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心句: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 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起深沉、幽 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落脚点: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 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 底。
主题探究
背景
1、此文写于1934年, 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 青岛去北平,正是怀着最后再看一眼北平的心情重游故地。 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 颠沛流离,饱满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 的“悲凉”已不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 (课文第十二段)郁达夫也感染上了中国文人的悲秋情结。 2、郁达夫,三岁丧父。17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本留 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岐视的十年。在个 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 3、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 写的也是“静如止水似的文学。”
2018/3/8
小结
•在第一幅图画中, 作者描绘了哪些意 象?表达了怎样的 思想感情?
2018/3/8
2018/3/8
四合院秋景
庭院秋景
破屋 一丝 一丝日光 牵牛花的颜色 疏疏落落的秋草 碧绿的天色 驯鸽的飞声
手法:衬 托
特点:清、静、悲凉
碧绿的天色 一丝一丝的日光
北国的槐树
2018/3/8
浏览后
思考:作者对北平的秋天 是什么样的情感?
不辞千里 愿付出生命
眷恋、热爱、痴迷
读罢全文,你认为郁达夫主要是从 哪个方面来写故都的秋,请用一字 概括。
色 声 形 味 实 情
读第1段,思考题:
故都的秋是怎样的? 请找出总体 概括故都秋天的特点的词语。
清
静
悲 凉
思考题:真正写故都秋的在什么地方?
2018/3/8
• 有人认为作者是“颂秋” 的,也有人认为作者是 “悲秋”的,你认同哪种 观点?
8.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这种追求 是否意味着消极和颓废? (1)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的眷恋之情和对故都的 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 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全文是作者对故都的秋 的一曲悲凉的颂歌。 (2)不。文中歌颂了秋果旺盛的生命力,可以证明作 者并非消极。第12段说明到秋天产生深沉、幽远、严厉、萧 索的感触是人类共有的心理,所以并不消极。
故都的秋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 而变衰。 宋玉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太平御览》
有关秋天的诗句 碧云天,黄叶地, 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西厢记》
2018/3/8
便 引 诗 情 到 碧 霄 。
晴 空 一 鹤 排 云 上 ,
我 言 秋 日 胜 春 朝 。
云散雨霁谁点缀,桥头斜影叹秋凉。 在闲话秋雨图中,作者特意加入 了雨中“都市闲人”的对话,其用意何在?
佳日秋果图
2018/3/8
树秋天之奇观:
淡绿淡黄的颜色 成熟至八九分 清秋佳日
2018/3/8
2018/Baidu Nhomakorabea/8
老北京的枣树
文章表现秋景色彩的词有:蓝、白、 青、淡红、紫黑、碧绿、淡绿微黄等。 还有灰,“灰蒙蒙的天底下”。
2018/3/8
槐树落蕊
“微细” 静 “柔软” “细腻”清 “清闲” 悲凉 “落寞”
秋蝉残鸣
“衰弱” “残声” “啼唱”
(清、静、 悲凉) 怎一个“愁” 字了得!
秋雨淋人人知秋:
灰沉沉的天底下 息列索列的雨声 一阵冷风 都市闲人着装举止、 神情声调 (清、静、悲凉)
2018/3/8
思考与探讨
眷恋
2018/3/8
总结:
本文开头和结尾都以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作对比, 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中间主体部分,按照“清 ”“静”“悲凉”三个层次,逐一描绘故都的清秋景色 。故都的秋景共有五种:清晨静观图、落蕊轻扫图、秋 蝉残鸣图、都市闲人图、胜日秋果图。最后部分以议论 收尾,进一步赞颂北国之秋。首尾照应,回环往复;中 间部分展开,酣畅淋漓。
2018/3/8
对
比
把两种对立物或一种事物的两个对立面列举出 来,造成鲜明对照,这种修辞格就叫对比。 两种对立物的对比,可以突出好与坏、善与恶、 美同丑的对立,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例1: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一物两面的对比,可以突出事物本身所包含的 矛盾现象,使人对事物有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如: 例2:卖盐的,喝淡汤。
慢
润
淡
故都的秋 南国之秋 清 慢 静 润 → 悲 对比 淡 凉
北国之秋——南国之秋
本体——南国的秋与北国的秋 比 喻 喻 体 黄酒 味润 —— 白干 味烈 味深 味浓 味久
稀饭 味浅 —— 馍馍 味淡 鲈鱼 ——大蟹
味短 黄犬 ——骆驼
味
对比 衬托
2018/3/8
北国之秋:清、静、悲凉 南国之秋:慢、润、淡
2018/3/8
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如: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反衬 1、以动衬静,如: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2、以声衬寂,如; “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3、以乐景衬哀情,如: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2018/3/8
早
陈与义
行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眷恋
2018/3/8
5.尽管作者对秋极尽赞美之情,可我们从字里行间感受到的 却是作者的寂寞、孤独、忧伤、悲凉,这是为什么呢?故都的秋在 作者那个时代也不乏明艳之色,也有繁闹景象,作者为什么不写这 些?
