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1:第七单元第26课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公开课优秀教案教学设计(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本课是必修上册《中外历史纲要》第九单元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本课通过四个子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人民政权的巩固、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程。
【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运用唯物史观的及辩证分析看待历史的有关理论,概括归纳新中国初期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及实践,分析其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概述新中国初期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分析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的民主法制原则,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概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内容、地位和性质,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培养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
1.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2.难点:向社会主义的过渡1.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前期课前准备,提出问题请教师有目的性地准备课程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课堂导入】通过相关图片,导入本课学习。
请同学们观察上面两幅图片,左图是毛泽东主席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右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面五星国旗和第一个国徽。
大家思考一下,两幅图片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是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这些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题。
【讲授新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问题情境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筹备工作有哪些?自主学习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1)时间、地点: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开幕。
历史必修1:第七单元第24课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1.“冷战”全面开始的标志是()A.“杜鲁门主义”的出台B.华约组织建立C.马歇尔计划的实施D.北约组织建立解析:选A。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咨文,公开宣称美国要在世界一切地方与苏联和共产主义对抗,这就是“杜鲁门主义”。
它的出台,表明美国公开放弃同苏联合作的政策,标志着“冷战”的正式开始。
2.“二战”结束后,美国推行“冷战”政策。
对“冷战”理解准确的一项是()A.公开干涉别国内政B.推动欧洲全面复兴C.建立政治军事同盟D.采取非战争形式的对抗解析:选D。
“冷战”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统治集团使用的术语,它包括除直接交战以外的所有敌对行动。
3.“二战”后,德国和朝鲜形成分裂局面的相同原因是()A.国内民族矛盾的激化B.美国和苏联的相互对抗C.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演变D.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推行解析:选B。
德国、朝鲜的分裂都源自于美国和苏联的分区占领。
4.斯大林曾说:“无论谁占领了土地,也就在那里加强它自己的社会制度。
”这里强调的是苏美之间()A.有严重的领土争端B.经济对立加剧C.意识形态的对立D.社会制度差异巨大解析:选C。
斯大林此话强调的是苏、美两国力图控制更多的国家,推行自己的社会制度,反映的是意识形态领域的对抗。
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美苏关系一直是世界大国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之一。
曾经他们一度成了同仇敌忾的盟友,当把敌人打败后,他们却又变成了势均力敌的仇者。
(1)“他们一度成了同仇敌忾的盟友”是在什么时候?(2)“当把敌人打败后,他们却又变成了势均力敌的仇者”。
他们正式成为仇者的表现是什么?解析:第(1)问根据“二战”时美苏面临的共同敌人进行回答;第(2)问结合“冷战”开始的标志进行回答。
答案:(1)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2)“杜鲁门主义”的出台,“马歇尔计划”的提出,北约和华约的建立。
一、选择题1.(2012·盐城高一上学期阶段测试)“二战”结束不久,美国总统杜鲁门说:“美国今天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比它更强大了。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3、政策:奉行非集团、不结盟政策;反对霸权主义, 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4、影响、意义:
①推动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加速帝国主义殖民体系 的崩溃 ②标志广大发展中国家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在一定程 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促使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小结: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欧洲的联合
两极格局下的世界 多极化趋势出现
机构的管制之下……这样结合起来的联营生产意
味着将来在法德之间发生战争是不可能的,而且
在物质上也不再可能
——《舒曼计划
》(1950年)
④关键因素:法德和解,是欧洲联合的关键
材料四: 欧罗巴,希腊神话中的公主,欧罗 巴与万神之王宙斯相爱并生下三个儿子,她所 居住的大地被命名为欧罗巴,即今天的欧洲大 陆。从古自今,一个统一的欧洲就是欧洲人的 欧罗巴梦想。
美国 西欧
苏联苏联日本
“我们在军事上曾经是第一位 ……,中在经国济上 也远远处于第一位。…不…结现盟在,世界不再仅仅有两
个超级大国。当我们从经济角度和经济潜力来考 虑问题时,今天世界上有五大力量,它们是美国、 西欧、苏联、中国、日本
———美国总统尼克松1971年讲话
【课程标准】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 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 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①单一经济领域发展到多种经济领域 ②经济一体化经济、政治、军事一体化 ③成员国不断增加(627国)
一、走向联合的欧洲(欧共体
欧盟)
1.原因:
2.欧洲一体化进程
3.影响: 对欧洲
