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崇祯凄凉末路
2016部编版:七下第17课《明朝的灭亡》
2016部编版:七下第17课《明朝的灭亡》【学习目标】了解明朝末年黑暗的政治统治;了解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李闯王推翻明朝的基本过程;把握后金的发展和清兵入关的基本史实。
【教学重点】明末的腐败政治;李自成推翻明朝的政策措施及其影响【教学难点】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课文解读】知识点一: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1.政治腐败明代中后期,政治腐败。
皇帝沉迷享乐,疏于朝政。
皇室内部又钩心斗角,纷争不已,大臣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2.社会动荡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
土地兼并严重,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明朝《流民图》知识点二: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1.原因(1)根本原因:明朝末年,政治腐败,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2)直接原因:陕西北部连年大旱,官府催征如故。
17世纪开始的中国气候,此时的明朝处于明朝小冰河时期,万历后期至天启年间中国气候显著变冷,北方风沙壅积日甚,旱灾逐年增多,农业收成锐降”。
与此同期,中原气温与北方农牧带的降雨量也直抵秦汉以来的最低点。
整个明末时期始终伴随着旱灾、寒流、蝗灾、水灾、鼠疫、瘟疫等,此后中原气候持续下降,天下大乱,狼烟蜂起。
2.过程(1)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后,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
1643年,李自成率军攻入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
(2)1644年,攻进北京城内,末帝崇祯自缢。
统治长达276年的明王朝被农民起义推翻。
明末农民战争图李自成像李自成出身于陕西米脂县的一个农民家庭,童年时给地主牧羊,长达后当过兵。
陕西爆发农民起义后,他投奔义军。
由于他英勇善战,被称为“闯将”。
后来他成为起义队伍的领袖,人称“李闯王”。
1644年,李自成起义军围攻北京。
起义军占领外城,崇祯出皇宫,登煤山(今景山),临死前,令周皇后等自缢,并挥剑砍伤长女,杀死幼女。
在走投无路下,缢死煤山寿皇亭前的一棵槐树上。
[实用参考]大明崇祯皇上的悲剧启示.doc
优质参考文档大明崇祯皇上的悲剧启示——熊飞骏盘点中国历史上所有的皇帝君王,最悲剧的莫过于大明末代皇帝崇祯朱由检。
李自成的平民革命军攻陷大明首都北京之日,崇祯皇上去煤山上了吊。
人死不算什么,末路自杀也在情理之中,无限悲剧的是,崇祯皇上在上吊之前,为了防止爱女被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叛匪强暴凌辱,亲持上方宝剑把把公主砍成重伤。
更具悲剧意义的是:皇上去煤山上吊时,文武大臣不但没有一个追随他,还争先恐后去迎接革命军首领李自成,妄想在李朝谋得一个能继续贪污受贿玩腐败的官位。
据说崇祯皇上投缳自尽时,身边只有一个地位卑微的小太监。
皇上平时无限宠信的太监总管曹化淳则拿着皇宫钥匙欢迎李自成去了。
崇祯皇上临终前的众叛亲离可谓前无古人!孤家寡人状破了历史记录。
历史上就算昏庸残暴如隋炀帝杨广者,被叛军勒死前也有尽忠赴死的宫女大臣。
专好和儿媳爬灰的杀猪皇上朱温,被儿子一刀捅死后也有不少文武大臣为其讨还公道。
…………崇祯皇上孤家寡人到了如此地步,是不是因为昏庸残暴在帝王家族空前绝后啊?非也!崇祯皇上虽然算不上治世明君,但勤政和责任心却是没得说的。
大明王朝的的十七任皇上,勤政有责任心的就只有区区四个:除了开国皇帝朱元璋,三任帝朱棣,七任帝朱祁钰外,再就是末代皇上朱由检。
朱由检在位时的勤苦辛劳甚至超过前三位皇上。
大明多数皇帝的懒惰昏庸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
历史上无论多么昏庸残暴的帝王,都要按时出席和文武大臣进行政治互动的早朝,连对美女有亡命爱好的隋炀帝杨广也不例外。
可大明王朝中后期的多数皇上,居然长年龟缩深宫不上朝办公,不出见政府官员?十二任帝朱厚骢在位46年,1540年起不出见政府官员,一直到1566逝世,27年间总共跟群臣只见过4次面,平均7年出席早朝一次。
十四任帝朱翊均在位49年,自1589年开始象被皇宫吞没了似的不再出现,一直到1620年死亡,三十多年只在1615年才勉强到金銮殿上亮了一次相,一味龟缩在深宫吸毒酗酒和打杀宫女宦官。
南明皇帝朱由崧被满清凌迟处死,结束了悲催的一生
南明皇帝朱由崧被满清凌迟处死,结束了悲催的一生
展开全文
文/古今之变
公元1644年,崇祯帝自杀后,同年五月朱由崧被四镇拥立于南京,改元“弘光”,建立弘光政权,在位仅8个月。
1645年,清军兵临江南,南京城门大开,朱由崧逃亡芜湖,后押往北京,翌年被清军处死。
时年40岁。
▲(朱由崧)
朱由崧在位,昏聩无比,明朝只剩半壁江山。
可是,他刚到南京就想着修宫殿、选秀女。
在位期间只知道喝酒、搞女人,和他高祖父明神宗一样喜欢搞幼女。
清军攻克南京后,多铎命降将刘良佐带清兵追击弘光帝。
众叛亲离的朱由崧只好和爱妃逃到芜湖,清军追来,朱由崧只好
与清军作战。
▲(多铎)
明军招架不住,总兵田雄、马得功、丘钺、张杰、黄名、陈献策冲上御舟,劫持弘光帝,将其献给清军。
豫王多铎命去锁链,以红绳捆绑。
朱由崧乘无幔小轿入南京聚宝门,头蒙缁素帕,身衣蓝布袍,以油扇掩面,两妃乘驴随后,沿途被百姓唾骂,百姓捡起石头把他丢的鼻青脸肿,可见朱由崧连汉族百姓都对他唾弃。
多铎在灵璧侯府设宴,命朱由崧居于北来太子之下。
▲(朱由崧惨遭凌迟)
公元1646年,有人向摄政王多尔衮进言,称在京居住的故明衡王、荆王欲起兵反清。
5月,弘光帝与秦王朱存极、晋王朱审烜、潞王朱常