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导致他思想 苦闷,逃避现实; 第二,也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郁达夫三 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 第三,还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在杭州期 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 的遁世文学”。
静对着喇叭似 的牵牛花
• 质疑: 作者为什么认为以蓝 色或白色为佳,紫黑 色次之,淡红者最下?
静对着喇叭似的牵牛花
2018/3/8
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2018/3/8
作者选取了破屋、高天、驯鸽的飞声、 破壁腰中、蓝色或白色的牵牛花、一 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疏疏落落的尖 细且长的秋草……等意象,这些 意象 的组合,无一不显示出环境清幽、萧 瑟,透露出作者悠闲中的孤寂、落寞。
3到11段
读第3~11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作者选择了北国之秋的哪五幅 图画进行描绘的?
2、文中集中描绘秋景的几幅画面,主要在哪些段落?请 用四字短语概括每一景观的内容。 清晨静观、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日胜果
提示:作者所写的景似乎是信手拈来,无序,这正是散 文形散特点的体现,这些景虽散,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清、静、悲凉。这就是文章不散的神。本文正体现了散 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主观上
1 旧中国政治黑暗,作者思想苦闷,逃避现实。 2 郁达夫个人气质上有多愁善感的一面。 3 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 。 4.个人生活经历和婚姻经历。
客观上
季节是秋天,所以作者选取了秋天所特有的景 物和特有的自然色彩。
5.尽管作者对秋极尽赞美之情,可我们从字里行间感受到的 却是作者的寂寞、孤独、忧伤、悲凉,这是为什么呢?故都的秋在 作者那个时代也不乏明艳之色,也有繁闹景象,作者为什么不写这 些?
• 写秋蝉的目的何在?
2018/3/8
明确
• 几声秋虫的哀鸣足以牵动作者心魂,渲染
了故都之秋冷落、悲凉的气氛。此处以动衬 静,令人顿生“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之感,加“浓”秋味。
2018/3/8
秋雨图
明确:用这样的京腔京调的社会人物 来丰富自然的风物,用这“落寞和 感伤”的京味来烘托“清、静、 悲凉”的北国的秋味。
2018/3/8
1934年的郁达夫
2018/3/8
郁达夫与孙荃(原配)
2018/3/8
郁达夫与夫人王映霞
郁达夫在苏门答腊最后的寓所
2018/3/8
郁达夫北京故居(前海北沿11号院)
2018/3/8
• 走进文本 • 朗读故都的秋
解题:
为什么不叫“北平的秋”, 而叫故都的秋?
“故都”二字表明描写的地 点,作者用“故都”而不用 北平或北京,更带有一种文 化底蕴和历史沧桑感,也包 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
自 古 逢 秋 悲 寂 寥 ,
秋 词
刘 禹 锡
有关秋天的诗句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 王勃《滕王阁序》
2018/3/8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
《登高》
有关秋天的诗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2018/3/8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故 都 的 秋
郁 达 夫
作者介绍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小说家, 散文家。 1922年日本留学归来后,与郭沫若等组织“创造社”。1930年参 加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到 新加坡宣传抗日。1945年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苏门答腊。 代表作品有: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她 是一个弱女子》《出奔》;散文《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等。 郁达夫的散文带有鲜明的自叙性质,充满了热情、浓郁、清新的情 韵,毫不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 心境,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
这些表现秋景色彩的词都偏重于 冷色调,表现了作者心中孤独、冷清、 悲凉的心情。
丰富多彩的故都之秋
2018/3/8
陶然亭
2018/3/8
钓鱼台
2018/3/8
西山秋景
2018/3/8
2018/3/8
2018/3/8
故宫
天坛
2018/3/8
潭柘寺
玉渊潭
2018/3/8
总写 (1—2段)
形:故都的自然风物(五幅秋景图) 神:淡淡的忧愁、孤独的落寞、深深的眷 恋之情。 结合点:清、静、悲凉。
作者笔下的“故都的秋” ,在小院中 每座低矮的破屋内外;在秋槐的每一朵 落蕊里;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中;在秋 雨的每一个雨点中;在秋枣的每一丝微 黄里;也在那故都闲人充满了京腔的互 答声中。 作者如此淋漓尽致地绘秋景、谱秋 声、摄秋实,真实地表达了他对故 都的热爱之情。
2018/3/8
• 相同的秋天,为什么在不同人眼中各各
不同?