①经济:西欧国家不断加强经济合作, 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②政治:西欧国家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 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加强了政治上的联合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优秀教学案例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具有启发性的讨论话题,如过渡时期我国为何采取三大改造,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2.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3.教师关注讨论过程,给予指导和反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针对高中生的认知水平,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过渡时期总路线、三大改造等。教学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以及过渡时期所采取的政策措施的意义。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节课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新中国成立和过渡时期的历史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还采用了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分析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新中国成立的纪录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新中国成立的历史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思考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引发学生对过渡时期的好奇心,为讲授新知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教师以生动的语言和事例,讲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三大改造等内容。
2.通过比较法,引导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前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媒体展示和历史图片,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新中国成立和过渡时期的历史场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3.运用比较法,使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前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思维能力。
2012年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第26课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课件 岳麓版必修1 新课标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活动 1.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 (1)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2)毛泽东提出三大政策,即“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 一边倒 ”,这成为新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 再请客” “ (3)到新中国成立一周年时,已经与 苏联 等 17 个国家建立 了外交关系。
4.朝核问题第五轮六方会谈第二阶段会议在北京开幕,中 国为促成六方会谈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体现了( A.中国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B.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 C.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D.我国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 解析: 核问题是威胁世界安全的重要因素,而中国在此问 题的会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说明了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 要力量。 答案:C )
2.中美关系的缓和 . (1)背景 ①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新中国实行敌视政策,双方处于 对立状态。 ②20 世纪 70 年代,世界局势发生变化,中美两国都有改善 关系的共同要求。 (2)进程 《 ①1972 年 , 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双方在上海签署了 中美上海公报 》,强调要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两国之
(2)开放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和平的原则,也是发展的 原则,在不同历史时期它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其内涵随着 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 2.作用 (1)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 熟。它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 的一项基本原则,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2)为维护亚洲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促进国际关系的健康 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2010 年全国Ⅰ卷文综)1960 年起,《人民日报》《红旗》 杂志等对欧洲共同体的正面报道逐渐增多,这表明中国开始调 整对西欧的外交政策,其主要背景是( A.“三个世界”理论的提出 B.社会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变化 C.美、苏两国间关系的变化 D.资本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变化 )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材图解(思维导图+微试题):第26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人教新课标)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思维导图】
【微试题】
1.学者徐蓝说,欧共体实行的以一系列《洛美协定》为代表的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的政策,尽管存在缺陷,却是欧共体与发展中国家探索南北合作的途径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有益尝试,更是欧共体希望在国际舞台上“用一个声音说话”以加强其欧洲特性的突
出表现。
这实质上反映了( )
A.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 B.发展中国家与欧洲结盟