淓、荆王朱慈煃、德王朱由栎、衡王朱由棷和太子王之明被杀。
据悉,满清本来不想打算凌迟朱由崧的,可想到他始终是嫡系。
于是,故意找了个借口说他“谋反”,朱由崧本来想做个“安乐公”,结果还是不行。
虽然,满清的做法比较残忍,但凌迟朱由崧还可以,毕竟南明失去了人心。
(参考资料:《明史》、《南明史》)。
明朝灭亡前三大诡异现象
明朝灭亡前三大诡异现象公元1644年,当时李自成率军破城,清军也在此时如入了关,感觉无望的明朝崇祯皇帝在杀死妻儿之后在景山自缢,至此由汉人统治的最后一个王朝告别了它辉煌的过去彻底灭亡了。
但是据史料记载明朝在灭亡之前还发生了一些始料未及的怪异事件。
(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1明朝灭亡前三大诡异现象一。
晴空名鼓。
史书记载在崇祯皇帝登基大典进行到一半时,原本晴朗的天空,突然乌云密布并且伴随着天雷滚滚,其雷声犹如金戈铁马,战鼓齐鸣,后来崇祯皇帝命钦天监的术士占卜原因得出的结论是:天鼓鸣,主兵戈,天下将乱也。
二、预言石碑。
据说在崇祯皇帝登基十六年的时候,有人修官道时,无意间挖出一块石碑。
上面刻着一段话:“东也流,西也流,流到东南有尽头。
张也败,李也败,败出一个好世界。
”此碑一出,众人皆惊。
明朝之所以会灭亡,就是源于农民起义,而这段话中的张李两姓,也印证了张献忠和李自成,这两人的农民起义,又恰好以失败告终。
三、孝陵传出哭声。
就在李自成闯军所向披靡,连克数城的时候。
另外一件怪异的事情发生了,孝陵(朱元璋与皇后的陵地)传出了非常凄惨的哭声,而且这种哭声持续了好多天,而且哭声凄厉异常,让人听之不忍落泪。
(史载:“甚凄厉,不忍闻,连复数十日”)2明朝灭亡的原因1、土地兼并和吏治腐败。
明朝后期土地兼并的现象非常严重,权贵阶层仗着自己的权势,从底层农民手中巧取豪夺,强占土地。
这就产生了一个很可怕的后果。
首先是权贵阶层可以通过各种特权,免于向国家缴税,而农民之后又无税可缴,所以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减少。
2、明朝党争持续不断,明朝的党争由来已久,明末后期的党争持续了五十年之久,明朝的政治体制百病丛生,各党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排除异己,好的意见无法被批准,再加上崇祯多疑优柔寡断,崇祯年间内阁首辅换了五十人之多。
3、明朝的灭亡还有一个重大的影响就是自然灾害,万历末年北方的中国进入了小冰河期。
明朝从万历四十七年开始一直到崇祯的十三年的期间,明朝中几乎年年都有自然灾害,当时自然灾害类型主要有,旱灾、蝗灾、涝灾等。
史学家对崇祯的评价
史学家对崇祯的评价崇祯年间,是明朝最后的几十年,也是明朝灭亡前的最后一个皇帝。
崇祯自登基以来,面临着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重重困难,面对如此复杂的局面,崇祯并不是没有努力,但他的努力却并未得到成功。
因此,历史上对崇祯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史学家对崇祯的评价吧。
一、崇祯时期的经济崇祯时期,明朝经济的衰落已经十分明显,经济负担越来越重,国库空虚,而崇祯本人又不懂经济,所以他对于经济问题的解决并不得力。
史学家认为,崇祯时期的经济问题,是由于明朝长期的封闭政策以及官僚主义所导致的,崇祯时期仅仅是这些问题的表现。
二、崇祯时期的政治崇祯时期,明朝政治的腐败已经到了极点,官僚主义、贪污腐败、权力斗争等问题层出不穷,而崇祯本人又缺乏决断力和管理能力,无法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史学家认为,崇祯时期的政治问题,是由于明朝政治制度的缺陷所导致的,崇祯时期仅仅是这些问题的表现。
三、崇祯时期的军事崇祯时期,明朝军队的实力已经大不如前,而清朝的崛起也给明朝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崇祯本人虽然也有一定的军事才能,但他却缺乏决断力和管理能力,无法有效地组织和指挥军队。
史学家认为,崇祯时期的军事问题,是由于明朝军事制度的缺陷以及崇祯本人的不足所导致的,崇祯时期仅仅是这些问题的表现。
四、崇祯的个人品质崇祯本人也受到了历史的评价,有人认为崇祯是一个勤政爱民的好皇帝,有人则认为他是一个狭隘自私的君主。
史学家认为,崇祯的个人品质是很复杂的,他有着一些优点,如勤政爱民、有学问等,但他也有着一些缺点,如狭隘自私、决断力不足等。
综上所述,崇祯时期的历史评价是很复杂的,他的才能和不足都有所体现,但总的来说,崇祯时期是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无论如何,崇祯时期的历史,都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和反思,希望我们在今后的发展中,能够吸取崇祯时期的教训,不断发展壮大我们的国家。
明清之际最杰出的诗人乾隆口中最无耻的贰臣
明清之际最杰出的诗人乾隆口中最无耻的贰臣明清之际最杰出的诗人,乾隆口中最无耻的“贰臣”唐代以后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是谁呢,如果说苏轼、陆游、杨万里之辈,大家或许还耳熟能详。
如果说是钱谦益,也许很多人压根儿连听都没有听说过。
不过,我们总得承认,明清之际的钱谦益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他文学上的造诣极高,被黄宗羲称为“四海宗盟五十年”,从明代末期到清朝初期,他一直是文坛当之无愧的领袖。
无论在他的生前还是身后,许多人都对他的作品顶礼膜拜。
一、出乎意料地降清钱谦益是江南常熟人(今江苏省常熟市),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
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钱谦益考中进士。
崇祯皇帝即位后,他曾担任礼部侍郎。
明末朝廷dǎng争激烈,钱谦益起起落落,虽素有才华,也最终落了个免职的下场,之后回到故乡居住。
崇祯十七年(1644年),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sǐ,明朝灭亡。
随后,明朝的皇室在南京成立小朝廷,钱谦益这位德高望重的文坛领袖奉旨出任礼部尚书。