• 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悲欢,我们身 边的世界始终如一,可是,我们心中的 感情却种种不同。正是我们带着自己喜 怒爱恨的眼睛,将始终如一的客观世界 折射成了只属于我们自己的海市蜃楼。
本文的“形”是什么? “神”是什 么? “形”与 “神”的结合点是什 么?
2018/3/8
总写 (1—2段)
北国的秋:清、静、悲凉 江南的秋:慢、润、淡 清晨静观 秋槐落蕊 观秋色:清 听秋声:静 品秋味:悲凉
向往
故 都 的 秋
记叙 分写 (3—11段) 议论 总写 (12—13段)
秋蝉残鸣 秋雨话凉 秋日胜果 人皆感秋
品味
中国文人尤甚
非到北方不可
赞美
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北国之秋:色彩浓,回味永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北国的秋:清、静、悲凉 江南的秋:慢、润、淡 清晨静观 秋槐落蕊 观秋色:清 听秋声:静 品秋味:悲凉
向往
故 都 的 秋
记叙 分写 (3—11段) 议论 总写 (12—13段)
秋蝉残鸣 秋雨话凉 秋日胜果 人皆感秋
品味
中国文人尤甚
非到北方不可
赞美
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北国之秋:色彩浓,回味永
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导致他思想 苦闷,逃避现实; 第二,也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郁达夫三 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 第三,还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在杭州期 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 的遁世文学”。
2018/3/8
6.第12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在文中起什 么作用? 主要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这一段由现实中作者对 故都的秋的感受,写到外国著名诗人、中国古代著名诗 人对秋的描写。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感秋处处有, 而中国的文人最突出,秋的“深味非北方莫属”,还是 为了突出北国之秋。这就使整个文章的情、景、理交融 起来,充实了内容,深化了主题,同时也使文章疏朗不 羁,挥洒自如。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 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怀念、留恋、向往- -热爱
郁达夫说:“要把情 感渗入到景物描绘中去, 使读者几乎不能辨出这 美丽的自然是不是多情 善感的主人公的身体的 一部分”,达到了情景 交融、物我合一的境界。
思考: 写第12节的作用是什么?
主题探究
背景
1、此文写于1934年, 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 青岛去北平,正是怀着最后再看一眼北平的心情重游故地。 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 颠沛流离,饱满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 的“悲凉”已不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 (课文第十二段)郁达夫也感染上了中国文人的悲秋情结。 2、郁达夫,三岁丧父。17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本留 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岐视的十年。在个 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 3、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 写的也是“静如止水似的文学。”
2018/3/8
小结
•在第一幅图画中, 作者描绘了哪些意 象?表达了怎样的 思想感情?
2018/3/8
2018/3/8
四合院秋景
庭院秋景
破屋 一丝 一丝日光 牵牛花的颜色 疏疏落落的秋草 碧绿的天色 驯鸽的飞声
手法:衬 托
特点:清、静、悲凉
碧绿的天色 一丝一丝的日光
北国的槐树
2018/3/8
浏览后
思考:作者对北平的秋天 是什么样的情感?
不辞千里 愿付出生命
眷恋、热爱、痴迷
读罢全文,你认为郁达夫主要是从 哪个方面来写故都的秋,请用一字 概括。
色 声 形 味 实 情
读第1段,思考题:
故都的秋是怎样的? 请找出总体 概括故都秋天的特点的词语。
清
静
悲 凉
思考题:真正写故都秋的在什么地方?
2018/3/8
• 有人认为作者是“颂秋” 的,也有人认为作者是 “悲秋”的,你认同哪种 观点?
8.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这种追求 是否意味着消极和颓废? (1)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的眷恋之情和对故都的 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 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全文是作者对故都的秋 的一曲悲凉的颂歌。 (2)不。文中歌颂了秋果旺盛的生命力,可以证明作 者并非消极。第12段说明到秋天产生深沉、幽远、严厉、萧 索的感触是人类共有的心理,所以并不消极。
故都的秋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 而变衰。 宋玉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太平御览》
有关秋天的诗句 碧云天,黄叶地, 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西厢记》
2018/3/8
便 引 诗 情 到 碧 霄 。
晴 空 一 鹤 排 云 上 ,
我 言 秋 日 胜 春 朝 。
云散雨霁谁点缀,桥头斜影叹秋凉。 在闲话秋雨图中,作者特意加入 了雨中“都市闲人”的对话,其用意何在?