C.美国的影响力在减弱 D.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答案:D
2.1961年,南斯拉夫领导人铁托说:“当我们走上独立的道路而不同两个对立阵营的国家集团结盟的时候……我们选择了一条艰苦的道路。
”这段话道出了( )
A.不结盟运动兴起的背景 B.欧洲共同体成立的初衷
C.北约与华约建立的目的 D.多极化趋势加强的事实
答案:A。
2020版历史新教材人教必修一同步学案: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和答案

知识点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开幕。
来自党派、区域、军队、团体等界别的代表参加了会议。
(2)毛泽东在全体会议上致开幕词,大会一致决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几个重要文件。
(3)大会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
2.开国大典(1)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举行第一次会议,决议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
(2)政府主席、副主席和委员就职,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部长,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
下午3时,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开国大典。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2)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3)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学习聚焦]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纪元。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包括序言和总纲、政权机关、军事制度、经济政策、文化教育政策、民族政策、外交政策,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北京隆重举行。
毛泽东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知识点二人民政权的巩固1.新中国面临的严峻形势(1)新中国成立时,国民党残余军队还盘踞在华南、西南地区。
人民解放军仍在进行人民解放战争的后期作战,肃清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装。
2020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后跟踪训练题第26课: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

26课: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1.1967年10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外交季刊》上写道:“就长期观点而言,我们根本不能让中国永久排除在国际大家庭之外……在这个小小的地球上,不可能听任十亿人口愤怒地在孤立状态中生活。
”尼克松所说的中国境况得以改变始于( )A.中美关系正常化 B.中日邦交正常化C.新中国重返联合国 D.中国实行对外开放2.有学者说:“(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中、美两个国家都陷入了不安全的困境中,都无法独自应对同一个庞大的敌人,于是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这反映出中美关系正常化的主要原因是( )A.战略安全利益需要B.中美已解决意识形态的分歧C.中国多边外交活动初见成效D.和平与发展的时代需要3.有西方学者认为,上海合作组织是前苏联国家和中国对抗美国与西方的一个形式。
而俄罗斯有学者则呼吁建立一个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代表的“新华约”之类的某种“反北约”的组织。
下列对这两种观点的评述最准确的是( )A.对当前世界政治格局有清楚认识B.当前国际关系中仍存在“冷战”C.国际局势紧张,大国对抗日趋激烈D.没有认清上海合作组织“结伴而不结盟”的新特点4.研究性学习小组在研究新中国外交历程时,不同时期的外交特点用一个小标题来反映。
其中适合用于反映新中国20世纪70年代外交特点的标题是( )A.另起炉灶、分道扬镳、播种友谊B.扬眉吐气、跨洋握手、冰释雪融C.“一边倒”、跨洋握手、扬眉吐气D.斗智斗勇、再次较量、峰回路转5.中国有句俗话,叫作“一个好兄弟不如一个好邻居”。
联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交,突出体现这种思想的是( )A.中美历经曲折,最终建立外交关系B.参与发起创立亚太经合组织C.积极参加世界贸易组织D.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6.有学者认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引领国际新秩序的明灯。
”对这一原则认识的主要依据是它( )A.维护了中国的独立和主权B.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C.消除了世界各国间的矛盾D.超越了意识形态的界限7.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在世界外交舞台上成功开创了( )A.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模式B.大小国家之间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C.发达国家加强经济合作的新模式D.大国之间加强军事安全的协作模式8.1952年4月,周恩来在外交部第一次驻外使节会议的讲话中指出,就外交工作来说,是“以国家和国家的关系为对象的”,区别不同国家的“主要关键是对战争与和平的态度”,而不是“国家的阶级属性”。
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第27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课件 岳麓版必修1

课前预习 导读
踏入历史
一个国家的外交是一个国家政治活动的延续,同时也
是其综合国力的体现。在国际关系中,“没有永恒的朋友, 只有永恒的利益”。英国外相巴麦尊的这句名言,深刻地 揭示出了外交活动的本质 ——在任何可能的条件下,实现国 家利益的最大化。与此同时,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国
“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 :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
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 为我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 一边倒 ” : 鉴于当时的国际环境和历史条件,中国政府站在社会主义 阵营一边,使新中国在保障革命胜利成果、捍卫和平及维 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至于处于孤立地位。
五项原则在维护和巩固独立自主的基础上,特别强调了国
与国之间的关系准则: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 处。这是对一边倒内容的突破和发展。
【易错点二】
【导析】
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面临怎样的国
际形势?中国取得的外交成就有哪些? (1)形势:两极格局终结,多极化趋势继续 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但霸权主义 与强权政治仍威胁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3.简述新中国在外交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P119)