悲剧因此发生了。
摇摇欲坠的南京小朝廷仅仅维持了一年。
1645年,清军大举进攻江南。
明朝将领史可法sǐ守扬州,愤怒的清军破城后屠城,sǐ难者无数。
也许是想保全千万条人命,也许是只为自身,清军攻到南京时,钱谦益意外地率领官员出城投降,一时舆论大哗。
谁也不能相信这样一位领袖人物会做出如此行为~后来,乾隆皇帝将以钱谦益为首的投降派称为“贰臣”。
所谓“贰臣”,就是在改朝换代的时候,大臣不忠于原有的君主,却“洗心革面”去讨好和侍奉新的皇帝。
然而,钱谦益真是所谓的“贰臣”吗,他真的那么贪生怕sǐ吗,数百年来,众说纷纭。
近代著名史学家陈寅恪曾撰写了一部百万字的史学名著,以钱谦益小妾柳如是为书名,叫做《柳如是别传》,表面上是柳如是的传记,实际上写的却是钱谦益在降清之后如何与郑成功合作反清复明。
当然,也有很多人质疑、挑战陈寅恪的观点,至今仍无定论。
这就是说不清、道不明的历史。
钱谦益为何降清、如何抗清的原因我们弄不清楚,但他与柳如是的爱情故事,则为人津津乐道。
崇祯帝是怎样死去的
崇祯帝是怎样死去的历史上关于崇祯帝究竟怎么死,死于何地并没有记载,关于崇祯究竟怎么死,死于何地至今还是个谜。
那么崇祯帝是怎样死的呢?崇祯帝怎样死去的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八月,熹宗病危,召信王入宫受遗命。
不久熹宗撒手归天,年仅17岁的信王朱由检即位,大赦天下,次年改为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
年轻气盛的崇祯皇帝面临的是一种风雨飘摇的局面。
这位明朝最后的一位皇帝很想凭借自己的一腔热血力挽狂潮,重建太平天下。
他即位后铲除阉党魏忠贤、一心想要中兴,但是最终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冲破了京城,明朝覆灭了,他自己也落了个自缢的下场。
崇祯帝朱由检生性懦弱、无主见,而且他继位时的明朝已是政治腐败。
崇祯皇帝也回天乏术,大臣们个个明哲保身,少有为社稷着想者。
而且崇祯为人极易猜疑,大臣们更是小心翼翼、很少发言。
就是到了起义军进逼京城的时候,也没有主动站出来为崇祯分忧的大臣。
当李自成的起义军猛烈进逼,崇祯帝惊慌得完全失了主见,处处寄希望于大臣们,希望他们能提供妙计良策,甚至替他决断,但是危急之中,大臣们又能有什么办法呢?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月,每天崇祯帝都要召见大臣,有时候竟达到一日三次。
起初大家都认认真真地替崇祯帝谋划,提出“南迁”、“撤关”等,可崇祯帝总是拿不定主意,大臣们也渐渐没招了。
召见中,大臣总是惶恐地说:“为臣有罪,为臣有罪!”然后就不再说话,实在被问急了,只是用些“练兵”、“加饷”等话来应付崇祯帝。
每次召见,崇祯帝都非常不满,常常是中途拂袖离去,回宫后痛哭并且大骂:“朝中无人!朝中无人!”大明灭亡的前三天上午,崇祯帝来到东左掖门,召见了新考选官32人,问他们以急策。
崇祯帝本想能从新臣中寻找到良策,可一见答卷,也全是些套话。
召见未及一半,忽然有一太监送进一个密封,崇祯帝拆视后脸色突然大变,原来这是昌平(今北京市昌平区)失守的总报。
李自成军已经攻到昌平。
但是惊慌的崇祯帝仍无法从众大臣那里得到一计良策。
崇祯时期的政治危机与文化变革
崇祯时期的政治危机与文化变革崇祯年间,清朝国力开始衰落,国内政治危机愈演愈烈。
这种危机不仅是政治上的,也反映在了文化的变化上。
本文将分别探讨崇祯时期的政治危机和文化变革,以期了解这一时期的特点和影响。
一、崇祯时期的政治危机在崇祯年间,清朝的政治危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经济危机:由于战争频繁、内忧外患以及官员的贪污浪费等原因,清朝的财政状况急剧恶化,经济危机不断加剧。
2. 军事危机:崇祯年间,清朝面临的重大外患主要有三个:远征东北的瓦剌、进攻南明的吴三桂和辽东地区猛攻的俄罗斯。
这三个敌人使清朝的军事压力大增。
3. 社会危机:由于连年战乱,百姓的生活状况遭受了极大的影响。
加之官员的贪腐和凌厉的剥削,社会矛盾愈演愈烈。
二、崇祯时期的文化变革崇祯年间的文化变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文字变革:在崇祯年间,清朝开始进行“讹本、籀辞”文字的改革,以期提高汉文的规范性和科学性,有利于象数算术和文字计量的发展。
同时也有许多人开始使用白话文进行写作。
2. 儒家思想的批判和超越:在崇祯年间,有一些思想家开始批判儒家的思想,认为儒家思想已经过时,需要有新的思想来引领社会。
这种思想又促进了儒家思想的发展和创新。
3. 教育变革:在崇祯年间,尚书省设立了“天文仪象局”,为官员修习天文历算、象数算术、兵法战术等提供了专门的场所。
此外,举行了两次京察,以考察考场上的作弊情况和监考官的廉洁。
三、政治危机与文化变革的互动崇祯年间的政治危机和文化变革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方面,政治危机促进了文化变革。
由于政治危机的加剧,人们开始反思儒家思想及其对社会和国家的封建化影响,而这种反思往往催生了新思想的诞生和文化变革的开端。
另一方面,文化变革又影响着政治危机的解决。
这种影响表现在人们开始自觉地关注教育问题,重视实用技能和科学技术,以此来推动经济和军事的发展,从而缓解政治危机。
四、结语综合来看,崇祯年间的政治危机和文化变革不仅是一个时期的特点,更是一个时代的转折点。
明崇祯的六道罪己诏缘由
明崇祯的六道罪己诏崇祯八年正月,他家祖坟被李自成的农民军掘毁焚烧,熊熊大火和弥天烟雾持续数日之久,一时间凤阳百姓色变,天下舆论大哗。
这种奇耻大辱,极易被民众看成是祖上缺德遭报应。
为了给祖宗挽回颜面,给政权“维稳”,他咬牙切齿,调集军队先在中原地区“会剿”,后在全国范围内清剿痛剿,并于十月初颁布“罪己诏”,将祖上遭“报应”的责任揽过来:“朕以凉德,缵承大统,意与天下更新,用还祖宗之旧。
不期倚任非人,遂致虏猖寇起……祖恫民仇,责实在朕。
于是张兵措饷,勒限责成,伫望执讯歼渠,庶几上慰下对。
又不期诸臣失算,再令溃决猖狂……”这是他第一次颁布“罪己诏”,首次承认朝廷失误及局势险恶。
但从内容、措辞、语气和行文节奏看,此时的朱由检固然心情沉重,但依旧自负从容,不见些许悲凉哀婉。
他表面罪己,实则抱怨“诸臣”,说穿了,还是“天子圣明,罪臣当诛”那一套。