佳日秋果图
2018/3/8
树秋天之奇观:
淡绿淡黄的颜色 成熟至八九分 清秋佳日
2018/3/8
2018/Baidu Nhomakorabea/8
老北京的枣树
文章表现秋景色彩的词有:蓝、白、 青、淡红、紫黑、碧绿、淡绿微黄等。 还有灰,“灰蒙蒙的天底下”。
2018/3/8
槐树落蕊
“微细” 静 “柔软” “细腻”清 “清闲” 悲凉 “落寞”
秋蝉残鸣
“衰弱” “残声” “啼唱”
(清、静、 悲凉) 怎一个“愁” 字了得!
秋雨淋人人知秋:
灰沉沉的天底下 息列索列的雨声 一阵冷风 都市闲人着装举止、 神情声调 (清、静、悲凉)
2018/3/8
思考与探讨
眷恋
2018/3/8
总结:
本文开头和结尾都以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作对比, 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中间主体部分,按照“清 ”“静”“悲凉”三个层次,逐一描绘故都的清秋景色 。故都的秋景共有五种:清晨静观图、落蕊轻扫图、秋 蝉残鸣图、都市闲人图、胜日秋果图。最后部分以议论 收尾,进一步赞颂北国之秋。首尾照应,回环往复;中 间部分展开,酣畅淋漓。
2018/3/8
对
比
把两种对立物或一种事物的两个对立面列举出 来,造成鲜明对照,这种修辞格就叫对比。 两种对立物的对比,可以突出好与坏、善与恶、 美同丑的对立,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例1: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一物两面的对比,可以突出事物本身所包含的 矛盾现象,使人对事物有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如: 例2:卖盐的,喝淡汤。
慢
润
淡
故都的秋 南国之秋 清 慢 静 润 → 悲 对比 淡 凉
北国之秋——南国之秋
本体——南国的秋与北国的秋 比 喻 喻 体 黄酒 味润 —— 白干 味烈 味深 味浓 味久
稀饭 味浅 —— 馍馍 味淡 鲈鱼 ——大蟹
味短 黄犬 ——骆驼
味
对比 衬托
2018/3/8
北国之秋:清、静、悲凉 南国之秋:慢、润、淡
2018/3/8
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如: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反衬 1、以动衬静,如: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2、以声衬寂,如; “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3、以乐景衬哀情,如: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2018/3/8
早
陈与义
行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眷恋
2018/3/8
5.尽管作者对秋极尽赞美之情,可我们从字里行间感受到的 却是作者的寂寞、孤独、忧伤、悲凉,这是为什么呢?故都的秋在 作者那个时代也不乏明艳之色,也有繁闹景象,作者为什么不写这 些?
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导致他思想 苦闷,逃避现实; 第二,也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郁达夫三 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 第三,还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在杭州期 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 的遁世文学”。
静对着喇叭似 的牵牛花
• 质疑: 作者为什么认为以蓝 色或白色为佳,紫黑 色次之,淡红者最下?
静对着喇叭似的牵牛花
2018/3/8
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2018/3/8
作者选取了破屋、高天、驯鸽的飞声、 破壁腰中、蓝色或白色的牵牛花、一 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疏疏落落的尖 细且长的秋草……等意象,这些 意象 的组合,无一不显示出环境清幽、萧 瑟,透露出作者悠闲中的孤寂、落寞。
3到11段
读第3~11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作者选择了北国之秋的哪五幅 图画进行描绘的?
2、文中集中描绘秋景的几幅画面,主要在哪些段落?请 用四字短语概括每一景观的内容。 清晨静观、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日胜果
提示:作者所写的景似乎是信手拈来,无序,这正是散 文形散特点的体现,这些景虽散,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清、静、悲凉。这就是文章不散的神。本文正体现了散 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主观上
1 旧中国政治黑暗,作者思想苦闷,逃避现实。 2 郁达夫个人气质上有多愁善感的一面。 3 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 。 4.个人生活经历和婚姻经历。
客观上
季节是秋天,所以作者选取了秋天所特有的景 物和特有的自然色彩。
5.尽管作者对秋极尽赞美之情,可我们从字里行间感受到的 却是作者的寂寞、孤独、忧伤、悲凉,这是为什么呢?故都的秋在 作者那个时代也不乏明艳之色,也有繁闹景象,作者为什么不写这 些?
• 写秋蝉的目的何在?