[ 提示 ] 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积极开拓外交新局面。 20 世纪 70年代,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中美关系正 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开展多
边外交,并按照“ 平等互利、形式多样、讲求实效、共同
D.“一边倒”战略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解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于1953年年底提出,它的提 出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表明中国在外交政策上
高中历史必修1 第26-27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与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有人说,21世纪将是“反美世纪”,是美国与反美主义相持的两极世界。两极论者认为, 美国的单边主义外交政策对美国的道义权威和国家利益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害,世界各地的 反美力量正联合起来,寻求与美国抗衡。
有人说,21世纪将是多极世界,强国并立。多极论者认为,当今世界正处于由单极向多 极格局过渡之中,美国国力已经达到顶峰,将与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印度、巴西和 南非一起构筑更均衡的世界秩序。
《阿登纳回忆录》
① 共同心理——有渊源
法德和解——是关键
2 过程:
煤钢共同体 经济共同体 原子能共同体
1967年欧洲共同体建立
1993年欧盟建立
3 影响:
(1) 经济:使欧共体经济实力大增
1950年西方主要国家经济实力对比
美国与欧共体GDP占世界总额的比重
国家或组织 美国
欧共体
1955年 36.2% 17.5%
实质
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
政治上: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 经济上:私有化基础上市场经济
钱其琛外长在回答《世界知识》杂志时说:
这些事情(指东欧剧变)来得很突然,但都有长期形成 的多方面的深刻原因,这些国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情况 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更多的是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这 些情况阻碍了这些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伤害了这些国家人 民的民族感情,使得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不仅没有发挥和显 示出应有的优越性,而且声誉受到很大影响。从外部条件来 说,苏联“新思维”的改革之风,西方“和平演变”的鼓励 政策,都对东欧的变化有影响,起了推动作用。
4.提出政治大国目标(20世纪80年代)
2019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课件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答案
解析
4.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纪元。这 是因为新中国的成立( )
①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富强奠定了基础 ②开始以独立自主的姿态屹 立于世界的东方 ③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 ④为国家民主政 治建设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D
答案
解析 由材料中地点(北平)及“民族资产阶级这次不仅参加了”“努力 恢复和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分析可知,材料中的这次“会议”是 1949 年中 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故选 C 项。1921 年中共一大在上海(后来转移到浙江 嘉兴)召开,民族资产阶级不可能参加这次大会,A 项错误;七届二中全会是 在西柏坡召开的,B 项错误;1954 年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排除 D 项。
解析
8.《共同纲领》规定:“对于国民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款和协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
或修改,或重订。”这一规定体现的外交政策是( )
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B.“另起炉灶”
C.“一边倒”
D.“求同存异”
答案 B 解析 “另起炉灶”,就是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
解析
3.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性质是 ()
A.资本主义社会 B.新民主主义社会 C.社会主义社会 D.共产主义社会
答案 B
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
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过渡时期属于新民主
主义社会,B 项正确,其他三项错误。
解析
6.“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剩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 这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被称为( )
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

每组撰写一份讨论报告,要求不少于1000字,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这项作业旨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4.阅读拓展:推荐学生阅读关于世界多极化的相关书籍或文章,如《世界多极化:理论、政策与实践》等,要求学生撰写一篇阅读心得,不少于500字,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国际视野。
(四)课堂练习,500字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我设计了以下课堂练习:
1.列举世界多极化趋势下的大国和地区,并简要分析它们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
2.根据教材内容,简述多极化趋势对我国外交政策的影响。
3.结合时事政治案例,分析多极化背景下的大国关系。
(五)总结归纳,500字
在课堂的最后阶段,我将带领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化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认识。具体内容包括:
1.世界多极化的定义和特点,如多极化格局下各大国和地区的力量对比、相互关系等。
2.多极化趋势的发展过程,从冷战结束至今,世界格局经历了哪些变化。
3.多极化趋势在国际事务中的体现,如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与竞争。
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结合教材内容,运用生动的案例、图表和史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
