草微风的原野;还是千年前的江水,流淌着亘古不变的忧愁。

只是千年前那场著名的战役,已找不到它一丝一缕的痕迹。

而我的心,在这样的氛围中,亦迷茫而空灵。

一位朋友吹起了洞箫,怀古,感伤。

微风吹过两岸的芦花飘飞起来,如烟如雾。

平静的水面上泛起一圈圈的涟漪。

我的心仿佛被一只天外之手拨动,微微地震颤出一连串的轻音。

三十多年的往事在我的脑海里一一映现:五岁时开始苦读,老父苏洵严厉的教导,与弟弟子由快乐地嬉戏。

十九岁上京赶考,文章震动天下,文坛领袖欧阳修不吝美的赞誉……但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灾难忽然降临,乌台诗案牵连家人朋友,自己被下放黄州……妻离子散,独居僻野,为何命运要如此作弄人?凉风阵阵,我从无边的思绪中清醒过来。

江水,明月,芦花,箫声,在我眼前和耳边交错出现。

冥冥间,远古和自然的情思在我的心中交融了。

于是,刹那间的感悟便如醍醐灌顶,我终于超脱了。

——在焦灼与通达之间,我选择通达。

在功名与自然之间,我选择自然。

在官场与赤壁之间,我选择赤壁。

于是,我的选择成就了我。

我将拥抱东方之既白……2005年高考全国甲卷:《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一雨来得是那么的突然,那么的意外,刚刚还是晴朗的天,霎时间暗了下来,雨水噼里啪啦的打在树木上,岩石上,天地立刻陷入一片迷蒙……方才还在树丛中跳跃的松鼠不见了,方才还在树林里聒噪的鸟儿不叫了,剩下的是一片人声喧哗……他们走在雨中,有的撩起衣襟,擦拭不断打在脸上的雨水;有的小心翼翼,生怕弄脏了早已遍是污泥的鞋子;有的大步疾行,忽的跌倒在地上,溅起一片泥水,引来一阵惊叫……风雨来得太意外了,人们猝不及防,方寸大乱。

苏轼微醺,走在后面。

这条沙湖道他已经来来回回走了无数遍,小路曲折、泥泞,全然不像汴梁城里的那些宽阔而平坦的大路。

汴梁,唉——他已经离开很久了。

二雨来得是那么的突然,那么的意外,刚刚还是晴朗的天,霎时间暗了下来,雨水噼里啪啦的打在房檐上,石阶上,天地立刻陷入一片迷蒙……方才还在厅堂里谈笑的朋友不见了,方才还在檐下吵闹的孩子不见了,剩下的是一片人声喧哗……他们大喝着他的名字,把仓皇走出的他一把抓住,推推搡搡弄上了囚车。

风雨来得太意外了,他猝不及防,方寸大乱。

乌台的囚室外,雨还在淅淅沥沥的下着。

街上的人却不少,人们要看一看他——这个曾经一举高中榜眼,曾经被皇帝大加赏识,曾经春风得意的苏轼。

梁城里的宽阔而平坦的大路上,一辆囚车在穿行,雨在他眼前下着,雨水在他心中流着……三雨渐渐地小了一些,他看看脚下的芒鞋,看看手中的竹杖,这一霎那,他忽然觉得它们比朝靴比官印更可贵。

白天过去是黑夜,晴朗之后遭风雨。

无论你怎样左躲右闪都无可避免地要与它们相遇,也许,这就是人生的一种必然吧?既然如此,扬起脸,面对着风雨,叹一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吧!那么,黑夜过去是白天,风雨之后见阳光,也就是另一种人生的必然了。

缓缓的走着,心情渐渐的轻松而愉快,小曲儿也不觉间哼唱了起来。

晚风习习,不觉间云已经散了,夕阳在西山的头上又露出了艳红的脸。

他回过头去,沙湖道的小路曲曲折折,在夕阳的余晖中另有一种超然之美。

意料之外的一场风雨,情理之中的一份收获。

湖南卷《跑的体验》跑——超然台怀古汽车行驶在齐鲁大地上,远远的就看见一座貌似城墙的土堆,那就是密州的超然台。

晚云似火,登台漫想,历史的画卷在眼前展现开来……初春的风还是寒冷的,但是已经柔和了很多。

刚刚经历了一场大饥荒的密州正逐渐的显出生气来。

一队人马轻快的奔驰在原野上,尘沙扬起,喊声震天。

祈雨归来,他突发奇想,要顺便享受一下狩猎的乐趣。

这一年,苏轼正当不惑。

经历了御史台案,经杭州辗转到密州,人生跨过了仕途的巅峰,正要走向不系之舟般的辗转。

面对密州长期干旱、蝗虫遍野的凄惨景象,他大刀阔斧,敢作敢为,上表减免赋税,开仓赈济灾民,鼓励恢复生产,救助收养孤儿……尽到了一个朝廷命官的职责。

也就是这一年,北方边界战事频繁,北宋抵御西夏入侵,取得了最大的一次胜利,收复了大量失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