这种“罪己诏”的效果也就不难想见。
崇祯十年,他又一次颁布“罪己诏”,表面原因是北方大旱,久祈不雨,实则是吏治腐败的老问题没有解决,导致民怨沸腾,社会动荡。
他说:“张官设吏,原为治国安民。
今出仕专为身谋,居官有同贸易。
催钱粮先比火耗,完正额又欲羡余。
甚至已经蠲免,亦悖旨私征……”这种时弊痛陈,与其说是锥心罪己,莫如说是拍案而起。
但是,根本原因何在呢?仍然是官员误国,而非制度腐朽。
这样,在苟延残喘中又混了五年。
崇祯十五年(1642年),病入膏肓的明王朝病情进一步恶化,内外交困,腹背受敌,势如累卵:正月,在崇祯的默许下,朝廷派特使赴关外,同清廷秘密谈判,实为乞和。
二月,李自成在襄城大败明军,杀害陕西总督汪乔年。
三月、四月,关外松山等城相继被清军攻陷,洪承畴被俘叛变。
五月,李自成几次三番围困开封。
七月,贤淑聪慧的田贵妃病故,崇祯悲痛欲绝。
八月,乞和事泄,朝野舆论大哗,崇祯恼羞成怒,遂诛杀兵部尚书陈新甲,“和谈”彻底破灭。
九月,黄河堤溃,开封城被滔滔洪水冲毁,一夜之间数十万生灵涂炭。
张献忠的帝业为何夭折
2020年4月29日,彭山江口沉银遗址第3期水下考古发掘工作完成,新发现的万余件文物再次吸引了世人目光,其中重达10斤的“蜀世子宝”金印文物价值极高。
至此,江口沉银遗址经过3次考古,已发掘文物5.2万余件。
看到这些堆积如山的宝物,人们自然会联想到一个历史人物——张献忠。
张献忠,字秉忠,号敬轩,外号黄虎,是明末与李自成齐名的农民起义首领。
崇祯年间,他组织农民军克凤阳、焚皇陵、陷襄阳、破武昌,打了不少胜仗,为推翻腐朽的封建王朝作出了贡献。
崇祯十七年(1644)正月,张献忠率军进入四川,6月占领重庆,8月攻克成都,11月16日在成都称帝,取国号“大西”、年号“大顺”,自称“大西皇帝”。
1647年1月2日,张献忠引兵拒战清军,在西充凤凰山被清军射杀,终年40岁。
张献忠从打进四川建立大西政权,到中箭身亡并致大西政权灭亡,前后不到3年时间,在大西皇帝的位置上仅坐了2年时间。
与李自成相比,他没好到哪儿去,两人的结局几乎如出一辙。
张献忠造反干得风生水起,一路势不可挡,即使身处逆境也能找到翻身机会,怎么到了四川就败得那么惨?张献忠的帝业为啥夭折得那么快?笔者结合多年研究,给大家作个解析。
民间的离奇传说对张献忠失败的原因,民间各种猜测很多,稀奇古怪的说法也不少,传得最邪乎的是张献忠的祖坟被人动了手脚。
传说明朝督师杨嗣昌围剿张献忠失败,导致襄阳王被农民军杀害。
杨嗣昌难辞其咎,不得不以自杀谢罪。
临死前,他给崇祯皇帝写了一道谢罪表,说:“臣不意献忠釜底游鱼,自成瓮中躄鳖,乃能突破天网,嚣张至是。
臣虽万死,亦无以谢陛下。
然窃思之:二贼之获邀天幸,屡败不死者,或其祖宗茔墓足以庇之。
愿下诏该管州县查毁,以助天讨。
”这段话的意思是,张献忠、李自成之所以侥幸逃过明朝大军围剿,多次被打败而不死,可能是祖坟埋得好,祖宗在冥冥之中保佑他们,请皇上下诏给所在州县查明2人的祖坟并将其捣毁。
这显然是一种下三滥手段,充满封建迷信色彩。
但此时的崇祯似乎对镇压农张献忠的帝业为何夭折刘励华梓潼县文昌庙里的张献忠塑像史料之窗SHILIAOZHICHUANG民起义已无计可施,竟然采纳了杨嗣昌的建议。
明朝的灭亡
流 民 图
贰
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李自成出身于陕西一 个农民家庭,童年给地主 放羊,长大当过驿站马卒 。 陕西爆发农民起义后 ,他投奔起义军。由于他 英勇善战,成为起义队伍 的领袖,人称“李闯王” 。
1.爆发原因
①根因:政治腐败严重,朝廷 不断加派赋税,阶级矛盾异常 尖锐。 ②直因:陕西北部连年大旱, 官府催征如故。
吴三桂
①吴三桂为明辽东边防部队将 领,28岁升为山海关总兵。
②1644年,李自成攻占北京城, 明军主力殆尽,吴三桂几乎成 为挽救明朝的“唯一救星”。
③但李自成触犯了官僚地主阶 级的利益,吴三桂家产被抄, 家父被捕,爱妾陈圆圆被俘。
吴三桂为了个人利益投降, 以“大汉奸”的罪名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中
④“冲冠一怒为红颜”,与李 自成彻底决裂,引清军入山海 关,联合清军夹击李自成,其 仓皇撤出北京。
公元1644年,走投无路的崇祯皇帝 朱由检,来到皇宫后山,在一颗歪脖树 上上吊自杀。
悲情皇帝朱由检
堂堂一国之君,就这样了却一生, 此时的他,年纪不过33岁。
• 明朝第16位皇帝,年号崇祯。 • 朱由检继位后,大力铲除
阉党,勤于政事,生活节 俭,是位年轻有为的皇帝。
• 在位期间爆发农民起义, 关外后金政权虎视眈眈, 已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
广大民众为什么欢迎和拥护李自成的起义军?
当时流行的歌谣: 杀牛羊, 备酒浆, 开了城门迎闯王, 闯王来时不纳粮。
2.受欢迎的原因
①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 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 ②规定严明的军纪,不许妄杀 一人,还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
“均田免赋”:平均土地,减免沉重赋税
李 自 成 起 义 推 翻 明 朝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观后感
观纪录片《公元1644》有感纪录片《公元1644》是前段时间央视九套播出的历史纪录片,这部记录片讲述了公元一六四四年明朝末期,身处中华大地的三位风云人物,明崇祯皇帝,农民领袖李自成,清朝摄政王多尔衮三个人在同一个时代代表三个不同群体之间的纷争,看完这部记录片,印象最深的是崇祯皇帝在自缢那天的清晨,最后一次敲响了景阳钟,城外是呐喊的农民军,城内是穷途末路的末代皇帝,明代皇帝上朝,景阳钟都会响起,而此时浑厚的钟声却成了明王朝的丧钟。
尽管这段历史无法考证,看到这里我依然被震撼了。
崇祯皇帝朱由检,这是怎样的一个人,此时的他是怎样地绝望,而他自己又是怎么成为了亡国之君呢。
崇祯皇帝即位之初,就大力清除阉党,天启七年(1627年)十一月,他成功铲除了魏忠贤集团,让本已摇摇欲坠的大明王朝有了中兴的希望,当时明王朝可谓内忧外患,内有农民军起义愈演愈烈,外有后金的不断进攻,但是崇祯皇帝。
勤于政务,事必躬亲。
同时,他平反冤狱,起复天启年间被罢黜官员。