3.通过课堂讨论、小组辩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对国际事务的关心和参与。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和平、珍视合作、尊重差异的情感态度,使学生认识到世界多极化趋势下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合作共赢的重要性。
2.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使学生为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感到自豪,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责任感。
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
历史必修1:第七单元第25课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1.20世纪50年代,欧洲的联合开始于()A.政治领域B.经济领域C.军事领域D.文化领域解析:选B。
20世纪50年代,欧洲的联合开始于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建立,属于经济领域。
2.从生产关系变革的角度而言,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是()A.朝鲜战争的“特需”订货对日本的刺激B.战后日本的民主改革C.确立“贸易立国”思想,扩大进出口贸易D.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国民经济进行改造解析:选B。
抓住题干中的“从生产关系变革的角度而言”,A、C、D三项表述均没有体现生产关系的变革,只有B项符合题意。
3.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标志是()A.华约组织的成立B.不结盟运动的兴起C.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D.亚太经合组织的成立解析:选B。
不结盟运动以其独立自主、不结盟和非集团的基本宗旨,团结了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并逐渐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4.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出现多极化趋势的主要表现不.包括()A.苏联综合国力的增强B.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和发展C.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D.不结盟运动的兴起解析:选A。
苏联是两极中的一极,虽然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其国力也在增强,但与题目要求“多极化”不符。
5.阅读下列材料:1963年1月,法国总统戴高乐直言不讳地告诉美国记者苏兹贝格:“首先必须要有个欧洲啊!现在对美国来说是很惬意的。
有一个法国、一个德国、一个意大利和一个英国,而美国可以利用它们来相互反对……必须要有一个拥有自己的经济、自己的政策、自己的防务的真正的欧洲。
”——苏兹贝格《七大洲风云四十年》请回答:(1)戴高乐总统在对记者的谈话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2)为了走向联合之路,欧洲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解析:第(1)问应结合材料和欧共体成立的目的去回答;第(2)问应结合欧共体的成立及其采取的措施去回答。
答案:(1)希望欧洲联合,摆脱战后美国控制欧洲的局面。
(2)建立欧洲煤钢、欧洲经济和欧洲原子能三个共同体;将三个组织合并为欧共体。
2013年高中历史 电子题库 第七单元 第26课 知能演练轻松闯关(含解析)岳麓版必修1

2013年高中历史电子题库第七单元第26课知能演练轻松闯关(含解析)岳麓版必修11.国书是一国派遣或召回大使、公使时,由国家元首致接受国元首的正式文书。
右图是新中国第一号国书的局部,该国书的接受国应是( )A.朝鲜B.苏联C.印度D.日本解析:选B。
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天,苏联就宣布承认新中国,成为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国家。
2.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是( )A.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B.万隆会议C.第26届联合国大会D.日内瓦会议解析:选D。
本题考查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
以周恩来为代表团团长参加的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
3.20世纪70年代,推动日本主动与中国建交的直接原因是( )A.新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B.日本急需中国广大的市场C.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在国际上的政治经济地位不断提高D.中美关系的缓和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本史实的理解。
解答本题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直接原因”。
4.2012年以来,我国多批维和人员奔赴世界各地参加维和行动,这说明中国( )A.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B.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C.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D.积极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解析:选A。
联合国安理会是世界上唯一有权采取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机构。
中国参与维护和平的工作说明中国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
5.阅读下列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和原则是,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共同纲领》请回答:材料中反映出我国外交政策的出发点是什么?解析:本题考查材料理解能力,可直接根据材料内容归纳。
答案: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
一、选择题1.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提出“另起炉灶”的外交政策。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150
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民革)、李济深
100
116 71
75
人数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民革)、张澜(民盟)、高岗为副主席;
50
代表具有广泛性 民主性 (3)规定国旗、代国歌、首都、国徽等。
0 党派 区域 军队 团体 特邀
比一比: 1949年北平政协会议与1946年重庆政协会议不同
1949年北平政协会议与1946年重庆政协会议的不同 (1)新政协将国民党反动派排除在外。 (2)新政协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果。 (3)新政协具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 (4)新政协是长期存在的、固定的统一战线组织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梳理归纳)
阅读材料,分析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着怎样的政治、经济和外部环境。