2018/3/8
明确
• 几声秋虫的哀鸣足以牵动作者心魂,渲染
了故都之秋冷落、悲凉的气氛。此处以动衬 静,令人顿生“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之感,加“浓”秋味。
2018/3/8
秋雨图
明确:用这样的京腔京调的社会人物 来丰富自然的风物,用这“落寞和 感伤”的京味来烘托“清、静、 悲凉”的北国的秋味。
2018/3/8
1934年的郁达夫
2018/3/8
郁达夫与孙荃(原配)
2018/3/8
郁达夫与夫人王映霞
郁达夫在苏门答腊最后的寓所
2018/3/8
郁达夫北京故居(前海北沿11号院)
2018/3/8
• 走进文本 • 朗读故都的秋
解题:
为什么不叫“北平的秋”, 而叫故都的秋?
“故都”二字表明描写的地 点,作者用“故都”而不用 北平或北京,更带有一种文 化底蕴和历史沧桑感,也包 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
自 古 逢 秋 悲 寂 寥 ,
秋 词
刘 禹 锡
有关秋天的诗句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 王勃《滕王阁序》
2018/3/8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
《登高》
有关秋天的诗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2018/3/8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故 都 的 秋
郁 达 夫
作者介绍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小说家, 散文家。 1922年日本留学归来后,与郭沫若等组织“创造社”。1930年参 加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到 新加坡宣传抗日。1945年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苏门答腊。 代表作品有: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她 是一个弱女子》《出奔》;散文《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等。 郁达夫的散文带有鲜明的自叙性质,充满了热情、浓郁、清新的情 韵,毫不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 心境,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
这些表现秋景色彩的词都偏重于 冷色调,表现了作者心中孤独、冷清、 悲凉的心情。
丰富多彩的故都之秋
2018/3/8
陶然亭
2018/3/8
钓鱼台
2018/3/8
西山秋景
2018/3/8
2018/3/8
2018/3/8
故宫
天坛
2018/3/8
潭柘寺
玉渊潭
2018/3/8
总写 (1—2段)
形:故都的自然风物(五幅秋景图) 神:淡淡的忧愁、孤独的落寞、深深的眷 恋之情。 结合点:清、静、悲凉。
作者笔下的“故都的秋” ,在小院中 每座低矮的破屋内外;在秋槐的每一朵 落蕊里;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中;在秋 雨的每一个雨点中;在秋枣的每一丝微 黄里;也在那故都闲人充满了京腔的互 答声中。 作者如此淋漓尽致地绘秋景、谱秋 声、摄秋实,真实地表达了他对故 都的热爱之情。
2018/3/8
• 相同的秋天,为什么在不同人眼中各各
不同?
• 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悲欢,我们身 边的世界始终如一,可是,我们心中的 感情却种种不同。正是我们带着自己喜 怒爱恨的眼睛,将始终如一的客观世界 折射成了只属于我们自己的海市蜃楼。
本文的“形”是什么? “神”是什 么? “形”与 “神”的结合点是什 么?
2018/3/8
总写 (1—2段)
北国的秋:清、静、悲凉 江南的秋:慢、润、淡 清晨静观 秋槐落蕊 观秋色:清 听秋声:静 品秋味:悲凉
向往
故 都 的 秋
记叙 分写 (3—11段) 议论 总写 (12—13段)
秋蝉残鸣 秋雨话凉 秋日胜果 人皆感秋
品味
中国文人尤甚
非到北方不可
赞美
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北国之秋:色彩浓,回味永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北国的秋:清、静、悲凉 江南的秋:慢、润、淡 清晨静观 秋槐落蕊 观秋色:清 听秋声:静 品秋味:悲凉
向往
故 都 的 秋
记叙 分写 (3—11段) 议论 总写 (12—13段)
秋蝉残鸣 秋雨话凉 秋日胜果 人皆感秋
品味
中国文人尤甚
非到北方不可
赞美
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北国之秋:色彩浓,回味永
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导致他思想 苦闷,逃避现实; 第二,也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郁达夫三 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 第三,还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在杭州期 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 的遁世文学”。
2018/3/8
6.第12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在文中起什 么作用? 主要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这一段由现实中作者对 故都的秋的感受,写到外国著名诗人、中国古代著名诗 人对秋的描写。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感秋处处有, 而中国的文人最突出,秋的“深味非北方莫属”,还是 为了突出北国之秋。这就使整个文章的情、景、理交融 起来,充实了内容,深化了主题,同时也使文章疏朗不 羁,挥洒自如。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 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怀念、留恋、向往- -热爱
郁达夫说:“要把情 感渗入到景物描绘中去, 使读者几乎不能辨出这 美丽的自然是不是多情 善感的主人公的身体的 一部分”,达到了情景 交融、物我合一的境界。
思考: 写第12节的作用是什么?