全面考核官员,禁朋党,力戒廷臣交结宦官。
整饬边政,以袁崇焕为兵部尚书,赐尚方剑,托付其收复全辽重任。
与前两朝相较,朝政有了明显改观。
似乎这样下去,他对内能够成功平抚农民军,改善民不聊生的状况,对外能够击败当时实力还远不如大明的后金,而崇祯皇帝,则成为万民敬仰的“中兴之君”。
但是历史终究是历史,不容假设,没有如果,崇祯皇帝最终失败了,成为了明朝最后一个皇帝,怎么也没有抵挡住历史的车轮对明王朝的碾压。
从记录片的讲述中我们知道,即使到了一六四四年这最后的时刻,即使在崇祯皇帝已经犯过诸如错杀袁崇焕这样无可挽回的错误之后,历史还是给了崇祯皇帝机会的,第一个机会,是迁都南京暂避锋芒。
历史上,东晋,南宋都曾迁都南方而得以存续,唐玄宗也曾逃到蜀中避乱。
更何况,成祖当年迁都北京时特意留了一个后门,在南京保留了一套和北京一样的政府班子,就是为了有备无患,在发生变乱时皇帝能够从容不迫地迁都,起到临时政府的作用。
公元1644
一、崇祯:凄凉末路1644年,正月,北京沙尘暴,这在当时是不好的预兆,而新年的第一天,群臣都要上早朝,崇祯也早早在殿上等,不想,群臣集体迟到。
初九,李自成发来挑战书,建大顺政权,号永昌,非常蔑视大明政权,使崇祯非常恐惧,这里明朝政权的低效无能体现出来,一个多月没拿出可行计划,崇祯不能坐以待毙,他想调吴三桂的辽东精锐入关,因其手中已无兵可调了,原本有三支精锐,一支湖北的左良玉,却骄横拔扈,但已遭到重创,另一支陕西孙传庭的三边官兵却在河南被李部全歼。
所手中只剩下辽东精锐了。
时吴三桂镇守宁远,也是关外的最后一个堡垒,因此时关锦防线已破,锦州被清占领,若放弃宁远,等于放弃关外的大片土地,这要在历史上留骂名的。
崇祯找三桂父亲吴襄谈,提出调辽东精锐,襄与之争执,弃土入关这要遭骂名,襄答需百万军饷。
这在此时明朝有若天文数字,因为明朝是藏富与官的,因军饷,所以调辽东精锐搁浅。
但崇祯并没有放弃,要官员认捐,强制摊排,但皇亲国戚都不肯带头,且官员们已不看好大明,钱留着备用,所以,只捐了不足20万两,这也体现了君主对臣的失控。
调兵计划再度搁浅,大明就因这百万军饷发生转弯,仿佛历史跟大明天的玩笑。
时间就这样一点点的流逝。
富庶的明朝为什么会到这地步,它的衰亡其实从万历15年开始了,万历是历史上怠工最长的皇帝,长达三十年不上朝,甚至不批阅奏章。
万历四十八年去世,崇祯父亲朱常洛继位,不到一个月去世,由崇祯哥朱由校天启继位,他没有受过良好系统的教育,他只喜欢做工匠,所以江山须交给一个他放心得下的人去管理—魏忠贤,这使国家更走向衰败了,七年后,崇祯才继位,所以明朝亡不是亡在崇祯,而是万历。
随着大顺军一路势如破足的向京师进逼,崇祯终于以少有的政治人物的强硬态度调辽东精锐入关,但为时已晚,吴三桂走到离京师数百里,京师已被李自成占领。
除了调辽东精锐,是否别无他路可走呢?有,就是南迁,其实明成祖北迁北京时,就想好了退路,在南京留下了一套完整的行政系统,就差一个皇帝了,所以崇祯想南迁,且南迁路途中未被起义军所掌握,河北河南山东长江中下游等,都是明朝控制,所以崇祯可以从容南迁。
历史趣谈:崇祯简介 大明末代皇帝为何死都不离开北京城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崇祯简介大明末代皇帝为何死都不离开北京城
导语:崇祯简介:崇祯皇帝在有明一代,算得上是一个励精图治有所作为的皇帝,崇祯的一生勤勤恳恳,最终没能挽救大明王朝,在内忧外患中成了亡国之
崇祯简介:崇祯皇帝在有明一代,算得上是一个励精图治有所作为的皇帝,崇祯的一生勤勤恳恳,最终没能挽救大明王朝,在内忧外患中成了亡国之君。
崇祯时运不济,他接手的是一个内外交困的烂摊子,衰亡的征兆在他出生之前早已初见端倪。
他力图挽狂澜于既倒,他勤于理政,事必躬亲,常朝不停辍,召对时时举行,十七年来未稍懈怠,然而“所用非人,卒至寇乱,身殉社稷”,崇祯最大的也是致命的缺点就是没有识人的眼光、没有用人的气量,没有纳谏的气度,刚愎自用,自以为是,用人不专,疑神疑鬼,更调频繁,惩处随意,搞得臣下畏首畏尾,离心离德,及至魂归煤山,陪他而去的只有贴身太监一人,愿为他的社稷殉葬的也不过寥寥数人而已。
崇祯即位之初,以雷厉风行之手段收拾了魏忠贤。
民间欢呼不已,《五人墓碑记》称颂他为“圣人”,天下对他中兴明朝抱有极大的期望,然而因为他的多疑和刚愎,亲手的处死了大明的长城民族英雄袁崇焕,亲手的毁掉了大明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大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王朝面临没顶之灾。
明军在与农民起义军和清军的两线战斗中,屡战屡败,已完全丧失战斗力。
三月十七日,农民起义军围攻京城。
十八日晚,朱由检与贴身太监王承恩登上煤山 (也称万寿山,今北京市景山),远望着城外和彰义门一带的连天烽火,只是哀声长叹,徘徊无语。
回宫后写下诏书,命成国公朱纯臣统领诸军和辅助太子朱慈良。
又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历史的悲剧 三次被骗的吴三桂缺乏政治家素质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历史的悲剧三次被骗的吴三桂缺乏政治家素质导语:明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公元1644年4月25日),崇祯皇帝在统御天下十七年之后,自缢身亡。
同一天,闯王李自成进入北京。
第二天,从关外赶明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公元1644年4月25日),崇祯皇帝在统御天下十七年之后,自缢身亡。
同一天,闯王李自成进入北京。
第二天,从关外赶来护驾勤王的吴三桂走到山海关之时,得知北京“沦陷”的消息,他便在山海关驻扎下来。
他知道,崇祯时代已然是过去式,现在是李自成的“大顺”时代了。
此时此刻,吴三桂人生中第一次重大抉择就此来临:他究竟该不该相信李自成。
正当吴三桂眉头紧皱之时,李自成的来信到了——劝其归顺大顺政权。
可惜,不知是吴三桂对李自成这个示好的“邀请”反应过于迟钝,还是李自成过于急躁,我们只知道,在吴三桂决定与李自成合作,向北京进发的途中,却传来噩耗,身在北京的吴氏一家老小被新政权集体处决。
吴三桂感到被欺骗了,怒发冲冠之余,他决定投靠山海关外、近在咫尺的清军。
历史的偶然性,让后人唏嘘不已。