【知识联系】面临严峻形势及措施
领域
严峻形势
措施
①国民党残余军队还盘
军 踞在华南、西南地区 事 ②人民解放军仍在进行肃
镇反剿匪
国 清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装
内 ①完成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农村:土地改革 经
济 ②克服财政经济上的困难 城市:“银元之战 ”和“米棉之战”
“人民是什么?在中国,在现阶段,是 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 和民族资产阶级。”“对人民内部的民 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互相结
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
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发展,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理论 和政策基础。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二)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两年徘徊时期
1976-1978
停滞不前
改革开放新时期 1978年以来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Section Ⅳ 知能演练轻松闯关(5)

Ⅰ.品句填词1.It was not until then that he realized how foolish he was to__cheat(欺骗) her.2.For example, jogging(慢跑) is quite a popular form of exercise.3.He pretended(假装) to his family that everything was fine.4.Running every day takes energy of your body so you can stay slim(苗条的).5.How many countries competed(竞争) in the ancient Olympic Games?6.The rich man offered more than one million(百万) dollars to help the poor people.7.You will have to diet(进行规定饮食) before you get well again.8.That is to say, I believe that the Internet has positive(积极的) effects on our lives.Ⅱ.完成句子/一句多译1.无论我怎样读这个句子,它都讲不通。
No matter how I read it, this sentence just doesn't__make__sense.2.他在办公室里工作做得极少,实际上他上不上班没有区别。
He does so little work in the office that for all practical purposes it would make__no__difference if he didn't come.3.尽管她患重感冒几天了,但她仍继续工作。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6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岳麓版)

5.日内瓦会议(1954.4-7 )
6. 万隆会议(1955年亚非国际会议)
二、 中国外交新突破(20世纪70年代)
1、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得到恢复; (1971.10;第26届联大)
2、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和中美正式建交:
1972年,尼克松访华与《中美联合公报》的
发表1979年1月中美正式建交 3、中日邦交正常化:
思考讨论
是什么促使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原因)
材料一: 十年后,到中国在核武器方面取得了
重大进展时候,我们就没有选择的余地了。 我们必须与他们有比今天更多的联系。 如 果没有(中国)这个拥有七亿多人民的国 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和持久国际秩序是 不可设想。
——尼克松
思考讨论
是什么促使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原因)
中国综合国力上升,国际地位提高 美国霸权地位相对衰弱 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的作用增强
2、中美、中日关系的正常化
中美关系正常化经历了一个较长 的过程。请按表完成此过程。
时间
事件
1971
基辛格秘密访华
1972
尼克松访华
1978
中美发表建交公报
1979
中美正式建交
1971年周恩来总理与尼克松总统在机场握手
③有利于解决台湾问题
2、中日关系的改善 (1)背景: ①新中国成立后,日本追随美国敌视中国; ②中美《联合公报》震动了日本; ③主张中日邦交正常化的田中角荣当选首相。 (2)过程:
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中日正式建交。
(3)中美、中日建交的影响: 国际上出现与中国建交的热潮,中国外
交出现了新局面。
新中国外交的三个阶段
一、建国初期外交(1949--20世纪50年代期) 二、中国外交新突破(20世纪70年代) 三、新时期外交(改革开放以来)
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课件--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必然趋势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准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召开 1949年9月,北平
内容 ①采用“ 了
”的国名;②通过了《
,
为主席。
》 等重要文件;③大会选举
④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为
改名为
;纪年采用
建立
。
;国歌为《
》;定都 ,
;
为国庆节;在北京天安门前
意义:①它标志着中国爱国统一战线和全国人民革命大团结在组织上的最后形成,标志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中央人民政府成立(1949年10月1日) 标志: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举行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3.标志:开国大典(1949.10.1)
董希文油画作品《开国大典》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4.意义:国内+国际
国内: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 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 上改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 造了前提条件。
•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全建立 展开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
• 答案:A
•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57年,西安城市人口从解放初不足50万增加 到150万,且国营纺织厂中使用的每一件机器都是中国自造的,这得 益于“一五”计划的实施。1953年“一五”计划开始实行,强调优先 发展重工业,广大农村和各行各业大力支援工业建设,大量劳动力涌 入城市;1957年“一五”计划提前超额完成,重型机器制造业等重要 工业部门建立起来,初步改变了工业落后的社会面貌,这与材料主旨 相符,A项正确;改革开放后,西安成为内地省会开放城市,排除B项; 1992年十四大正式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排除C 项;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排除D项。故选A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国书是一国派遣或召回大使、公使时,由国家元首致接受国元首的正式文书。
右图是新中国第一号国书的局部,该国书的接受国应是()A.朝鲜B.苏联C.印度D.日本解析:选B。
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天,苏联就宣布承认新中国,成为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国家。
2.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是()A.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B.万隆会议C.第26届联合国大会D.日内瓦会议解析:选D。
本题考查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
以周恩来为代表团团长参加的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
3.20世纪70年代,推动日本主动与中国建交的直接原因是()A.新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B.日本急需中国广大的市场C.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在国际上的政治经济地位不断提高D.中美关系的缓和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本史实的理解。
解答本题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直接原因”。
4.2012年以来,我国多批维和人员奔赴世界各地参加维和行动,这说明中国()A.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B.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C.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D.积极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解析:选A。
联合国安理会是世界上唯一有权采取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机构。
中国参与维护和平的工作说明中国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
5.阅读下列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和原则是,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共同纲领》请回答:材料中反映出我国外交政策的出发点是什么?解析:本题考查材料理解能力,可直接根据材料内容归纳。
答案: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
一、选择题1.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提出“另起炉灶”的外交政策。
其含义是()A.与世界各国重新建立外交关系B.倒向苏联一边C.用和平共处的方针指导外交工作D.反对两极格局解析:选A。
“另起炉灶”,就是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2.(2012·宁波四中高一测试)周恩来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目前正在她的邻邦进行的战争和战争扩大的危害,不能不加以密切的关注。
中国人民认为朝鲜战争停止了,现在,印度支那战争同样应该停止。
”这次会议应是()A.日内瓦会议B.亚非万隆会议C.与基辛格的秘密会谈D.第26届联合国大会解析:选A。
关于印度支那问题的会议是日内瓦会议。
3.杜勒斯在1958年说:“如果给予中国共产党政权这样的承认,那对于远东各非共产党国家的政府的生存几乎是致命的打击。
……那会使它们在远东威信和影响大大增加”。
美国的这一对华政策破产的标志是()A.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B.基辛格秘密访华C.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D.《中美上海公报》的发表解析:选C。
材料信息显示,美国对新中国实行遏制和孤立政策,这一政策破产的标志是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4.(2012·江西莲塘一中高一月考)中美外交史上的“小球转动大球”反映出当时中美关系解冻的特点是()A.官方交流B.以民促官C.国际交流D.以官带民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依据中美外交关系的史实,其在两国关系解冻时期的特点是以民促官。
5.照片是“看得见”的历史。
图一和图二记录了新中国两次重大的外交活动,它们所体现的共同原则是()A.睦邻友好B.战略同盟C.另起炉灶D.求同存异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两幅图片反映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的外交成果。
中美关系正常化及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体现出不同制度的国家的合作。
故体现的原则是求同存异。
6.本世纪初,加强了我国与俄罗斯和中亚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合作,成为我国外交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历史成果是()A.发展与东盟友好关系B.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的经济活动C.成立多方共赢的上海合作组织D.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多边外交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与俄罗斯及中亚国家重要的外交成就是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7.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做出了贡献,表现在()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②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③在APEC等地区性国际组织中发挥重要作用④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解析:选D。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于1953年12月,不符合题目时间限定,可排除。
8.(2012·浙江高一月考)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回忆中英关于香港问题达成协议时说:“对英国来说,这不是也不可能是胜利,因为我们是在同一个不愿妥协和实力上远占优势的对手打交道。
”这段话主要说明()A.中国处理国际关系时坚持不妥协立场B.中国在国际社会中享有崇高地位和威望C.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越强,在国际关系中的主动权越大D.英国的霸权地位丧失解析:选C。
从“因为我们是在同一个不愿妥协和实力上远占优势的对手打交道”看出中国的综合国力的强盛是外交的坚强后盾。
二、非选择题9.新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依据国际环境的特点和变化,开展积极灵活的外交活动。
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图一反映了建国初中国哪一外交政策?起了怎样的作用?(2)结合图二反映的事件(1954年6月,周总理访问印度,在机场受到尼赫鲁总理的欢迎)的背景,指出这一时期中国提出了怎样的外交原则?为什么它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3)给图三加一个简短而主题鲜明的标题,然后写一个简短说明(应包含时间、人物、事件及影响)。