试想,如果吴三桂第一时间主动请求归顺,而不需等着李自成来招安,那么,吴三桂一家老小就可能不会横尸北京街头,他也就没有投靠满清的现实理由了。
其次,即便吴三桂稳坐泰山,等着李自成来招安,但如果没有亲人被处决的突发事件,吴三桂也不会投入清军的怀抱。
可惜,历史是不能假设的。
晚明一百多年以来,皇帝与大臣互不信任,加之后来以魏忠贤为首的宦官与文官东林党人之间你来我往的倾轧,还有文官相互之间的勾心斗角与陷害,使得置身其中的吴三桂没有任何安全感,也不相信任何人,他只能基于切身利益来选择个人的生活常识分享。
明朝的最后一天 皇帝叫百官 百官无一上朝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明朝的最后一天皇帝叫百官百官无一上朝导语:中国历史上,还没有哪位亡国之君能像崇祯皇帝那样,博得如此广泛而持久的同情。
据说到了王朝的末日,他还亲自跑到前殿,击钟召集百官,没想中国历史上,还没有哪位亡国之君能像崇祯皇帝那样,博得如此广泛而持久的同情。
据说到了王朝的末日,他还亲自跑到前殿,击钟召集百官,没想到竟无一人赶来。
崇祯生前的所作所为,不像亡国之君,但明朝确实在崇祯十七年甲申三月十九日,走到了最后一天。
崇祯十七年甲申三月十九日(1644年4月25日)是个天崩地坼的日子。
就在这一天,从黄土高坡上杀下来的闯王李自成,率领着被朝廷称作是“流寇”、“逆贼”的农民军,彻底占领了大明朝的京师北京。
也就是在这天夜里,崇祯皇帝在煤山寿皇亭(今北京景山东部)自缢身亡。
从此,甲申三月十九日就成为历史长河中一个极不平常的日子,因为这一天不仅标志着大明帝国的崩溃,而且也预示着异族即将入主中原的开始。
后人已不太清楚崇祯帝自杀前后的详细情况,现有的记载也不尽相同,甚至是矛盾百出。
据说崇祯帝在三月十八日就知大势已去,无力回天,便匆匆安排后事。
在这天晚上,崇祯帝在乾清官最后召见周皇后和宠爱的袁妃,痛饮数杯之后,崇祯决定把太子及永王、定王分送外戚周、田二氏,由他们设法保护外逃活命。
安排妥当之后,崇祯帝对周皇后长叹一声道:“大事去矣!”话音刚落,便已是泪流满面。
皇后、袁妃也是掩面而泣,环立周围的宫女更是哭声一片。
崇祯帝只得挥挥手,命宫女们赶快出宫逃命,自寻活路。
这时,周皇后抬起泪眼,无限哀怨地对崇祯说道。
说完,周皇后便搂抱着太子和永、定二王,放声痛哭。
之后,又是千叮万嘱,依依不舍地把他们送走。
生离死别之后,各寻归宿。
周皇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跟崇祯下盘棋就得盛宠 冷宫的袁贵妃是棋盘高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跟崇祯下盘棋就得盛宠冷宫的袁贵妃是棋盘高手?导语:袁贵妃,祟祯皇帝朱由检的贵妃,父亲袁祐。
袁贵妃生有一女,但封号不详。
崇祯元年,袁氏被封为淑妃,后来晋升为贵妃。
她心灵手巧,闲来无袁贵妃,祟祯皇帝朱由检的贵妃,父亲袁祐。
袁贵妃生有一女,但封号不详。
崇祯元年,袁氏被封为淑妃,后来晋升为贵妃。
她心灵手巧,闲来无事,有时会自己设计服装,穿起来显得闲适又飘逸,月下漫步,颇得崇祯赞赏。
有时还与宫女一起用生绡和蜡制作仿生花,让宫女们冬天插戴,与周围的人相处得非常融洽。
崇祯一朝,周皇后和田贵妃地位最尊崇,其次就是袁贵妃了。
但由于田贵妃素来与周皇后不和,而袁贵妃对周皇后一向谦让有礼,因此和周皇后的关系很是融洽。
崇祯十二年(1639年)元旦,天气十分寒冷。
嫔妃按例向皇后朝贺,田贵妃早早来向周皇后朝贺,却被周皇后拒于宫门之外,在门外被冻了很久,只好忿忿离去。
晚来的袁贵妃也来朝贺,周皇后却十分热情地接待了她,两人相谈甚欢。
这个例子足以说明三位后妃关系如何。
袁贵妃和周皇后都不是特别受宠,相对受冷落一些,感情上也就慢慢地亲近了,周皇后有什么游玩活动,都邀约袁贵妃一起。
袁贵妃与受崇祯宠爱的田贵妃比较起来,袁贵妃有一双大脚,而田贵妃却有一双纤巧的小脚。
有一次,崇祯忍不住在周皇后面前夸赞田氏的小脚,嗤笑袁氏的大脚。
周皇后听到还有些生气,崇祯就没再说下去。
袁贵妃虽然比较老实厚道,不像田贵妃那么玲珑剔透,不过,也并不是一味憨厚,毕竟经过多年宫廷生活历练,周旋在复杂微妙的人际关系中,且能较受崇祯宠幸,她也不乏机智灵敏。
生活常识分享。
大明朝的亡国历史
大明朝的亡国历史
明朝(1368年1月23日-1644年4月25日,1683年10月3日彻底灭亡),是中国历史上是即元朝以后又一个大一统的政权。
历经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国祚276年。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因明朝的皇帝姓朱,故又称朱明。
明初定都于应天府,1421年2月2日明朝迁都北京,并改北京为京师,同时复原南京的名号明朝前期国力强盛,开创了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和弘治中兴等盛世,国力到达全盛,疆域辽阔。
中后期由于政治腐败和天灾导致国力下降,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以及由女真人为主的后金崛起。
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朱由检于煤山自缢。
明朝宗室在江南建立政权史称南明。
随后清朝入关击败李自成农民军和南明政权,1662年永历帝朱由榔在缅甸被杀,南明灭亡。
明朝时期手工业和商品经济兴旺、经济繁荣,出现商业集镇和资本主义萌芽。
文化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
人口方面,《明实录》所载明朝人口有7000余万,但据葛剑雄版《中国人口史》指出明末人口接近两亿。
:
1644年,崇祯皇帝急得吐血。
李自成的锋茅使力戳紫禁城,老城墙不过是土砖坨,禁得起几下戳有人便向崇祯建议:召来吴三桂,筹集百万军饷,购足军需,可保大明万里江山无虞。
历史故事-崇祯皇帝最后的日子
历史故事-崇祯皇帝最后的⽇⼦ 崇祯皇帝是明朝第⼗六位皇帝,亦是明朝作为全国统⼀政权的最后⼀位皇帝,那么崇祯皇帝最后的⽇⼦是怎么过的呢?下⾯我们就来看看历史故事-崇祯皇帝最后的⽇⼦吧! 崇祯皇帝最后的⽇⼦ 崇祯⼗三年江南遭⼤⽔,⼗四年有旱蝗并灾,⼗五年持续发⽣旱灾和流⾏⼤疫。
地⽅社会处在⼗分脆弱的状态,盗匪与流民并起,各地民变不断爆发。
为剿流寇,明思宗先⽤杨鹤主抚,后⽤洪承畴,再⽤曹⽂诏,再⽤陈奇瑜,复⽤洪承畴,再⽤卢象升,再⽤杨嗣昌,再⽤熊⽂灿,⼜⽤杨嗣昌,⼗三年中频繁更换围剿闯军的将领。