(4)图四表明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的诞生,指出这个国际组织的名称及其作用。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把握基础知识,并依据设问和图片信息准确解答。
第(1)问考查“一边倒”政策及其作用。
第(2)问考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其意义。
第(3)问考查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的史实。
第(4)问考查上海合作组织的作用。
答案:(1)“一边倒”。
作用:有利于打破美国的外交封锁,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原因: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3)标题:历史性握手(或跨越大洋的握手、破冰之旅等)。
说明: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的接见。
发表《中美上海公报》,中美结束长达20多年的敌对状态,开始走向正常化。
(4)上海合作组织。
作用:有利于维护中亚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
一、阅读与思考(教材P119)联系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屈辱外交,想一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大外交政策在当时有何意义?提示:旧中国奉行的是屈辱外交。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外交的首要任务: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恢复国家的独立和主权。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外交上面临三大问题:如何建立自己的外交关系,如何对待美国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如何对待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
为此,毛泽东根据中国特殊的历史、现实及当时的国际环境,先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另起炉灶”,就是同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彻底决裂,不承认旧中国同其他国家建立的外交关系,要在新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就是要在彻底清除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和残余势力之后,再请客人进来,以免敌对者“钻进来”捣乱;“一边倒”,即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一边,团结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同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作坚决斗争。
这是建国初期我国外交工作的基本方针,也是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最明确的表示。
新中国的三大外交政策宣告了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史的终结,从此我国彻底告别了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的屈辱外交。
二、自我测评(教材P119)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产生了什么影响?提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新中国政府在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的过程中形成的,在日内瓦国际会议和亚非国际会议上进行了实践。
尤其是万隆会议,中国代表团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达成了万隆十项原则,使会议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促进了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它不仅是中国处理与其他国家关系的指导性原则,也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可,成为国与国之间处理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
2.简述新中国在外交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
提示:在建国第一年,新中国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指引下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从而粉碎了美国企图孤立中国的阴谋。
50年代中期,外交方面的新成就突出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它不仅成为中国与世界各国交往的指导性原则,也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二是我国参加日内瓦、万隆两次国际会议所起的积极作用。
日内瓦会议是中国代表团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万隆会议上,中国代表团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使会议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促进了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3.简析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历史原因及影响。
提示:总的来说,中美关系正常化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以来,中美双方利益共同需要的结果。
从美国一方来讲,它实行了20多年“遏制和孤立”中国的政策,但是到了60年代末,美国不得不承认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巨大作用;美国在与苏联争霸中处于守势地位,使美国被迫考虑改善中美关系,以牵制苏联。
从中国一方来讲,也面临着新的战略抉择。
当时,苏联陈兵于中国北方边境,构成对中国安全的重大威胁。
而美国在亚洲战略上收缩和保守的倾向很明显,已不构成对中国的直接威胁。
在此形势下,改善中美关系,对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对付来自于苏联的威胁有利,对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也有重要作用。
因此,中国对美国改善中美关系的表示做出了积极的反应。
4.请举出至少三个实例,说明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加强与世界各国更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的作用。
提示: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积极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的各项活动;2002年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2001年成立上海合作组织,积极维护中亚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也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