这其中除熊⽂灿外,其他都表现出了出⾊的才⼲。
然皆功亏⼀篑。
李⾃成数次⼤难不死,后往河南聚众发展。
此时北⽅皇太极⼜不断骚扰⼊侵,明廷苦于两线作战,每年的军费“三饷”开⽀⾼达两千万两以上,国家财政早已⼊不敷出,缺饷的情况普遍,常导致明军内部骚乱哗变。
加上明思宗求治⼼切,⽣性多疑,刚愎⾃⽤,因此在朝政中屡铸⼤错:前期铲除专权宦官,后期⼜重⽤宦官,《春明梦余录》记述:“崇祯⼆年⼗⼀⽉,以司礼监太监沈良住提督九门及皇城门,以司礼监太监李凤翔总督忠勇营”;后⾦反间计,杀袁崇焕。
随着局势的⽇益严峻,明思宗的滥杀也⽇趋严重,总督中被诛者7⼈,巡抚被戮者11⼈。
明思宗亦知不能两⾯作战,私底下同意议和。
但明朝⼠⼤夫鉴于南宋的教训,皆以为与满⼈和谈为耻。
因此明思宗对于和议之事,始终左右为难,他暗中同意杨嗣昌的议和主张,但⼀旁的卢象升⽴即告诉皇帝说:“陛下命⾂督师,⾂只知战⽃⽽已!”,明思宗只能辩称根本就没有议和之事,卢象升最后战死沙场。
明朝末年就在和战两难之间,⾛⼊灭亡之途。
崇祯⼗五年(1642年),松⼭、锦州失守,洪承畴降清,崇祯⼜想和满清议和⽽和兵部尚书陈新甲暗中商议计划,后来陈新甲因泄漏议和之事被崇祯处死,与清兵最后议和的机会也破灭了。
崇祯⼗七年(1644年)明朝⾯临没顶之灾,明思宗召见阁⾂时悲叹道:“吾⾮亡国之君,汝皆亡国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44崇祯凄凉末路公元1644年的春节,是大明王朝崇祯皇帝一生中最暗淡无光的新年,元旦一大早京师大风呼啸,出现了罕见的沙尘暴,大风霾在古代星相术士眼中是边事刀兵大起的征象,乃大凶之兆。
按照传统,皇帝要在这一天清晨接受百官的新年朝贺,崇祯强颜欢笑早早地来到皇极殿,元旦吉日出现这种景象,早已让崇祯心烦意乱。
谁知,上朝的钟声敲响后,久久不见一个官员上朝,文武百官在新年的第一次早朝中集体迟到。
1644年的春节,作为帝国的最高统治者,崇祯比任何时候都真切地感受到,大厦将倾的悲剧已经成为不可挽回的事实。
正月初九,一封通牒送到了紫禁城,在咄咄逼人的挑战书上,赫然写着大顺永昌年号,一直以来被崇祯视为流寇的李自成已经在春节那一天宣布建立大顺王朝,定都西安,改元永昌。
一天前,这位起义军领袖已经率军离开西安,挥师北上,三月十日是李自成给出的决战日期“自成伪牒兵部约战,言三月十日至。
(《明史纪事本末》)”。
李自成对大明振权的藐视,大大超乎崇祯的想象,如今他终于不得不面对这个残酷事实。
当初为了混口饭吃而揭竿而起的起义队伍,已经不再是当年的流寇,他们的野心很大,甚至已经具备了推翻大明王朝的力量。
明朝政权低效无能的弱点再次暴露无疑,通牒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月,没有人能够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崇祯再也无法忍受坐以待毙,他要为自己找出一条活路。
崇祯皇帝可以倚重的兵力原本有三支,一是吴三桂的辽东精锐,正守卫着明朝在关外最后一座城池;一支是湖北的左良玉军,骄横跋扈,却被李自成重重挫败;再一只便是陕西总督孙传庭统率的三边官兵,这是崇祯皇帝对付起义军的主力部队。
然而正是这支朝廷劲旅,却在河南峡县被李自成全部歼灭。
为了保卫京师,除了抽调吴三桂的军队外,崇祯已别无他法。
大概崇祯皇帝感到无兵可用了,所以被迫拆东墙补西墙,挖肉补痈,自己挖一块好肉去补这个烂的,烂的没补好,肉也挖掉了。
1642年3月,明与清在关外的一场关键性战役松锦之战尘埃落定,锦州等边防忠贞相继陷落,大明王朝苦心经营十余年的宁锦防线终于被攻破,宁远成为明朝在山海关外的最后一座堡垒。
要调动吴三桂的军队,就意味着要放弃宁远,宁远是山海关外的一个最重要的军事重镇,从内阁首辅开始到兵部尚书,都不愿意承担责任,因为皇帝也不愿意直截了当来讲这个话,他也知道后果,就是放弃山海关外的大片领土,历史上要留下一个污名。
吴军入关,放弃宁远,也就意味着山海关外的所有土地将全部落入清军之手。
上至崇祯皇帝,下至朝廷要员,谁也不愿意承担弃地入关的万世骂名。
二月十二日,崇祯召见了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商量调兵大计(“诸人不得已,请吴帅之父襄(《绥寇纪略》)”)。
调吴三桂军禁卫北京,需要百万军饷,吴襄的开价让谈话陷入僵局,一百万两白银,对于曾经富庶的大明来说是不足一提的,但此时空虚的国库根本拿不出这笔巨款,推心置腹的话语并未感化吴襄,皇帝囊中羞涩的表白也没有得到丝毫怜悯,调兵计划终因百万兵饷无从着落而终止。
大明王朝的命运因为凑不齐百万两白银而悄然拐弯,这仿佛是历史留下的一个令人尴尬的玩笑。
西北腹地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关外还有一触即发的清军,曾经盛极一时的大明王朝,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甚至于帝国的最高统治者居然凑不齐百万军饷而无法保卫都城,这些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奇闻,描述了大明王朝已经到了如何山穷水尽的末路。
明朝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何在1644年被如此窘迫地逼到了生命尽头?清代史学家孟森认为,明朝表面上亡于崇祯,实质上却亡于比崇祯早几十年的万历皇帝;历史学家黄仁宇甚至为明朝的灭亡做了精确额时间判断,万历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就是在万历皇帝的手中,明王朝开始发生癌变,并导致最后的死亡。
以皇帝的身份消极怠工,万历是一个空前绝后的例外,三十年来万历不上朝,不和大臣见面,甚至对于官员的奏章不加理睬。
除了1588年到定陵看了一下自己的坟墓外,万历居然没有离开紫禁城一步。
万历四十八年,明朝在位时间最长,工作最为懒惰的皇帝万历终于一命呜呼,他给继承者们留下了一个千疮百孔的江山凋敝、吏治腐败的烂摊子。
接着万历登基的便是崇祯的父亲朱常洛,这位倒霉的天子只当了一月皇帝便魂归西天。
接下来继位的是崇祯的哥哥天启皇帝,正是他的继位给本已败落的大明王朝带来更大的不幸。
天启皇帝少年时没有受过良好的皇家教育,他最擅长最酷爱的事情是木匠活,登上皇位后,他对日理万机的皇帝生活极度不适应,为了心爱的木匠活,天启需要一个信得过的人为自己打点大明帝国,于是他任命太监魏忠贤代替自己批示奏折,宦官专权带来的恶果拖垮了原本已摇摇欲坠的中央政权,整个国家陷入了是非颠倒的无序和混乱之中。
天启皇帝在登基后的第七年英年驾崩,从天启手里接过混乱局面的,是他的弟弟朱由检,也就是崇祯皇帝。
如果说万历十五年,是大明帝国崩溃的开始,那么当江山的接力棒交给崇祯的时候,明朝已经在下坡路上,走了整整四十年。
毕生以历精图治自许的崇祯皇帝就此开始实施他的治国术。
然而此时,大明帝国的危机已是积重难返。
公元1644年,延绵了276年的帝国终于走到了油灯哭灭的最后时刻。
1644年2月12日,崇祯向吴襄提出调兵计划因军饷问题而无从着落而被迫搁浅,但崇祯皇帝并没有就此放弃。
大明王朝藏富于官的普遍现象,崇祯皇帝早已清醒的认识到,在崇祯的一片罪己诏中,他明确提到当时做官犹如贸易,官员征收钱粮先要克扣,在朝廷规定之外还要私自征收,一旦有建设工程,就乘机中饱私囊(“今出仕专为谋…居官有同贸易…催钱粮先比火耗,悖旨私征…逯议缮修,乘机自润——《明季北畧》)。
既然国库没有钱,崇祯就把目光投向了臣子们的腰包,崇祯亲自开列名单。
令皇亲国戚和文武百官捐款捐资准备百万军饷,也就是请官员来捐饷,按照他们的职务大家都拿点钱来,召集大臣开会。
有趣的是,这些官员要给皇帝面子,当然要拿出一点来,常常哭穷说我们家里没有钱了,上次我已经捐了多少多少,这次我实在没法拿钱了。
在皇亲国戚这一边,他们也不肯带头,那么内阁的官员当然也不肯带头,心想着你们朱家王朝快要灭亡了,你们都不起劲,自然不关乎这些作为臣子们的事。
所以大家都不肯捐钱。
也可以说这些官员已经不看好明朝的前途了,他们已经在暗暗做自己的打算了。
尽管崇祯对臣子们进行了强制摊派,但捐资助饷依然以失败告终。
最终筹款不过二十万两,崇祯只好再次搁下调宁远兵的计划。
对于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皇帝对臣子已经失去了控制,而这种失控,则更加有力证明了此时明王朝统治已经名存实亡。
1644年的战场形势瞬息万变,李自成的大军很快力克宁武关,山西太原、大同、宣府等城池也相继陷落,一路势如破竹的大顺军,离京师已经不远了。
在一天天的犹豫和恐惧中,崇祯挥霍了调兵守卫京师的大好时机,直到三月初六,他终于爆发了政治领袖应有的强硬态度,强令吴三桂放弃关外的宁远,立刻回京师勤王,然而这个调兵决断来的太晚,永远是太晚了。
直到京师陷落,江山易主,吴三桂也只走到河北丰润,距离京城还有数百里之遥。
1644年的种种迹象都预示着明朝岌岌可危的命运,关键人物在关键时刻所做出来的决定,影响着历史的走向。
1644年,面对京师之围,除了调兵之外,崇祯皇帝是否还有其他化解的办法呢?如果时光再次倒回1644年的春节,这一年,成为大明帝国末日的厄运在崇祯的手上真的再没有转变的可能吗?1644年正月初三,崇祯召见了左中允李明睿,在德政殿商议应对之策,李明睿提出的是南迁。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很多曾经南迁的例子,因为中国的国土很大,中国的纵深腹地可以应对很多临时的祸患。
比如唐朝,皇帝曾经迁入蜀中暂时避乱;又比如宋朝的宋金打仗,最后往南迁,统治者把首都迁到现在的杭州(当时称为临安),南宋也延长了一百多年,而且经济的发展,科技的创造也很可观。
所以不等于说南迁之后划江而治,这就是一个很消极的政策,在这时对于崇祯来说,也可以理解成一种积极的应对措施。
明朝的先帝也同样为明朝江山的延续准备了退路,明成祖朱棣在将国都迁往北京的同时,仍然在旧都南京保留了一套完整的政府机构,差的只是高高在上的皇帝,只要皇帝愿意出狩南京,南京可立即成为大明帝国的新的心脏。
不仅南京早已做好准备,此时的形式对南迁也十分有利。
李自成主力集中在陕西。
长江中下游、河南、河北、山东基本没有起义军,崇祯完全可以从容南行。
此外,长江中游、下游还有相当的军事力量,可保南迁万无一失。
崇祯又何尝不想南迁,酝酿此事已有多日,但他又十分矛盾,自己没有率兵亲征,就有南逃之意,万一泄漏消息,对于崇祯皇帝来说,不仅有失体面,而且有可能招来内阁大臣的轮番攻击(“朕有此意久矣,无人赞儴,故迟至今,汝意与朕合,诸臣不从奈何?然此事重大,不可轻泄”—《平寇志》),因为他的想法还得得到内阁大臣的同意。
朱元璋在洪武十三年杀掉了左丞相胡惟庸以后,就取消了丞相以及丞相的办事机构中枢省,明朝已经没有了丞相,所有的朝廷事物,由皇帝一个人来做。
但是皇帝的权力并不是绝对的,也不会随着朱元璋废除了丞相以后皇帝就一人大权独揽,这是不可能的,于是内阁就出现了。
从开始一个参谋、从一个秘书班子似的机构到最后成为一个决策机构,只要内阁不同意,六部大臣不提出建议,你皇帝的想法就没有办法实施,这个程序就行不通。
崇祯皇帝为了要让窃窃私语变成公开行动,其间还得经过朝廷公议的难关,这便是崇祯恨之入骨的内阁制度。
按照传统,迁都计划必须通过内阁商议才可执行,然而崇祯深知迁都等于放弃了宗庙陵寝之地,一旦提出必然会遭到内阁大臣的反驳和拒绝,最有可能的结果是南迁不成,自己还要颜面扫地,那么如何才能保全脸面,又能冠冕堂皇地顺利推行南迁的方案呢?所以崇祯帝也希望自己的意见由大臣来提出,经过内阁的程序,皇帝的认可并下发大家讨论,觉得可行,最后才由皇帝再次下命令正式实施。
如果从皇帝嘴里实施,在大臣们看来,第一首先是破坏祖制了,你这皇帝太不顾及下面大臣的意见了,这是祖宗不允许的;第二个皇帝自己承担一个迁都弃守陵寝的名声,崇祯当然也不愿意承担这个罪名。
一个人的命运悲剧,其实就是他性格的悲剧。
纵观崇祯一生,他无时无刻对他人的评价极为敏感,而这一切都来源于他内心深处病态的自尊,孤独寂寞和缺乏母爱的成长历程,让他内心患得患失。
自小经历无数充满阴谋的宫廷斗争,使崇祯变得敏感多疑,对手下人薄情寡义。
为了保住这可怜的自尊,崇祯开始导演一场大臣请求迁都的戏码,他选中的对象,正是内阁首辅陈演,并由他来主动提出迁都显然再恰当不过。
1644年2月底,李自成破豫北三府之后,兵分两路对京师形成包围之势,崇祯终于决定在朝廷上提出南迁计划。
这是崇祯南迁行动中最为关键的一步,此刻内阁首辅陈演已然明白,崇祯是要自己在朝廷上提出迁都之事。
崇祯的伎俩,陈演十分明了,如果这时自己提出迁都,日后追究起放弃北京的责任,崇祯一定会把过失甩给自己。
可令人感到意外的是,陈演装聋作哑,绝口不提迁都,而是建议崇祯迎战李自成的大顺军,他的突然变卦大大出乎崇祯的意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